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黨外人士座談會發言稿

黨外人士座談會發言稿

“五一口號”是1948年經毛澤東同志最終修改,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通過,並由新華社在4月30日發佈的為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口號。“五一口號”共二十三條,但最重要的是第五條,即中共向全社會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黨外人士座談會發言稿

中共的這一提議,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民-主黨派的擁護和支持。其中1949年1月26日九三學社在北平的《新民報》上發表了《擁護中共五一號召與毛澤東八項主張的宣言》,九三學社在宣言中指出,“中共中央建議召開無反動派參加之新政治協商會議,解決國是”,“同人等認為惟有循此途徑,始可導中國於民-主、自由、富強、康樂之境,願共同努力,以求實現”。

正是“五一口號”的發佈及社會各界的響應,奠定了政治協商和組建聯合政府的基礎,奠定了民-主黨派參政和議政的基矗對“五一口號”的學習,我個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體會。

一、“五一口號”的提出體現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需求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1948年“五一口號”的提出和響應,體現了自1860年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需求。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事件以後,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但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洋務運動的失敗説明,僅僅有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經濟的現代化,沒有制度的現代化,並不能使中國真正實現現代化,並不能使中國真正強大。

甲午戰爭的失敗,加劇了民-族-矛-盾。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和光緒皇帝為代表的維新派發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戍變法,但由於沒有社會基礎,沒有人才基礎,加之變法操之過急,皇帝一日數詔,再加之各種歷史偶然因素交織在一起,變法僅僅103天就夭折了。戊戍變法的夭折,一方面,使維新派和開明派在當時的滿清政權中遭到了全面的排擠,滿清政權變得更加昏潰,最終竟上演了“義和團進京”、“攻打使館”和“向十一國同時宣戰”的千古鬧劇;另一方面,滿清政權徹底走到了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的對立面,直接導致了激進的辛亥革命。19XX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摧毀了舊的秩序,但當時整個社會在人才準備、社會觀念等方面並不具備建立新秩序的條件。正如國民黨的創始人和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宋教仁在19XX年所説,大家只知道破壞舊的秩序,但大家並不知道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新秩序,更不知道怎樣去建設一個新秩序。雖然辛亥革命後頒佈的“臨時約法”和“天壇憲草” 現在看起來在條文和制度設計上仍然非常先進,但這隻停留在字面上,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得到真正實施。相反,激進的革命後,國家陷入了長期的軍閥割據、動-亂和內戰。戊戍變法的夭折和辛亥革命後數十年的動-亂説明,僅僅有制度的現代化,沒有人才的現代化,沒有觀念和意識的現代化,同樣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化。

從19XX年的辛亥革命到1948年,中國已歷經了37年綿延不斷的戰爭;從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48年,中國已歷經了29年即近一代人的文化創新、觀念創新和民-主自由思想的培育與發展。1948年正當國共二黨的決戰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五一口號”的提出和積極響應,正體現了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中國社會及中國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客觀需求:

(1) 社會渴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渴求,一個統一的、和平的、穩定的環境;社會需要儘快結束內戰,開展現代化的教育,開展現代化的建設。

(2) 社會渴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渴求,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實行政治協商,組建聯合政府,建立現代化的政治制度。

二、毛澤東同志對“五一口號”的修改體現了互相尊重、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政治協商原則

毛澤東同志對“五一口號”的修改共有三處,第一處修改是,將原來的第五條,即“工人階級是中國人民革命的領導者,解放區的工人階級是新中國的主人翁,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更早地實現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修改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第二處修改是,刪除了原第二十三條,即“中國人民的領袖毛主席萬歲”。第三處修改是,刪除了原第二十四條,即“中國共-產-黨萬歲”。

毛澤東同志的這三處修改體現了互相尊重、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政治協商原則,正如毛澤東同志曾説過的(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9頁),“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毛澤東同志當時反對一-黨一派的專制獨裁統治,曾提出共-產-黨員 “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

政治協商的前提就是互相尊重,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毛澤東同志的這三處修改正體現了這一基本原則。

三、六十年後,重温“五一口號”,我們更應該有序地推進制度文明建設,更應該全方位推進中國的現代化

從1948年到XX年,整整六十年。六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説,卻是漫長而又彌足珍貴的。如果三十年算一代的話,那麼六十年則是整整二代人的時間。

六十年後的今天,中共中央提出了全方位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除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外,我們現在更強調製度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除經濟建設外,我們現在更強調和-諧社會的建設。

温-家-寶總理今年在人大會期間答記者問時,在“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這二句話之後,又加了三句話,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談到司法改革的目標時指出,司法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追求司法公正,追求司法獨立,以司法獨立來保證司法公正。

“天變不足畏”,就要求我們的社會,要求我們社會裏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主動迎接社會變革的勇氣,都要主動為社會的變革做好準備。做好人才的準備,做好觀念的引導。

“祖宗不足法”,就要求我們不應該沉迷在歷史的故紙堆裏,不應該因循守舊,應認清歷史的潮流,不斷創新。

“人言不足恤”,就要求我們不能人云亦云,只要符合歷史的潮流,只要符合歷史的發展方向,只要符合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就不應該瞻前顧後,就不應該過多地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

追求“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就要求我們尊重司法自身的客觀規律,就要求我們選拔和造就一個以法律為信仰、視法律為生命的法律職業共同體。

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温六十年前的“五一口號”,作為九三學社的一名普通社員,我期望自己能立足於本職工作,從小事做起,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起,從改變自己的觀念做起,從引導和改變自己家庭的觀念做起,從引導和改變自己工作團隊的觀念做起,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參與到中國全方位的現代化建設之中,參與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之中,以參與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與時代同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g88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