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學嘗試: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 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是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2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3

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有效地把握學生認知基礎、有效地定位教學目標、有效地設計教學過程。本課教學主要是學習分數除以整數,讓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有了分數乘法的學習基礎,學生們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課的學習方式,本課的邏輯起點是整數除法的意義,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因此我從現實中的分數乘法問題和找一個數的倒數引入,幫助孩子們複習前知,當學生體會到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後,再提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分數除法計算的必要性,為後續的學習架好了階梯。

在準確把握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後,如何進行準確的目標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本課如果僅僅關注學生是否會算了,那是不夠的,在設計中,我們還應關注表象後的更深層元素,如:學生們對算理理解了嗎?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方法是否得到增進?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等等。因此,在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我的着眼點是不僅使學生會算,更是通過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們深刻認識這樣算的道理,突出“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塗一塗、畫一畫、算一算、説一説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形成一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度,獲取一種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直接反映。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充分藉助圖形語言,將抽象變直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以及“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方法的合理性。接着變換探索的角度,呈現一組算式,在運算、比較的過程中再次使學生驗證操作活動中發現的規律。給學生表達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的空間,如:誰來説一説這種算法是怎樣的?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原始體驗,再通過教師的適度點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4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期末考試就要結束了,又是一個學期的結束,一個新學期的考試,因此小編整理了關於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以供各位老師參考和借鑑,祝大家的工作順利!

一個多月來,我透過不斷髮奮,欣喜地看到傳統的理解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代替。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成功的經驗和感受

1、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一樣的學生依據不一樣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明白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2、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齊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超多存在。下方,老師説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説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能夠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我們所説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3、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用心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作業為課題資料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説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資料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説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4、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悦

“統計圖的選取”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務必透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透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閲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資料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好處,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不足和今後在教學中應注意

1。營造有利於新課程實施的環境氛圍。

2。注重新型師生關聯的建立,在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關聯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聯,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師主角轉變上多做工作,增強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向開放型的教師邁進。

4。發奮提高自己的業務潛質,個性是駕馭堂的潛質和教材的潛質。探索適合我校學生特點和自己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5。不斷學習和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多媒體課件製作潛質,能製作出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使之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袁鵬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並在之後的學習較為用心。而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理解潛質較弱,我反覆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悦。經過近一年來的新課程與新課標的實施,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主角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5

一、注重了情境的導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本節課,開啟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着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為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

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説説,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6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説,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7

這節課圍繞課標體現趣,新,活三個特色。

趣:1以趣激情,突破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後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遊戲形勢結束,寓教於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後,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遊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於樂。

新: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這種“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於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 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鑽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彙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於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3、評價靈活,鼓勵學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上,注意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例如,你們是了不起的設計師,你們有着敏鋭的觀察力,團結力量大讓我們共同尋找答案等。採用趣味性的評價方式,注意聽講的獎勵金耳朵,積極發言的獎勵金花筒,團結互助的獎勵合作花。這樣的評價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設計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缺少追問。

在課程開始階段,學生在回答圖上有些什麼,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很

快説出圖上有10只鴿子。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很快給予了肯定,但我沒有追問下去你有什麼好辦法能這麼快就數出結果。其實這裏也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利契機,如果我讓這個孩子到前面數一數不僅能讓學生鞏固10的數法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數物體個數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師不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具有主持人的機智,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學會追問。

二.沒有打破思維定勢

在練習設計時,如果能強調一題多説,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直尺回答比( )大,( )比( )小,如果不僅僅讓學生説10和9的大小關係,更多的關注10以內的數的大小關係,這樣既鞏固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短的反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求做到: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8

(1) “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喜歡計算加法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係。

① 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於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繫的。

② 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立即説出“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繫的整體。

③ 第33頁第1、2題,第36頁第1題,第37頁第1題,教學6、7、8、9、10各數的分解後,專題練習這些數的“合”。用“分”的知識回答“合”的問題,體會“分”與“合”是相互促進的,只要記住了“分”,就能説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數都有兩種或多種分解。把一個數的各種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對稱的。如5的分解:

掌握這種對稱,能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記憶負擔。教材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應用這種對稱。

① 教學4的組成,雖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對稱的,但考慮到初步教學數的組成,重點應放在理解“分”與“合”的意義和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上,暫時不揭示這種對稱。

② 教學5的組成,通過兩個學生在不同位置觀察5朵花擺成1朵和4朵的同一種分法,體會541和 514是一致的,實質上是一組分解的兩種表達。然後讓學生看着5朵花擺成2朵和3朵的圖,寫出這組分解的兩種表示。教材給一種表達畫上虛線框,讓學生明白它可以從另一種表達得到。

③ 教學6和7的組成,根據一幅圖寫出數的一組分解,虛線框裏的表達直接從左邊得到。感受研究6、7的組成,只要進行三次操作就夠了,為提高8、9、10的組成的教學效率打下基礎。

④ 教學8、9、10的組成,通過“你還能想到什麼”引導學生從這些數的一些分解説出另一些分解。體會較大數的組成,只要記住其中的一半,就記住了另一半。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9

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教師的教,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重複記憶、題海訓練、強化儲存,根本沒有學生主體活動過程,新課程則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把關注學生的發展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下的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因此一個稱職的國中數學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

一、對數學教學理念的反思——課堂教學行為是否改變?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課堂教學應該是和諧、民主、平等的過程。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課堂的表演者,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數學課堂上較受歡迎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教師教學中新的教學理念應用的體現,就是是否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形成。具體來説,教師的教學行為應有以下的轉變:(1)、由過去重“教”轉變為現在重“學”;(2)、由過去重“結果”轉變為現在重“過程”;(3)、由過去重“問答” 轉變為現在重“對話”;(4)由過去重“講解” 轉變為現在重“引導”;(5)、由過去重“程式化” 轉變為現在重“個性化”;(6)由過去重“強記” 轉變為現在技能的拓展。總而言之,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否改變,不僅要看教師講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細考察學生學會和會學的程度以及學生的精神狀態。

二、對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否為學生的發展,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是有效地上好每節課的必需環節,《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設計課堂,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在設計時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獲得結論;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討論、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總之我們要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髮展而設計”的原則,精心設計好課堂,只有好的設計才有可能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探究和創新。

三、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數學──社會,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國中生已具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或問題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例如:1、商場購物時: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給予積分並有抽獎活動,另一家贈送禮品,如何選擇?2、房貸的問題,怎樣計算每個月要還的貸款。3、買彩票中獎問題等,對於已有的這些經驗,如果教師能在講授新知識前用問題形式提出來,學生定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學習勁頭定會高漲。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教師要把生活、數學、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從而使課堂充滿盎然生氣。學生只有嘗試到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他們才能更好地投身於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有了他們的切身經驗體會才能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是在教學中及時的反思對於我們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們實現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使我們及時地發現問題,冷靜地分析與解決問題,認識到理念與實踐的差距,從而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學”;在反思中實踐時,我們找到理念和行為之間的差距,從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內化為個人的教學行為,對於成長為新時期專業人才、複合人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很有裨益。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乘方和冪在這節課中,我在引入新知識的時候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比如,乘方和冪在這節課中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我在引出冪的概念時並未直接給出冪的定義,而是讓學生回憶學過哪些運算,學生答:加減乘除。教師接着問這些運算的結果我們叫做什麼呢?學生答:和差積商。教師又問:今天我們又學了什麼運算呢?學生答:乘方。這時我才引入冪的概念:我們把乘方運算的結果稱為冪。這樣我就帶領學生把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學生之所以能分清這兩個概念主要是因為我能夠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出發引入新知識,這完全符合當今的建構主義理論。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1

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前複習學生已經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

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

把小數看成整數乘法計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豎式下直接寫出得數(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應對這種學生作業狀況,我對我的課堂教學作了深刻的反思:

1、教師主導性太強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2、新授前複習不夠到位

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握好學生計算關打好基礎,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

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4、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根本區別

小數加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我的學生,並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加強學生口算潛力的培養。《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間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高學生口算的正確率以及加強學生口算的速度,對提高學生計算的潛力必須會幫忙。

2、重視學生的作業習慣培養。我把學生在明白算理後出現的錯誤,都簡單的歸罪於“馬虎”,其實加強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習慣不但能一改學生“馬虎”的毛病,它還能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幫忙。它體此刻我們平日數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需要我們老師的正確引導和激勵。

3、指導錯題改正。學生在計算出錯後,我往往讓學生立刻去訂正。其實可不用急於一時,能夠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忙找出錯誤,也可透過學生自查來發現錯誤。

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還覺得自己思想不夠解放,走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影子,影響着新課標、新理念的實施。相信此次反思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會有所幫忙。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2

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而傳統教學中,教師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輕動手能力的培養;重學習結構,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這種封閉的教學方式,嚴重地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自從新課標頒佈後,我深切地體會到改革勢在必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生活才是數學的源泉,我們應把本該生動的課堂還給學生,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我教了北京版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對稱》這一節課,經過反覆修改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新課開始,我就用親切的話語引入玩具,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適時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認識玩具中的對稱性,讓學生感受到對稱在生活中的許多應用,從而體會到數學並不遙遠,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完成了從實物到圖片的轉換。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對摺,通過動手動腦讓學生感悟對稱圖形可以通過對摺比較出圖片的邊沿完全重合,有這樣特徵的圖片是對稱的。這一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體會認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交流,歸納圖片是對稱的,既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注意發揮教師必要的講解、引導作用。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3

對於學生來説,百分數學生應該不是特別的陌生,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比較多的百分數的問題。而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以前學習的百分數加以應用,上週末特意給學生準備一張百分數的練習,應該説學生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很大部分學生已經忘記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把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加以整合,使得知識更加的條理化、系統化。

今天教學的解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針對水結成冰的問題,結合這幾天天氣特別熱,從生活中的實例礦泉水瓶冰破的現象引出問題,180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體積就變成了200立方厘米,讓學生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設法讓學生提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多少?冰的體積是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從而讓學生更加容易的解決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但是學生的情況反應也不是特別的好,很少有學生提出問題。而且對於重點的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學生也不是特別好地理解。

分析原因,可能課始創設的情景,學生的興趣上來之後就馬上被後面的第一個問題給難住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對於重點問題的思考時間和討論時間也不充分,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深刻的理解“增加百分之幾” 的含義,這樣就給學生的解決問題產生了的困難。針對這個問題,採取直接讓學生針對問題: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在思考和討論之你會,把更多思考的時間放到解決百分數的含義的問題中來?讓學生在思考含義的過程中學會怎樣解決?而把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放在後面第二課時或者是複習課中來開放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深度。在第一課時的時候一定要針對重點問題進行重點地討論和解決,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4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2)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現在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教育教學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確教學目標:平時教學中,不僅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更注重九年級(4)班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水平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把平時的教學目標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點內容適當提高,使較尖的學生能取得優秀成績,對於基礎太差的學生,對他們的複習目標只要求達到教學大綱的最基本的要求,強調熟記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礎知識,並能掌握基礎題的基本解法。通過努力,使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均有所提高。

(二)寓複習於平時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九年級兩本書的教學任務,又要減輕學生在集中複習時間的負擔,我把複習內容有計劃地分散在平時學習中。從九年級開始教學就有目的地回顧總結。複習了與九年級知識相關聯的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重要數學知識,結合教材,因勢利導進行復習。如在講特殊的三角函數值得計算時就出了一道這樣的數學題,求|1-√3|+1-tan60°+(tan30°)°的值,這時就複習了絕對值、零次冪等基礎知識。平時在課堂複習、提問、小測驗中有目的的檢查複習七年級、八年級等知識點。這樣做能使七年級、八年級等已學過的重要知識反覆在學生頭腦中出現,可以減少遺忘率。

(三)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訓練題:目前我校九年級學生每人手中均有《一課一練》、《堂堂練》、《試題寶典》、《複習點要》等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中如《一課一練》和《複習點要》基礎知識偏少,較難的題目偏多,解題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總的情況是要求偏高、偏深,脱離學生的實際,也不符合會考的學習要求。因此平時在備課中我注意重點備好學生的練習及複習訓練題。佈置作業做到了有佈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學生的作業質量.自編習題要求中等偏下,多數題目是基本訓練,重點題型反覆訓練,逐步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課堂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和矯正:由於九年級(4)學生之間思維的差異及基礎知識掌握的差異特別大,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指導,最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複習學習達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進一步追問,對學生做的選擇題和填空題的答案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練習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及時矯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達到複習的基本要求。

二、教學工作的失:

(一)錯誤的估計了九年級(4)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樂觀的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及作業過程是正常化的,結果導致走了一段彎路。

(二)在九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趕教學進度,因此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講的多、練的少的現象,結果導致課堂教學的鞏固率僅為50%。

(三)沒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與九年級數學教學的關係。平時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花的時間較少,特別是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有時對存在問題講道理多了,具體輔導工作少了.(四)測驗及模擬考試注重了對學生的得分情況分析,對學生知識缺漏情況少了統計及分析,少了針對性的評講,更少了針對性的進行跟蹤訓練及檢查。(五)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的容量總是很小,教學效果不大。

三、今後的教學思路:

(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融洽師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誠心實意的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

(三)健全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一方面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注重抓盲點,,另一方面重視解題模式的總結,注意突破難點,這是數學學習的關鍵。

(四)切實做好提優補差工作。對後進生格外關心,注意輔導其學習方法,並針對其學習上的缺漏予以輔導糾正,做好測驗及模擬考試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知識缺漏情況的統計及分析,進行鍼對性的評講,並進行鍼對性的跟蹤訓練和檢查.

(五)繼續貫徹學校領導的工作決策,不斷注重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使之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六)進一步發揚教學工作中的優點,改正過去工作的不足,虛心學習,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讓學生畫一個角的餘角後,學生被誤導為一個只有兩個餘角,而我沒有做深入的解釋:一個角的餘角其實有無數個如果最後再強調一下哪兩個叫互餘,那效果會更好。

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

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藉語言傳遞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信息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7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和好動,喜歡做遊戲,因此在教學中我計了一些遊戲活動:找朋友、歌謠、搶答等等。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

我是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的,一是檢查複習:利用找朋友的遊戲練習學過的加減法,使用口算條練習,全員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又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第二個層次是授新知:這部分教學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圖説圖意,再説出四個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是看算式直接計算結果,讓學生們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在肯定了學生們説出的各種方法後,指出想數的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後通過口算條鞏固計算方法。第三個層次是利用各種形式考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書上的練習10的減法,最後搶卡片的遊戲,培養競爭意識。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

今後,改進措施:

1,加強備課環節。認真研讀教材教參,多向同組教師請教,正確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使教學環節更加合理。

2,課上認真關注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教案,使其更加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講易懂。

3,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常説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法寶,如何在課堂上真正用上這個工具,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特點,激發學生快樂學習,創造地學習,就要採取多樣的教學形式。

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8

10是一個特殊的數,既是記數的結果,又是記數單位,在計算中以10來進位和退位,也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所以,“10的認識”是認數教學中關鍵的一課。本節課中,我努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 從動手操作讓孩子理解10個一是1個十

10個一是1個十是建立新舊計數單位聯繫的重要內容,也是為孩子後續學習所需要的至關重要的內容。教學時我讓孩子數小棒,邊數邊擺當數到9時停頓以下在擺一個,問孩子:有幾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這是馬上指導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讓孩子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給孩子10個一是1個十,有了直觀的小棒及捆小棒的過程作依託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後又用計數器,知道孩子邊撥珠邊數數,進一步鞏固滿十進一的十進制關係。

二、 通過實際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學生列舉了很多與10 有關的例子,如:10 個手指、10個腳趾、10個同學站一隊、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過讓學生感受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數學就在身邊。

三、設計利用刻度尺,讓學生認識數的順序,引導學生在直尺上認識數。讓學生知道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後面),接着我設計了小朋友喜歡的水果圖,讓學生説説喜歡吃哪些水果,體會從左數排第幾,從右數排第幾……. 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多種感官,形成並強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數意義和基數意義。

四、最後我特意設計了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的情境,課件展示,讓學生倒數10、9、8……(發射)。這樣不但讓學生體現在我們生活中10以內數字應用很廣泛,增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8orm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