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精選5篇)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精選5篇)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篇1

尊敬的汪老師,劉老師、各位家長: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精選5篇)

大家晚上好!

坦白説,汪老師給我這個機會讓我站在這兒説幾句,我有點緊張,不知道説些什麼好!不太會説,但我又想,這一年來,我參加了四次家長會,聽了十幾位家長的發言,很受啟發,受益匪淺,也覺得這種交流對我們來説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互相學習和交流,所以就鼓起勇氣説一下自己的體會,希望大家給予指教。

江思宇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孩子,我不怎麼擔心她不聽話,尤其是老師的話,對她而言就是聖旨不敢違背。平時我們努力做到兩點:

第一是多鼓勵孩子,不要嘲諷她。上學的時候我們給她準備了草稿本放在書包裏,上課打打草稿,記記作業。我記得端午節那天回家,老師佈置了十幅畫的作業她做了記錄,我回家以後她興沖沖拿給我看,本子上記錄着獅子,瓶子卡紙製作,週日上午十個同學交,然後又豎寫了十個數字。我沒看懂,但覺得很有趣,就笑了。可我一笑她馬上不説話了,抬頭對我看着,我一驚馬上忍住笑,表揚她記錄得很好,以後也要這樣。事實上,我確實很高興,她能自己記錄並且拿給我看。可孩子很敏感,我繼續笑的話,她可能以為我在嘲笑她記得不好。這樣下次她可能就不敢記錄或者就不願意給我們看了。第二天我才明白,原來老師是讓製作獅子瓶子的卡片,並且畫十幅畫星期天交,那一行豎數是代表書上的頁數,顯然她明白自己記的是什麼,而我沒看懂。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多鼓勵她,讓她能夠勇敢的表達她自己的想法,不能用大人的目光來對待孩子的想法。

第二就是允許她犯錯誤,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不隨便罵她,比如她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看着,有時候很簡單的漢字和數學題她寫錯了,我們忍住不出聲等她寫完作業再讓她檢查可她就是查不出來。沒辦法只好指出來再讓她想想為什麼錯,這個過程當中很容易生氣,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發火,不要打消她的積極性。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允許她犯錯誤但不能縱容她做錯事。

最後我想説的是,很慶幸江思宇在一(3)班這個大集體,有優秀的老師、明智的家長和可愛的同學們,整個班集體的氣氛非常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我深信在汪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教導下孩子們會越來越好的。謝謝大家!

20xx.x.x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篇2

尊敬的汪老師、劉老師,各位家長朋友你們好:

首先,我非常感謝兩位老師對茂寧的辛勤教育和從嚴要求,使得孩子在本學期生活和學習方面有很大進步,雖然中間也有幾次插曲,不過總覽各個方面,進步還是不小的。

今天是我第二次站在講台上闡述關於孩子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家庭管教方法,説實話,很慚愧,並且和一年級上學期的心情完全不一樣。自明倫講習會開班以來,所見所聞,讓我感觸很深,知道生活中落實到位非常困難,心裏也越來越清楚,完全靠棍棒教育是不妥的,在一年級上學期,這些錯誤的方法給孩子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可能和在座的家長比起來,我是使用武力最多的,實際上每次動粗,也是迫不得已,孩子屢教不改,説好聽一點,孩子心態好,心理素質高,實質上,孩子根本就不把道理放在心裏,不把父母放在眼裏。自*規開班以來,我在處理孩子生活和學習方面問題時,一些方式也在改變,根據這學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的特點,我具體採取以下方法,這只是個人的做法,也是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所以,肯定還有不對的地方,很希望家長朋友給我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學習和借鑑:

一、這學期,孩子在學習態度上,我逼得很緊,因為上學期,我忽視了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重要性,書本整潔,書寫乾淨,認真聽講,這其實是反映孩子學習態度問題,我認為很重要。例如在課堂上要求認真聽課,沒有老師允許,不能張口,每天睡覺前和上學前叮囑,放學回來,自己獨立完成作業,自己檢查,漢字、數字寫端正,仔細讀題,不要粗心,這點我從開學就反覆強調。有時候我複查時發現的錯誤,我故意不告訴他,等老師批改後,我再問他為什麼沒有認真檢查,做到以事實教育,就這樣,連續三四次他還不改,我就再一次次督促,一遍遍重複同樣的道理,最後他還是老一套,相信老師在改作業時,也發現這樣規律,一會很好、一會很差,所以呢,我平時多敲敲警鐘並多鼓勵鼓勵,他的好習慣才保持穩定,時間一長,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堅持下去。

二、在處理同學關係方面,我經常和他聊天,比如吃飯時,聽他講講一天的學校生活,也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同學和他打招呼,他經常不怎麼迴應,我希望他的同學不要誤會,其實這是他以前在幼兒園養成的不好習慣,並不是驕傲不懂禮貌。這點我和他交流過很多次,也將*規其中一條延伸意思和他説:同學和你打招呼,你不迴應就是不禮貌的行為,即使你們相處不愉快,他主動打招呼了,你也應該像男子漢一樣迴應,不愉快的事解決了,就讓它過去,同學在一起是緣分,經常和他這麼講,他現在已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點改得比較徹底。

三、生活習慣方面,借鑑了有的家長的經驗,按時起牀,到點進書房,時間自己定,定好後自己自覺執行,這點我一直督促他,現在這個習慣養成,能按照自己規定的時間做事,自己心裏記着時間,時不時地看看鐘表。家務方面,就是洗碗,我和他現在一人一天來,我洗時要求他在旁邊看着,學會觀察如何洗,他洗的時候,我在旁鼓勵,並調整洗碗的方法。記得有次,他説腰痠死了,我説,奶奶洗碗時有多累,知道了吧?這一天過後,在得到好吃的東西時,他第一個給奶奶,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做作,能捨得分享自己的東西,他這點又是一次進步。

四、在對社會一些現象認知方面,我的做法是,在網絡上搜尋關於一些公益視頻讓他觀看。因為孩子現在小,能看到的實際現象機會很少,所以我想有必要將許多公益視頻放給他看,讓他在看中得到啟發,明白一些道理。比如,在他有時漏飯時,我和他説粒粒皆辛苦,他感觸不大,我找了許多農村的孩子和一些很窮的國家貧民生活視頻給他看,結果他看呆了,眼睛還淚汪汪的。我的這種方法也成功了,他打心裏知道,自己吃的好,別的孩子卻在餓着肚子,破爛不堪的教室,艱苦的環境,他們讀書愛學的聲音卻很洪亮。他自此改掉了漏飯習慣,每次吃的時候,很是注意,飯偶爾掉了幾粒桌子上,馬上撿起來往嘴裏塞,我們知道這不衞生,但我們更知道,他的這個行為不能半途而廢,不能打擊他。自此以後,我經常放一些不同類型公益視頻。

對學習興趣方面,良好的上進心在形成。

以上説了這麼多,是我個人針對自己的孩子一些方法,有很多不妥之處,希望各位家長能給於我一些關於孩子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教育方法,大家共同進步。謝謝。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們,你們好:

首先感謝班主任任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這次相聚的機會,使我們能夠對如何培養孩子進行交流切磋,這將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在這裏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家長,向為孩子們的成長傾注了愛心與熱情、汗水和智慧的學校領導、老師道聲“辛苦”,感謝各位老師為孩子們付出的辛勤勞動。我的孩子叫,自從進入東關國小一年級四班以來,我發現孩子變了,變得快樂了,自信了,上進心強了,也愛讀書了。這是老師的管理和教育的結果。在這裏,我想先表達兩個意思:

我們要給孩子第一句話“給動力但不給壓力”。孩子們從呱呱落地那天起,就承載着我們無限的希望,看着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轉眼間就將走向人生的新起點——來校學習知識。作為父母,我們渴望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渴望孩子展開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學校,就是為孩子們插上翅膀的平台,承載着我們家長的夢想和期待。可以説,考試考學生,更在“烤”家長。作為家長,在孩子每天全力以赴學習的關鍵時刻,我們多數家長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做到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為孩子搞好保障,為孩子加油鼓勁,做到加勁但不加壓,不在孩子面前絮絮叨叨,不讓孩子分心走神,為孩子擔心這操心那,生怕孩子不努力、不發奮,結果反而搞得孩子們緊張無比,壓力無限。相信我們的孩子,鼓勵我們的孩子,他們是優秀的新一代。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孫媽媽,今天能得到吳老師的信任,作為家長代表在這裏發言,我非常高興,也很榮幸。一年多來,我的孩子通過學習,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鍛鍊和成長,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是與老師的辛勤努力分不開的,想想我們只有一個孩子都沒有精力去管好、教育好,而老師們一個班就有七八十個學生!他們都在努力的想把孩子們教好。她們需要付出多少艱辛和努力呀!在此,我提議在座的各位家長以熱烈的掌聲對各位老師的辛勤努力和無私奉獻表示衷心的感謝!需要説明的是,我不是一個很優秀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很多方面還做得不夠好。我的孩子也不能説是一個很優秀的學生,還有很多缺點。所以,今天在這裏我不是來談自己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科學教育孩子的好理念和好方法,希望對大家所有啟發。

一年級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篇5

老師們、各位家長:

下午好!我是家長。

我認為,培養一個聰明活潑、健康向上的孩子是學校和每個家庭的共同的願望,同時更是學校和我們每個家長的共同責任。

毫無疑問,學校是孩子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和其他知識最主要的場所。學校裏有專業的老師、科學的教學方法、大量的教具、可以使我們的孩子接受全面系統的教育,比如,孩子在學習拼音時,我們有的家長自己的發音不標準,有時受方言影響可能誤導孩子;在學習數學時,雖然我們大多數家長都能知道答案,但卻無法向孩子講解這樣做的道理。所以孩子的文化知識主要通過學校教育獲取。同時學校的集體生活也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培養尊重師長、熱愛勞動、團結同學等優良的道德品質,這是單個家庭難以做到的。所以我十分感謝學校老師對孩子的精心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qrzr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