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2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年級孩子接觸到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首兒歌。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課文可讀性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時,我採用以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邊讀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學這一塊,做到教會學生按照筆順規範寫字,並且教給學生“加一加”的識字記字的方法。但是由於教師的擔心以及“操辦”過多,沒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説,也就説,方法是教了,沒有讓學生運用起來。

2、語文課是用一篇篇的課文教會學生説話、寫話。

所以,在學習課文這一塊,我採用一些圖片,讓他們圖文結合,直觀的去理解,同時讓他們看圖説,看圖背,讓他們感覺到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説出來的話,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為他們今後説話、寫話打下基礎。

3、拓展訓練:填句“( )是( )的家”;換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漸進,先幫孩子們提供資料讓他們説,再到他們憑空想象説句子,最後把句子換個説法,這樣由淺入深的做法,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孩子。

4、在本課教學中,我的設計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養成遠比 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後的總結處,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嗎?”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節課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對學生的引導語不夠簡潔不夠兒童化,導致他們在接收新任務的時候總是不怎麼反應得過來;再者,教師,對孩子的信任不夠還會出現輕微的“操辦”行為。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4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5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是一首充滿童趣、朗朗上口的兒童詩。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於本課詩歌內容淺顯易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所以我要求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以“__是__的家”的這個句式説話,並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試着寫一兩句。從而達到學生熟記成誦並能掌握詩歌句式的目標。

教學本課,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本課內容來看,學生對本課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較瞭解,也比較有興趣,但對最後一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總結,又是昇華。我也是藉助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來突破難點的。

本課結束後,我感覺到,像一年級學生學習這種應背課文時,先可以由老師適當指導理解,然後再讀課文,學生會有更深的感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又能降低學生背誦課文的難度,學生基本上都能當堂背誦。再運用形象直觀的媒體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麼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得以很圓滿的完成,重點難點也能輕鬆突破,效果不錯。

本課的設計較為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練習説“__是__的家”時,是否應用一些直觀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還是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她們積極調動頭腦中的已知,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不斷實踐、研究。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8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們學習了《速度》一課,對於速度這個詞是孩子第一次接觸到的新名詞,故,當快要上到這一節課我就有點犯愁了,改怎麼辦呀?昨天晚上在備這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額的:

1.生活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人們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我從孩子們比較熟悉的生活中的交通工具的發展變化出發,先給出了孩子們幾乎天天都坐得小汽車,問:爸爸媽媽每天送你到學校大約走多長時間,你們家到學校大約有多少路程,那麼你們家的小汽車跑多快呢?這樣一説,孩子的興趣高了,都想來展示一下她們家的車好了,這是抓住孩子的特點,讓我們再來認識不同的交通工具,這時和孩子説,我們把這些交通工具跑的快慢就説是它的速度,這時孩子們恍然大悟了,緊接着我給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並且教學:“速度的讀法和寫法”,比如:一輛小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我們可以表示為:80千米/時,讀作:80千米每時。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通過學生對速度的理解之上,這時給出了孩子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一輛小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那麼2小時行駛了多少千米?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經驗來小組合作解決,最後全班集體訂正;然後讓學生自己模仿出題,通過幾道題的解決,最後大家一起總結,路程=速度時間,最後再給孩子們出題,通過孩子的討論發現: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都是孩子們自己完成的和總結出來。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很輕鬆,我以前真的是低估了孩子們了,其實孩子們都是很聰明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為孩子做那麼多了,以後只要孩子能做的我們絕對不幫忙,只要孩子能想到的,我們絕對不幫孩子去想,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你一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收穫。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0

其實把兩篇課文進行對比教學,我也是第一次嘗試,出發點是根據單元導讀而想到的,然後在網上搜索相關的教學設計再進行備課,在此之前我讓學生們閲讀並進行小組預習,交代自主學習的問題,一堂課下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孩子們比以前的課堂更活躍,更讓孩子們學習了另外一種總結性、對比性的學習方法,雖然難度性教高但是由於孩子們課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閲讀、所以孩子們的答案和課堂進度比較順利。

而我這堂對比教學課堂最大的收穫如下:一是課文表格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小組之間相互合作完成表格比較兩隻鵝有什麼異同點?進行小組合作這是這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手法的教學的體會。我是讓學生們小組之間合作探究,兩篇課文的寫法的異同點,並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讓孩子們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尤其是課文中的“反語”的運用與理解上。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1

自主合作學習是物理學習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和引導者。在《眼睛和眼鏡》一節的教學中,我從學生中較普遍的近視談起,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提起探究眼睛的興趣,從而引入課題。這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身邊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有生物知識基礎和凸透鏡成像知識,加上強烈的探究慾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通過自主閲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像特點、生理變化和矯正方法就已掌握較好。

教學中最大的遺憾和不足就是限於儀器條件,沒有能夠讓學生運用模型進行實驗探究眼睛看遠近不同物體時晶狀體變化、近視眼和遠視眼觀察物體時晶狀體的變化及矯正方法等,這樣學生學得不夠形象、輕鬆。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2

《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讀課文,雖是略讀,卻是非常有嚼頭的。作者用質樸的文字回憶了北京老人幫助自己的兩件事,字裏行間透着温暖與感動。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只在細微之處做文章。以下是我在執教後的幾點感悟。

雖然整堂課下來,每個環節都很清晰:從排除字詞的障礙到整體感知概括文章的兩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詞句,進而感悟人物性格與作者情感,最後學寫法,層層遞進。然而整堂課中教師是在不斷地引領學生學習,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略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閲讀能力和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當中。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做到敢於足夠的放手,敢於要求學生,敢於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3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説寫延伸,昇華情感

説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説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説説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我教的第三個一年級了,第一次接觸拼音時覺得沒什麼好教的,孩子們在幼兒園都學過,國小學習只是複習鞏固,教後發現孩子根本一知半解,有的孩子竟掌握了很多錯誤的知識,開始的不重視使得學生習得效果不佳。第二次教學時細而全的過了一邊,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亦不佳。迎來了第三次拼音教學,針對上兩屆的經驗,每節課前我都會預設將孩子們普遍掌握和不易接受的分開,確定重難點,努力創造高效課堂。

《jq__》一課計劃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定為學習jq__的讀法寫法及學會拼讀jq__的音節。有了前車之鑑,所以教學中將jq__與ü相拼的規律作為教學重難點。分析孩子易錯點:一是學生容易忘記省寫ü上的兩點;二是不知為什麼要省寫ü上的兩點;三是學會了省寫規則後,又將其它聲母與ü相拼時也去掉ü上兩點,造成拼讀錯誤,為了攻破這些難點,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獲取知識,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我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發音認形,二拼讀,三探究與ü相拼的規律。在完成了第一和第二環節之後,重點探究j、q、__與ü相拼的規律,我為引起學生注意力在黑板前突然問道:“我是誰?”無聊的問題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看看我要出什麼花招,看後,不以為然的回答:“你是許老師唄。”“再看。”齊聲答:“許老師。”“我要變身了,看看我是誰?”這是伸出兩個拳頭放在頭頂上方,高興地喊道:“小v。”於是我開始了小v的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v,他們總説我是愛哭鬼(帶着哭腔説),其實只要和jq__y在一起遊戲,我就會變得堅強,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後,從學生們臉上的表情能夠看出他們已經明白了問題的答案。趁熱打鐵把ü變到了黑板上j- ü-

jü,剛寫完,孩子們立刻發表意見了“老師給ü見q不哭了要去點”。我急忙改錯j- u -j u,改寫完後,“這次對了吧?”話音剛落,引起了孩子們的爭論,有的説對了,有的説錯了,“我已經給ü差點眼淚了啊?”有個孩子立即反駁“他和j在一起時擦掉眼淚,前一個不是還沒和j在一起呢嗎?”我裝作恍然大悟“哦,是啊!”其他學生也被一語驚醒。之後順利的完成了q__的板書。板書後在一聲響亮的“沒錯!”聲中,jq__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便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之中。於是我讓學生認真拼讀。結束了本次教學。

不足之處:

通過本次教學我雖抓住了大多數同學的心,讓他們對jq__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有了較深的記憶,但不可否認有個別學生因種.種原因可能並不是很清楚,而且在以往教學中發現知道了這一規則,一遇到題就會出錯。所以課上及時練習是至關重要,本堂課的練只是反覆的讀,如果加上寫出些習題讓孩子們當堂練練,相信效果更好。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5

通過網上研修學習,乘着我縣課改的春風,我上了一堂教改課——《金色的魚鈎》。上完之後,我感受頗多。

《金色的魚鈎》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鈎》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鈎”記錄着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着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徵着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品質教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訓練簡要複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中藴含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為了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運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明標。對於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先請學生齊背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然後請學生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在學生了解長征的基礎上,老師作一個小結從而引出課題,並提出學習目標。

二、自主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四道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時間是8分鐘。這4道題是這樣的:(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2)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鈎”,這個魚鈎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説:“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內容讓你深受感動,找出來,並説一説讓你感動的原因。(4)把描寫老班長神態的語句找出來,並説説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討論的也很熱烈,與平常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合作展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來展示本組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評價。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自我展示的平台,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慾望,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的 表現出奇地好,他們的發言簡直可以用“妙語連珠”來形容。

四、當堂測試。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道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題。題目是這樣的: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着那枚金色的魚鈎,你是一名講解員,請你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鈎”的故事。這個設計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學生一看到這道題,情緒高漲,都想上來試一試,有些同學的講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學開頭是這樣的: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鈎,就是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鈎,包含着一個十分動人的事故……學生的表現讓想起了一位科學家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我覺得學生也可以自豪地説:給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結。這個環節既是老師對課堂情況的總評,也是課堂的延伸。當學生談了自己在這堂課中的收穫之後,我適時的總結了一下,並提了一個要求。我是這樣説的:在長征途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些,我們準備組織一次長征故事會。幾天後,這個故事會開得很成功,同學們都踴躍上台,爭着講述自己蒐集到的故事。

從以上事實證明,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不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前我上這類課文時,要麼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後習題,要麼會直接將課後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的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結果搓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者則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答案,並不知道課文裏講了些什麼,問題的意思是什麼?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靠老師説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的朗讀課文、思考課後習題。而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避免了這個弊端。

另外,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去質疑。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不是那麼主動。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説過:如果學生無所疑,無所惑、無所求,那麼,老師的啟發是不會生效的。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主導的老師還應該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在我縣教體局的引領下,在我縣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縣中國小“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的課改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實惠,也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變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把自己的教學水平升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6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為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來突破教學的難點。因為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對孩子來説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其次,我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紙團飛進窗口,男孩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男孩準備為他照相──忘帶膠捲,男孩哭着離開──高爾基等着男孩再次來照相。為引起學生積極探討,我在學生了解敍述順序之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師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等方式引導孩子探究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7

《平分生命》是在家長開放日做的公開課,課文講寫的是年僅10歲的哥哥為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鮮血,並要與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讚揚了小男孩的勇敢,表達了濃濃的兄妹親情。哥哥對妹妹的愛大於生命。學習這篇課文的要求是體會兄妹間的濃濃親情,感受男孩為妹妹無私奉獻的勇氣和情懷。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與偉大。

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貝貝的動作、神情、語言的句子,從重點詞句中讓學生去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去體會貝貝的勇敢和對妹妹的無私的愛。教完《平分生命》這一課後,給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創設情境,讓孩子入情朗讀

文章感人至深,所以課堂朗讀,我採用配樂朗讀,學生聽得認真,朗讀的學生讀得入情。學生的感情就被調動起來,被哥哥與妹妹的故事深深吸引。

二、層層深入,內化感情

在講解課文內容時,我多次採用,層層推進朗讀法,讓孩子通過我的渲染與鋪墊,讀時感情更加投入,也更能體會出哥哥對妹妹的疼愛。並懂得這份愛的偉大。

三、交流對話

對話是語文課堂的生命。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應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遞,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課堂上我儘量創設情境,追求師生平等的對話,在交流中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學習即將結束時,我就創設了一情境:播放一組親情的圖片,讓孩子體會人間的温情,並説説對於愛的理解,從而回報自己的愛,由於有些圖片孩子之前見過,所以沒有足夠激發孩子想説的慾望。

四、指導朗讀

一篇課文學生是否理解了,從讀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小男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朗讀,體會男孩的勇敢以及對妹妹無私的愛。在教學中我有意加強朗讀指導,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評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出輸血前後的變化,通過讓孩子分析男孩的心裏活動,更能體會出男孩的勇敢,並讀出自己的感受。

整堂課,學生情緒飽滿,課堂參與程度高,所有人都在思考,如果最後在選擇圖片時,能更慎重的選擇,少選擇重複的就更好了。

標籤: 反思 教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kvj3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