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

<<光世界巡行>>在教參上的建議是一個課時,所以我也採用是一課時完成。現在我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如下: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精選23篇)

設計的閃光點:

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學習進行展示。

不足之處:

課上的虎頭蛇尾沒有達到設想的效果。

原因分析:

(1)沒有把握好教材,沒有合理分配時間,這節課若用兩個課時可能效果會好一些.第一課時只要求學生討論光的用途,以便認識光的重要性,更好的激發學生對光的探究興趣,然後學習完成自主學習的練習.第二課時再去突破難點.那樣就不會出現時間不夠用的現象了.

(2)沒有放手大膽的設想,縮手縮腳,所受的牽制太多.比如教參,教材,六環節等多方面,結果成了四不象.

課改的道路艱難而漫長,我還需要不斷的摸索反思,才能成長.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2

《口技》此文記敍的是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的是一個口技人高超的技藝,根據這一內容及情感,我將此課的教學的情感、價值觀目標定位於: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口技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精妙,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於這點,教學中我採用了引導學生感受民間藝術的方式來導入課文,讓學生説説自己所瞭解的一些民間藝術,比如變臉、剪紙,然後播放幾段口技錄音,讓學生説説聽到了哪些聲音,並把他們串成故事。這不僅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空間,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對於這場表演的精彩,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進行形容,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描繪來展現,表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語言靈活、簡潔,淺顯易懂。將文本的這些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在教學中我淡化了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的譯文環節,將大部分的時間用於評讀和賞析中,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內容:

首先,立足於文章的結構和場面的描寫。本文所表現的聲音多,情節波瀾起伏,故事性強,內容雖複雜,但作者卻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全文以時間為序編排故事,由施屏障開始,敍寫表演前的準備及即將開始的情形,交代口技表演者及表演的時間、地點、道具以及觀眾的反應,為下文的表演作渲染和鋪墊。主體部分將表演的內容分成由睡到醒,由醒到睡最後火起的三個場面,從整體上看,三個場面層次清晰,逐層推進,最後形成火場百相的高潮,而從個別的場面看也分別逐層推進形成小高潮,一步步緊抓觀眾的心。整個描寫有起有伏,有張有弛。聲音的變化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雖變化多端,但層次清晰,讓人應接不暇,歎為“聽”止。最後撤屏聲絕,再次交待道具,形成首尾的呼應。

其次,立足於作者的表現手法。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在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不僅使得全文的結構整齊、嚴謹,更是一種絕妙的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文中的正面描寫可謂是惟妙惟肖,作者用長短參差的語句、配合緩慢相間的節奏繪聲繪色地表現着聲音的高低起伏,奏出一段抑揚頓挫的旋律。同時配一大量的擬聲詞,比如“許許”、“呼呼”、“力拉”,傳神地描繪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樣側面描寫也是恰到好處,在描寫的過程中,以簡潔的語句巧妙地將觀眾的反應穿插其中,從“微笑,默歎”到“意少舒”“正坐”,到最後的“變色離席”“兩股戰戰”,不僅突出了口技表演的逼真,技藝的高超,也豐富了情節的波瀾。此外,作者前後多次再現道具的簡單,更強調了技藝之“善”。

另外,文中多次運用以動襯靜的方式來表現深夜的寂靜。

通過對文本的眾多分析後,我採用了以誦讀帶動感悟的教學方式,立足於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評點教學,突出“讀、誦、悟、品”四個字,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誦讀課文,感知內容”和“品讀文章,感悟情感”兩大板塊。在前一個板塊中,先由教師範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明確讀音、節奏和停頓等常識。然後學生自由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最後藉助工具書,自主地疏通字詞,疑難點提出,師生互動,合作完成譯文的工作。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熟悉了文章,而且還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的閲讀能力。在後一個板快中,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理出自己對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給予提示,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篇文章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後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對話。這個環節的安排,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從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各抒己見、眾説紛紜的課堂氛圍。而後師生合作扣住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思考組織學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這一環節中,由於前面大多學生已經將文本分析的很好,於是對於這些思考題,他們都很快地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

由於本文中所採用的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一大亮點,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在最後我還設計了個學以致用的環節,讓學生模仿文中的這一寫法描寫一堂語文課。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我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髮散性地思維,將自己作為一個引路者,給予學生提示和指導,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在生生、師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功。但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的,特別是在品讀的環節,只有一部分的同學能夠在老師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學仍舊沒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還有一個長久以來就出現的不足——表達,很多同學他知道意思,但就是無法組織出語言來表達,在這些方面需要努力。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3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着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説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着重在閲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敍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説:“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着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閲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羣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羣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説,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裏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閲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學生閲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藴含着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説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着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4

教學中有小鳥失去家園這一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的心馬上為小小鳥擔憂起來,學生自己開始想辦法?怎麼幫?從而教育學生保護環境,保護綠化。最後總結遇到困難要膺任而上。當然,本課設計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説教室的安排應做到更加情境化,頭飾應做到人手一個,師生應當配合的更加默契等等。在今後教學中應做到盡善盡美。

通過以上反思和總結,我明確了今後應採用的辦法:一、抓好常規工作,平時課堂的點點滴滴都要強化,規範。二、以學生為本去設計教案教學。三、多關注男同窗,多激勵表揚進而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5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作為我來説,一般作如下三個方面的反思: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一、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自覺的實踐。

課堂教學前,教師們都需要備課。對於我,這是反思的最佳時機。今年我注重在教學前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的目的和重難點,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選擇或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新課程理念貫穿教學始終。我發現,這一教學前的反思的確對現在的教學產生了幫助,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

二、教學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

1、反思教育教學行為。我常在課堂上這樣問自己:這個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這類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中是否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  2、反思教學策略。如反思在教學中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3、反思學習的過程。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還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才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為。

三、教學後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我經常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就馬上進行反思,把課堂未及時發現的、學生在知識生成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為後續的教學做好準備。課堂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靈感,老師們應該通過反思,捕捉這些“火花”,日積月累,既有利於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反思可以想:

1.學生在這節課上有多少自由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呢?

2.學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師替代了嗎?學生有多少思維空間呢?

3.教師創造了幾次學生個體表現、體現成功、自信、快樂的機會?

4.在這節課上,學生能感悟到什麼做人道理?學生將獲得哪些生存能力?

5.在這節課上,課堂裏有幾次掌聲、笑聲、歡呼聲?

6.這節課與上節課比較有創新嗎?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閲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説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説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説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7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説“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説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説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説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台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頻,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説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頻,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説得更好。

另外,閲讀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語文課失敗了,失敗在整節課學生按部就班,隨着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在問答之中度過了45分鐘。

這節課的教學層次還是清晰的,但是每個問題的提出有點為設計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在子課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的探究中學習到很多激活課堂的措施,但是在再實施的過程中,雷同的措施並沒有能很好的祈禱相似的作用。在現實教學中尋找激活課堂的源頭,也就成為下一階段探究目標。

要讓理論在實踐中完美體現,我想一定要關注以下因素。

1、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許多問題為了顧及課堂的完整性而設計的,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就會走模式化道路,而失去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

2、教學文本的不同決定教學評價的差異性。在現實課堂中,教學評價還沒有形成體系,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標準就會破壞課堂的整體性。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找到激活課堂的源頭,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成功與不足主要有:

比較成功方面:

1、知識點銜接過渡處理較好,如由“大河向西流……”這句歌詞引出為什麼大河向西流,這與我國地勢有什麼關係,我國地勢有什麼特徵。

2、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

3、充分運用多媒體這一教學工具 ,把知識點通過形象生動的圖象呈現出來,簡化了知識點的難度,如三級階梯的頒特徵、中國地形圖、地勢對所候的影響等。

不足方面:

1 .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未很好的結合,在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方面還不足,如何中國地勢的優越性方面未充分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

2.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未很好的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對西高東低的地勢對氣候的影響、階梯過渡過水能資源豐富的知識難點未詳細講解,學生似懂非懂。

3.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在課堂結構安排上時間分配合理,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練習和思考的時間偏少。課程內容偏多,如講了地勢特徵和地勢優越性後,接着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的主要地形區,超過了學生接受能力,易使學生產生疲勞。

4.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在教學方法上本節內容我主要採用歸納總結、讀圖找規律、探究討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但由於內容安排過多,時間偏緊,教學方法變成以講授法為主,讀圖找規律為輔,使教學活動變得有些單調。在語言組織上不夠簡練生動,一節課下都是老師在平鋪直述,不夠生動形象,缺少感染力。

5.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學生對中國地勢特徵有了初步認識,但對於地勢優越性的這部分知識理解還不夠透徹。由於教學內容安排偏多,學生負擔有點偏多,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0

宋人好發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亦或是遊山玩水,應該是特別是遊山玩水,總要考據本源,探究其理,因為他們尚理,所以很多的宋朝詩文當中無不透露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閃光。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於他的遊記過程之暢快、風景描述之精彩,而是在於這篇遊記中透過記遊而引發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的心得。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啟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生於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敍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敍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遊褒禪山記》就屬後者,符合宋人考據闡議之性。

《遊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於第一部分,是記遊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敍同遊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後第一段採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閲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後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着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後找學生提問,説出自己學習後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後教師解答。

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又是另一種景象。本節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反思: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除去課前演講、導入部分,時間已無多,再加之教師課堂的拓展,更有學生自學的時間又耗費不少,所以課堂略顯倉促,本想自學完讓學生提問,結果由於時間不夠,乾脆每人一句直接翻譯啦;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三是一節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也就是所謂的課堂效率問題。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在評課討論時,給出幾點建議和意見,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自學可以放在課下,作為一種作業的形式來完成,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學情,於是想到前些日子中央一台播放的《劉伯承》中,有這樣一句話“戰爭中,時間、地點、任務、敵情、我情是謂‘五行’,‘五行’不明,必輸不贏”。我想課堂亦是無硝煙的戰爭,只有“五行”全明,這樣的課堂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難點突出,課堂時間也就有適當節約,課堂容量亦可加大;針對第二個問題,明確讀是必須的,可以在講前讀,講後作為總結亦可再讀一次,視情況而定;針對第三個課堂效率的問題,本節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檢查效果。

當然,有好的建議,關鍵還要看課堂具體的操作,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去彌補,使之更加完善。最後想到,文言文的教學還涉及一個“文”與“言”的關係,如何處理這二者關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後多向其他老師聽課學習。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1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2

在導入“y”和“yi”的新課學習時,我採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歡樂谷遊玩。小i的媽媽是大y(隨機出示卡片y ,指導讀法)。大y媽媽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牽着她的手出門了,(這時出示音節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們母女倆打招呼,稱她們為yi(隨機編順口溜指導讀法:大y小i一起走,還讀i )。歡樂谷裏的人真多啊!大y媽媽擔心小i走失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一步也不離開,所以“yi”是不分開的。

枯燥的內容,賦予極有生命的童話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yi”的四聲在語言環境裏的讀法也是輕而易舉的。

在第一步的激趣基礎上,我把學生分成4人學習小組,共同動腦,自編“w、wu”的童話故事,學生馬上就能自如地編出相應的故事,還把讀音編成兒歌:大w 小u 在一起,不分離,還讀wu。但是在編“yu”的童話故事上,學生遇到了阻礙,這時,教師靈機牽引故事的上半部分:“小ü的爸爸、媽媽都出差了,沒人帶他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在家急得大哭起來……”故事的下半部,可讓學生自由討論續延下去。果然,就有學生初露頭角了:“y媽媽見了,連忙去叫小ü,小ü見了,咧開嘴笑了,把眼淚擦乾,牽着y媽媽的手走了。所以,小ü和y媽媽在一起,兩點也不見了,可以編作順口溜:大y 小ü在一起,去兩點還讀ü。”兒童的思維,兒童的語言,共同的參與,集體的智慧,當然有意外的效果。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3

1、讀一讀,説一説,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藴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4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對於文章的美,主要採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時,挖掘文本不夠深入,給人一種蜻蜓點水的感覺。

在讓學生品析美句時,幾個學生都選了“曉霧將散,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磷競躍”時,在有學法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大多侷限於 “這裏是以動寫靜,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的理解上,應該引導學生而深入挖掘,這裏的‘亂鳴”是一種嘈雜的聲音嗎?這時學生也該明白,這是一種隨意的聲音。接下來就趁勢引導,作者在這裏是不是隻是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大自然的隨意的和諧的聲音呢?結合陶弘景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明白,作者刻畫這種真實的潔淨的聲音,它們發出的這種聲音不是為了名、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從這裏就可以體會出作者的情懷:淡泊名利,喜歡真實的潔淨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歡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過程中雖然注重了學法的指導,但學生並沒有在具體的賞析中實踐運用好,反而侷限了他們的思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師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做得不夠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多做多練的。

再有課堂進程慢,課堂效率低是我授課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本節課在設計時是打算當堂成誦和鞏固練習的,但是課堂效率遠不如預計的高。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儘量避免。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5

這學期,我依然是把除了繪畫課以外的同一類型的課(比如手工、剪紙、彩墨等)放在一起上,一是為了同學們準備相應的美術用具,二是為了把同一類型的內容,落實的更紮實,而且這樣也更有助於學生們深入地實踐和思考,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們在這一課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而且把其它課型穿插到繪畫課型中來,也更有利於調節學生們的繪畫情緒。因為這就家庭主婦每天做飯一樣,每天都做同樣的伙食,就算是再好吃的東西,也會食之無味了。所以,我就通過不同的課型來調節學生們的繪畫情緒,這一做法還是很管用的。

比如這一次《彩墨遊戲》課中,同學們的熱情很高,雖然這很難,但他們是初生牛犢,主要是“新鮮”。畫好第一張的同學,還會得到第二張紙,所以同學們整堂課都在緊張忙碌的畫着,甚至沒有時間像往常一樣,看看別人畫得怎麼樣。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班都有幾個特別出色的小作品,畫得很有韻味,有的我已經拍成照片保存起來,並把這些畫掛在班級裏。每次上課看見這些畫,心情真是很愉悦。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6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着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説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為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彷彿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説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為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為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着,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説説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説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説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説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7

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備課也就比較投入,教學的激情與個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許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一面。

再教這篇課文,我的教學重點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後課感很不錯,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幾個亮點:

第一是思路清楚,對教學目的、重難點把握明確,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準確,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原來我很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後來越來越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並教給學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麼分析很重要,學生先自己試驗體會,在教師補充,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個例子”。

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講“金柳”、“水草”、“潭”、“夏蟲”等處學生狀態很興奮,照本宣科是得不到這樣的教學享受的;要想培養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

第四,聽讀名家朗誦、我自己泛讀《偶然》、學生以寫帶讀鑑賞《沙揚娜拉》這三個設計我自己很欣賞,同時教學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薦。讀、寫、聽在教學中藥始終貫徹才不至於滿堂灌。

第五,無論怎麼教學改革,我的認識是大浪淘盡始見金,一切繁華過後是平靜、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深入到教學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學生中,沒有所謂的特級教師教案,只有真正適合於你的教案。沒有一勞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斷修改的教案。反過來,課文是教不完的,如果僅僅是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我們永遠不能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能夠“凝神定氣”於教學本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被他人牽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雙眼,那麼回頭來看一點會覺得教學其實應該還原它的簡單,教學的一些理念無論冠以多少新的名稱,最終都不應該違背語文的本色!回頭再看看佩服的還是我們的老教育家們一句句的經典思想,如“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個例子”等等話語是怎麼品味都有味的話語。可惜的是曾經走過多少繁華,如今回頭才知道簡單是最美!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8

《絕招》這篇課文敍述了幾個小夥伴之間的趣事。課文中,作者把小柱子的形象刻畫得非常成功。可以這麼説,他代表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尊,好強,不服輸。所以,學生在閲讀課文時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絕招》這篇課文的內容相對來説比較淺顯易懂,無需老師的分析和講解,學生就能理解。因此,我在教學《絕招》時,大膽放手,只是充當學生的學習夥伴,為他們加油,給他們鼓勁,在適當的時候略加引導。

在深入研究《絕招》的課文內容和“閲讀提示”後,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和訓練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想一想課文中一共敍述了幾個小夥伴,提到了哪幾種絕招。並且建議學生邊讀邊在文中畫出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讀懂課文後,在小組內互相提問與做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然後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全班解決,如“小柱子為什麼要練絕招?他練了什麼絕招?為什麼小夥伴羨慕地豎起大拇指?”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目標,又達到合作探究,互動學習的效果。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19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為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為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為: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為: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為: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閲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20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二、三歲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學這首古詩,對於中班幼兒要求背誦並不難,能作過多的要求。於是,教學中關鍵重點引導小朋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糧食。為此,我從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感受“辛苦”來展開教學活動。

1、讓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兒教學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教學活動不能憑空開展,一定要在幼兒獲得初步的 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他們做彎腰姿勢保持五分鐘來感受“辛苦”,他們個個都覺得累。這種親身體驗比憑空解釋效果好。另外,為了讓幼兒真正瞭解糧食,特准備了水稻,讓幼兒進行實物觀察。看到幼兒臉上擺出好奇和驚喜,我別提有多高興。我講解了水稻的生長過程到收穫,再到稻穀變成米飯的漫長經歷以及期間的農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們都聽得很認真,並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2、看圖瞭解“辛苦”: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插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實現早期閲讀教學的自主化、個性化。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時,我不作任何要求,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空間。在他們充分交流的基礎,再讓他們舉手發言。有個孩子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説:“我知道這是夏天,很熱很熱的,我外公去種田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圖上有太陽的。”這時,妞妞也説是夏天,我也要她説明理由。她説:“那農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問:“農民伯伯這麼熱,還在幹活。那你們覺得怎樣的太陽好一點?”這一問,激發了孩子熱情,課堂就熱鬧了。在孩子們討論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對比春天與夏天的太陽。孩子們就更加了解了農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陽下勞動的辛苦。

3、以朗讀感受“辛苦”: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生合作讀,引讀,範讀等,讓幼兒從朗讀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種表示勞動艱辛的句子,我作了重點引導。更是提醒他們中午用餐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裏面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孩子們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不足之處,在看圖討論和觀察實物水稻的環節花得時間太多,留給朗讀的時間就不夠了。所以,朗讀指導不很到位,應該分為兩課時效果比較好。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21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裏,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22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温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説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説,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説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八年級世界巡行教學反思 篇23

本課的主題是在聽了毛偉華的課之後受的啟發,原來我們可以這樣來解讀楊修,恃才放曠是他的缺點,同時也是他的優點啊,他的悲劇是一個社會必然的悲劇,是所有與他一樣的知識分子的悲劇,如孔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楊修是自作自受,自取滅亡,看來我們學生早已是個社會的世俗的人,他們已經知道了該怎麼去適應社會,在社會裏,他們也同樣會排斥象楊修這樣的人,真不知道這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呢?但願今天我們這樣的解讀楊修,能給他們一點啟示,人該如何成長為一個站立的人。另:本文的小結借用了楊聰老師的課堂小結,很佩服楊老師的深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pm99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