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

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中,學生主要掌握裏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如林黛玉的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複雜、言行小心謹慎等特點。而賈寶玉則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封建道德的反抗。王熙鳳則是精明能幹、刁鑽潑辣、慣於完弄權術的婦女形象。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通過對課文的詳細解析,學生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好,可是他們有一些學生的自我控制還有待加強,由於新學期的到來,學生比較興奮,思維比較活躍,整個課堂不好控制,如對於林黛玉的分析,很多學生就覺得她是一個病秧子,太過於小心謹慎,學生們不太喜歡,覺得她的這一種美不太正常,特別是在我説到林黛玉是“病態美”的時候,學生哈哈大笑,覺得這樣一個處處小心和時時在意的病秧子,寶玉怎麼會如此喜歡。

在講到寶玉使,學生覺得寶玉比較輕浮,有一點兒娘娘腔,因此每當提到他的穿着打扮和寶玉對黛玉的一見鍾情時,他們總是哈哈大笑,不過還好,他們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就是課堂紀律有點亂,還需加強。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除了開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2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説的頂峯,為中國四大小説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為以後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為以後的整篇閲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藉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閲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後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為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後,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後,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藴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眾人的眼裏”、“鳳姐的眼裏”、“寶玉的眼裏”,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後讓學生進行點評,並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並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裏的黛玉:“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着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着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脱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裏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緻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鑑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為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並且讓學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瞭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裏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後,還佈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悦,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閲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閲讀的興趣。

授完課後,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閲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閲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後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後教學要着重思考的問題。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3

今天講《林黛玉進賈府》,一節課的時間圍繞四個問題講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後由東向西先後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於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閲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於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並非單純地平鋪直敍,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説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眾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並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為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説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4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説的頂峯,為中國四大小説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為以後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為以後的整篇閲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藉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閲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後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為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後,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後,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藴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眾人的眼裏”、“鳳姐的眼裏”、“寶玉的眼裏”,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後讓學生進行點評,並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並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裏的黛玉:“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着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着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脱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裏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緻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鑑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為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並且讓學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瞭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裏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後,還佈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悦,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閲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閲讀的興趣。

授完課後,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閲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閲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後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後教學要着重思考的問題。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5

今天講《林黛玉進賈府》,一節課的時間圍繞四個問題講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後由東向西先後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於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閲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於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並非單純地平鋪直敍,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説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眾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並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為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説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6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設疑引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以猜一猜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猜測0乘5等於幾,接下來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規律,:得出0乘任何數都得0這一結論.從而讓學生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為了更全面説明對“一個因數中間是0乘法”中“0”的處理,也為了給學生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及討論的機會,在教材原有“試一試”的基礎上增加了富有挑戰性的一題,從而便於學生比較、交流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在教學中也得到一些啟發。

1.課堂教學設計應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適當調整教材,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和交流合作學習機會的情境,這樣才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增添濃厚的興趣。

2.充分相信學生學習潛力,教學重、難點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討論、解決,使課堂充滿生機。學生自己探討過的問題,對其結論才會深刻的理解。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7

本課講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張出了小草,從中得到啟發,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財富或成 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要想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 總體來説,學生對《金子》這一課的理解掌握還是比較好的,整個學習也在輕鬆的氣氛中渡過,但是在理解“金子”的含義時出現了一點困難。

“金 子”這一題目本身就對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金子有兩種含義,文中“金子”的含義,一是:財富。二是: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財富的這一方法。對於第一種意思學 生讀完課文都能較好的理解,但對於第二種含義學生一時不能較好地領悟。我是有“彼得的真金在哪裏”引導孩子的,大部分孩子回答“彼得的真金在鮮花裏,因為 彼得通過種花換來了金子”,由學生回答的這個點,引導學生理解彼得和其他的淘金者有什麼不同,學生基本能領悟到彼得是一個“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勤勞,堅 持不懈“的人,也能能領悟到“真金”是“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財富的這一方法”。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比較單一的,當問 題需要通過第一層而想到第二層時,就會出現困難,因此教師就必須善於引導學生解決這種困難,在備課的時候也要多揣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較好 地教授課文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學會。此外,在駕馭課堂能力方面我顯得很稚嫩,遇到學生和自己設想不一致時,我就會慌,想趕快把學生拉回自己的設 計中,在這一方面,對於缺乏教學經驗的我來説,還需要通過不斷地努力和不斷的教學實踐來積累提高。事實上,師傅常常教導我,如果學生不能很好體會時,可以 讓他再多讀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整節課中,前邊部分,我有點操之過急了,尤其是讓學生比對第一小節和第七小節彼得和其他淘 金者的不同時,幾乎都是我在告訴孩子,而不是孩子自己的發現。在後面的朗讀中,我採用了太多齊讀的方式,這是很不恰當的做法。

這節課在磕磕絆絆中總算是上了下來,但是留下了許多不足和遺憾,希望自己能揚長避短吧,在以後的教學中取得進步。

後記:感謝師傅在自己準備賽課之餘指導我,我心裏有説不出的感動,在此,祝師傅在市裏賽課取得佳績。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8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應用是平均分後又一種分配方式,它是學生在掌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課前讓學生去調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讓他們感受到比的應用在生活的廣泛應用,從而對此產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接着以衝調蜂蜜水這件生活常事為探究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從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組織學生主動探索。在此我轉換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學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瞭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認知構建更是我這次課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麼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説出了最好根據人數比來分。根據題目當中所提供的比,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班級會分的多,説出你估算的根據。這位後面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體現了教師是教材創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教教科書”的傳統思想,充分挖掘新課知識點,整合課堂內容,優化課堂結構,真正實現“用教科書教”。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例題,將此例題先後做了三次改變,將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各種類型全部展示出來。同時在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關鍵。打破了學生解題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題目的時候,都必須認認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讓學生充分實踐體驗,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9

學習《語文百花園三》前,我們的微型課題“微課輔助教學的運用研究”剛剛從調查、準備進入實施階段,家長、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剛剛全部完成註冊,對“翻轉課堂”不瞭解,觀看“微課”操作不熟悉,觀看率非常低,甚至還有家長代替播放孩子不觀看的現象。

學習《語文百花園三》時,我就想:課堂教學怎樣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呢?如果還是像原來那樣詳細地講,那它就沒有起來輔助教學的作用,但如果不再細緻地講,觀看率那麼低,學生沒有掌握怎麼辦?突然,我看到了“我的採集本”部分,這部分介紹的是“五嶽”的內容,作為一個積累學生只需要掌握“五嶽”是哪幾座山,大概在什麼位置,在我們的作業中就有相關的比較基礎的連線練習。在張校長錄製的《語文百花園三》預習視頻中,已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這五座山分別屬於哪嶽,大概在哪個位置。於是,在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快速地説一説,然後就直接跳過了這一部分,重點告訴孩子: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

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還補充了“三山五嶽”的另“三山”——浙江雁蕩山、江西廬山、安徽黃山以及“五嶽”的特色: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還特別補充了“泰山封禪”和“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等相關知識。學生對於書本之外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課外閲讀廣泛對於相關知識有一定涉獵的孩子覺得特別驕傲。

我想,這對於課外知識的積累和課外閲讀興趣的提高應該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在完成練習的時候,認真觀看了視頻的同學都很輕鬆地完成了連線練習,正確率也很高;可沒有認真觀看或者沒有觀看視頻的同學就不清楚哪一嶽是哪座山,還有一個平時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因為視頻是家長幫助播放自己沒有看的,根本就不知道這道題是什麼意思,直到在同學的提醒下再次翻開語文書多讀了幾遍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於是,我趁機在告訴孩子們“微課”也是一種學習,提前學習是為了讓我們覺得更紮實或者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補充學習,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我們在課堂上不會再過多的講解,一定要重視每一課的提前學習,不然就會跟不上,像今天某同學那樣。

經過這件事過後,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基本能夠按照要求較認真地完成學習任務。當然,在學習中還存在過份依賴家長,如果家長不在或晚歸就無法完成;觀看了沒有記錄或者記錄不完全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一一想辦法解決。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0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後,我決定使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導入,從而引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兩種思維方式“從條件想起”、“從問題入手”,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進而揭題。

由於採取的是“教與學方式改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從收上來的預習紙中,我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種辦法:1、畫圖表示;2、畫線段表示;3、列表整理。所以,在課前我就做了記錄,並留心在課堂上逐一安排這些小組上台展示,並最終討論有關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紹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填寫信息、找出數量關係,並體會它的好處。最後,在大家的討論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辦法,並完成了例題的列式解答。

在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和執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一、預習紙或預習題的下發,可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不會存在僥倖遺漏的情況;

二、由於已經預習過,課堂中一些練習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去進行其他的講解。

三、由於提早預習,不少孩子的自我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這點可從她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部分孩子特別愛説、能説、會説。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而且個人的素養也相對提高,變得自信、有條理了!

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並理解和體會了團隊精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幾點遺憾:

一、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在課上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她們的自學,過多的參與到她們的學習中;

二、由於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給與學生大量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所以教學進度難以把握,有時無法按時完成教學內容;

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產生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就是好的學生越來越棒,而後進生則學得雲裏霧裏,成績越來越差。當然我們有小組長輔導的機智,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老師去探討;

四、這種模式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所應該探討的。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1

在寫這篇反思之前,我第一次對“反思”有了新的認識——“反思”不僅僅是找出上課中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當和每一位聽課的領導、老師、同事請教完他們給予我的課的肯定與希望的時候,我覺得,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通過《丁丁和牽牛花》一課的學習,課前,我的確認為自己在確立課文主題,層層深入理解課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方面都做得比較紮實和敦厚。我把課堂的框架定格為:導語——檢查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強調重點生字“鮮”和“足”——引入課文理解(1):丁丁的願望是什麼?(略講)(2)為了實現願望丁丁是怎麼做的呢?(課文的重點、難點)——指導朗讀:牽牛花攀着竹竿往上爬,一路吹着快活的而小喇叭。——評價丁丁——(因為丁丁實現了願望,讓王奶奶看到了鮮花,所以王奶奶很高興)識字“高”,並組詞、造句——情感滲透,我們要學習丁丁什麼?

可是,當真正的一節課上下來,我都為自己羞赧:多餘的時間竟然足足9分鐘!雖然當時也隨機調整了課堂,可這不得不算嚴重失誤!而之前的,自己所認為的“紮實”和“敦厚”都是意念中的東西了,它與課堂教學還有很大差距。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閲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本意藴,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 。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裏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持,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着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3

反思本節課,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都反映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為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就應該設法讓其在一開始就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這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既兼顧知識本身的特點,又兼顧學生的認知和學生已有的水平,尋找合適的切入口,讓學生感受到眼前問題的挑戰性和可探索性,從而產生“我也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經歷摺紙操作——合作交流——尋找計算方法這一過程,使學生髮現並掌握分數單位乘分數單位的計算方法。由於在這個過程中討論的素材都來源於學生,他們討論自己的學習材料,熱情特別高漲,興趣特別濃厚,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我的發現”,而對自己尋找出的法則印象特別深,同時又產生了繼續探索、驗證兩個一般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慾望。

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傳統教學是教師利用複合投影片等手段,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再利用其計算法則進行大量練習,以實現“熟能生巧”。“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的 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整理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實現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考慮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顧及了合作意識的培養,我深信這比單純掌握計算方法再熟練生巧更有意義。

三、 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經過不斷思考獲得規律的過程中,着眼點不能知識規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發現”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本課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 困惑之處

如何關注全體?本課第一階段研究“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時,由於學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礎上去發現規律的,所以全體學生興趣高漲,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探究的過程。而到第二階段去驗證交流“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中,除了用摺紙法驗證交流外,其餘的環節幾乎都被幾名“優等生”“佔領”,雖然教師多次這樣引導:“誰能聽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釋一下嗎?”,“用他的方法去試試看。”但部分學生還是不能參與其中,成了“伴學者”。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課題。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4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認知過程。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洋思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説,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才會向前?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規律,為下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説,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再次,學生實驗及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如在講壓強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是本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個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有點困難,雖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觸,但畢竟這些經驗還是模糊的。為此,我充分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與知識經驗,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操作、辨認,增加他們自己探索、體驗的機會。

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先設計“找同學”的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由於自己所佔位置不同(即所面對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後左右的學生不一樣。由於面對的方向發生變化,所以自己前後左右的同學也在發生變化,雖然前後左右的學生髮生了變化,但找到的這四個同學所佔的方向沒有改變,從而引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揭示課題。

在新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感受並理解新知。

如:首先借助學生已有“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經驗,將學生帶入操場,辨認“東、西”方向。由於南、北兩個方向學生較難辨別,我又藉助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來幫助學生對“南、北”方向的理解。在學生已經基本知道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後,我又設計讓他們説説校園內四個方向的建築物,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方向感。我又採取讓學生分別面朝南、西、北四個方向,説説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方向。雖然剛開始,學生敍述有點困難,但隨着方向感的逐步建立,他們也較清楚的辨別出了各個方向。

為了發展學生的方位觀念,我又讓學生回到教室,觀察、交流教室裏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麼。從學生的反饋中,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已經能夠清楚的辨別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在教學的最後,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瞭解“方向”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又拓展了兩個小故事——“環球旅行”和“小雁歸隊”的故事。增加這個教學環節,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雖然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新授課,但我認為今天的教學是成功的,整節課老師充當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學生在玩一玩、認一認、辯一辯的活動中掌握並理解了新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6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7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開始新授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學生能很快地回答問題並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講讀時課文時,我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放風箏的過程。再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風箏多,學會按順序看圖。讓學生讀後找出能體現風箏多人多的詞。如人可真不少,三個一羣,倆個一夥有的有的等説明人多。各式各樣、有……有等説明風箏多。按順序觀察圖,排列出“蜻蜓“沒飛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風箏。然後讓學生默讀第三段。標出句序。畫一畫我和哥哥放風箏時,動作的詞語。在找出詞語之後,再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進行。

在這個環節,學生不會尋找動詞。哪些屬於動詞,生不理解。於是我讓學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動的詞語。在我的幫助下,學生能找出個別。再讓學生進行演示,由於之前有放風箏的經驗,學生在演示的時候,其他學生讀句子,演示的學生根據句式演示,比較到位。我再提問:那我們把放風箏的句子順序換一下可以嗎?我出示打亂順序的第三自然段,請生讀一讀,演一演。學生就能明白:這不能換,換了順序句子就讀不通了。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8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一、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二、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三、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可以説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單元教學中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縱觀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着不同的層次,例如上學期的分數乘法(一)和分數乘法(二)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本學期的分數乘分數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使用的圖形越來越簡約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是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

林黛玉進賈府教學反思 篇19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脱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説“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説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説,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r3p7p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