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精選17篇)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精選17篇)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

在課上,我採取了這樣的教法:首先,抓住大問題:郝副營長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也就是説,你認為郝副營長是怎樣的人?默讀3_11自然段,畫出相關的語句,並在重點句旁寫批註。接着,我讓學生小組討論,最後,站起來彙報。學生站起來彙報學習成果時,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想着學生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來回報,使大家一起感受事情是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從而體會郝福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沒想到,學生站起來就抓住後面及其關鍵的句子來談體會,如果我打斷他,不合適,隨着學生去走,也不合適,於是,我讓學生把他們找到的句子都讀出來,然後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有序地理解學生找出來的重點句,抓住“沉思”、“憧憬”,讓學生想像郝副營長在想什麼?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精選17篇)

使學生體會,郝副營長多麼渴求能夠在燈光下看書,渴求那和平的日子,為後邊郝副營長點燃書,為後續部隊照亮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埋下伏筆。接着,體會抓住“千鈞一髮”一詞體會郝副營長為了戰役的勝利,為了後代在燈下看書,過上幸福的日子,卻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是一位多麼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營長,多麼值得我們歌頌的英雄。我們能夠享受着温暖光明的燈光,過上今天這幸福的生活,是許許多多郝副營長這樣的英雄在戰場上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崇敬。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呀!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2

至於課文,還是那句話沒有深進去。原本設計的,一展開講就全不一樣了。我幾乎是邊講邊備,就“多好啊”三處,這地方其實可以更好些的。講課時一個環節與設計相背,後邊就得全部重新調整。效果可想而知了。就文中人物精神的理解,學生體會不夠深刻,也只是淺顯的明白而已。此外讀書的感情指導不足,今後這方面一定注意了。

板書沒有,只有課題,是因為上課前根本沒設計好,一講課沒寫。這個我是明白的。其實這個學期,就板書方面,我是有所注意的。

就學生表現而言,整體紀律不錯,前期回答問題積極,後期有點沉悶,所以我當時還真有點急。大家不舉手,我就乾脆直接叫。好在我班學生叫起來,也能回答出來。但是這個問題以後在平素常態課上還是要加強才是。我提問到得學生多數是待優生,他們雖然十分積極,但是十之89會不對,之所以叫他們是因為想鼓勵他們上課積極的參與這種行為。縱然他們的回答,還是引起了大家的笑。但是能把手舉起來還是值得表揚的。唯一不該的是,由於最後,趙文勇説的不對,還沒説完,就被我無情的打斷了。這很不對的,即使不對也應該聽他説完。以後注意了,切記。

就那麼倉促的完成了這節課,與蘇主任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她説我就上學期那兩節課有了很大的進步。上學期那兩節後我深入的思考,針對那些不足,重點加以改進,的確有些地方好多了。雖然匆匆忙忙,但是也好歹講完了。也順帶一個啟示,這課不好好準備,還真出不來好效果。就無法談什麼“高效課堂'了。因為準備的不充足,還真是有一點點緊張。

好在講完了,也知道不足在哪了,以後教學中注意改正就是了,要有更大的進步才行。

又:寫到最後,忽然想起班裏的錶慢5分鐘的事,難怪我覺得時間不對呢,我忘記了,害我“狗尾續貂”了一回。否則應該是剛好講完才是。不會拖堂了。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3

《燈光》一課講完了,可我的心並沒有平靜,因為這一課讓我思索的東西太多太多。我不知從何下筆談起,就想到哪寫到哪吧!

這課書,我是通過看天安門燈光璀璨的圖片,老師動情的語言引入課文,再結合同學們上一節課提出的問題來學習,以達到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心中升起對郝副營長崇敬的心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目的。

當我在就要結束課的時候,我請同學們起立,讓大家向尊敬的英雄們敬個禮,以表達大家崇敬的心情,可是,有個女生“撲哧”笑了,這一笑,觸動了我,我猜想,雖然課上老師飽含激情感染學生,但學生覺得這離現實生活太遠,與他們關係不大,覺得老師讓他們敬禮像在演戲。我順勢就説,知道我們敬隊禮的含義嗎?學生沒有説話,我深情地説,“孩子們,這隊禮表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像郝副營長這樣的英雄就是心中懷着這樣的信念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才解放了我們的中國!......”此時,沒有一個笑的。孩子們靜靜地站着,高舉着手臂,是那樣嚴肅,他們似乎被我一番話感染了,我再讓他們讀課題,他們讀的是那樣認真,那樣飽含着對英雄的崇敬!

通過這次課,我感受到語文老師不但要帶着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理解其思想內涵,不但要用激情感染學生,更要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做到真正打動學生的心,從而使他們受到深刻的教育。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4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着。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嗎?”孩子們聯繫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説出了這是在“對話”。

“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為‘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行文完全口語化。我原以為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説:“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5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一般來説,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説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6

“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説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後再讓同學們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後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通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後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麼?學生自然能説出很多。再説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如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7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説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説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説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佔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閲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8

母親的話,有着較為深刻的涵義,是小女孩思想發生變化的原因,也是課文學習的重點和理解的難點。母親的這番話,不僅體現了她教育孩子的過程和方法,更體現了一位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因此在教學此段中分了幾個步驟進行:

第一環節:體會句子中兩個“窮”字的不同含義。直接問學生這句話中有一個詞出現的次數最多,是什麼詞。讓學生説説“窮”在句子中的兩個含意。重點指導學生體會心窮。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

第 二環節:運用填空的形式進行拓展,讓學生根據填空用自己的話説説對於心窮的理解;指導學生感悟母親對待窮的坦然態度。根據第一環節對於心窮的理解,出示: “心靈貧窮,人會怎麼樣;心靈富有,人會怎麼樣”的填空,讓學生自己談理解。通過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了解母親告訴小女孩的道理,還為後文理解女孩的想法埋 下伏筆。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9

1、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學會運用從已知條件想起或從所求問題想起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學生經歷提取信息,發現問題,列表整理條件,解決問題的知識獲取過程,從而提高學生收集並整理信息,發現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3、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問題情境中的信息,用從條件想起或從問題想起的方法分析數量關係。難點:正確整理、分析數學信息關係,學會通過所整理的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0

《我們的祖國真大》是一首簡短的詩歌,詩歌內容講述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從而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也讓孩子們瞭解我們南方於北方的氣候差異。

首先通過一個找中國的遊戲,讓幼兒進入活動中,利用地球儀,大家都能一下子找出中國,其次通過地圖中的比較,讓孩子知道中國的廣闊,從而激發孩子的自豪感。為了使幼兒能更有效的記住詩歌,我利用了東西南北中的向標,將歌詞中的事物放入向標中,幫助孩子記憶。詩歌中的“十月就飄大雪花”“圍着火爐吃西瓜”通過講解以及與我們自身的比較,幼兒都能夠理解,也瞭解了北方的氣候特點,知道南北方有着明顯的氣候差異。

詩歌中心句:偉大的祖國——媽媽,幼兒對於媽媽的概念只侷限在自己的媽媽上,對於祖國媽媽還不能理解,一直有小朋友問:“為什麼要叫祖國媽媽?”在念詩歌時也經常落下這句,在此老師還需要做更多的講解,讓幼兒真正理解句意基礎上,更有效的學習詩歌,不僅知道中國的地大物博,也增進幼兒對祖國的瞭解與熱愛。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1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學生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故事的基本點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導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課一開始,我與學生交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説自己過生日時父母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説自己生病了,媽媽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説每當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説了很多,越説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孩子只知道接受愛,不懂得去給予愛,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裏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同學們,《幸福是什麼》的童話故事中,對於幸福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給予別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説一説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之後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説説自己對幸福的看法,自己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有一次在路上幫助了別人,人家對我説謝謝時,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説我在家裏幫媽媽作家務時,媽媽誇我時,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通過幫助他人或勞動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個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2

《秋天的雨》一課,是一節真實的課,一節樸實無華的課,一節抓語言文字,重誦讀的課,主要體現瞭如下一些特點:

一,重視閲讀興趣的培養。為使學生"喜歡閲讀",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激發閲讀興趣的方法。比方説在指導第二自然段的閲讀中,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配樂和課件再現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中,讓他們對閲讀文本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閲讀時,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讀的層次性。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識字,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三,重視讀中積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寫景的抒情小散文,語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寫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教師把閲讀的重點指導放在這兩個自然段,聯繫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背誦積累好的的詞句。學生在流暢讀書的基礎上背誦喜歡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將為他們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3

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後半節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後,我一直問自己:怎麼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快十點了,可是教室裏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裏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節就遇到了阻礙。我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穫。

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課文內容,在説中感受奇麗景色,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學生的發言會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作為教師只是在引導學生如何去感受和領悟。

我們班本來就是公認的紀律好,但學習不積極,懶於思考,不主動發言的同學很多,這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變這種狀況還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小看了他們的能耐,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4

課文最重要的部分,我決心放小鳥回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看看圖中的男孩,為什麼把自己喜歡的小鳥放飛了,卻還那麼高興?孩子們回答得雖然正確,但如果孩子們多一些想法,多一些理解,也許能有更多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學重點理解的部分,應該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他們一定會更加明白愛小鳥就要給它自由,給它快樂。我對小鳥的愛似乎在課文的教學中脱了節。因為愛小鳥,所以我很着急,因為愛小鳥,所以我要讓小鳥和媽媽在一起,要放飛小鳥, “愛”字似乎貫穿着整篇課文,但從學生的回答中,在我的小結中,卻有所忽略,這是我備課所忽略的內容。

我們在課堂上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多學習,多思考,多 請教,我想,我們的成長也是在課堂上慢慢培養出來的,低年級課堂上,從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與朗讀,到優美的閲讀句子乃至課文,都是我們當務之急應該學習,鑽研,深思的課題,從我做起,從平時的課堂抓起,繼續努力!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5

我最大的感觸是,教師應該鑽研教材,研究透徹,然後是將文章的綱領提煉出來,也就是板書,有了這個綱,就有了一條線索,實際這也是作者的寫作思路,與作者進行交流,在文章中。暗含了寫作目的,掌握了根本之後再去研究形式,讓它們服務於內容就會遊刃有餘,即使出現課件問題,課堂偶發事件,也會處理自如。

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教學方法呈現模式化,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教師成為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缺乏靈活與生動,在這節課中沒能夠更新觀念。在以後教學中應依據新的語文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原則,選取“平等對話”這一鮮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蹲下身子和學生共同尋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告訴着人們哪些新奇的知識,並以此為立足點,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領會,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觀察自然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並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6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燈光反思回顧總結 篇17

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描寫形象生動。通過介紹大熊貓的可愛外形,小的時候和長大後的不同生活習性,最愛吃什麼,以及大熊貓的珍貴和受歡迎,一隻可愛的大熊貓形象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 同時, 通過對話,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正確情感和態度。我的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的。

備課時,我覺得有這麼幾點必須落實:首先讓學生學會積累,如AAB重疊詞,“胖胖的、短短的等,還知道ABAC詞在課文中的意思,並學會運用,如:‘跑來跑去’,於是,我設計了“1、小魚在水裏—來—去,可開心了。2、小鳥在……等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一邊運用,一邊積累。其次,讓學生學會介紹一種動物,應從那幾個方面去着手,讓文本充分當好範本,抓住重點詞句,仔細品味,知道怎麼抓住特點來寫動物外貌、生活習性,飲食等。第三學習仿照課文寫一段話。當然,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費點勁,好在平時就是這麼訓練的,教學進行的很順利,效果挺好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6zq8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