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三分鐘演講稿 >

課前三分鐘夢想的演講稿(精選3篇)

課前三分鐘夢想的演講稿(精選3篇)

課前三分鐘夢想的演講稿 篇1

夢想,是我們生活的追求和理想,夢想,是激發人的潛能,催人奮進的動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途上,老年人也應該編織五彩斑斕的夢,夢想是追求的前進方向,編織老年夢可以助推中國夢。

課前三分鐘夢想的演講稿(精選3篇)

習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既飽含着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中國夢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期冀,它由無數個夢想彙集而成,是由每一位國民、每一座城市和每一個地區的逐夢、織夢、圓夢組成的。海南夢是海南人民對於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是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的老年夢,就藴含在中國夢裏,就融匯在海南夢中。老年夢就是為祖國做貢獻,為海南添,為人民造福祉。我們的老年夢,要託舉中國夢,建設海南夢。

編織老年夢,要克服悲秋懼暮的惰性思維。誠然,人們就有一種悲秋、懼暮、怕老的思維。有人説,“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人説,“長繩無法縛落日,良藥難以駐青春”。是的,多麼長而有力的繩子,也無法拽住西墜的夕陽;多麼神奇的仙丹妙藥,也無法讓你留住春青的腳步。每一個人都要老,每一個人都要走到老年,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把老年比作秋天,又常把秋天同衰落聯繫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悲秋懼暮的思想和觀念。有了這種悲秋懼暮的思想,就必然會悲觀無奈,拒學厭進,無所作為。當然,人由中年步入老年,從生理上説是由盛轉衰,從事業上説是從前台到幕後。面對這樣一個落差,一個轉變,如果説沒有一點留戀,沒有一點失落,也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如何去理順,如何去駕馭,如何去發揮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編織老年夢的實踐中,必須克服這種不良情緒和惰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夠適當地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集中智慧,貢獻經驗,發揮餘熱,去助推中國夢,建設海南夢。

編織老年夢,要樹立適度進取的心理定勢。人到老年不一定非要幹出一番事業,有很多人在家享受兒孫繞膝之樂,不失為一種美妙;享受晚年,享受人生,享受恬淡,與世無爭,不失為一種樂事;“養氣寬心不知年,花開花落總欣然。淡泊寧靜三分喜,八十九十也少年”,不失為一種超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不失為一種境界。見仁見智,各有一種活法。

在力所能及、不傷身體的情況下,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夢,有益於健康長壽,更值得肯定、稱道和發揚。也就是説,老年人要樹立一種適度進取的心理定。要編織一個美麗的老年夢。其實,人生進入暮年,並不意味着老朽和衰退,蒼涼的秋色夕陽,也能為寥廓長空塗抹一筆亮色。在走過風雨人生的苦旅後,增長了幾分老練、幾分豁達、幾分智慧,幾分成熟,這樣的老年夢,才能“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老年人根據實際條件,樹立一種適度進取的心理定勢,編織一個美好的老年夢,發揮餘熱,豈不更是人生一大樂事麼?

康德説:“青年,好比百靈鳥,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夜曲雖然不比晨歌悦耳動聽,但是也不失為一種美妙和悠揚。時至老年,沒有了壓力,沒有了束縛,沒有了框框,也許會有所成,有所就,有所貢獻。“誰説老年無所為?多少英傑暮有成!”只有樹立一種適度進取的心理定勢,才能編織一個美麗的老年夢,才能有所為,有所成,才能助推中國夢、建設海南夢,獻一份力,發一份熱,添一份彩,增一份光。

課前三分鐘夢想的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

你們好!

很榮幸今天我能參加這個“理想與人生”的演講會。我是一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職工,工作在山旮旯裏,沒有城市人堅實深邃的眼光,沒有企業家們搏擊商海的穩重與沉着,更沒有周五週六的輕鬆與瀟灑。整天只是打水掃掃地,看看過期已久的報紙,迎接寥寥無幾的顧客,做共和國的誠實本分、勤勞守紀、忠於職守的公民。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擁擠,遠離華燈初上、物慾橫流的誘惑,遠離商海紅塵的爾虞我詐,遠離滿腹的雄心壯志。於無聲處抽空下下鄉,看看誰家的苞谷先破土而出,問問誰家的收入最多,數數山旮旯的茅草屋還有多少間,瞅瞅誰家的孩子沒有上學。吸一下鄉間新鮮的空氣,喝一口清涼爽口的山泉水,真乃其樂無窮。

在山旮旯裏工作,寂寞和孤獨難免,這裏沒有電燈,沒有電視、錄像、卡拉ok之類的東西。於是,在沒有電燈,沒有星星,沒有月亮的夜晚,燃起流淚的紅蠟燭,做個苦樂書痴,在書裏看城市燈如晝,物價暴漲,看紅塵人海川流不息,看人生夢醒時分猶聞邊陲急章,狼煙四起,看貧窮與富貴,看落魄才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在書裏書外,學些雕蟲小技,隨意塗描春夏秋冬。看古詩詞名句知道“應是綠肥紅瘦”之妙,細聽窗前雨打芭蕉一聲緊、一聲慢的鄉村音樂。

工作在遠離城市遠離文化羣體的山旮旯裏,難免會在孤苦和寂寞中自問:人生是什麼?平凡的工作,平凡的生活,平淡的人生。肯定沒有哲思般的回答,只能在生活中隱約領悟,它是一部無法破譯的書!它以其奇特的一面將一些人吹得熠熠生輝,而將另一些人吹得黯然失色。而我,願做第一種人!那樣,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人生不再是一杯烈酒,不再是無聊和苦澀,不再是每日的嬉笑碌碌無為,而是阿拉伯數字在貧困地區的跳躍和延伸,是烈日下的長途跋涉和追求,是偶爾從鉛字中發現自己姓名的喜悦,是一種難以體會的成功和嚐遍所有失敗的痛苦。

山旮旯裏的歲月,是人生一面簡樸的屏障,它忠實于山旮旯生活的記錄;山旮旯的風景,是一面獨特的屏風,一個季節更換一次。每天看門前枝條發芽、茁壯、衰敗,在一陣緊一陣慢的腳步聲中,尋找自己,追逐自己。我願意被擺在鄉村最窮困的位置上,每天被手握鐮刀鋤頭的農民圍住,從他們焦急的眼神中,解答他們人生的難題,破譯他們深邃的內心世界。我知道,山旮旯裏的人生就是真實,就是默默無聞,就是袖舞也嫌天地窄的寫照。

我深知,是山村的窮困,將我們牢牢留住的,我們要夜以繼日地咀嚼山村多年的貧困風味,我們要將它吃透,然後推向新的起點;是村民淳樸的民風將我們牢牢留住的,是他們的真誠需要和渴望,將我們牢牢留住的,是村民的喜悦和豐收將我們留住的,是村民不屈不撓的精神留住了我們。留下,就是山旮旯的人;工作,就是山旮旯的人生!白天沒有城市的喧鬧,夜晚沒有輕歌曼舞、燈紅酒綠。山旮旯裏的人生,沒有激情壯志之文,只是些平淡無味的文字組合;沒有驚天動地之舉,只是從繁瑣細小的工作中理出一天的思路來;沒有哀婉動聽的故事,只是與村民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沒有驚險的飛躍,只是年年歲歲、朝朝暮暮與山旮旯廝守在一起。山旮旯裏的人生是好是壞,對我們並不重要,山旮旯裏的人生,是我們與社會,社會與時代,我們與同齡人的折射!是一代又一代老中青的真實寫照。

我們是在一種冷靜與思索的過程中走進山旮旯的,是在貧窮與落後、愚昧與無知的需要中走進山旮旯的,是在奉獻與索取的選擇下走進山旮旯的,是在前進與後退的選擇裏走進山旮旯的,是在忽視與淡漠中走進山旮旯的,是在後悔與幸福的交織下走進山旮旯的。

是我們把青春留給了窮困的鄉村,是鄉村的歲月培育了我們,是我們在山旮旯的劇場中義演,是我們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因為山旮旯裏的人民送給我們一個大大的“!”。

感謝生活,尤其要感謝在山旮旯裏工作和生活的人們!

謝謝大家

課前三分鐘夢想的演講稿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著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曾經説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想要改變現狀,就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成就,都是從正確的觀念開始的。一連串的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的。要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變化,就要學會改變自己。

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道,説:“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一片譁然。

這一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移山之術,唯一的一個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改變環境,那麼我們就要改變自己。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乾淨,然後一排排地整齊地放好。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親摸着小男孩的頭説:“孩子,不要哭,我們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

於是小男孩擦乾了眼淚坐在木桶邊想啊想,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從井邊挑來一桶又一桶的清水,然後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裏,然後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覺了。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小男孩就匆匆地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一個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的,也沒有一個被風吹歪的。小男孩開心地笑了,他對父親説:“要想木桶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的重量。”男孩的父親讚許地微笑了。

是的,我們不能改變風,改變不了這個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給自己加重,這樣我們就可以適應變化,不被打敗!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裏,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着這樣一段話:當我年輕自由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任何侷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漸漸成熟明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改變的,於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只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是我的國家似乎也是我無法改變的。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着最後一絲努力的希望,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我最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現在我在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託在改變環境上,這實在是徒勞無益。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一切環境。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標籤: 課前 演講稿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sanfen/y7g4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