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本文是着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語言精煉,含義豐富。課文描繪了幽徑藤蘿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無比痛心的愚氓滅美的現實,抒發了矢志維護真、善、美的決心。對於這樣一篇涵義極為深刻的文章,沒有一定的人生閲歷是很難理解的。因此,選擇文章的切入點是很重要的。經過反覆研究決定,從內容上開始層層深入。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首先,在讀中感知。這個層次要求學生通過閲讀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大體結構。如學生閲讀課文,主要針對前後對“美”的書寫,以及後文對“悲”的描繪。這些問題就需要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

上這節展示課之前,我曾在另外一個班進行試講。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的參與也很積極,但總感覺整節課顯得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明顯,學生過多的對語句進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師生對文章的深層挖掘也不夠深入。後來有幸請到了濰坊市教科院李科長,在他的的精心指導下,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重新調整:

一是把字詞、詩句展示過程省去。因為這些已經在預習課解決了。只要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來了,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讓學生再講解一遍呢?展示課應該是解決預習課上沒能解決的問題,它不是預習內容的翻版和再現,而是預習課的提升。這樣我就把課堂重點放在對語句的評析和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據此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1)通過品析語句,學習精練、雅緻的語言特點;(2)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學生展示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賞析和問題探究。這樣可以使教學環節得以簡化,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

二是賞析佳句和質疑探究過程的調整,這也是本節課教學思路的最大轉變。把學生對詞句的瑣碎講解變為賞析,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話,必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最好能聯繫印發的補充文章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發言。在問題設計中,我把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兩個題目做為討論重點,因為學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引發爭論,從而促成小組內、小組間的學生互動。如果設計問題如果太簡單,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就引不起學生的爭論。我在學生賞析完佳句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了古藤的悲劇,那又為什麼以“幽徑悲劇”為標題呢?通過這一環節,就自然過渡到問題探究上,教師主動“挑起事端”讓學生爭論。第二個問題是:面對這樣的悲劇,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呢?為什麼作者在最後説要把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學生討論後總結出本文主旨。

三是對學生讀寫訓練的調整。在試講時沒能突出這一重點,本節課我重新做了調整。在學生充分賞析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讀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落實到口頭上,落實到筆頭上。尤其是讀,可以非常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課文語言的魅力。在激情與陶醉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的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是繁瑣機械的分析記憶還是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呢?我想答案應該是非常明確的。以上這三點不僅僅是一節展示課教學思路的調整,它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調整,我認為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本節課雖然是作為一節示範課,但由於準備時間倉促(週四下午接任務,週五下午調整備課思路,週六上午講課),更主要是由於自身原因,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過分注重於課堂結構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細節忽視了。

如在問題探究這一環節上,本來計劃引着着學生討論“愚氓之人”,但限於時間,把這一問題忽略了,使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不夠深入,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2、小組合作交流實效性不夠。本節課安排了三次小組交流:第一次是在展示學習目標後交流文章思路。但這只是組內交流,缺少組間的交流。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探究問題上的交流。這三次都是我預先設計好的,課堂上缺少即時的交流。從而使課堂顯得“計劃性”太強。

3、學生展示有待規範。本節課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但這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太能“搶”,其中不乏成績差的學生;有的回答次數超過了三次;有的回答時聲音太小;還有的直接照着課本或筆記本“讀”答案;這不僅使內向的同學沒有機會,也會挫傷優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雖然在課前有所預料,但沒能想到問題這麼嚴重。看來學生回答問題必須要有詳細的規定,要讓學生非常明確。如一節課每人回答問題不能超過三次,也不能低於一次;回答問題禁止看資料;回答問題必須精神飽滿,聲音宏亮;要有選擇地回答問題,要注意謙讓;要回答能體現水平的問題等等,這些細節雖然瑣碎,但它們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逐步加以規範。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我們班在沒開展“誦讀經典詩文”這門課前,我們班有些學生在課間的舉動很隨意,就如書上寫的:“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上到這些內容時,我覺得很有必要糾正學生這些不良的行為。因為課堂教學是進行“誦讀經典詩文”重要途徑之一,如何發揮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我主要堅持“三個認真”。

語文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的規律,以學定教,選擇教學策略,充分尊重孩子們的學習需要。教學《弟子規》,也應該如此。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善於營造一種寬鬆的課堂氛圍,儘可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中鍛鍊學生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能力。教師要善於抓住這些教學契機,給學生們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想象,當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學習積極性被老師的“按教案上課”這一思想打擊之後,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還有多少呢?對他們的個性發展,一生的發展會有多大影響呢?假如,我沒有改變教學步驟,學生會老老實實地隨着我的牽引,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效果如何呢?而這樣,我們還能欣賞到孩子們稚嫩的、閃着火花的獨特體驗嗎?……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我執教《擺的研究》一課,是在學生對擺的結構、擺動的快慢與擺幅的大小無關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今天的執教,我對該課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具體總結如下:

我在實驗設計、材料選擇等方面,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做了處理。教材中採用單擺進行對比實驗,可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以下弊端: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活動顯得拖沓,不緊湊;二是分開兩次做對比實驗,計時的操作難度高,總是存在一些細微誤差,學生的研究受主觀影響較大,往往會以臆想的結果來代替實驗現象。五年級學生在研究擺的快慢實驗中,對幾個變量實現精確控制具有相當的難度。如果實驗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會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實驗材料一定精心選擇,把干擾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控制到最小。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相當重要,不同的學生,對教材的把握會有所不同。這也許是對教師要求的科學素養之一吧。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一節想象創作課,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求異思維有着一定的鍛鍊和提高的作用,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以激趣、想象、創作進行的環節設計。在美術課上如何落實好雙基,一直是我們這一段時間研究的問題,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技能的運動是否能與想象創作更合理的結合,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在設計《大嘴怪》這節課時,把教學重難點定為“什麼是大”、“如何變怪”。在這兩個基本方面確定之後,才本着藝術起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更要應用回生活這一基本理念。先從真實動物身上提煉出嘴的形狀,再添加變化,進而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最後在進行怪的變化,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課堂中幾個遊戲的添加①玩鯊魚②比比誰的嘴更大③猜猜這是誰的嘴,雖是遊戲,但卻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着緊密的聯繫,避免了為了遊戲而遊戲的教學誤區,使課堂氣氛變得非常活躍,學生在愉快的心情和氛圍下進行主動學習。但是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不能進行油印板畫的學習,只能進行繪畫或者手工製作。並且學生在由字母再次進行添加變化的過程中,變化的還是簡單、少。不能很快設計出更多更新穎的形象,因此在復課時還要加以考慮,使學生的設計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下課鈴響的時候,看着黑色卡紙上用金星筆畫得大嘴怪,各個生動、逼真,想象力很豐富。我想這節課是成功的。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6

《小鎮的早晨》是新世紀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塞北江南”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它為我們展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美景。縱觀整堂課,我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積極給學生創設相互交流、討論的平台,以指導學法為主要目標之一,循序漸進,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取得了不錯的學校效果。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以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教學層次比較合理。本文共五個自然段,二、三、四自然段做為文章的主體,都是總分式結構。我將文章第二自然段做為教學的重點帶領學生重點學習並詳細做了學法指導。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學法指導下,運用集體的力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第四自然段我繼續放手,讓學生自學。在經過了前兩個自然段的學法鋪墊後,學生自學效果較好。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到了比知識更為重要的學習方法。

第二,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信息技術,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展現的是江南水鄉的美景,學生腦海中缺乏直觀印象,領悟起來難免有些吃力。於是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我選擇了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地圖。精美而又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圖片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 水鄉那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文,對課文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課文。聽、讀、想、議、説、演,學生在環環相扣的學習環節中時而羣情激昂,時而低頭沉思,時而合作交流,時而有説有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起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總的來説,這節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多媒體課件所創設的良好氛圍中,在授課教師不露痕跡地引導下,學生進行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既領略了美景,又學到了知識;既愉悦可心情,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切實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改新理念。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不難發現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之處。

第一,教學某些環節事過於拖沓,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分析得過於細緻,有些課堂生成的環節,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認知水平,以至於學生啟而不發,擔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後面某些環節未能充分展開。第二、通過這節課,我還認識到自身的教學觀念還有待轉變,課堂應變還有待加強。課堂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實施教案的基礎上,要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把學生學會當成自己教學的首要任務;第三、朗讀不夠充分,指導缺乏力度。由於時間緊,為了完成課時任務,我只能在朗讀上壓縮時間,學生讀得太少,在朗讀指導中,我的語言顯得有些蒼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把如何指導朗讀做為一個研究對象來加以重視。

經驗+反思=成長。做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不斷進步。相信教學反思一定能為我插上進步的翅膀,在教與學的天地裏迅速成長!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7

這個案例出示的這一段話,要讓孩子們抓住“縈繞、反覆揣摩”這兩個詞語,體會盧諾爾曼大膽想像,敢於實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我沒有提出這兩個詞來講,而是通過“自主探索,讀、悟、説、”這一系列環節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盡情想象,發揮創造性,而讓課堂這一點永遠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

一、讀。通過自己讀來體會、感悟,最後又帶着體會和感悟去讀,這些不同層次的讀,遠勝於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地讀。

二、悟,説。三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也許還不夠,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學生也許只能想到一點,但通過“説”,互相交流看法,就能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去分析、解決問題。而在“説”這個過程中,,由於學生相互點撥,加上平時生活經驗積累,學生能進入創設的情景,妙語連珠,給了老師一個驚喜!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特別注重了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訓練,這樣學生説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其次,説前組織小組討論,建立信息交流網,打破課堂教學信息單向交流的封閉狀態,打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這樣就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生帶着這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思考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讓參與學習的羣體獲取了新的信息,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他的創新能力,我引導學生環環相扣、步步加深的探討問題,最後提出:“你們心中有什麼美好的想像,如果有,該怎樣去實現呢?”從而激發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發明創造認識。

詞、句和段的訓練是中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我校課題研究的方向。而怎樣把兩者很好地融合起來,我一直在努力探索。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第10冊第六單元內容,歌曲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音樂平易而親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該曲採用了四三拍,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本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宗旨,我在教學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挖掘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編活動等環節上求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五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感 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並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再本課的教學中採用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瞭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本課教學力求導入求新、運用處理教材求新並注重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實踐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需要再教學中把握各環節分寸,教師指導不夠到位,尤其編創環節的指導不足。任一環節把握不當,都會導致教學失敗。作為教師首先應時刻樹立創新的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事業是漫長的,只有長期不斷地反思積累總結併發揚教學成功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才能不斷超越,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課。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9

《窗前的一株紫丁香》這是一篇兒童詩歌,是描寫學生對老師感情的。關於閲讀教學,二年級上冊的具體要求是:繼續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孩子們在閲讀中,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對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同時,閲讀教學反對教學內容的複雜,過程的煩瑣,將課文分析得太透,太深。所以,在《窗前一株紫丁香》的教學中,我的設計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激趣導入,我用一首《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讓學生聽一聽這首歌是描寫誰的?學生一下就能聽出來,我又用一幅紫丁香的圖片問學生“這兒有人送給老師的一份禮物,你知道它是什麼花嗎?”來引出課題。只是歌曲當時我用手機播放,沒想到聲音太小,我隨着小聲唱,這個環節沒有預料好,下次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

2、教授生字部分,讓學生來組詞更好,能夠擴大學生的詞彙量,“甜”字的教授很特別,有新意,學生能記住,只是教授生字的時間上稍有些短。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讓學生在集體中能與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交流分享、感受活動成果;能以文明禮貌的方式和同學交往;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多讀好書能擴大知識,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是先通過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讀書會引入,從而我進一步通過“三個活動”提出質疑:為什麼好書要給大家看呢?(同時展示課件,成人眼中書籍的作用)……

下面我想談談這節課還不足的一些地方:

首先,在這個過程中,課件中出示的一些詞句對於二年級的孩子有點難度,所以導致孩子們一知半解, 讓老師牽着鼻子在走,有失於“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其次,為充分激發孩子的興趣,讓每個孩子都積極發言,所以我製作了一些動物卡通圖片,雖然每個孩子都積極地搶答問題,也如願得到了老師精心製作的禮物,可由於教學內容結構的需要,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站起來回答,導致沒有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孩子感到失望,而另一些孩子乾脆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同學得到的禮物上,不再認真聽課,由此讓整個課堂變得吵鬧。

再者就是在引導孩子在向別人借書時應該注意些什麼文明行為這個問題上,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讓孩子回想平時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沒有讓孩子在課堂上實踐向別人去借你愛看的書中而提出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所以一節課下來感覺很緊,導致主題沒突出。

最後一點就是在板書設計上,我只在開始板寫了:好書大家看(主題),到最後小結時提出了學習口號:快樂地讀書,讀書真快樂!也就是在整個黑板上沒有看到一本好書,這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也不利於學生總結。

閲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笛卡爾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要找到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尤為重要。總之,沒有課外讀物就沒有素質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師、家長共同合作,營造良好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閲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閲讀的快樂。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説話的規範、態度、習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把話説清楚、説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有問題及時提醒學生並指導學生改正,學生在多次訓練後就能注意自己語言的完整與明確。同時,指導學生朗讀對培養其語感也大有幫助。朗讀訓練中,教師應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指讀與跟讀。此階段不宜操之過急,不必要求學生通篇朗讀,可以在聽錄音讀,老師帶讀的訓練中重點讀好一兩句話,打好朗讀的基礎,指導學生養成字字過目的良好讀書習慣,同時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通過教學,有收穫,也有困惑。現在的學生入學基礎都不同,有的學生識字量多,有的還不識字,因此在初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就會出現學得輕鬆與吃力的問題。識字量多的學生對於課文中要學習的生字已學會了,學習中會出現自我滿足,聽講不認真的現象。而那些沒有識字基礎的學生,對於一天一課生字的學習感到吃力,往往出現單個生字會認讀,把生字放在句子或課文中就不會認讀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這也是我想與同行多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當確定了要執教《再見了,親人》時,我先是這樣設計的:揭題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後檢查字詞。瞭解了在生活中親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後,引到課文中來——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呢?從而抓住題眼“親人”展開教學。重點教學第一段(大娘),把“勸慰——回憶——抒情”這三部分倒過來學習,再引導學生給段落分層,總結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自學第二、三段。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勸慰——回憶——抒情”這種結構仿寫一段。最後再創設情境,昇華感情。

在本節教學中,也存在着一定問題,由於我把兩課時內容全為一課時完成,課堂流程過緊,感情朗讀不到位,學生讀得少,體會不夠深刻。針對上述問題,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大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自悟問題,自行解決問題為主。合理分配教學內容,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真正做到一課一得。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做到有效、高效。

幽徑悲劇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一顆小豌豆》是國小語文三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講述了小豌豆希望能給人們做件好事,終於在發芽、長葉、開花的成長過程中,給屋內患病的小姑娘帶來愉快與生機的故事。

文章文字清新,意味無窮。使人不由自主地隨小姑娘心情的變化而變化,隨小姑娘病情的好轉而歡樂,不由自主地因小豌豆的善良和愛而生敬佩之情。小豌豆的愛不驚心動魄,不蕩氣迴腸,但卻潤物無聲,自由流淌。然而童話究竟怎樣教?怎樣才能保留童話自身的味道?在本節課,我試圖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瞭解童話的特點:童話裏充滿幻想的故事;童話裏孩子般的語言;童話裏真、善、美的主旨等等。那麼怎樣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呢?唯一的途徑就是朗讀。富有童趣的語言,善良的人物,很容易吸引兒童,打動童心。通過反覆朗讀體悟,調動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走進故事,走近人物,領悟主旨。

在教學生讀:最小的一顆呢?它想了想説:“我可不想飛到太陽裏去,也不想跑得很遠很遠。不過,也不能光想着睡覺啊。我要是能給人家做件好事,就高興了。”我先請學生分讀五顆小豌豆的理想,變化着讀,把間接引語變成直接引語。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小豌豆和其他兄弟的理想完全不一樣,然後在齊讀中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這顆小豌豆有什麼心願,你感覺它是顆怎樣的豌豆?同時從這句順利引出下文所學內容即:小豌豆是如何治好小姑娘的病,再次默讀第11-19小節完成表格。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交流表格後,由老師引讀第11-19小節,從朗讀中學生們感受到小女孩能從一個病榻中慢慢站立起來,重新獲得快樂,動力來源於小豌豆的不斷向上生長的活力。讀着,讀着,一個有熱情,有愛心,喜歡助人為樂的小豌豆便清晰地在學生的腦海裏浮現了,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童話大師安徒生寫這篇童話的意義——喚起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人間的真情。

當然,備課時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當理想的設計落實到現實的課堂,這才發現其中暴露出來的眾多問題。尤其是對於本文重點的突破,還需要教師設置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pn3e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