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小學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説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説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3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能過本次活動我課下反思如下:

1、在本課開始出示天平,提出“怎樣才能使得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保持天平平衡”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變化規律,推出 議程兩過保持相等的變換方法,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沒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2、如果我在課前準備一些“小蛋珠”來代替演示砝碼,學生會更直觀的明白方程保持不變與等式一樣的規律了。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4

學生經歷由天平上的具體操作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能用等式的性質(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對於解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並不陌生。

比如:x+4=7學生能夠很快説出x=3,但是就方程的書寫規範來説,有必要一開始就強化訓練,老師規範的板書,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為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對於稍複雜的方程要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

不難看出,學生經歷了把運算符號“+”看錯成了“-”,又自行改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緊張、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覺,這時的數學學習已進入了學生的內心,併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正落實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發現錯誤又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也體現在耐心的等待,熱切的期待的教學行為上,老師的教學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微笑的臉龐、期待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無時無刻不使學生感到這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交往的過程,學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間,不然,他怎麼會對老師説“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複雜情緒的表現。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如果在課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會有更多的愛灑向更多的學生,學生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氣,多一份靈氣。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5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説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勵志天下 )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説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yw》一課,課始,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圖上有一隻老烏鴉,嘴裏叼着蟲子,兩隻小烏鴉嗷嗷待哺,它們急切地等着烏鴉媽媽餵食給它們吃。下面的這幅圖上,我引導孩子看看外面飛舞的落葉,一看就知道,秋天來到了身邊。媽媽生怕自己的孩子着涼了,織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給自己的寶寶穿上。很容易地進入“y w”的教學。課堂上,我採用形象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會了聲母y w ,能夠讀準音,認清形,而且我還適時的講述了《烏鴉反哺》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向小烏鴉學習,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 wu yu時,我通過組詞説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四聲。本課y與ü相拼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是個難點,因此我採用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小ü看見小i和小u被大y和大w帶走了,它急得哭了。這時候大y看見了,急忙跑來幫助它,牽着小ü的手,將它淚珠兒擦乾,這就是yu。這樣的故事使學生更容易記住y、ü相拼的特點。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7

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以提高他們音樂鑑賞能力和創造力。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主題,循序漸進地展開,注重環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主題鮮明。針對學校現有的條件,充分利用帶圖畫的大歌單,為教學增添了美感。整個教學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使學生有感情地表演了《打花巴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為教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專業能力外,還要具備其他一些綜合能力。如怎樣很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教學環境更加和諧融洽,這對能否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時刻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事先設計的教學構思為基礎,但不受其侷限,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只要真正從學生出發,為學生量身定做的一節課,就是真正成功的一節課。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8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的一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去找水,愛心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神奇變化。這篇課文意圖在於,讀有關愛心的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執教本課我嘗試用郭思樂的生本理念,現將我執教後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小組交流時效率較低。

在剛開始嘗試生本的階段,我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我就指定我認為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擔任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由他組織開展交流並展示交流的成果。我又發現有的組長並不熱衷老師給他指派的差事。我想怎樣才能調動學習組長的積極性呢?我們班正在實施的班委競選制度讓我豁然開朗,我就讓學生公開競選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學生的需求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這也體現了生本理念中有關小隊建設的重要性。

二、全班交流的形式過於單一,參與面較窄。

水罐的五次變化我可以讓五個小組進行展示,這樣登台展示的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鍛鍊機會。這不正是大班額情況下生本理念的體現嗎?學生參與面寬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會更為高漲。

三、缺乏語文味。

1、本節課,學生讀書時間太少,談體會感受較多。其實,這不是傳説中的生本理念的內涵。生本理念中,特別是升本語文,要體現四個引:以讀引讀、以讀引説、以讀引言、以讀引寫。這是我執教本課的敗筆。如果再讓我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引導學生:先圍繞前置性作業中的問題,先讀相關語句,再談體會,然後其他小組補充,最後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2、王主任讓我看薛法根的一篇教學實錄,讓我明白了我應重視語文學習的學法指導。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用品詞析句的方法體會小姑娘的善良品質。而我卻沒有對理解體會語言的學法進行及時的歸納和提升。3、課文中心主旨昇華不夠。課題為什麼以“七顆鑽石”為題?這個問題我是有設置的,但是由於課堂時間原因我沒有進行。如果我能從第一環節創設情境來理解體會大旱災的嚴重中刪掉學生寫話的環節,我就會擠出時間讓學生來讀書來昇華。

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引入了“積分評價機制”。大家的各種表現都會被我用加分來肯定。特別是在課堂展示時,能在別人的答案之上進行補充的學生。最後,以周為單位評選“星級小組”。

以上只是我嘗試生本課之後的一點收穫和感受。我將繼續嘗試生本。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9

詞語作為文章的基本單位,對詞語的學習、理解與運用,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而課文的重點詞,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抓住重點詞,既能統領全文的理解感悟,又使語文的閲讀訓練有了落腳點。

在欣賞四大名泉時,抓住理解 “湧”、“匯注”、“噴吐”、“冒”這幾個動詞,體會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聲喧騰”、趵突泉的“大、清、美”。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圖文對照等方式,進一步體會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感受泉城的魅力。尤其是在處理“湧”上更下功夫,學生在比較了“湧”和“冒”的不同後,我出現填空題:泉水從地下往上_____地湧。學生在反覆玩味中,領悟了湧的內涵。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教學《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我感受頗多。這篇課文記敍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在二萬五千里長徵過草地時,一位小紅軍在忍受飢餓和疲憊,因不想拖累別人,所以拒絕陳賡同志的幫助,最後犧牲的故事。作者滿懷深情地讚揚小紅軍堅強勇敢,寧願自己捱餓受苦,也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讚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瞭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情感。

這是一篇記事寫人的文章,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命運,使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然後讓學生在關注故事情境的發展過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從而認識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落實語文教學三個教學目標,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命運,使學生進入故事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和品質呢?通過教學本文,我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創設情景

教學伊始,我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看紅軍過草地的視頻,感受一下長征的艱險和革命英雄的頑強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學生學習課文的認知、情感的基礎。

二、初讀課文,學生質疑,抓住學習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感受最深的詞句。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學習興趣和形成獨到見解。

(2)指知名朗讀課文2、3自然段。聯繫上下文理解“疲憊”一詞,讓學生從課文的內容中去理解詞語,引導學生髮現和探索。

(3)找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句子,學生自主發現,“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脣,鼻子有點兒翹,兩隻腳穿着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 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練讀,然後引導學生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紅軍。當對小紅軍有了一定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反覆讀,讀出小紅軍的可憐來,在讀中昇華對小紅軍的憐惜之情。

三、重視詞句訓練,培養學生推敲領悟詞句的能力。

我一開始就抓住“倔強”一詞,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表現小紅軍“倔強”的詞句,學生通過對這些詞句的品讀,對小紅軍的形象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小紅軍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現了小紅軍的倔強。任何人見了小紅軍的舉動都會認為小紅軍精神好、體力足、乾糧多,陳賡同志終於被小紅軍説服了。體會“終於” 一詞,從“終於”可以感受到小紅軍和陳庚相互關心,各各捨己為人。

本文的細節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小紅軍的精神品質:外貌描寫從小紅軍的處境危險襯托他捨己為人的品質;對話描寫從人物的良苦用心體現人物的高尚品質;陳庚同志上馬後的心理活動,類比出小紅軍的可貴品質。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自己感動最深的句子,讓學生自由發問。

隨着學生的朗讀和發問,他們的思維、想象、朗讀、表達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鍛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個體差異,而且也教給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習,實在是閲讀教學中的金鑰匙。但是教學上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師生互動不到位;教師感情沒有充分表達出來,顯得有點平淡。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1

《猜猜我是誰》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一課是本套教材中線條系列的一部分。教學內容是人物背面頭部寫生,學習線描寫生方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觀察,體驗髮型不同所體現出的頭髮的美感,學習背面人物頭部的寫生方法。

它藉助“猜猜我是誰的”娛樂遊戲活動,通過觀察、綜合欣賞、教師演示,學生討論、動手作畫等形勢,本課課題和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意識,線造型能力以及畫面的組織能力等綜合能力。

面對這些不足,今後要不斷努力,不斷提高美術專業理論水平,熟練掌握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與學生一起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2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湖南鄉土風味的兒童歌曲。餘慧作詞,潘正寧作曲,歌詞用樸實的語言,將天真可愛的孩子給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現出來,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為2/4拍子,五聲羽調式,非方整性的一段體結構。旋律明快而有親切感,表現了兒童熱情、活潑的性格特點,展示了祖孫三代歡集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的感人情景。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學會<<好娃娃>>這首歌,並用親切、甜美的聲音進行演唱。

2.能大膽地嘗試表演歌曲中各種人物的動態及情感,積極與同學合作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長輩,待人有禮貌,在家裏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

我第一次嘗試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這種教學模式。

我設計了幾個環節:欣賞歌曲,學唱歌曲,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課上,學生已經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學習目標1,同時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禮貌,做一個好娃娃。

這節課的不足地方是在音樂戲劇表演這塊完成地不好,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原因是自己準備不充分,頭飾不夠,佈置家的環境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表演的動力。

評價過於潦草。沒有發揮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創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加強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3

《鄭人買履》是國中生學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裏又有許多語法知識需要學生來掌握,如:一詞多義、實詞、虛詞的用法等。我認為這些知識不能單靠教師的一位灌輸,而應該讓學生在對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建構起文言語感。

上課之前,我先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寓言,介紹《鄭人買履》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讓學生先從一個大的整體來接觸文言文。通過交流預習感受,探討總結文言文四步學法::讀準、讀通、讀懂、背誦。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原文、探究寓意和背誦積累。

課前交流預習感受,既可瞭解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利於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感情,使課堂一開始就洋溢着自主學習的氣氛。

掌握正確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文言文中有些異音字,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如《鄭人買履》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讀“dù”而應讀“duó”。“寧信度”一句中的“度”應讀“dù”。因此,在初讀文言文時,我讓學生先仔細聽教師範讀,在課文上標記易錯字,接着自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為止。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解決了讀通、讀順文言文的問題。

蘇教版的《鄭人買履》文言文有比較清晰移動的註釋。因此細讀課文時,學生對文章內容也比較好理解。教師要做的就是對一些比較特別疑難字詞提供註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鼓勵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聯繫上下文,去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故事內容,説清楚,以達到讀懂文言故事的目的。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了文言故事內容,品出其中的味道、思想感情後,這時再進行個性化的誦讀,學生定會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但是,由於課前學生預習沒有做充分,這節課我的教學進程亦未沒有把握好,誦讀不紮實以至於沒有進行個性化的朗讀這個做容易出彩的環節。

之所以説學文言文難,是因為文章裏經常會出現實詞、虛詞的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我們在國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鄭人買履》中的“度”前後意思不同,一個解釋為“量好的尺碼”,另一個解釋為“量長短”,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還有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在《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小故事出現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但幾個“之”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有動詞“到~去”的意思,有名詞“尺碼、腳”的意思,情況比較複雜,教學時學生先找出所有帶“之”的句子,然後弄清楚分別是什麼意思,最後通過分類彙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有兩種用法:1、代詞,代表某種事物;2、動詞,到~去。同時還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才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之目的。

俗話説讀書志在明理。《鄭人買履》以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表達深刻哲理。學生在讀熟課文,讀懂故事內容之後,教師要鼓勵他們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一談學完課文之後的體會,説説故事中告訴人們的道理,並與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受到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閲讀質量。

這則文言文寓言內容精煉、生動,節奏明快,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在教學之後,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對理解寓言寓意以及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對於語言的積累和接受文化薰陶都大有裨益。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依據故事文言文故事以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但由於學生的知識程度有限,因此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此次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讓學生合作探究鄭人形象,通過學生的評價,使學生對鄭人,對課文的寓意更加理解。另外課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等字詞的意思要求學生要深知熟記,並在課後複習積累,為以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七年級的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背;細細品位,進而積累,日後再細作研究。可是考試時卻考得相當精準,那麼如何設計文言文教學?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這還需要教師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把握。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現代文閲讀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又有着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以有效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vwqk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