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建議書 >

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精選3篇)

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精選3篇)

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 篇1

(一)一般項目建議書的內容

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精選3篇)

1、項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據

(1)説明項目提出的背景、擬建地點,提出與項目有關的長遠規劃或行業、地區規劃資料,説明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2)對改擴建項目要説明現有企業概況。

(3)引進技術和進口設備項目,還要説明國內外技術差距和概況及進口的理由。

2、產品方案,擬建規模和建設地點的初步設想

(1)產品的市場預測。包括國內外同類產品的生產能力,銷售情況分析和預測,產品銷售方向和銷售價格的初步分析等。

(2)確定產品的年產量,一次建成規模和分期建設的設想(改擴建項目還需説明原有生產情況及條件),以及對擬建規模經濟合理性的評價。

(3)產品方案設想。包括主要產品和副產品規格、質量標準等。

(4)建設地點論證。分析擬建設地點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建設地點是否符合地區佈局的要求。

3、資源情況、建設條件、協作關係和引進國別、廠商等的初步分析

(1)擬利用的資源供應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2)主要協作條件情況,項目擬建地點、水電及其他公用設施、地方材料的供應分析。

(3)主要生產技術與工藝,如擬引進國外技術,要説明引進的國別以及與國內技術的差距、技術來源、技術鑑定及轉讓等概況。

(4)主要專用設備來源,如擬採用國外設備,要説明引進理由以及擬引進國外廠商的概況。

4、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設想

投資估算根據掌握數據的情況,可進行詳細估算,也可以按單位生產能力或類似企業情況進行估算。投資估算中應包括建設期利息、投資方向調節税,並考慮一定時期內的漲價因素的影響,流動資金可參照同類型企業的情況進行估算。

資金籌措計劃中應説明資金來源,利用貸款需附貸款意向書,分析貸款條件及利率,説明償還方式、測算償還能力。

5、項目的進度安排

(1)建設前期工作的安排,包括涉外項目的詢價、考察、談判、設計等計劃。

(2)項目建設需要的時間。

6、經濟效果和社會效益的初步估計,包括初步的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

(1)計算項目全部投資內部收益率、貸款償還期等指標及其他必要指標,進行盈利能力、清償能力的初步分析。

(2)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的初步分析。

上述內容適用於不涉及利用外資的'項目,特別是既不涉及利用外資、也不涉及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的一般項目。涉外項目的建議書主要內容涉及利用外資與否分別列述。

(二)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項目建議書的內容

國務院曾在《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工作暫行條例》中專門對這類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內容提出了要求。這類項目建議書的內容主要包括:

1、項目名稱、項目的主辦單位及負責人。

2、項目的內容與申請理由。説明擬引進的技術名稱、內容及國內外技術差距和投資概要情況;進口設備要説明擬進口的理由,概要的生產工藝流程和生產條件,主要設備名稱、簡要規格和數量,以及國內外技術差距和概要情況。

3、進口國別與廠商。要説明擬探詢的國別廠商的全稱,包括外文名稱。

4、承辦企業的基本情況。説明工廠是新建、改建或擴建,工廠地點及其他基本情況。

5、產品名稱、簡要規格與生產能力及其銷售方向(國內銷售、出口外銷)。

6、主要原材料、電力、燃料、交通運輸及協作配套等方面的近期和今後要求與已具備的條件。如果是礦山、油田等項目,還要説明資源的落實情況。

7、項目資金的估計與來源:

(1)項目的外匯總用匯額。其中包括設備工作階段的用匯額及用途(均折算為美元、萬元計算,使用非美元外匯的要説明折算率)。

(2)外匯資源的來源(申請國家撥付現匯或延期付款、利用外資貸款、補償貿易、自籌外匯等)與償還方式(國家統一償還,企業自行償還)。

(3)國內費用的估計與來源。其中包括基本建設投資。

8、項目的進度安排。

9、初步的技術、經濟分析。

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 篇2

第一章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依據

一、全縣自然、地理和經濟狀況

青川縣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老、少、邊、窮”貧困縣,行政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川、甘、陝交界處的"雞鳴三省"之地。東靠廣元市中區,南鄰江油市,西接平武縣,北連甘肅省文縣和武都縣,東北與陝西省寧強縣交界。幅員面積3217.08平方公里。轄9鎮28鄉(其中回族鄉2個)、271個行政村、1951個村民組、72883户,總人口249153人,其中農業人口211718人,佔8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6人。在總人口中,漢族佔97.0%,回族佔2.6%,滿族、蒙古族、藏族、壯族、苗族、東鄉族、朝鮮族等7個少數民族佔0.4%,人口增長率7.5‰。

青川縣自然條件惡劣。一是境內高山林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3837米,最低海潑492米,平均坡度8‰,有“摩天嶺上雪花飛,白龍江畔菜花黃”之説。國土分佈為“四水七六山、二十地和田”。現有耕地39.1萬畝,人平1.84畝,耕地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24.5萬畝,佔63%。這些耕地水土流失嚴重,勞動強度大,投入高,產出低。二是自然災害嚴重。無霜期只有243天,年降水1022毫米,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旱、澇、風、雹、霜等自然災害頻率高、危害重。三是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縣城距成都370公里,距廣元市中區140公里。有11個鄉鎮公路無等級,無班車。農民治病難,商品流通難。

青川正在治窮的路上艱苦跋涉。青川人發揚負重自強的精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招商引資開發資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支柱產業、進行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特別是把加強醫療衞生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脱貧致富的前提,給予了更多地關注。

二、全縣衞生事業狀況

(一)機構設置。全縣有46個鄉以上醫療衞生機構,其中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防疫站、縣婦幼保健院各一所,鄉鎮設有38個衞生院,村設有271個衞生站,縣、鄉、村三級醫療網基本形成。

(二)衞生人力資源。全縣有衞生技術人員602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48人,中專學歷205人,專業技術人員結構中,有副高級技術職稱的22人,中級技術職稱的86人,初級技術職稱的308人,每千人中有衞生技術人員2.4人。

(三)衞生費用。全縣衞生事業費128萬元,佔全縣財政支出的2.7%,由於資金短缺,單靠醫院購置大中型醫療設備和儀器十分困難。

(四)醫療衞生服務。全縣有業務用房1.8萬平方米,設置病牀位1.8萬張,由於基本醫療設備匱乏,特別是病人運輸及巡迴醫療缺運輸及搶救設備,給危重疾病診治帶來困難。全縣年

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 篇3

一、生態農業、綠色食品標準與內容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提高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以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複利用,以儘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儘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要求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並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並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

標準規定:

①產品或產品原料的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準。

②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

③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質量和衞生標準。

④產品的標籤必須符合中國農業部制定的《綠色食品標誌設計標準手冊》中的有關規定。綠色食品的標誌為綠色正圓形圖案,上方為太陽,下方為葉片與蓓蕾,標誌的寓意為保護。

在我國發展綠色食品有3個預期目的:一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探索和推廣新的可持續食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水準提高的基礎上對高質量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密切農業與食品製造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品企業經濟效益創造新的機會和途徑。

二、綠色食品對人體的好處

綠色食品具有農藥殘留少、安全、礦物質、維生素含量高,營養均衡全面等特點。

常吃綠色食品對人民的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

1、綠色食品對於我們的視力有很好的緩解疲勞作用,可以舒緩我們易怒、焦慮的緊張情緒,另外,患有高血壓的人羣也比較適合多吃一些綠色食品。比如在新鮮的綠色的水果和蔬菜裏面就含有豐富的葉綠素可以增強人們的免疫系統功能。

2、多吃綠色食物,有利於肝臟造血,幫助細胞再生,預防細胞老化,同時,還有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對於愛喝酒的人來説,如果能夠堅持吃綠色食物,則有利於維護肝功能。綠色食物有助於取出肺中的廢棄物,清潔腸胃,能為吸煙者的肺細胞提供氧氣和養分。

3、綠色食物我們時常見到,如所喝的綠茶,所吃的青菜。

新鮮的綠色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葉綠素,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和緩解疲勞,增強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中醫認為,綠色食物和肝臟的健康相對應。

4、綠色食品能夠,有利於人類的視力,緩解壓力,增強自身免疫力。另外,絕大多數綠色食品,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因此他對於我們人類來説相當重要。

5、綠色食品能夠大幅度延長人類壽命,減少得病可能。

三、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項目實施方案

城鄉各種垃圾綜合處理廠項目有機物高温高壓水解生產出來的純生態高效有機肥,具有養分全面、總養分高、有機質含量高、無病蟲害蟲卵的優點,是改良土壤、生產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的必用肥料。

方案計劃在當地政府領導、協調下,通過土地入股或租用方式取得“LJ”五化垃圾處理廠周邊的農用耕地3000至5000畝,其經營權限30年(與垃圾處理廠經營權同期),建設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基地項目,按每畝地投資1萬元進行基礎配套,對水源、周邊環境進行優化,以達到生態農業技術規範要求,並向有機農業技術規範要求靠攏。

園區設有養殖基地、種植基地,嚴禁使用化肥、農藥,徹底恢復傳統農、牧業,按生態農業標準管理運行,所產食品全面按綠色食品標準進行認證,銷售進入各大超市、高檔賓館、飯店;同時利用網絡電商銷售,在網上建立專營渠道,進入青年白領的消費範疇,讓當地人民吃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的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冬天利用垃圾處理廠多餘的熱能供應暖棚,確保四季常青,常年有新鮮蔬菜、水果供應。盡最大限度吸收耕地所有者及周邊農民為員工,帶領他們致富奔小康,以免舍家離子外出打工,為當地和諧社會、為經濟做貢獻。

四、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園建設的意義

1,可自己消化利用生產的純生態有機肥,一個垃圾處理廠按日處理200噸計算可生產近50噸純生態有機肥,年產1.8萬噸,如果進入市場銷售一是要開發市場消耗人力財力,二是得不到應有的價值認可,這種生態有機肥,肥份高,無病菌雜質,可農民沒有應用經歷,會很慢才能打開市場。而如果自己建立生態農業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園,自己開發3000畝地,按每畝6噸施用,一是不愁利用,二能產生更大的價值。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探索和推廣新的可持續食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水準提高的基礎上對高質量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密切農業與食品製造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品企業經濟效益創造新的機會和途徑。

2,可安排1200多人就業,按一年二季,春、夏為日光農業,秋、冬為暖棚精細種植業,用垃圾處理廠多餘的熱能為暖棚供熱,每3畝地用一個常年人工算需要1000人,再加上加工業,銷售、後勤及管理人員共需1200人左右,按每人每年收入6萬元算共提供7200萬元居民收入,此居民收入再帶動當地餐飲業、商業、房地產業發展,形成撒一粒種子長出一片森林的效果,其最後循環經濟不會低於1.5億元。

3,可為當地政府貢獻GDP及税收,生態農業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園堅持精品路線,嚴禁使用化肥、農藥,施用純生態有機肥,暖棚農業以生產高附加值的四季蔬菜、水果為主,日光農業重點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作物種植、養殖,面向各地高檔消費羣體定位產品,畝均年產出不能低於4萬元,按3000畝地計算可貢獻GDP1.2個億,根據《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印發<農業產品徵税範圍註釋>的通知》(財税字[1995]52號)按13%徵繳增值税,因為抵扣很少,此税款可大部分抵消垃圾處理費。

4,可為當產業升級提供新平台,生態農業及綠色食品行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它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包含種植、養殖、加工、包裝等全套產業鏈,基地完全可以在種植、養殖的基礎上發展產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同時增加包裝、印刷行業需求,還可以發展休閒度假產業,觀光、採摘項目,在當地形成一業帶百業的書面。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有4個顯著特徵:一是強調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價值的良性循環,追求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二是重視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機結合;三是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四是注重結合我國國情。

而這最重要一環是純生態有機肥,沒有有機肥不可能打造出生態農業,只有先抓住了有機肥這個龍頭建設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再向下游延伸產業。

5,抑制土壤退化,加強土壤改良和配合修復保護好祖國的青山綠水,由於長期的開發必然會造成水土流失類型的土壤退化,同時現代化學農業依賴化肥、農藥必然會造成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水田還低,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問題也十分嚴重如酸化沙化;化肥、農藥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斷加劇,因此國務院於20__年5月28日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這一計劃的發佈可以説是土壤修復及改良產業的里程碑事件。採用上海季明LJ”五化綜合處理垃圾工藝從根本上為土壤改良提供了得力工具,純生態有機肥完全取代化肥,

恢復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通過三至五年的施用把已經失去地力板結的土地恢復為富饒的黑土地,使農產品的營養、口感及產量有大的提高,通過逐步擴大產業園輪換使用耕地使土地得到改良。

五、方案結論

“LJ”五化垃圾處理廠與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互為支持,垃圾處理產生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同時生產出優質的純生態有機肥;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需要純生態有機肥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能帶動經濟發展,產生GDP和税收,補助垃圾項目的財政支出;兩個項目相輔相承,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良性互動,在治理好環境的同時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礎是立項建設垃圾處理廠後的應配套首選項目。

標籤: 建議書 精選 項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yi/w76y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