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精選18篇)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精選18篇)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精選18篇)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

我是一塊石頭,躺在森林中的石頭。我不曾見過自己的模樣,我只知道我在旁邊的湖裏照鏡子總映出一個灰黑色的影子,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我只知道頭頂上垂着樹葉。我旁邊有很多小石頭,和我的名字一樣,我想我和他們長得一樣,但我卻不能動。小石頭有的被水沖走,有的被遊人踢滾,可我竭力動一動卻總不能成功,或許我太笨了吧;。

我和古樹依偎在一起很多年了,到底有多少年我也不知道。

着兩年遊人多了,從他們那裏我看到了不少新東西,我真想出去走走,我時常想,在這片樹林的另一邊是什麼呢?可這始終是一個幻想。做人真好啊,甚至做那種叫‘狗’的動物,只要能走,多好啊。我擁有自由卻未真正體驗過自由。做人真好,什麼都能辦到,只要能走什麼辦不到呢?可我卻……這時一隻腳踢在我身上,我只感到麻,因為人們説我是鐵石心腸,我想心都硬了別處一定不例外,我倒挺擔心那隻腳,人類是情感動物嘛。我抬眼一看,是一個少年,他在我旁邊坐下,靠着古樹,一臉憂鬱,“做石頭真好!”他説,“什麼!?做石頭好!”雖然他聽不見,我還是大聲喊出來。那少年説起來:“我真想做石頭,不必思考,不必心煩,只安靜地睡在大自然,任他輪迴個一千年一萬年,我真是無聊,看風景心情照樣壞!我恨那些數字,恨堆積如山的作業……”我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麼,”那孩子接着説“我喜歡些什麼呢……大概是自由吧,我的自由,只要在這裏美美地睡上一覺就足夠了,我討厭天天奔波在筆尖與作業間,雖然我知道知識在未來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更需要自由,我愛自由,因為年輕所以愛自由……”那孩子只坐了一會兒,可對於我來説彷彿穿透了自己經歷過的億萬年,然後顯現出理想的影子。

那孩子走了,他的身影消失在風中,他的氣息依然環繞在我身邊。我不知道他會選擇什麼,是尋找自由還是坐到學堂裏呢?我想是後者吧。時間萬物都逃不過宿命,可這難道不是一種甜蜜的宿命嗎?而我的宿命大概是靜靜守護這棵古樹與這清澈的湖吧。

在與男孩邂逅後我改變了很多,我學會滿足現狀,我始終沒得到自己所追求的自由,但我相信那男孩一定能班到,因為有自由真好,奮鬥就會有自由,有自由什麼都能辦到!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2

前兩日聽朋友説起他的煩心事,大概的意思就是活在了父母的眼光裏。

其實應該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煩惱,從小被父母給予了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那種情緒。有的父母就算是不懂,但是也一定會讓自己的孩子在正軌上前進。但也正是因為他們不懂,所以,那些壓力,只有我們自己能夠獨自承受。

與他們相比,我是幸運的。我屬於散養型的那種孩子,從小就不太被關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的玩樂時間自由,因為他們工作太忙。我的成績他們不用關注,因為也就那樣。在許多同齡人當中我是幸運的,我沒有過多的壓力,我有充足的自由,我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想跟誰玩就跟誰玩。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我這樣的自由,那我覺得有些難過。我的內心,有時其實是不願意去這樣生活的。我希望在我成績好的時候,能夠聽到鼓勵的話語,在我失落的時候,能夠聽到安慰。在我內心當中,有一萬個不確定的時候,有能給力量的人存在。哪怕是那種數落,至少也證明我正在被人關注着。

有時候想想,其實父母也難做。誰都想過的輕鬆一點,誰不想跟家人在一起呢。我的父母工作很忙,我可以理解。而且他們,也沒有忙到太過誇張,至少每天都有人陪我吃飯。他們只是不懂我所面臨的壓力,永遠把我當成是一個孩子,沒有煩惱。

而朋友的父母則是認為,不管你什麼樣子,你都要變成,我想要的那種樣子,我覺得這是比較恐怖的一件事情。我不太習慣於把別人的眼光,放在自己的身上,按照別人的要求去過我自己的一生,我更做不到,哪怕只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的我也做不到,我希望我能夠隨心所欲的為自己而活。哪怕路途上有很多困難,哪怕生活的殘酷,會告訴我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那也是我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別人讓我去做的事情。主動去做一件事情和被動做一件事情,其實差別還是蠻大的。

我覺得我很自由,因為我有選擇的權利,他們給足了我的自由。可是同樣我也很孤單,我無人問詢。也許他們現在不那麼自由,他們有時候會抵抗,他們會煩惱,但是他們的父母表達於他們的愛,更加明顯。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面,哪怕是有關於自由,都有自己的好與壞。有時候我們寧願被禁錮,被愛的人禁錮,可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無比嚮往自由。這都沒有錯,人都有自己的那點需求。不管處於哪種狀態,你羨慕另外一種狀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想填補心裏的那種空缺,只能靠我們自己,去看開,去明白,去追尋。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3

鳥兒身處於籠中,吃飽喝足,不經風霜雨打,卻久久地凝望着翱翔的雄鷹,這是為什麼?羊兒身處於羊圈,優哉遊哉,不用跋山涉水,卻不住地注視着飛奔的駿馬,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它們都“身在曹營心在漢”呢?

我從小體弱多病,父母自然就把所有的愛傾注於我,視我如掌上明珠,含在嘴裏,捧在手中。因此,我可真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了。但是父母一昧地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只有讀書才會出人頭地。加上他們認為只有給孩子施加壓力,鎖住孩子對外界的嚮往,讀書才會上進。於是他們給我在生活中,鎖上了一把枷鎖,而束縛的則是自由。看見其他跟我朝夕相處、一起學習的同齡夥伴在草地上嬉戲娛樂,而我只能在補習班裏,啃着一本又一本沉重的教科書,內心不由地產生對自由的渴望。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向父母説出自己的心聲。一放學我就展開了行動。

辦公室的門虛掩着,幾束燈光如同水從水桶的裂縫裏溜了出來,映照在我面前,這難道意味着首戰告捷?心中多了幾分信心,朝門內望去,父母正談笑風生,沒什麼正事,我便輕手輕腳地走了進去。“爸,媽,我有一件事想跟你們商量商量。”“什麼事?”“這個…”“快點説,沒事就快去寫作業!”“等等,下午可不可以讓我到公園玩兩個小時,透透氣,散散心?”“腦子裏就想着玩,不好好學習,怪不得老師説‘鵬鵬最近心散了,學習也不太用功,上課沒精打采的,時常開小差,成績也明顯下降。是不是在家裏玩瘋了?’我看就是這樣,一心想着玩遊戲,成績可能不下降嗎?快去寫作業!”父母的話如同一把機槍,速度極快,不讓我有半點反駁的機會;父母的思維如同一台電腦,任何零零碎碎的事,只要有關聯,都可成為論證。我也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人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不要重蹈自已的覆轍,過上好日子。為了不惹事生非,我揹着黑鍋退出了房間。日後,我向父母提過多少像這樣的小要求,可都屢屢失敗。這個要求是如此微不足道,可為什麼父母總不滿足我,讓孩子出去玩有錯嗎?

昨晚,我又夢到父母牽着我的手,在草地上嬉戲,我臉上笑靨如花。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4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對終日忙於事業與家務的大人們來説,我們這些少年,不知愁的滋味。古人辛棄疾也曾曰:“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為此,我陷入了沉思……

少年的生活真的快樂嗎?這句話,我已琢磨了很久。

每天清晨,我們在一條固定的道路上穿梭,回到學校後,對着平乏的課堂學習,有苦難言。對着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與練習,無人傾訴。夜晚,當他人都熟睡夢鄉之時,只有我們這些苦學生,仍在與文字打交道。這樣的日子,以豈能説“快樂”呢?

隨着我們的成長,每當看到有的同學在課間也在“發奮圖強”地吸收知識時,我就不由自主地感慨萬分。課室裏沒有歡聲笑語,沒有嘻哈打鬧,卻是被一層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所包圍着,到處一片沉寂,就連一根針落入地下的聲音都能聽得到。儘管我曾想過逃脱,但一想到將來美好的前程必須要從小發奮圖強,就不由得打消防了這個念頭。我們的生命,從此被固定在了一個框架內!

每當看到父母的一絲青絲與皺紋,每當感覺到歲月無情地流逝,每當耳邊又響起了父母滿懷期望的語句時,我的心總會像被刀刺了下似的,痛得快要崩潰。感恩,它不知不覺加重了我的包袱……

多想變成一隻小鳥,飛過藍天,感受風的愛撫,;多想坐上一隻小船,在無邊的海洋裏暢遊;多想放棄一切,過上沒有鬧鐘,沒有考試的生活,多想……可是,現實卻像一把無情的利刃,刺破了我的幻想。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自己的未來,現在我必須學會忍受,熬過困難才能邁向光明,我也知道,現在的一切苦難都將會變成甘甜,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哎,少年……

自由!一個多麼遙遠的地方啊!我要快快長大,去尋找屬於我那一片自由的天堂。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5

我想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都會想為什麼你沒有自由呢?是腳瘸了,還是什麼?不不不,我沒自由的原因是被補習班和作業包圍了!

週末早上補習班上好後,要是還早,回家就要開始寫作業。下午的一小部分時間終於可以休息了,又要被練英語口語佔據。下午3:30我又開始了補習班之旅,直接上到傍晚6點鐘,上好了我就繼續寫作業。

在上學時,早上到下午上課,晚上就是許多許多的作業向我撲來,我多麼希望作業能少一點啊!可就算再少,我還是有很多補習作業啊。就像有一次老師説六一放假沒作業,結果還是有許多補習班和作業,結果一天還完不成,我也無奈呀!我是多麼希望能出去玩一玩,放鬆一下,每次都被補習班和作業包圍,多麼無趣啊!每次問大人如果你們這樣會好受嗎?他們總是回答是你在學習還是我們在學習,還越説越有理,唉,大人們永遠體會不到這些無奈,永遠不理解我們!

我的自由,你什麼時候回來啊?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6

得到自由是多麼的快樂,自由是我們大家必不可缺少的。

在我日常生活中,我看見其他的朋友都在高興地玩耍着,有的還閒着沒事幹,就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在天空上飛翔着。而我覺得自己像是一隻被關在鐵籠子裏的小鳥,沒有自由,我多麼渴望成為一隻有着自由的小鳥。

在爸爸媽媽眼中只有兩個字——學習。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上學,星期六從早上補習到晚上,回到家吃了飯就必須上牀睡覺,又要迎接明天的學習,連一點玩的時間也沒有,也沒有一點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是別人叫我幹什麼我就必須幹什麼,你可能會説我是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別人叫你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其實我也不想學習這麼多,可又想到我不學習又能幹什麼呢?

唉!自由在其他的小朋友眼裏是多麼的多呀!永遠也用不完。在我眼裏自已的自由是多麼的遙遠。唉!我的自由好短暫,一轉眼就沒有了自由,我多麼的渴望自由,它好像在我的身邊,又好像不在我的身邊,抓也抓不住。

每天我聽見別人家傳出的是歡樂地笑聲和電視機的響聲,在聽聽我家,既沒有歡樂地笑聲,也沒有電視機的響聲,而且是多麼的安靜,只有沙沙的寫字聲。我是一隻關在籠子裏的小鳥,既失去了自由,又失去了快樂。如果給我一天自由我會好好的珍惜,不會浪費掉的。

啊!我多麼渴望得到自由。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7

中國各地區的家長:

大家好!我是五年(6)班李嘉鉅同學,很高興能與你們談論讓中國孩子自由的事,也很高興我能發表我對中國孩子自由的看法。

在我的眼裏,中國孩子不自由有很多種方面,下面我為你們一一講解我的看法:

1、中國孩子不自由,大部份都是因為中國還是沒成熟的國家,所以不可輕意放鬆小孩子,因為現在小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如果一放鬆,中國的未來就不堪設想,便讓中國孩子一年最多八十幾天是自由的,而外國孩子一年最少也有一百多天自由時間,所以使中國孩子缺少了自由的時間。

2、中國孩子的作業太多,成長壓力太大,使中國大部份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做作業,沒自由的時間。做得快的人還好説,做得慢的人就整天頭暈眼花。

3、中國的孩子太懶,因為中國實行的是一孩化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所以父母都慣着自己的孩子,什麼事都自己幹,不讓孩子幹,後來老師提醒了,家長才強補“自家大少、千金小姐”(兒女)自然就沒自由時間了。

對於這些問題,我設想,假如我能改變一切,我會讓中國孩子一年最少也有一百天休息時間,每天最多四個作業,如果放假的話,最多十個作業(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一共)。

可是一切都是設想,不切實際,可是在未來,相信中國孩子一定會改變。

中國的孩子也能更加自由!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8

自由,是個充滿快樂,充滿幸福的詞,他可謂是人的靈魂。

從小我就渴望自由,渴望掙脱家長的“魔爪”,渴望他們放手。但是,從小到大家長給我的自由空間太少。他們每時每刻都會“盯”着我,把我的時間安排得緊緊的,我似乎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

小時後,我從只有籃球那麼大的煙囱孔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鄰居家的孩子在外面玩耍。他們的笑是多麼的純潔,而他們的換了卻成了我的悲哀。我時躲在煙囱孔下,傾聽這個世界,注視這個世界,體會這個世界。幻想着有那麼一天可以逃出大人的視線,找到屬於我自己的世界,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假如給我三天自由,我該多麼快樂。

當我漸漸長大,有了同學有了夥伴,他們時常叫我出去玩,但是幾乎每次我都我發用任何理由去徵得母親的同意。每次媽媽都會説:“現在學習要緊,要好好學習,不要貪玩……”接着就是一大堆嘮叨的話用到我的耳邊。我渴望自由,我多麼渴望成為一隻自由的小小鳥。

我渴望我的自由,假如我擁有它,我要成為一隻鷹,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飛翔,去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最遠的地方,去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最遠的地方,去完成我的夢;在風雨中,我會傲然飛翔。

家長們,也許你們的話都為我們好吧?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9

這個星期天,正好是國際兒童節,我不想做練習了,可是媽媽卻叫我把口算、數學試卷、語文試卷……每本都做5頁。我一邊做一邊想:不行,今天是我的節日,我可以不做練習,我可以自由,別人都能出去玩,我為什麼就不行,我真羨慕她們。

想着、想着,媽媽就來了,媽媽在外面拍了拍門,我還沒反應過來,她走了進來大聲喊道:“林奕汝,快給我認真寫作業,再不做,等會我就讓你加倍寫10頁!”我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拿起筆開始做練習……

好不容易我做完了,我馬上拿着試卷給媽媽看,“哦,這次做得不錯,先休息一分鐘,等會再寫5頁!”“啊!”我叫了起來,這簡直讓我忍無可忍!忽然我腦子裏想出同學教我的一招:自殘,咬自己的手指頭。我勇敢地將自己的大拇指輕輕地咬破,手指上立刻有了一個紅紅、圓圓的咬痕。“啊,痛!”我大聲叫道。

媽媽見了嚇得面如土色,連忙改了主意:“奕汝,你先休息吧,等好了再寫吧!”我心想:哈哈,媽媽上當了!媽媽每過5分鐘都會來問我:“奕汝,還痛嗎?”我老是回答:“還痛!”這次把自己手指皮咬破挺值的,也換來了自由。

哈,我真聰明,這麼聰明的媽媽也會被我嚇着啊!這也要怪她,兒童節也不給我一點自由時間。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0

這節語文課老師讓我們寫作文。

老師説這個單元的作文是自由出題。又是自由出題,不寫過的嗎?不會是老師臨時想不出主題了吧!這下好,有人痛苦,有人高興,還有人又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發愁的是題目實在是想不出來。比如我的好朋友徐陽陽就想不出題目。

大家都在想題目,有些同學想題目想得很快,已經在寫了。老師説這節課寫不完沒關係,中午午休時可以繼續寫。下課了,徐陽陽告訴我,她的題目實在想不出來,我也無能為力了。可我不知怎麼的,一下課就想出了個題目:“我的班級”。

中午,午休時間都快過去一半了,她一直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過了一會兒,她又給我做手勢説自己還是想不出來,我也只好來幫忙想了。我讓她寫“我的好朋友戴依雯”,她説不好;我讓她寫老師,她説不要;我讓她寫自己,她同意了。後來她跟我説她的題目想出來了,叫“我是一個文靜的小女孩”。她的題目想出來了,我也鬆了口氣。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1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是我最希望得到的自由。但對於生活在21世紀裏的我們,所謂的自由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名詞。

窗前,我望着夜闌星空,人們常説,看見星星就如看見過去。我也不例外。想起4、5歲時的生活,一邊感歎時間飛逝,一邊感歎現在與兒時的差別。曾幾何時,我不為一絲作業而煩惱,而是盡情揮霍時光。只為快點長大,但是後來的我又覺得這種想法是多麼幼稚。現在,每天被各科作業以及背誦壓的死死的,拖着疲乏的腦袋一躺而睡,不能想其它更多的事情。考試的成績成了多少人的噩夢。後來自由便成了一種話題。

印度一篇新聞報道: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位美國教授曾説過:中國年輕人活得太累,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詞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他們從國小到大學,忙着各種考試;畢業後忙着找工作和結婚;結婚後忙着生孩子養孩子;退休了還要給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中國的年輕人們的確活得不太像人,更像是台“機器”,一台謀生的“機器”,賺錢的“機器”。這一切就像是奴隸,而奴隸哪能奢談幸福!是啊,我們一出生就已經被這個社會束縛住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更何況是自由。於是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自由離我們愈來愈遠。

突然,我有一種想回到古代的感覺。在那,我可以與孔老夫子一起名遊天下,與李白一起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與杜甫站在山上,體會那“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再與蘇軾觀那美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的美麗情景,與范仲淹登上岳陽樓,把酒臨風,還有與廬陵歐陽修在宴會上同樂。多麼閒暇的心情。心情多麼舒適,放鬆。這才是自由。

漫漫人生路,我們需要前進,但不是被人像玩偶似的牽着走,而是需要我們自己掙脱束縛,自由奔跑。我們要像老鷹,自由翱翔;我們要像鯉魚,自由跳躍;我們要像獅子,自由馳騁。不要被生活挫折絆倒,自由——其實並不難。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2

我渴望自由。我渴望自己是一條魚,這樣就能在一望無際的海洋裏自由自在地暢遊;我渴望自己是一隻鳥兒,這樣就能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翱翔;我渴望自己是一棵樹,這樣就能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無憂無慮地生長。

媽媽對我的要求十分嚴厲,我從小就沒了自由。每當別人在嬉戲時,我都是坐在窗前學習。我是多麼羨慕他們啊!記得有一次——

太陽才剛剛升起,媽媽連拖帶拽地把我從牀上拉下。我揉了揉睡眼朦朧的眼睛,看了看手錶,我的天!從六點!我不滿的對我媽媽説:“媽,才六點……”

“六點怎麼了?”我的話被媽媽打斷了,“六點正是學習的好時間,如果你不想學了,就直接和我説,何必那麼拐彎抹角呢?”

無奈,我被迫來到書桌前,拿起語文書心不在焉地讀起來。

“停!”媽媽怒氣衝衝的來到我身邊,“你怎麼回事?心不在焉的!算了,把這10也奧數做好吧!”她根本沒有注意我眼角閃動的淚花。

“哈哈哈哈……”樓下傳來了朋友們的歡笑聲。

終於把作業寫好了,我走到媽媽身邊,對她説:“媽媽,我想……”

“下樓玩會是嗎?英語磁帶聽了嗎?古詩背了嗎?”這麼多任務沒完成,還要玩?還想不想考大學了?”她的話如糖衣炮彈似的向我射來。

我為什麼不能像魚兒那樣自由呢?這一整天,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我渴望自由,這句話,不止是對我媽媽説的,更是對全天下的父母説的。你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可是,你也要給我們一些空間。我們畢竟還小,不要讓我們的童年與作業一起度過。

我渴望自由!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3

抬頭望向天空,一羣小鳥拍打着翅膀劃過天際,在藍天白雲下,鳥兒無憂無慮地嬉戲於雲層之間,透過窗户望着它們,不知為何,我有一股想哭的衝動,我也渴望飛翔。

為了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整天與書本為伴,書桌是我唯一可以傾訴煩惱的對象,上課、做作業幾乎填滿了生命裏的所有時間,其實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想衝出這個牢籠,飛向蔚藍的天空,和小鳥一起飛翔,向白雲傾訴我的煩惱,和它們一起暢談未來。

而現在的我,卻被學習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我渴望自由,但現實的枷鎖卻緊緊地抓着我不放,把我從幻想拉回現實中。從上國中起,媽媽就對我約法三章:一、考試必須得優分。二、不準看電視。三、不準出去玩。可是她並不明白,我也需要自由,需要朋友,需要適當地放鬆。記得有一次,媽媽出去有事,我高興壞了,這下可以放鬆地玩了,我倒在沙發上,打開電視,一樁樁有趣的情節,一個個滑稽的動作,逗的我開懷大笑,好像突然間釋放了一樣,心情無比順暢。可就在我享受這一切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聲音向我傳來,媽媽走過來,立馬把電視關掉了,接着訓斥我。豆大的淚珠奪框而出,我哭着跑進了書房,為什麼我不能擁有自由,雖然我知道媽媽是為我着想,可是讀書不是讀死書,我也需要通過實踐來學習更多的東西,為什麼媽媽不能理解我?我再一次透過窗户望向天空,我好想掙脱束縛,獲得自由。

仰望着天空,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看着眼前的一切,我陷入沉思:何時我才能像小鳥一樣無憂無慮地在空中飛翔,像海鷗一樣自由地翱翔在海面上,像魚兒一樣快樂地在水中暢遊。我想,待我羽翼豐滿時就能獲得自由,獲得快樂。

我渴望自由,渴望飛翔,飛向知識的最高峯。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4

朋友們,大家好!

當得知我獲得一等獎並且要參加演講比賽的時候,我身邊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他們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你讀美國的書?寫一篇關於美國人生活的徵文?獲得一等獎?現在還要到現場去説一説美國優點?我理解他們的意思,我不是不愛國,相反,我更愛國!今天,我就和大家説一説我讀完這本書後的真實想法。

我一直懷着忐忑的心情在讀林達的《歷史深處的憂慮》這本書;一直在思考林達的內心深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憂慮?況且這種憂慮還是深藏於歷史深處的。

現在我知道了,林達以他在美國普通階層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公民自由以及他的歷史的深刻觀察和認識。最令我眼目一新的是這本書用書信的形式,用委婉的筆觸、樸實的文風、説故事的方式將美國複雜的人口來源、歷史背景、深遠的法律和制度的淵源梳理得井井有條,讓大陸讀者讀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縟節,也不是政治理論的高深晦澀,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將深遠的道理、複雜的過程和美國人兩百年來的思考娓娓道來。

接下來我講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自由VS代價

從我對美國開始產生印象起,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感覺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擁有着無尚的自由,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對還是錯;可以斥責當權政府,尖刻而大膽;可以擁有自己的槍支,不管你是為了防衞或是行惡。這足以令一個身在中國而沒有此特權的我難以理解。

但林達告訴我:“要想理解美國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國的不自由。”在欣賞美國自由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美國人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價。美國人熱愛自由,他們甚至可以為了自由而選擇承受隨之而來的犧牲,即使在經歷了諸如恐怖襲擊、種族衝突、信任危機等情況下,也不輕易放棄自由,雖然有時候,他們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

高中學習美國這段歷史的時候,一直對這樣一個問題冥思苦解。那就是在羅斯福實施的新政使美國聯邦政府膨脹之後,美國人為什麼對美國聯邦政府權限的擴大懷有重重戒心了。因為他們對自由的嚮往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他們堅信“不自由,毋寧死”,我想,這句話在美國也算是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了。

二、權利VS法律

《權利法案》的第二條:“組織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是必需的。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當我讀到這樣的語言時,不禁讓我感慨。美國賦予公民的權利太超乎我的想象了。它並不沒有説“憲法規定人民有擁有武器的權利”或“憲法賦予人民擁有武器的權利”,而是説“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美國一直認為,這種權利不是任何人給予、恩賜的,而是“天賦人權。”書中給猶太裔美國人詮釋説:槍不是一種工具,槍是一種權利。但從這種槍支管理的憲法文件中我們依然看出了美國人為保護公民自由而賦予他們的權利。

美國人一直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但他們表示:自我言論的內容完全中性化,與真理無關,這只是他個人表達自己的權利。同時,我也看到,美國人雖然非常注重個人權利,但也告誡自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誰也不能立身其外,坐享其成,維護他人的權利也關係到自己。也就是説,每一個人都必須為他的個人行為負責。所以,再大的權利背後依然是神聖的法律在約束着你。

三、歷史VS憂慮

或許對於美國憲法賦予公民槍支彈藥的權利我們中國人依舊無法理解,但是對於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大陸同胞來説,就很容易理解美國這種做法了,因為美國對他們的政府也抱有擔憂。假如當時的中國也有持槍自由的話,那麼“文化大革命”中的無數抄家批鬥悲劇或許就可以避免了。只可惜,歷史無法假設。

我並不是想表達中國政府也應當賦予國民此權利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持槍自由與否,兩害之間的權衡,不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中國,都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幾年前,在大陸,為了爭取沉默權,法學界,特別是刑法學界,吶喊了很久,最後仍是無果而終。在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中,這一權利被這樣表述:“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在刑訊逼供屢禁不止,屈打成招不時曝光的中國大陸,引進沉默權,應該已經是迫在眉睫了。然而,就現在來看,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大陸同胞還要繼續等下去。

當然,在引進沉默權之前,我們也要學會接受美國“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的做法。如果我們不願意支付這一代價,那麼我們就必須繼續忍受刑訊逼供和屈打成招。那麼,不僅僅是“文化大革命”那段值得我們深思的歷史,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會成為我們今後深思的對象。歷史必然重蹈覆轍。

中國歷史的憂慮不僅僅是過去,更是現在和將來。在林達的最後一封信《他們就是美國人》中,我看到了一羣自立自強、重視公益的美國人。而他們的自立自強,對當下“啃老”嚴重的中國社會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我們不要羨慕“富二代”、“官二代”,不要抱怨自己投錯了胎,更不要問父母能為我們做些什麼,而是要問我們自己能為父母做些什麼,能為他人和社會做些什麼?

最後,我想説的是:歷史不只是過去那個真實的事實,它依舊隨着現代文明的發展而伴隨在我們身旁成為現在的事實。而我堅信,世界的每個角落,總有一天,一定會存在更多地用自己理性眼光看待這個國家的親身經歷者,他們的所見所聞必將讓更多的讀者瞭解到一個真正的事實。到那時,歷史的憂慮不再是一個國家的,而是整個人類的。

謝謝大家!

以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篇3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做選擇題,連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魯迅還是胡適,一看這樣的文字,我就異常鬱悶,就如非讓我選擇是吃蘿蔔還是白菜一樣。

在魯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後》,魯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後所要面對的各種尷尬與恥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後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辯的可能,死後是斷無申辯的機會了。

作為一定要釘在歷史上示眾的人,我常常以為他們是很悲劇的,如胡適,如魯迅,儘管內心是多麼的不情願,他們絲毫不能阻撓死後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徹底,如此純粹。有時他們的一句話,就可以被無限上綱上線,就可以作為養活別人的工具,殺死對手的利器。

因魯迅和胡適而成就了文化政治上敵我相向的兩大陣營,選擇一個,就意味着放棄另一個,這樣的一種文化選擇,是人的悲哀還是他們二人的悲哀?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很納悶,為什麼我們一直嘴裏喊着的頭上舉着的至理名言,卻在實踐的時候拋到了九霄雲外。

胡適在《夢與詩》中有一句: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可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別人做一樣的詩歌,甚至做一樣的夢呢?做不成魯迅,也做不成胡適,是不是我們就不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為離他們很近的時候,實則是我們遠離他們的時候,因為我們失去了他們兩個人最基本的精神――獨立與自由的精神。

失去獨立自由的靈魂,不過是依附於他人的奴隸,無論所依附的人多麼的偉大,多麼的崇高,都改變不了奴才的本性。所以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家終其一生寫不出第二部紅樓,不過是在一些殘跡中搜索到可以賴以生存的殘羹冷飯。於是文抄公遍地走,考證癖成通病。假如胡適先生跌碎了一副眼鏡,我一點都不驚訝會有人去考證他眼鏡的來歷,跌碎的原因,當時他在想什麼,做什麼,為什麼那眼鏡就從鼻樑上掉到了地下,那地方是在他家裏,還是在外面,在哪個角落都必須有特定的意義。放在顯微鏡下的人,是無隱私可言的,所以胡適的婚姻成了飯後茶餘的點心,想怎麼掰就怎麼掰,想怎麼揉就怎麼揉,也不管胡適自己是不是幸福的,胡適夫人是不是滿意的,就在那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下結論,殊不知,幸福的結論是胡適與他夫人一起寫的,是與旁人毫無關係的。

胡適一生堅持自由,這自由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也是對別人。1920xx年,在《晨報》被燒事件之後,胡適在給陳獨秀的信中寫到:“爭自由的唯一原理是:‘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因此在晚年的時候,他能説實則他與魯迅是一個陣營裏的,而這個陣營就是自由之營。魯迅與胡適無論曾經多針鋒相對,有過多少公案,多少過節,都在自由的旗幟下站在了中國文化的頂峯,而通往自由的路上,跌倒的是大批的行屍走肉,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奴才與走狗。

在個人自由與國家命運發生矛盾的時候,胡適勇敢的放棄了個人自由而選擇了與國家共進退,這絕對不是有些人單純意義上所説的向政治靠攏,向政權妥協,胡適從一個政府的批判者而轉成政府的建言者,這種角色的錯位實則是對自由更大意義上的一種詮釋。國之存亡,匹夫有責,胡適報效之國,絕非所謂的某個政府掌控之國,而是中華民眾之國,當這個國家遭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個人的政治觀點與哲學理念是要和國家當時的環境相靠近或者暫時妥協的,因此,不難理解一個一向堅持自由之靈魂的胡適何以能在1938年接受蔣介石政府的駐美大使之職,當時他的日記是這樣記載的:“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為國家犧牲了。”這樣的悲壯,該是怎樣的一顆愛國之心,無論是否對他的政治主張或者哲學思想贊同,我都為這樣的一顆心而感動。在美任職期間,給他的夫人江秀冬女士的信中這樣説:“我是為國家的事出來的,吃點苦不要緊。我屢次對你説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國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得做奴隸。”,我想這話已經充分詮釋了胡適關於國家與自由的關係。在對這段經歷的回顧中,有一段話我以為今時今日之官員們該是羞愧汗顏的:“本人在美任大使數年,赴美各地演講400多次,從未帶過隨員,自己提皮包。如此而作,實係為戰時國家節省外匯。”,在兩個月沒有領到薪俸的時候説:“我過的日子總算頂舒服的了。比起打仗的兵士,比起逃難的人民,比起天天受飛機炸彈的驚恐的人民,我這裏總可算是天堂了。”為學與為官,不管身份的差異存在多大的不同,在人格上胡適卻讓他們統一了起來。梁實秋在紀念他的文章中寫道:“大使有一筆特支費,是不需報銷的。胡先生從未動用過一文,原封交還國庫。他説,旅行演講有出差交通費可領,站在台上説話不需要錢,特支何為?”這樣坦蕩的人格,做官與做學問,又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如若為學只是誤人子弟,為官只是為禍一方,那麼官也好,學也罷,終究是要被唾棄的。在自由面前,胡適是真正做到了平等,他不因與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同,就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則,他擯棄這些存在的不同,而對於所謂的異己大加提拔和幫助。這樣的自由才是自由之精髓,才是自由之靈魂。只虛有其表的自由,實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是對自由的踐踏。在黨派之中打轉的人,是不會從桎梏中掙脱出來,獲取真正的自由的。只有超越了黨派的隔閡,在堅持自己信仰和主張的同時,尊重別人的信仰和主張,並努力捍衞別人的自由,這樣的人才是把自由實踐的人,才是在自由的隧道中自由穿梭的

人。胡適對於這些有一段相當精闢的文字:“思想切不可變成宗教,變成了宗教,就不會虛而能受了,就不思想了。我寧可保持我無力的思想,決不肯換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黨派也好,宗教也罷,都是為了使得人的思想高度統一,保持一致,不容許有不同聲音出現,於是自由成為了相當奢侈的華麗外衣,可以披着這樣自由的外衣為自己的黨派或者宗教爭取到黨徒和追隨者,黨外之人,便成為了異己,於是自由失去。

無論是沈從文,還是羅爾剛,這些沒有學歷的人是得到了胡適充分肯定的人,他從來不因為形式上的限制而忽略人本身具備的真才實學,因此他能在任何時候都提拔這樣有才華的人,讓他們不因自己的學歷而失去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給予他人以真的自由,是胡適對於自由的實踐。困守在一種陳規陋習中,自由失去,發展無從談起,因此,胡適總是能打破舊有的規範,從《文學改良芻議》開始,他就一直在破除堅冰的道路上艱難行走,從未曾動搖。

最能體現一個人對待自由精神的就是如何對待那些所謂的異己態度。在對待如魯迅,陳獨秀或者其他一些人,胡適向來是能幫則幫,而且從來是仗義執言,不因與自己對敵就落井下石,反而是仁厚待人,努力為對方的困境伸出援助之手。如歷次對陳獨秀的拯救,勸蘇雪林放棄對魯迅的攻擊,併為魯迅抄襲罪名進行洗清等,這不僅僅是一個人品格的高貴,而是對於自由之信仰,之追求,之堅決捍衞。在對待反對者的態度上,有一個事例很讓人感動,林琴南是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曾妄圖藉助北洋軍閥的力量來剷除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因此有人作小説以影射林琴南,攻擊他,編輯把小説轉給胡適時,胡適的話就算是今天説來給人聽,也是讓很多人慚愧的,所謂君子坦蕩蕩,恐怕也就如此吧:林琴南並不曾有在路上拾起紅鞋的事。我們可以不贊成林先生的思想,但不當污衊他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陳獨秀與他在思想上分歧,但始終是摯交的原由吧,也曾假想,當魯迅在天國聽見胡適對於他的維護並做的評價,該是怎樣的心潮?當然,在魯迅生前,除了觀點的交鋒,胡適幾乎未對魯迅人格有過微詞,也並無惡言相向,始終保持着君子的風範。有人説胡適之49年的哀號,是為了蔣介石政府的倒台而傷,實則是把一種政治觀念上的骯髒俗套強行的加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所哀傷的是他一貫提倡的自由不能實現,循序改良的主張中斷。這最多是他對於新政府沒有抱希望,但絕對不能算做蔣介石的忠實走狗,這是有質的區別的。

有這樣悲觀的情緒並不難理解,曾經有一段時間,無論胡適還是魯迅都把蘇俄看作是中國未來之走向,而後又深深失望,因為一個專權的政府是和他們的獨立自由民主之主張是尖鋭牴觸的,毫不相容的,因此胡適也好,魯迅也罷都很快放棄了這一夢想,而重新回到各自的理想上去。因此堅持蘇俄路線的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得不到胡適的青睞也是自然的,而且從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來看,我以為胡適之去美國,魯迅之早逝,未嘗不是一種幸運。最少在某種程度來説,我們沒有看見他們如一些人一樣出現人格的被侮辱和人格的分裂,保持了他們的人格獨立完整和尊嚴,這該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最值得欣慰的事。

拋開政治不談,胡適的清醒不僅僅體現了其人格的高貴,更主要的是,他始終不曾放棄自由的追求和信念。在上個世紀國內對胡適的清算中,胡適的態度再次讓人欽佩:“兒女們被逼着控訴父母,家庭沒有温暖與私人生活。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已被剝奪淨盡。沒有任何基本人權,甚至沒有不説話的自由。”説的自由被剝奪已經很可悲了,連不説的自由也被剝奪,該是怎樣扭曲的一個社會。在自己的思想被肆意歪曲和篡改的時候,在自己的思想得不到公正對待的時候,讓我們再次領略了一種大家風範,這些光有寬容與理解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悲憫,一種深入骨髓的自由信念的支撐和散發。

從純粹自由精神的角度説,魯迅的一個都不放過和胡適的誰都放過,都是社會需要的,我們無須選擇,批判與寬容在自由中得以釋放和融合。

中國向來不缺乏熱血,亢奮與激進的人,但是惟獨缺乏冷靜思考的人,中國人的血是熱的,總在沸騰着,中國人的火是一點即着而且燎原之勢不可收,但是在理性思維上始終欠缺着,潑冷水的人一向是被列入另冊的,妄想翻身何其難哉。胡適曾經拋出的自由主義之旗,被國民黨和共產黨無情踐踏於腳底,但正如毛澤東所説的,二十一世紀給胡適平反。那麼這面沉在水底的自由之旗終將浮出水面,飄揚起來。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5

我是一個女孩,為此,我悲喜交加。我慶幸,我是個女孩,女孩可以用一雙輕靈的巧手,一顆獨具的匠心,將自己打扮的如花似玉,儀態萬方,如詩一般。

我慶幸,我是個女孩。女孩那獨有的似水般的温存括靜的心湖,是疲憊的小舟最後的避風港。女孩那纖細如線的萬絡心緒,又似回春妙手撫平那飽經風霜的斑斑創傷。

但,我失落,我是個女孩。女孩應該織針碰線,不應該踢球打鬧。女孩應該温柔乖巧,不應該拋球發泄。女孩應該一心一意,不應該潑辣頑皮。

我失落,我是個女孩。男孩的奔放自由,為女孩的禁令。女孩的爬樹遊戲,為女孩的不應。為什麼?男孩的自由,女孩不行,男孩的瀟灑,女孩厭惡。記得我四年級了,父母還口口聲聲叫我寶貝,不讓我累着,不讓我流汗,我是家裏唯一的女孩,大家把我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藏在心裏怕悶了,對我的照顧不是一般的特殊。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寫一篇作文,題目叫“我在生活中學會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刷牙、洗臉、梳頭?不,這些都太幼稚了,可其他的父母都替我辦好了呀,這時,我的同桌遞給我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寶貝,媽媽幫你寫吧!我很生氣,一放學,媽媽來接我時我就推開她,媽媽問:“寶貝,怎麼了?誰欺負你了?”“你,就是你!都怪你,為什麼叫我寶貝,我都這麼大了,害我被同學笑話!”於是,我跑回去了。爸爸媽媽,家離學校不到100米,為什麼還要接我?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你們何時讓我試過?好刀不練怎能成才?你們何時讓我苦過?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你們何時讓我累過?我想要的是自由、奔放、頑皮,不是端莊、温順、美麗,爸爸媽媽,你們的愛太沉重了,讓我窒息,放手吧,我是屬於藍天的小鳥,是要飛翔的;我是屬於大海的小魚,是要遨遊的;我是屬於森林的小樹,是要陽光的。爸爸媽媽,還我自由吧!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6

自由是在海上航行的帆,它始終受到紙漿的控制;自由是海洋中的魚,總是由水控制;自由是地面上的樹,總是由土壤控制;自由是樹上的果實總是由樹枝控制。我渴望自由,我討厭剋制。

不要在海中航行。風在烏雲中膨脹,烏雲在海中咆哮,海浪滾動並膨脹。一望無際的大海漂浮着一艘孤獨的船。弓的左右很久以來一直看不到方向。船首因顫抖的帆而顫抖,為什麼他總是走錯方向。無帆的無助的眼淚,不僅是眼淚,還有海水。船首瘋狂地咆哮,最後帆難以忍受。他乞求眾神,解除他的束縛。風吹動了帆,帆無法保持住,風把他的屍體從船上吹走了,帆很高興,因為他終於擺脱了束縛,重新獲得了自由。

不要做樹上的果子。眼睛還沒有睜開,樹杆迫使果實迅速長大。水果很累。他還沒有醒來。自從他出生以來,他就被樹長大了。為了超越其他人,我將來可以將其出售到國外。樹是這麼説的,但是果實很累。他沒有吸收陽光的力量。濕氣。他知道他需要休息一下。因此,如果水果不聽樹枝,它總是會醒來自然醒來。當他醒來時,他發現自己長大了。樹枝下的土地説,飯應該結巴了,你必須再吃一點時間。水果理解了他的意思,但樹枝卻不明白,他甚至加大了努力讓水果吸收陽光和水分。水果太累了。他拼命擺脱了樹枝的束縛,最後飛了起來。水果很快樂,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不受樹枝的束縛。

我不想樹上的果實,而不想在海上揚帆,我不想被束縛,我想自由,因為只有自由,我才能健康成長。因此,我渴望自由,擺脱束縛。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節約萬歲,浪費可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幾乎每一個餐廳都會貼上類似的標語。但現在的浪費行為仍然隨處可見。

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嘴上説要節約,但不體會勞動的艱辛,怎麼會去節約成果?有許多孩子沒有下田割過稻子,所以他們不能體會勞動的辛苦,他們也不會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當然也就不會去節約了。

但是,只要有節約的意識,還是可以做到的。主席剛上任時就提出了“光盤行動”,提倡要吃光盤中餐,絕不浪費一粒米,一棵菜,“光盤行動”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各地的浪費糧食的行為的確縮減了不上,但是浪費水和電的行為仍然存在。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水和電的珍貴。其實,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是非常緊缺的。是缺水國之一。但有些人卻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經常一邊放着水,還一邊做別的事,讓水源白白浪費了,我們應該要養成節水意識,讓水循環使用,不讓水龍頭獨自流淚。還有節電,現在科技進步,用電的地方越來越多,但浪費電的地方也越來越嚴重。有的孩子一邊開着電腦,一邊玩手機,另一邊還瞅兩眼電視。但大人們也只是視而不見。這也就促成了孩子們的浪費行為。其實,我們應該節約用電,最起碼要做到人離燈滅。不同時使用不必要的電器,因此,我們一定要節約。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的繼承和發展。文明餐桌在行動,校園掀起節約風!

自由為主題的演講稿2022 篇18

成功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不是嗎,放棄等於100%的失敗。堅持你才知道,這一路上有多少事情是要去做的,堅持你才知道,這一路上有都少需要去學習的。任何一條成功路上隨着時間的推移,同行者會越來越少。或許我可以把一個詞做一點點修改,勝者為王,改成剩着為王這個詞來表達。成功路上,過三關斬六將,不斷堅持與升級,最終能和你走到成功終點的人不多。

成功一定要堅持

創業、創富……誘惑着許多人紛紛踏進圓夢之路,這其中有的收穫果實,有的收穫失落,記得剛開始時,情況並不是這樣,每個人可都是滿腔熱情的。

小劉和大劉開始了代理藥品的生意,他們初入市場的時候,正值國家行業整頓,反商業賄賂一時間搞得風聲鶴唳,他們不敢整天再往醫院跑,找醫生套近乎,銷售一落千丈。望着手裏的藥品大量的積壓擠佔着倉庫的空間,每天還要交房租支付員工工資,形勢一天比一天緊,看樣子國家是動真格的了,眼看着天天賠錢,小劉這時動搖了,他以認賠5000元錢的價錢把所有藥品虧本兑給了藥店,併發誓從此不再做藥品生意。而大劉卻不這樣想,他審時度勢經過分析後發現,雖然國家政策對自身衝擊較大,但以往的賄賂式營銷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整天挖空心思想盡辦法用物質刺激籠絡別人總是站不住腳的,倒不如趁着機會好好領會國家政策精髓,認真學習優秀企業先進做法,這段時間不僅是對己,對別人也是一樣,只不過好的企業善於經營,能夠擺脱困擾,達到收支平衡。而且,大劉對自己很有信心,知道醫藥產業是個朝陽產業,隨着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保覆蓋面的進一步擴大,行業潛力一定大有作為。於是,他變換經營方式,運用學術推廣和活動促銷等創新手段,很快,生意便有了起色,半年過後,他已找到今後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每個月的利潤都很可觀。而小劉呢,這期間老是在尋尋覓覓中尋找新項目,都未成功,時至今日,仍舊窮困潦倒,愁眉不展。

事實上,小劉和大劉的做法很有普遍性,前者把國家新政帶來的現實壓力和影響看成是洪水猛獸,只看到自身失敗和賠錢的一面,而不能從長遠角度領會這一輪的行業洗禮有助於整體行業良性健康的發展,也看不到將來會賺錢的發展前景,不能以平和、積極的心態去分析事物,而大劉的態度則是積極主動的,他更多的從將來的角度看待當前的不景氣,所以,他能頂住壓力,堅持到成功。

事實上,許多人在創業過程中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如果我們遇到一點點挫折時就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甚至半途而廢,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這就像下面這則故事對我們的啟發一樣。

有一位年輕人,想向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求學。有一天,蘇格拉底將他帶到一條小河邊,“撲通”一下,蘇格拉底就跳到河裏去了。年輕人一臉迷茫:難道大師要教我游泳?看到大師在向自己招手,年輕人也就稀裏糊塗跳進河裏。沒想到,當他一跳下來,蘇格拉底立即用力將他的腦袋按進水裏。年輕人用力掙扎,剛一出水面,蘇格拉底再次用更大的力將他的腦袋有按進水裏。年輕人拼命掙扎,剛一出水面,還來不及喘氣,沒想到蘇格拉底第三次死死地將他的腦袋按進水裏……最後年輕人本能地用盡全身力氣再次拼命掙扎出來,他本能地拼命往岸上跑,爬上岸,他指着還在水裏的蘇格拉底説:“大,大師,你到底想幹什麼?”沒想到蘇格拉底理都沒理他,爬上岸像沒事一樣就走了。年輕人追上蘇格拉底,虔誠地説:“大師,恕我愚昧,剛才的一切我還未明白,請指點一二。”此時蘇格拉底似乎覺得年輕人尚有可教的可能性,於是,站定下來,對他講了一句著名的話:“年輕人,如果你想向我學知識的話,你就必須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一樣。”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於斐行先生指出,心理學上有一個叫“期望強度”的概念,意即一個人在實現自己期望達成的預定目標過程中,面對各種付出與挑戰所能承受的心理限度,或曰其慾望的牢固程度。正像蘇格拉底對年輕人啟示一樣,追求成功也是如此:要成功,必須有強烈的成功慾望,就像我們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一樣。

如果一個人的期望強度太脆弱,將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或自身的缺點的挑戰而半途而廢。只有那些一定要成功的人,他們應有足夠牢固的期望強度,所以能排除萬難,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直到成功。

成功學界流行一個著名的觀點:成功來源於你是想要,還是一定要。如果僅僅是想要,可能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得到。成功來源於我一定要。

美國賓州大學的塞利格曼教授曾對人類的消極心態作過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了三種特別模式的心態會造成人們的無力感,最終毀其一生。它們是:

一、永遠長存。即把短暫的困難看作永遠揮之不去的怪物,這是在時間上把困難無限延長。從而使自己束縛於消極的心態不能自拔。

二、無所不在。即因為某方面的失敗,從而相信在其他方面也會失敗。這是在空間方面把困難無限擴大,從而使自己籠罩在失敗的陰影裏看不到光明。

三、問題在自己。即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一味的打擊自己,使自己無法振作。這裏的“問題在我”,不是勇於承擔責任的代名詞,而是在能力方面一味的貶損自己,削弱自己的鬥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9d99e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