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精選15篇)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精選15篇)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

讀童年有感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精選15篇)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鼻子不禁一酸,為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而傷痛。我依然含着淚水,終於把這個催人下淚的故事看完了……

想着想着,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不還是有貧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嗎?當我們走在街上,隨處可見一些衣衫襤褸的乞丐,楚楚可憐的小孩子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這見證了現時社會官員的無能、貪污成矩的不良風氣。試問社會怎能會有進步呢?怎能會繁榮昌盛呢?怎能會邁向新的旅程呢?從那個時候起,我心裏就暗暗萌生了一個念頭:長大以後,要當一個萬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萬萬個像乞丐那樣可憐、無家可歸的窮人從惡霸的威脅和利用下,一個個地拯救出來……慢慢地,慢慢地,這顆種子不知何時從我心裏緩緩地萌發了,而且那樣的堅固、結實……

這時,我的腦子裏也隨着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能把幻想變成現實,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長大成人,當上了我市市長,我要儘自己的能力,領導各階層人民,把我市建設成為第一的城市。要我市捨棄以前的舊面目,不再希望有高爾基那童年般的生活。當我一上任,會執行任務:第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社會治安管理。因為只有這樣做,社會才會進步,才不再有“貪污”的現象,人們才不再過上被壓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業。要多設一些專門學校,讓失學兒童讀上書,使學生能茁壯地成長成為國之棟樑。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無依的兒童,還可以為國家培育人才。其次,還要多設兒童場所,發展兒童的智力,鍛鍊兒童的身體,做到勞逸結合。第三:設老人福利院。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退休職工、幹部,都可以搬進去休養,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並且特意派出專門人員為老人服務。這樣便能夠減少孤苦無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設施都實行後,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變少,由少變無,那時侯的我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榮。

雖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的願望,但我相信憑着自己的努力,這個理想一定會實現的。為了能早日實現這個理想,我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了出發前的準備!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2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是值得回憶的……而他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想象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高爾基用盡拼搏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阿廖沙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阿廖沙的童年十分艱苦,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然而他的母親因經濟的緣故無法養活他,所以只好送到他外祖父家度過童年。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便自己闖蕩,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他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他依然在艱苦的環境中苦苦追求自己的理想,艱苦的條件使他意志磨練得更加堅強。他熱愛學習,在工作之餘,他利用這些時間自學,閲讀了大量的書籍,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令人尊敬、受人敬仰的偉人。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記得魯迅説過:“珍惜時間是我成功的最大祕訣。”所以,我開始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門課。俗話説的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積累而來的。都是要一點一點地克服困難,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和人生的燦爛。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説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以相信,竟然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則,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在黑暗的那一邊也看到一種叫光明的東西隱隱發光。只要對光明有希望,那一點點光明就會變成無限大,直至佔據一切黑暗。我想,這也是高爾基所想表達的情感。

在快樂中,在悲傷中,高爾基的童年匆匆走過。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一個真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光明總會來臨。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情令您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總會到來,只要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看完了《童年》後,我感到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年代,什麼樣的社會,只要他具備純潔的靈魂、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向命運抗爭的精神,就一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偉人。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3

《童年》是高爾基寫的一部自傳體的小説,故事是由主人公阿廖沙的父親去世,隨母親到外公家開始,阿廖沙到人間謀生為結尾,中間記敍了在外公家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在這些事中鮮明地展現了出來:慈愛的外婆,苛刻的外公……字裏行間讓讀者感到懷念。使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光陰匆匆飛逝,如同流水一般從指縫間流走,剩下的,是指尖涼涼的美妙的感覺和記憶裏的那些點點滴滴。一眨眼,我已經十三歲了。在這個充滿歡笑和淚水的青澀歲月裏,趁着陽光大把地灑下,我回首過去,回首我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每個人的童年都像一本書,上面是光陰留下的痕跡。書頁有些泛黃了,指尖拂過書面,已經有了少許灰塵。小心翼翼地翻開書本,我便情不自禁地投入了進去…

第一頁,一個高大慈愛的背影旁邊倚着一個瘦小的背影,兩個背影在夕陽之下牽着手散步。小時候的我特別喜歡和牽着手在黃昏散步。外婆的手暖暖的,一把就握住了我小小的手掌。這時,我的內心也是温暖的。

翻開第二頁,我低着頭,媽媽嚴厲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旁邊是撒了一地的飯菜,我的眼中似乎還有晶瑩的淚水。小時候的我有些淘氣。總是不經意地將東西打翻、弄髒。這自然也少不了批評。於是,委屈的眼淚流進了嘴裏,鹹鹹的,我的內心也是鹹鹹的。

第三頁,一張紅紅的獎狀。小時候的我喜歡畫畫。這張紅紅的獎狀,是我得到的第一張獎狀。媽媽用白紙和鮮豔的蠟筆為我製作了一張這樣小小的獎狀,這是媽媽給我的嘉獎。得到它,我的內心甜甜的。

第四頁,一架高大的黑色鋼琴。小時候,在天津,我喜歡上了鋼琴。黑色的外殼高大而華麗,白色黑色的琴鍵相稱着,手指輕輕按下去,還會發出動聽的聲音。於是,媽媽也為我買了一架鋼琴。剛開始我還能認真練習曲子,可是到後來,越發覺得鋼琴譜枯燥乏味了,那些黑乎乎的蝌蚪文字讓我眼花繚亂。媽媽開始訓斥,老師不滿地搖頭。每次彈琴,心理不再是激動快樂,苦惱和委屈取而代之。窗外的藍天白雲無時無刻不在吸引着我的視線,但是卻只能悶在房間裏彈着着悶悶的鋼琴曲。

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味道,與阿廖沙相比,我的童年明顯地甜蜜許多。

童年的滋味像是各種各樣的鵝卵石,鋪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收進了我的記憶深處。《童年》這本好書,也只有細細品味、好好珍惜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品味出其中獨特的韻味。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4

生命的創造是何等神聖和神祕。而從進化到現在,慶幸有蒙台梭利科學的教育法指引我們往更理智的方向發展,而非愚蠢。能察覺到人類已經逐漸意識到兒童深不可測的精神世界,並且已經開始甦醒,當人們開始真正地關心兒童的健康時,終於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兒童的生命,這,也許是偉大的甦醒,而人類也逐漸走向成熟。

即兒童時代已經開始出現,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對社會來講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應受到控告,在與兒童交流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的誤解越積越多,就我們家兩老人家而言,在他們帶孫子孫女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常常使用軟暴力、威脅,還有許諾但不去實行。不理解並批評、壓抑幼兒的探索慾望……等等,種種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問題。

而當我嘗試介入和幫助解決問題時,他們會非常抗拒並認為我的方法是不對的,是不可行的。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無力。但儘管大人對孩子做了那麼多無可理喻甚至可以稱為神經病懂得事情,孩子永遠都是原諒大人的,他們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而是平靜的面對這一切,但我相信他們的內心是很難受很痛苦的,只是會自動調整,他們的內心也會通過不停重複地包容大人的種種並重新調整自己的內在,所以我們常常也會説:“嬰兒是成人之父。”

事實上,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儘管兒童在當時並沒有將之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祕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而需要進行這種精神生活的輔助則是愛和自由的環境。

説到敏感期,我就察覺到我們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侄子,2歲,敏感期的特徵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識。

當和姐姐在一起的時候姐姐幹什麼,越模仿越有趣,而口的敏感期最為明顯,因為只要是清醒的時間他就會翻零食櫃翻冰箱,永遠也吃不夠似的。但我們家兩老人家一直認為吃零食是陋習(包括對我和哥哥也一樣)他們認為吃飽飯才是硬道理,結果把零食櫃給鎖了,冰箱下層不放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可憐的侄子只能到處翻翻,大人們則理解為“嘴饞”而我也只能表示無力。

而侄女,4歲,敏感期是——交往、情感,處於交往敏感期的侄女喜歡到隔壁鄰居去找好朋友,而且喜歡找比她小得孩子進行遊戲,因為這樣她就可以決定事情的哪一位,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家被壓抑太多)所以,基本除去三餐和睡覺時間她是不在家裏面的,對於她這個行為大人們也比較理解,所以,也由她了。

而情感的表現則是粘人、情緒波動大,而且據觀察她想從母親(我嫂子)身上獲得情感,但是當她一靠近過去她母親就覺得她滾在身上難受,直接回絕“走開”。堅持不懈的侄女希望還堅持一會兒,結果我嫂子就直接拿棍子相對。我的天吶!我大呼不妙,直接把他們分開,幾次相救,我侄女直接對羣毆建立了安全感並在我身上獲取情感。確實,兒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學會自我調整和掌握某種東西。但如果兒童在發展敏感期時發展遭到了障礙而無法正常發育,他的心理就會混亂甚至扭曲。

研究表明,兒童在敏感期時發脾氣時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這表達了他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對雜亂無章的反感,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或危險被消除,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所以,大人會明顯地發現兒童發脾氣這種反覆無常的舉動,但是由於這種心理衝突背後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們無法把所有發脾氣的原因都解釋清楚。但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與幼兒溝通大概獲得理由並協助幼兒平靜地過渡。而成人應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為一種職責,應該努力去認識在兒童行為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沒有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兒童的愛,從本質上説是單純的。他愛,也許是因為他想獲得感官印象並藉助這些印象不斷成長。愛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想一顆行星,得到太陽的光芒。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5

假期,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我翻開《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讀起來如沐春風,不忍釋卷。當放下手中的這本書時,內心感到無比羞愧,自認為很瞭解自己的孩子,很瞭解自己的學生,可是讀過書後我卻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的瞭解卻是遠遠不夠的。其中有一個觀點引發了我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寫道:“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自己孩子和學生自發性的活動?

她在書中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同時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為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由此我想,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台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才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

在閲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台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為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積極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通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為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為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因為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不同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一定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能力,當然了,此時教師應該作為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保持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助,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能力。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不能再習慣性的用父輩們教育我們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應遵循教育科學,沿着兒童成長的規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順勢而教。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6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腦子裏也隨着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能把幻想變成現實,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長大成人,當上了市長,我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領導各階層人民,把我市建設成為第一的城市。不再希望有高爾基那童年般的生活。當我一上任,會執行任務:第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社會治安管理。因為只有這樣做,社會才會進步,才不再有“貪污”的現象,人們才不再過上被壓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業……

雖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的願望,但我相信憑着自己的努力,這個理想一定會實現的。為了能早日實現這個理想,我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了出發前的準備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7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 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台梭利認為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説:“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台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説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認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台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台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8

每個人都有許多夢想,其中童年的夢想是最多的。在小時候,我也有許多天真無邪的夢想。如:吃最美味的冰激凌,穿最漂亮的衣服……而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夢想,根本就不足為提。那在我的童年裏,就沒有一個夢想是有一點意義的嗎?我不相信,於是我在記憶的海洋

裏搜索,找了好久好久,終於,一顆藍色的水晶球在我的手中央了。那裏面是不是有我的特別童夢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打開水晶球,裏面是一座冰山。它帶着我走到了小時候的童年夢幻。

小時候,我是一個比文靜更深沉的冷漠個性。沒有活潑,沒有朋友。整天都只幻想着冰激凌,巧克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正因為沒有朋友,因此我的性格一天比一天孤僻,內心世界就像一座冰山,冰冷冰冷的,從來不曾享受過有朋友的快樂。有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都一羣羣的,談笑風聲,好不熱鬧。我也有些觸動,封閉的內心世界也曾經燃燒過代表友誼的藍色火焰。這把火,曾經讓我的冰山融化了不少,變得小了些,矮了些。但是心中的渴望朋友的夢想還是不強烈,不大,所以火只燃燒了一會,就又被一陣寒風給吹滅了。過了非常久,那火焰也不曾再出現過。又是一段冰冷的日子。終於,有一天,久別了的火又再一次出現了。它再度在我的內心燃燒,依然是那樣的火勢,依然是一種不微弱也不猛烈的火。它在冰山內慢慢地燃燒,非常久非常久才化掉一根冰柱。我嫌它太慢,奮力想使火苗增大,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對友誼這個夢想的決心。經過了重重障礙,我終於衝破了冷漠最大的難關,火勢迅猛向上衝去,直燒冰山最頂端!因為對夢想,對友誼的決心,因為童年一次無意的碰觸,改變了我的性格,同時也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當那座大大的冰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時候,冷漠的我不見了,而現在讓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我,是活潑開朗的,是瘋狂搞笑的,而你應該知道這其中的“因為所以”了吧?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9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爾·波茲曼(1931——20__),他是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二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個解釋這種現象和以發生的理論。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説,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而第二部分作者則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這本書寫得很通俗,作者在書中回顧了童年產生的歷史,童年的發展和命運,最後揭示出這樣的一個事實: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書中舉出了很多例子,説明了印刷術、書籍和電視對童年所起的影響和作用。而電視,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電視是人發明的,發明的當初並沒有預料到它所帶來的影響。電視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現在看來,這一現象似乎更明顯。

而書中所顯示的媒體對時代對兒童的限制和影響,對後現代文化進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囂的消費時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大眾文化的批發複製鏈條上,兒童是被忽略的一環。大眾文化是拒絕啟蒙、消解啟蒙、對抗啟蒙的文化。

所以我們我能有什麼方法能讓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尋找去吧!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0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過得並不很幸福,雖然我們家很温馨,我的爸爸、媽媽、奶奶也很疼愛我,但我也不能像別人一樣,隨心所欲地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我的爸爸媽媽是長沙一個餐廳的小老闆,餐廳並不大。雖然一天也能收到一千多,但等把一些雜費繳完後就只剩下了幾百塊錢。所以除了日常費用外就沒有多餘的錢來滿足我的願望。因此,我經常抱怨自己過的並不幸福,然而,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説,高爾基的小名叫阿廖沙。《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他自幼喪父,跟着媽媽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與其説那是家,還不如説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兩個舅舅也沒出息。主人公阿廖沙經常因犯錯而被痛罵、痛打。後來,阿廖沙的媽媽改嫁了,他的繼父是一個惡棍,不管他們的死活。阿廖沙不得不自己外出幹活——和夥伴們拾破爛兒,來養活自己和外祖母。

阿廖沙受盡了苦難,但他從不放棄,堅強地面對着艱苦的生活。想着從小受盡艱難困苦而又堅強地一次次站起來的阿廖沙,再想想自己,覺得十分慚愧。雖然不能像個別同學那樣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比起阿廖沙來還算是好的了。所以,我要學習他那堅強,不屈於困難地精神與信念。今後,我再也不做那本站些無謂地攀比了。我要努力學習,做個有出息的人。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1

童年的作者是高爾基,而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位鼎鼎大名的作者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是,高爾基筆下的童年,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我很喜歡《童年》裏的萬尼亞舅舅,他在逆境下的開朗活潑,實在讓人欽佩,我真的應該向他好好取取經了。萬尼亞舅舅對小主人公阿廖沙的影響是巨大的,萬尼亞舅舅跟大人小孩都合得來,而且特別機靈,真的很讓人妒忌啊!要不是阿廖沙的其他兩個舅舅,萬尼亞也就不會死了,那麼善良可愛的一個人啊,在那兩個舅舅的“欺壓”下離開了人間,為這件事,我還憤憤不平了很久。

講到這裏,我真的應該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做一個“批判大會”。為什麼他們要害死萬尼亞,那麼好的人兒啊,都是因為錢,米哈伊爾和雅科夫最終還是沒好果子吃的,這倒讓我心裏帶來一絲慰藉。可是,可憐的阿廖沙啊,不再有人對他嘻嘻哈哈了,不再有人為他擋鞭子了。

阿廖沙的外公,一個脾氣古怪的怪老頭,真是讓人琢磨不透他,他有時還會大阿廖沙呢,阿廖沙,這個可憐的孩子。不過幸好,阿廖沙還有他那慈祥的外祖母,生活不會太慘。

如果,我遇到這樣悲慘的童年,我會怎麼辦呢?或許,我會逃避,而有人説,我會像阿廖沙那樣勇敢的面對,但是,如果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能不能真的像阿廖沙那樣呢?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從小已經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了,從小錦衣玉食的我們,不太可能會那樣堅強吧。逆境在眼前,我可能會硬着頭皮上,但更多可能是以眼淚來解決。

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人會這樣堅強,高爾基能輕鬆過去的坎,我們或許費再大力氣也過不去吧,凡事,還講一個毅力。這,應該是我們讀書最大的收穫了吧!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2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它都使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我想這麼些個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這本書主要講了阿廖沙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阿廖沙,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我,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我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説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我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裏,教官要求我們自我洗衣服,洗衣服説説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貌,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靠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潛力。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時又接觸到了一種小市民的社會生活,而這個階層的人的所作所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厭惡。然而,阿廖沙單純、完美的心靈並未受這些消極態度的同化,始終持續着自我高尚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了阿廖沙的一生,體現了阿廖沙所有的內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讓人不由得在同情阿廖沙的同時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廖沙感覺到自我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忙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3

高爾基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許多格言都深受大家喜愛,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腦子、認識的能力,是像肌肉一樣靠練習、鍛鍊而培養起來的”……但是,你們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是怎麼樣度過的嗎?

在一間昏暗的狹小房子裏,就在窗户下面的地板上,躺着我的父親。他穿着白衣裳,身子特別長,光腳丫子的腳指頭奇怪地查看。那雙可親的手靜靜地平放在胸前,手指是彎曲的,快活的眼睛上緊緊壓着兩枚烏黑的銅幣,慈祥的臉孔發黑了,牙齒難看的齜着,讓我害怕。”由這一段話裏我們可以知道在高爾基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不久後他的母親也去世了,於是他就便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沒想到的是高爾基脾氣暴躁的外公三天兩頭打他,又一次甚至把他抽得昏死過去。可是懂事的高爾基知道外公是由於他調皮才打他的,所以他也不責怪外公,

再想想看我們真是“身不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們的媽媽爸爸或外公外婆不會因為我們一點兒小錯誤而打我們,在我兩三歲時就可以在託兒所裏與自己的夥伴一起做遊戲。回家後還能在爸爸媽媽的懷裏撒嬌,雙休日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爸爸媽媽會帶我們到遊樂場去玩兒,坐在那旋轉的木馬上,心裏比吃蜜還甜。放學後,爸爸媽媽便會坐在我們身邊輔導我們做作業,有時還會教我們些課外知識呢!

與高爾基相比,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親人!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4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台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説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閲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説是孩子了!

所以,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為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説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説、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國中童年讀後感1000字 篇15

今天又到了名着推薦的時間。今天林老師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他只上過2年學,完全靠自己努力學習奮鬥成為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就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説,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童年》是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高爾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

《童年》這本書的主人公是阿遼沙,它的主要內容是講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就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這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阿廖沙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阿廖沙,使阿廖沙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阿廖沙的舅舅們為了爭奪財產,拋棄親情,性情暴躁、乖戾、貪財、自私……他們的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阿廖沙每天過着心驚膽戰的日子,只有他的母親和外祖母疼愛他。可他的母親在他十一歲時也去世了……後來阿遼沙又結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深的友誼。可是,好景不長,可憐的“小茨岡”被兩個兇狠的舅舅害死了。阿遼沙就這樣失去了最知心的好朋友。幾年後,最疼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為生。儘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麼多目不忍睹的慘事與醜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雲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鬥拼搏,衝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這本書不僅有嚴謹的藝術結構,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童年》中高爾基成功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殘酷自私、陰險暴躁的外公、貪圖錢財的舅舅、冷漠無情的母親、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樂能幹的茨岡、勤勞能幹的老匠人格里戈裏、快活可愛的保姆葉夫根尼亞。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國文學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婦女形象之一,她是偉大母親的象徵,也是俄國苦難生活的象徵。她喜歡唱歌、講故事、跳舞。她慈愛、善良、剛強,在十分嘈雜和混亂的情況下,也能把人們吸引到她的周圍,為艱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歡樂的情調。書中高爾基通過她的外貌描寫、語言、行動以及引用大量民間歌謠、童話、故事等各種形式對其形象進行全方面刻畫。很值得同學們一看,所以林老師要向同學們推薦,希望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走進《童年》這部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xinde/dushu/3qpv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