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學校工作計劃 >

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實施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現和培養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關於20xx年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20xx年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一)

一、課程定位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由學生自願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願性和靈活性。它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開發目標

1、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培養一批覆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2、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規範、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多給學生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自選組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差異性。

四、組織與實施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領導工作小組。

組長:XXX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決策人和負責人,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策劃,宏觀調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實施。

副組長:XXX

組織實施校長決策及負責校本培訓、檢查校本課程實施、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進行指導、評估、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情況及對校本課程檔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員:XXXXXX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④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信息。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⑥做好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或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2、師資培訓。選派參加各級培訓、觀摩和講座;開設示範課、開展專業研討;學校提供相應書籍資料和網絡平台,讓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

為確保校本課程開發質量,學校將進一步擬定相應的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開發審議制度;校本課程評價制度;校本課程管理崗位責任制等。

五、校本課程建設的範圍

國中校本課程的設置主要有以下6個領域:

1、民族文化領域。通過誦讀和研習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詩詞、散文、政論,以及校史、地方史等,瞭解和研究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等,汲取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祖國偉業的責任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2、自然探究領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自然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的影響,引導學生對地理生態、動物植物、宇宙空間、資源環境、工藝技術、科學創造等問題進行有選擇地探究,通過環境調查、科學普及、小發明、小製作等,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自然現象,瞭解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明確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培養初步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掌握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

3、社會探究領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對經濟、政治、法律、家庭、社區、民族、國家、國際等社會問題進行有選擇地探究,幫助學生掌握社會調查和社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4、藝術探究領域。通過開展聲樂、器樂、舞蹈、繪畫、書法等藝術欣賞、創作及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藝術愛好及特長,拓寬藝術文化視野,豐富精神生活,使學生感受藝術對人類發展的積極影響,激發對美好事物的愛好與追求,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提升藝術品位,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

5、體育與健康領域。通過開展體育團隊、快樂體育、圍棋、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身心健康的認識,掌握運動與健康的知識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運動欣賞能力,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6、農業技能領域。結合本地特點,依據本地經濟發展需要,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及農業生產勞動,增進學生對農業勞動的體驗,增強科技興農的意識,提高農業生產的各種技能,使課程內容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教師應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七、配套措施

1、教務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計劃的執行。

2、學校將邀請區校本課程建設領帶小組、教研員到校指導工作。

3、每個教研組至少開發1—2種校本課程,九月份全面實施。

4、學校儘可能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5、完善管理網絡和運作流程,確保我校校本課程從少到多,從有到精,儘快形成特色。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1、教師評價

⑴教師執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⑵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⑶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⑷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案例,及時總結反思等。

⑸學校及時做好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監控和測評工作,參與聽、評課的指導,隨時調控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情況。

⑹學校通過聽課、查閲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2、學生評價

校本課程對學生評價主要是發展性評價:

一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性、參與狀況等,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記錄在案,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二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展現,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競賽、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予以表彰並收入成長記錄袋,記入學生成長報告冊及其它相關檔案內。

20xx年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二)

一、指導思想:

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把“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作為課程基本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資源,大膽實踐,精心組織,紮實有效的開展課程改革,開設好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開發研究背景:

大力推進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課程體系。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決定校本課程,開設閲讀技巧、校園文化、文明禮儀教育、長跑等校本課程。

學校具有閲讀技巧、校園文化、文明禮儀教育、長跑等校本課程的專業特長師資,學生普遍都很感興趣,家長也一致認為這些課程有利於學生思維、體格、美感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校本課程目標: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把尊敬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目標。

1、學生通過校本課程,親身參與、積極體驗,具有初步的訓練和美感薰陶。

2、促進學生主動關注社會,關注文化體育事業。瞭解我國古今文化、文明禮儀、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3、利於學校課程實施的多樣化、特色化,不斷豐富學校辦學內涵,提升科研改革的能力。

四、校本課程內容:

我校現開設閲讀技巧、校園文化、文明禮儀教育、長跑等校本課程。

五、校本課程的實施:

1、把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基本策略。

①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將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置於核心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幫助學生去體驗、實踐,從中體驗愉悦。

②堅持讓學生體驗感悟,豐富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逐步發現自我和社會和文化、體育的內在聯繫,促進全面發展。

③成立組織機構,採用“實踐—開發—反思—改進”的循環開發模式,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

④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實施開發、規劃、指導、評估等。

組長:田小冬

副組長:王中秋、伍建清

組員:語文、體育教研組教師及政教處教導員

六、校本課程評價:

1、評價內容全面化。

校本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採用學分制,學分的給與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由任課教師綜合考核給予一定的分值。二是學習的客觀效果,教師可採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考核。

2、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

20xx年國中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三)

一、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開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方法選擇和內容選擇,體現教育內容的多元性和選擇性。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堅持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結合我校整體建設與發展的目標,反思自身實踐,外部經驗,堅持在改革中不斷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發展,以校本課程《英語口語交際》的開發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辦學上的高標準、教學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長上的高質量、社會上的高信譽為標誌的特色學校,使教師參加課程的開發,贏得繼續教育的良機,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更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需要,儘可能地培養出有個性、有特色、學業有所長的未來人才。

二、課程目標

1、力爭用一年的時間使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初具雛形。

2、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複合型、科研型的教師羣體。

3、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創造性地發展,提高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課程要求

1、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需要,分別開發三個層次的課程內容。即七年級為低年級層次;八年級為中年級層次;九年級為高年級層次。

2、課程的組織形式以活動形態為主,課堂交流為輔。

3、同年級學生可打破班級界限,按照自願組合原則選題學習、開展活動。

4、實施課程的教師由教導處統一安排。

四、課程內容

《英語口語交際》共分三大塊:

第一塊為〈口語交流與對話〉(適用於七年級);具體內容包括:簡單對話練習、小組合作交流、日常用語等。

第二塊為〈口語廣角〉(適用於八年級);具體內容包括:口語交際與對話、完全式英語交流、合作性問題探究等。

第三塊為〈開放式口語教與學〉(適用於高年級組)。具體內容包括:校園口語交際、家庭社會口語交際、特定場合口語交際等。

五、實施原則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知識性學習,更注重實踐活動與操作技能的訓練。

2、分層遞進原則: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實施不同層次的課程內容,並按教育邏輯進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則:同一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不同的課題或進行學習。

4、充分利用資源原則:儘可能地利用學校和社區的教育資源,並充分開發為本課程服務,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

5、創新性原則:勇於實踐、大膽探索、敢於創新,不斷提高教師課程技術和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六、課程管理

成立課程開發研究領導小組(負責課程的初步審議)

組長:***

副組長:*********

組員:*********相關教研組組長

七、具體操作

(一)需求論證

1、利用現有資源,徵集教師意見,確定課程的具體內容。

2、將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項目上報縣進修學校審議,經同意後定稿。

3、將開發的課程拿到學生、家長中徵求意見,看所開課程學生、家長是否喜歡,是否需要,確定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規模。

(二)培訓師資

對實施本課程的教師進行上崗培訓,做到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

(三)組織實施

由教導處統一安排課表、課時,相關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本課程的各層次課程的實施。

(四)實施步驟

分三步走:

第一步:醖釀準備階段(20xx、9、1——20xx、12、31)。資源分析、需求調查、課程開發定位,並寫出方案。

第二步:開發實施嘗試階段(20xx、3、1——20xx、8、31)。分步開發課程內容,並付諸實施。

第三步:初步定型,階段(20xx、9、1——20xx、12、31)。認真分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改善和提高課程質量。

八、課程保障

1、由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審議和監督實施。

2、建立課程實施階段彙報制度,及時觀察課程的實施動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改進。

3、保證課程開發、實施經費。

4、力爭上級領導、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九、課程評價

構建合理的課程評價方式,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承認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要,評價內容上,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活動和體驗、經歷;在評價形式上,注重多樣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競賽式、彙報式等;在評價主體上,注重多元性,即可採取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形式;在評價方法上,以鼓勵為主,注重學生的發展發現;評價的結果多樣,可定量,也可定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jihua/xuexiao/n8og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