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國小生演講稿 >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通用5篇)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通用5篇)

學生教育演講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通用5篇)

大家好!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説不要以為這件好事太小了而不去做,也不要以為這件壞事太小而去做。我們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少年首先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從小養成良好習慣,自覺守法。

《治安管理處罰法》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麼樣過馬路,不能打擾別人休息,不能破壞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時要注意什麼等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學看來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隨地吐痰;亂闖紅燈;不愛護公物;強行向別人索要錢物等等行為都是法律不允許的,如果情節嚴重的話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大家要學習法律,增強是非判斷能力,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關鍵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幫助他人遵紀守法。

有人説,我只要自己不違法,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這是不對的。如果我們身邊的同學、朋友甚至家人做出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應當及時阻止,給他們講解法律,讓他們認識到違法的後果,那你就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三、學會自我保護。

同學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不法侵害,一旦碰到了,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後設法擺脱,及時向家長或老師彙報。

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我們自己積極學習法律法規,加強自身修養,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做到學法、懂法、守法,奮發向上、健康成長!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週末,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作業。也就是我們看《中國小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課》。一開始我並不認為那些災難永遠不可能發生在我身邊。

今天早上我還在睡懶覺的時候,媽媽把我從夢中拉了出來,讓我坐在電視機前等這個節目。當時我很不情願,但是節目開始的時候,我深受感動。

在節目中,經過案例分析和專家講解,我學會了災難來臨時如何自救。比如火災來臨時,要迅速找到安全通道,儘量讓身體緊貼地面;有濃煙時,用濕物捂住口鼻;如果你着火了,你應該在地上打滾,把火撲滅。在農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因此,許多朋友在沒有父母照顧的情況下去河邊游泳。這個時候,溺水的情況經常發生。因為溺水的人缺乏自救知識,不理解自己的口鼻應該暴露在水中,導致杯子和器皿的出現。所以,當溺水發生時,不要盲目下水救助,要大聲呼救大人。

隨着節目的深入,我也更加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果你走在路上,你應該走在右邊;過馬路時走人行橫道;“紅燈停,綠燈行”,“寧可給三分,不爭一秒”。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期望,安全教育對我們很重要。經過這個項目,我們建立了安全意識,學到了很多安全知識,學會了保護自己,提高了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這個節目也讓我明白,生活是完美的,值得珍惜的。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珍惜吧!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是3月28日,也是第21個全國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 這個教育日,是由國家有關部門發出的,確定每年三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一作為全國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今年是第17個“安全教育日”,主題是“普及安全知識,提高避險能力”。。 校園安全與我們每個師生密切相關。它關係到我們學生能否健康地成長,能否順利地完成學業;它關係到我們的老師能否在一個寧靜、安全的環境中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和造就各種人才。因此,校園安全是我們做好學校各項工做的基礎和前提。

調查顯示,我國中國小生因交通事故、建築物倒塌、食物中毒、溺水、治安事故、暴力犯罪等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失去他們如花的生命!樓房擁擠造成學生受傷,課間追逐打鬧造成骨折,課堂上被鉛筆頭扎傷、實驗過程中被燙傷、溺水身亡、學生打架鬥毆以及車禍等意外事故令人防不勝防。枯燥冰冷的數字,這些令人心顫的事實背後我們看見了什麼呢?逝者以他們的鮮活而短暫的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哪些警示呢?望老師、同學深思!

儘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發災難,未知遭遇常讓我們膽戰心驚,手足無措,但研究表明,通過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若能在災難和傷害降臨的初期,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80%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第十七個全國中國小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對全校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上下樓梯要有秩序,都要靠右邊走。不準擁擠,更不準推人。前面的人摔倒的話,馬上要停止前行,把摔倒的人扶起來。

2、課間不要做危險動作,要做無危險的正當遊戲。

3、嚴禁在樓梯的扶梯上滑下來。

4、不準在教室裏、校園內互相追逐、吵鬧。

5、上課期間,特別像體育課,要聽從老師指揮,服從老師安排,不追跑打鬧。

6、上、下廁所,進出教室時,也不能擁擠,要有秩序的進出,發揚大同學讓小同學先進出。

同學們,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擁有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加強安全意識,努力增強自我防範能力,做到警鐘長鳴!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 篇4

"興趣是的老師。"這句話永遠是教育的真理。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熱情,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變無心為有心。在作文教學就能講出真話,道出真情,作文也寫得有血有肉,不再幹巴巴的了。

有一次要求以"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表達出真情實感。在教學這篇作文時,我採用了"先激發學生感情,再引導學生講出真話"的教學方式,結果取得了成功,學生的作文展現了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讀來不禁令人心靈為之觸動。

教學《我想對你説》這篇作文時,我先從分析作文題目入手。

我説:"你們長這麼大了,父母養育了你們十多年,老師教導了你們五年,你們難道沒有一句心裏話想跟他們説嗎?對他們,你們有一種怎樣的看法?有一種怎樣的感情?是喜歡?感激?還是討厭?同情?今天就用筆來寫一寫,把你們想對這個人説的真心話全講出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接着,我有感情地讀了幾篇範文,以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哦,我想説的也正是這些。

讀完後,我再發幾篇範文下去讓學生自己看,體會寫法。

接着,我再讓學生自己説。

最後,才讓學生動筆。這次作文,學生寫得很順,感情也很強烈,都向對方談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有對老師提建議的,有對媽媽説悄悄話的,有勸告同學的,也有批評爸爸的------看着這些真情流露富含童真的話語,你的心靈真的會不禁為之一動優秀作文教學案例優秀作文教學案例。這次作文是本學期最成功的一次。

激發寫作興趣,讓他們有話可説,讓他們有表達的慾望,講出真話,寫出真情,我想這應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反思:

作文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最重要的。教師只有因勢利導,才能讓學生入情入景,學生才會有話可説,有內容可寫。

案例抓住了"導"去進行教學。先從範文入手,找出別人成功的地方,通過討論總結出寫作方法,再出示本次作文的具體要求,這等於給學生降低了寫作難度,令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最後才讓學生談自己想寫什麼內容,引導他們怎麼寫,可謂水到渠成。師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國小生教育演講稿 篇5

案例實錄:

當我請幼兒看完《借尾巴》課件後設置了一個懸念:我問孩子“可是森林裏卻有一隻小兔卻正為自己的尾巴發愁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幼兒思考片刻,出示第一幅圖片)原來老虎大王要舉行百獸大會,小兔在為自己又短小有難看的尾巴犯愁呢,它難過的心都快碎了,大家快幫它想想辦法吧!”

有的孩子説:要不在紙上畫一條,剪下來貼上去吧。還有的説:用棉花做一條,然後用雙面膠貼上去好了。也有的説:去買一條漂亮點的尾巴裝上去就好了……

接着孩子們的提議我緊接着問:如果你也有一條尾巴,你希望長一條什麼樣的尾巴?希望你的尾巴能幫你做什麼事?孩子們又開始紛紛議論起來:“我希望長一條猴子的尾巴,因為它可以讓我盪鞦韆”;“我希望長一條牛的尾巴,因為夏天的時候,蚊子總是把我的腳咬得很癢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尾巴可以幫我趕蚊子”……(還有很多孩子想説自己的想法)

師:還有很多小朋友要説自己長的尾巴,那麼今天回去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明天帶來和另外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嗎?

案例分析:

積極的情感是激發豐富想象和創造力的內在因素。在本次活動中教師以親切,積極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始終以民主、寬鬆和諧的師幼關係為基礎,教師用自己的情緒去帶動、感染幼兒。一句親切的提示,一個讚許的眼神都能激發幼兒積極發言的自信。如教師在引導中能説“這個辦法真不錯”“你真聰明”等。在課堂上,教師抓住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設置懸念,帶領幼兒走進課堂情境之中,使幼兒主動、自覺、愉快地進行敏鋭的觀察、豐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揚的學習勁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起來,他們學習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就會得到盡情地釋放。依託幼兒的生活經驗,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語言

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教態親切,並且能和幼兒很好的互動起來。新《綱要》指出:“幼兒之間積極的互動和交往是幼兒重要的學習資源與環境。”教師在給予指導時,採用遷移性、分層次的提問方式。如教師在引導幼兒想辦法時她説:小白兔可傷心了,這可怎麼辦呢?小朋友願意幫小兔想辦法嗎?大家快一起來動動腦筋吧!在幼兒回答時教師一步步耐心等待,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讓幼兒體會到教師對他的信任。也更加鼓勵了幼兒發言的慾望,讓幼兒對活動更加投入,注意力更加集中。

在創設支持性環境時,教師與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開放的,不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教師是幼兒的朋友,營造一種相互分享和協作的關係。教師樂於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和平等交流者。讓幼兒暢所欲言,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支持,在平等的師生互動中,讓幼兒體驗到教師的關愛,增強説的信心,體會平等、成功、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xiaoxue/jjol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