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精選20篇)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精選20篇)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精選20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閲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説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2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3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後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説説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説感受時,孩子們説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4

我今年擔任的一年級二班的語文教學,共有學生61個,面對這麼大班額的學生,要檢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字情況存在一定的困難,我採用了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以上幾點僅是我個人粗陋的觀點,希望同行能給我多提供點更寶貴的經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5

本課的教學我注意做好如下幾方面:

字詞教學: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在讀句子中識字,在遊戲中識字,在猜謎語中識字。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體會想象詞語的意思。

朗讀課文:我把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通過朗讀對話中人物的語氣、神態、動作,讓學生自主體會,通過示範朗讀讓學生加深感悟課文語言。

語言積累:我讓學生走進故事中,對具體的事例進行溝通和交流。組織學生通過對三次對話的分析,讓學生走進語言,加深語言的感悟,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6

由於本文具有“科普性”和“略讀”的特點,教學中,我能把握的一個主方向是,這是一篇語文教學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應竭力克服科學課的影子,突出語文性。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探究相關問題,重點抓住一個主問題:“小林遇到幾個難題,是怎麼解決的?”,引導學生默讀和快速閲讀,再通過小組內交流:充氣雨衣是怎樣發明?,通過朗讀和交流感悟“小林愛思考”的道德品質和“勤實踐”的人文素養,最後以從“你喜歡小林嗎?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哪些生活用品需要改進的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本文較長,由於長句較多,我把課文只設計了一個課時,知識點過多,因此學生讀起來有些困難,給學生讀文時間少,因此我想有些環節,如:小林是怎麼解決困難的?花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應該讓學生多讀書,達到自讀自悟。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7

《石壕吏》是杜甫的名篇,一直入選國中語文課本。一首僅120字、語言平實、看似簡單的敍事詩,呈現在人眼前的彷彿是戰火連天、百姓罹難的歷史一幕,反映了深廣的現實矛盾與衝突。我每次執教,都有新的體會。

剖析詩人的感情。很明顯作者在詩中傾注了對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深切同情,隱藏的感情便是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還有更深層次的感情是詩人對統治者政治腐敗造成戰亂的深切不滿。 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體現在哪裏呢?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差吏帶走老婦整個過程,詩人沒有上前説情或阻止。為什麼?既然詩人同情弱者,卻不出面仗義執言?當時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四個年頭,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強行抓人抽丁,奔赴前線抵禦叛軍。

詩人自然懂得這個利害關係,也迫切的希望朝廷能快速平叛,取得戰爭的勝利,詩人的這種愛國憂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表現得非常充沛。 作為一名士太夫,愛國與忠君是緊密相連的,詩人對李唐政權必然是忠心耿耿,但在國運危難時刻,詩人一方面擔憂國家命運,另一方面目睹民不聊生的痛苦,心中交織着矛盾與痛苦。公元758年,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唐肅宗擔心節度使權力過大,未設軍帥,導致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為補充兵源,便強行徵兵拉丁。正如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註》裏説:“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於老弱。

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民為邦本”,民不聊生,統治者的寶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詩人在《石壕吏》中對上層統治者未着一字,但通過對人民疾苦和橫暴拉兵制度的直接揭露,矛頭直指朝廷,表達了對腐敗無能、奢侈荒淫的統治階級禍國殃民的強烈譴責!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8

在教學中,我感到,放開手讓學生乘着想象之舟暢遊在文本之中,學生和我都感到一種輕鬆、愜意。我之前所擔心學生不會了解信客的工作,不能欣賞“餘氏”的深邃都完全多餘,通過設計的幾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信客遭受着身體和心靈雙重的苦難,從而理解了信客之“苦”,苦還要繼續去做,而且有年老信客的前車之鑑,在信客生涯中咬牙堅持,默默奉獻,無愧於老信客之信,眾鄉親之信。

於是我的板書“苦”與“信”就這樣水到渠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始終被文章所感動着,信客的形象越來越鮮明,最後“信客”當了老師,校長,“信客”之信放大了,一位學生在回答關於理想的問題時,説要當一名信客,我當即引導: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信客已經不再是職業的一種,做任何的行業,都可以成為那種職業中的“信客”。一百個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一百個林妹妹的形象。在新課標中也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眼光也是獨到的,在課堂最後的談感受中,一位同學就談到,他想到了老信客,老信客也同樣是山裏的鄉親和外面的世界聯繫的一座堅實的橋樑,即便是最後“失信”了,他想的仍是“不能沒有信客”,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樣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我和其他的同學為他的獨到的思維和精彩的回答情不自禁的報以掌聲。把課堂還給學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調動學生,這將是我在我的語文的教學之路上永遠思考的問題。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9

這是我教的第三個一年級了,第一次接觸拼音時覺得沒什麼好教的,孩子們在幼兒園都學過,國小學習只是複習鞏固,教後發現孩子根本一知半解,有的孩子竟掌握了很多錯誤的知識,開始的不重視使得學生習得效果不佳。第二次教學時細而全的過了一邊,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亦不佳。迎來了第三次拼音教學,針對上兩屆的經驗,每節課前我都會預設將孩子們普遍掌握和不易接受的分開,確定重難點,努力創造高效課堂。

不足之處:

通過本次教學我雖抓住了大多數同學的心,讓他們對jqx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有了較深的記憶,但不可否認有個別學生因種.種原因可能並不是很清楚,而且在以往教學中發現知道了這一規則,一遇到題就會出錯。所以課上及時練習是至關重要,本堂課的練只是反覆的讀,如果加上寫出些習題讓孩子們當堂練練,相信效果更好。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本節課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一系列活動由各組去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的能力。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小組學習如何發揮合作與競爭之利,又不妨礙並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而不依賴的品質,這些考慮的還不夠周全。

小組合作學習時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設置小組評價,通過小組評價如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融入到集體之中,體現不出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如何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方面還要努力。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 蘭塞姆聆聽過一萬多人的臨終懺悔,他説,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最後的反思,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幾十年,做到了這點,便有50%的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們的教學中,多一份反思,或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

語文教師,我一直以為是最難當的。作為母語,似乎誰都知道都會理解都可以説上一二。前幾年語文大討論時,多少偏激之詞言猶在耳,多少老教師感歎越教越不會教。我困惑,摸索,聽了幾位大師言談,觀摩了幾堂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偶有一些心得體驗,聊且作為反思。

首先,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必須過硬。聽、説、讀、寫不必説樣樣精通,起碼必須能鎮住學生,在學生面前能有幾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課堂能閒庭信步,揮灑自如,是普通話培訓之後。自己朗讀能力提高之後,可以自如地範讀,底氣就足了。基本功過硬,語文教師本身就是語文。比如如果你善於聽,學生課前三分鐘演講,你的評點,引申就有根據,有針對性。觀摩一些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往往會發現他們本身素質相當之高。可惜,大學、目前的培訓機構對這方面的訓練太少了。

其次課堂的成功,備課必須充分,要帶有自己的思考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的魅力就在於它是很有個性的,能緊密聯繫生活的。陸游教孩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以語文教師是一個雜家,必須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思考。學生如果會認為自己的語文老師知識淵博,上課能有一些新見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項鍊》,未必就批判資產階級虛榮心;《裝在套子裏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談揭露沙皇軍警的黑暗。

教學中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試看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同學們暢所欲言,對王權意識和奴性意識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們行列,講了幾個小故事: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的專制時,有人質疑赫魯曉夫為什麼不在斯大林在任時指出他的過錯,赫魯曉夫拍着桌子:“誰在説話,給我站起來!”那人嚇壞了,以為大禍臨頭。赫魯曉夫幽默地説斯大林就是這樣做的。高壓專制下,必有奴性。隨後講了薩達姆的“萬人坑”,講了康熙、乾隆時代的文字獄,講了孫志剛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這是我在教讀《我若為王》一文時的一段“穿插”。將歷史、現實和課文聯繫在一起,撥動着學生的心絃,不僅恰切的豐厚了教學內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課文的主題,強化了教學效果。在閲讀教學中如果能有機地適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讓行多行多的課表現得活潑靈動。教學藝術是需要學習總結的。這一點,湖北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做得相當成功。她將課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加以分析,歸納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方法,所以在課堂上她能遊刃有餘。而我們往往還憑經驗駕御課堂,有時感覺很不錯,有時感覺很失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我講李商隱《馬嵬》這一課時,我以李楊的愛情做了一個精彩的導入,引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然後在讓他們細細品味,慢慢鑑賞。

先是李商隱和本詩的背景簡介,接着我讓學生齊讀並反覆吟詠了這首詩。並提出最能體現本詩感情基調的詞是什麼以及詩中幾個關鍵字詞的意思。接着讓學生整體感知整首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敍述。主體部分放在賞析本首詩的表現手法的運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後,指導懷古詠史詩的特點和常常出現的主題,讓學生了解並學習如何鑑賞懷古詠史詩,並舉出具體實例來訓練,現學現用,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對講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引起我的關注。一讓學生回答問題,課堂上就很不安靜,許多同學都在説話,站着的同學生怕怕回答錯了,而坐着的就一直抓着李楊的愛情,聊個不停,或者就一句話都不説,把頭埋得很低。為解決他們的這一問題,我需要經常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積極發言。

學生主動發言,能促使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勇氣得以鍛鍊,這些為了自身發展的機會學生自己就這樣輕易的捨棄掉了。是什麼原因?是不知怎麼回答?還是不願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錯了?以前和學生談心,得知以上情況都有。

課後反思得知課堂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主”,活動再豐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讓他們進行討論,所花費的時間與在討論中所獲得的價值是成正比的嗎?

但如不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我們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探索出一條能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途徑,我們的教育將會事半功倍!

我們應該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不應該增加他們的精神負擔,整個課堂應該是輕鬆活躍的,不應該拘束,但是也不能沒有紀律可言,要學會欲擒故縱。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是關鍵。在教學中通過讀圖分析、開展競賽、趣味遊戲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收穫自己的勞動成果,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乏味為有趣。

根據教材內容,又不拘泥於教材,設計一系列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探究學習交流,培養協作精神,形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發揮羣體和個體的功效,自主學習並能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學生調查研究,收集整理各民族的資料,舉行小型少數民族風情展示會,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和表現的機會,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悦,使學生獲得自信。最後聯繫實際師生共同探討民族問題對當今世界局勢的影響,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認識也頗為令人稱道,激起他們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從各角度認知社會,錘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了學生各種地理能力。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學重點除生字詞的掌握外,另一點便是要求着力於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感情變化,從而分析人物性格!但是這並不是把這些重點詞句都拿出來給學生分析,而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讀句子,畫詞語,從個性化的讀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一個例句,讓學生默讀,自主感悟句子,接下來通過朗讀把個人的體會讀出來,並通過引導他:“為什麼這樣讀?讓學生理清自己的從哪裏感受到的,從而歸結出,剛才是從讀當中重讀了某些詞語,就是抓住了重點詞句體會人物,這個學習方法是在學生的學中總結的,從引導當中水到渠成的,並適時評價“你已經學會了這種方法。”這樣,其它學生也有了模仿的對象和適當的刺激,有了讀的慾望和思考的動力,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模擬記者採訪阮恆為什麼這樣做?再通過討論你認為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課文中的阮恆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學生再次感受阮恆那願為朋友而犧牲自己的美好心靈,並在《朋友》的歌聲中得到情感的共鳴。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藴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上完本課之後,有幾點想法

1、瞭解魯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魯迅熱”。同學們響應我的號召,紛紛收集了魯迅的相關資料和故事,有兩位同學甚至將資料結集打印,出了書。我引導學生聯繫已學的魯迅的作品和有關魯迅的文章,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這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課堂上,我運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並設計了朗讀層次,從初讀詩歌,讀準字音;再讀詩歌,同桌互讀,讀得流暢;聽讀詩歌,評價;到精讀1、2、3、5節,理解詩意;再到小組共讀,共品;最後出示主席對魯迅的評價,昇華感情後齊讀。突出了層層深入。師,應立足語文教學,參與教改,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青少年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健康的成長。

3、善於啟發思考,學生學有所思。在兩次讀後,請學生説自己對詩歌的發現,能啟發學生説出對比的運用、詩歌小節之間的關係、作者的感情等。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不求甚解》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闡述了自己對不求甚解的理解。課文的論證注重分析説理,選例典型,論説周到,邏輯嚴密。

我讓學生在理解本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去體會本文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不同的語言風格。

我還選了一篇與《不求甚解》結構差不多的議論文來學習,以加深學生對議論文論證的理解。 然後讓學生試着按照本文的結構進行創作。學生反應比較積極。但是還可以在活躍課堂氛圍上再多下些功夫。

本課設計遵從新課標的理念,根據我校的教學模式:一點兩步四環節來操作。首先確定一點:教學重點是理清論證過程;兩步是先學後用,學用結合:由學生自學,初步理解駁論的論證思路,通過小組活動進一步強化理解論證思路。最後通過模仿訓練來進行拓展,來學習本文的論證思路;四環節的處理是:(1)激趣導入(2)感知求異(3)探究內化(4)拓展延伸,鑑於本課內容較少,因此容量較為適中。只是在比較教學,體現短文兩篇語言特點上,引領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方面操作有點亂。這是下步該改進的地方。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文章敍述的故事離現在甚遠,學生對於戰爭年代的苦難歲月知之甚少,如何帶領學生走入課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夠為了現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價。因此,在教學時能否找到突破口為學生理解課文作鋪墊是取得本課教學成功的關鍵。本課教學緊扣單元訓練點以及課文鏈接,抓住兩條線,即“多好啊”和“燈光”,展開教學,

首先,抓題眼,初識英雄形象

教學時,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後,我就緊緊抓住課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課文為什麼以燈光為題?課文哪幾處寫到了燈光,以此引起學生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圍繞寫到燈光的句子,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做順勢引導,幫助學生逐層理解,漸漸深入,一邊讀,一邊理解。通過課文的進一步學習,學生了解到,郝副營長因書中看到孩子在燈光下看書而憧憬未來,郝副營長為了後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點燃書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犧牲,但卻贏得了圍殲戰的勝利。學生初步感受到郝副營長關心下一代和不怕犧牲的品質。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緊緊抓住課文中三次出現的“多好啊”這一線索。讓學生再讀課文,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分別在怎樣的情況下説的,把相關語句畫出來,深入思考,他們在説話時,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多好僅僅是指在燈光下看書嗎?讓學生從中體會思考,説出自己的理解和見解,與同學交流。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8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複,喜歡錶現。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遊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9

《變色龍》體現的是人物的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醜態,所以我們應該抓住任務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房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引領學生通過朗讀來分析課文,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整篇文章抓住變與不變為線索,將課文的中心挖掘很深。

課文上的有聲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文章為什麼能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如此栩栩如生,為什麼能讓我們感覺到人物活靈活現,在這裏應該給學生點一下,如何描寫人物,但老師似乎在這裏並沒有點明,而是一略帶過,我們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寫。

聽了別人的課,感覺到自己的差距,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感覺到應該加快步伐。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快馬加鞭,爭取讓自己也完美起來。

霧凇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20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如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學生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呢?我從三個方面來着手。第一:請同學畫出描寫灰雀的句子,請同學反覆朗讀之後,老師範讀,學生想象灰雀在樹上跳躍的情景。再問:灰雀可愛嗎?你們喜歡嗎?還有誰喜歡?你從哪知道的?第二:請同學畫出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同桌之間練習之後,再採用指名朗讀;分男女朗讀;表演朗讀等形式練習對話。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並採用換位思考,讓他們説説那男孩為什麼要抓灰雀?為什麼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麼樣的心情呢?從而體會到男孩的誠實和可愛。

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第三:教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做了個小練筆:男孩答應列寧之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讓我激動不已。有的同學想象很豐富。文章裏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感到學生在我的教學中理解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vwje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