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通用5篇)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通用5篇)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通用5篇)

大家好!

在我的印象裏,農村的家鄉是一個讓我永遠都不想回去的地方。因為那裏不像繁華的大都市,那裏的生活條件相當落後。在那裏,我找不到一點樂趣。偶然的一次,徹底地改變了我對家鄉的看法。

去年的一個週末,爸爸説要帶我回老家,一提起老家,我就想起小時候在老家呆的情景。夏天很熱,我們就睡在乾乾的茅草上,家裏沒有蚊帳和殺蟲器,每天晚上都被蚊子叮咬。泥濘的道路上到處是泥坑,如果腳陷進去,得費好大勁兒才能抽出來……

爸爸跟我説:現在的家鄉和以前不一樣了,我暗暗在想,這是真的嗎?因為爸爸媽媽都要回去,沒辦法,我只好跟着爸爸坐上了回家鄉的汽車。

到了家鄉,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揉揉眼睛再看看,還是真的。呀!從前那個坑坑窪窪的小路全變成了水泥路了,路兩旁種滿了花草樹木;家家樓房拔地而起。我和爸爸到了伯伯家,哇!伯伯的家也變了,房子又高又寬敞,牆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傢俱也全是新的。他們不再用灶頭煮飯了,都換成了煤氣灶,想不到家鄉的變化這麼大!吃完午飯,我和老家的弟妹們出去玩,看見遠處的農民伯伯也不用黃牛耕地了,也都換成拖拉機。

家鄉人的穿着變了,房子變了,交通也方便了,電話、電腦、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化的電器都有了。是什麼改變了家鄉面貌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時,聽見兩位大媽在聊天,一個説:“還是政府好,實行了這麼多的惠農政策,讓我們都富起來了。”另一個説:“是啊,沒有了這些優惠,我們也富不起來啊!”這時,我恍然大悟,原來都是政府的功勞啊!

我想:不久的將來,我的家鄉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家鄉——信陽,擁有清澈的小河,山美水美的景色,五顏六色、爭奇鬥豔的花朵……今天,就讓我來描寫美麗信陽的小小一角吧!

從前,我的家門前有一條小河,渾濁不説,河面上還漂着很多垃圾,紙碗、筷子、日用垃圾……樣樣都有,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往河面上吐痰。別説魚蝦了,連魚影子都沒有!就算有,也是漂浮在水面的死魚。河水臭氣熏天,蒼蠅,蚊子都在這裏“安了家”。如今,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應有盡有,而且還不怕人,整天無憂無慮地在水中嬉戲、玩耍,好像在説:“謝謝你們,是你們幫我們找到了家!”

幾年前,信陽的人們都説震雷山“醜”,因為山底有許多垃圾。一些喜愛爬山的人覺得沒什麼,可一些愛乾淨的人都覺得下不去腳,因為實在是太髒了!現在,跟以前大不相同!人們的素質提高了,爬山時不再隨手扔垃圾,還有不少志願者主動撿垃圾帶下山,山腳下、山上都乾淨了許多。只要你爬一會兒山,就能享受到那獨一無二的風景和令人心曠神怡的清爽空氣,相信你一定會流連忘返。

我的家鄉很美麗,有些地方的環境越來越好了,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環境還不盡如人意。創建文明城市,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保護環境也要從個人做起,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家鄉變得更美吧!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 篇3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年暑假,我隨媽媽回家鄉探親。我的家鄉坐落在鎮裏一個偏僻的地方。那裏山不高, 水不清,沒有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蹟,所以,這只是一個普通而小的村莊。 然而,這次回到家鄉,家鄉的土,家鄉 的地,家鄉的人,家鄉的一切都變化了,短短三年時間,家鄉變化了,再也不是我認識的家鄉了。 一進村口,就看見那筆直而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村中心。這條路變了,它再也不是崎嶇的小路了。然而 ,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那條“主通道”,我們來到了村中心。“哇!”我禁不住喊了一聲,但眼前的情景,真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一座座新修的瓦房,兩三屋的小樓房代替了那殘舊的平房,還有幾處雞鴨滿地跑的養殖場, 摩托車在村裏滿街跑。真是一派繁榮而興旺的景象。我們走着走着,便走進了陳大叔的養雞場,他看見我們來了,便笑着説:“喔!我們的城裏人來了,還記得我嗎?”我也笑着説:“陳大叔嗎!怎麼 會不記得呢?您以前不是嫌養雞嗎?怎麼現在養了這麼多雞呀!”“唉,以前你大叔不幹活,可是現在不行了,地少人多,不幹專業户福不起來,我就邊學邊幹,辦起了養雞場,這一干,還真嚐到甜頭 了。”離開養雞場後,媽媽還告訴我,陳大叔早已成了“萬元户”了。我心想:這有名的閒漢都變了,家鄉怎麼變呢?

然後,我開始獨自走在變了的家鄉。離開養雞場不遠,便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叫我,我聞聲而去,原來是以前的好朋友小華。他和我們打完招呼後,便拉着我的手,説要讓我參觀他那“變”了的家。 我記得他家以前是村裏色貧困户,他父親死得早,母親拖着他和他的哥哥艱難地過日子。這次,我來到她家一看,新修的瓦房,花園試的小院子裏,並排着兩輛新自行車。小華非常高興地説:“這兩輛 自行車是我和我哥哥的。”我也高興地説:“小華,以前你多麼盼望騎上自行車啊!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是啊!以前我們家窮,現在我們家既幹農活,又幹副業,有了錢。”小華説着領我進屋, 隨手打開錄音機放起流行音樂來。

當我和小華一邊聽音樂邊説話時,一個瘦小的老頭闖了進來,沙啞地問道:“小華,你哥呢?我約他下午幫我給澆水去。”“我哥沒回來,回來後我就讓他去找你。”這時,瘦老頭髮現了我,説:“是 小枝吧,什麼時候回來的?”我才認出他原來是村裏的李老頭,以前他是村裏的神漢,專耍神騙鬼,就只簡短的回答:“剛回來。”便心不在焉地轉過頭去。不久,李老頭走了。小華告訴我,原來李老 頭不當神漢了,他變了。我聽了後,想到連他也變了,真是不可思議啊!

不久,我告別了小華,心裏感到特別高興。一天的時間眨眼間過去了,我和媽媽走在那通至村口的路上,我回頭看見那新瓦房、樓房,望着那養殖場,聽着那喧鬧的人聲,從內心感歎:“變了,家鄉的 一切都變了,這都是黨的富民政策引起的變化。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改革開放xx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這不我的`家鄉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營口鮁魚圈,一個高級的開發區。但是,二十五年前的這兒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二十五年前,這就是一個小漁村,人們住的是草房,每天靠打魚為生。人們每天都順着羊腸小路去海邊打 魚,貧窮落後永遠困擾着人民,祖祖輩輩就這樣生存着。直到改革開放後的一天,國務院批准了關於鮁魚圈的建設,把鮁魚圈定為高級開發區。聽到了這個消息後,人們都高興極了,都在為鮁魚圈的 建設而格外努力。

人們努力了十幾年,終於小漁村變成了現代化的都市,高樓大廈取代了小草房,羊腸小路變成了柏油大道,道路兩邊路燈、樹木、鮮花交相輝映,廣場、公園各種遊樂場所隨處可見,小驢車變成了出租 車、公交車,大街上奔馳、寶馬、奧迪……各種名車再也不是稀罕物了。

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原來的黑白電視也變成了液晶彩電,原來的老式電話變成了移動電話,原來的上弦老鍾變成了電子鬧鐘,原來的餐桌上是鹹菜、粗糧,現在已經變成滿桌喜歡的飯 菜,再看街道兩旁各種特色場館讓您目不暇接,書店、文化館、少年宮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的遨遊……

工業迅猛發展。原來這裏沒有什麼工業,人們只靠打漁為生。現在你看,港口與鞍鋼在這裏挽起了臂膀,各個企業都來這裏投資,省實驗中學在這裏建分校,就連同一首歌也在這舉辦……

這裏是商業交易的集站地。原來的商業交易只有買魚賣魚、買船賣船、買網賣網……而現在,交易一下子升級了,變成了買車賣車、買樓賣樓……基金、股票、證券等越來越多的被市民所接受,各種交 易層出不窮。

這就是改革開放後我家鄉的變化。我愛我的家鄉,更愛變化中的家鄉。

歌頌讚美家鄉變化的演講稿 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家鄉——新化,是一個美麗的小縣城。那裏雖然沒有泰山的峯巒雄偉,也沒有香山的紅葉似火,但是在我的心裏它卻是最美的:湛藍的天,高大的樓,清澈的河水,還有漫山鬱鬱葱葱的樹。每到初夏,走在河岸兩邊聽着蟬鳴,蛙唱,沐浴着徐徐的微風,真是愜意極了。

以前,新化可是沒有這麼美的。聽媽媽説:那時候人們都是住在矮小的房子裏,因為房子密封不嚴,一到冬天,陣陣刺骨的寒風就會來家裏“做客”,屋裏要是沒火根本就待不了人。晚上睡覺的時候更是滴水成冰。

街上狹窄的馬路兩旁,不僅沒有可以在夏天乘涼的樹木,也沒有可以在夜晚照明的路燈。所以到了晚上人們都不願意出門,一家人只能窩在家裏看電視。

家鄉最大的一條河名叫——樂裏河。我想就是讓家鄉的人們因為它而永遠活在快樂裏的意思吧。春天年輕人拿上魚竿在樂裏河裏釣魚,夏天孩子們帶上泳圈在樂裏河裏游泳,秋天老人們叫上夥伴在樂裏河邊散步,冬天我們三五成羣在樂裏河岸打雪仗……樂裏河貫穿於整個縣城,就像一條銀色的紐帶,一年四季為家鄉的人們帶來歡樂。可是因為人們環保意識的淡薄,樂裏河變成了人們免費的垃圾場,掙錢的工具,各種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都往河裏傾倒。一個個沙廠在河邊建立。美麗的樂裏河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可是現在,我的家鄉——新化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縣城已經像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了。看:一座座高樓大廈平地而起,明窗淨几;寬大的柏油路邊種上了粗壯的梧桐樹,裝上了先進的太陽能路燈;樂裏河也變得清澈見底,沒有了垃圾,更沒有了沙廠,有的只是孩子們嬉戲的身影,和快樂的笑聲。河的兩邊一排排美麗的倒垂柳,一陣微風吹過,柳枝隨風飄揚,像一個跳舞的姑娘,那麼美麗,那麼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還垂在了水面上,激起粼粼波紋。小鳥許是也被它的美麗吸引,站在樹腰上放聲歌唱。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你為之着迷?為之驕傲?這就是我的家鄉,我深愛的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p9pv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