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精選13篇)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精選13篇)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精選13篇)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1

學生的思維訓練角度來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從知識結構入手,考慮教學概念與已學過相關概論的關係以及教學概念本身的特點,然後從學生的認知角度考慮,能夠訓練或培養學生的什麼思維方法,創設切實可行的情境。下面介紹我在教學實踐中讓概念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做法,供同行者參與。

1、通過歸納創設教學情境

國中代數,對新內容的學習較多地使用了歸納的方法,相當部分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律都是通過歸納出來的,即是從個別、特殊的事物探究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它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方法,適合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它不僅適用於公式、定理、法則的歸納與發現,也適用於對某些概念本質屬性的探究,可以作為情境創設方法,以單項式概念教學為例加以説明。

問題1:請同學們回憶,代數式是什麼樣的式子?(找幾個同學分別寫出幾個代數式)

分析:提問三五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五個左右的代數式,其中可能有單項式,也可能有多項式,然 後 老師把其中的單項式選出,若個數不夠,老師可以把備課時事先準備好的單項式再補充進來,得到一組三到五個單項式的集合,為下面的探究作好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所研究的單項式大部分是由學生提供的。

問題2:認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代數式( 4a

2c , -2y, x3,

0.1m2 n3),説出這幾個代數式的特點,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分析:學生可能對“相同的地方”不太明白,老師可以給予提示,即它們之間在運算種類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思考、討論,朝着“它們都是數與字母的積”的方向努力。在此基礎上觀察出它們不含有什麼運算,也為以後學習多項式作好準備。

問題:同學們好好想想,-2、x,是不是單項式呢?

分析:又回到特殊情況,使學生懂得單個數、單獨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

2、通過類比創設教學情境

一般來説,一個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一些概念之間往往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對那些相近或相似關係的概念,因為它們有着諸多的相似,所以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類比的方法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方法,它是根據事物間的共同特性,由一事物研究另一事物的思維方法,可以作為概念教學的情境創設方法。下面以同類二次根式為例加以説明。

問題1:回憶同類項的概念,寫出一組同類項,並指出這一組同類項“同”在什麼地方?

分析:由於同類二次根式與已學過的同類項的共同特點是“同類”,的所以在類比之前要強調“同類”的含義,只有弄清楚了同類項中“同類”的意義,再進行類比到同類二次根式才能產生思維的飛躍。

3、直接説出概念創設教學情境

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學習到某種思維方法,然而有的概念,它的定義象名詞解釋一般,這種概念的教學情境創設可直接給出其定義,然後讓學生分析理解定義的文字表述,從而訓練了學生的閲讀能力。下面以多項式的項與次數為例加以説明。

★請認真看並理解投影或小黑板上的語句:

在多項式中,每個單項式叫多項式的項,其中不含字母的項叫做常數項。

一個多項式含有幾項,就叫幾項式。

多項式裏,次數最高項的次數,就是這個多項式的次數。

問題1:指出下列多項式是幾次幾項式,有沒有常數項?常數項是多少?

-3x+1 , 5x2-2x-7 , a2-2ab+b2 ,a-2ab+2ab2-6

分析:只要學生在討論中搞清了如上問題,則説明對上述定義中的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然後再不斷加深認識。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2

近二十年的中學數學教師,經歷了不同版本的數學教學工作,應該説每種教材都體現着不同時代的特點,完成了這一時代的使命。現就我個人對數學新課程下如何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傳統的教材過分的強調了數學的單一性、工具性等特點。

傳統數學教學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理論性太強了,且有部分內容沒有實用價值性,忽略了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人為的編制一些飄渺的、沒有實際意義的偏題、難題、怪題、導致學生耗掉了大量的時間,結果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喪失了,部分學生的思維停滯在閉門造車的水平上。另外由於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數學被認為就是做題,題海戰術是教師和學生應付考試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這樣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2.《新課程標準 》(以下稱標準)的理念以及人教版教材的特點:

《新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上迎合了時代的特點。首先學生是人,是知識的載體,過分枯燥乏味的單一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的中學生,他們需要的是合作、民主、開放式的教學,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參與探究意識。《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上就體現了時代性,可用性實用性的特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就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使數學不再脱離實際,而和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數學因材施教,真正有數學天賦的學生會有與眾不同的作為。具體目標中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同時也指出數學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新數學中教師不單純教,學生不單純學。新數學教材上增加了各種練習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的語言,顯得圖文並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如做一做、聽一聽、説一説、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更符合孩子們的口味。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也是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教材中“遊戲是否公平 ”、“跟我學”、“試試看 ”等極富情趣和創意的字詞會令我們身不由已的進入數學的世界。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接觸新教材,我們可以立即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數學、新氣息、新思想、新理念,不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學習的渴望,更為廣大教師、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3、教師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的轉變。

以往的教學是教師的表演舞台,教師是策劃者、實施者,有着説一不二的權威。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一個裝載的機器,機械的接受着指令。而《標準》下的教學方法以及形式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在是單一的教,學生也不是單一的學,師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共同探究,有着一種潤物無聲的意境。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計算能力等得到了發展,同時合作意識、參與意識也增強了,師生關係也得到了改善。試問,這樣的教學模式又怎能不被人接受呢?

當然,任何一種新的事物的出現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有些教師認為新的人教版的教材過於凌亂,知識不系統。我粗淺的認為這正是新教材的又一特點,它將國中的數學知識內容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人們的認知規律,分年段來完成,是可取之舉。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3

(一)

課堂教學儘管是由很多變量制約的,但是每次課的教學,教師在備課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綱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選的例題和習題,有整體的教學規劃(使之有序),有學情分析(可以出現的結論預測)“四明白”即明白知識點,明白重難點,明白思維切入點,明白板書設計(便於小結)。在實際教學時,只要不照本宣科,那麼,還課堂給學生就會物化為累累碩果!

(二)

把國中數學課程比喻為一棵樹,根深才能葉茂。

1、使學生真正懂得學習數學的目的,使他們真正對數學感興趣,這就是這棵樹的根,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真動力。

2、國中數學課本最基本的概念及運算,好比這棵樹的主幹。所以無論如何要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清晰簡明、精煉紮實、貫通一體為要,同時要反覆提煉、歸納,使之在學生心中變得愈簡明愈好。

3、圍繞課本上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靈活運用的習題,好比這棵樹上的枝葉。充分運用這些習題培養學生應用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解決種種具體問題的能力。

4、樹的枝葉不宜太多,太多了學生會太累。也不能太亂,太亂了學生會太煩。更不能用別的樹上的枝葉來折騰學生。

5、當學生在做任何習題時,最好能時時提醒他們要從樹的主幹上來理解,從而使他們能從種種貌似繁雜習題中,看到它們其實是課本中基本概念的簡單運用的真面目。

6、時時使學生心中只有一棵簡單清晰、有條不紊的國中數學之樹的體系,有一充滿勃勃生機的根及堅實簡明的主幹支撐着國中數學知識的全體。這樣學生就能夠在任何時候都能以從容輕鬆的心態來應對任何貌似複雜,但實質上是很簡單的問題,也就不會感到數學知識雜亂無章了。

一旦使學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課、作業、考試,也無非是課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運算的變體形式,真正知道這一萬變不離其宗的迷底,學生就不會被日積月累的知識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輕鬆、清醒的心態來應對各門功課、考試乃至將來的會考、大學聯考。

其實,各門功課的學習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點清楚,就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在知識的末梢上過多地消耗精力和時間,到頭來,反倒沒有精力去重點知識了。

(三)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

1.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2.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3.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4.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5.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

6.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可以説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4

創新教育是指更新觀念,把創新素質的養成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從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不同內容上採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貫穿於素質教育實施和每一個學生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可見,創新教育是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幾點體會:

1 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路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師本身的情感現狀,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課堂上出現某種心理氣氛,當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學生尊敬和喜愛的教師走進課堂時,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反之,學生的心理就會蒙上一層陰影,情緒就相當低落。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中規中矩的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機械化的學習,久而久之對數學就喪失了興趣和信心。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主動性的心理特徵,就是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真正的“課堂氣氛活躍”是指學生思維活動活躍,而不是表面熱鬧。烏申斯基説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恰當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例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時,可以提問:“如果有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線?如何作出判斷?”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兩條看起來不相交的直線,讓學生作出判斷,學生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判斷為平行線,教師再提出疑問:“能肯定地説這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直線嗎?我們現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遠處也不相交嗎?”這一問便使學生陷入思考,學生會對自己先前的判斷產生動搖,看到了單憑定義去進行判斷是困難的,由此激發思維的積極性,自覺去探索判斷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中都有廣泛的應用,而大部分學生因看不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而失去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抓住日常生活、生產的點點滴滴,構建基本的數學關係,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其實,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課本中的知識來解決,關鍵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5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逐漸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在“以學論教”的今天,結合一些在教學中的具體案例,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説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説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劉老師所説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三.學科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的魅力和綜合式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人們議論CT技術、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將其中的道理講清楚。然而,學習了七年級上冊“截一個幾何體”以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體會現代醫學的CT技術竟然和切蘿蔔類似。

四.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一題作業為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説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説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五.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悦

“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閲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6

“教然後而知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常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激發教師終身學習。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體會與反思。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鑽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學生對知識的獲得一般都要經過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主動建構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感到數學好學,把學數學當成一種樂趣,真正做國中數學的小主人。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使我們的學生能夠主動地、獨立地學習,達到新課程要求標準。具體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鉅的任務,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引導學生預習,細心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堂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加強互助學習,共同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差生的自信心外,更應該充分利用優等生這個教育資源,進行好生差生配對,這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了差生的發展,構建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它也彌補了教師課後輔導時間不足的缺陷。

三、課內重視聽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複習不留疑點。

四、指導學生思考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着力於以下幾點: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五、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但不是爛做搞題海戰術,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

六、指導學生記憶。

教學生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説是很有益處的。國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國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國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7

九年級第二學期,對學生來説他們面臨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試――會考。而對於數學這110分的學科我該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複習的效率和質量,是孩子們所關心的。我的具體工作計劃如下:

一、紮紮實實打好基礎。

1、重視課本,系統複習。國中數學基礎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兩方面。現會考仍以基礎的為主,有些基礎題是課本的原型或改造,後面的大題是教材題目的引伸、變形或組合,複習時應以課本為主。尤其課後的讀一讀,想一想,有些會考題就在此基礎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題時注意方法的歸納和總結,做到舉一反三。

2、充實基礎,學會思考。會考時基礎分很多,所以在應用基礎知識時做到熟練、正確、迅速。上課要邊聽邊悟,敢於質疑。

3、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學習。

基礎知識既是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知識間的聯繫,要做到理清知識結構,形成整體知識,並能綜合運用。例如:會考涉及的動點問題,既是方程、不等式與函數問題的結合,同時也涉及到幾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導等。還重視數學方法的考察。如:配方法、判別式等方法。

二、綜合運用知識,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

國中數學基本能力有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體現數學與生產、生活相關學科相聯繫的能力等等。

1、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必須把各章節的知識聯繫起來,並能綜合運用,做到觸類旁通。目前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複習,查漏補缺做好知識歸納、解題方法地歸納。

2、狠抓重點內容,適當練習熱點題型。幾年來,國中的數學的方程、函數、直線型一直是會考的重點內容。方程思想、函數思想貫穿試卷始終。另外,開放題、探索題、閲讀理解題、方案設計、動手操作等問題也是會考的熱點題型,所以應重視這方面的學習與訓練,以便適應這類題型。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會考的有關的政策,避免走彎路,走錯路。研讀《會考説明》,看清範圍,研究評分的標準,牢記每一個得分點。避免解題中出現“跳步”現象。

三、精選習題。

1、九年級下學期剛開始,每一週末安排一次綜合練習。讓學生開始接觸會考題型、題量,3月底後就每週一次綜合模擬測試。

2、每天利用幾分鐘時間練習。七年級八年級時是作為速度練習,九年級時用作專題(解方程、方程組、不等式、不等式組、分解因式、代數式等)練習,在後段專門訓練會考模擬試題中的選擇題、填空題。其特點是題量少,時間短,反饋快,對會考模擬試題中的選擇題、填空題是反覆做。

3、整合習題,把握重點難點。對會考題進行精選和整合,將重點放在第1―24題之間的基本重點部分。

四、制定複習計劃,合理安排複習時間。一般來説,會考複習可安排三輪複習。第一輪,摸清國中數學內容的脈絡,開展基礎知識系統複習,按國中數學的知識體系,可以把國中內容歸納成八個單元:①數與式{實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②方程(組)與不等式(組){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簡單二元二次方程(組)}③函數與統計{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統計}④三角形⑤四邊形⑥相似形⑦解直角三角形⑧圓。會考試題中屬於學生平時學習常見的“雙基”類型題約佔80%還多,要在這部分試題上保證得分,就必須結合教材,系統複習,對必須掌握的內容要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在此我指導考試首先一定要配合你的老師進行復習,切忌走馬觀花,好高騖遠,不要另行一套;其次,複習應配備適量的練習,習題的難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檔為主,另外,對於較難的題,或者易錯的題,應養成做標記的好習慣,以便在第二階段進行再回頭複習。注意:套題訓練不易過早,參考資料應以單元為主,本階段複習宜細不宜粗。

第二輪,針對熱點,抓住弱點,開展難點知識專項複習。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用數學,近年來各地會考湧現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躍、趣味有益、啟迪智慧的好題目,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熱點題型認真複習,專項突破。熱點題型一般有:閲讀理解型、開放探究型、實際應用型、幾何代數綜合型、研究性學習型等。

第三輪,鎖定目標,備戰會考,進行模擬訓練。經過第一輪和第二輪的複習,學習的基礎知識已基本過關,大約到五月中、下旬就應該是第三輪的模擬訓練,其目的就是查漏補缺和調整考試心理,便於以最佳狀態進入考場,建議考生在做好學校正常的模擬訓練之餘,最好使用各地會考試卷,設定標準時間,進行自我模擬測驗。

國中數學總複習大致經過三輪,在第一輪複習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複習無計劃,效率低,體現在重點不準,詳略不當,難度偏低,對課標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準。

2.複習不紮實,漏洞多,體現在1)高檔題,難度太大,扔掉了大塊的基礎知識。2)複習速度過快,對學生心中無數,做了夾生飯,返工來不及,不返工漏洞百出。3)要求過鬆,對學生有要求無落實,大量的複習資料,只佈置不批改;無作業。

3.解題不少,能力不高,表現在:1)以題論題,不是以題論法,滿足於解題後對一下答案,忽視解題規律的總結。2)題目無序,沒有循序漸進。3)題目重複過多,造成時間精力浪費。

在第二輪複習中,應防止出現如下問題:

1.防止把第一輪複習機械重複

2.防止單純就題論題,應以題論法

3.防止過多搞難題

在第三輪複習中,應防止出現下列問題:

1.過多做練習,以練代講

2.以複習資料代替教練,不備課,課堂組織鬆散

3.只注重知識輔導,不進行心理訓練。

措施:讓學生向錯誤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搞點講評,自己動手建立錯題檔案。對於有價值的題目,讓學生總結題目考查了哪些知識點,每個知識點是從哪個角度考查的,題目考查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本題有哪幾種解題方法,最佳解法是什麼?當自己出錯時,是知識上的錯誤還是方法上的錯誤,是解題過程的失誤還是心理上的缺陷導致的失誤。切實解決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美的問題。

五、以人為本,重在落實

1、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不管是上新課階段還是複習階段,每一次測試都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他們可望也可及不同的目標,在課堂上注重班級實際,注重學生實際,以基礎為主,注重“雙基”,不弄偏題、怪題,面向80%的學生,這樣也有利於對班級的管理,也讓他們感覺老師對他們關心。

2、對每一次測試都作出詳細的分析,細到每一道題哪些學生得分,哪些學生失分及錯誤原因,這樣在講評時就能更有針對性,對錯的少的題就個別講解,有時還得進行分層講評。

3、一模後對每位學生進行得分分析,哪些題是必得分部分,哪些題是儘可能得分部分,在複習中重點放在哪些知識和哪些題型上,進行分層推進,優秀學生重點訓練第24、25、26題的會考壓軸題,中等學生重點訓練第17――23題,學困生重點訓練選擇題、填空題、方程和不等式。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8

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教學的藝術性在於它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和熱情,點燃起學生探究智慧的火花,開啟學生思想智慧的閘門,讓學生充滿靈氣的大腦和充滿創造的雙手充分活動起來。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創造,在生活中融入集體。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講一下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圍繞貫徹素質教育思想,讓每位學生不再孤獨。

在上學期開學不久,我發現我們七(1)班上有幾個成

績差的同學,如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由於他們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由於其父母不在家,他們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和誇獎,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重重又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和安慰。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行為能力產生懷疑,兼之與同學發生衝突受了同學欺負感到委屈又不願向老師報告,無法得到解脱而埋藏在心裏。於是性格變得更加內向、孤僻、自卑,遇到不會的題目也不去請教老師和同學,加之,父母不在家,他們長期無人管理約束,做事拖拖拉拉,惰性很大,不加以控制自己,而是放任自流。如此下去,他們回一直在差生隊伍裏徘徊,走不出來的。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我便開始對他們加強教育。其教育過程敍事如下:

(1)平時多關注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給他們帶來的温暖。例如,下課後詢問他們能否聽懂課;對老師有沒有什麼建議;父母不在家他們能不能按時吃上飯;天氣冷了有沒有厚衣服穿;言語間流露出對他們生活和學習的關心。他們受到老師的關懷後,甚是感動,在以後的課堂上,聽課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走神了,作業也能按時交送了,而且做得也非常認真。

(2)課餘時間我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意識到孤僻的性格對於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無益處,並鼓勵他們嘗試主動與他人溝通交流,不要再孤立自己,而要融入班集體的生活中去。並且,我還注意幫他們樹立信心,幫助他們制定學習目標,找到學習的動力。

(3)由於他們底子差,平時上課很難聽懂課,儘管他們課後很用心學習,但學習成績仍不見提高。於是,我就在課餘時間給他們輔導功課,因為我不但是他們的數學教師,還是他們的班主任,所以給他們輔導功課時,我不但輔導他們的數學知識,後來只要他們沒學會的,我都給他們輔導(除外語我不會例外),把他們不懂得知識補上來,漸漸地,我發現他們上課時,竟能舉手並正確的回答問題了。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得到飛速的提高,名次基本處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其中,韓笑同學,竟然名列前茅,這種結果遠遠高出我們共同制定的爭取及格的學習目標,更加激勵着我們繼續努力奮鬥。

然而在七年級下學期,我發現他們幾位同學,每次討論幾何題時總是不積極參與,在下面獨自做作業、看書,既不參加討論,也不發表個人見解。學校大型集會、運動會等,他們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課。於是,我找他們談話,他們説:“升入重點高中只看成績,只有認真讀書才有出路,幹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事耽誤時間。”還説“參加活動就是浪費時間”。

我想:這是長期應試教育效應的餘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形成了“離羣心理。”導致興趣狹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這樣的人,學科成績再好也只是書呆子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可能成為“有知識、無品德的危險品”。

針對這些現象,我採取以下做法:

(1)認識“離羣心理”,矯正思想觀念。找他們分析形成目前狀況的原因,告訴他們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講:一是長期以來學校迫於升學率的壓力,只重抓學科教育,輕抓或淡抓其他活動。二是父母的“成龍成鳳”觀點偏狹影響。上述原因,客觀上對三位同學“離羣心理”形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觀上講,由於同學們對未來社會“用人觀”和人才標準認識不足,把人才標準絕對化,對“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過和他們交流、分析,使他們明 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個性要求更高,通過沿海地區有些行業技術工人工資高於碩士生工資的例子,告訴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交往是適應生存和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素質,使之端正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2)尋求超越方式,進行積極超越。“離羣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舊習慣,形成新習慣,把“主題班會”改成“主體班會”,做到有針對性地解決班上實際問題,有意識地給他們佈置説話內容,如在跟王大蒙這樣一個喜歡遲到的同學説句心理話的主體班會上,要求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先送一句話給王大蒙同學。總結時對他們積極參與討論的積極態度和説話內容予以肯定和表揚,學校大型活動動員他們(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參加,並佈置項目要求他們完成。二是樹立他們在集體中的位置,以培養其集體意識和榮譽感。組織他們參加學科競賽、科技製作等集體活動,取得榮譽,便予以慶祝。三是發現其他同學的離羣行為,在班級中進行教育,使他們從別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離羣”轉變為”親羣”。

(3)時時給予鼓勵,處處進行督促。在組織他們進行超越“離羣心理”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波折與反覆,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師鼓勵與督促。上述三個同學在開始接受超越“離羣心理”教育時表現很積極,但後來也有再回頭的趨勢。這時,就不失時機地再給其佈置參與和主持活動,對他們關心集體,並培養了多種興趣的進步予以表揚,並督促他們制定“參與班集體活動計劃”,逐漸加大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參與頻率,對他們的評語也隨之提升,使他們逐步告別“離羣心理”,形成集體觀念。

通過我近一學期時間教育,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人的“離羣心理”不但沒有了,而且各人的文化成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們體會到了融入班級的快樂感。

進入八年級後,由於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而且他們(高瑞瑞、韓笑、張夢揚等人)的知識根基,不如那些成績一直都比較好的同學的知識根基穩固。以致於這些後來居上的同學,在八年級的學習中倍感吃力,對部分章節的內容仍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就給他們增加了比別人更多的壓力。為了把把所有的內容都很好的掌握,給九年級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晚上熬到很晚,縮短睡眠時間而用來學習。在期會考試後,我發現高瑞瑞等人,經常上課時暈暈沉沉,有時竟然上課睡着了。

於是,課後我就找他們談話。當得知他們晚上熬夜,甚至熬通宵學習才導致上課睡着後,我立即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進行制止。並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已經本末倒置了,對學習不僅無益甚至還有害。為了幫助他們鞏固基礎,我沒事幾乎不離開班級,隨時為他們講解遇到的難題。恢復正常的作息以後,他們上課時明顯有精神了,頭腦也似乎更靈活了,難題一點就通。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在八年級的期末考試中,成績再次飛躍,其中高瑞瑞和韓笑,名列前茅。真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9

數學它源於實踐,又用於實踐。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確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一課時,我創設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

優生: 638+ 198 3897— 5999 196+698

學困生: 638+200 3897—6000 200+700

比賽的結果當然是學困生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道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意思,“氣氛”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目中,加減整百整千當然簡單一些。對差生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美感,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益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在本節的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情景創設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學困生比優生算得塊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學生更多的鼓勵,對優勢進行挫折教育。

學困生體現出榮辱不驚時我想到了國小數學教育網上講的一個意義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市場上買菜,遇到當年他教育過的一個做小生意發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地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説:“賣雞蛋這樣的工作裏不覺得難為情嗎?”學生説:“這和當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覺得算不了什麼”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了老師對待學困生教育行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贏了也不敢伸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康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中哭泣。

回想起前一教學片段,教師對自己忽視尊重學生的無意識行為表示遷就,但是心裏活動明顯是傾向於優生。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中,“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時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是説教式無法得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種都能輕易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難的機會。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10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説:“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國中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國中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中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中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中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中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中數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國中數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閒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內容,總是對自己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説,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11

什麼是一堂真正的好課,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並在反思中提高,這才是解決好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一、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解釋某些數學知識的產生及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其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而“歸納”是數學思想和數學能力很重要的一塊,“操作猜想”這一形式對培養學生的歸納思想與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講a:b:c=7:5:3,可設a=7k,b=5k,c=3k,但是學生不懂,設a=3k,c=7k,我舉例:父親: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能滿足學生對外界新穎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學生感到好奇和興奮,同時,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考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慾望。例如講反比例函數:80條魚,2只貓吃,平均每隻貓吃40條,4只貓吃,平均每隻貓吃20條,8只貓吃,平均每隻貓吃10條,x只貓吃, 平均每隻貓吃y條,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數。

三、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釋人類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見現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學習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編寫中列舉了一些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例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觀察生活、收集素材,給學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價值的實例。 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社會生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更明白了知識的獲得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社會實踐中,從而打破沒有感情的數學定理,冷冰冰的數學公式,沒有靈魂的數學符號。學生從中也能真正意識到:人人都應該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應該獲得必需的數學。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12

學生的思維訓練角度來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從知識結構入手,考慮教學概念與已學過相關概論的關係以及教學概念本身的特點,然後從學生的認知角度考慮,能夠訓練或培養學生的什麼思維方法,創設切實可行的情境。下面介紹我在教學實踐中讓概念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做法,供同行者參與。

1、通過歸納創設教學情境

國中代數,對新內容的學習較多地使用了歸納的方法,相當部分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律都是通過歸納出來的,即是從個別、特殊的事物探究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它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方法,適合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它不僅適用於公式、定理、法則的歸納與發現,也適用於對某些概念本質屬性的探究,可以作為情境創設方法,以單項式概念教學為例加以説明。

問題1:請同學們回憶,代數式是什麼樣的式子?(找幾個同學分別寫出幾個代數式)

分析:提問三五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五個左右的代數式,其中可能有單項式,也可能有多項式,然 後 老師把其中的單項式選出,若個數不夠,老師可以把備課時事先準備好的單項式再補充進來,得到一組三到五個單項式的集合,為下面的探究作好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所研究的單項式大部分是由學生提供的。

問題2:認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代數式( 4a

2c , -2y, x3,

0.1m2 n3),説出這幾個代數式的特點,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分析:學生可能對“相同的地方”不太明白,老師可以給予提示,即它們之間在運算種類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思考、討論,朝着“它們都是數與字母的積”的方向努力。在此基礎上觀察出它們不含有什麼運算,也為以後學習多項式作好準備。

問題:同學們好好想想,-2、x,是不是單項式呢?

分析:又回到特殊情況,使學生懂得單個數、單獨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

2、通過類比創設教學情境

一般來説,一個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一些概念之間往往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對那些相近或相似關係的概念,因為它們有着諸多的相似,所以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類比的方法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方法,它是根據事物間的共同特性,由一事物研究另一事物的思維方法,可以作為概念教學的情境創設方法。下面以同類二次根式為例加以説明。

問題1:回憶同類項的概念,寫出一組同類項,並指出這一組同類項“同”在什麼地方?

分析:由於同類二次根式與已學過的同類項的共同特點是“同類”,的所以在類比之前要強調“同類”的含義,只有弄清楚了同類項中“同類”的意義,再進行類比到同類二次根式才能產生思維的飛躍。

3、直接説出概念創設教學情境

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學習到某種思維方法,然而有的概念,它的定義象名詞解釋一般,這種概念的教學情境創設可直接給出其定義,然後讓學生分析理解定義的文字表述,從而訓練了學生的閲讀能力。下面以多項式的項與次數為例加以説明。

★請認真看並理解投影或小黑板上的語句:

在多項式中,每個單項式叫多項式的項,其中不含字母的項叫做常數項。

一個多項式含有幾項,就叫幾項式。

多項式裏,次數最高項的次數,就是這個多項式的次數。

問題1:指出下列多項式是幾次幾項式,有沒有常數項?常數項是多少?

-3x+1 , 5x2-2x-7 , a2-2ab+b2 ,a-2ab+2ab2-6

分析:只要學生在討論中搞清了如上問題,則説明對上述定義中的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然後再不斷加深認識。

國中數學教育敍事 篇13

教學研究專家舒爾曼教授認為學科教學知識(pck)是“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包含教師對學習者知識、課程知識、教學情境知識和教法知識等,是“用專業學科知識與教育學學科知識的綜合去理解特定單元教學如何組織、呈現以適應學生的不同興趣和能力”。格羅斯曼教授則認為學科教學知識(pck)由四部分組成:“關於學科教學目的知識、學生對某一主題理解和誤解的知識、課程和教材知識、特定主題教學策略和呈現的知識。”也就是説,教師學科知識(pck)是教師專業知識中最核心的知識,是最能區分學科專家與教育專家、高程度教師與低程度教師的知識。發展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課程和教材知識”是教師學科知識(pck)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努力發展關於教材研讀和使用的學科教學知識(pck)。作為教材的使用者,教師首先應該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度的研讀和理解。解讀“教材編寫了什麼”“教材為什麼這樣編寫”“教材這樣編寫對教學有什麼樣的啟示”,從而明確要“教什麼”;然後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對教學素材作出選擇,才能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

一、通讀教材,梳理基本結構,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明確教學基本定位。

讀懂教材是理清教學重難點、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的基礎,也是高質量教學設計、高水平課堂教學的前提。在研讀一節課教材時,可以先通讀教材,整體把握教材,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理清教學基本內容和基本目標。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通讀教材。

1、讀懂問題情境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教材注重通過主題情境來引出數學問題,展開教學過程。只有充分領會情境的設計意圖,才能挖掘它所藴涵的教學資源,使問題情境增值。

(1)讀懂問題情境中呈現的信息及關係。新教材中很多問題情境是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其豐富的內涵有時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把握。教師要善於分析主題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數學信息與非數學信息,顯性信息與隱蔽信息等,並研究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繫,挖掘教材主題情境中藴藏的豐富學習資源。

(2)讀懂問題情境中體現的知識點。數學的知識點是指概念、公式、性質、法則、定律等,讀懂教材時,要從主題情境中讀出基本的知識點,並從知識點的數學本質、表達形式、形成過程等,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思考。

(3)讀懂問題情境的展開過程。讀教材問題情境的展開過程,如現在很多內容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通過教材呈現過程瞭解教材的知識結構,通過教材呈現方式思考對教學方式的啟示,思考教材內容的呈現結構與知識邏輯結構之間的關係,思考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學習過程,從而有效地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建模過程。

(4)讀懂問題情境中的提示語、留白。教材中常有值得思路、方法的提示語和指明關鍵知識的旁註,如“觀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比一比面的大小......”這些提示語或旁註,有點是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思路,有的是對學習難點進行點撥,有的是引導學生對結論、方法、規律等進行歸納與總結。教材中還經常會有一些“留白”,為學生的學習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間。這些提示語或“留白”,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對教師教學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教法提示,需要教師仔細揣摩。

2、讀懂習題

習題是數學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讀懂教材中的練習,關鍵要讀懂教材的內容與層次。首先教師要將習題都做一遍,理清每一道習題的功能和教學要求,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理清練習的層次與內在聯繫。教材中的習題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基本題,與學生所學知識完全匹配,主要起鞏固新知的作用;二是變式題,在信息呈現、問題逆思考等方面變化,起到促進學生深化知識理解的作用;三是發展題,如探索實踐題、發展提高題、思維開拓題等,起到促進學生綜合和靈活應用知識等作用。教師研讀教材時要理清三類習題的分佈情況以及這些習題之間的關係,如理解變式題“變”在哪裏,拓展題“拓展點”是什麼等,還有思考使用方式和課時分配,從而有目的、有序地組織學生練習,鞏固、理解和內化知識,提高練習的有效性。最後,還要琢磨習題中藴涵的解決問題策略和數學思想方法,透過習題的練習功能看到習題的學習功能,從而將習題用足、用好,充分發揮其價值。

二、深度研讀,讀透教材,理解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教學核心內容。

在通讀教材,初步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及編寫意圖後,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進行“追問式”“聯繫性”“多視角”“延伸性”閲讀,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理清知識的縱橫聯繫,把握知識的重難點,把握教學核心內容。

1、開展“追問式”研讀,深究核心知識的數學本質,把握教材內隱的學習方式和數學思想方法。

在初步通讀教材後,教師要圍繞教材核心知識進行“追問式”閲讀,即圍繞教材核心知識追問自己幾個問題,促進對知識的數學本質的理解。如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公式法則的成立條件和適用範圍,教材內隱的學習方式和數學思想方法等。

2、開展“聯繫性”研讀,用整體聯繫的觀點研讀教材,把握知識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組成了一個縱橫交叉、緊密聯繫的知識網絡,很多知識的呈現都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研讀教材時,單元整體性閲讀和同一知識相關單元之間的聯繫性研讀顯得尤為重要,要有利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能。

3、開展“多視角”研讀,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學重點難點。

深度研讀教材時,教師要學會從“多視角”進行研讀,不僅要從“教師教”的角度解讀,還要從“學生學”的角度解讀,有時還要從“編寫者編”的角度解讀,也可以從教材對比的角度解讀。“教”是為了“學”,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角度研讀教材。可以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1)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是什麼?認知水平如何?提高本節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在那些方面獲得發展?

(2)學生有沒有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況如何?

(3)本節知識對學生而言學習的困難時什麼?用什麼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4)學生自己閲讀本節知識會產生哪些疑問?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可以由同伴討論學會?哪些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甚至講解?

(5)學生喜歡怎樣的情境?學生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通過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研讀,正確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從而確定教學起點,理清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的基本策略。

總之,研讀教材是教師發展教材使用的學科教學知識(pck)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快車道”。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教材的功能,用好用活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教學預設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jihua/jiaoshi/wv98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