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

不知是該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還是讓政治課來佔用了我們的語文課。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這種卑鄙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歷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及温認為“對青年學生還是以教育為主,希望校方給他繼續學習的機會。浪子回頭金不換,希望該學生正視錯誤,用發展的眼光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態度,由學生總結出:正是温的寬容才使得温以及中國贏得了世界人的尊重。明確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作者對寬容的理解,明確怎樣才能做到寬容。

這是一篇議論文,是説理性的文章而稍顯枯燥乏味,面對的學生是很少接觸議論文的學生,為了避免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我發現吃透課文,吃透學生,吃透教學教法是我一定要做到的。開篇能夠通過温演講時所遇的干擾事件順利導入到課文內容——《多一些寬容》學生一下子被激起興趣。

在教學設計上,先讓學生運用所學過的議論文知識解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引導學生思考論述層次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小結議論文的知識要點。其目的要讓學生得法於課內,並能舉一反三進行運用。下一個環節就是設置情景,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寬容的觀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一個走出文本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條理線索比較清楚,完成得還不錯。但我上課理性有餘,激情不足,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進而使學生的學習大多都只停留在文本上沒有深入內心,德育的滲透不夠,我也深知學生的道德修養不可能在一節課下來就可以得到很快的提升,可這樣的課文就是一個教育孩子們的最好平台,沒有很好的得以利用肯定是教學上的缺失。

今日早讀書聲朗朗,同學們都很自覺的大聲朗讀着新上的《多一些寬容》,可課後,班上一男生因昨晚的和同學的小摩擦記恨在心,在其他同學的教唆下竟然拿起板凳都砸向昨晚打了他的同學,額頭都砸出血了,很是嚇人。這可是剛剛學過又朗讀多遍《多一些寬容》課文後發生的事情呀!我驚訝不已,後來我在和同學們瞭解後才知道這些男生都喜歡玩一種叫“俠盜列車”的暴力遊戲!我才醒悟,一篇課文對於他們長期玩的暴力遊戲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敍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利用插圖認識櫓板

認識櫓板首先肯定是從課文中的插圖開始的,我利用插圖讓學生看看櫓板,而後從櫓板遷移到老艄公的表情,猜猜用這樣的櫓板來搖船輕鬆嗎?孩子們都可以從圖上看出用櫓板搖船省力多了!我就要求孩子找出課文寫船走得快的句子進行朗讀。

二、關鍵詞語品讀

在這之前,老艄公並沒有這麼輕鬆的,他用什麼搖船呢?搖得結果與現在比一比,怎麼樣呢?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讀讀。學生又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抓住“十分吃力”“滿頭大汗”這兩個詞語來體會老艄公的累。魯班的愛動腦的習慣我是從兩個詞語來體會的,“盯着”“出神”通過這兩個詞語的表演與舉例,告訴學生只有動腦筋思考才會學好知識,才會有新創造。從“出神”再引出“眼睛一亮”,讓學生懂得是什麼東西讓魯班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發明的,學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是鴨子幫了魯班的忙。

三、通過表演、化難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説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我接着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説(先……然後……再……)做等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我再提出魯班為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裏我重點抓着“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每一課時都應有寫字教學,因此我在教學生字時儘量注意做到加強板書示範,端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加強基本筆畫教學,指導運筆。採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寫字的積極性。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今後還須多多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範疇,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拓印版畫技法的課,但是它的課題是《唱起來,跳起來》,所以我個人認為本課學習需要任課老師最好能歌善舞,我對我的歌聲是沒有信心的,但舞蹈還湊合,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採取揚長避短的方法,沒有從肢體語言和動作方面多家強調,而是從情感態度角度激發學生表現慾望,再借助媒體,配合自己簡單的舞蹈姿勢來引導學生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為了今後更好的把握課堂和深入教學研究,我歸總了一下幾點反思:

1.課堂導入比較新穎。採取合理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表現慾望,幫助學生醖釀情感,積蓄創作熱情。

2. 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創造性思維。情感交流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是新課改環境下國小美術教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讓學生敞開心扉,用體會和美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大膽交流,大膽創造最美的、獨具個性的形象,畫出自己最最想表現、最能體現人民興高采烈場面。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4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信息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加強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

頭腦去思考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節課,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為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回家路上》這一課是讓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和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用一些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畫面展現了許多數學的信息,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首先,我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信息(出示掛圖),然後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再在小組內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並且運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興味盎然,積極思考發問並認真解答。如生1問: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説:我們可以利用“四四十六”這句口訣來算出它的得數。生4問: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這句口訣就知道它的得數了,不用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地數了,真方便。……畫面上的內容,學生真是無所不問啊!都能根據乘法的意義來列式的,並且都能正確運用學過的口訣來計算得數,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覺得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熟練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頭表達等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如“師生對口令”、“爭當快射手遊戲”、“踩汽球遊戲”、“快速接龍遊戲”、“開啟動物之門”(找新家)等遊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5

一、重視朗讀,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説: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導讀中,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二、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木雕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欣賞非洲木雕的各種圖片,請大家欣賞後發言,在這裏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落實了積累四字詞組的目的。再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前後詞語,反覆朗讀感受,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6

通過教學可以感覺到,整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情。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在朗讀感悟中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樂於學習,樂於參與。

但是從課堂中表現出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1)學生的朗讀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説有的學生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感情朗讀還不太到位;有的學生還把握不好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較多,而自己的體會感悟的表現較少等。

(2)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需要加強。有的學生光顧表現自己而舉手,根本沒聽老師的提問和其他同學的發言,造成站起來什麼都不會,影響了其他同學聽講的情緒。

(3)學生還是缺乏訓練,發言聲音普遍太小,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説話習慣。

(4)本人自己的調控能力、應變能力都應該繼續加強,過渡語言、評價語言都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的激勵。以上幾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注意,把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7

現在新課程強調要着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幾何教學的內容。面對這一領域的變化,如何更科學地實施教學,真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始終以學習與思考拓展認識視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為依託,以案例研究為着眼點,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促進了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結合教學現實,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創造。它藴含着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所有信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這樣幾個方面認識。

1.整體推進,線索清晰。

教材的整體框架是依據空間與圖形的四個方面有序地展開,整體上是螺旋式上升,讓學生對幾何事實和空間觀念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圍繞兩條大的線索:一條是以圖形的空間關係研究為線索,主要是研究空間的三個方面:(1)現實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的關係。(2)體與體、面與面、線與線之間的關係 (3)體與面、面與線、體與線之間的關係。

2.綜合、滲透。

教材在編寫中非常注重綜合與滲透。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基本的規則圖形時,是從長、正方形出發,再通過把長、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這些三角形通過拼搭形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樣的設計既滲透了面積守恆的觀念,又滲透了拼搭中相等邊的理解,這些拼配對以後學習對稱、旋轉、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一個基礎。

二、提升了對經驗的總結。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着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數據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説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對這一課題研究中的一些認識和體會,隨着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到這些認識的膚淺,越來越感到研究的難度,也越來越感到研究的必要。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8

本週星期三上午第二節課我參加了四校連片的音樂展示課。從以往教學來看二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通過學習舞蹈的動作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二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從而引入到A段主題音樂,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課堂的語言還是需要再精煉一些,學生的活動再豐富一點,趣味一點。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9

新學年,在新接手的班級上第一課——《長江之歌》,為了能盡力上好這一課,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課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認真閲讀教材,上網查找各種資料。根據教材的實際着力與立足教材實際,透過詩歌高度濃縮的語言特徵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將詩歌的語言與豐富的信息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感覺到乏味。為此,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思路:讀題,談話交流長江的相關信息,初讀文章整體感知詩歌外在的結構,交流初讀後的感受,精讀時扣住“無窮的源泉”“母親的情懷”研讀教材,突破重點難點,最後適當補充其它詩歌,以求昇華對文本的認識。

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感覺良好,在教學中也努力按照所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總體教學應該是順利的。學生對教師所補充的材料有着很濃厚的興趣,從中反映出他們對學習的渴望。可總覺得學生在課堂不敢積極的參與,很多的時候,他們,面對教師的提問總是沉默以應答,特別是一些女同學。不知道是他們對長江的瞭解知之甚,還是學生對教師有陌生敢,就感覺文本與學生的距離相當的遠,一部分同學對問題的理解還是相當淺層次的。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不能把這些責任都歸咎與學生,還是應該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針對第一課所出現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加以改進,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穫與進步。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為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説説哪些景色寫得好,為什麼?”,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後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讓自己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己備課時想得一樣,而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為什麼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麼不同?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1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寄託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並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閲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後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裏,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於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2

愛是無形的,它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是學生熟悉的國小生活的人和事。本課我主要是抓住“感知課文——理解內容——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帶領學生理解感悟,並樹立起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

1.理解"歌聲",認為歌聲裏包含着什麼?説清楚課文中是用怎樣的語句來寫,你是如何體會到的。(找到叩詢文本的鑰匙)

2.理解為什麼上山採藥?採藥過程是、大人們找到我們後的情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一個細節,一個亮點。如我和二牛乾脆下水抓魚的場面:(摸呀 捉呀 追呀 堵呀 )讀詞,你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教學中學生讀得平平,沒有意識到這四個人物動作的關鍵詞在文中起的作用和領會作者的用詞凝練。我就以聲傳情,以趣生情,以情悟情:這麼容易摸到嗎?摸就得仔細點——“摸呀”!摸到了趕快——“捉呀”!要不魚就跑了!可是魚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魚跑了你心裏不急嗎?太快追不上怎麼辦?——“堵呀”!誰再來讀一讀?指一學生讀。

3.合作朗讀課文,感受“歌聲”,重組課文內容,豐厚本旨的內涵。

4.重讀“歌聲”,想象説話:歌聲向人們傾訴了什麼?包含了什麼?把歌聲改成小詩誦讀 :愛是無形的,它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讓我們都做愛的使者,去繼承愛,弘揚愛,傳承愛(迴歸主題,昇華境界)。

這是我來到蒸湘區實驗國小的第一次公開課,儘管我作了充足的準備,但是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活躍,給學生自學的時間還不夠,學生讀的不夠多,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3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講的是國外的一個故事:一個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哥哥託利亞,弟弟薩沙)來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場大雨襲來,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把雨衣給了託利亞,託利亞又把雨衣給了五歲的弟弟薩沙,媽媽還告訴薩沙:如果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薩沙不這樣認為,他以自己的行動(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這篇課文中內容比較淺顯,因此我首先把讀通讀順課文作為教學重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抓住薩沙的幾句話感悟人物心理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我通過預習、範讀、指讀等方法完成此教學環節,然後抓重點語句,體會薩沙的心理,從而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

後面我設計了朗讀課文這一環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薩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薩沙家庭中的一員,在有感情地讀好人物對話的同時,賞讀課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和對薩沙一家人行為的描寫,讓人物的言行有一個無比美好的背景:廣大的森林中間,寬闊的曠地邊緣,嬌嫩纖弱的薔薇花上,披蓋着梅紅色的雨衣,一家人在滂沱大雨中談笑風生、情深意濃……伴着優美的音樂,在人情人境的朗讀中感情得到昇華,人物的品質行為得到內化。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4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

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

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着“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5

當下課鈴聲響起的那一刻,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説實話,對於思品課,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準備過,也從來沒有這麼認真地上過(雖然本人這次的賽課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的腦子裏就有一根弦在緊繃着,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入手,由於個人的粗心,連賽課的內容都搞錯了,從開始準備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到臨時匆忙地準備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內容,突然一下子對思品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覺得如果每堂課都這麼認真地上的話,學生真的會有很大的收穫。

這次賽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與生活》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反思、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讓兒童成為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評論者、模仿者,而應該引導兒童“過他自己的生活”,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成為他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反思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6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者首先以情感為紐帶,尋求一種師生的雙向互動,以體現新課程理念。

(一)師生之間只是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溝通交往,創設了和諧、寬鬆的氛圍。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i、u、大y媽媽和大w媽媽,一起出去玩耍,以刺激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貼近教材,走進教材,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過程在師生的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達到最佳狀態。這時,學生個個猶如身臨其境,他們興趣盎然,顯得躍躍欲試,也正是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的“實踐性”。

(二)進行了多層次的互動。因為每一層次的互動都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真正使教學達到一定的有效性,激活了他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這次教學已不是原來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而是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來真正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的人來看待,認識到師生雙方都是彼此關係的創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觀能動性,師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這種師生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突現學生的價值,把課堂學習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讓學生想學、樂學、愛學。我們更必須有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信心和決心,扭轉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理念,從而真正發揮師生的生命力和主體性,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讓我們的課堂大放異彩。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7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很多詩人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以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而根據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説:“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着這份對“渭城”的嚮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孩子們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走近作者,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對王維瞭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裏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老師深情的誦讀聲和《陽關三疊》的旋律中想象詩中的那些畫面。學生你説一個,他説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説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8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教學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台。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旦學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閉狀態,置身於一種“開放、多元、生動”的環境中,學習才真正屬於學生,學生也才會積極地參與學習。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意味着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發動學生去參與討論,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們手中拿的是哪種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學理念,同樣可以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確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學習《寡人之於國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文言句式。其次是瞭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和具體措施。再次是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説理的論辯方法。

二、本課教學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1、本文詩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在課前就已經反覆朗讀幾近成誦,課堂上仍應該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我語言的節奏和文言語言特點以及文言語氣詞的語氣。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學生很容易讀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裏的“然而”並非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轉折連詞,而是“這樣卻”的意思,它是兩個詞。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幾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則幾乎是“矣”字,此兩者語氣不同,表達的情感內容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反覆朗讀中認真體會。

2、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閲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查找、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4、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讓學生自主閲讀,發現問題,互相討論、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5、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論辯方法,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閲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6、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採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繫歷史和現實,結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學生課外閲讀、蒐集相關材料不夠,今後應多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既可以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今後應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調動所有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g4e7p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