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國中生讀後感 >

八年級讀後感:讀大地上的事情後的心得體會

八年級讀後感:讀大地上的事情後的心得體會

葦岸對世界的要求並不多。他住在鄉下,對物質的需求幾乎降至最低——就像他所崇拜的梭羅;他吃素食,粗茶淡飯,朋友也不多;他的節儉甚至體現在他的創作上,他讀得多而寫得少,謹於言而慎於行,這麼多年,我只讀到過他一本散文集子,就是1995年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印行的《大地上的事情》。幾乎沒有人關注他的存在,如同沒有人在意原野上一隻羚羊的存在。可上帝還是收走了他。上帝是多麼刻薄。

八年級讀後感:讀大地上的事情後的心得體會

我是關注他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儘管我們從未見過面。幾年中我們只通過有限的幾次電話。1997年1月24日,他給我寫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有機會與我坐在一起交談。但是他住得太遠,我這個人又一向比較懶,一直沒去找他,想必他也不善交際,故而我也從未在圈子裏某一次小聚時碰到他。今年新生代散文界在樓肇明先生的策動下搞了一個散文朗誦會,我當時只因貪心看一場球賽,便沒有參加,不知葦岸去了沒有——我想他是應該去的。總之我不知道自己和葦岸之間算不算是朋友,但這種不需時時提起卻又彼此掛記的淡淡的情感卻令我感到温暖。

葦岸在那封信中還説:“你具有一種我不具備的(亦是令我欽慕的)快速運用文字的能力,這與思維的敏捷相關。我則遲訥得多,故我有些反現代(它的效率和競爭)。”他説得不無道理。上帝為我們安排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我奔忙的歲月中,效率成為我保持創作狀態的惟一途徑,如果不及時抓住思想的吉光片羽,那末它們就將棄我而去,永不回頭;而在葦岸那裏,時光則從容悠緩得多。所以他的文章很濃稠——要過很長時間,才從身體裏榨出一滴汁液。這是他作品的價值所在。他熱愛他的文字,彷彿上帝熱愛他所創造的世界。他説:“作家應該是文字的母親,她熟悉她所有的兒女,他們每個人的技能和特長,當她坐在案前感到孤單,她只要輕輕呼喚,孩子們便從四方歡叫着跑來,簇擁在她的身邊。”(《作家生涯·文字的母親》)

他的素食主義不僅僅是出於一種個人的癖好,而是得之於一種深刻的理念,那就是對物慾的節制和對精神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他並非主張禁慾,但他號召節制,遵循自然的法度。非常年代裏曾經盛行的禁慾主義是物質生活貧乏的結果,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縱慾和貪婪因沒有物質基礎而顯得可怕,因而禁慾固然違揹人性,卻實出無奈。所以,道德的修行,為社會生產的危機罩上了一層安全網。而目前,我們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物質進步的同時,潘多拉的盒子也被打開,慾望與邪惡沒有限度地氾濫,加速了人類精神的沉淪。所以,後工業時代裏葦岸的抉擇同工業時代裏梭羅的抉擇有着相同的意義,他們都是“把思想與行為完美地結為一體的人”(《人必須忠於自己》)。葦岸的節制是理性與智慧的產物,是對人類的忠告。他説:“土地藉助利奧波德之口,向忘形於主人幻象中的人類,發出最後呼聲。這呼聲包含一個內容:‘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對此,閲盡人間的土地,充滿信心。”(《土地道德》)這種感悟可能是他長期與自然、與土地對話的結果。他感悟自然,是為了傾聽自然的祕語,並以信使的身份,將它們傳遞給愚頑的人類。氾濫的慾望正在毀掉我們苦心孤詣地創造的文明,在這個時代裏,節制,無疑成了最高貴的品德。他寫道:“《歷史研究》的著者湯因比即認為,工業革命以來被刺激的人類貪慾和消費主義,短短二三百年間,便導致了地球資源趨於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對未來,人類不能再心存科學無敵的幻覺,科學雖有消除災害的一面,但(現實已經表明)一種新的科學本身又構成了一種新災害的起因。人類長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於:實現每一個人內心的革命性變革,即厲行節儉,抑制貪慾。

“而在自律方面,曾嚴厲抨擊西方社會的實利主義的索爾仁尼琴,反對‘貪婪的文明’和‘無限的進步’,提出應把‘悔過和自我剋制’作為國家生活的準則。因為純潔的社會氣氛要靠道德的自我完善來造成,穩定的社會只能在人人自覺地進行自我剋制的基礎上建立。托爾斯泰也曾講過,人類不容置疑的進步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進步,就是每個人的自我完善,人類如果沒有內心精神上的提高,那麼徒有外部體制上的改革,也是枉然的。”(《素食主義》)他對奉行素食主義的梭羅、列夫·托爾斯泰和蕭伯納推崇備至。素食主義在葦岸的生命中不是最重要的內容,但他至少以此表達了他與物質文化對峙的決心。這是他所選擇的自我救贖之路,我們也可以從中思索己身的出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duhougan/chuzhong/lv9n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