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孔子演講稿(精選21篇)

孔子演講稿(精選21篇)

孔子演講稿 篇1

先賢孔子,早在春秋的禮樂聲與戰火中逝去,但人們對他的追思,卻是不可斷絕的。

孔子演講稿(精選21篇)

街頭、巷尾、文廟、學校,孔子像無處不在。我們看到的“孔子”,身姿高大,氣派威嚴,有聖人的氣質;但“孔子”也會笑容可掬,他有仁人的胸懷;他有仙風道骨,那是智者的風範;他有剛毅的眼神,那是勇者的精神。

這是孔子像,是我們塑造的孔子,是公認的孔子。他是仁人、智者、勇者、聖人。然而,我們覺得這樣的孔子離我們太遠,我們與孔子的距離不僅存在於時空上。而且,在精神領域中,孔子達到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而我們所做的,僅是仰視。

這是真孔子嗎?

孔子説:“無友不如己者。”

孔子認為“如己者”只有顏回。但顏回的早逝,僅能帶給孔子寂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論語》之中,“子曰”之後講的多是仁義理智信,卻少有對友誼的論述。我們看到《論語》中頻頻出現的是孔子的弟子而不是孔子的朋友。我們看到孔子周遊列國時,帶的是弟子而非朋友。為什麼?因為孔子是寂寞的,孔子少有朋友。

少有朋友的孔子行走在春秋大道上,他希望世人能夠理解他、認同他。他決定當個官,讓世人明白他的學術。

孔子51歲當官,52歲辭官,55歲周遊列國,14年後無功而返,晚年修書講學,73歲病卒於家,落魄一生。孔子想當官的理想終究沒有實現。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孔子沒有朋友,世人也並不認同孔子。孔子終其一生弘揚自己的思想,但在他的時代,卻少有人理解他。

孔子渴望他人的理解。

孔子希望後世多出仁義之儒,後世卻多窮酸之儒;孔子希望人們理解他的思想,人們卻仰望他的塑像;孔子希望人們做到,人們卻不停説到。

這個世界,與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相去甚遠。孔子只有寂寞、落魄的份了。孔子走在大街上,不希望人們俯首以拜,他希望人們眼神中多一絲理解。

理解孔子,孔子才不會寂寞,才不會落魄。

那麼,塑造一個又一個不真實的孔子像,算是尊重孔子嗎?

孔子會有八米的身高嗎?孔子會穿上如此華麗的衣服嗎?孔子會讓人們不停地抱着腳脖子、親吻腳趾嗎?

請還我們一個真實的孔子,請理解孔子。

理解孔子,孔子才會快樂吧。

孔子演講稿 篇2

早晨,推開窗,一縷陽光射了進來,我不禁想起"朝聞道,夕可死矣"這句名言。啊!孔子,你給予了我生命的動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據説弟子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故稱"七十二賢人"。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出於他之口,他把"仁"和"禮"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對中國的思想有巨大影響,被尊為"聖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看法,這在當時是多麼具有進步性啊!當時戰火連綿,百姓疾苦,受教育就是空談,有權有勢之人才可以上學,但孔子主張教學沒有等級、類別,他在全國各地收徒,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並且不主張死板的教學,而應"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育弟子們要活學活用,學與思並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就是孔子所説。他提出温習的重要性,教育人們要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應該是我們對待學習的一種態度。

"君子"一直是孔子的最高追求,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平凡的人。為此,他提出了君子的言行和道德修養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其五,君子羣而不黨。

孔子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經受了多次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而是始終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把黎民百姓看作天,不忘自己的道德標準。偉大的光輝在他身上處處閃映。他還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這正反應了孔子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

或許,孔子的字典裏永遠沒有退縮一詞吧!

孔子演講稿 篇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陬邑人。還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論語》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孔子學識淵博,人稱孔聖人,但孔子依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有一回,跟隨當時魯國的樂管師囊古琴,學的是《文王操》。孔子專心學了一段時間後,師囊説可以了。孔子覺得不夠,又繼續學。一段時間後,師囊説可以了。可孔子仍覺得不夠。又過了一段時間,師囊認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覺得不夠。直到孔子能夠再樂曲中表現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覺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師囊學古琴,彈奏《文王操》時,師囊曾三次對孔子説:"可以了。"但孔子始終覺得自己還得再學,直到能夠在樂曲中表現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罷休。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廟祭祖,見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問這問那。有人笑着説:"孔子學富五車,懂得禮儀,怎麼還要問別人?"孔子聽了後回答説:"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知道了孔子是一個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人!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孔子演講稿 篇4

我不知道,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站在滾滾不止的泗水岸邊説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時是一種怎樣的表情。但是,我完全可以想象,這同樣亙古如斯的浩歎之下肯定會深掩着一種斑駁幽曲的情感:有悲喜,有哀樂,有激昂和堅定,也有寂寥和無奈……

因這情感凝聚而成的話語,洞穿千年而讓我隱隱作痛。

把燈夜讀,當看到那個瘦削的身影“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的時候,看到他擊磬於衞、受拘於匡、遭難於宋、絕糧於陳的時候,我不由得潸然淚下。他的歎息也夠深夠重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他受到的譏諷也夠多夠狠了:“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然而,抱道如懷玉,僕僕路途,周流四方,汲汲遑遑,如木鐸徇於天下一任江漢以濯秋陽以暴而不渝其志的,依然是那個永遠斯文又永遠倔強無比的孔子。

想起執教《侍坐》一章時,我總是和孩子們一遍遍吟詠那令孔子深情喟歎也令無數後世文人歆羨的詩性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想起“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那份安詳與舒展,也想起“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的那份和樂與滿足。而此時,我真的感覺到這才是我心目中真實的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此時的他,一如莊周筆下那位“剌船而去,延緣葦間”的漁父,單純而明淨,脱去奔波勞碌的塵衣,忘掉那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經歷,在生命與文化熔鑄的琴絃上,靜靜地流瀉一個人的和聲……

大學畢業前的一個雨天,我又一次走入孔林,走近孔子的墓冢。那一天他的周圍寧靜了許多,草依然青,鬆依然黛,透過迷濛的煙雨,我似乎又看到了幾千年前那些“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的弟子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要燃一根心香,來祭奠夫子腳下那即將結束的大學生涯和感謝先師也給了自己餵養生命與思想的露汁。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寄學於道卻又最終寄道於學的孔子也許永遠都走不出當時社會所帶給他的心靈陰影,但那輛在春秋大地上週遊了十四年的破舊的牛車卻在歷史的天空上碾出了一道深深的轍痕,讓後人在它的燭照下走得格外清晰而精神明亮。

孔子演講稿 篇5

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歲是父親離世,十七歲時母親又離開人間,但他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憑着他受到的教育,開辦私塾,把自己學到的和積累的知識教給他的學生,被他所教育過的學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費教育他們,讓他們也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優良,他根據學生的性格來不同的教育他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了他的謙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展現了他教育學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國,其他國家的人也瞭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過多達三千名學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幾個個,他是多麼無私。在國外,還創辦了許多孔子教育學校,這説明孔子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他是多麼偉大。他55歲時率弟子一起周遊其他列國,把自己的教學方法介紹給其他列國,可是他們一行人在周遊過程中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把“任”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仁”可以將它理解為對人的關心,"義"則是道德,他講求學生道德好,對他人關心關愛,他的學生把他説的名言名句記錄下來,流傳至今,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老師學習。

孔子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動使他成為了風靡全球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國歷史上重重的畫上了一筆,在許多人的心上畫上了一筆。

孔子演講稿 篇6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因遭家難,遷居魯國。孔子三歲時死了父親,十七歲又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困,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全靠讀書自修。他自幼好學,拜許多人為師,所以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等本領。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輕時,曾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了魯國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為政治見解不合,一氣之下離開了魯國,帶着一些學生周遊列國,四處遊説。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張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了壁,到陳、蔡小國更不必説。在衞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六十多歲又回到了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愛人”,一方面要統治者相親相愛,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面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孔子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孔子的學生相傳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貢、顏淵、子游、子夏、曾參等。孔子的學生多數出身貧賤,年齡參差不齊,有的與孔子幾乎同年,有的與他相差三、四十歲,還有父子二人(如曾點與曾參)都是孔子的學生。做孔子的學生,學費低廉,只須十條肉乾。孔子向貧賤的下層傳播文化,並且教育學生“每事問”,勤思考,温故知新;他提倡教學相長,因材施教,誘導啟發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還值得學生和參考。孔子的另一大貢獻是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獻,他一面學習,一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經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上古歷史文獻彙編)、《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周易》(古代算卦用書)等。他還根據魯國的史料,編撰了一部編年史,這就是被後世稱為五經之一的《春秋》,開創了私人修撰歷史(最初史書由史官撰寫,即所謂官修)。據司馬遷《史紀·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於亂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不被接受,所以發憤修撰《春秋》,寄託他的理想,表達他對邪惡的嫉恨和對正義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筆法”(文筆曲折,遣詞造句中帶有褒貶傾向)對後世都產生很大影響。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歷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僅見於《史記》等正史記載,也見於老子彩圖(相傳春秋末期)和漢畫像磚。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碑樓,據傳就是孔子入周問禮處。

孔子演講稿 篇7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演講稿 篇8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着作,雖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記錄的言論,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卻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有幸一讀,也得到了一些感悟,雖然年齡尚小,對許多語言的理解還不很到位,但還是願意將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記錄下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温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在這裏,孔子教給我:對舊的知識要及時複習,而不能棄之不顧。的確,這句話很有道理,高中階段,幾乎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識,時間有限,很多人都選擇學習新的,而把舊的放在一邊,可是你有了時間再拿起所謂的舊知識,卻又成為新的了。其實,温習舊知識,絕非是浪費時間,而是對知識的一種整合,釀酒愈久愈彌香,書品愈久愈有味,知識也是如此,温習的次數越多,就愈是飽和,你從中悟出的東西也就越多,而這些知識,將會是你寶貴的財富。

還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只是學習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感到愚昧。這句話同時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學習和思考是一對好朋友,永遠都是結伴而行的。在學習過程中,要兼顧思考,在思考過程中也要學習。荀子在《勸學》中也曾説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也是在強調學習對於思考的重要性啊!而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時要躬行。雖然是在強調實踐對於理論的重要性,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説,是不是也可以引申一下,理解為思考實踐對於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呢!總之,思考和學習一起,才能發揮出其無窮無盡的力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是在教給我們,要樂於學習,以學習為樂。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在教給我們:做學問要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孔子的思想深如大海,而我,願做其中的一尾小魚,細細品味其中的精華,汲取其中營養。

孔子演講稿 篇9

早晨,朗朗的讀書聲迴盪在耳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石老師領讀後,我們也開始聲情並茂地讀起來,體會這位精神的巨人——孔夫子流芳百世的思想。

千百年前,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聖人——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偉大的驚魂,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弟子有三千,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其弟子將他的言行和思想記載在《論語》中。通過《論語》,我知曉了關於他的很多不朽的名言,經過時間的流逝和洗禮,卻仍然保存,流傳至今,家喻户曉,膾炙人口。孔子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一生信奉仁義禮智信,這是他治學,治國的基本觀念。此外,他始終把"學到老,活到老"當作自己的目標,孔子把一生中的百分之八十都傾注在做學問上。他嚴於律己的同時,也竭盡心力地教誨自己的弟子,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然而,在這麼偉大的偉人背後,也有許多説不出的艱辛。他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飽經人生苦難,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但他有着一種高尚的品德,那就是樂觀。"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有人生的苦難都如同烈火淬鋼般催熟他年輕博大的思想,但他在這座"困難"的高山上不斷攀登,不知疲倦地周遊列國,傳道授業,渴望種子能夠在未知的土壤里長成參天大樹。

孔子的很多名言都很讓人受益匪淺。《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篇對話: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吾得而食諸?"大意是,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答道,"國君的行為要符合國君的要求,臣子的行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親的行為要符合父親的要求,兒子的行為要符合兒子的要求。"齊景公説,"説得好啊!要是真的國君的行為不符合國君的要求,臣子的行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親的行為不符合父親的要求,兒子的行為不符合兒子的要求,即使有糧餉俸祿,我能來享用它嗎?"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應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規範。

雖然孔子已經仙逝,但他的思想永垂不朽,他改變了我的觀念,讓我懂得在困難中保持樂觀的心態,努力進取,叩開成功的大門,讓我們在孔子精神的滋潤中成長!

這就是東方聖人——孔夫子。

孔子演講稿 篇10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有《論語》一書。《論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不恥下問的人。我們也知道,孔子有許多的"導師"。有的導師小到《兩小兒辯日》中的孩童。從兩個孩童的辯論中,孔子也明白了許多道理,甚至向兩個孩童請教。從此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不恥下問的特點。

其次,我認為孔子是一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國,他可"毀三都",為國,他可親自率兵,可魯國君上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孔夫子趕出魯國。不過幸而孔夫子並未放棄,並和弟子在漂泊途中,依舊努力宣傳。有許多次差點因此丟去性命。可這並不會阻擋孔子宣傳仁、義、禮、智、信。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為國堪憂,強大無畏。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也是孔子愛人,愛己,為國分憂,無私無畏的特點。就像古人説的"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不愧為真君子,而他的弟子也將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東方聖賢!

孔子演講稿 篇11

我盼望以久的山東旅遊終於來到了,我興奮得那一天晚上都沒睡着。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收拾好了,準備第二天的旅遊。

第二天早上到了,我懷着激動的心情上了車,大約做了8個多小時的車子,就來到了山東曲阜,來山東曲阜的人都要去看一看遠近聞名的孔廟,孔林,孔府。我們晚上在賓館住了下來。

這一天我們坐着車子,穿過了十幾道橋來到了孔府。剛剛進入孔府我就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四處都是又粗又高的柏樹。這些柏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我看見一塊石碑上刻着幾行字:孔子是中國古代以為對後市影響至為深遠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傑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所創立的以仁政德治為核心的儒家學説在中國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被奉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逝世雖然已經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發揮着作用。孔廟、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來尊孔崇儒的結果,有着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各國政治家、思想家、社會學家以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瞻仰。

我們坐着光纜車來到了孔廟。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最後的一座古建築是一個孔子廟,上面寫着萬世師表,斯文在茲。

我們又來到了孔林: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佔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裏,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20__年,內有墳冢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孔府,孔廟,孔林,就參觀完了,希望大家有時間也去看一看。

孔子演講稿 篇12

大聖人孔子當然是人人皆知,可他是古人,我們怎麼會知道他長什麼樣子呢?經過老師的講解和翻閲書籍,欣賞他的畫,我已對他的外貌有了大致的瞭解。他高高的額頭,長長的兩眉,一雙不大不小的富有智慧的眼睛,長長的鬍鬚,身高中等,一副有着博學深思的樣子。孔子也是一個大教育家,他有許多的弟子,如果用金銀銅牌來決定孔子最喜歡誰,金牌一定是顏回,因為他最博學;銀牌一定是子路,因為他直爽可愛;銅牌一定是子貢,因為他最尊敬孔子。

大家一定有個疑問:孔子是怎樣成為聖人的?告訴你們吧:自從在匡被圍、伐樹於宋、在陳絕糧後,他才被共稱為聖人,因為他通過了重重考驗。

我現在給你講一個關於子路和孔子的故事:從前,子路是一個將軍,回家時他看到孔子在教書,子路覺得一個有點文化的老頭還是挺好欺負的,所以子路拿起劍走到孔子學堂前來回揮舞,孔子見到了不理他。慢慢的,子路被孔子的寬容和大度感化了。當他到學堂請罪時,孔子説話了:“你願意做我的學生嗎?”子路説:“我願意。”從那以後,子路不再是隻會舞刀弄劍的匹夫,而是成為了富有學問的學者。

偉大的孔子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教育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孔子的耐心和仁德令我向往,如果世間真有穿越,我願意回到春秋時代,做孔子的弟子。

孔子演講稿 篇13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孔子心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卻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誰他那裏有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説,"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到而行,他曾説:"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説,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面,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他讓我們懂得他"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直道而行"的精神品質。

同孔子的仁説和禮説聯繫,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界限。

孔子的仁説,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説,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體現了孔子德治主張的政治思想。

通過以上的資料,我對孔子的精神品質和政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孔子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是我心中的偉人。

孔子演講稿 篇14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莊嚴地站在這裏,就是要紀念一位教師。

他的工作平凡而辛苦:他曾為物質生活的困頓苦惱過,為自己的主張不被人重視牢騷滿腹,即使這樣,他依然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地做着“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是所有教師的教師,是在他之後所有知識分子、士農工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教師。他是第一位教師,是教師的.鼻祖,更為重要的是,正是因為他的光輝榜樣,教師職業的神聖和偉大才獲得了世人的肯定,教師才成了一門與眾不同的職業。

他是教師的起點,一個光輝的起點。回望人類歷史的長河,在教師這個行業中,能夠同他並列的,整個人類歷史上也只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愛因斯坦……這位教師不是別人,正是孔子。

2561年前9月28,孔子誕生於山東曲阜。15歲時,他立志做學者。27歲時,開始創辦私人學校。此後,孔子擁有了較高的聲譽。51歲時,擔任魯國首都的市長“中都宰”,政績卓著。55歲——68歲,孔子經歷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孔子回到魯國後,很受尊敬,享受國老的待遇,專修詩書禮樂。公元前479年,孔子73歲時去世。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開創的儒學,是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產,是人類偉大的思想寶庫。宋代朱熹在詩中寫道:“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的思想如長夜明燈,照耀着人類歷史的長空。

當然,人們提起孔子的時候,想起的更多的還是他的《論語》。《論語》就像是一本語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他的學生記錄下來。這些語錄,有的是孔子上課所説,有的是孔子生活所言,一句句簡短的話中,透出的是孔子的樸素、豁達和智慧。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他們就像一顆顆種子,把孔子的生活態度、生活智慧廣為傳播。

如果説人的眼睛有兩種功能:一是向外看,看外面無限寬廣的世界,以此來豐富我們的見識。二是朝內看,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世界,讓它更為潔淨。那孔子就是教會人們如何去看自己的內心,如何讓它平和而温暖。

對待學習,孔子這麼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指導人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在外對長輩、對師友和對周圍的人要敬重、友愛。做人要謹嚴慎行,心胸寬廣;講話要誠實可信,關愛他人。在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教師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講課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和鑽研興趣,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耐心細緻。這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觀念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都具有非常好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

讓我們一起懷着崇敬的心情,走進孔老夫子的世界,在他的世界裏淨化自己,美化自己,提升自己。

孔子演講稿 篇15

這麼一個名流千古的人,其實,他從沒想過讓自己名流千古,他只想,塬塬本本做自己。

“自己?”是的。

那是一個禮樂逐漸崩壞的年代,似乎,被後人稱為春秋時代。祖先雖是宋國貴族,但他卻兩袖清風,在那個價值與尊嚴都蕩然無存的時代裏,只有血液,還留有身為貴族的傲氣吧!

幸得,他還有一項能走遍天下的技能,那便是知識。雖然他總告訴學生他喜歡風乎舞雩,但沒有人發現他更愛深夜無人的星空,思索人生的意義。有時他會感慨:如果沒有這個亂世,他是否需要這麼飄蕩流離?但是,沒有這個亂世,他卻永遠可能醉生夢死。

“十五而志於學”,它比同年的小孩要更早熟,不是他看到什麼樣的未來,只是懂得空想毫無益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麼兩句彷佛輕描淡寫的兩句話,卻是他用生命刻畫來的。

輾轉求用,歷經了大半輩子,做過“委吏”、“乘田”、“中都宰”,五十歲時,還曾經當過彷如宰相的司寇。只是,他心愛的魯國不肯重用,他只有黯然的率領弟子離去,周遊列國。

這麼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應該是苦難吧!但是他活的快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東西嘛!貪點口腹之慾,人之常情,那又何妨?只要不過分即可。“惟酒無量,不及亂。”酒呢?偶爾來那麼一點,那也是人生快意!高興的時候,他也會聽點音樂,擊節而歌。與學生聊天時,他也會像個朋友般,拉着學生談笑。遇到學生能舉一反叁,他高興的稱讚,自己不小心發點牢騷,被學生指證,他也會立刻承認。誰説他望之儼然?他從沒端過架子,也沒有刻意要裝出道學樣!他只是塬塬本本的,以他心目中的價值觀過活。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他在説什麼了!説“仁”,講“禮”,主張“正名”,強調文藝的“興、觀、羣、怨”。這些,都是他用生命體驗來的智慧,“朝聞道,夕死可以。”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跟好朋友分享呢?是的,分享!不就是生命的分享嗎?儘管沒有太多的人聽進去,他仍風塵僕僕,執意讓更多人分享他生命的智慧。

有一天,他終於覺得自己老了!以往走慣了的田野大道,突然覺得遙遠了!學生體恤的,刻意慢下了步伐,但他終於還是知道了,自己的年齡不再適合奔波。望着那麼一大羣跟着他的學生,總有那麼幾個,是可以栽培的,自己年少的志向,就由他們去實現吧!自己老了,總要留些什麼吧!整理《詩》《書》《禮》《樂》,並刪魯史、修春秋。自己在星空下領悟得來的道理,不自覺的全灌在書中了。他,不寫書,卻仍藉着整理書而把自己的意念灌注其中,一如千百年後不斷追隨的史筆春秋。

於是,也許大家愛稱他至聖先師,可是,他永遠還是喜歡那個志於學、孜孜不倦於禮,總被喚做“仲尼”的自己。

孔子演講稿 篇16

自古以來,為了教育莘莘學子,因此世上有了“老師”這個行業,在諸多老師中,我最尊敬的一位是教育無數人民,人稱“萬世師表”──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一個貴族的後代。雖然家道中落,但他仍努力向學,由於當時時局混亂、烽火連連,孔子認為只有説服各諸侯國的國君以仁治國,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孔子為此一理想奔波數十載,只可惜沒有任何一位君王採納孔子的意見。孔子必並沒有因此喪志,最後,他選擇執起教鞭,返回魯國教育人民,倡導仁義、藉以將他的思想傳承下去。

孔子最令我尊敬的地方,在於他肯為理想吃苦。他的理想,是希望各國的國君能以“仁”治國,進而解救人民遠離戰亂之苦。儘管經常碰釘子,但孔子依然不氣餒,持續周遊列國,宣揚他的理念。孔子的有教無類也讓人廣所稱道,上至帝王,下至布衣不分身分貴賤皆傳道授業解惑之,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另外,孔子對於自己的學生十分了解,並能因材施教,例如,雖然孔子認為宰我“朽木不可雕”,但是孔子仍十分盡心的教導宰我,宰我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待成為孔門十哲之一,相信孔子這些作為都令許多人望塵莫及。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至聖先師”,則是因為它的言行舉止宛如一個大聖人,為學生們最良好的楷模,立下身教言教最好的典範,基於上述種.種因素,使孔子成為我最尊敬的老師,而後人為了紀念孔子這位最偉大的老師,因此將他的生日訂為“教師節”,我想沒有比這更能表達我們對他的尊崇了。

孔子一生功着杏壇,是位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我要向孔子看齊,將來成為首屈一指的大人物,能與孔子齊名是我此生最大的夢想,我要好好加緊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這個夢想。

孔子演講稿 篇17

走進孔子廟復古的大門,一個裝着各種各樣的鯉魚的大水塘映入眼簾。走過水塘就是人山人海的祠堂,就在這祠堂附近,你總是能看見一些要大一點的孩子,旁邊有三四個人在輔導着他們,而他們唯一一件裝飾品就只有胸前那閃亮的採訪證。沒錯,他們就是小記者,有新聞怎麼能少的了他們呢?別忘了,他們可是未來的大記者呀!而旁邊的幾位則是記者姐姐們和攝影大哥!

身為學生記者團裏的一員,我也參與了本次活動。拜了孔子,領了紅蛋,那就只剩寫開筆石了。來到排隊隊伍裏,我突然聽見一位一年級新生對一位家長説:媽媽,為什麼要寫開筆石呢?只聽,那位家長耐心的回答:寫了開筆石,你以後就會把字寫得很漂亮,工整的。那孩子似乎明白了什麼:哦,媽媽,你放心,我上了國小,一定能把字寫得很好很好的!那位家長欣慰的笑了。我也笑了,心裏祝福着這些學弟學妹,祝他們有着輝煌的成績

現在,真正的任務開始了。我一手拿着筆,一手拿着本子和一張採訪輔導,開始寫着我等一下要採訪的問題。寫完了問題,我就到處走,尋找着我的目標。終於,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小男孩的身上。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採訪,所以有點緊張,我不斷的深呼吸,以平衡我的情緒。終於,在記者小吳姐姐的鼓勵下,我鼓起勇氣,慢慢地接近那個小男孩。到那個小男孩身邊了,我發聲道:請問我能採訪你一下嗎?那個小男孩轉過身來,輕輕地説:嗯。顯得有些害臊。於是,我便對他進行了採訪,不過他害臊,有些問題回答不出來,所以不是很成功。後來,我又找了幾個對象,把幾個問題都問完整了。

採訪過後,我才意識到已經很晚了,我得趕緊回家了。與小吳姐姐道別之後,我就騎着自行車,趕緊回家了。

這次的採風活動,讓我收穫了很多:更有經驗了,知識面更廣了未來一年級的學弟學妹們,你們也趕緊到孔子廟裏領紅蛋吧!

孔子演講稿 篇18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的印象中,孔夫子就是這樣一位實事求是的人。

在七年級時,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有幸去到了南京的夫子廟,夜遊夫子廟果真是一次極大的享受。夫子廟位於秦淮河畔,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中國四大文廟之一。每走一步,心中對孔夫子的尊敬就更重一分。孔子出身魯國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重重,希望以他超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拯救自己的國家。我心目中的他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膜拜的木牌,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聆聽人的內心的默默觀察世界的老人。説他是老人,是因為,兩千年後的今天,無論是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們去領悟這個民族的根。

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時的貧困並沒有抹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時的挫折也未曾動搖他堅定的心,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斷他思想的昇華!

孔子作為一名老師,他的智慧也體現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習相遠。"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已經指出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孔子是誨人不倦的,但是"不倦"卻是建立在學生痴於學習卻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礎上的。細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他自身就不想學,那麼硬逼着他又能有什麼大的效果呢?都説言教重於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

處於那樣的亂世,孔夫子以笑面對,樂觀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會在銅鏡前流連,不會看到頭上的銀絲,不會在意何時離去,智慧的光輝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識而富足。並非什麼也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看開人生,絕非悲觀。他知道歷史的滾滾洪流留下的永遠不是那些兇殘的統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衝鋒陷陣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懷天下,那些關懷黎民蒼生的先哲。他做到了,雖然他沒有看到。但是歷史銘記了他。一個堅定的儒學聖人,一個關懷天下的人!他記掛着人們,世代的人們也紀念着他。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演講稿 篇19

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儒家思想創始人、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誕辰____年紀念日,我們在這裏隆重紀念活動。首先,謹讓我代表高霞國小全體師生對在百忙之中來參加這次活動的領導、來賓表示衷心的感謝。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瑰寶。多年來,我校圍繞中華傳統美德,大力建設以民族精神為底色的校園文化。我們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及發展需要,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歸宿,以“誦讀經典、感悟經典、學做真人”為主旋律,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國學,愛國學,用國學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逐步瞭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長才幹,為民族文化的綿延、創新與發展打造基石。

在國學教育活動中,我們採用“讀(每週一篇人人讀)、找(查找經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課程)、操(在全校推廣國學禮儀操)、賽(班級、學校比賽)、賞(配樂、配畫吟誦)、展(手抄報、畫展)、寫(根據情節描寫,展開想象讀寫)、演(舉行國學教育文藝匯演)、用(生活中運用)”等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用國學所藴含的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五愛”人,增強文化修養,提高綜合素質。

在國學教育活動中,我們做到“五大結合”,即國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培養學生書寫能力和誦讀能力的同時提高人品;國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開發了《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敬》《增廣賢文》《論語》等國學校本課程,構建獨具“感恩、愛心、善念”的學校文化;國學與傳統節日活動結合,挖掘、拓展端午節、老年節、除夕等傳統節日的特定內涵;國學與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相結合,開展“文明銀行儲蓄”活動,每月一個專題活動等;國學與傳統禮儀文化相結合,開展三禮(禮儀、禮貌、禮節)、“開筆禮”等活動。

孔子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他的功績和影響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行紀念活動,是為了表達我們對這位偉大先哲的懷念和敬仰,對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對繼往開來者傳承光大的責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園道德風尚,樹立構建和諧校園的思想,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培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高霞學子。讓我們借鑑孔子的精神財富,傳承優良的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我們的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為創建一個美麗、文明、富饒的晉江而奮鬥。

謝謝大家!

孔子演講稿 篇20

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歲是父親離世,十七歲時母親又離開人間,但他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憑着他受到的教育,開辦私塾,把自己學到的和積累的知識教給他的學生,被他所教育過的學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費教育他們,讓他們也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個靜靜聆聽人的內心與漠漠觀察世界的智慧老人。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也曾説:"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孔子以好學著稱,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三,我認為孔子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説,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發展而努力奮鬥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演講稿 篇21

孔子,一個多麼熟悉卻又遙遠的偉人,雖然他早已離我們遠去,雖然他不處在我們這個信息化的年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深深的影響着我們。

前幾日,我們在學校裏接觸了這位老人儒雅的思想。我們跟着語文石老師背誦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時我就對孔聖人有了一種神聖的感覺。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在我的學習中還是很有用的。

另外他講述的許多做人的道理,至今還是需要大家借鑑的。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做人擇友的標準之一。其實,我們之所以把他稱為聖人,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確實達到了人生的很高境界。

孔子不光是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也是我們身邊生活的指路人。每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孔子失意的時候,仍然認認真真的對待每一件事,最後在不起眼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這激勵着我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目標上,有了前進的動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並不是一個神,而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他甘願屈身向路邊的孩童請教問題,絲毫沒有失去學者的風度。

孔子,這個名字的背後,也暗含着一種文化,這種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在還在影響着我們。沒有了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們的生活也失去了色彩……。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標籤: 演講稿 孔子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l7e8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