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精選17篇)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精選17篇)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

這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過充滿誠摯愛心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卷中。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精選17篇)

課前問學生是否讀過這篇文章時,竟有學生告訴我,假期看這篇課文的時候,讀了好幾遍,居然讀哭了。多麼善良的孩子啊!作為教師,我更多的將設計教學放在了首位。

孩子的話讓我重新審視這篇故事,重新投入故事的理解中,最終設計了教學過程,並與孩子們共同學習了課文。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2

我把精讀的過程設計為:朗讀理解如何建立信任之後感悟課文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懷念;再朗讀理解親密無間之後再次體會文章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悼念;然後再體會老人與鳥之間心靈相通的感情之後再來感悟最後鳥兒對老人的深切哀思。每一部分之間的情感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係。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們較好的感受到了老人與鳥之間相處的和諧,情感的深厚。同時,在這三部分的理解當中,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在理解信任這一部分是,我側重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詞句及生活經驗來體會老人的無私勇敢和體貼,同時滲透了比喻句的好處。在理解親密無間時,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下出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

學着老人與鳥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畫卷,讓我們看到了神話中才有的情節,看到了詩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鳥兒們用樹葉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3

眾所周知,動物和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動物有動物的語言,有動物的情感,有動物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是動物就是動物,人和動物必定是有所區別。人我人相處尚需一個過程,人和動物的相處相知呢?同樣這也需要時間來見證。

課上,我和孩子們與老人和鳥共同走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童話世界。因為老人為鳥付出了真情,鳥也回報了老人與真愛。老人有自己生命捍衞着鳥的家園,老人成了鳥的保護神;鳥回饋了老人一顆顆草莓,一顆顆真心。當老人離開這個塵世時,鳥兒們用特殊的方式為老人舉行了特殊的葬禮:成百上千的鳥在林中小屋上空盤旋、哀鳴。銜來無數的花瓣無數的綠葉,樹林裏下了一場花瓣雨,綠葉雨。課文雖以“葬禮”結尾,但哀而不傷,讓人心中湧起濃濃暖意,深深感悟到動物是有靈性的,人如果對他們付出愛,收穫的也同樣是愛。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4

上完了《5以內的加法》,感慨頗多。課後,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設計《5以內的加法》一課中,由於學生在幼兒園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和是5的加法,但是對加法的含義卻不清楚,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我在設計該課教法時主要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含義,並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5

“用”數學是學數學的歸宿,同時通過用數學又能提高數學學習水平。開放題的設計,圍繞數學與實際生活問題的密切聯繫,在計算教學中起到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作用。在這裏,通過合作思考、動手擺隊形的數學活動,有效地鞏固了本節計算課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還適時地滲透了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品質。最後,將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需要用除法來解決的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了解、發表一些數學課以外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數學“活”起來!

今後教學中,我不應該只停留於課本,而應該多方位的為學生的學習考慮,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實質性的`深刻的理解整節課的知識內容,才能讓我的課堂上得不只有温度,還要有深度。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6

本文的重點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環境美、生活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我先讓學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居然沒有舉手,出示了桃林的圖片,才有一個同學妙語連珠,描繪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時,我認為這是較難的,並且是教學的重點,就設置了合作探究的環節。但學生的掌握情況看,桃花源的美這個問題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偏難,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為了進一步的啟發引導,我也出示了相關的圖片,但這些圖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畫了桃源美景圖,但由於水平有限,畫畫的效果並不是很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啟發引導她們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理解。還沒用我去啟發,學生就很順利的回答出來,(可能是他們已經講過的原因)。

在拓展遷移的環節我讓學生暢談現在美好的生活,但由於講課剩下的時間已經很短,只讓一個學生來回答,這裏缺少過渡語,“我們已經過上了桃源般和平寧靜幸福美滿的生活,”8、由於課堂時間後半節課比較緊張,學生配合又不是很好,複習鞏固的環節丟掉了,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7

我感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為學生的持續興趣提供可能。學生所面對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説明文學習,不再是死板地瞭解每一段的説明內容,而好似一羣遊覽的詩人在美麗如畫的園林中漫步,不僅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錘鍊了語言,而且使他們在實際的閲讀與寫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目標。

1.這堂課流程比較流暢,目標突出,各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語言精練到位。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説明順序和結構上。

2.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比較詳盡、到位。分析四個“講究”時,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並通過課外語段《晉祠》拓展練習,深入理解,學生學有所得。

但這堂課也有遺憾之處:寫作拓展環節,目的是結合港中圖片和課文的寫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效訓練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的運用。但是,給學生想和説的時間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環節。

通過反思,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營造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敢於表達的能力。教師應當更多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説説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善於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同時,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8

在學習《比本領》這一課時,在初讀了課文後,我説:“同學們,你們現在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可以和老師説一説。我們試着來解決一下。”話音剛落,就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小手,我心理暗自高興,“不錯嗎,我班學生能在初讀課文後就能提出問題,看來預習到位。”於是我就叫起來一個。他説:“老師,梅花鹿為什麼跑得快,而猴子跑得慢呢?”這個問題一説出來,我很吃驚,學生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難道這樣的話還叫問題,給人的感覺是在和人較勁。但轉念又一想,不能打消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於是我説:“這是和它的生理有關,是天生的。”這樣這個問題就算是這樣應付過去了。下課後,我認真地思考了,認為對於學生的提問,作為教師的我應該有效的指導,這樣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指導學生會提問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會、倫理、道德等,可以説無所不容。語文雖然有豐富的人文內含,但語文有語文的特點,語文課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課或自然科學課。所以,教師滲透學生提問的方法和着眼點很重要。一般是是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來提問,問題是為理解課文而服務的,不能架空課文浮想聯翩的亂問。提問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課題提問、抓住主要字句提問、體會人物的角色特點提問等。要鼓勵學生提問,要讓學生處理好問題與語文知識的聯繫,問題與生活的聯繫,問題與自然科學的聯繫。

二、指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先讓學生認真讀書,在讀不懂的時候再問,這就避免了問題的盲目性。而且有問題了先在小組內討論,這樣淺顯的問題在小組內就解決了,減少了無用的消耗,同時優化了問題,使問題更有價值。在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出,鼓勵不同的見解。

總之,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但要有方式方法,讓學生緊扣所學課文提出相應的問題,達到良好的學習目的。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9

兒子,這個字眼裏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黃香温席”、“卧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

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0

成長是一個多麼值得人期待的過程,多少腳步會因此變得堅定,多少夢想會因此得以實現,可他們竟然不願意!這一個又一個斬釘截鐵的“NO”讓我沉默了,這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嗎?他們在課堂上對成長看似深刻的理解,難道只是紙上談兵嗎?在這些衣食無憂的孩子身上,責任和勇敢跑哪裏去了?無私和奉獻又藏哪裏了?難道他們真的是一羣貪圖享受的寄生蟲嗎?我一時語塞,腦海中穿梭着一個又一個似曾相識的畫面。多少次上學的時候看見家長們給孩子拿着書包,放學路上自行車、麪包車、轎車望眼欲穿的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後,滿桌的美味佳餚等待着滿足孩子們飢餓的嘴巴。看看這些連自己衣服不洗,被褥不疊,更別提拖地、洗碗的嬌孩子們,是不是我們大人本身給孩子的太多,太多了?把錢、時間、愛全都給了孩子,該給的給了,不該給的也給了,卻從不從他們身上索取什麼!可孩子們呢,只知道從家長那裏拿快樂、拿幸福、拿滿足,卻從不給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多麼不切實際。一路走來,他們拿什麼長大呢?一切都是享受,一切都是給予!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又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無法挽回的歎息!

是孩子們錯了,還是我們錯了?回想過去當住宿生想家想得痛苦流涕時,有幾個家長硬下心腸任憑孩子一去四五天,讓他們自己走過孤獨,迅速獨立;當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有一點點摩擦,家長卻非要出面調節,完全剝奪了孩子享受挫折的權利;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一頓時,總有人在心裏暗暗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氣。是啊,有家長這麼好的庇護傘,還長大幹什麼呢?就一直躲在這有力的翅膀下好了!也難怪我們的孩子長不大,我們大人又何曾給了他們長大的空間?“給”與“拿”之間,是教育,是真正愛的教育!

當歲月在指間悄悄流過,早已長大的我們是不是更清楚的理解長大的含義?那麼我不能沉默,我該做點什麼?我們該做點什麼?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1

《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重點段一大段是外祖父對"我"説的話,是對梅花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讚譽,既有老人對孩子的希望和教誨,其實也是老人自己心靈的表白。當我們談到梅花的精神時,學生能説出"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進而從"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中,體會到梅花的堅韌不拔,遇到困難不屈服。我順勢提出:"外祖父僅僅是在讚美梅花嗎 他的一番話還讚美了什麼 "他們立刻認識到:外祖父不僅僅是在讚美梅花,也在讚美我們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然後讓學生回憶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時,將梅花和民族精神聯繫起來認真體會,對於理解老人的愛國心是水到渠成。

本課語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以便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我要是能通過欣賞梅花圖,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着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動學生。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2

對於上語文課,營造輕鬆、愉悦、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尤為重要。在這節課中,我總覺得課堂氣氛不活躍、缺乏活力。怎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呢?我課下反思,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老師要有親和力,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教師要面帶微笑進課堂,給學生親善、和藹之感。且莫緊張、嚴肅,讓學生覺得教師嚴厲,不好接近。借班上課還要注意課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交流中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瞭解,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和讚賞學生,以便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自信力。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要有鼓勵性的評價。

2、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這節課,我設計的學生的活動欠缺活力,使得課堂氣氛沉悶。我覺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3

《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説明文,文章告訴我們海洋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21世紀人類已經迎來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成了人類21世紀的希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欣慰:首先,課前讓學生閲讀與海洋有關的書籍,收集質料,拉近了學生與海洋之間的距離。為學生走進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次,三次讀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從自由讀到默讀,再到瀏覽。體現了讀的三個層次,學生讀書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第三,檢查初讀時,改變方式,用“送給機會”的方式,變“要我讀”為“我要讀”。並在讀中滲透競爭的意識,讓學生學習把握機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下面學習《最大的麥穗》一課領悟主題,做好鋪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就連學困生也積極參與,給我的觸動很大。我堅信“興趣是最後的老師”。第四,第一自然段的朗讀指導針對性強,學生朗讀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但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第一,課堂用語的嚴密性。如:“段”與“自然段”的區別。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比較單一,今後應多積累一些這方面的語言。其次,對教材的把握如何做到“人”與“工具”的統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只關注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感悟人類與海洋之間的密切關係,體會本段中的擬人手法的運用,卻忽視了這兩句話中,還存在“正反對比”的説明方法,及“但是”這個詞在這兩句話中所起到的作用-------轉折連接。教學中,我沒能及時抓住這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學生學習這種方法進行仿寫。而在讓學生看圖片感受大海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時,我又忽視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注環保”這方面人文思想的教育。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在分析把握教材時,不但要重視文本內容的把握,人文內涵的領悟,思想情感的教育和人格精神的培養。但也要重視語文形式的理解、運用的訓練,將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容溶為一體,一箭雙鵰,做到“工具”共“人文”一色。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4

1.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教學中,我將兩個簡單的問題“測量桌子的高度度”與“測量鉛筆的長度”讓學生觀察討論,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除米和釐米以外其他長度單位。

2.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實物:1分硬幣、膠帶、鉛筆、橡皮和一些撲克牌等,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3.鼓勵學生質疑,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堂上,一名學生在測量實物時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點、2毫米不到。於是,我對學生説:“那對於不是整毫米數的物體,如果我們想得到更精確的結果,怎麼辦呢?”學生感覺應該有一個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我又告訴他們:“其實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確實還有,請同學們課後去查閲工具書,也可以向別人請教或上網尋找。”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出了新問題,教師也讓學生在允許範圍內加以討論,這些看似對教學不利的“突發事件”,實際上把它利用起來,讓學生再一次產生探尋課本以外新知的慾望,讓他們知道知無止境,也為學生走出課本、走向課外創造了機會。

4.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創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5.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我在使用多媒體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時,沒有向學生強調説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學生對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概念產生誤解。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儘量做到合理準確。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5

回眸整節課,我還有很多遺憾:

1,時間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雖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上了,卻又沒把握好語文的工具性,以至於沒有見好就收,耽誤了時間.這其實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學藝術缺乏"自然",缺乏堅實的思想支撐.

2,沒有領悟語文"工具性"的含義.在對課文的理解過程中,只重視情感,卻完全忽略了對重點"字","詞","句"的提煉.應該換個角度,從重點字,詞,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脱離工具空談感情.

3,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我拋出來的,而不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這是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對此,我感覺是我最失敗的地方.糾其原因是:

(1)對文本的理解不夠透徹,沒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

(2)也是第一次接觸高年級的教材,心裏沒底,對學生的把握不準,對學生不敢大膽地放手.

(3)還是自身的素質問題,語文素養實在是太低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應變能力還是不夠.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不能到點子上,我就可是亂了陣腳,不能冷靜地進行引導.就把自己當成了主體,自演自導.

總的來説,這一次的教研課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更成熟了一點.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6

這篇文章的表現形式是人物對話。敍述了川川與爸爸在登山過程中跟地質勘探員交流的見聞,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説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下面摘錄一篇不錯的《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與各位國小語文老師分享。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以對話為線索,將地質的相關知識融入課文之中,語言中充滿了兒童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與熱愛之情。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達到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科學意識。

所以,我在《最大的“書”》的教學過程中,側重於加強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之間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國小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

老人和鳥反思總結 篇17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台,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標籤: 反思 精選 老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shuxin/jiantao/4z9n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