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精選5篇)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精選5篇)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篇1

,男,中共黨員,20xx年6月起擔任大麻鎮殘疾人專職委員。他先後獲得“浙江省紅十字會紅十字公益之星”、“桐鄉市優秀團員”、“桐鄉市最美退役軍人”、“桐鄉好人”、大麻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精選5篇)

他,精通助殘惠殘政策。

為了給殘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務,積極參加各類殘疾人工作業務培訓,精準掌握、精準實施殘疾人各項補助政策。大麻鎮1000餘名持證殘疾人是要精心服務的對象,每月核對殘疾人名冊、低保低邊名冊已成為他的常態化工作,為困難殘疾人申請生活補貼,為重度殘疾人申請護理補貼,為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申請助學補助,為有需求的殘疾人申請輪椅、護理牀等輔助器具……用細心全力為殘疾人服務,做到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切實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權益。

他,心繫困難殘疾羣眾。

為了瞭解殘疾人的家庭情況,經常走訪殘疾人家庭,特別是困難殘疾人,全面瞭解他們的殘疾等級、家庭狀況、就業需求等。他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他們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大麻鎮湘洋村的沈奶奶家是一户老母親帶着三個有智力障礙的.兒子組成的家庭,在20xx年,因大兒子和二兒子尚未辦理殘疾人證,一家人收入超過了低保標準,只能進入漸退期,而漸退期的最低保障根本滿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為了幫沈奶奶解決這個問題,主動向鎮衞生院獲取了沈奶奶兩個兒子的病歷,併為他們申請了上門殘疾評定。次月,沈奶奶家成功恢復了正常低保待遇。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心裏殘疾人的事沒有小事,他用愛心奔走在為殘疾人幹實事的路上。

他,熱心公益事業。

從開始工作至今,已累計參加無償獻血5次,共計20xxCC。在20xx年1月10日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獻,成為大麻鎮第2例、桐鄉市第7例、全省第546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説,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殘疾人工作者,做殘疾人的“暖心人”是他的努力方向,他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詮釋了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殘疾人工作者形象。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篇2

小明作為廣中路街道的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一直以來工作踏實肯幹、任勞任怨,一人負責轄區內兩個居委的助殘工作,其本人作為一名聽力殘疾人從未因個人原因叫過苦叫過累,在基層助殘工作中,他懷着強烈的責任感和滿腔的熱心、愛心、耐心、誠心,為轄區內殘疾人服務。

20__年12月,在上海市殘聯的牽頭下,上線了“雲助殘服務平台”,平台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整合全市優質資源,擴大助殘服務知曉度,首期上線了“助盲出行”“手語翻譯”需求發佈和供需對接功能。一二級視力殘疾人、聽力言語殘疾人可通過平台發佈出行需求等。廣中路街道殘聯在市殘聯、區殘聯的指導下,動員轄區內助殘工作人員、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30餘人完成了“雲助殘服務平台”志願者註冊,其中小明作為優秀代表更是入選首批“雲助殘服務平台志願者激勵名單”。

小明自注冊平台志願者之後,先後完成4單助盲出行“志願服務訂單”,陪同盲人乘坐地鐵,前往第一人民醫院就診、配藥,過程中細緻熱情,小明通過手機文字語音轉換功能,全程關心求助盲人的各項需求,幫助其在醫院順利完成配藥;陪同盲人從密雲路出發,前往歐陽路派出所辦理邊境通行證以便其旅程所需,隨後又陪同盲人前往位於廣中支路的區殘聯,協助其進行殘疾人就業培訓報名登記,小明利用其作為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專業知識,細心向求助盲人介紹目前的'殘疾人就業政策及相關就業職能培訓等,順利幫助求助者報名了其心儀的專項培訓。盲人最大的困難就是出行,原來,在沒有“雲助殘服務平台”之前,絕大部分盲人出行是依靠家人和朋友。但是如果遇到家人、朋友都有事的時候,原本的出行計劃就只能往後推遲了。小明同作為一名殘疾人,切身處地的為求助盲人考慮,真正的做到憂民之憂,想民之想。

小明作為一名殘疾人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平凡又偉大,其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的為殘疾人服務,發揮着橋樑與紐帶的作用,為社區殘疾人做好事做實事。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篇3

我叫小云,與共和國同齡,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出生在齋壇鄉小石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我3歲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從那時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從懂事時年起的漫長的日日夜夜裏,我靠着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運抗爭,走出了一條特殊的人生軌跡。

我是農民的兒子,種過田。從19歲開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手藝,而且開闊了眼界。1987年,在鄉政府的鼓勵和父老鄉親的幫助下,經歷了多年見識的我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艱苦地耕耘,我辦起了一個木製品加工廠——宏興工藝品廠,終於有了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

1997年,又逢村兩委換屆選舉。我們小石村地處肥沃的鬆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種糧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們的小石村,由於交通不便,村兩委班子思想不統一,集體經濟為負數,光欠供電局電費就達3萬多元,全村已被停電了。村裏的工作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村民們都急切盼望有一個人能挑起這副重擔。鄉黨委政府深入我村調查、座談、瞭解情況,最後找到了我。鄉領導對我説:“小石村至今還未脱貧,村裏的工作很困難,你辦過廠,見過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鄉黨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擔任書記,領着大夥兒走致富路。”鄉領導的'這番話,讓我徹夜難眠,我深知創業的艱難,如果回村當書記的話,自己的廠肯定會受影響。同時,我的妻子、兒女也極力勸阻我,親朋好友也規勸我,他們都認為回去當書記,影響家庭經濟不説,弄不好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經過反反覆覆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鬥爭,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自己走上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帶領村民致富應是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我軟磨硬泡説服了妻子兒女,頂住了少數人的冷嘲熱諷,義無返顧地把組織關係遷回了村裏,並以全票當選了小石村的黨支部書記,我被黨員村民的信賴深深地感動了,從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幹出個樣子來。

在我接手後,才真正發現小石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子村”。當時,村裏共負債9萬餘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數村民依然沒有脱貧。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村裏因拖欠電纜而被供電局切斷了電源,出現了“日間有陽光,夜間無燈光,白村變黑村,户户叫黃天”的現象,這一上任就遇上這麼棘手的問題,我想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驗我小云嗎?怎麼辦?村民在試目以待。“開弓沒有回頭箭,再困難也得硬着頭皮幹下去了”我心裏一邊這麼想,一邊帶着兩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穩定村民的情緒;一方面抓緊與供電局協調,併到處籌集資金,為了還款,我以自己的名義貸了款,先交清了村裏所欠的3萬多的電費,這下,燈亮了,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下來:當村幹部真不易呀!

經過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變小石村的落後面貌,下一步的路該如何走?就這個問題,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篩選。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灘的一塊荒蕪了很久的亂石地,經過多方論證,爭取縣國土部門的支持,我就帶着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一刨一鋤硬是在這片亂石灘上開出100多畝土地,得到上補助資金10餘萬元,並將它承包給人搞開發,每年為村集體增加了1萬餘元的收入。然而,由於小石村地處平原,沒有山可供開發,集體土地又少得可憐,切要壯大集體經濟光靠農業開發顯然不行。想到這點,我從自己辦廠的經歷中深要體會到發展村集體經濟也要走發展工業的道路,自己沒有資金、人才,就向外爭取外地人來興辦企業。於是,我們研究規劃了100餘畝工業開發小區,引進了一外老闆,投資100餘萬元在村裏創辦了一個“松陽縣人和泵閥製造廠”和温州一家投資50萬元左右的鐵器鑄件廠,引進企業後,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且為村民增加了就業渠道

村集體經濟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呢?這是我上任後的第二個看點。我想到了一個根本點,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從一條小機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況很差,車進不了村,農副產品的價格明顯低於別的村,村民心裏有説不出的無奈和苦處。想着這些,我心裏很急,千方百計,經歷幾多波折,終於開通了一條8米寬,2.5公里長,直通鄉政府的公路。後又結合康莊工種澆築了水泥路面,這樣連大型的貨車都能開進村了,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輩輩都是靠種良田為主的,但農田因鬆蔭溪古道衝擊而成,爛田糊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有許多田只能種兩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這700多畝爛糊田,成了村民們關注的又一個難點問題。是啊,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們作為村民父母官,怎麼能袖手旁觀呢?經過幾番周折,才與縣國土部門聯繫並爭取到土地整理項目。經過半年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現在是田成方,路成網,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話説:“現在的田是想幹就幹,想濕就濕,想種什麼就種什麼。”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農業經濟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漸漸地鼓起來了。

8年的時間過去了,這8年説長也不長,説短也不短,回憶這8年來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更多的還是欣慰。如今,我們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觀了,村集體經濟從負數到有存款20餘萬元,人均收入從1020元到3440元,並且成了小康村、縣級文明村、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先進黨支部。我本人也連續兩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兩屆當選為縣殘疾人代表,連續三年被授予縣優秀人大代表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我所辦的宏興工藝品廠受到了縣殘聯的熱切關注,如今我廠年產值已達500多萬元,年上繳税收10多萬元,全廠40名職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殘疾人20多名。殘疾朋友們在我這兒越幹越有勁,越過越開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聲説:“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同樣能夠駕馭命運,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蹟!”在今後的路程中,我會繼續努力,奮力拼搏,能多為鄉親們乾點事,就多為鄉親們乾點事吧!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篇4

知心,深知殘疾人所想,並由此拓開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打開“心結”搞服務,是崔不斷破解的主題。

崔在走訪小屯鎮山王村殘疾人孫要偉時,看到他因煤礦事故造成高位截癱,常年躺在病牀上,心裏很不是滋味。崔由此引發思考,在民生福祉提升後,下肢重殘人最渴盼的是解決出入問題,使他們能融入社會。為解開殘疾人這個“心結”,崔多次向市領導彙報,爭取資金,購置1500台輪椅,為1500名肢體殘疾人帶來了新的歡樂。

“缺技能”是有勞動能力殘疾人最普遍的“心結”。幾年間,市殘聯下力量破解這項課題,採取多種形式增長殘疾人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充實自強自立本領,完善了“整合培訓資源、規範培訓載體、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多元培訓途徑”的`培訓制度。每年都有近千名人接受專業技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自20xx年以來,殘疾人就業率每年都以1—2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到20xx年達到了90%,5年間累計安排殘疾人就業3760多名。

幾年來,崔先後榮獲河南省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優秀殘疾人工作者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被平頂山市政府授予“個人二等功”,連續五年考核等次為優秀。

“金獎銀獎不如殘疾人的誇獎,金盃銀盃不如殘疾人的口碑”。民心所向提振着崔和他的同事們幹好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們有決心要使汝州市殘聯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更大的飛躍。

殘疾人專職委員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篇5

登門拜訪、嘮嘮家常,申請補助、配發輔具……稀疏平常的小事,她卻做得面面俱到、津津有味,她是鄉鎮殘疾人專職委員,是大家常唸叨的“小朱”,她用實際行動堅守着“讓殘疾人過上好日子”承諾,用良心詮釋着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真心。

自20xx年從事長興縣夾浦鎮殘疾人專管員一職以來,積極履職盡責,始終心繫殘疾人,帶領殘疾人共同走向富裕路。

她以太平橋殘疾人扶貧基地為平台,不僅在生活上、醫療保健上為基地殘疾人提供幫助,還積極響應上級政府的號召,採取“輸血”“造血”雙管齊下的方式引導和幫助殘疾人脱貧。為了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的生產技能,幫助殘疾人增收致富,每年都會推出相關面向殘疾人的培訓課程。對於學歷不高、沒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殘疾人,積極向當地企業推薦適合的殘疾人就業,並協調相關部門提供一部分公益崗位給殘疾人,如保潔員、門衞等。

經常和殘疾人朋友談心,瞭解他們生活、工作中的'困難,成為殘疾人的貼心人。她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夾浦鎮丁新村重度殘疾人錢惠新、太平橋村殘疾人劉自鋒、環沉村殘疾人丁月華三家居住環境非常惡劣、房間內臟亂差,嚴重影響殘疾人自身的健康,她通過不懈努力,經過多次與各部門協調與溝通,最後由政府、殘聯、慈善共同出資三萬元對其三家居住環境進行改造,經過改造後房間內乾淨、明亮、整潔。

她還努力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為重度肢體殘疾人申請輪椅;為聽力殘疾的人申請助聽器等,使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同時在殘疾人中開展的書法展、文藝表演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為一名基層殘疾人工作者,一直用赤誠的忠心,為殘疾人解決大量實際困難,在殘疾人朋友和政府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彩虹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baogao/shiji/mzmq6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