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 >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通用5篇)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通用5篇)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 篇1

同志們、朋友們: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通用5篇)

今天,我們聚集一堂,隆重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5週年,深切緬懷魯迅先生的卓越成就、偉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在此,我謹向魯迅先生的親屬和參加會議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向為我國文藝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文學藝術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享譽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化大師,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豐碑。他出生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青年時代就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邁詩句,立志為民族新生、國家富強而奮鬥。他不懈呼喚民族的覺醒,以實現民族自立自強為己任,用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檄文,發出心底的吶喊,激勵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站立起來。他不懈嚮往社會的光明,以一顆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把手中的筆作為“投槍”和“匕首”,毫不留情地批判舊世界,滿懷熱情地呼喚新世界、建設新文化。他不懈追求崇高的理想,始終堅定地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是中國共產黨最忠誠的同志和親密的戰友。魯迅的人生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國家和民族勇於擔當、勇於奉獻的精神。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思想、魯迅的精神,穿越歷史長河,影響歷久彌新,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魯迅,稱讚他是“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今天,社會主義中國正在致力於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致力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魯迅精神依然是激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是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巨大動力。我們要深刻認識魯迅精神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新的文化創造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遵時代之命、為人民寫作。魯迅畢生致力於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敏鋭把握時代潮流,讚揚十月革命帶來“新世紀的曙光”,立誓拆毀封建的“鐵屋子”、打破束縛人們的鎖鏈,立誓喚醒“熟睡”的人們、改變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1920xx年,他發表中國第一篇現代小説《狂人日記》,鞭撻封建統治的罪惡,炸響了中國文學革命的第一聲春雷。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其富有時代感、戰鬥性的作品,投身新民主主義的啟蒙運動和革命運動,開闢革命新文學的發展道路,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成為新社會的催生者和新文化的建設者。可以説,魯迅的創作始終“遵奉革命前驅者的命令”,迴應着時代前進的步伐,他的文學始終與人民血脈相連,屬於人民、服務人民。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以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為重,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深刻認識文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更好地承擔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緊扣時代脈搏,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個人理想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藝術創作融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時代放歌、為國家寫史、為民族立傳。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擺正與人民羣眾的關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靈呼喚,推出更多人民羣眾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嚴於律己、自省自強,始終堅守正確的價值追求。魯迅的人格之所以偉大,與他嚴於律己、勤於自我解剖有着密切的關係。魯迅與同時代的大師大家一樣,學貫中西,成就卓著,但總是嚴格要求、自省自勵。他説,“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解剖自己,就是努力認識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為浮華所困,不為名利所惑,堅守正確的價值追求,堅守民族氣節和風骨。他始終保持着清醒的自省意識,嚴肅地對待自己的作品和言論在讀者大眾中的價值導向。魯迅最擔心誤人子弟,他曾經講過一件事,一個學生買他的書,從衣袋裏掏出來的錢還帶着體温。他説,“這體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樣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時刻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正確處理社會責任感與個人創作自由之間的關係,把高超藝術功力與高尚精神境界的完美統一作為畢生理想,把實現個人價值與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機融合作為人生信念,更好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要深刻體會手中的筆的重量,體會我們肩上的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努力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家的人格決定作品的品格,境界高尚才能創作出啟迪心智、震撼心靈的文化精品。要秉持高尚的職業精神,恪守良好的職業道德,用崇高的人格力量贏得人民的讚譽、贏得社會的尊重。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保持百折不撓的韌性,甘於寂寞、潛心創作。魯迅説過:“在文化戰線上要有成績,非韌不可。”所謂“韌”,就是在寂寞中鍥而不捨、在困境中百折不撓。他還形象地説:“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魯迅終生實踐着自己的信念,無論條件多麼艱苦,環境多麼惡劣,他從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從沒有停止思考和探索。文藝創作是艱辛的事業,任何可以傳之後世的作品都不可能輕易得來,“即使很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偉大作家堅定高遠的文化理想。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無論是學習知識、深入生活,還是從事創作,都心無旁騖、持之以恆。進入新世紀,我國文化正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這是一個需要並且能夠產生文化大家和宏大作品的時代。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創作環境、生活條件,是魯迅所處的時代不可比擬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從一定意義上説,就是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心態。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恆心就難有力作。要收穫豐碩成果,就應當篤定志向、矢志不渝,拒絕誘惑、摒棄浮躁,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 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就要像魯迅那樣廣學博取、吐故納新,努力開創中國文學藝術的新境界。魯迅視野開闊、博採眾長,從學習採礦、醫學,到拿起文藝的武器,從對各門學科知識的廣泛涉獵,到對救國救民真理的孜孜探求,可以説古今中外無不涉及,天文地理無不研讀。他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自覺地吸收借鑑民族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同時又反對食古不化、固步自封,與那些落後、陳腐的東西作堅決的鬥爭。他主張“拿來主義”,熱情譯介優秀外國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可以説,魯迅是博採眾長的典範,也是融會貫通、鋭意創新的楷模。他的作品煥發着反帝反封建的時代光彩,閃爍着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精神光芒,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風貌、新氣象。 我們的作家藝術家要像魯迅那樣,開闊視野、善於創新,做到既不喪失固有血脈,又不落後於世界潮流。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活力的根本所在,沒有與時俱進、領異標新的創造,不可能有文藝的繁榮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生活,面對人民羣眾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的深刻變化,止步不前、孤芳自賞,文學藝術之樹就會枯萎凋零。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着眼將來,海納百川、勇攀高峯,不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在開拓創新中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光輝印記。要始終立足於民族文化的豐沃土壤,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激昂奮進的革命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中汲取養分,繼承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要以開放的胸懷對待各國文化,大膽吸收借鑑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化發展經驗和文明成果,創造出更多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現代色彩、時代風采的文化精品,不斷開闢文藝發展的新天地。

同志們、朋友們,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文化發展前景廣闊,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我們相信,有以為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廣大作家藝術家的辛勤耕耘,我們一定能夠創造中國文學藝術事業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 篇2

從某種角度講,越是偉人越能認識到偉人的價值。

林語堂評價魯迅:“魯迅如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德國詩人海涅語人曰,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

毛澤東評價魯迅: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是新中國的聖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去世後,他的靈柩上覆蓋着一面旗幟,上書三個大字——民族魂。 ——這是民眾的評價,

一個兩難選擇擺在英國人面前:在英倫三島和莎士比亞二者之間選擇其一。英國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莎士比亞。

因為莎士比亞是他們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文化和國家精神的象徵。 同樣,魯迅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和國家精神的象徵。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巨匠、曠代的大師。魯迅的思想博大淵深,其文出神入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幟。

魯迅作為一代語言大師,對漢語有着高度的敏感,他的語言不但為現代漢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而且能夠不圃於語法教條,做到了對語法的遵循和突破的高度統一;不但能遵循語法直接表意,而且能突破語法間接傳情;不但用現成的詞表情達意,而且還能用不存在的詞表意達情。魯迅語言的獨特風格是由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複雜性決定的。魯迅作品生動形象的語言,是從魯迅靈魂深處流出來的,是魯迅感情思想的結晶和昇華。

魯迅是一位文化轉型時期的作家,他主張人的精神世界的轉變是社會歷史變革的根本。他“棄醫從文”,提倡個性,張揚科學精神, 以其對祖國的赤城至愛、對中國社會的深刻的洞察力,積極投身於畢生為之奮鬥的思想啟蒙事業。

魯迅無疑是一個思想上的超前者,基於對中國社會的清楚認識,魯迅對當時社會的種種現狀進行深入的剖析,以期通過對社會與現實的揭露,引起療救,因此,強烈而鮮明的反封建主題構成了魯迅作品的重要思想。魯迅作品的反封建主題,具體表現為對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等罪惡的揭露。

魯迅運用多姿多彩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對比鮮明的場景。同樣也善用此來描繪人物形象,特別是用神態的變化塑造人物的靈魂,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個性特徵,表現主題或表達感情。魯迅是最善於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語言都極富個性化的。他筆下人物的性格特徵個個都是非常鮮明的,有時只需寥寥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

他淵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輝的人格和獨創的文體,滋養着一代代中國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讓我們回憶起美好的童年;《一件小事》、《風箏》、《祝福》,讓我們拷問自己的靈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讓我們鍼砭民族的弊病。

今天的時代,較為寬鬆和諧,青年學生可能無法體會先生作品中的價值。這是因為時代和語言的隔膜。魯迅先生所面對的,是一個政治黑暗的時代,他需要同種種黑暗勢力作鬥爭。面對魯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們別無選擇,唯有追求。

語言的隔膜不應是問題,作為早期的白話文,比起唐宋散文容易地多。我們應透過語言學魯迅的思想、品格、語言技巧和藝術魅力。

高中課本中,魯迅作品的減少,部分年輕人的敬畏,絲毫不影響魯迅的魅力。某些人的動搖,無可厚非。從某個角度講,這是他們變得更加堅定地前奏 。

別林斯基説過: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魯迅的思想是有着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哲學魅力的,是完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魯迅的文學是有非凡藝術高度的,它同樣能經受得住空間的推敲。恰如,欲知一座山的高度,站在山腳下是不行的;需走遠一些,越遠越能看到的山,才是真正的高山。

過去毛澤東説:中國革命有兩支軍隊,一支由朱總司令指揮,一支由魯司令指揮,缺一不可。現在,魯迅先生依然是我們民眾生活的嚮導、國家建設的旗手、民族精神的魂魄。

司馬子瞻仰孔廟時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就是一個國民對於自己民族的聖人應該持有的景仰之情。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是不能沒有精神支撐的。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永恆的文學泰斗、不朽的思想豐碑。在社會日趨和諧、民眾日漸富足的今天,我們不能豐滿了自己的軀體,而廋削了自己的靈魂。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魯迅先生,這位歷史的巨人,他永遠矗立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前方,注視着我們,感召着我們,指引着我們。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 篇3

《求乞者》

我順着剝落的高牆走路,踏着鬆的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露在牆頭的高樹的枝條帶着還未乾枯的葉子在我頭上搖動。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夾衣,也不見得悲慼,而攔着磕頭,追着哀呼。

我厭惡他的聲調,態度。我憎惡他並不悲哀,近於兒戲;我煩厭他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夾衣,也不見得悲慼,但是啞的,攤開手,裝着手勢。

我就憎惡他這手勢。而且,他或者並不啞,這不過是一種求乞的法子。

我不佈施,我無佈施心,我但居佈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

我順着倒敗的泥牆走路,斷磚疊在牆缺口,牆裏面沒有什麼。微風起來,送秋寒穿透我的夾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將用什麼方法求乞:發聲,用怎樣聲調?裝啞,用怎樣手勢?……

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我將得不到佈施,得不到佈施心;我將得到自居於佈施之上者的煩膩,疑心,憎惡。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 篇4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説,您曾經在《自嘲》中説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我看來,這是您一生精神的寫照,您這句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您憤恨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統治者們,但您卻在一個寒冬的夜晚,俯下身去幫一個黃包車伕包紮傷口,這種精神令我們敬佩。

現在,我們的生活在一天天變好,和您所處那個年代的生活大不相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您關心窮苦人民的生活,嘔心瀝血地寫下了《吶喊》一書,代表人民發出了只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吶喊。所以説,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都和您及一些革命先烈有着不可分開的關係,在我心中您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文學家,更是一個出色的革命家,為中華之崛起貢獻了十分大的力量。

您不但關心人民的生活,也關心孩子們的學習,您結合了小時候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回憶往事的同時,也點出了當時呆板的教書辦法。您的這篇文章,給現代教學提供了借鑑,現在的課堂已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死板。在我看來,您也是一名教育家,難怪您被稱為“民族魂”呀!

我們的國防也突飛猛進,再也不是那些帝國主義者眼中的“東亞病夫”了,我們中華民族站了起來,中國人民也站起來了,“少年強,則國強”,如今我們中國已經變成了“東方雄獅”。我們中華兒女也漸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老百姓也不會吃蘸血的饅頭,帝國主義的鐵蹄再也踏不破我中華的大好河山了。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説,在我的心中,你是最偉大的人,您提醒我們博覽全書,您説“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會有的”;您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您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提醒我們要堅持不懈,朝着目標努力。您在我心中,是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您為革命積勞成疾直至病故,您以筆為武器,和敵人做鬥爭,後人一定會永遠銘記您的。

紀念魯迅誕辰135週年演講稿 篇5

《秋夜》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裏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着,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着。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脱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眨着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着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着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

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葱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去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izhi/vpgw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