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 >

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3篇

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3篇

個人都有夢想,殘疾人也不例外,那麼殘疾人中國夢的演講如何寫?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供你閲讀參考。

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3篇
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篇1

當今的社會進入了多元化時代,殘疾人羣體也是多元化社會的一部分,而這個羣體的本身也存在着多元化。在這個羣體中由於經濟和地域的差異,貧困與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還是佔絕大多數,只有很少一些人能直接參與社會的活動,在融入社會後才轉變了對自身與社會的看法,知道了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

假如我們不是殘疾人,就一定個個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嗎?假如我們撇開現在的自身身體條件,就自己的能力與知識,能在這個社會中獨立生存嗎?如果這樣考慮問題是不對的,那麼社會依然還是有貧富差距、有三六九等,這隻能説明一點,人還是要靠自身努力才能提高的。如果一個在社會上混的殘疾人,他肯定知道自己的付出一定要比健全人多,做的也比健全人要好的多才能求得立足。因為殘疾人與健全人相比,在起跑線上已經存在着天然的落差,只有自身的強大(包括心理與技能)才能對健全人有足夠競爭力,才有自己的生存力和發展機遇,這是不容置疑的。

人是需要自我反省的。當我們覺得社會對我們的不公平時,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在索取的時候,我們又付出了多少,又做了些什麼。人僅有善良是不夠的,只有善意的付出,才能得到善意的回報。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一種不平衡的平衡,往往付出了太多太多,收穫的總是一點點甚至還沒有,這難道不是事實嗎?網友小雪人説的好:“我個人覺得平等不是別人有什麼我們就有什麼,而是日常的生活中,因為很多人總是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感到我們(自己)沒有自由沒有權利,在這種心態下就覺得不平等了 ”。

人的內心本沒有堅強與脆弱之分,其實人的承受力(或稱為心理素質),才是生命的能量。人生是一個不斷積聚能量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再造自我的過程。社會變革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一個過程,弱勢羣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永遠是個邊緣化的角色,也是沒有能力參與在其中的。因此,對於維權成了一種自發的內心需求,然而對於維權的含義,你能瞭解多少呢?天天在喊維權的,恐怕懂得的不會太多,充其量是在維護自己個人身上發生的,或者與個人利益相關聯的所在羣體的利益。所謂的維權,必須擁有足夠的話語權。話語權上的弱勢羣體,往往也是現實中的弱勢羣體。他們既缺乏影響公共輿論的資源,又鮮有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甚至無法得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和薄弱。總而言之如何維護和兑現社會公眾的表達權,這才是維權的最根本的基礎。

網友瑞紅姐姐説:“作為心理諮詢師,接觸這方面工作以來,發現心理問題和社會福利制度缺失也有很大關係。殘障人在以上問題基礎上還有嚴重的對疾病恐懼、對養老問題的擔憂……這是殘障人面臨的很實際的問題,這是社會實務範疇,不單單是心理問題。”在很多殘疾人網絡的論壇上,我們注意到,殘疾人最關注的有兩個問題:就業與維權。在帖子中情緒化的言論比較多,姑且不論是非曲折,關於殘疾人的點滴小事,往往會迎來無數的情緒化的跟帖予以宣泄。當一個殘疾人過度關注自身平等的每個細節問題時,無論有多麼充足的理由,他的心理已經處在失衡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加劇了不平感的焦慮、恐懼、失望和憤怒,導致了對社會不公平感的直接認知,而這種認知在殘疾人這個狹小的圈子裏傳播,進而成了一種共識,成了一種對社會的集體意識。

雖然在我們殘疾人生命中,有許多不能承受的事卻不能不承受,有許多不該付出的卻不得不付出,因為這就是命運,但在這種命運中也包含了自我的尊嚴。尊嚴是誰給予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雖然我們殘疾,但要殘疾得有志氣,才會有、才能有尊嚴。

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篇2

一個幼小的生命,幾劑過量的慶大黴素。透明的液體順着長長的針管緩緩注入這個小女孩的體內,除了那一陣陣哭聲,在別人眼裏,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半年多過去了,小女孩的語言能力沒有任何提高,對媽媽的呼喚再沒有一點反應。媽媽很難過,總是喃喃地説,為什麼我的寶貝不理睬我了呢。日子一久,家人們發現有些不對勁,於是抱着小女孩到省會幾家大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都一樣——因使用慶大黴素過量導致耳聾。從醫院出來,爸爸連自行車都不會騎了,推着車子一步一步向前挪着腳步,媽媽抱着小女孩一路走一路哭,小女孩則懂事地用小手不斷為媽媽擦眼淚。

這個小女孩就是我。那時距我用慶大黴素已經一年多了,也就是説,我早已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

自此,我的噩夢開始了,全家人的噩夢開始了。生活,陷入了一片暗夜之中。

聽不到周圍的聲音,終日在寂靜無言中度過,沒有童年的歡歌笑語,沒有音樂兒歌相伴,不能和同齡孩子們交流,那個會眨眼睛的布娃娃成了我童年唯一的玩伴。雖然幼小的我對此沒有什麼太多的在意,但我的親人卻深有體會,他們和我共同承受巨大的痛苦。經過幾年的四處奔波求醫問藥,打針、輸液、鍼灸、按摩、氣功、理療、中藥、西藥,能用的治療方法都用了,能去的醫院都去了,最終也沒有讓我從無聲世界中走出來,我那損失的聽力也就永遠無法挽回。

一次次求醫問藥的失敗,就如同在暗夜中一次次摔倒,摔倒後又爬起,又摔倒,如此循環往復,暗夜中何時才是盡頭呢?難道我就這麼在無聲世界中生活一輩子嗎?漫漫人生,該如何度過呢?

二、月光下的探索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一次在醫院,一位醫生看到我的痛苦和我父母的悲傷,又瞭解到我的病情,她對我的家人説,趕緊教孩子説話吧,趁着孩子還小,一定要在六歲之前教會孩子説話。一旦過了六歲,就錯過了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孩子就真成啞巴了。醫生的這席話給陷入困境中的全家人帶來了一線光明和希望。

從此,我的家人開始教我學説話。由於我是在學會説話之前就耳聾了,沒有任何語言基礎,所以教我説話就格外艱難。姥姥説,小時候的我很聽話,學説話時讓説幾遍就説幾遍,為了説好一個音節,而反覆練習上千遍上萬遍是經常的事,我從來沒有怕過苦。那時候,我一邊治療耳聾,一邊學着説話,在病房裏,我輸着液,姥姥湊在我的耳邊大聲教我念漢語拼音。我輸液往往要一次輸兩三瓶,姥姥就在我輸液時抓緊時間教我説話,這樣做為的是趕在我六歲之前使我學會説話。病房裏常常有人投去不解的目光,他們問姥姥,何必要這麼費勁教一個聾孩子説話,讓孩子學手語不行嗎?姥姥沒有理會周圍人的不解,堅持教我説話。因為就算是“十聾九啞”,那也是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啊!

就這樣,我們全家人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線月光——聾孩子是能夠學説話的。雖然光芒很微弱,但是畢竟是困境中的一線光亮一線希望,猶如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在暗夜探索的途中求得一絲安慰。這線月光雖然不能永遠照耀我的人生路,卻為我將來融入正常人的社會奠定了基矗

三、黎明時的追求

終於,在家人的耐心教導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學會了説話。後來我戴上了助聽器,靠着助聽器,我能夠和正常人進行交流。六歲那年,我進入國小,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讀書。我堅信,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我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也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收穫和回報。

我大學聯考那年,國家教育部出台大學聯考體檢指導意見,放寬了大學聯考的體檢標準,並嚴格規定任何高校不得拒絕殘疾學生,為殘疾學生打開了一扇進入大學的門,我有幸成為這項規定的第一批受益者,順利地進入大學校門,我的人生迎來了黎明。我雖然失去了聽力,卻遠離了喧囂,遠離了嘈雜。我的心也因此變得更加平靜。在大學裏同樣遇到許多困難,沒有老師的照顧,沒有固定的座位,也沒有人可以在課後為你指導,但我堅信,正常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做到。

我深知,作為一個聾人,我是不幸的。但我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我生正逢時,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為我提供了成長的機會,不論是童年的求醫治病,還是少年、青年時代的求學讀書,都得益於我的家庭擁有為我治病送我上學的條件,而我的家庭之所以能夠帶我四處治病,能夠把我送進正常學校,正是由於國家和時代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背景,提供了讓殘疾孩子接受康復治療的條件,提供了讓殘疾學生進入正常學校的機會。

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在殘缺的人生中欣賞更多的雲捲雲舒,花開花落。“蘆花香裏風清,幾度漁歌;楊柳影中月冷,數聲短笛”,這樣詩意的生活,我只能體會到“蘆花香裏風清”和“楊柳影中月冷”,而那“幾度漁歌”和“數聲短笛”則在我的世界之外,也許你會覺得這樣世界真的很不完美。殘缺的人生和殘缺的世界帶給我風雨和陽光共存的生活。不過世俗的偏見和歧視一直存在,我無法擁有和正常人完全一樣的公正待遇,我知道,這並不是我能左右得了的,所以我一直默默地鼓勵自己——也許結果不公正,但只要你做了,就能對得起自己!我學會在逆境中拼搏奮進,在坎坷中勇往直前。命運的不公,世俗的偏見,都無法阻擋我在風雨中前進的腳步。眾所周知,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更何況我這個殘疾學生,但是,我相信,只要堅持就會有希望。目前我已經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希望自己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將來能有更好的發展。

就算我一直找不到工作,我可以通過其它途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每個人面前都有多種多樣的選擇,我也不例外。或許我不能擁有正常人那樣良好的工作機會和發展前途,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懈努力不斷堅持,我的面前還是會有通向成功的道路的。我經常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勉勵自己,我會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中,繼續克服困難,勇敢面對荊棘坎坷,嚮明天和未來邁進!

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篇3

一個硬幣拋向美麗的天空,落下後我們記住了在運動中那個翻騰的銀色瞬間,而躺下的硬幣卻只能讓我們看到那靜態的一面,那麼另外一面呢?也許這個世界的認知,永遠只是那硬幣的一面,當我們翻過那枚硬幣,才能真真看見另一面滿負着生活的厚重。

凡是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是有信仰的。而社會羣體往往表現的是一種性格的自我分裂:既要求滿足自我的實現,又不願更多地面對現實。因為信仰總是在面對現實的基礎上,去實現自我價值的夢想。而夢想的價值並不是私慾和金錢所能體現的,當今的社會最缺的是一種信仰的價值觀。所以懷疑一切變成了社會共識。

平等是我們追求的理想,但平等也是一種認識。平等是相對的,不平等則是絕對的,這種不平等包含着文化教育、地理環境,生活條件等等,而追求平等往往是改變自身生活環境因素的需要。在歷史長河的不同時期中,人們追求的平等都是與自己生存的條件密不可分的。

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殘疾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就像一副太陽鏡,既防止了紫外線,也讓自己在有色的鏡片中看到了世界。在現實中,許多生活的經驗也許並不準確,只有讓自己摘下有色眼鏡,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當然也會受到一些傷害,但與收穫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心靈需要寧靜,需要自我回味和沉澱。即使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也同時存在着太多的塵囂與繁雜。我們渴望外面的世界,但又不屬於外面的世界。因為我們不知道,外面世界的規則是否適合我們,也不知道那些規則我們能否適應。理智與慾望就像身體與影子,永遠相伴相隨直到一生的終結。

大家整天都在為錢忙,談的也是錢。錢能給我們帶來快感,但絕不是快樂,錢最終是為生活所支配的,如果我們的生活被賺錢支配,是沒有時間去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樂的。生命是有限的,賺錢的慾望是無限的,人活着就是為了生活,但絕不是為了賺錢,如果只是為了賺錢,那又何苦來人世走一遭呢?!

現在看來人的慾望才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新約全書説得太對了,這本書的另一個名字叫《聖經》。

標籤: 演講稿 殘疾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izhi/n4nr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