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

這個寒假,我又重新閲讀了《史記》這本書,腦海中思緒萬千,《史記》讀後感。感到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冊,更是後人優秀品質和醜惡心靈的演繹劇本。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給我感觸的一則故事是——《趙氏託孤》(《趙氏孤兒》)。這個故事的主演有三人,程嬰、公孫杵臼和屠岸賈。程嬰和公孫杵臼是中心耿耿的忠臣,而屠岸賈是心術不正,企圖謀朝位的_臣。他們一路爭鬥,不惜犧牲自己和自己的親人,也要保住趙氏的血脈。這兒讓我十分震撼。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們二人不惜一切保護這趙氏的血脈,就算是為國,也不會不惜所有的一切吧!從此我就被那捨生取義的精神真正震撼!

司馬遷用自己巧妙的構思將這些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將他們的品質和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彷彿讓讀者身臨其境,一絲一絲觀賞着這些傳世美文。

讀着讀着,我的心靈被這些故事所佔據。我開始敬佩其作者,瞭解起作者作書經歷。司馬遷是在獄中花了16年編寫了這本《史記》,他不畏苦刑,一心專注《史記》的人物,我無法想象他經歷了多痛苦的折磨,但他為《史記》的一片心意展現在我的腦中。司馬遷堅強的品質又一次在這本書上刻下了一個不朽的印章。

讓我們學習《史記》中人物的堅貞不屈,讓我們學習《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優秀品質!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2

我非常喜歡《史記》這一本書,因為它不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還可以增長曆史知識,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史記》的作者是漢朝史官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司馬談最開始著作《史記》。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續著作《史記》。但是有一次,因為李陵事件,漢武帝以侮辱皇帝的罪名將司馬遷關進大牢,服了“宮刑”(割掉生殖器官)。受了刑的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了著作《史記》!司馬遷的事讓我感到:“沒有博大的胸懷,是不會有大的作為的!”如實記史。

《史記》是一本史書,記述的是自皇帝以來3000年的歷史,共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有130篇,52萬多字。裏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等等。

《史記》是一本在歷非常重要的史書,如果沒有《史記》這一本書,估計沒有《史記》,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原來的歷史。

《史記》是一本舉世聞名的史書,仍在傳授着歷史的往事!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3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閲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衝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敍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遊記。自敍》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

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着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藴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4

細碎的金子般的陽光透過窗櫺灑滿我的小屋,這時我最愜意的事情就是坐在沙發上翻看《史記》。

這本書是我上國小一年級時爸爸給我買的。書中《大禹治水》、《卧薪嚐膽》、《烽火戲諸侯》等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歷史的窗户,使我懂得了什麼叫無私、什麼叫誠實、什麼叫苦盡甘來。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大禹治水》的故事了。

禹的父親就制過水,他用的是堵的方法,哪地方有水,就在哪個地方堵,結果水越堵越高,最終沒有治理好洪水。於是他的兒子禹也立志要治理洪水。禹歷盡千辛萬苦,走遍黃河上下,西至戎狄,東達黃海、東海之濱,仔細勘察地形,十三年裏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因勢利導,採用疏導的方法治理好了氾濫的洪水。

鯀的堵,禹的疏,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不由使我想到在現實生活中,十字路口隨處可見因為互不相讓而使交通堵塞,由於斤斤計較而為一件小事爭的面紅耳赤。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少一點對抗,多一份理解,少一點堵塞,多一份溝通,那麼,道路會更加寬闊,社會會更加和諧、美好!

讀着《史記》,暢遊在歷史的長廊裏,擷取歷史人物的智慧和歷史故事的精髓,以史為鑑,使我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5

這一本《時代廣場的蟋蟀》是由美國作家喬治·塞爾登所著的,講得是一隻蟋蟀、一隻老鼠與一隻貓和一個三口之家的故事。

書的主要內容是:蟋蟀柴斯特因為貪吃跳入了一個野餐籃,它沒想到離開了康涅狄格州鄉下的草場,被帶到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地鐵站。在人情冷漠的的紐約,柴斯特幸運地遇上了塔克老鼠與亨利貓和愛它的主人---男孩瑪利歐。蟋蟀柴斯特用它絕妙的音樂天賦回報了朋友們的真摯友情,使馬利歐一家擺脱了困境,它自己也成為了震驚整個紐約的演奏家!然而蟋蟀柴斯特在自己功成名就後滿心失落,思念起家鄉康涅狄格州的自由自在和安靜的生活來,在朋友的理解幫助下,柴斯特終於回到了自己深愛的故鄉大草原、故鄉的樹樁家。

先看看我,再看看柴斯特蟋蟀、塔克老鼠、亨利貓。柴斯特,它不為榮譽而動搖,它也不忘故鄉的舊友之情,它雖已是紐約一帶十分有名之人,但它對它的故鄉里的小溪、樹樁、柳樹、草地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依舊像過去一樣熱情,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一種不可多得的品質!塔克,它幽默、聰明,雖然有一些市檜,但有時也並非如此吝嗇,就説那次柴斯特由於夢遊時吃了“柳葉”造成2美元的損失,這2美元最後都是由塔克交付的,這説明塔克內心絕對大方。亨利,它忠誠、憨厚,它十分通情達理,每一次在塔克與柴斯特為難時,它都能解開它們的苦惱。

這一本《時代廣場的蟋蟀》讓我感悟到:做人要踏實,不被榮譽所動,做事要大氣些,不能小氣、吝嗇,做決定要通情達理,不要自私,顧我不顧他。“做人就做好人,做事就做好事”,這是我的目標!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6

《綠山牆的安妮》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瑪麗的作品。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小女孩的成長故事。安妮長着一頭自己討厭的紅髮,有滿臉的雀斑,她自幼失去了父母雙親,是一個沒有任何親戚的孤女。在安妮11歲這年,她陰陽差錯地被凱思伯特兄妹領養,從此來到了綠山牆農場。但是農場的女主人瑪瑞拉起先並不喜歡她,只有男主人馬修疼愛安妮。後來安妮樂觀、好強、熱情、敏感、直率的性格,滿腦子的天真夢幻和時常的出格言行讓瑪瑞拉改變了對她的看法,還博得了鄰居的喜愛。雖然安妮的`快言快語和粗心大意讓自己常常惹禍,吃了不少苦頭。但最終她努力考上了女王學院。為了照顧瑪瑞拉,她放棄了學業。

我被安妮天真活潑的性格吸引了,特別是她幻想的愛好。安妮剛來綠山牆農場,跟着馬修坐馬車時,路兩旁正值花季的櫻桃樹和修長的白樺,都能讓她喋喋不休地幻想着它們的名字。當馬修不幸去世時,安妮毅然退了學,放棄了學業與夢想,回家照顧瑪瑞拉。這個瘦小的女孩,是那麼堅強樂觀,懂得感恩。

相比之下,現在的小孩在父母的嬌寵下,顯得那麼自私脆弱。一旦碰到些小難題,就措手不及,一心依賴於父母。在感恩這個話題上,他們和安妮也是天壤之別。如果他們像安妮一樣,對學習有積極上進之心,笑對生活,有樂觀之心,堅強面對失敗,感恩對待親人……那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温暖。

我們要對生活充滿希望,相信生活充滿陽光,那麼生活就會有陽光;我們向生活微笑,生活也會向我們微笑。只要我們時刻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面對整個世界,那你就會發現,每一天的陽光都很燦爛!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7

今天,我看了中外神話傳説---《女媧補天》這個故事,被女媧的善良和正義所感動。女媧創造了人類,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

在遠古的時候,好戰的水神和火神因為一點小事打了起來,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從天上打到凡間,戰爭的結果是代表光明的火神勝利了,代表黑暗的水神失敗了。失敗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惱,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臉面活下去,便往山上碰,沒想這一碰居然碰到了天上,天上出現了幾個大洞,這些大洞每天都不停的出水,整個人間全都亂了,大洞把人間衝得就像海洋一樣。

地上到處是洪水,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整個人類面臨着滅絕的危險。在這個危難的時刻,女媧為了拯救人類脱離苦難,決心修補蒼天。她燃燒彩石補天,燃燒蘆葦吸水,砍掉烏龜的四足撐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天終天被補好了。

《女媧補天》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很神奇。她告訴我們,只要勇敢地擔負起責任,沒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8

春秋時期,有個楚國人,他叫伍子胥,他是一個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和電一樣,是一個非常有才的才子,還是個孝子。楚平王欣賞他的才華讓他做了太子的老師。楚平王讓他的父親寫信然後讓他們父子三人一起去送死,伍子胥的哥哥看了這封信説:“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先到吳國躲一躲再説吧!伍子胥白天躲着,晚上趕路,眼看要到吳國了,可吳國查的很嚴,他愁到頭髮都白了,突然,他看到了一個和他極像的老人,伍子胥高興極了,後來,伍子胥矇混過關,假的伍子胥被抓了起來。到了吳國後在大街上要飯,公子光看到後把伍子胥帶到了吳王面前説,想讓吳王幫他攻打楚國,可公子光卻一直反駁,伍子胥看出來他的陰謀,他想,那就等公子光成王之後在攻打楚國吧。現在的伍子胥一心只想着復仇,後來吳國去攻打了楚國,吳國贏得了勝利,但是後來秦國幫助楚國把吳國打敗了。

這篇故事告訴了我這樣三個簡單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能只為眼前的事着想,而要立足長遠。

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不是一個好的行為。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適可而止,對不對呢?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9

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着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着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

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能夠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為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立刻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為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着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着詼諧帶着奇妙帶着荒誕帶着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複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感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感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

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閲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着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為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長的歲月裏,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是一種想要擺脱卻無法擺脱的愉悦。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鋭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為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着”,純粹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説,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繫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範,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 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面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台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才有益於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存放經典著作,要有固定的書架或書櫃,每一次讀書之後,要將書放回原處存放。書本有殘缺或損壞時,應補好,你愛書,書就愛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愛惜經典著作是一件頭頂大事,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比愛惜經典著作更重要。我們要像敬愛尊長一樣敬愛經典著作,要養成有條不紊、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愛和尊重,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為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教、行聖賢之道,不是聖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聖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聖賢為老師,為楷模,長期熏習聖賢之崇高品德,做“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聖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説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鍾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鍾會這裏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鍾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鍾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鍾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脱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作文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誇張、剖析,最後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説,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説:“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説’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醜,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作品《活着》,作者認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當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着就是活着。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此刻腦海裏,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於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户。後被強徵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着自我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終只剩自我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唸叨着親人的名字,唱着歌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資料。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職責,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當進取樂觀地去應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

《活着》這部小説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杯具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

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齊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向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所以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

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所以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我非常的敬佩魯迅先生。或許是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起,魯迅先生高大的形象便在我心中建立起來。

我並沒有對魯迅先生長大後的生活多麼多麼的感興趣,我知道那可能是乏味的,充滿戰爭的。小孩子都不喜歡戰爭。我非常喜歡魯迅先生兒時的趣事。於是便也喜歡上了保姆阿長。

我從這本書中感受到,阿長是個奇怪的人。她是粗俗的。晚上睡覺時的大字,還有隱鼠的事情。小孩子都是討厭這些的。然而她也是人讓人佩服的。

雖然她有的時候會喜歡切切察察 ,十分囉嗦,睡相不好,之前我們都認為她是一個粗俗的人,沒有文化。後來,她竟然送給了魯迅4本他最喜歡的繪圖的《山海經》,其實她也是一個愛孩子的人吧,心地善良,希望能給兒時的魯迅先生帶來快樂。她還懂得許多規矩呢,雖然有些確實是稀奇古怪,比如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不難看出,魯迅先生對她有着深深的懷念與尊敬。阿長辭世三十多年,卻不知道她的姓名與經歷,長大後的魯迅先生有一種淡淡的愧疚。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是魯迅先生對他的保姆阿長深深地祝福之情。這時的阿長,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阿長在社會上的地位其實很卑微呢。但她卻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保姆,一個很好很好的人。其實現在像阿長的人非常的少,但尊敬他們的人卻少之又少。

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魯迅先生飽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長媽媽,我們都尊敬的人。

雖然沒給這個世界留下姓名,卻因為魯迅先生筆下的回憶錄留下最閃亮的光輝。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

主人公總是一副與外人無交集的狀態,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蹤、不滿,兩位摯友皆以死亡告終,主人公卻依舊平靜生活,雖然內心難受,卻以平淡對人生,在孤獨與面對中體驗生活。

“把過去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也好獲得新生。”過去已是過去,未來尚需憧憬。我們坐在現實的長椅上,唯有望向那時光的盡頭,又怎有時間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説“不翻頁,生活如何繼續?”只要不被頁面的灰塵迷濕了眼,我們依舊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當。”自己無需同情,無能就是無能,失敗就是失敗,沒什麼好説的,沒什麼好推脱的,自己不夠格那就用努力去彌補,沒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們不要做懦夫,人當頂天立地,存於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我們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何獲得,主動去營造機會,並且要有針對性,這樣的努力方能不白費,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虛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要對等的”不對等的關係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暫的,只會讓低微的人對處於關係優者產生厭惡。沒有人能永遠守護另一個人因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畢業前我們才領悟,不過至少還不算太遲,對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記住的,在記憶被沖淡以前,我們需要永銘記。”

史學佳作《史記》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説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

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説,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説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

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

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説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説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着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説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裏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

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着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説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dushu/nn0k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