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 >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通用14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通用14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羅江縣廣播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讓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青春和夢想永遠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主題。年少時我就夢想着 將來做一名電視人,所以考大學時我報考了播音與主持專業,x年 6 月畢業後,我來到羅江廣播電視台,同學和朋友有些不解,幹 嘛到一個小縣城去啊?現在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都向往大城市、 大舞台,有的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棄自己所學專業,但是 不是説了嗎:打鐵還需自身硬!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通用14篇)

我認為,對於我們才畢業的大學生 來説,想要業務精、自身硬、最終實現自己的電視夢,就必須系統 地接觸瞭解廣播電視行業,而縣級電視台就是很好的鍛鍊平台,由 於人員有限,一個人扛起幾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着攝像機 跑新聞,中午寫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寫活動策劃,睡前備稿準備 第二天的活動內容,這些都是家常便飯。雖然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 遊玩,但在採集新聞的路上,不停地嘗試,不同的經歷充實了我的 青春,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踏實感。

從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簡訊新聞,到今天上千字的連續報道, 我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走這麼多路,也從沒想過原來自己可以和 陌生人這麼熟絡地聊天。在這一年多的工作經歷當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單位領導的關愛,同事的幫助。記得第一次出外鏡,自認 為學這個專業的我不成問題,可面對攝像機拿起話筒時,我的面部 表情開始僵硬,説話變得結巴,同事安慰我説,沒啥,第一次都這樣,你把鏡頭當成自己的戀人就不緊張了。

從第一次的結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藝活動,我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參加活動的舞 台上瀟灑自如地主持節目,當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時,是熱情 的同事幫我潤色修改,在我為找不到好的選題而苦惱的時候,也是 他們及時給我點撥提醒。在這個温暖的集體裏我感受了什麼是關愛, 什麼是責任,什麼是付出。

記得去年剛到單位時,正好趕上羅江“7·9”洪災,台裏的幾 位老記者迅速出動,為了第一時間瞭解災情,不顧自身的安危,深 入重災區芒江村,我記得當時我們所在地的水位已經漫過了我們的 肚臍,而且水位還在上漲,我們新聞中心的老記者張熙,卻仍站着 一動不動,扛着攝像機,就為了捕捉到重災區第一支救援隊伍的鏡 頭,一股水浪打來,他險些跌倒,我趕去扶住他時,只見他高舉攝 像機,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話是:“看好機器!” 我隔壁辦公室的彭妮娜,是電台走進鄉村節目的記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辦公桌下面,始終放着一雙平底鞋,剛開始我有些奇怪,後 來才明白,那是她下鄉時的專用鞋,作為對農節目的主持人下鄉是 常事, 別看她文靜瘦弱,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比我這個 90 後還跑得快, 跟娜姐一起下鄉採訪總會有農民朋友上前搭訕,向她反映家裏養的 雞鴨生病啦,地裏的莊稼出什麼問題了,外出打工遇到什麼麻煩了 等等,娜姐總是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心聲,詳細記錄他們反映的情況。

記得有一次在金山鎮大井村採訪,村民向東説他家的雞苗大量死亡, 不知什麼原因?娜姐立即與縣畜牧局聯繫,請技術人員到向東家現場查看,原來是他把雞鴨兔混養在一起造成的,針對這個案例娜姐 製作了《盲目養殖要不得》節目,之後還做了回訪瞭解向東改進後 的養殖情況,提醒農民朋友如何科學養殖,娜姐説,做對農節目就 是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技術講解説給農民朋友們聽,他們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辦公桌下又換了一雙新的平底鞋,她説一年跑 爛一雙鞋沒啥,只要我們的節目有人聽,能幫到農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還有一個人他的手機隨時隨地都不離身,全天 24 小時開機,無 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裏,他 就是我們現在的新聞中心主任楊俊。當時俊哥還是一名普通記者, 他是在去年當的父親,記得當時俊哥的妻子已經到了預產期,這時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應該在他妻子身邊的時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鎮金龍村 10 組一汽車側翻在防洪溝內,駕駛員被 困車內,急需救援。接到熱線電話後,他沒有打擾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發,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進行採訪,並以那次事故為由頭, 在《羅江新聞》中播發交通安全常識系列報道,向全縣羣眾宣傳交 通安全常識。過後我們説他應該在家陪妻子,他卻説:“丈夫的責 任我確實沒盡到位,但是我對社會責無旁貸!”

我剛剛接觸民生新聞的時候,覺得繁瑣、累心,因為時常要下 鄉,要花時間,要用精力。而我們的老記者勇哥,卻時常比我們這 些年輕人精力還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為他常跑民生新聞, 接觸的人、遇到的事、處理的問題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所以我們常戲稱他為街道辦劉主任。勇哥是個事兒媽,一次下鄉採訪農 業的相關新聞時,他細心的發現有幾片田無人問津,打聽後才得知, 這户人家的壯勞力只有父親和兒子,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 病的父親不想讓兒子擔心,一直隱瞞着病情,在勇哥和當地村民的 勸説下,這位父親終於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尿毒症!鉅額的醫 療費用讓這位父親幾乎放棄了治療,而勇哥卻在鼓勵這位父親堅持 活下的同時對降臨在這個家庭的不幸做了報道,社會的力量是無比 的強大,不僅村鎮上舉行了捐款,醫療單位也表示將按政策減免部 分治療費用。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以自己熱愛的工作為職業。我感謝 記者這個職業讓我融入在感動和温暖中,給了我更廣泛地瞭解社會、 理解這個職業的機會,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每天一睜開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 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 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 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裏,挑戰、誘惑也在這裏。

當一天結束 時,我會回想着對自己説: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 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 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説的,做新聞就像談戀 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 都有無數的未知等着我,在這個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的媒體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為“新聞”兩 個字激動和驕傲。人生,因青春而美麗;青春,因夢想而絢爛;夢 想,因努力而閃耀,讓我的青春夢想綻放在新聞路上。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我叫餘,是xx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説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户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説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説,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説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説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説:“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説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説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説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固始電視台的新聞記者蔡兆科,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帶着使命一路前行”。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這個季節雖然不會春暖花開,但我依然想面朝大海,堅定的追尋我的記者夢。我一直堅信,天空之外的天空,山巒背後的山巒,總有一片土地,一片足以讓我為之匍匐,為之欣喜的土地。這片土地就是我的新聞理想。因為這份理想,我一直幹勁十足,勇敢前行。也是因為這份理想,使我決定踏上記者這個工作崗位。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指針。對於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大學時期到現在的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

對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而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着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的全過程。無論雨雪風霜,還是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我們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或許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我們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 今年年6月,固始縣南部山區發生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採製現場抗洪救災的新聞。我們在泥濘的道路上步行了三個多小時,滿身泥漿的進入到各個受災的村莊。大雨當中的山區,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危險。當時很多村莊都被半淹在洪水當中,我們只能坐在臨時找的兩條小船進入到受災羣眾的家中。狂風暴雨有好幾次我們的船都差點被水浪掀翻。這其中的艱辛和危險,現在想來都有些後怕。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卻絲毫沒有退縮。因為我看到我們的領導幹部都衝在救援的第一線、因為有很多受災家庭等着我們去齊力解救和現場報道,因為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和堅定的信念在支撐着我前行。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就是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

2019年8月,我在郭陸灘鎮孫橋村村部採訪時,看到兩位年近70歲的村民找村書記尋求幫助。經過了解才知道。他們有一個4歲的孫女叫馬若瑄,不幸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白血病的一種。小若瑄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在家務農,家裏的收入非常有限。為了治病他們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可以説是傾家蕩產。但病情還是沒有太大的好轉。身邊能借錢的親戚朋友都早已被他們借了一遍。此時若是再籌不到錢,孩子就要停止治療,病情就有惡化的危險,病魔隨時都有可能奪走到這個年僅四歲的生命。村支部書記李國強跟我説:他們的情況確實十分困難。我們也早已盡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的力量畢竟有限,該做的,能做的我們也都已經做了。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村裏的採訪結束後,我去了小若萱的家裏。將他們家的情況都記錄了下來。當天下午回到縣裏,我便通過台裏的領導找到了縣義工協會,把我掌握的情況向他們做了説明,請求他們的幫助。他們聽完後當即表示,一定盡力去幫助這個孩子。經過三天馬不停蹄的商討,最終我們和固始縣龍飲台茶廠達成共識。以賣“愛心茶”的方式為小若瑄籌集善款。義工協會的人員和我們的記者都全體出動,到茶廠幫忙。我縣各大媒體也都連續做了較大篇幅的宣傳報道。最後經過五天的努力,我們共籌集善款4萬多元。小若瑄得以立即轉院到最近的安徽省省立醫院治療。可是,這時候離孩子治病的總體預算還差兩萬多元。情急之中,我決定用現場募捐的方式來試一試。我用一天的時間找好了縣裏的一個演藝公司,三個演藝團體。在縣陳元光廣場舉辦了三天的義演募捐,最終我們又籌集了

三萬八千元零六百元的善款。我們又立即趕到合肥,把錢送到孩子父母手中。由於治療及時,小若瑄最終得以完全康復了。當我看到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時。我的心裏無比的欣喜和自豪。

這些年來,我始終堅持自己的新聞原則,深入到最基層的地方採訪拍攝。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在這些年的新聞工作中,採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個個獲得領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酸甜苦辣品嚐過,悲歡離合經歷過,對於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後悔,更沒有想過要放棄。因為我發現我生活當中的很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都源於“我是一名新聞記者”。因為我此生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新聞記者”!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站在新年,回望去年,總有一種感動讓我淚流滿面。

我想起新聞界“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的數個感人瞬間,想起舉辦中的艱難曲折與欣喜快樂,想起去年冬天在全國新聞單位和高校的巡講,恰如冬天裏的一把火,再次點燃學子的新聞理想,恰如春天裏的一股暖流,重新激發出記者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從哪裏出發,本來為何出發,現在如何再次出發。

對記者來説,講故事是本職,講好故事是本事。把好故事講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聽好記者講好故事,從演講比賽到全國巡講,有些故事,我都聽了十多遍了,每次都流眼淚。有些故事,聽了多次終於有一次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講故事的人水平不斷提高,把內心的真情盡情綻放、深情釋放。做成一件事,收穫一份感動,同時培育一個講故事的人,把他講故事的潛能發揮出來,這於我,也是一種欣喜。

有人説,好的講述應該有“三聲”,掌聲、笑聲、哭聲,是效果也是標準。聽着他們的故事,回味這些掌聲、笑聲、哭聲,我想到了許多。我是一個服務者,參與者,但首先是一個傾聽者。

掌聲來自哪裏?在廣西師範大學,解放軍報駐西藏記者站的郭豐寬講了不到七分鐘,掌聲響起十三次,老郭沒想到,我們沒想到,大學生來之前也沒想到。

四個人,四個故事,真實再現了西藏的苦、戰士的愛、生活的難、人民的情。講到一些細節,講到起承轉合,掌聲從千人現場的各個角落響起,匯成一條人心激盪的河流。這掌聲,讓老郭都有點懵了。其實,他剛下高原不久,來到平原還有些醉氧,上台前還頭疼得要命。你獻出這份真情,人家就回報這份真情,你奉獻這份赤誠,人家就回報這份真誠。老郭説:“講完這場,我就要重新回到高原,回到駐守邊關的戰士中間,迎接新年。”掌聲再次響起。

地理的高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達,人生的高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達,但情感的高峯只要真心付出,每個人都能真實體驗。

笑聲來自哪裏?對於湖北人民廣播電台的簡然來説,各個時代的大學生有各個時代的笑聲。

她講的題目是“今夜不寂寞”。大學生一聽就笑了,而且是鬨堂大笑。她讀到的是:雖然有一種難以跨越的溝叫“代溝”,雖然有一種差別叫“階層”,但也有一種溝通方式叫“共情”。她理解這就是今天的年輕人,她也輕鬆地笑了。她講二十一年前寂寞還是寂寞的意思,而菊花也還只是一種花,她説堅持了二十一年做這個響徹湖北夜空的欄目,講其中遇到的人,講做過的事,講到殘疾姑娘找到愛情、農家孩子走入大學。聽她講着學生曾經擁有的故事,大學生們的表情由輕笑到莊重到會心一笑。當聽完夜幕下的故事,簡然愛心基金啟航,大學生的笑聲和掌聲交融一起,經久不息。

簡然説:“是的,我們必須懂得俯下身去,懷着恭敬的心情仔細傾聽比你更微弱的聲音,我們的故事不在於多華麗,而在於多少人能聽得明白,能説進多少人的心裏。”敬畏高尚就從尊重他人開始,講述故事首先從學會傾聽開始。

講故事必須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尊重聽眾的心理首先必須關注聽眾的表情。年輕的記者在這方面走得更遠。

做特別報道的吳喆華講的故事題目是“可以沒有愛情,但不能沒有真相”。看到演講題目播放出來時現場有笑聲,他上場鄭重強調“本次演講不是來徵婚的”,立刻又有笑聲。他講如何去暗訪,借工牌混進工廠、把U盤含到嘴裏、見到有人來追趕躺在平板車上溜出來……這些生動的細節,引來陣陣笑聲。笑聲背後是會心,是共鳴,是對新聞事業執着追求的共享。笑聲背後雷鳴般的掌聲,何嘗不是對輿論監督的肯定,對堅守職業精神的讚許,對新聞使命的敬禮。

復旦大學一位教授説,應該讓好記者進課堂,讓好故事進課堂,幾個好故事勝過半學期課。是的,講故事裏面的笑聲,講故事之前之後互動激發互相啟發的會心笑聲,表明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可以講得更生動活潑一些,可以更豐富多彩一些。講故事不是端着的,聽故事不是坐着的,那是人與人的互動、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傳遞。在浙江大學巡講,數百人無一退場,聽説不少人聽着聽着就推遲或放棄了晚上的週末約會。

哭聲來自哪裏?因為講的都是記者親歷、親見,故事都是記者自採、自寫,好記者講起好故事,身段是柔和的、聲音是平和的,但越是這種平和,越是映襯出故事的真切真實。

哈爾濱日報陳楠講到在採訪與救人之間抉擇時,認為記者應該先救人,而準備救人前考慮到可能有去無回,把父親多年前贈送自己的筆交給別人,這支筆的故事讓人淚眼矇矓。父親盼子快快懂事的殷殷希望、記者社會責任要求必須暫時放下可能永遠失去的父子親情,這支筆的故事讓人淚流滿面。

光明日報鄭晉鳴講述小島夫妻故事,講到王繼才升旗、王仕花敬禮,姿勢並不標準,卻美得讓人掉淚,讓聽者也情不自禁掉淚。沒人要求、也沒人看她們升旗卻堅持守島二十八年,一萬又二百二十天,用壞了一百七十多面國旗,聽壞了十九台收音機。“為什麼堅持不悔?因為島就是家就是國,守島就是守國家,如果當年日本鬼子侵略連雲港時,我們有人在,敵人就上不來。”聽着這話,多少人感慨良多、沉思不已。講到大女兒結婚化了五次粧,父母遲遲沒有來,因為遇上台風天,講到 “我走得慢點,或許爸媽就能趕上了”,聽着姑娘的心聲讓人淚流滿面。親情永遠是撥動人最柔軟心絃的撥片,真情永遠是打濕人最温暖臉龐的泉眼。鄭晉鳴講別人也是講自己,講寫了半輩子好人,還是有沒寫完的故事,每次講到最後“我在崗位工作的時間還剩五年,做事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做人的時間越來越長”,場場都是掌聲經久不息。

掌聲源自感動着你的感動,激發一種噴薄而出的衝動和激動。笑聲源自快樂着你的快樂,湧起一種自然而然的觸動和會心。哭聲源自情不自禁的傷感,流淌着一種無法隱瞞的情意和情懷。傾聽台上故事,傾聽台下“三聲”,鼓舞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此次巡講,走進新聞單位和高校,再次感動新聞記者,感動新聞學子。新聞記者正在路上,需要激勵。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需要選擇崇高,也需要腳踏實地。在堅持與放棄之間猶豫,需要堅定信心,也需要不忘初心。對這些關切與思考,好記者的好故事應該説給了部分答案。新聞學子激情夢想,展望來時的路,熱情滿懷。新聞記者行進中國,抒寫精彩故事,走得越深,寫得越實,文風更加清新,故事激盪人心。

我們傾聽這些故事,聽着那人那事,聽着掌聲笑聲哭聲,三生有幸也。身處這個偉大時代,倍感幸運。有觸摸温度的手,有體會真情的心,對人民有深情,對生活有熱愛,就會有發現美的眼睛、傾聽故事的心情、傳遞故事的衝動,這種處處留心,這種時空移位,這種角色換位,我想,不但應該是記者的職業歷練,也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體味別人、體會歷史、體察時代的情感磨鍊。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5

我是廣播電視台新聞評論部記者劉,幹了二十多年新聞,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我也有一個小小的職務,可我更認同“記者”這一跟隨了我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的身份。二十幾年磨一劍,完全可以消磨掉一個人最初的熱情和光芒,而直到現在,每每面對鮮活的新聞事實和生動的新聞現場,我依然興奮和激動,總想“捋起袖子”大幹一場,將最生動、最新鮮的新聞事實呈現給觀眾,這是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激情和力量,這種激情和力量使我永遠和新聞職業一樣,充滿了青春和夢想,還有就是責任和堅守。

小時候,母親幫姐姐帶孩子,發現我值得信賴,就將兩歲的孩子交給十二歲的我,雖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為得到母親信任就必須看好孩子,這是我最初理解的責任。稍大一點,有一個機會去縣城讀書,母親從我和妹妹中選擇了我,既然母親把讀書的機會交給了我,我就得讀好書,這是責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有線電視台,從教師轉行成為夢寐以求的電視記者,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選擇了我,我認為這是信任,就像當初母親信任我一樣,信任就是責任。

曾經在圍牆之外,總羨慕記者職業表面的光環,等進了圍牆,“記者”就不再是風景,而是時而需要而風風火火、時而需要凝神靜氣、時而面對的是小橋流水、時而又驚濤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時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時下班;是上午還在市長辦公室,下午卻在農民秧田弄得兩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採訪車吃了早飯午飯晚飯不知何時吃的缺少規律的工作;是經常要面臨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體力考驗,又要時刻應對是非曲直、矯罔糾偏、懲惡揚善的心智考驗的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這對於體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確形成了考驗。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隨部主任去新立鄉採訪,由於從小就嚴重暈車,坐上採訪車不久就開始噁心嘔吐,一路上停車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説:這樣還能當記者麼?

這些年來,全市幾十個場鄉全都不只一次去過,只要有採訪基本都要坐車,採訪中什麼汽車、摩托車、甚至農用三輪車、大馬車都坐過,異地採訪也坐過飛機、輪船,卻再沒有過暈車的經歷,我老父親總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車曾經坐大馬車都暈的我用什麼治好了病……老父親哪裏知道,身為記者,坐車哪裏算上什麼考驗。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見洪水襲擊。21日黃昏時分,已經在抗洪一線日夜奮戰了十幾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務:與新聞部龍主任馬上到雙台子河閘集結,跟隨時任市書記的王連夜巡堤,因為直接關係此次抗洪搶險成敗的遼河第二次洪峯當晚將通過我市。由於多日連雨再加上人車踩壓,大堤泥濘不堪,一些被颳倒和折斷的樹木及高棵植物橫倒豎卧在大壩上,我坐在龍主任駕駛的面的上,緊緊跟隨市書記的車隊,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窪裏搖擺着象跳舞,虧得之前我練就了一身坐車的好“本領”,不然我還不得把膽汁吐出來!遇到路面情況不好,龍主任慣用急剎車,我不僅經常心提到嗓子眼,頭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當行至沙嶺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書記王向民又下了車,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卻走向了我們的面的,並親切地要求和我“換位”,邀請已是滿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車,他卻坐上了龍主任的面的。不知王書記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書記的轎車,沒有了緊張和碰撞,思謀起我的稿子來,我卻是“勝似閒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對記者職業精神的鼓勵,午夜時分,沒有水和食品,王書記還從車裏拿出一盒餅乾分給飢腸漉漉的我們。22日凌晨4點30分,帶着緊張和疲憊,徹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閘,遼河第二次洪峯順利通過我市。22日早8點上班前,一篇新聞特寫《今夜 與遼河共渡》已完成,我獨自跑到趙家村的一家小吃部裏,花五元錢要了一盤最愛吃的葱花炒雞蛋,那是那些天裏我最奢侈的一頓飯。前幾天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曾在婦聯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説出《今夜 與遼河共渡》這篇報道,我很感慨和感動,就是這樣一篇在我的新聞從業經歷中的普通報道被一位普通的觀眾記住十九年,除了新聞,還有哪項職業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光榮與夢想?人們可能還都記得就在那一年,XX市書記張與電視台記者劉在視察險情時被洪水捲走而殉職的事蹟,其實,當年在抗洪一線採訪的記者們哪一個沒有過趟着沒腰深的洪水、踩着隨時可能塌方的堤壩採訪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説,每個記者都是英雄,是職業給了我們勇敢的習慣。

新聞職業也讓我學會雷厲風行和一絲不苟。新聞工作的時新性決定了記者的個性應該是快性子。吃飯快、走路快,反應快,多年的工作磨礪讓我得益於這些個性的改變。2019年我市遭遇嚴重內澇,我與民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策劃的災情報道及時為百姓爭取了省裏的救災專款,當攝象機鏡頭裏鄉親的苦臉變成笑臉的時候,我深深感謝我的職業和我以職業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樂和慰籍並不總屬於這個職業,碰釘子的時候多的是。2019年5 月,一位中年婦女向我講述了她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親的事,希望我們能幫幫租房子住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親走出困境。我與另外兩名記者到她家跟老人瞭解情況,老人證實屬實,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電話分別採訪了她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關人員。按理説,這樣的採訪也算作充分,可報道播出後,被報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還包括他們的愛人)抬着他們卧牀的老父親一齊氣勢洶洶找上門來,這時老人竟改口説沒有虐待那回事,幾兄妹一口咬定記者授受了他們小妹的賄賂。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有口難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檢討,在未來的採訪調研中一定要認真再認真。

2019年3月,在我迎來新聞工作第16個年頭的時候,生命卻遭遇重創,被確診為乳腺癌。2019年來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腳步,用足足半年時間來修補創傷。歇腳的時候,細細回味,2019年的職業生涯不僅使我在面對生命裏的災難時選擇堅強,更重要的是,職業之便讓我走近多彩的社會和人生,領略不同生命的風采和價值。我難以割捨對職業的這份摯愛,在經歷手術和六次化療結束十天後,我又重返了採編一線,因為化療掉光了頭髮,足有一年時間,我帶着假髮去鄉間採訪,總是擔心假髮被吹落。與癌症病魔鬥爭的六年時間裏,我沒有因病請過假,沒有因為健康原因推脱過任何一次新聞戰役。著名記者錢鋼説: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 ,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別人活了一輩子,我們卻活了兩輩子。我想對職業的熱愛緣於對生活的熱愛,我堅信熱愛是一地春雨一劑良藥,熱愛歌唱者生命之樹常青。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6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為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為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羣眾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着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XX年5月,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羣眾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着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鋭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着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發展史;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2019年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着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着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為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户,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着。最初我是被週一個人感動着,隨着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羣體感動着。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事跡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着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帶着故事的人,一個能説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説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着,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眾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xx日報 呂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7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同樣堅守在新聞戰線上,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踐行着新聞理想;

他們深入基層一線,用採訪報道中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鮮活故事,弘揚主流價值,抒寫愛國情懷……

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宣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記協四部門主辦,面向全國新聞採編人員組織開展了第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價值觀的故事”演講活動。全國上萬名新聞工作者踴躍參加,用充滿真情實感的講述,分享自己在新聞實踐中的感人故事,展現了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風采和責任擔當。

10月下旬,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5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5家全國性行業類媒體的131位演講人,齊聚北京參加選拔賽。在第16箇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10名演講人順利通過層層選拔脱穎而出。

他們中,既有年富力強的資深記者、播音員和主持人,也有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編輯記者。在他們講述一個個鮮活感人好故事的背後,是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熱愛,是他們對時代變遷的忠實記錄,是他們對新聞理想的不渝堅守,是他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湯計,新華社高級記者,整整9年間,他從不放棄對真理和正義的追尋,先後用9篇報道,最終推動了呼格吉勒圖案重審,讓多年沉冤得以昭雪。湯計説:“作為一個記者,在追蹤報道呼格案中,我看到了中國法制的進步,也親身感受到了法治春天的來臨!”這是對新聞職業的忠誠。

日報記者張建波,在埃博拉病毒如洪水猛獸般肆虐的非洲,以筆和相機為武器,馬不停蹄地戰鬥,報道疫區最新情況。“我在非洲度過了1001個日夜,經歷過戰火洗禮,與瘧疾、傷寒等疾病擦肩而過……我同樣被稱作兄弟、喚作朋友,見證友誼與合作,被奮鬥的力量和發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這是對新聞職業的堅守。

遼寧省阜新廣播電視台“90後”記者李楸,到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爾沁沙地,追蹤採訪一位鄉村老支書整整兩年,見證了老支書帶領村民植樹治沙,使北甸子村從沙坨變茂林的巨大變化。她收穫了很多新聞背後的人生感悟,今年7月,她光榮入黨。“因為這份信仰正在被我們更多的‘90後’繼續傳承!”這是對新聞職業的感悟。

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表示,這些演講主題突出,涵蓋廣泛,既涉及“9·3”閲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週年等重點活動,充分體現依法治國、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的新進展新成效;也不乏凡人善舉,通過挖掘來自基層的鮮活案例,講述普通人身邊的感人事蹟,生動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生動的故事,營造了見賢思齊、學習典型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追求。

各地各新聞單位編輯記者普遍表示,連續兩年舉辦的這一演講活動,是新聞界集體交流、教育和培訓的好機會,通過新聞人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加深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好新時期新聞工作的思考和認識。安徽省蚌埠市報業集團記者顧愷表示,“好記者講好故事”是當代新聞工作者奮發有為、鋭意進取的一個縮影,體現了滿滿的正能量,對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是一種激勵和教育。“通過這次比賽活動我汲取了不斷前進的動力,這種力量讓自己更加堅定了新聞理想。”廣東省普寧廣播電視台記者陳泳誠説。

國家網信辦網絡信息局副局長侯雲灝認為,參加比賽的選手們認真敬業、值得敬佩,起到了為新聞界樹立榜樣、引領良好風尚的作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副司長趙秀玲表示,不少選手個人特色鮮明、採編經歷豐富,講述的故事能夠抓住人心、富有感染力,展示了記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風采。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説,好記者們講出了新聞人的血性和精髓,講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據悉,中國記協還將組織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對優秀演講人事蹟和演講內容進行宣傳報道,並將部分優秀演講稿結集出版。今年11月8日記者節後,還將組織部分優秀演講者赴各地新聞單位和新聞院校開展巡講活動。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8

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閲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閲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説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説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9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為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為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羣眾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着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20xx年5月,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羣眾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着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鋭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20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着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發展史;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着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着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為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户,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着。最初我是被週一個人感動着,隨着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羣體感動着。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事跡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着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帶着故事的人,一個能説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説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着,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眾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我是 號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鋼城華麗蜕變的美好記憶》。

攀枝花——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歷經五十年的滄海桑田,這座“鋼城”正以飛一樣的速度開啟“釩鈦之都”的華麗篇章;“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最好在這裏安個家”,這句話,讓中國陽光花城傳遍全國的各個角落。

是誰讓這座堅硬的鋼城開啟柔美的蜕變之旅?今天的演講活動與記者有關,您是不是在質疑:不會是記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沒有總結錯的話,應該是黨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誰將這一華麗的轉變真實地記錄、真誠地報道?沒錯,是記者。

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對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感動。他們都是鋼城蜕變中的真實記錄者,而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很榮幸,在鋼城美麗的蜕變之時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陽光花城,讓我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們”,見證他們與歲月之間的較量、與病魔之間的抗爭。

那是20xx年的11月26號,這個季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卻依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衝着沒有霧霾的藍天、衝着明媚燦爛的陽光、衝着豐富

新鮮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區的候鳥老人已抵達攀枝花開啟了他們温暖幸福的越冬計劃。在採訪候鳥老人時,我認識了83歲的曹大爺(您看,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爺),他來自成都,這個冬季,是他第四年來攀枝花療養過冬。曹大爺患有支氣管炎,歲月的年輪讓他不得不把吃藥當做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悶地喘不過來氣,嚴重的時候還要長期在醫院裏療養,和曹大爺的交流中,我明顯能感覺到他聲音中帶有絲絲沙啞。但他告訴我説,來攀枝花過冬了以後,冬天也可以曬到太陽,空氣還特別清新,自己的身體明顯好轉,幾乎連咳嗽感冒的藥也用不着了。不知道為什麼,聽了這些話我會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許是因為曹大爺的身體好轉,或許是因為陽光花城給像曹大爺這樣的候鳥帶來的温暖。曹大爺説20xx年的冬天他還會再來美麗的陽光花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號,候鳥老人們陸續歸巢,採訪中,我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爺,可他臉上綻放出的精神抖擻,讓我有點不敢認,我試着問:“您是.....曹大爺?”“對,是我,你是那個小記者。”我高興地説:今年看您怎麼年輕了許多呢!他笑着對我説:在充滿陽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輕?是呀,花城在陽光的沐浴下:“天時地利人和”。在愉快的採訪交流中,曹大爺與我約好:20xx年的冬季我們又見。20xx年的冬季距離現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很期待......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攀枝花因地制宜,繪製了“釩鈦之都”的宏偉藍圖,迎來了全國首創的20xx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投資洽談會。釩博會的舉辦,使國內外的客商雲集在釩鈦之都,在與客商們的採訪交流中,我認識了來自芬蘭的客商:克里斯汀(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克里斯汀),他是芬蘭克洛斯零件公司的總裁,他是我擔任記者以來,採訪的第一位國外友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告訴我説,他的公司與我市的釩鈦企業一直有着合作關係,此次釩鈦博覽會的舉辦,將是他們之間的又一個合作契機。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正如克里斯汀所言,全國首次釩博會在我市的舉辦,為我市建設釩鈦之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我市釩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個新引擎。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肩負着歷史的使命,承載着時代的重託,真實記錄着攀枝花前進的脈搏,鋼城的華麗蜕變,讓我深刻體會到“釩鈦之都”的魅力、“陽光花城”的美妙,雖然現在的記錄會變成過去的記憶,但記憶掀起的卻是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1

又到九月,又是瓜車進城的季節。

每當我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看到暢通無阻的瓜車菜車;每當我在各個小區的門口,看到“歡迎瓜農來賣瓜”的橫幅;每當我在城市的街道兩邊,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臨時銷售區……我都會想起,我在8年前寫過的一篇評論,想起一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一萬斤西瓜。

那篇評論,其實就是個倡議書,是一篇關於號召市民多買西瓜的倡議書。

那是2019年的7月,我們運城日報社的《黃河晨報》剛剛創刊4個月。那一年,運城的7萬多畝西瓜大獲豐收,但是,瓜農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不得不面對西瓜賣不了的難題。一車西瓜只能賣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賣兩分錢。就算這樣,瓜農的房子裏、院子裏、田間地頭,還是到處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悲劇發生了--一位瓜農開着農用三輪車進城賣瓜,被交通執法人員扣住,還要罰款400多塊。他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一氣之下,上吊自殺!這個突發事件,直接觸發了新生的《黃河晨報》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性報道--幫瓜農賣瓜。

作為值班編輯,我的任務是在前方記者報道完突發事件本身之後,起草一篇倡議書,將輿論焦點從突發事件向“解決賣瓜難”引導。

但是,直到領導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舊毫無頭緒。西瓜,西瓜……半個晚上,我的腦子裏全是圓圓的西瓜在滾來滾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經種過七八年西瓜的父親,一個靠種西瓜給我娶來嫂子,給我換來從國小到中學學費的瓜農父親。寂靜的夜中,我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永啊,啥事?”一聽到電話中這熟悉的聲音,我的心頭一顫,一種莫名的感覺衝向頭頂。

西瓜,父親,我,數以萬計的瓜農……那一瞬間,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間的邏輯聯繫,找到了數萬瓜農和我之間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間,我深刻地領悟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了誰,我的筆到底應該寫什麼,怎樣寫!

“他們,從遙遠的村中顛簸而來;他們,在陌生的街道上四處躲閃……”當第一句從嘴邊流出,寫作就異常的順利,順到正寫着這一句,下一句就在腦子中排着隊。

“就算我們的口才真的能壓下去幾毛錢的價格,但想想他們烈日下暴曬的汗水,想想他們西瓜賣不出去無奈的淚水,把那毛角錢給他們吧……”終於,在寫到這一句時,淚水,不爭氣地從我這個自認為冷靜客觀的“職業新聞人”眼中奪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筆,走到窗前,遙望窗外夜深人靜中的城市,彷彿看到了一片片碧綠的西瓜,彷彿看到了曾經年輕的父親,彷彿看到了和父親一樣的瓜農們……

第二天,這篇題為《市民多買瓜,瓜農早回家》的倡議書,刊發在《黃河晨報》二版頭條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19年7月12號,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還沒起牀,就被手機鈴聲驚醒--

“你是寫倡議書的記者吧,我4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動得哭了,文章寫得真好,我給你背兩段吧……”不等我説話,一位男子便開始在電話中,背誦起倡議書中的句子來。

請原諒我當時的淺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動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能背下我發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幾段話。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在外地給我打長途,激動地聊了20分鐘,只是為了表達對一篇文章的感動。

那位男子最後説:“我剛才聯繫了一家瓜農,買了他一萬斤西瓜,我讓他們明天把西瓜送到報社,送給你,就當是我替瓜農們感謝你吧……”

來不及辭謝,他就掛了電話。而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睡意全無。我躺在牀上,靜靜地享受着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最美好的感覺。原來,就算作為一名最基層、最普通的新聞記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驕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兩輛載滿西瓜的農用三輪車,真的就出現在報社門口。一萬斤西瓜啊,滿滿兩大車,不管是我個人還是報社,收下來都不是最好的決定。徵求了當事人意見之後,我帶着那兩車西瓜,來到河東廣場,將西瓜分給了市區的數百名環衞工。

如今,距離那次轟轟烈烈的賣瓜報道已有8年。但是8年來,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區設立“瓜果臨時銷售區”的制度還在繼續,小區向瓜車菜車開放的慣例還在繼續,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預先監測還在繼續……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議書,想起那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1萬斤西瓜。

一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報道,感動得讀者送來一萬斤西瓜;一次報道,幫瓜農賣掉數百萬公斤的西瓜;一次報道,讓瓜車菜車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就是媒體上傳下達的力量!這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力量!

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再一次感受新聞理想的狂熱,與追逐理想的感動,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2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指針。對於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我們這些常年奮鬥在基層一線的記者也許説得不太準確全面,但是我們卻一直滿懷激情,擔當使命,用行動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電視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着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不怕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2019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攝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公路幹線積雪的情況,通過畫面向羣眾傳遞了出行信息。在採製這條新聞時,我所乘坐的採訪車被一輛廂貨嚴重追尾,坐在後排的我,腦袋撞在車窗上,磕得又青又腫,頭昏眼花了好一陣子,可是為了心中那一份責任,我強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時發稿。2019年我的電視新聞短消息《鑽井平台升起五星紅旗》獲得好新聞一等獎,在這條僅一分鐘的新聞裏,莊嚴卻又激情澎湃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鑽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是它的背後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採訪任務後,頂着七級的海上大風,乘坐顛簸不已的快艇來回行駛3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牽引的吊台上,帶着幾十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在風浪中飄搖着登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鑽井平台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我暈頭轉向,嘔吐不止,回到陸地上走路腿腳發軟的感覺。2019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期,我和同事採製了機關幹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畫面展現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實場景。為了採製這條新聞,我和兩名男同事們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兩個多小時,全身濕透,滿身泥漿的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進行採訪和拍攝。當時雷電轟鳴,身上的手機響了多次,都不敢接,回來時實在走不動了,幾乎癱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一台越野吉普車,我們才得以搭車返回。當時在很多艱難環境中採訪時,不覺得有什麼痛苦,因為有一種工作的信念在支撐着;而現在想來雖然多少有些後怕,卻依然感謝那些難忘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的就是關鍵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新聞三貼近的原則,不怕辛苦勞累,深入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採訪拍攝基層羣眾。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我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時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過。過年當天我在寒風刺骨的濱海大道寫過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燈下采訪過守護綠地的園林工人;在春節晚會直播出時,在市民家裏拍攝過人家四世同堂、歡度春節的畫面。工作中,我在以羣眾為主體的同時,也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當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方式。因為我知道,作為電視台這個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於團結穩定,加油鼓勁,正面宣傳又深受羣眾歡迎的作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2019年初,我開始創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了省內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幹部到基層去為羣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着《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為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樑;XX鎮居民於一家五口終於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夥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税,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户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户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鍼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在採製新聞時,身上擔負着沉甸甸的責任,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權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聞播出時,生怕有遺漏和差錯,有對不住觀眾的地方,所以如坐鍼氈;在新聞播出後,如果沒有什麼負面聲音,也沒有什麼批評指責,效果不錯,才能如釋重負。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也有過抱怨,有過委屈,但是卻從未有過甩手不幹的想法。這樣的堅持不是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遠存在一份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敬畏和執着。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女記者,對於工作,我總是滿懷激情和責任,不辱使命。但是對於家庭我卻虧欠很多,因為工作關係,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時,我是那個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牀前的悉心照顧和噓寒問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為工作關係,我沒參加過一次兒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每天上學放學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權負責;他去上輔導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爺爺奶奶陪同;我許諾過節或者假日帶他去玩兒的諾言往往都成了空話。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感情無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週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對我説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當時以為奶奶會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了單位。可是2019年7月6日,當我在參加宣傳部組織的去遼東灣新區集體採訪時,奶奶與世長辭了。她對我説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給我的最後一遺言!!

多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採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個個獲得省市大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顧往事,酸甜苦辣品嚐過,悲歡離合經歷過,但是對於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後悔過,更不曾放棄過。因為我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謝謝大家!

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 馬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3

我叫餘,是xx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19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説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户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説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説,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説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説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説:“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説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説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説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4

我是來自大窪廣播電視台的記者胡,1997年參加工作,到現在從事新聞工作已經有17個年頭了,我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並時刻告戒自己: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工作中自覺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這種為新聞工作奉獻一生的堅定意志從未動搖過,並將一直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記得剛到廣播電台工作的時候,新鮮、好奇的心理佔了上風,跟着老記者去採訪,看什麼都好玩兒,覺得做記者沒什麼難的,直到有了這樣一次採訪經歷,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什麼人家都説記者是無冕之王!

那是20xx年的八月份,我正在辦公室裏整理文稿,忽然,部主任匆匆忙忙的來找我,説遼河出現了洪峯險情,已經轉移了很多農民到趙圈河學校進行避險,台裏安排我們去進行現場採訪,並直接連線直播間,第一時間對抗洪前線情況進行現場報道,我一聽,好啊,這還是我第一次參加抗洪直播呢!我貪玩的想法又來了,我可得好好開開眼界!可是在去往防護堤的途中,台長的一席話卻讓我聽的膽戰心驚。他説:我們要做好與大堤共存亡的心理準備,這就是我們的戰場,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我們新聞記者報道的最前沿,洪水來了,我們也許就是最後一個離開堤壩的人。這一席話説完,我不覺得第一次產生了畏懼的心理。頓時,我對記者這個行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抗擊洪峯、防汛抗戰的採訪報道過程中,我們密切關注每一次洪峯的到來,我們深入安置點兒,對人們的生活及心理狀態進行採訪;我們在指揮中心,對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變化情況進行現場連線、解説報道;我們站在橋面上進行採訪報道,上面是狂風暴雨,下面是湍急的洪流。可是,不知怎麼的,那時那地,我的心裏卻沒有一點兒恐懼,有的是我骨子裏潛藏以久的戰勝困難,勇於挑戰自我的決心,有的是我青春勃發,為新聞事業奉獻一切的信念,有的是我高高樹立起來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那一次,經過黨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奮戰與努力,終於戰勝了可怕的洪峯,取得了抗洪搶險的最後勝利!我們也成功完成了連續十幾天的現場報道工作!

一次,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説新聞記者是十大危險行業之一。我不以為然,但是這個在另外一個故事裏卻真的得到了印證:他,是電視台的一名記者,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一次,他跟隨市縣領導去基層進行走訪調研,因為攝像記者要後退着錄像,經過的又是一個養魚池,當他正認真錄像的時候,有一個工作人員突然大聲喊起來:別動,錄像的記者別動!看你的腳下!這個記者這才注意到自己的腳下,原來,他的腳只有前腳掌踏在冰面上,後腳掌已經搭在了冰窟窿的邊緣,只差半個鞋位他就掉進冰冷的水裏了,這個情況讓在場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這件事,讓我認識到,記者這個職業,也確實充滿了危險,充滿了挑戰!這個人,其實不是別人,他,就是我的丈夫,電視台的一名普通記者。我們因新聞採訪事業而相識、相知、相愛、相守。我們有對新聞事業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嚮往、共同的執着。雖然,他因為工作需要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新聞採訪崗位,但是,每每提到那些為新聞及時播出而編輯片子到深夜的日子,那些挑燈夜戰爬格子,餓了,啃口方便麪的日子,他還是會心潮澎湃,激動萬分的跟我講上許久,許久、畢竟,我們逝去的青春、我們的陽剛熱血,我們的日子,已經跟新聞事業緊緊環繞,無法分開。

如今,我們的女兒也已經14歲了,可能是遺傳吧:女兒從小就熱愛朗誦、主持、採訪,並在全國比賽中屢屢獲獎!她對我説:媽媽,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等我長大了,當第二個李思思!誰都知道,李思思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雖然説童言無忌!不過聽到這,我還是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覺得我能用我對工作的執着與熱愛,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繼續為新聞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幸福和成功嗎?

其實,作為一名記者,採訪可以隨時隨地發生: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是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不可少的!一個星期天,我回農村的孃家,正趕上村裏按路燈,我靈機一動,新聞來了,於是,我跟村裏的負責人聊村屯規劃建設情況,跟左鄰右舍的大叔大媽聊按上路燈的感受,並錄了音,上班後,我製作了一條‘路燈亮了,鄉親們笑了’的錄音新聞,對‘美麗大窪、環境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像這樣的隨機採訪舉不勝舉!

在台裏,除了採訪,我還擔任着播音的工作,台長經常開玩笑的對我説,我是集‘採、編、播’於一身的全能型戰士!我也樂此不疲。

如果有人問我:讓你重新選擇,你還會選擇新聞工作者這個行業嗎?我會豪不猶豫的大聲告訴他:我會!因為,我熱愛着這份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期待,充滿了責任感的職業,因為,我熱愛着這份讓我磨掉了青春,任皺紋爬上額頭卻從未後悔的職業,因為,我一直並將繼續愛上這份讓我收穫了人生幸福的職業。

忘不了,天寒地凍,我們來到疙瘩樓冰雪歡樂湖,用同期聲翻譯的方式對芬蘭友人進行的採訪; 忘不了,我們踐行走轉改,冒着大霧,來到瀋陽丁香湖畔進行採訪;忘不了,為了每年元宵節一個多小時的大型直播節目的現場報道,有多少個元宵節沒有和家人一同度過了;忘不了和朝鮮族同胞共度三八婦女節一起跳過的舞蹈;忘不了在鄉鎮村屯的房前屋後,享受花香果熟的動人故事,感受村容村貌的變化、

忘不了,有多少個忘不了,讓我們牢牢的記住。

如今,在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中,在‘美麗大窪、大美盤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環境下,在自覺恪守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社會責任感下,我作為一個老新聞工作者,我要拿出年輕人的工作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無限的我一生都會熱愛的新聞工作中去,為新聞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做新聞事業的忠誠戰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izhi/0vek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