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講話稿精選 >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通用5篇)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通用5篇)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 篇1

職工同志們: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通用5篇)

又是一年艾葉香,又是一載蜜粽甜。值此傳統佳節,謹祝礦工兄弟及家屬親朋端午安康!

端午節的來歷,我們耳熟能詳。端午,又稱端陽,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又成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祛病防疫也好,紀念詩人也好,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這是一個充滿形式感、正義感的節日。

端午節的記憶,我們回味無窮。兒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兩個禮拜,祖母或母親會為我們製作精美的裝有艾葉的“香袋”,縫在衣服上面;再用五彩的絲線搓成細繩,系在我們的手腕腳踝上。等到端午節的清晨,全家人早早起牀,到河邊洗臉梳頭,再登高望遠,把香袋和絲線丟在野外,寓意“掉災祛災”。如今,社會發展,時代變遷,傳統形式少了很多,但曾經美好的記憶,永遠珍藏於心間。

端午節的涵義,我們必須傳承。“端午”算不上大節日,卻能同春節、中秋、元旦這些喜慶團圓的節日一起,歷經數千年歲月流轉,仍被傳承紀念,甚至在20__年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自然有其不同尋常的文化。其一,它見證了數千年人類和自然相抗相融的文明進程史。古人通過圖騰祭祀驅災祈福“逃避”自然之災,後來人類依靠科技進步試圖“降伏”自然之力,如今我們“崇尚”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其二,它凝聚着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愛國詩人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被奸人反對,慘遭流放,最終悲歎祖國被侵,抱石投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愛國主義樂章。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捨生取義——屈原的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也賦予了端午節濃厚的愛國主義情結。

曾經少不經事的我們,總把端午當成喜慶的節日來過;如今成長成熟的我們,應借節日之機,結合本職工作,有所思、所感、所悟。

一是要崇尚自然。“人類”可能是自然界中的匆匆過客,而“自然”則會是持續永恆。所以,無論是在每天的生產作業中,還是在當前高壓推進的環保攻堅中,我們都應敬畏大自然,尊崇大自然。要敏覺感知地質之變,注重把握自然規律,合理化解自然之災,確保安全生產。在環保工作中,要堅持做到開發和保護並重,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與自然和諧共處,給子孫後代留下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二是要愛黨愛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中高速發展,經濟社會空前進步,人民福祉大大增進,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與此同時,國際上個別發達國家惡意打壓阻撓發展,國內少數黨員及民眾叛黨辱國偶有發生。我們要堅持客觀辨證地看待發展,始終增強愛黨情懷、愛國情感,立足本職崗位,共樹文明新風,以實際行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助力加油。

三是要堅持正義。在任何一段發展中,“正”“邪”都是不可避免的一對矛盾體,但自古以來“邪”不壓“正”。當前,國家發展環境暗流湧動,邪惡勢力依然存在;企業內部各項工作雖加快向好,但仍有些許負面聲音在“淺吟低唱”。我們廣大幹部職工,要學習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氣節,學習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偉岸,堅守初心,堅持正義,忠誠奉獻,埋頭苦幹,把個人的幸福融入到國家進步、企業發展的大環境中去追求、去成就,正如習總書記所指示——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同志們,20__年時間已經過半,煤炭形勢持續上升,安全生產逐步穩定,文化建設欣欣向榮,各項工作勢頭喜人。藉此傳統佳節,誠相祝,再鼓勁,願我們的事業像龍舟競技,礦工的家庭像艾草温馨,幸福的生活像粽子香甜,企業的發展如美酒烈烈!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 篇2

“彩旗夾岸照蛟室,

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車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敍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xx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在我們的家鄉,首先,家家户户都要先打算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全家人用這盆水洗澡或洗臉。據説這樣可以洗去晦氣,還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大家用這水洗過後,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預示着以後的日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之後,媽媽又用艾葉和雞蛋一起煮,煮熟後的雞蛋會變成淡青色,聞聞,淡淡的清香,令人精神抖擻;嚐嚐,營養又美味。

最後,當然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去看刺激的賽龍舟啦!哇!人真多呀!裏三層外三層。紅色的信號彈一下子飛上了天。十幾條顏色各異栩栩如生的龍舟一起衝鋒陷陣,你追我趕。龍舟健兒們高喊着整潔的口號,大家的心情也被他們感染了,都在為他們打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着。比賽持續了很久,最終有一支龍舟一馬當先,得到了第一名!大家掌聲雷動。

這就是我最喜愛的家鄉的端午節!真期望下個端午節快點到來。

謝謝。

有深度的端午節優秀髮言 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鞠躬)“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節日是生活給予人們的饋贈,因為在翹首等待的過程中充滿了驚喜,所有的準備也都是甜蜜的。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有氣氛的。勤勞的人們格外忙碌和歡快,空氣裏到處瀰漫着粽葉的清香,這就是幸福的生活吧。

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每當到了這段時期,青年橈手們都意氣風發,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他們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着動作一起一伏,額上佈滿汗珠兀自反射着太陽的光輝,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平靜無波的塘河上來去如飛。看到此場景,我不禁想到:戰國時,楚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抱着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説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湖面上大小船隻往來穿梭,百舸爭遊,蔚為壯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中,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體不被吞噬。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我們應當學習他的愛國、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標籤: 端午節 發言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jianghua/jingxuan/wmdn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