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的《乘火車》一課上,對於72×5是如何計算的,同學們在獨立思考後,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了。我請他們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後,全班同學共享多種算法。大家都搶着發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還有的是列豎式…… 算法已經不少了,看來,是達到“算法多樣化”的預期效果了。我很得意,但還是習慣性地問了問:“還有不同的算法嗎?”這時,一名學生站起來説:“我是這樣算的:把72分成8×9,先算8×5得40,再乘9,結果是360。” 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裏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鑑、反思,達到算法的優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教師的及時、適當的評價不但能激勵學生,而且能引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通用12篇)

這堂課教學並不成功,經過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一、對教材分析不透徹

這一課的教學內容的一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有進位的乘法。教學重點是算理的教學,我在進行教學時沒有突出和落實這一重點,而注重了一些形式上和表面上的東西,沒有深入教材。

二、練習設計不合理

練習設計沒有層次性和挑戰性,並且在反饋中沒有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有效性,並在反饋時要深入挖崛學生的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三、教學形式不合理

教學形式要具有有效性,要有利於完成學習任務,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的教學採用過關的形式,前後較雷同,教學時又缺少激勵性言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學習效率不高。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為完成新課標提出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較為充裕的活動空間中,參與活動、展示自我。現將本課的實施理念與過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徵,課一開始就通過“遊玩”激發興趣,設置“吹泡泡”“森林運動會”“小明乘車”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激活,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2.小組合作,求異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保護,時刻把學生作為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各環節穿針引線,關鍵處討論,難點處交流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彙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兩個有層次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求異探索、同思共想、互説互議的過程中,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體驗了成功的喜悦。

3.適當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使知識的獲得與情感的體驗同步進行。教師靈活地運用體態、稱號等評價方式,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參與熱情與靈活的思維進行激勵,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樹立起良好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教師的激勵語教少,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沒能跟上,小組活動給的時間不夠充分,需在今後教學中引起一定注意。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3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全體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思維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創設學生關注的情境。

情境創設要體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必須從學生感興趣的或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入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本節課的情境設計緊扣教學主題,富有數學味。這個情境看似簡單,但不會給學生一覽無餘的感覺,因為每棵樹上都有兩種顏色的蘋果,簡潔中藴涵着層次性。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兩棵樹為基準,大多數學生能很快列出8+5=13的算式,直奔本節課的主題,顯示出該情境的直觀性,滿足大多數學生成功的願望。以蘋果的顏色為基準,部分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得出7+6=13的算式,這樣給信息獲取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個機會,顯示出該情境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現。同時該情境把8、7、6加幾的進位加法的例題和協地統一起來,極少其他非數學因素的干擾,使教學環節的銜接非常自然,在教學中發揮了高效性。

進一步用“湊十法”口算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我以此為支點,在教學中進行生成點的選擇。當讓學生説説兩棵樹一共有13個蘋果用算式怎樣表示時,居然有學生列出了10+3=13的算式。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4

幾年來,我們數學教研一直以同課異構的方法進行公開課教學與教研。所謂同課異構,指的是上同一節課用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一節課下來,老師們展現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用同課同構,即同年段老師進行集體備課,上同一節課用同樣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是否更能節省教研時間,共享教學資源的研發。而在同樣的教學設計實施中,加以自己個人魅力,並不斷進行教學設計的改進,是否更能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經過我們幾個年段老師的討論,我們決定在年段公開課中採用同課同構這一方法。我們以《圓的周長》這一課進行集體備課,並於10月29日這一天由三位老師連開了三節課。

精彩的課堂來自精彩的預設, 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但要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必須作精心的預設。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新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生命狀態的數學學習是生成的數學學習,它不該根據預設教案按部就班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着數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用自己的獨特方法去認識體驗所學知識,同時還伴隨着許多意外的發現。我們備課的重點就這樣放在了精彩的預設。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5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6

本學期已過了一段階段了,作為九年級畢業班的數學老師,我深感肩上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

目前,對於九年級這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在學生的學習中還出現以下學習的情況:

一、多數情況下,也比較擅長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考,但問題提出後沒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甚至不留思維空間,往往習慣於自問自答,急於説出結果.顯然,學生對題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發學生的深思,就不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對於做過的題一點印象也沒有。

二、我在備課的時候對問題已備選了一個或幾個解決方案,課堂上以“定勢思維”組織教學,但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當學生的思路與我的思路相左或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不願打亂即定的教學計劃,乾脆採取迴避、壓制措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創造性思維被束縛。

三、對問題的坡度設置的不夠,坡度過大,導致思維卡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深入進行而流於形式。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下階段準備採取的措施:

1.對過多的題,進行適當的篩選。

2.還給學生一片思維空間,讓學生受到適當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3.學生有不同想法單獨與教師交談,好的想法給予鼓勵並加以推廣;不對的想法,給予單獨的指正。這樣,學生即可以大膽放心的説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學中漏洞補上。

4.精心設置問題的坡度,使學生步步深入,並探究出規律。課堂上注意課堂節奏,儘量讓中下游的學生跟上老師的步伐,多給學生自己練習的時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做到不僅是老師完成任務,還要學生完成任務。

另外,摺疊問題是近年來的熱點問題,學生有些陌生感,引導學生在摺疊時,應該注意摺疊前後的線段、角的相等關係。作為發散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應該注重多種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7

對於學生來説,百分數學生應該不是特別的陌生,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比較多的百分數的問題。而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以前學習的百分數加以應用,上週末特意給學生準備一張百分數的練習,應該説學生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很大部分學生已經忘記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把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加以整合,使得知識更加的條理化、系統化。

今天教學的解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針對水結成冰的問題,結合這幾天天氣特別熱,從生活中的實例礦泉水瓶冰破的現象引出問題,180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體積就變成了200立方厘米,讓學生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設法讓學生提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多少?冰的體積是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從而讓學生更加容易的解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但是學生的情況反應也不是特別的好,很少有學生提出問題。而且對於重點的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學生也不是特別好地理解。

分析原因,可能課始創設的情景,學生的興趣上來之後就馬上被後面的第一個問題給難住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對於重點問題的思考時間和討論時間也不充分,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深刻的理解“增加百分之幾” 的含義,這樣就給學生的解決問題產生了的困難。針對這個問題,採取直接讓學生針對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在思考和討論之你會,把更多思考的時間放到解決百分數的含義的問題中來?讓學生在思考含義的過程中學會怎樣解決?而把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放在後面第二課時或者是複習課中來開放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深度。在第一課時的時候一定要針對重點問題進行重點地討論和解決,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到有關角的運算問題,幾何入門教學很關鍵,學生在答題時,往往延續國小一貫的作風,只有數據的運算過程,而對角的名稱卻忽略不寫,只看重結果而對解題過程不考慮,於是,針對這些情況,我反覆演示了典型例題的解題方法,有關角度計算題的書寫格寫,過後再讓學生去做,學生卻總也難以靈活的應用。這種情況,教師在解題教學中經常會遇到。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通過談話,調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於:以單純的模仿,誦記為主獲得的解題方法,因為缺少過程知識的支撐,難以遷移到新情境中去。這裏的過程知識是指個體在自己的解題活動中獲得的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在個性化的知識。其中既有成功的體會,也有失敗的感受。由於這種過程知識融入了個體特定解題活動場景中的特定心理體驗,對解題者本人而言是鮮活的,有生氣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善加引導和利用,幫助學生恰當表徵過程知識,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啟發學生將那些難以説清的過程知識用一些特殊的符號,如概念圖式、關係網、線路圖等形象地表徵出來,以豐富學生的解題“知識庫”,如果對學生的過程知識給以足夠的重視和鼓勵,學生會自然生成一種成就感,滿足感,也就容易意識到:

1.解題應該是自己的活動,自己發掘和利用智慧潛能,大膽地做出猜想,再創造,只要是自己付出的,就應當是有所收穫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解題失敗者。

2.自己形成的解題思路,就應當有與之相應的合理性解釋,敢於承擔起為之辯護的責任,成為一個有主見的解決問題者。而不應人云我雲或者等待老師講解,擺脱對老師的信賴性。

3.解題同伴(包括老師)並無過人之處,大家不過是各自在自己所走的路上創造屬於自己的過程知識。

總之,在解題教學中,適當的板書,演示是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千遍一律。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路、解題方法、訓練、發展他們的高層次思維能力,有效地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判斷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學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9

原以為有了幾年教學經歷了,上教研課不會緊張的,可是隨着上課鈴響起,我還是心怦怦直跳。也許是我太在乎了。

為了上好《8和9的組成》,我做了精心的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我由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識,還設計了生動、活潑的競猜教學環節,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慾望,不斷地使學生得到鼓勵,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課堂40分鐘完成了課時計劃的任務,學生也一直堅持到了最後。相對於試教的效果,好多了。

即使自我感覺良好,問題還是存在一些。例如: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的時間太少。為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怕沒有充足的時間做習題,學生擺小棒探究9的組成都非常倉促,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是擔心駕馭不好課堂,怕學生沉於玩小棒不再跟着一起思考;作為數學教師,語言不夠精煉,也擔心自己表達的意思學生不能馬上接受,喜歡重複;課堂設計的內容就是8和9的組成,顯得單調,容量太小。

就當自己覺得可以稍微鬆懈一下的時候,我們數學組的其他3個老師擠出時間為我的課進行了講評,我的心又懸了起來。現實終究是要面對的,我也虛心的記下了她們提出的一些寶貴意見:

1.我們從數字3開始,3的組成就是利用擺小棒找出來的。再到4、5、6、7的組成,也無非是利用分圓片或者小花。現在已經到了8和9的組成,學生完全可以根據組成的規律,脱離實物找出8和9的組成。問題在就於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忽視了數學建模的滲透,沒有把教學提升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

2.遊戲環節的設計要考慮充分,不能顧此失彼。我在遊戲環節中為學生準備的是他們喜歡吃的糖果,固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便於學生觀察。在新課引入階段,我扮演小兔子猜測盒子裏還剩下糖果的個數,沒有讓學生一探究竟地檢驗盒子的糖果的個數。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當然;

3.準備的練習缺乏層次,也就説明了我對學生的學情瞭解不夠。

事實雖不容樂觀,但是我並不氣餒。如果沒有這樣機會,我就發現不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我也聽不到其他老師的指教。我的學習歷程中有這麼多樂於助人同事的幫助,我的明天會更好。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10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再加上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後,我在導入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複習圓柱的特徵後,這樣引入課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我請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圓錐,通過讓學生看、摸、剪、説、辯等小組活動來了解、掌握圓錐的特徵。看:看圓錐的形狀;摸:摸一摸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頂點;剪:剪開看看側面和底是什麼形狀;説:説一説圓錐的特徵;辯:辯一辯圓柱和圓錐的相同與不同。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經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再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在這一堂課中,讓學生結合舊知自主參與圓錐特點的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營造了寬鬆的課堂學習氛圍。 重視學生的操作觀察、動手實踐,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提出問題。把學生對圓錐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對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體的感知動作上,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與“説一説”“辯一辯”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在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對於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徵。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也讓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繫,就能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11

有人曾説“課堂教學總是一門帶着遺憾的藝術”,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此也頗有感慨。面對新的理念,新的結構,新的形式,新的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導作用,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以下我就談談在本節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設疑導思 探索公式--------引導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因為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教師“導入”的情境、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都不是很好,所以本課採用學生剛學過的“多項式乘法法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激活主題 理解公式--------促進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積極進行學法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本節課中,先用圖形的面積來對公式作出直觀的理解,再用口訣來概括公式,使學生對公式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動;最後通過例題讓學生按公式對號入座,進一步理解公式中的a和b既可以表示數也可以表示字母,既可以表示單項式也可以表示多項式。採用由直觀到抽象,由抽象到形象,由形象到具體,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辦法,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一個充分理解的過程。

三、組織交流 應用公式--------調控者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知識基礎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將導致不同的學習結果,即使是思維反映很靈敏的學生,在有些時刻也會遇到一些思維障礙。本節課在學生練習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學生探索活動的情緒表現,從學生的言語、表情、眼神、手勢和體態等方面觀察他們的內心活動,分析他們的思維狀態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種思維現象,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去反思、糾錯,而教師則在關鍵時刻引導或者作出恰當的點撥。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發展中出現的錯誤後有針對地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尤其是對(—2a—5)2的應用可以看成〔(—2a)+(—5)〕2對應(a+b)2,也可以看成〔(—2a)—5〕2對應(a—b)2;更可以看成〔—(2a +5)〕2=(2a+5)2;而對於(a+b+c)2的應用,可以用多項式乘法法則(a+b+c)(a+b+c),也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看成〔(a+b)+c〕2,也可以看成〔a+(b+c)〕2,不管是什麼形式,最後結果是一樣的。這樣通過變式練習,從而使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對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充分認識,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和b可以表示單項式也可以表示多項式,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看成一個公式也可以看成兩個公式,增加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應用的靈活性,要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明晰結論 深化公式--------提高者

教師主導作用應是畫龍點睛作用。觀察思考、表達是伴隨探究過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節課中,通過糾錯練習,對四道題的正確答案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總結:如果a、b的符號相同,乘積的2倍的符號用“+”;如果a、b的符號相反,乘積的2倍的符號用“—”。使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思維從複合階段前進到明晰階段。通過對公式的缺項選擇填空練習,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認識進一步昇華。

數學乘火車教學反思 篇12

《合併同類項》是我加入周利寧名師工作室的第一節彙報課,雖然課前也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但由於對高估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在課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特別是經過指導老師鄒秋菊的點評之後,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1 、學生練習的量大,時間太緊,來不及深化與拓展,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發散。提出的問題,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2 、選擇一個例題,進行規範的、完整的板書,給予學生書寫規範性的示範與指導。同時,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錯誤,即在解答開始時,應首先寫“解”,教師發現後,沒能及時給予指出與糾正。

3 、時間處理方面還存在欠缺,複習引入部分花的時間太多,使整個課堂顯得前鬆後緊。

4 、 教學設計過於平淡,沒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整節課學生都顯得很緊張,無法放開手腳。

5、 板書設計很重要,這能體現教師的講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而我的板書在這方面需要改進。

6、 同類項的概念要讓學生着重理解到會靈活運用。

7、 探究過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這時老師應該特別注意學生的反應。

8、 不僅內容要傳授準確,而且要強調學生做題的規範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9、 在學生學習活動環節,老師應關注學生探究化簡方法是否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是否能説出化簡方法的理論依據,學生對同類項定義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合並同類項法則的總結情況。

10、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11、在授課前要想辦法,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用數學實驗和遊戲吸引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總之,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我們要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97zj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