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1

在導入本課時,通過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各位觀眾,現在像大家走來的是兒童隊員。看,走在隊伍第一排的是……看到這樣的情境你想説什麼”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為了使學生產生與觀眾情感的共鳴。學生就説:“這個小夥子真勇敢!他拄着枴杖都走那麼好!”“這個小夥子走得真認真”。的確孩子們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小夥子身上,而當時在場的觀眾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這位小夥子身上。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也就更能體會觀眾們當時的感受了,但是很明顯在這裏孩子們還不能體會到“這些小夥子真棒!”因此當出示觀眾的話時,學生就有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觀眾不僅僅説‘這個小夥子棒’還説‘這些小夥子棒’?”“為什麼觀眾要説‘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學生對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還不明白。於是教者就把觀眾的話寫在了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2

《檢閲》一課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閲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緊緊圍饒為什麼觀眾説“這個小夥子真棒”,又説“這些小夥子真棒”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移情體驗、大膽想象來體會兒童隊員的心理,從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發現對於觀眾為什麼説“這些小夥子真棒”的確是一個難點,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會兒童隊員在做決定時的矛盾心理來理解“這些小夥子”對殘疾孩子的信任與關愛。我是通過以下幾點來突破難點的。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3

在導入本課時,通過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各位觀眾,現在像大家走來的是兒童隊員。看,走在隊伍第一排的是……看到這樣的情境你想説什麼”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為了使學生產生與觀眾情感的共鳴。學生就説:“這個小夥子真勇敢!他拄着枴杖都走那麼好!”“這個小夥子走得真認真”。的確孩子們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小夥子身上,而當時在場的觀眾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這位小夥子身上。

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也就更能體會觀眾們當時的感受了,但是很明顯在這裏孩子們還不能體會到“這些小夥子真棒!”因此當出示觀眾的話時,學生就有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觀眾不僅僅説‘這個小夥子棒’還説‘這些小夥子棒’?”“為什麼觀眾要説‘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學生對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還不明白。於是教者就把觀眾的話寫在了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4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教者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到“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説説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説:“他雖然拄着枴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這裏面好幾個同學都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教者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教者出示一段博萊克的日記,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那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説:“這些小夥子棒是因為他們也走得整齊。”可見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入,於是教者就追問:“難道觀眾這麼説,僅僅是因為他們走得整齊嗎?”於是又有同學説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地決定:讓博萊克一個拄拐的男孩走在隊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教者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

“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讓博萊克去,就有可能丟兒童隊員的臉;不讓他去又會傷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該如何是好?”學生體會的不錯。再看隊長的決定時,抓住“羨慕”這個詞,感受其他隊會羨慕兒童隊員什麼?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羨慕我們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羨慕我們尊重關心殘疾人。”“羨慕我們愛團結友愛”……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等”。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5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教者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到“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説説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説:“他雖然拄着枴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這裏面好幾個同學都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教者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教者出示一段博萊克的日記,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那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説:“這些小夥子棒是因為他們也走得整齊。”可見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入,於是教者就追問:“難道觀眾這麼説,僅僅是因為他們走得整齊嗎?”於是又有同學説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地決定:讓博萊克一個拄拐的男孩走在隊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教者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

“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讓博萊克去,就有可能丟兒童隊員的臉;不讓他去又會傷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該如何是好?”學生體會的不錯。再看隊長的決定時,抓住“羨慕”這個詞,感受其他隊會羨慕兒童隊員什麼?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羨慕我們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羨慕我們尊重關心殘疾人。”“羨慕我們愛團結友愛”……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等”。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6

執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為了彌補習作二中的遺憾,我在這一課中,抓住了文中對小姑娘外貌描寫的句子,首先在學生讀了描寫小姑娘外貌句子後,請他們説説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個怎樣的孩子。然後指導了寫外貌反映人物個性的方法:從整體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細節,最後加上自己對他的整體評價。這樣寫一個人的外貌就會真實、形象、具體。

關於聯繫自己生活實際的一點想法:

我們在教學中都很注意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這樣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使學生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在本課中,我也請學生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説説對課文蕭伯納説的話的理解。學生們都只能説到,要謙虛。我想這就是學生的認知水平,他達不到明瞭人與人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層次上來。本來我想教師可以站得高一些,這樣指導學生即使不明瞭這些道理,也沒有關係。但是,我總覺的不吐不快。最終還是自説自話的將這個內容説了出來。看見學生的一臉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為教師應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握好課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將自己的理解端出來。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7

興趣是學生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台,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8

下面是《我為你驕傲》的教學反思。

第一個環節,和學生把上一節課學過的一些較難的詞語進行了複習。讓學生用小男孩心情變化的關鍵詞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詞語的落實還不錯,但是回顧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確實比較難,我想如果讓學生用其中的一個詞語説一句話,然後把這四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這一點上做得不夠。

第二個環節是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先是感悟喜歡小男孩。通過問孩子們是否喜歡小男孩到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喜歡上小男孩的句子。學生基本上都能找出來。然後是從終點語句感悟小男孩的品質。通過問學生為什麼喜歡上小男孩,讓學生感受到小男孩身上有很可貴的品質。

“我把錢和一張便條裝進信封,在便條上向老奶奶説明了事情的經過,並真誠地向她道歉。”從這句話中,學生感受到小男孩誠實,勇於承擔責任。在體會這句話的過程中,還安排了學生學小男孩寫便條,讓學生第一次認識便條。安排便條這一環節,設計是用語改了很多次,由最初的讓學生寫事情的經過和真誠地道歉,到後來地只寫真誠的道歉,主要是二年級的學生在寫方面的要求不應該過高。第二個主要是緊扣文章的中心,凸顯小男孩的真誠,所以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寫出小男孩當時是怎麼真誠向老奶奶道歉的。這一環節落實的還可以,為後面引導學生朗讀這句話做了很好的鋪墊,評價語的運用也是為了讓學生讀得更真誠,所以學生品讀這句話的時候也讀得很真誠。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9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一、多種形式朗讀,質疑問難。

1.導入新課:今天有一位學習夥伴要和我們一起學習,它就藏在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裏,它是誰呢?(板書課題)請大家小聲讀課文,把它找出來好嗎?

(課開始設置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功,與本課最後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麼?互為呼應。)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後,想一想:學習夥伴是誰?(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老師出示課件:我巧記:一隻小黑狗,長着四個口(器)。水大好發電(淹)。禾苗的家(稼)。家裏玩火(災)。闖了大禍一隻腳踢三球,一腳踢到樹上頭(躁)。學生猜字謎,並自編字謎。如:學生説:“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陽在西邊(曬)……通過這個環節增加識字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4.以讀促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朗讀課文後,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極小極小”是什麼意思?“汽”為什麼會變成“雲”?為什麼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麼?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解答。(a師問:通過讀文,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質疑。b師梳理、歸類,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學網站:“現在進入‘小讀者’網頁,根據提示來學習,‘我的變化,我的脾氣,我在哪裏’,自學完後,小組內交換意見,再推薦彙報。”)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依據自己的閲讀思考理解感悟,把閲讀心理過程外化,學生經歷:提出問――分析問――解決問的完整訓練,主體地位凸現。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10

古人曾這樣説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達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這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務必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務必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理解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構成影響學生一生的潛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務必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比如説,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閲讀討論課就要以閲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構成就應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構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閲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潛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構成。

學生科學探究潛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構成是依靠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資料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脱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就應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構成都務必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潛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務必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帶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帶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學生思維的深度,再思考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台階。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11

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思品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務必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資料與生活實際結合,到達教學目的,淺談幾點反思。

一、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自身素質,一是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潛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

1.堅持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務必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使自我的認識適應發展需要。知識是相關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豐富知識,才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豐富知識,跟上時代節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努力使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理解。有學生對我説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沒興趣,喜歡你上課,才對思品課產生興趣。”為了充電,要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還是雜誌、歷史、經濟、心理訪談等。

2.勇於反思。老師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應對和改善自我的偏差、錯誤,才能不斷提高業務潛力,這就要求老師用心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我,本節課學生反映狀況怎樣?

3.為人師表。正人先正已,老師務必以高尚師德為學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①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一樣看法,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成熟。②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

4.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天經地義,但老師也應尊重學生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認為自我是為學生好,常常忽略學生權利。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課間活動時光、隨便把學生活動課或課外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學生難免厭倦、反感。老師尊重了學生,學生才會尊重老師,這也許是作為教師比較幸福的事了。

5.持續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簡單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理解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煩惱和不如意,要持續快樂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工作,在應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情緒,持續好情緒,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關係必須融洽。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知識,務必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改善教法、創設良好課堂環境,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形式多樣,應根據不一樣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採用不一樣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無論採取何種方式,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到達傳授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因此,每學完一節資料,只要與學生活有關,都要學生反省自我的行為,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就是學到相關知識時,讓學生結合調查採訪,聯繫自身和同學實際,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寫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追求,有效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教會學生“質疑”“揣摩”語句的方法。

(1)難點質疑,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進行質疑;如第二板塊作者又提到“凱蒂旺普斯“,還在其他老師的課堂上叫出來,有什麼含義?這是本文的難點,因為這告訴我們學生們已經養成了”懷疑“的習慣,“凱蒂旺普斯“也是同學們心理難忘的教訓,更是學習的動機。

(2)用語上質疑,對文章運用語言進行質疑,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來”為什麼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詞代替,體現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3).充分閲讀,讀悟結合。重點品讀1—10自然段,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我”的心理心裏活動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讀出了怎樣的心情。由於給的時間充足,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效果較好。

不足點:

1.有一學生提到:他認為“小橋車”事件不能算“學會了質疑”。這是非常有創新思想的男同學,但我沒能對他的行為給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因為他是真正體現了“新懷疑主義”的學生,雖然他的懷疑是錯誤的,但我們課堂就是需要這樣的學習態度。

2.老師的引導語文不夠精煉,開頭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是,説不到點子上,有點被學生牽着繞圈子,時間也耽擱了,導致後面有點匆忙。

檢閲老師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説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閲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q37d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