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三分鐘演講稿 >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通用19篇)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通用19篇)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通用19篇)

大家好!

故宮就在眼前,可是總是有一種違和的感覺,讓自己覺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築,而是仿古建築。為什麼呢?因為遊客對建築的破壞,導致了國家對它們的保護,所以才會有隨處可見的鐵柵欄,而這充滿金屬質感的鐵柵欄正與古風古色的故宮建築羣相沖,充滿了不協調的違和感。

現在古建築絕大多數成了旅遊景點,人山人海,喧鬧不已,沒了那些宮殿的莊重與威嚴,留下的只有世俗與傷痕。它們如今在當代的尊嚴全無,淪落為人類觀賞之物,被鐵網所保護,儼如動物園的一隻戲猴一般,只得苟延殘喘。

我突然又想起幾天前,在頤和園發生的種種。

當時,我走進園中的轉角處,正被擁擠的人流所煩之時,看見一個孩子在隨地大小便。對此,我只想説,這個孩子的父母大概並不懂尊重傳統文化。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人父母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都沒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漸漸沒落的氣息。

但是!絕不可以!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絕不可沒落。即使是出現了這小小的危機,也要引以為重,不能積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讓人們感染傳統文化的氣息,並受其影響,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了的事。這需要大量機構組織有效的活動,使人們真正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只不過要真正做到使傳統文化在當代得到繼承發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質,它決定了古建築的生存能力。近年來,我國公民的普遍素質都提升較快,但還是有缺陷。普遍素質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傳統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觀。

其次,我們要讓更多的外國友人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國外對中華傳統文化引起注意,並使世界也熱愛上它,這樣會使它更易生存與發展在如今的社會裏。

最後,對於這次研學發表一些看法:雖然伙食較差,但我們一起吃的開心;雖然車程長,旅途累,但我們團結一致,毫無怨言;這一次研學我們收穫到的並不只是知識,不只是傳統文化的薰陶!更是思想的啟迪。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老子《道德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學習體會告訴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勵,促進我們高職教育深入發展。

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對於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裏的道指的是規律,道家認為“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道家對規律的認識,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對規律的科學認識,從小的方面説,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的方面説,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義是,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們學習老子這句話後,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能以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而是在積極與善人和聖人交往,向善人和聖人學習的同時,也要與不善之人交往,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為善人。如果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一個和善社會,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德經》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也是被人們廣泛傳誦的。它告訴我們,任何偉大人物的成長,任何偉大事業的成就,都是從細小做起,要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不斷耕耘。任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就必須記住老子這句話,做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認認真真學習,兢兢業業工作,朝着既定目標,一步一步邁進,那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不虛度人生,實現輝煌。

各位領導、老師們,教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為教師擔負着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我們教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自身素質,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品端午情韻,弘揚傳統文化”。

芬芳五月,粽艾飄香。提及端午,浮現在我們腦海的,是這樣一個佇立在浩蕩江岸的背影。他沉默地望了一眼身後的山川,緩合上雙眼,像滄涼的人世告別,寫盡了離騷的屈原,以這樣絕望的方式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冷豔的句號。

伴隨着屈原投江的悲壯,端午節來到了華夏兒女的生活。後人為端午節的淒涼漸漸注入了愉快的氣息,彷彿想為屈原抹去生命中的哀愁心酸,祭奠着,惜憐着屈原短暫的生命。然而,他的身軀落入汨羅江,化做一股至明至澈的水,他的靈魂,帶着對祖國的赤誠、對百姓的責任,在中華國土上空熠熠生輝。

今天,端午的氣息正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屈原的靈魂在明朗的天空中停佇,向我們宣讀着誓言,愛國、責任、忠誠、堅貞——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精神,因端午節的代代傳承,應時刻鐫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

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凝結在一起,引領着中國走向強大。而責任,則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責任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不僅有對同學、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幫助,對於作為國小生的我們,還有對老師、父母殷切希望的答覆。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端午,是屬於我們的節日,讓千古傳承的信念,在我們的花樣年華中永不退卻。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4

我喜歡文化,但我之喜歡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一種單純的喜歡,而是欣賞加調侃。

欣賞,不是用現實主義的眼光,而是用審美的眼光,比如大家都罵封建社會女人裹小腳不人道,殘忍,我卻要鼓掌若干遍,妙極,好看。現在的女人為了美,那也是掂刀弄槍的,割眼皮用刀,打耳孔用槍,沒有點犧牲精神,美從何來?再説,已經有學者從科學角度解釋了小腳的好處。腳小,為掌握平衡,走路自然要扭動腰肢,大家就省了減肥了,更重要的是,不用受那西方女人的束腰之苦了,看西方電影,那亂世佳人斯佳麗們穿個裙子,憋氣不説,還得奶媽一旁幫忙拉拉鍊,咱們看着,替她們急得慌,光想上去幫個忙。可男人不能上去幫忙,這就是個文化問題了。至於小腳女人扭胯扭得蠻活,生孩子時不容易難產,更是公認。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教下,中國女人開始藝術化,每個女人,都是一件藝術品,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娉娉婷婷,比西方的那些地動山搖的大腳板子們美麗多了,北大教授辜鴻銘13歲留洋,通曉英,法,德,日,意,拉,希等多種語言,但是在抗拒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面前,可謂一大民族英雄,歸國後第一件事就是遍尋中國小腳女人作自己的妻!哥們堅持中國傳統,不容易哪! 這麼説,大家可能認為我很沒同情心,那你就錯了。讀歷史少了,讀的時候你可能老想哭,可讀的多了,你就哭不出來了,由哭漸變為傻笑了。我屬於後一種。讀書愈多愈反動,説的可能就是我這麼一種人。

説到這裏,大家還可能覺得我不嚴肅,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嚴肅,哭笑不得是我心靈的常態。河清漣女士説,內心深處,她認為追求心靈自由是件很神聖的事情,但這種神聖在這個日益痞子化的社會裏卻飽受奚落-在這種嘲笑道德與崇高的的痞了氛圍中,追求心靈自由竟然要以半嬉皮的方式去掩飾。她認為這是時代的悲劇。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5

大家好!

當流行文化席捲中國,眾人沉醉於才藝選秀,迷戀於炫富,有誰還能靜下心來,去撿拾那不知被遺忘在哪個角落的文化遺產?又有誰還能去撐起民族文化的一片天?

縱觀今天的大中華:

還有幾人能去感受“之乎者也”的韻味?

還有幾人能去欣賞“唐詩宋詞”的魅力?

還有幾人能去品讀“四大名著”的精彩?

又還有幾人能再去體味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綜藝娛樂檔佔滿了各個頻道,當時尚雜誌堆滿了整個書架,當明星照片放大成了背景桌面,惡俗趣味驕傲地屹立於眾山之巔,嘲笑着這羣愚昧無知的人。放棄“庇護”他們的出色文化,卻用時間與金錢去添增那惡俗趣味的高度,直到他們完全失去出色文化的“庇護”,民族衰亡。

當古漢語詞典在角落裏安靜地“睡”了十多年,當《説文解字》被蓋上一層厚厚的塵土棉被,當中國古典名著在書架上層孤獨憂鬱,默默流淚,古古典傳統文化看着他的子孫們默默哭泣,顫抖着呼喚,卻無人聆聽。那悽清的大雁,那啼血的杜鵑,那縹緲的孤鴻,正在“人生”途中“吶喊”着;那終日凝眸的李易安,那飛鴻踏雪的蘇東坡,那驀然回首的辛稼軒,正在“前方”路上“彷徨”着,他們想以一己之精彩,去挽回那些不知迷失在哪條章台路上的中國人!

浩大的中國,號稱14億人民的中華民族,能有多少人不被燈紅酒綠所迷惑?十人?百人?亦或是千人?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驕傲地屹立於民族之林,靠的不僅僅是軍事的強大,經濟的昌盛,更是他們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漢語。可現如今的人們,正漸漸與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背道而馳,古老的智慧結晶正被忘卻。

新一代的青少年,或許不只是我們,可我們正在步入社會,是祖國的新希望!當以己之肩,肩己之任,挑起重建出色文化的責任,讓惡俗文化不再驕橫!

當明星不再能讓人為之瘋狂的那一刻;

當成星不再能讓人不擇手段的那一刻;

當時尚雜誌在書店銷不出去的那一刻;

到那一刻,人們就能正視娛樂,正確地認識到娛樂的利與弊,理性地對待娛樂,明白娛樂只是一種休閒,並不能因它遮蔽了真實的生活。

那一刻,人們能知道漢語言文字的重要性,重新認識、對待中國瑰寶,讓生活更加充實!

弘揚傳統文化,讓民族文化不再衰退!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6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叫______,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為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

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為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

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為鑑,以古為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當流行文化席捲中國,眾人沉醉於才藝選秀,迷戀於炫富,有誰還能靜下心來,去撿拾那不知被遺忘在哪個角落的文化遺產?又有誰還能去撐起民族文化的一片天?

縱觀今天的大中華:

還有幾人能去感受“之乎者也”的韻味?

還有幾人能去欣賞“唐詩宋詞”的魅力?

還有幾人能去品讀“四大名著”的精彩?

又還有幾人能再去體味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綜藝娛樂檔佔滿了各個頻道,當時尚雜誌堆滿了整個書架,當明星照片放大成了背景桌面,惡俗趣味驕傲地屹立於眾山之巔,嘲笑着這羣愚昧無知的人。放棄“庇護”他們的出色文化,卻用時間與金錢去添增那惡俗趣味的高度,直到他們完全失去出色文化的“庇護”,民族衰亡。

當古漢語詞典在角落裏安靜地“睡”了十多年,當《説文解字》被蓋上一層厚厚的塵土棉被,當中國古典名著在書架上層孤獨憂鬱,默默流淚,古古典傳統文化看着他的子孫們默默哭泣,顫抖着呼喚,卻無人聆聽。那悽清的大雁,那啼血的杜鵑,那縹緲的孤鴻,正在“人生”途中“吶喊”着;那終日凝眸的李易安,那飛鴻踏雪的蘇東坡,那驀然回首的辛稼軒,正在“前方”路上“彷徨”着,他們想以一己之精彩,去挽回那些不知迷失在哪條章台路上的中國人!

浩大的中國,號稱14億人民的中華民族,能有多少人不被燈紅酒綠所迷惑?十人?百人?亦或是千人?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驕傲地屹立於民族之林,靠的不僅僅是軍事的強大,經濟的昌盛,更是他們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漢語。可現如今的人們,正漸漸與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背道而馳,古老的智慧結晶正被忘卻。

新一代的青少年,或許不只是我們,可我們正在步入社會,是祖國的新希望!當以己之肩,肩己之任,挑起重建出色文化的責任,讓惡俗文化不再驕橫!

當明星不再能讓人為之瘋狂的那一刻;

當成星不再能讓人不擇手段的那一刻;

當時尚雜誌在書店銷不出去的那一刻;

到那一刻,人們就能正視娛樂,正確地認識到娛樂的利與弊,理性地對待娛樂,明白娛樂只是一種休閒,並不能因它遮蔽了真實的生活。

那一刻,人們能知道漢語言文字的重要性,重新認識、對待中國瑰寶,讓生活更加充實!

弘揚傳統文化,讓民族文化不再衰退!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8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練習《弟子規》!

古人云“德以孝為先”,練好《弟子規》三分鐘演講。一個人如果能孝順,就會有一顆善良善良的心。有了這種善良的心,他可以造福很多人。

《弟子規》説:“父母打電話不要慢,父母做事不要懶,父母教書要尊重,父母負責任要服從”。

意思是:在家裏,父母給我們打電話,一聽到就要接,很久都不要説好。如果父母想讓我們做什麼,我們應該迅速行動,不要拖延或懶得做。當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必須尊重地聽我們的話。當我們犯錯時,父母會責備我們。我們應該服從並承擔錯誤。我們不應該違抗他們,讓他們難過。

《弟子規》裏,説讀書有三種方式。也就是説,閲讀的方法要注意三個方面:心、眼、口。這三點應該是實際做到的。

《弟子規》還説:事情雖小,但不要擅長;事情雖小,但不要私底下隱瞞。三分鐘演講“練習《踐行《弟子規》三分鐘演講”

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不要不告訴家長和老師就做決定;事情雖小,但不要藏在背後。

《弟子規》這些規則看似簡單平凡,但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們學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學生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衞生習慣、良好的禮貌、良好的節能環保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良好習慣、愛護公物的良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表彰優秀的集體和個人。

學生,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練習《弟子規》,培養自己的性格,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9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説:“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xx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説,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0

就中國文化的發生來説,有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不同的兩源;就學術思想而言,也具有多元互補的特點,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動互補是其顯例。傳統中國還有發達的民間社會,主要以家庭和家族為中心,構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會依託物。

現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內涵和現代性之間的張力問題。因此,在一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中間呈現的諸多問題,常常離不開文化的思考。就是説,從文化的視角解讀現代社會,有可能把很多問題説得更清楚一些,單一的政治解讀、經濟解讀、軍事解讀,都不容易把一個國家和社會研究明白。

我的一個看法是:社會的問題在經濟,經濟的問題在文化,文化的問題在教育,教育的問題在文化。這是一個文化與社會與政治與經濟之間的互動循環圈,這個循環圈為我們提供了對社會現象作文化解讀的可能。我不是文化決定論者,但我覺得,當代中國文化方面的欠賬太多。因為我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把文化混同於意識形態,以至文化排斥多於文化建設。殊不知文化建設是需要依賴社會的。經濟的市場化自然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社會不能市場化,社會的教育與學術尤其不能市場化。人類的道德理性(譬如操守)和美好的情感(譬如愛情),不能市場化。總之,經濟強國的建立,不能以犧牲文化的基本價值為條件。

現代性語境下的文化問題,有一個自我的文化身份和與他者的關係問題。走向現代,那麼傳統呢?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試圖與國際接軌,那麼自己呢?所以,便有了對自身角色作文化辨認的需要,而角色離不開自己的文化傳統。如果説一百年前、三十年前,可能還會有學者認為現代化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是不相容的,但今天,已經很少再聽到這種聲音了。我們長期反思的結論是:現代化不能完全丟開自己的文化傳統,不能離開自己的出發點,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與文化。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時候,中國的唐代就已經迎來了自由歌唱的歷史時期,唐代的多元繁榮是中國文化史的最輝煌的記憶。

多元共生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就中國文化的發生來説,它是多元的,具體可以説有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不同的兩源。我們過去講中國文化,一般都講黃河文化,以黃河文化為基準,因而黃土地文化、農耕文化、內陸文化、寫實主義文化等等,成為人們概括中國文化的常用語言。但長江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不同於黃河文化的範例。甚至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現的文化面貌也是如此的不同。

長江上游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造型和黃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誇張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充滿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懷疑這是中國人制作的造型嗎?從這些青銅器的構造上,我們約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帶有青銅器的剛性。而長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一年我參觀河南的博物館,看到黃河流域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各種鼎器的造型渾厚莊嚴,有力度,感覺很震撼。後來館長帶我去看另一處存放的青銅器,一排的鼎器,但造型輕巧,下座雖大,腰身卻很細,年代也跟黃河流域差不多。館長讓我想想是哪裏出土的?我説可能是三楚。他説是啊,“楚王好細腰”嘛。宮廷的審美取向已經影響到了青銅器的造型。由這一點可以看出,楚文化確實有自己的特點。長江下游的浙江則有大規模的玉器出土,就是有名的良渚玉器,不光有人身上佩戴的飾物,而且有生產工具和軍事器械,例如玉斧、玉刀、玉箭、玉劍等等。所以考古學家懷疑,我國古代是不是可能有一個玉器時期。這些潔白堅硬的玉器,或許也可以讓人聯想到浙江人的一些性格特徵。

所以,不僅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不同,長江上中下游的文化也有很多差異。黃河文化的那些人們熟悉的特徵,不一定完全適用於長江文化。長江自古以來航運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聯繫起來,如果説黃河文化帶有內陸文化的特點,那麼長江文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了海洋文化的特點。長江流域南面的嶺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廣泛的聯繫。

就學術思想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補的特點。學術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態的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動互補是其顯例。佛教是在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到中國的,這麼一個外來宗教慢慢變成中國自己的宗教,是由於儒家的思想有極大的包容性。道教的產生也在東漢,當佛教思想剛剛傳進來的時候,起來進行反駁和討論的居然不是儒家而是道教。因為道教是宗教,所以對另一種宗教的理念不能認同。南北朝時期的範縝寫過有名的《神滅論》,就是批評佛教思想的。他為什麼寫這個文章呢?據陳寅恪先生考證,範縝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他自己,都信仰天師道,這是道教的一個分支,他反對佛教,是由於他有道教的家傳影響。

歷史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宗教戰爭,但是中國這麼長的歷史,很少有宗教戰爭。這是由於中國的文化思想有極大的包容性,特別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於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陳寅恪先生所説,“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為傳統社會佔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漢以後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間。對於一個知識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補使得精神空間有很大的迴旋餘地,進退、順逆、浮沉,均有現成的學説依據,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儒家思想給人以上進的力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傳統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職、斥退、罷官的時候,道家無為的思想便可以給他很好的支撐。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讓他暢遊于山水之間。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總之生命個體不會陷入完全的絕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性的基本特徵。

傳統中國還有發達的民間社會,主要以家庭和家族為中心,構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會依託物。依據文化人類學的法則,文化傳統可以區分為大傳統和小傳統。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比如中國傳統社會的儒家思想,就是大傳統;而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則是小傳統。大小傳統是互動和互相依賴的,當大傳統遭遇危機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在民間文化中搜尋到它的碎片。所謂“禮失,求諸野”,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到東南亞一帶,看到那裏的華族社會,其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性仍然相當牢固,甚至比我們國內看得更重。

中國文化自有令人自豪的不間斷的傳統,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和漢字有關係。漢字我們使用了兩三千年,從秦朝的統一文字到現在,一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電腦盛行原以為會使我們的漢字遇到危機困難,實際結果卻並非如此,現在漢字進入電腦極為方便,説明我們的漢字在現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文明不間斷的有功之臣。相反,20世紀初前半期,許多志士仁人以為漢字將成為現代化的“累贅”的想法,未免是杞人憂天。不過從清朝中葉以後,中國的發

展落在了世界文明的後面。不少史學家喜歡講清朝如何不可一世,喜歡講“康乾盛世”,但是我個人的看法,中國落後的直接觸點其實還是發生在清朝。由於康熙晚年到後來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不與外人建立正常的交流關係,使中國處於與世界隔絕的狀態。唐朝為什麼那樣強大而且繁榮?胸懷寬廣地與中亞以及其他國家建立穩定的文化商務關係,是重要的一因。十七世紀的時候,歐洲人很願意跟中國交流,但是清朝統治者不接受他們伸出來的手。顯例是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以給乾隆祝壽的名義率船隊來華,帶有喬治三世國王給乾隆帝的祝壽信,希望與中方簽署一項貿易協定,並在雙方首都互設使館。清朝認為根本無此必要,價值1.56萬英鎊的600箱禮物收下了,馬戛爾尼則除了拿到一柄精美的玉如意,等於空手而歸。我以為至少是此次,不是西方而是清朝統治者主動放棄了交流的歷史機會。否則,如果當時能夠主動打開和歐洲經商的通道,後續的發展也許就不是後來的面貌了。

到了晚清,中國的大門被西人的船堅炮利打開,歐風美雨狂襲而至,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發生了危機。1920xx年持續幾千年的帝制解體了,最後一個皇帝被趕下了龍椅,以“三綱五倫”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傳統社會的大傳統,還能夠繼續發用嗎?中國的固有文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生?或者換句話説,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性應該是怎樣的關係?傳統中國經過怎樣的途徑才能順利地進入現代中國?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還有意義嗎?百年以來一直存在爭論,直到今天仍不能説已經獲致完全的解決。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大舉侵入中國的現代,還能有多少人做到如此?

簡説現在是一個極好的時代亦是一個極壞的時代,可供享受的物質空前的豐富,而生活卻變得越來越抽象。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如此的經濟浪潮下迷失了自我。

如果説讓你選擇:

坐於西味兒十足的餐廳,一個服務員拿着菜單來為你服務,問你需要些什麼,然後你啃起了土司麪包……

或者自然的坐於農家經營的那些小茶館裏,然後對着店家吼着“嘿,哥們兒,來碗清茶潤潤喉!”

我想對於我而言,我喜歡後者,因為那樣來得自在灑脱。

只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在,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拼了命的想要去往那些摩登都市,去體驗一把巴黎的浪漫,過上奢靡的生活,慢慢享受人生。於是那些擁有着土家風味兒的傳統民居,便離人們愈來愈遠。

當初覽沈從文的《邊城》,初識蒙有一層神祕面紗的古城鳳凰,初遇那天真善良、温柔清純的翠翠,初見那充滿了苗族藝術氣息的吊腳木樓,你會有何感觸?是否你會頓感茫然不知。或許你知道有一位作家,他叫沈從文,那麼《邊城》是什麼?鳳凰古城又在哪兒?翠翠又是誰?這些你都一無所知;亦或許你知道在我們五十六個民族中,有着一個苗族,然而什麼又是吊腳樓?

還是好好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體驗一把最樸實的生活吧,早早的起牀,去體驗一下鳳凰古城的魅力,看看勤勞的鳳凰人開始一天的勞作,聽聽那在沱江划着船的老船伕哼的調調。也許你會看到小橋上的上學孩童戲水嬉鬧,你會望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對你回眸一笑,你會遇見一位賣花的老人,買下她那美麗的鮮花,嗅嗅它的清香。

老酒鋪,新燈籠。古樸的青瓦,古典味十足的交易。這些你都該好好的體驗一把傳統文化。

乘着年輕,多去些地方,多學些東西,多體驗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吧,不要總沉溺於燈紅酒綠的世界裏,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或許你就該是平靜的生活在像鳳凰這樣寧靜的古城中,遇見一位如翠翠那般的姑娘,亦或是純樸勤勞的古城男子,然後安寧的度過餘生,淡然平靜。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2

女生們先生們:

早上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説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説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難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説,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説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説,但憑着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為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3

借傳統之力,築民族之魂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當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物質生活豐富多樣,但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對立面是人們精神層面的營養不良。所以我們現在應當重視精神文明,以提高自身修養。如何提升修養,讓我們的人格閃耀光輝呢?是去美國學習還是到歐洲借鑑,不,不需要,只要我們回一回頭,將我們先輩們留下來的文化精髓拾起一二,便可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出淤泥而不染。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經歷五千年的時光洗禮,我們的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經典,像詩經,論語,孟子,莊子,弟子規,孫子兵法,唐詩宋詞。這些著作包括教育,軍事,倫理道德各個方面。

詩經為勞動者而歌,,為愛情而頌,他向我們展示了最原始的美。

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了我們只有思學結合才能學有所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示我們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看孔子在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提醒我們時不我待,應當抓住青春年華。

莊子的“白馬非馬”向我們展示了雄辯的力量;《逍遙遊》中那徙南冥之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直上者九萬里”向我們展現了超脱的力量,奇異的想象。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人應當有博愛的胸懷。

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教給了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孝道。 孫子兵法點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制勝韜略。

再看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萬丈豪情;以及杜甫那“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情懷。

就連生活中伴我們一日三餐的筷子也在時刻提醒我們只有團結協作才能有所作

為。

聽完這些,你還會對父母的耳提面命瞋之以鼻嗎?你還會在看到摔倒的老人時在扶與不扶之間猶豫再三嗎?

當我們的良知沉睡不醒,當我們的道德底線一降再降時,請回過頭去,看一看,聽一聽先輩們對我們的教誨。

借優秀傳統文化之力,修正我們的道德素養,讓我們的民族擁有更強健的體魄,假以時日,東方巨龍必將翱翔九天!!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4

不管怎樣,中國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緊急情況下,推開了兩名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雙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歎她的舉動,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對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類似“埋兒養母”的極端行為,這種行為更讓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違當今社會主義所“規劃”的和諧藍圖的“傳統道德”如今註定要被剔除,倘若繼承這些糟粕,必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書”和“警察的手銬”。對那些垃圾道德必須剔除,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為千年後的我們描繪了一個男權社會。“裹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那也註定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巨浪衝走,儘管它在某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今天的我們可以用千年後的眼光重審過去的歷史事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後人千年後亦會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今天我們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與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精華大都隨時間的拉長減輕了質量,甚至湮滅了。

不可否認,自中國打開大門迎接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便遭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才能佔到上風,而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大都失去了,或者改變了最初的形態,遭到扭曲,甚至泯滅,無跡可尋。“聖誕日”“復活節”充斥店家“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這是多麼的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間斷的文化精華,留傳至今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丈量的巨大財富,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區別於其他名族血脈的獨特精髓。換言之,這就是“本”這就是“源”。

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並發展精華,保持傳統道德的內在思想形態,維護精華的本原,將它帶入當今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它的基礎之上構建符合這一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不忘“本”,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即使外來文化與新思想侵蝕到了我們的每一寸土地,我們也無法丟掉傳統道德的“本源”。這“本源”,就是文明從未間斷的古國文化延綿至今的重要原因。傳統道德中的精華教會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倘若你已被新文化浪潮沖掉了這看似包袱的財富。請一定要找回它。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5

是誰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遠古走來,叱吒風雲?

是誰的傳統被薪火相傳,從現代走去,綻放輝煌色彩?

是誰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讓人們探索去發現?

是中國那已經經久不衰的文化,一個不斷書寫奇蹟的民族和文化強盛的國家,一個潛藏着無限動力迅猛發展的國家,和他那傳承下來的文化。

面對近日,多數中學生偏愛閲讀漫畫,小説,網絡作品,而非傳統的文學名著,甚至是讀不為興趣,而是為了考試。我認為真的很不應該,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的丟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漠視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了,也許不久的將來,這些傳統文化已經找不到了。現在正面臨着,多種傳統文化繼承人找不到的問題。

曾幾時,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是很多人心生嚮往的一項技能。但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子產品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人痴迷於鍵盤與鼠標,丟掉了筆桿子,逐漸形成了提筆忘字的尷尬局面。這也是諸如《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取得高收視率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一件傳統文化的危機啊。作為一名中國公民,保護好自己的傳統文化是每一箇中國公民所必備的職責所在。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和靈魂,它甚至可以昇華為一個國家的棟樑,名著更是見證一個民族歷史的興衰,例如《紅樓夢》,它片面上是“寶黛愛情”但深刻的是四大家族的強盛和興衰,亦或者是我們民族的一面鏡子。這些都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存在性啊。甚至我認為讀名著是為了考試,而非興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他們的行為,甚至貶低了民族傳統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有人説名著離我們時代太遙遠,我認為經過一代代的薪火相傳,各個祖先傳承下來的,與我們的生活可謂是息息相關啊。

當今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在追求網絡小説、漫畫的同時,也失去了在名著中遨遊,靜下心來探索和追求的機會,文化與文明的傳承的斷層問題,需要我們真正去關注。請不要漠視這些傳統文化了,去重視那些因為繼承人而面臨滅絕的文化吧。文化最終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強盛之所在,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包含了一個民族的興衰變化。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6

一天,我在看一張報紙,上面有篇叫《年的故事》,我就開始細緻的看了起來。

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經常禍害人類,玉帝看見它這樣子,將它打入天牢裏。過了一段時間,玉帝看見它這麼苦苦哀求,就規定讓它在每年的正月七年級下凡一次,但是它還是惡習不改,繼續禍害人類。這次正月七年級前一天晚上,人們都去山上去躲避年,但是有一位老婆婆不怕,有一個人叫她趕快走,她就是不聽勸告,那個人只好走了。到了正月七年級,年去禍害人類,但走到老婆婆這一户時,老婆婆已經貼好春聯了,年有點害怕,這時候,老婆婆扔出一個鞭炮,年被嚇的落荒而逃,原來,年怕火光、紅色的東西和巨響,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婆婆,就每次到了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掛燈籠,放鞭炮,貼對聯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長了知識,又讓我們和祖國的緣分更近一點!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

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xx個成語圍成五個環,象徵着20xx北京奧運的五環。

第一環是:天下第一、一脈相承、承前啟後、後繼有人-------意有未盡、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 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

第三環是:天下一家、家見户説、説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

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雲天。

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不過我最喜歡春節。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每到這個時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街上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家家户户貼着“倒福”,對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上節日盛裝,臉上個個都帶着笑容,走親串鄰去拜年,一片詳和的景象。 大家見面第一句話都是恭喜恭喜 。

“噹噹噹。。。。。。”隨着新年鐘聲的敲響,煙花和爆竹便鳴起來。煙花一聲巨響升到了半空中,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的煙花,像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笑臉,又像無數的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各式各樣,五光十色,把天空點綴得格外美麗。場面,被笑聲,鞭炮聲,喊聲,樂曲聲合成美妙的旋律包圍着人間,真是熱鬧極了。“春節”也是小朋友們最快樂的時候,因為大家既可以得到長輩祝願的紅包---壓歲錢,又可以盡情地玩。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繼承傳統文化,爭做美德少年》。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香九齡,能温席”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故事。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早故,黃香跟他的父親相依為命。家裏很窮,根本用不起鋪褥。黃香對父親非常的孝順。怎麼孝順呢?炎炎夏日,他怕父親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親睡的席子和枕頭扇涼了,伺候父親安寢。在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時,黃香就自己先睡下,用體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頭,讓父親能夠舒適入睡。一個九歲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呢?

今天,我校開展爭當“美德少年”主題活動,我想,這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還是對每一個少先隊員的鞭策與鼓勵。爭當“美德少年”應該從我做起,從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

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學習雷鋒精神,要牢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亙古不變的真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挽起友誼的雙手,向着未來,勇敢攀登;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勤奮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好好複習,按時完成作業,要知道

豐富的知識才是我們翱翔的翅膀;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孝敬父母,在家幫媽媽做家務,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遵守國小生守則,時時刻刻訣,。我是一名少先隊員,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用充沛的經歷把建設祖國的重任扛在雙肩。

同學們,今天,我們是一棵幼苗,在學校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的成長。明天,我們將是根根棟樑,撐起祖國的大廈,讓它更加繁榮富強。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爭當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的好少年。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2022年 篇19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淒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佈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險的鬼子的軍營,不,是兇殘的豺狼的老巢前獲得敵情,傳遞給戰士們;在火焰蔓延和子彈飛過的戰場上奮不顧身……他們為了革命,和鬼子、當漢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多少他們的血汗!這兩個小八路年齡只有十幾歲!

槍中發出的子彈,是戰士們發出的呼喊;手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戰士們對日軍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煙,是戰士們內心為革命而奮鬥的志向長城。一個個烈士們倒在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贏在了革命戰場上,他們用血抹亮了自己閃耀的名字,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美好的生活,用高聲的呼喊換來了解放後和平美麗的祖國……烈士們,你們在説什麼?啊!我聽見了!你們在説:“為了革命,為了下一代,衝啊!”你們走了,但留下了無數後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紅的五星紅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烈士們,你們安息吧!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

做一個文明少年,拋開不該想的東西,尊重先烈們。

經常聽到有同學説不文明詞語,還改編先烈們的故事,這怎麼行呢?做一個好少年,好學生,佩戴好紅領巾,乾乾淨淨、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標籤: 演講稿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sanfen/yp9q7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