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共同語言及其文化傳揚演講發言

共同語言及其文化傳揚演講發言

父親撿到了一個破收音機,要我每天準時跟它學習國語。他説,中國人一定要會説中國話

共同語言及其文化傳揚演講發言

主持人,各位女士、先生,下午好!

今天文化講壇這個主題很了不起,也相當大,所以我決定用我自身的經歷對它做一點小小的詮釋。

我出生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年我7歲,我父親是鄉下的一個木匠,他從來沒有上過學。當時他撿到一個破收音機,想方設法修好以後,立即要我每天準時跟它學習國語。我父親説:“中國人一定要會説中國話。”“語言和國家民族是共同體”的概念,從小就牢記在我的腦海中。

我從小接受了完整的漢語教育,等於接受過中華文化的洗禮,對於國家的分分合合,我相信終極的統一隻是一個時間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到留學,唸完了書以後,跟我先生在1966年選擇回到大陸。我相信有一天會“經過北京回到”。不巧的是,1966年爆發文化大革命,我們呆了七年多才離開。其間讓我最傷心的就是看到中華文化被“革”掉了很多。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到蘇北平原勞動。有一天夕陽西下,看到平原上火紅的太陽,我先生就指着太陽對一個扛鋤頭的同事説:“這個太陽真像的煎蛋。”那位同事肚子也很餓,説,“這叫荷包蛋,我可以一口吃一個。”結果有人去彙報,不久這位同事就被隔離審查,最大的罪狀就是“一口吞日”。 我先生也受到連累,整天寫檢查,整整三個月不能回南京。寫了三個月交代為什麼把偉大的太陽比作美帝國主義的煎蛋,而不是阿爾巴尼亞或者前蘇聯的煎蛋。三個月之後他回到家裏,我看到他嚇了一跳,瘦得像一根木棍。從此以後我們家儘量不吃煎蛋。

當年我是在結婚的,但是我那時一直想回中國,所以堅持不生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小孩生下來是公民,我希望他生下來一睜開眼就看到中國的藍天大地,是個百分之百的“國貨”。 孩子還沒生下來,不知道是男是女,我先生姓段,我們就給孩子起好了名字,叫“段煉”。因為北京的街上每天早上都有人高喊:“鍛鍊身體,保衞祖國!”

1973年底,我們全家移民到加拿大,那時候我就寫了小説《尹縣長》,是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小説和散文,後來被歸為傷痕文學。再後來我們移居到,正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際,覺得太好了,就把寫作的重點轉移到了新一代華人的生活和奮鬥上,後來也涉及海峽兩岸,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

老一代的在美華人被稱為“三把刀”:菜刀、剪刀、剃頭刀。後來我就不再寫這“三把刀”了,而是寫在奮鬥的新一代華人高級知識分子,這些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因為我堅持中文寫作,所以我一直感覺自己生活在中華文化的圈子裏,悠遊自在。同時我也一直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我們很關心中國發生的變化,在海外大力推廣中文教育、創辦僑報,都是這種關心與熱愛的表現。我在舊金山辦過《遠東時報》,宣傳兩岸“三通”。很多華僑都心繫中國,“愛我中華”,當然不是指那個香煙。 尤其是愛中華傳統文化。海外華人作家普遍都有這種認識,大家雖然分散於五大洲,但是都有相聚取暖、互相鼓勵的渴望。所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推舉我創立了“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在座的戴小華女士是第三屆會長,在馬來西亞召開過盛大的年會。

中華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積澱而成的,也不是説破就能破的

有一本書叫《1995閏八月》,曾經在暢銷。很多人相信就在那一年的那一個月兩岸就要打起來了,海外華人都非常擔心。我在那一年趕回,從此就多了一個促進兩岸和平的願望。

兩岸分隔一個甲子,但大部分時間,很多人都以傳承併發揚中華文化為己任。我們提倡忠孝仁愛的儒家思想,我們年年都祭孔,我國小的時候還到台北去跳過八佾舞。

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到今天還是最熱心公益的地區之一。可是這幾年出現了危機,因為有一股分離的意識攪亂了。先是李登輝12年執政,用“戒急用忍”走“隱性xx”路線。接着是xx8年執政推行“去中國化”路線,譬如把方言閩南語改稱“台語”以取代國語,甚至説英文也是一種國語,拒絕使用漢語拼音而自創拼音符號,等等。像我們這些反對的人都被貼上不愛的標籤,會受到口誅筆伐。

凡此種種,都攪亂了幾百年來使用華文、漢語因而完整傳承的中華文化傳統,具體表現為:不僅使得的經濟在滑坡,而且使得的大學生缺乏自信,也缺乏國際觀,缺乏比較遠大的人生目標。在1960年代,青年學生就自發組織過“中國青年自覺運動”。但是後來呢?很多學生不會去想“我們中國人”這5個字,產生了民族認同的危機。

然而中華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積澱而成的,也不是説破就能破的。有部分偏激的“xx”人士為了求分離,不擇手段地篡改語言、捏造歷史來否認祖宗。比如前兩年有人聽説我們要到西安橋山祭拜黃帝陵,“xx”人士就很不以為然,説我們的祖先不是黃帝。我問那是誰啊?他們説是蚩尤。 但是,廣大的人民還是以“龍的傳人”、炎黃後裔自居的。XX年3月,山東文友邀請我去參加清明節黃帝陵祭奠,海內外華人文藝人士集文成書,並在橋山種植一棵“中華世紀柏”,象徵新世紀中華民族再次騰飛。我被額外要求貢獻一包的土,以便與黃河、長江的水一同滋養這棵柏樹。

個人因為工作的關係不能去參加盛典,但的土是不能缺少的。哪裏最能代表?我一問朋友,眾口一聲:“阿里山!”誰帶我上山?誰最近要飛往中國大陸?我僅僅打了一通電話,所有這些問題都得以解決。熱情可以想見。有兩位朋友輪流開車帶我去阿里山,當天鏟回一包土。然後交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那天他正好要飛上海。他到了上海後再將土快遞到山東,再轉到西安,如期在清明節,合着長江、黃河的水,種了這棵柏樹。

今年7月我有幸到了橋山,找到了這棵生機旺盛的柏樹,覺得它長得特別翠綠,因為它下面有的一包土。 小小一包土,那可是人不忘中華始祖的象徵!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強國更重要的力量,有文化產業行銷世界,中國人才更有話語

我很想強調:有共同語言才能保存並傳承族羣的歷史和文化,加速兩岸的統一。

我很高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日漸深入,經濟又翻了幾番,而且以中華文化為傲,在海外廣建孔子學院推廣漢語。像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一連四年都舉辦這樣的文化講壇,我非常感動,這也是我們傳揚文化很好的象徵。

這幾年人十分關注漢字的前途。漢字富於象形和音聲之美,全球獨一無二。簡體字確實是比較容易書寫,但有些失去了文字之美,也不利於保存古典文集,有些字因簡化過度已經衍生困擾。有人以為電腦轉換可以解決一切難題,但未必如此。比如,今年7月我和畫家劉國鬆去陝西開會,他的名字“國鬆”被寫成了“國鬆”,那是“肉鬆”的“鬆”,(全場大笑)尷尬可以想見。還有已經過世的蕭乾,他之前來我家就跟我講,我這名字一簡化就變成了“蕭幹”, 將來墳墓上就寫這兩個字,他説,陳若曦,我死不瞑目。

其實,我自己也喜歡簡體字的方便,我想是不是可以對簡體字做些更合理的修改,做到在文化傳承與發揚之間有脈絡可循。

上個世紀80年代我訪問韓國,滿街看不到一個漢字,但是這幾年他們又恢復漢字了。他們還從中華文化裏面汲取養分,比如一部《大長今》,看點就是漢醫、漢藥,結果風靡了全球華人。我希望我們共同努力來保護中華文化。

讓我最後再強調一句:經濟好,科技發達,樓比高,橋比長,這些都是好事,但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強國更重要的力量。有文化產業行銷世界,中國人才更有話語權。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mrjv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