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

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

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是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然而在普通高校的環境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下面是有20xx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歡迎參閲。

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
20xx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範文1

5月20日清晨,我們踏上了去寧波的火車,在寧波的天童實驗站我們要進行為期一週的實習課程的學習.就在一天之前,王秀之老師對我們提出了期望,她説實習是個艱苦的過程,大學四年裏也就只有這麼一次寶貴的經歷,對有的同學來説,這是一生都難得的經歷,只有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親身經歷,才能掌握到實驗的要領,體會實習的樂趣所在,在實習中有所收穫.最初以為實習會是苦不堪言的,根本沒有樂趣所言,然而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時會覺得累和苦,但心是雀躍的,就象是甜蜜的負擔,我們欣然接受.

行程篇

俗話説"入鄉隨俗",既然來到了天童森林國家公園,我們就應該對這裏的地形,道路,森林中的植物,周邊的人羣有所瞭解,因此5月21日早上,在兩位王老師簡短的講話後,我們一行人就隨着王希華老師繞山一週,熟悉地形,其中自始至終貫穿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認識這裏的常住居民——當地生長的植物,在以後幾天裏,認植物的幾乎成了我們睡前必修課,即使茶餘飯後,三五好友也常聚在一起,以搶答遊戲的形式來辨認植物,不失為勞逸結合,寓學於樂的好方法.

當天下午,我們的分組實習就正式開始了.我們是第二組,跟隨王希華老師進行植被生態學的實習.第一個內容就是學習最常用的野外植被調查,羣落取樣的方法――樣地記錄(關於實驗的具體過程將會在實驗篇中進行詳細介紹),這也正是應用和補充植物知識的好時機.拉樣方的過程中,由於同學們對直線判定的主觀誤差,使得樣方很難得確定,修整了多次才行將完成.在辨認植物時,我們常常有所猶豫,效率並不是很高,14個人調查一個20×20樣地花了將近3個小時的時間.在處理上面兩個樣方時,為了追求效率,我們分成兩組同時進行,不料這種自作聰明的行為卻犯了王老師的大忌.當時不理解老師的做法,現在想來確有道理,我們既是去學習,不是完成任務,那麼只有跟着老師手把手的認識植物才能真正有所收穫,事實也證明了,我們這幾個"偷懶的人"鑑別植物的能力確實不如由王老師親自把關的幾個人強.

第二天上午雖説也是拉樣方,但是並不同於昨天的簡單學習和練手,而要學會分析解決"植物在次生演替中是採用什麼方式進行自我恢復"這一問題,因此要對20×20樣方中的所有種子植物採取每木調查法,對每個植株測量其高度和胸徑,還要對其萌枝進行統計和測量,勞動力明顯大了不少,但是通過第一天的學習,我們對一些常見植物,例如批針葉山礬,栲樹,連蕊茶的辨識已經基本能掌握了,因此效率明顯有提高,而且在每木調查中,對喬木幼苗的認識能力也有所提高,由於今天未到時間就完成了任務,王老師獎勵性的帶我們組去爬了一次防火道.呵呵,這是第一次爬傳説中的防火道,雖然有點累,但是爬到鐵架子時心裏happy的不得了.下山時在李老師"晚回了吃不到飯"的恐嚇下,我們一路飛奔,到達實驗站,王場長居然還沒開飯,其他同學均對我們汗顏……

我們對樣方調查法才剛剛覺得開始上手時,就要進行組間的對換了,跟隨嚴恩榮師兄和施加越師兄進行生物量測定實驗的學習,簡單説來就是砍大樹挖小樹.就在我們對砍樹表示極端不理解時,嚴師兄説這種小小的犧牲是為了它們能更好的生長,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完成實驗,不然再砍一棵生長十餘年的大樹代價是很大的.聽罷,我們頓時覺得壓力大了,不敢隨便嬉戲玩笑了.砍樹是施師兄和男生共同完成的,我們組的男生們雖説有些是首次用鋸和斧,但稍加操練一下,似乎並不顯得生疏,三兩下就將一棵胸徑三十幾釐米的大樹"高位截肢"了.女生們也不敢閒着,在測好相應指標後迅速開始給樹理髮,又是摘葉又是折枝,一棵冠幅3米的栲樹不到一個半鍾就變成了"光桿司令".整個下午我都在擔任記錄和取樣的工作,這才發現平時看似容易的工作真正做起來,要做好還是有難度,再也不敢看輕記錄的工作了.整個下午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風波",有一包老枝的取樣在混亂之中遺失了,想到嚴師兄的告誡,想到同學們這麼辛苦的放倒一棵樹,想到摘葉子是件很boring的事,我就覺得特別難過焦慮,竟忍不住哭了起來,幸好大家都沒有放棄,終於在一個角落找到了當天的罪魁禍首,看到它好端端的躺在那裏,我不由的破涕為笑了,這場風波終於還是以喜劇收場,不過當時失態也確實讓我事後挺難為情的.

不知不覺第三天了,仍是砍樹做生物量,有了昨天的教訓,今天的我們顯然是有備而去,選樹,伐樹,測量,分段,稱幹,摘葉,折枝,一切都進行的那麼有條不紊,由於組織的好,不僅沒有任何事故發生,大家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我也能忙裏偷閒地學習如何用鋸子,在師兄的幫助下,我竟然鋸下了平生的第一節樹幹,那股激動勁真是不可言喻,迅速地就向組長邀功去了.上午砍樹的興奮勁和成就感一直延續到下午的挖根行動中.我們一共將6×3棵1m來高的灌木植物連根掘起.挖根其實是件很痛苦的事,一棵1m來高的灌木,其地下部分的根至少也有1m長,特別是石櫟這種紮根很深的直根系植物,施師兄和張斌兩個孔武有力的男生足足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才把它的根完整的刨出來,張婷和小明兩個女生也發揮了"土撥鼠"的精神,用手去刨周圍的鬆土,給男生們減輕負擔.至於我們這邊也和一棵馬銀花較上了勁,最後不知誰一聲令下"我們用手挖吧",4,5個人立即趴下去,居然不到一會真的就刨出根部了,這十隻爪子聯合起來的威力還真不弱於一把鏟子呢.在見識到"土撥鼠"的威力後,我們開始對當一隻土撥鼠樂此不疲了,不一會兒,大家又一次以爪代鏟的完整地刨出了另一棵馬銀花.就在大家鬥志正高昂的時候,嚴師兄居然"殘酷"的告訴我們要收工了,看看時間還不到兩個小時啊!不過當天的下午的工作還沒結束了,或許該説真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我們還要給每棵樹測量胸徑,測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長,以及葉的重量,枝的重量,最繁的就是測量每條根的直徑和長度了,往往一個主根周圍會有很多側根,我們也需要把每一個側根的胸徑和長度記錄下來,來反映它整個地下部分的狀況,這些工作也是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問題百出.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工作,就該把每個根洗淨,稱淨重了,洗根時覺得瀰漫着一股人蔘的香味,忍不住湊到鼻子跟前猛的吸一下,真是令人神清氣爽啊.

當天晚上,我們組就和土壤組對換了儀器,因為我們的植被生態實習已經結束了,即將開始的是王秀之老師指導的土壤實習.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羅盤測坡度坡向,地質羅盤的南北方向和普通羅盤是相反的,常常會不小心將指北針讀成指南針.要讓小水泡對準中心也是很考練人的耐心和細心的,因此使用羅盤對我是個很大 的折磨,但是將泡定位的成就感卻讓我對之樂此不疲.然後在實驗站南方的一個自然斷面上,王老師向我們介紹瞭如何選址挖土壤剖面,如何分析和劃分土壤剖面,如何判斷不同剖面的土壤特徵.在之後的三天中,我們上過防火道,下過水稻田,深入了葉家山的叢林,也拜訪了酸棗溝的螞蟥之家,我們一共挖了9個土壤剖面,取了9個剖面樣地,挖了10斤的土樣,整個天童山到處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我們的歡歌笑語以及我們揮汗如雨的鐵證——土壤剖面.雖然每天都是重複同樣的工作,但地點不同,土壤的特點不同,每個人承擔的工作不同,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心情都是新的.經過三天的訓練,每個人不僅掌握了野外樣地調查的基本方法,也學會了如何防治螞蟥,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互相幫助以及親密無間的合作.實習的教學內容在第六天的上午已經結束了,接下來就到了考察我們真功夫的時候了.第一關就是植物辨認的考試.考試的形式很簡單,考場的佈置也很簡陋,就是沿着廚房大廳一週擺上15個凳子,每個凳子上有一種植物,一個大組15個人排隊依次進入,從門邊第一號凳子上的植物開始辨認,順號辨認.不知是太沖動還是太自信,我居然是我們組第一個進去,雖説考試不是很正式,但"考場紀律"還是有的,不準交頭接耳,也不準故意耽擱,剛進去時不免有點緊張,但看到自己熟悉的栲樹和米櫧後心就漸漸定下來了,但是看到自己陌生的植物時還是忍不住多逗留一會的,最懊惱的是最後一個植物,明明是米飯,我居然沒有摸背面的倒刺,僅看了一眼就迅速寫下了連蕊茶......不過幸好老師對我們手下留情,只需答對10個題仍是滿分,所以當天也可以説的上是皆大歡喜啊.第二關就是要利用這些天所學的實習知識,每大組自選方向,在一天內交兩篇小論文.俗話説"三思而後行","磨刀不誤砍柴工",要確定一個有意義,有創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實驗方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個下午全組人員都在思考在討論,討論是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大家都積極發言,各抒己見,討論的比較激烈的時候也難免會有一些爭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團體性.終於在討論比較了三個方案以後,在王希華老師的指點下,我們確定了"太白山區 五種植被分佈隨海拔高度的變化"這一方案.然後向王希波師兄請教了解太白山的地形和植被情況,確定野外實習的工具和注意事項,因為山上隨時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準備,組裏的幾個男生也都做好了為女生赴湯蹈火的準備.這天大家都睡的比較早,一切都為了第二天爬太白準備.

20xx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範文2

第一天:取樣

到達衡水汽車站已經12點,但舟車勞頓並未影響我們實習的激情和熱度,我們吃了中午飯就坐上了18路直奔目的地衡水湖。到了目的地之後我們按照原定安排執行我們的第一項任務:全面瞭解衡水湖周邊居民生活狀況和湖區生態環境、生物物種生存狀況。

生物物種調查. 我們將針對衡水湖及周圍的玉米、水稻、蓮花、蘆葦、芡實、菱角等植物觀察其生長情況,對鯉魚、鯽魚、田螺等動物進行仔細觀察。

生態環境調查 此次主要在岸邊水質水下污泥採樣檢測,並拍照作為參考。適當採集周圍土壤,驗證酸鹼性等。

我們認真地取樣,準備帶回實驗室進行水質監測。完成時天色已近晚。

(第二天)

“民意調查”是我們實習內容的第二部分,首先我們把提前準備好的調查問卷讓開船的師傅(是當地人,對衡水湖有很深的感情和了解)填寫,師傅不僅熱情認真的填問卷,還給我們講解了好多有關衡水湖的歷史故事和人文趣事:

我們還向當地的漁民瞭解了衡水湖水質保護的相關信息。

島上居民也熱情參加了我們的調查問卷。

(第三天)

經過昨天從當地人和漁民口中對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深入瞭解,知道了這兩年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更加重視對衡水湖的治理和保護工作。所以我們就舉行了“讓衡水湖更美,我們在行動!”條幅簽名活動!

這次宣傳面對的羣體有遊客、有漁民還有相關工作人員,我們還會去附近中國小對這些祖國的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行宣傳、教育。讓他們從小就養成一種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讓他們有一種“讓母親湖更美麗,有你有我”的責任感,並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保護母親湖,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第四天)

走訪“衡水湖管委會”

經過了解,我們得知衡水湖現直接由“衡水湖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我們最後會把我們這次調研活動的具體成果和存在的相關問題以及需要官方部門採取的措施和還有我們大學生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以報告的形式發給管委會,領導説他們歡迎也必然會採納合適的建議。拍照過後,李主任還親切地和我們每個人一一握手,讓我們深受感動,也感受到了這次實習活動的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第五天)

對我們帶回來的樣本進行“水質檢驗”

運用我們所學的有關污水處理的相關知識進行水質污染的檢驗,我們瞭解用離子交換法淨化水的原理和方法,用天然水中無機離子雜質的定性鑑定方法。

1離子交換法淨化水

天然水中主要有無機雜質離子,另外還有某些氣體、有機物和微生物等。除去天然水中無機雜質離子而獲得的淨化水稱為去離子水,實驗製備去離子的方法是離子交換法,工業上製備去離子水的方法除離子交換法外,還有電滲析法、反滲透法。

2水的電導率及水質檢驗

水中所含雜質離子越多,水的電導能力越強,水的電導率越大,所以可以根據水的電導率,判斷水中雜質離子的相對含量。評價水的純度。

檢測表明,目前受污染河段的超標項目主要為大腸菌羣、非離子氮、石油類、溶解氧、PH值等,其中以礦物污染和化學污染最為嚴重。

除了遊客帶來的礦泉水瓶和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的污染,來自廣大農村地區的面源污染也令人擔憂。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加大對湖區部分的湖面垃圾的打撈工作,並張貼“為了美麗的湖面,請不要隨意扔垃圾”等宣傳標語。

(第六天)

經過為期近一週的實習活動,我們收穫很大,這是我們進入大學以來第一次那麼長途跋涉的去實習,雖然很累,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因為我們有一顆堅強而充滿熱情的心,所以我們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實習任務,更知道了團結協作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團隊精神是成功的必備條件!這次實習充分培養了我們的動手實習能力和與人溝通的技巧,我們也得到了當地人和管委會領導的一致肯定和支持!

20xx環境科學專業實習報告範文3

20XX年4月20日,天空中還不時地微微下着小雨,我們資環學院環境科學系的60多位學生興致勃勃地登上了開往位於浙江寧波天童生態實習站的火車。在那裏我們開始了為期10天的實習,一段令所有人都懷念的生活。10天中的激動、興奮、緊張、勞累、盡情……每一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們大學生涯中的“美麗樂章”。

一. 出發嘍!

也許正因為大學三年來第一次班級集體外出實習,大家的心裏都洋溢着喜悦和興奮。早就聽説了天童的自然美景,心生嚮往;又聽説有山螞蝗、有大蚊子,又不禁哆嗦一下;還聽説山路迢迢,崎嶇難走,忍不住伸伸舌頭……總之,我們像一羣即將進入神祕園的孩子,關於天童的一切,都是那麼讓我們着迷。

三個多小時的火車,將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再加上層層石階,揹着書包、拖着或者扛着行李的我們似乎都快要趴下了,才看見我們的宿舍樓,這才重新點燃了熱情。在寢室裏一陣忙活後,大家好像個個都精神飽滿,同時也會感歎一下:“噢,原來天童是這個樣子的呀!”

二. 植物組的實習:走的人多了,世上就有了路。

4月21日,我們的生態實習正式拉開序幕。大家“傾巢出動”,跟着老師們在山裏“溜達”。其實説“溜達”是不準確的,因為一路上王希華老師會不時地停下腳步,然後摘下一些植物枝條,幫我們講解植物的名稱和特徵。這時候我就特別好奇,王老師只要看看葉子形狀和顏色、摸摸葉片質地,就能隨口説出植物的名字,怎麼在我眼裏,所有的葉子都是一個樣子?

路上我們走走停停,就是為了觀察植物,提高我們對植物的“認知”能力。貌似每次老師介紹一種新植物的時候,我聽着一個個特徵,短時間內能記住名字。可惜走了二三十米遠之後,就怎麼也想不起來名字了。最後我只記住了楊梅和裏白……

接下來的幾個半天,我們都是在山路上度過的。説實話,這山路的確是“山路”。我以前也爬過山,可從來沒爬過這樣陡峭的山。感覺前方好像沒有路,又好像到處都是路。前方的王老師步履矯健,如履平地;後面的我們踩着枯枝落葉,繞過身邊的枝條,還得注意着腳下的石塊,我整個人都是提心吊膽,戰戰兢兢,有時候真是手腳並用。而且不巧了,那些天正好下雨,路上軟塌塌滑溜溜,讓我不敢踩下去。身上又穿着雨衣,手腳不便,唯恐自己一個不小心滑進身旁的“綠色海洋”裏。到最後,雙腳已經沒有感覺,只是麻木機械地不停地走走走,只想跟上前方大部隊……

走在路上,老師還得時不時地幫我們講解植物,的確很辛苦,但是那個時候的我正關注着這路怎麼走、這山怎麼下,老師所説的內容記下了一半,走出不遠忘記了一半,路上緊張又忘記了一半,想起來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雖然在白天我記得住的植物實在是寥寥無幾,但這麼多次的植物講解,至少讓我明白了一點道理:在辨別植物種類時,我們可以憑藉葉片的形狀、葉片(正面和背面)的顏色、葉片的着生方式、葉片的質感、葉片(揉碎後)的氣味、葉柄的形狀和顏色等等諸多因素。當我們能大致辨別出植物的大類後,可以更加細緻地分辨出具體的種,就像山礬分為黑山山礬、披針葉山礬、薄葉山礬等等。

我一般是晚上回到寢室後,看看自己的和其他同學採到的樣本,問問同學,然後努力記住植物名字。不過説實話,我覺得這些植物的名字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高深莫測,一不留神就從腦袋裏溜走了,我只能拼命回憶,剛剛那個才認過的植物叫什麼來着?

不過,和植物葉子不同的是,我們對白天情景的回憶是真實的、感性的、細膩的。在山上,我們冒着雨拉樣方,在植物羣中穿來穿去,彼此之間互相大聲應答;山路上,我們相互扶持、彼此提醒,更有細心的同學折斷一根根擋人的樹枝,為身後的同學開路;在險情路段,有同學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温暖人心。在細雨中度過了兩天與植物的親密接觸,驚險的山路讓我們都身心疲憊,那時候真恨不得立馬下山。事後回想,當時的雨、當時的恐慌、當時的跌跌撞撞似乎都淡了,留在心裏的是那路上顯現出的絲絲温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baogao/jingxuan/0o9r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