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精選16篇)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精選16篇)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 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髮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麼感覺?會説些什麼呢? 讓學生彷彿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後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 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本課結束之前,引導學生説一説:“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會畫些什麼呢?”再次啟發學生創意表達,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過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同時本課的德育目標通過寫話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兒童的愛心在筆尖流淌,智慧在字裏行間閃爍。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2

《神筆馬良》是一篇深受兒童喜愛、膾炙人口的故事。講述了貧苦人家的孩子馬良歷經坎坷,最後用自己的畫筆戰勝邪惡,得到窮苦人民愛戴的故事。表達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嚮往和不懈追求。

全文故事情節生動,通過設計自由討論的環節讓學生走近主人公馬良。問:“你們讀了這個故事認為馬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的回答是多元的,從不同角度出發的。看來之前的發散思維訓練對學生來説奏效了。

學生能夠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節表達自己的想法,如通過馬良不直接給官員畫金山,而是先畫海洋大海能夠體會到馬良是個聰明智慧的孩子。他在牢裏等看守睡熟後 在牆上畫門解救無辜百姓、官兵追擊,馬良迅速在巖石上畫馬機智逃脱,這些都能表現他的聰明和智慧。學生抓住馬良沒有筆在沙地上畫畫,在河灘上畫畫體會到馬 良做事執着,熱愛繪畫,持之以恆。通過他只為窮人畫畫,毫不考慮自己體會他的大公無私和善良,以及誠實守信。

學生多元的解讀,逐漸讓馬良這個人物形象豐滿起來,不再是躺在紙面上的人物,而是有呼吸、有情感的立體的有血有肉人。語文教學應該還原作品人物本身的特點,讓主要人物的藝術風格和人格魅力得以彰顯。這是學習此類文章的一個重要方法。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3

葉聖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國小生因生活經驗缺乏, 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敍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於創設各種直觀情境。這節課我創設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一、二小節時,通過 創設“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裏孤零零地大哭”兩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 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藴含的情感。

在課的結尾,我又迴歸到“神”字上來。變相的總結課文:馬良的筆“神”在哪裏?不僅要引導學生答出“畫什麼有什麼”,還要結合實際説出馬良是通過對畫畫的執着、刻苦的鍛鍊才得到的能力。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還要抓住這個機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筆”,你想做些什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

當然,在教學中個別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積極性不夠高;對馬良的這些做法是體現馬良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滲透的還不夠完善;在板書的設計上還需精煉!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4

本文敍述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通過對媽媽兩句話的研讀和對小薩沙保護薔薇花的舉動的體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

我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是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自信、堅強和自豪的語氣説的讀薩沙説的這句話。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我先從文中描寫的兩處薔薇花入手,讓學生分別體會雨前、雨後的薔薇花有什麼不同。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雨前的薔薇花特別漂亮,雨後的薔薇花顯的特別嬌嫩。文中這兩處對薔薇花的描寫是為文中薩沙説的話做鋪墊。我就藉此引導孩子在文中找出薩沙所説的話。然後進行指導讀出當時薩沙的心情。最後進行情境的昇華。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效果還不錯。特別是孩子們課堂上善於思考的積極性很高。這一點我很為孩子們驕傲。但也有很多瑕疵。比如:課文中的三個問號都是薩沙的問話,要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通過讀薩沙和媽媽的話,明白“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這一道理。在生活中我們付諸於我們的實際行動,要在生活中做強者、保護弱者的意識引導的不夠深入。

最後,我告訴孩子們,薩沙的行為看似簡單,卻表達了一個孩子強烈的自尊,而這份自尊也將成為他成長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做一個強大的人,不一定非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你學會關心弱者,愛護弱小,並能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自己的尊嚴,並努力的維護這種尊嚴,那麼你就是強大的。

講完這節課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我不是最弱小的。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5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4課《荷葉圓圓》是一篇輕快活潑、語句優美的散文詩。在《荷葉圓圓》的教學中,我主要想加強識字教學、重視讀的實踐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以下是我對《荷葉圓圓》的教學反思:

一、尊重學生的意願,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荷葉圓圓》的課堂中,我也注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喜歡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如再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邊上的同學聽。在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

“你這節課最想和誰交朋友?”等。這些自主性地選擇,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也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二、有層次地、反覆地進行識字教學

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認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對生字的識記我採用多種方式,反覆識記。

《荷葉圓圓》這節課中,首先是初讀課文中的讀準生字,到帶拼音讀帶生字的詞語,再到個別生字的帶拼音讀、去拼音讀,又回到課文中整體感知,最後在遊戲中識字。通過這樣多種形式地反覆訓練,使學生對生字的識記得到了鞏固。

三、閲讀教學“以讀為本”,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所以在《荷葉圓圓》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讀的訓練,始終以讀為本。朗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讀,並在讀後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特別是在感情朗讀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感悟,允許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在朗讀小水珠一段時,有的學生認為小水珠很可愛;有的同學認為小水珠很開心,不同的感受使他們的朗讀也不同。在琅琅的讀書聲中,他們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了語言的美。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6

在教學中,我感到,放開手讓學生乘着想象之舟暢遊在文本之中,學生和我都感到一種輕鬆、愜意。我之前所擔心學生不會了解信客的工作,不能欣賞“餘氏”的深邃都完全多餘,通過設計的幾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信客遭受着身體和心靈雙重的苦難,從而理解了信客之“苦”,苦還要繼續去做,而且有年老信客的前車之鑑,在信客生涯中咬牙堅持,默默奉獻,無愧於老信客之信,眾鄉親之信。

於是我的板書“苦”與“信”就這樣水到渠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始終被文章所感動着,信客的形象越來越鮮明,最後“信客”當了老師,校長,“信客”之信放大了,一位學生在回答關於理想的問題時,説要當一名信客,我當即引導: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信客已經不再是職業的一種,做任何的行業,都可以成為那種職業中的“信客”。一百個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一百個林妹妹的形象。在新課標中也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眼光也是獨到的,在課堂最後的談感受中,一位同學就談到,他想到了老信客,老信客也同樣是山裏的鄉親和外面的世界聯繫的一座堅實的橋樑,即便是最後“失信”了,他想的仍是“不能沒有信客”,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樣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我和其他的同學為他的獨到的思維和精彩的回答情不自禁的報以掌聲。把課堂還給學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調動學生,這將是我在我的語文的教學之路上永遠思考的問題。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7

班級的紀律依然不是很好,我採取的“感動方式”沒有感動他們,倒似乎感動了部長。他對我説:“最近170班的紀律好些了……”部長的話,讓我在風口浪尖上看到一線生機!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願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成長的蜕變,就是痛並快樂着……然而,當這疼痛果真排山倒海襲來的時候,我卻無法用緩釋的膠囊來鎮痛。我終究是一個平凡到近乎平庸的人,貌似堅強的外表下是一顆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心。我瞭解自己性格上致命的軟弱之處——水漲船高,兵敗山倒。可是他們為什麼不肯給我一個崛起的機會?!我不知道他們會怎樣,我也不敢希望他們會怎樣。最近班裏的種.種情況讓我堅持的意念有了動搖。充其量,我是一個好人,但我不是聖人!我一直的堅持現在成了我的一廂情願,這不是天下最大的諷刺麼?班級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虛設的概念,三年以後就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了!我像一個傻瓜一樣為了這虛無縹緲而寢食難安,到頭來不過是一個笑話……我也曾經是一個學生,我在我的老師面前誠惶誠恐、恭恭敬敬,因為在我看來那是我的長輩。可是現在的學生,完全沒有了這種意識。一個我用盡心思感化的學生,竟然在犯錯誤之後公然頂撞我!這缺少作為人最起碼的素質,而天地間最偉大的事業莫過於去做一個人!“人才”,“人才”不成“人”,又怎麼能成才?我冷笑着選擇了冷戰,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説不清是情緒把事態嚴重化,還是事態把情緒惡劣化。是什麼讓一切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張愛玲的話或許是最好的回答——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你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迷茫、困惑、失落、心如止水……

起起落落,生活就這樣過了近一個學期。面對未來,我充滿了矛盾。是進是退?我完全沒有了感覺。何寶榮那句“不如我們由頭來過”的話對黎耀輝有致命的殺傷力,我的這句話對於他們而言,卻只是一顆過期的阿司匹林。不僅沒有使心中的花朵長開不敗,反而加劇了它的死亡帶給我的陣痛。痛到麻木,痛到無所謂痛……

過分張揚自我的年代裏,人們反而迷失了自我。人生的悲劇在於,覺醒的時候也就是失落的時候。我為他們感到悲哀,也為自己感到悲哀……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8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反映了為人毛澤東關心人民羣眾生活疾苦,與人民羣眾心連心的高尚情操。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説了課文主要講了什麼,通過朗讀與概括很順利知道了課文的三件事情,然後又學生訓練學生根據事情給課文分段,把屬於描寫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這樣的訓練有利於學生不僅整體把握文章,而且從局部瞭解內容,鍛鍊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接着我讓學生先閲讀第一件事情,劃出描寫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讓你感動的字詞,體會一下。學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時候發現學生很會找,很會扣。

文章細細讀來,許許多多地方都能體現毛主席的品質,學生説到“皺眉、放下、任務、請”等詞語,説毛主席關注細節,在細節上關心羣眾,我鼓勵學生:“你們也很注重閲讀,關注細節,找到很多細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質。”在激勵下,他們的閲讀積極性更高,許多細小的地方都找出來,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效果比較好。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9

俗話説:“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課堂結尾是老師盡情發揮才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大舞台。課尾作品展示環節,我嘗試了一種新的結尾模式: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讓學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才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們高坪國小的校訓,也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鄉土美術活動之中,充分體會家鄉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從而積極地參與鄉土美術的資源開發與繼承。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0

前不久,我到南寧觀摩了“名師大課堂”暨校本教研研討活動。回來後,在本校利用遠教教學光盤借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清澈的湖水》。

我教學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盤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出發點是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因此,在教學中,我按照光盤中的步驟實施教學,學生思維活躍,學得輕鬆,訓練也紮實,較好的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這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是按照光盤的教學步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較好的訓練,但光盤中的每節課都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還必須同時組織本班的學生按照光盤中的每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有了播放光盤的教學活動和我們自己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過程,教學時間比一般的課堂教學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學任務不能與光盤同步完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課後的評課中,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光盤中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的相同部分可以省略播放,這樣就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同事們的意見很好,以後我要借鑑同事們的做法努力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是課堂中不能隨機應變。表現在課前導入沒有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致使導入效果不好,不能體現預定意圖。開始,我首先提問:“你喜歡我們的校園嗎?”學生回答:“喜歡。”我接着問:“為什麼喜歡?”本意是讓學生説出喜歡自己的校園的原因,或者是“我們的校園景色優美”,或者是“校園四周風景也美”之類,進而引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裏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為?”沒想到學生的回答是:“我喜歡掃地。”——我們這兒每天早讀之前,各班都先打掃清潔區——課堂教學出現了與課前的設計不一樣的情況。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教學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生拉硬扯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結果這個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導入效果很不理想。這篇課文所要表現的是“優美的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精心呵護”、“景美,人的行為也要美:保護環境衞生”的主題,如果我根據課堂中出現的這一新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變成:“很好,我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本班清潔區,説明我們同學保護校園環境衞生的意識很強。校園是大家的,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愛護,你們説是嗎?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裏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為?”這樣的導入,比原來的切題,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上課、評課、反思,既解決了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又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力求縮小自己與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差距,可以説獲益匪淺。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1

在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展開想象“書像什麼”這個問題時,我的引導沒有很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從何説起。要是能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素材,通過反覆地朗讀分析,讓學生理解這樣比喻的依據,找到二者之間聯繫,學生再想像“書像什麼”就會顯得簡單多了。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這節課使我深刻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的舞台,而是學生的園地。我是引領者、點撥者,應讓學生多談個性化的見解、感受,這樣的課堂真正是學生的樂園。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2

這節課朗讀是亮點。但是,在提出朗讀要求時,字音、節奏都沒有問題,第三個感情要求學生讀出講故事的味道,確實有點早。應該在學生領悟文章後,再讀,效果更好。我決定,朗讀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學生初讀或者第二次讀的時候,都要明確他們前兩者做的很好,第三個要求,我們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譯完文章之後,再讀,效果會更顯著。

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既然誦讀是重點。就應該讓誦讀貫穿全文,開篇讀,中間讀,結尾讀。以讀代講,以讀代譯,這樣才叫讀的充分。而且關於整體感知,位置應該進行調整。確實,在背誦完之後再提出感知有點後知後覺。應該初讀後就直接感知內容,在瞭解大致內容的情況下翻譯全文,最後再熟讀成誦才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平時常規課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如此這般,可能這次的課文比較短小,備課的時候竟然會覺得概括內容很簡單,而沒有作為一個版塊出現,僅僅充當了環節之間的過渡作用,實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學生自主翻譯過後,畢竟是七年級的學生。最好幫助學生再通譯一遍,明確告訴他們翻譯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譯,要把一個字翻譯成一個詞。是的,我們上課經常強調的東西,卻在這時被我拋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評課開始之前,盧老師已經跟我溝通了關於人物這個部分。課堂上的共工形象,這些資料都不是來自文本,從哪裏來呢?我説,是告訴學生回家後多方面蒐集資料得來的。還有學區負責老師王老師,68中的王老師,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師,大家都對於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盧老師説,今天真是評課評的暖洋洋啊。其實啊,我的心裏才是暖洋洋的。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3

在本學期的師徒結對活動中,我作為徒弟執教了這一課。眾所周知: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個體驗的過程,不僅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説話,更要強調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由於時代的久遠,現在的孩子很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很難體會到當時環境的惡劣。因此,走進人物內心去體驗人物情感,是本文的一大難點。我在教學《豐碑》時,通過學生感情真摯的朗讀、深刻的感悟和晶瑩的淚花,可以看出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

在學生大致瞭解了主要內容後,我從引導學生體會將軍的情感變化入手。先讓他們找出將軍表情變化的句子,並試着讀。然後指名學生讀,並以採訪的形式來進行詢問,從而達到體會人物情感的目的。比如有學生讀到:“忽然,他轉過臉來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我就以採訪的形式問:“將軍,你為何如此生氣?”讀書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三言兩語就説出了原因:軍需處長太不像話了,不給老戰士發棉衣,害他活活凍死,太可氣了,太不負責任了,這樣的人不配當軍需處長,要撤職!看,他儼然就是將軍了。我再用同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了將軍其它的表情變化,效果非常好,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學習,能夠站在將軍的立場上去體會,這部分學得相當到位。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4

本週四,我講授了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圖片、及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並上傳至多媒體,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時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避免另一個班級重重蹈覆轍。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我馬上重新備課,修改課件。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5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無私奉獻”,《艾滋病小鬥士》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在單元教學中起着承上啟下、鞏固運用的作用。

課文講述了南非黑人兒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一邊關心與他一樣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動人故事。全文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描寫具體,用詞準確生動,融科學知識、語言積累、思想啟迪於一體,為啟迪學生的思想智慧、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要想使學生被課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動,首先作為授課老師先要被感動。課前,我查閲了大量資料,精心製作了課件,然後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教學,我和孩子們在一些圖片及文字中被恩科西的堅強感動着。帶着飽滿的情感帶着學生走入文本,抓住課題為什麼稱恩科西是“艾滋病小鬥士”進行展開,你認為什麼人可以稱為“鬥士”。學生踴躍回答。通過老師的範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抓住文中的相關詞語和句子進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頑強、抗爭”。瞭解恩科西是如何與社會偏見作鬥爭和如何呼籲人們一同關心其他艾滋病人的,從而加強對“鬥士”的深層理解。最後引出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增長知識,瞭解它的象徵意義。

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篇16

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我按照教參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落花生的品質,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樣,務實有用。然而學生並不買我的帳,一個平時很有主見的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不同意您的説法,做落花生這樣的人一點都不好,您平時不也常告訴我們要善於表現自己嗎,這樣才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啊?”此時課堂中出現了不少竊竊私語的聲音,很多同學都贊成這位學生的見解。我想既然學生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作為教師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理解,這也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的引導。

對於現在的社會,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也有思考過,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點預設。於是我把問題拋向學生:你願意做“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石榴、蘋果”這樣的人呢?就這一問題我們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吧!我原以為這樣的一場辯論賽肯定是旗鼓相當的,然而令我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願意做“蘋果、石榴”這樣的人,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做“落花生”,這樣的場面卻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這也更證明了現在的學生個性鮮明,敢於表達,這也是讓我深感欣慰的。於是我讓這些“蘋果、石榴”們暢所欲言,闡述他們各自的想法,而我則加入到“落花生”隊,用實際行為支持他們的選擇。這時的學生不再小心翼翼,他們得到了老師的支持,拋開所有的顧慮,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理由。

課堂上精彩的話語層出不窮,思維的火花不斷跳躍其間,我被學生的精彩辯論所折服,沒想到五年級的學生居然對社會、對生活會有這麼深入的體會與感悟。

在學生激烈爭論之後我適時點撥:“大家説的都有道理,我們的社會需要像‘落花生’這樣的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人,更需要像‘蘋果、石榴’這樣不斷創新、敢於挑戰、勇於展現自己的人。同學們到底願意做哪種人,等將來你們長大了自己來決定吧!”同學們見自己的意見得到了老師的認同,臉上都洋溢着滿足的笑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vwqp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