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通用5篇)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通用5篇)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 篇1

生活中,幹什麼都離不開水:洗菜離不開水,刷碗離不開水,洗臉離不開水,口渴也離不開水……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是大自然依賴的根源。動物生存,離不開水,人類生活,離不開水,植物生長,同樣也離不開水,處處都需要它――水。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通用5篇)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着萬物,哺育重創、創造文明。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不是沿着河水誕生的,隨着波濤發展的。埃及與它的尼羅河,巴比侖與它的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與它的恆河,中國與它的黃河,總有一條河流象徵一個古國的文明,總有一方水土養育着一時的文明。在人類將進入21世紀的關頭,水的價值恐怕比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顯得珍貴。有這樣一些數據:水利部的最新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水源明顯減少,其中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地區最為顯著,資源總量減少了12%,全國每年有1億至3億畝農田受旱,669座城市中400餘座供水不足。水生態和環境安全也面臨威脅,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乾旱成災和地下水超採。在世界金融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今年春天,我國北方地區大面積乾旱,國家主要糧食生產區面臨全面減產的威脅,國家第一次啟動了一級抗旱應急響應,全國上下齊動員,為抗旱保收做着最後的奮戰。可見,水資源是多麼的稀缺和主要呀。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頓,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草地沙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各位讀者,當我們聽了以上這一組組數據後,感受是什麼呢,我們是否真的要檢討一下自己:是否有必要繼續固執地把水浪費下去呢?。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 篇2

暑假時,我在老家看見一位老人在挖坑,我很好奇,就走過去問他為什麼挖坑。老爺爺告訴我,他是在挖沼氣池,因為他覺得沼氣不僅能燃燒,節省能源,還能夠保護環境。牲畜的糞便到處都是,臭氣熏天,如果排到河裏,又嚴重污染了水源,所以把它撿回來,製造為沼氣燃燒,不僅如此,糞便還能發電呢!合理運用,真是既節能又環保。這可真是一舉兩得呀!怪不得現在農村這麼幹淨呢?

最新統計表明,石油將在60年後枯竭,煤還可以供人類使用250年;曾經,物資、能源的浪費多麼猖獗,現在,“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成了新一代的口頭禪。

農村的沼氣池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其實保護環境很簡單,農村老爺爺可以做,你我都能做到。

每次買東西之前,自己準備好一個布袋,用自己帶的布袋裝東西。吃完食品後的包裝袋,泡泡糖等,一定丟入垃圾箱內,不要隨手亂丟。洗完臉、腳的廢水可以用來沖廁所,最好不要浪費。在家庭或公共場所用完水龍頭後,一定要關掉,切不可浪費。在牛肉麪館等場所最好不要用一次性筷子,超市可以買到的金屬筷子,能隨身攜帶,在外吃飯時、旅遊時,都可以帶上。家裏養魚的人,在給於換水的時候,可以用魚水澆花,不僅能節約水源,還能使花長的更好呢!

像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果我們人人都能這麼做,地球環境不僅不會惡化,還會變得更美好!

為此我向大家呼籲: 為了地球的明天,為了人類的未來,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祖國大地遍是綠水青山!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 篇3

同志們:

今天召開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張高麗副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總結“”和20xx年工作,分析把握“十三五”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研究提出“十三五”環境保護總體思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部署安排20xx年重點工作。

下面,我講四個方面意見。

一、深刻學習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清醒認識“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

黨的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前所未有。在國內主持重要會議、考察調研,在國外訪問、出席國際會議活動,有關重要講話、論述、批示多達80餘次,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涵蓋重大理念、方針原則、目標任務、重點舉措、制度保障等諸多領域和方面,體現了寬廣而深遠的思想觀、實踐觀、系統觀、全球觀。、張高麗副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了許多重要批示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其中,提出的堅持“兩山論”和綠色發展理念,最為重要、影響長遠。這是我們黨積極探索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認識昇華,帶來的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從根本上更新了關於自然資源無價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色發展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着重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將超越和揚棄現有的工業化、現代化模式,改變經濟腿長、環境腿短的狀況,引導企業家主動採取綠色生產方式,鼓勵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要求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此之前,黨中央、國務院發佈兩份重要的“姊妹篇”文件——《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三份文件彼此呼應、相互銜接,是中央的戰略部署,是重大的系統的全面的制度架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圖,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出台實施,新《環境保護法》施行,新《大氣污染防治法》發佈,環境保護督察、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六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配套文件相繼實施。這些是行動層面的任務安排,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強環境保護的路線圖。我們要反覆學習、深刻領會,將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的戰略部署以及明確的設計圖和路線圖,結合工作實際落實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施工圖。

觀大勢,才能定大局、謀大事、管大事、成大業。“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環境保護既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既是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窗口期、轉折期,也是攻堅期。

第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須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成效在“全面”,艱鉅也在“全面”。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面臨巨大挑戰,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產業結構由低端邁向中高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有利於降低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強度;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還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偏重、發展模式粗放等問題仍然在一些地區具有“鎖定效應”,經濟總量和增量仍在持續上升,污染物新增量依然處於高位。特別是,伴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和動力會減弱。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未來20xx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左右,將有3億人口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研究表明,城鎮人均生活能耗是農村人均水平的1.54倍,未來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增加生活垃圾1200萬噸、生活污水11.5億噸,消耗8000萬噸標煤。如果延續粗放的傳統城鎮化模式,污染物在時間上的累積和區域空間上的複合效應將更加明顯。

第二,全面深化生態環保改革,任務異常繁重。改革是推進環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也是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的出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生態環境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根本在於體制機制不適應,缺少科學合理、規範剛性的制度安排,不能破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導致很多地方和部門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抓經濟手硬、抓環保手軟。由於長期歷史累積,今天的環境保護工作不僅要不欠新賬,而且要多還舊賬,解決很多遺留問題,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這就需要我們把深化改革放在核心位置,從制度入手,解決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此,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台實施一系列改革文件和舉措。對生態環境保護而言,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抓好中央已出台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革任務。比如,“1+6”改革舉措,抓緊細化,落地生根。二是加快推動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完善環境監管執法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環境信息公佈制度等等。對這些制度要儘快推動,有些要制定完整的實施方案,搞好試點示範。三是落實中央對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最新改革要求。20xx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主要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調整供給結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同時,要利用好結構性改革契機,乘勢而為,加大力度,嚴格環保執法監管,強化污染減排和達標排放,以此來安排、落實和推動環保工作。

第三,進一步推進環境治理和質量改善,各項工作艱鉅複雜。對比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國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更加複雜,難度前所未有。傳統煤煙型污染與臭氧、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新老環境問題並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我國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處於高位,總量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係更趨複雜。20xx年,全國COD排放總量為2294.6萬噸,二氧化硫為1974.4萬噸,氮氧化物2078萬噸。要實現環境質量根本好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總量排放至少要下降到百萬噸級水平。一些沒有納入總量減排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在持續上升,對環境質量的影響進一步顯現。據測算,全國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高居3000多萬噸,對區域複合型大氣污染影響較大。20xx年,首批開展監測考核的74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超過四分之一,達28.8%。入冬以來,重污染天氣高發。全國地表水特別差和特別好的水體都在減少,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我國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是生物承載力的2倍以上。海河、黃河、遼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高達106%、82%、76%,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水資源開發生態警戒線(40%)。有效應對和推動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環保工作量劇增,任務特別艱鉅,需要全面謀劃,整體推進,聚焦主業,打牢基礎,突破難點,不斷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環境進入高風險期,守住安全底線難度大。20xx年,相繼發生福建漳州古雷石化(PX)項目爆炸、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等一系列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表明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環境安全意識必須始終牢記,環境安全防線不能有一絲一毫放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國環境高風險期,有的是環境自身的問題,有的是衍生出來的問題,區域性、佈局性、結構性環境風險更加突出,環境事故呈高發頻發態勢。我國化工產業結構和佈局不合理,佈局總體呈現近水靠城的分佈特徵,12%的危險化學品企業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區域不足1公里,10%的企業距離人口集中居住區不足1公里,保障飲用水安全壓力巨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歷歷在目,甘肅隴星銻污染事件近在咫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是利劍高懸、重過千鈞。

第五,區域環境分化趨勢顯現,統籌協調的要求高範圍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東部一些地區進入工業化後期,環境質量出現好轉態勢,但中西部很大程度上仍在複製東部過去的發展模式。從項目環評審批情況看,中西部地區重化工項目投資持續攀升,相關產業自東向西轉移趨勢已經比較明顯。“”以來,我部審批的重化工項目中,中西部投資佔全國的80%。青海、甘肅等省(區)的規劃和項目建設集中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電力行業;中部地區集中在裝備製造、石油化工、鋼鐵、有色冶金、煤炭及電力、建材等基礎能源原材料行業。如果統籌處理不好,西部有可能重複東部一些地區污染嚴重、生態受損的狀況。西部是我國的生態屏障和“水塔”,生態環境敏感度高、監管能力弱,一旦出問題,將會是災難性的。

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與壓力同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我國發展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在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帶來政策和法治紅利,綠色發展帶來技術紅利的充分釋放,公眾生態環境意識日益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逐步形成,生態文明已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行動。這些都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進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十三五”環保事業將迎來更大、更快、更好發展。

貫徹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我們必須頭腦清醒、意志堅定、定位準確,緊緊抓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這個核心,打好補齊短板攻堅戰,理清總體思路,把握前進方向,轉變方式方法,加大力度、全力推進,着力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貫穿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都要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發展,核心是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關鍵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履行環保職責,把綠色發展轉化為地方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的執政觀、政績觀和實踐觀,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關係,並落實到各項工作部署中。地方黨委政府和各部門不能只講發展不顧環境,不能先發展後環保。如果經濟發展一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吃祖宗的飯、欠子孫的債,不算本事、難以持續;也不能只強調環保不顧及發展甚至搞垮了經濟,同樣不算本事,最後也會傷害環保。當然,現在的主要矛盾是前者。要堅持兩點論、辯證法,講兩點最終對經濟和環保都有好處,講一點對經濟和環保都沒有好處。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關鍵是要扭轉發展的傳統慣性模式,增強轉型的決心和勇氣。越來越多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發展與保護不僅相互制約,而且相互促進,兩者既矛盾又統一。要改變環境保護影響經濟發展的單向思維,處理好“長痛”和“短痛”的關係,粗放式發展總有一天會被歷史淘汰,與其被動地淘汰,不如積極應對。同時,通過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完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推動地方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環境保護真正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把生態環保培育成新的發展優勢,探索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新模式。

二是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質量改善是堅持以人為本、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體現,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也是評判一切工作的最終標尺。黨中央作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一系列決策部署,這就是我們環保工作的政治,就是大局。環保一切工作都要講政治,從大局出發思考問題,把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謀劃好、細化好、落實好,並且要作為政治紀律來堅守。明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可以使環境治理成效與老百姓的感受更加貼近,讓人民羣眾有明顯的獲得感;可以更好地調動地方積極性,讓地方的環境治理措施更有針對性;可以更好地統籌運用結構優化、污染治理、總量減排、達標排放、生態保護等改善環境質量的多種手段,形成工作合力和聯動效應。

必須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貫穿到環境保護工作各領域。當前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一些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遲遲轉變不過來,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仍停留在過去,沒想法,沒辦法,沒起色。思想觀念、方式方法必須儘快轉變、調整到位。強化質量目標導向,完善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及考核評價體系,將環境質量指標作為對地方黨委政府的硬約束,嚴格考核問責。同時,堅持實事求是,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地方治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發揮地方首創精神,環境質量目標是硬的,但措施多樣、方式靈活、因地制宜。不僅要強調工程設施建設,而且要強調運行管理;不僅要強調發展什麼,而且要強調淘汰什麼;不僅要強調關鍵節點和特殊時段的應對之策,而且要強調保護措施的連續性;不僅要強調短期效應,而且要強調長期效果。

三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這是繼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之後,中央提出的第三個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格”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意志決心,體現了積極迴應人民羣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的鮮明態度,體現了從源頭、全過程和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來加強環境保護的新思路。保護環境的治本之策是源頭嚴防,關鍵所在是過程嚴管,根本保障是後果嚴懲。

構建系統規範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持久的動力和保障。落實這一要求,需要加快推進制度改革,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動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着力解決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的生態空間佔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構建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着力解決污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等問題;構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排污許可、達標排放的管理制度,着力解決企業違法成本低等問題;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着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後等問題;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着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四是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解決環境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難取得好效果,必須堅持環境治理五化並舉,不斷提升管理質量和效能。系統化,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統籌好部分與全局、個體與羣體、當前與長遠之間關係,實現環保理念認識的系統化、管理思路的系統化、手段措施的系統化。重點是推進規劃環評落地,強化約束力,做好生態空間的用途管制;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行統一規劃、聯合監測、聯動應急、信息共享。科學化,着重解決的是環境治理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環境治理不能搞大水漫灌,成本高效果還不好。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懂得為什麼治、治什麼、怎麼治,強化科技支撐,以科學事實、科研數據、科技成果為依據,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強污染源解析等基礎工作,採取更對症的治理手段。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推動形成改善環境質量的整體效果。法治化,環境保護越來越依賴國家宏觀政策來解決問題,而保持宏觀政策有效性的基礎是法治化。通過環境法律的完善和執行,使守法常態化。讓環境違法行為受到應有處罰,使企業環境行為的外部性內部化,促進建立公平規範的市場競爭秩序。精細化,是改變粗放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大事必作於細、難事必作於易。要建立佈局合理、覆蓋全面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並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網絡設置。探索和推行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形成系統完整、權責清晰、監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分流域、分區域、分行業確定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分區分類管控、分級分項施策。信息化,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以問題為導向,可以幫助我們更廣泛應用數據,提供基礎支撐,尋求優化方案,給管理帶來質的變化。要加快推進大數據建設和應用,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環境執法、環評管理、信息公開等平台,提高科學決策、監管執法、便民服務的水平。

要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轉型,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固有的觀念、認識和習以為常的方式方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關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找到新路徑、新辦法來解決新問題。要把“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到位,牽住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這個“牛鼻子”,加快從督企向督政轉變。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推動政府購買環境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促進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讓每個人都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五是持續提升素質能力和改進工作作風。思路方向和目標任務明確之後,能力和作風至為關鍵。否則再好的願景,再美的藍圖,也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相比於環境新形勢新任務對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一些幹部能力素質還跟不上,思路方法還跟不上,工作作風還跟不上,思想轉變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積極作為、開拓創新的工作氛圍還沒有形成。要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保證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成效。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狠抓作風建設,塑造重品行、守紀律、敢擔當、有作為的環保文化,形成上下信任、左右信任、組織與組織信任的生動局面,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政治強、業務精、敢作為、作風正的環保幹部隊伍。

二、“”時期和20xx年環保工作成效明顯

“”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作為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任務,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環境質量改善取得積極進展。

堅決向污染宣戰。大力實施《大氣十條》,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建立健全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備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比例由20xx年的15.6%下降至8.8%,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完成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推進污染減排。全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4800萬噸,累計達1.75億噸,已成為全球污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脱硫、脱硝機組佔火電總裝機容量比例由20xx年的82.6%、12.7%提升至96%、87%。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8400萬千瓦,約佔全國煤電裝機1/10,正在進行改造的超過8100萬千瓦,電廠煤耗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提前完成,酸雨面積已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

堅持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在4省(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試點,6省(區)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環境功能區劃。國家層面完成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評。各級環保部門完成4000多項規劃環評審查,國家層面完成300多項。國家層面審批項目環評文件1164個,對153個不符合條件項目不予審批,涉及總投資7600多億元。加強標準引導,發佈國家環保標準493項,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行更加嚴格的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開展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佈《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xx—2030年)》。建成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約佔陸地國土面積14.8%,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16個省(區)開展生態省(區)建設,1000多個市(縣)開展生態市(縣)建設。中央安排專項資金275億元,在23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支持7萬個村莊實施環境綜合整治,1億多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安排中央專項資金172億元,支持重點區域實施重金屬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事件由20xx—20xx年的每年10餘起下降到20xx—20xx年的平均每年3起。全國堆存長達數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的670萬噸歷史遺留鉻渣處置完畢。各級環保部門妥善處置各類環境事件近2600起。

提高執法監管水平。以新《環境保護法》為標誌,環境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取得明顯進展。20xx—20xx年,聯合多部門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924萬餘人(次),檢查企業362萬餘家(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3.7萬件。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協調配合機制,環境司法取得重大進展。

20xx年是“”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之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進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20xx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預計分別同比下降3%、3%、5%、9%以上。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

在落實《大氣十條》方面。對各省(區、市)20xx年貫徹實施《大氣十條》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已向各省通報並上報國務院。制定《環境空氣質量目標改善預警制度(試行)》,按季度通報各地情況。啟動石化行業VOCs綜合整治,在石化、包裝印刷行業開展排污費徵收試點。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黃標車淘汰工作的通知》,1—11月,全國淘汰20xx年底前註冊營運黃標車117萬輛,提前完成全年淘汰數量任務。全國全面供應國四標準車用汽柴油,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陝西等地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完成22個重點城市大氣顆粒物污染來源解析工作,在14個城市開展源排放清單試點,各省(區、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全部建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9·3”紀念活動、世界互聯網大會空氣質量保障任務。針對秋冬以來各地出現的重污染天氣過程,我部指導各地加強監測預報和跟蹤研判,督促有關地方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並嚴格落實應急措施,加強信息發佈,全力做好應對。

在落實《水十條》方面。制定目標責任書和考核辦法,建立全國及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制定擬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清單,發佈實施《環保“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等文件。中央財政整合設立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xx年預算規模增加到130億元,已分批下達120億元。推動建立健全皖浙新安江、津冀引灤入津、粵桂九洲江等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優化整合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點位調整為2700多個,以滿足《水十條》規定的水質評價與考核要求。各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編制工作有序推進,21個省(區、市)已經印發並報國務院備案。

在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快編制《土十條》,文本內容已基本成熟。在10個省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項目,推進湖南、重慶、江蘇等省(市)污染場地環境監管試點,部署京津冀關停搬遷工業企業場地排查工作。對重金屬污染防治綜合規劃實施存在問題的地區進行通報和預警,對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增幅過快的地市扣減專項資金。審核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數量6900萬台,撥付補貼資金53億元。

在推進總量減排方面。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電力、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重點行業1387個企業限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實行提速擴圍,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聯合印發《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出台《關於加強燃煤質量管理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通知》《加強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城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現役燃煤火電機組上網電價每度電補貼1分錢,新建超低排放機組補貼0.5分錢。

(二)堅持預防為主、守住底線,推動轉方式調結構。

預防是環境保護的第一要務,也是最好的治理。我們堅持打好空間管控、環評把關、標準引導等預防的組合拳。

加快落實環境功能區劃和生態保護紅線。聯合印發《關於貫徹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的若干意見》,紮實推進環境區劃工作。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試點方案》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指導地方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將這項工作列入省級政府任務,6個省(市)已基本完成第一批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着力提高環評工作水平。完善規劃環評制度體系,形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修訂建議,研究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發佈《關於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會商的指導意見(試行)》《關於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聯動工作的意見》,推動規劃環評落地。啟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戰略環評。加快水利、鐵路等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重大項目審批,20xx年擬開工的30個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已全部完成環評批覆;60個重大鐵路項目中,由我部審批的25項已批覆23項。國家層面批覆項目環評文件159個,涉及總投資1.5萬多億元;不予審批21個,涉及總投資1170多億元。深化環評制度改革,發佈《環境保護部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20xx年本)》,下放32項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權限;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將13類項目由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改為編制報告表或填報登記表,環評手續辦理更加便捷高效。印發火電、石化等8個行業環評審批准則,修訂環評技術導則總綱。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印發《事中事後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後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區域限批管理辦法(試行)》,突出建設單位環保主體責任和屬地環保部門監管責任,確保審批權下放後地方接得住、管得好。

完善環境標準體系。發佈國家環保標準80項,《大氣十條》要求制定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全部完成,現行有效國家環保標準達1699項。制定《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編制導則》,發佈《重點行業二噁英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5項技術文件。環保標準和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成為促進技術創新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三)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農村環境保護邁上新台階。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工作計劃》,完成《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xx—20xx年)調查評估報告》。配合財政部加大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轉移支付力度。聯合十部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對12個開發建設活動嚴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執法檢查。

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提檔升級。制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管理規程(試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指標(試行)》,修訂《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管理辦法》,啟動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評選。

持續加強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印發《關於加強“以獎促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的意見》,指導各地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設施長效運行管理機制。中央財政安排資金60億元,支持16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一批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四)加強監管,核與輻射安全可控。

貫徹落實“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牽頭編制國家核安全政策。發佈《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開展核安全文化宣貫推進專項行動。28台運行核電機組、19座民用研究堆保持良好安全運行記錄,26台在建核電機組建造質量受控。順利完成“華龍一號”、CAP1400等我國自主化設計核電示範工程審批。基本完成福島核事故後安全改進。821廠退役治理進入“液轉固”階段。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加強演練,做好核應急準備。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研發基地開始動工興建。

(五)深化環保領域改革,完善環保制度體系。

積極配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6”方案出台。牽頭制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等3個改革方案,參與起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等有了明確依據。

在環境監測預警體制改革方面。聯合財政部印發《關於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制定《國家環境監測事權上收實施方案》,出台《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關於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正在會同中央編辦制定全國環境監測機構編制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人社部已出台有關提高環境監測人員崗位津貼的通知,一批制約環境監測工作的體制機制障礙正在逐漸破解。

在環保投融資和環境服務業方面。聯合印發《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環境保護的新型政銀合作關係,啟動環境保護部、開發銀行新一輪戰略合作,融資總量超過3000億元。開展第5批環境服務業試點工作。

在環境經濟政策方面。印發《關於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初步建成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並接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在6個地區開展綠色GDP核算試點,提出20xx—20xx年全國綠色GDP核算成果。印發《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xx年版)》,發佈全國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企業名單。積極推進環保費改税,《環境保護税法》已向社會徵求意見。

(六)加強環境法治建設,環境立法、執法和應急處置更加有力。

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立法。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發佈,《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列入全國人大五年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排污許可、環境監測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制修訂正在有序推進。配合最高法院制定出台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環境司法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

深入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以偷排、偷放等惡意違法排污行為和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為重點,依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截至11月底,全國範圍內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611件,罰款數額超過4.85億元;實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2511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732件,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1478件。我部通報15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案件的典型案例。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全國共檢查企業158萬家次,查處違法排污企業5.1萬家、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企業7.34萬家。山東等地出台清理整頓方案,通過淘汰一批、規範一批、完善一批,加大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力度。由單純“督企”向綜合“督政”轉變,我部組織對33個城市開展綜合督查,約談16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134個市和2個縣開展綜合督查,對28個市縣進行約談、對19個市縣實施區域環評限批、對176個問題進行掛牌督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我部首次聯合公安部、最高檢對兩起案件啟動聯合掛牌督辦,形成合力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活動。紮實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全國67%的地級市、60%的縣區完成網格劃分工作。

提升環境應急管理水平。出台《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我部直接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82起。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後,我部迅速反應、科學應對,多地環保部門緊急馳援,當地政府全力以赴有效處置,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止發生次生環境污染的要求。甘肅隴星銻業有限公司尾砂泄漏事件發生後,我部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和專家赴現場督促指導,甘肅、陝西、四川三省協力妥善處置,保障了嘉陵江沿線羣眾飲水安全。

(七)強化環保能力和隊伍建設,各項基礎工作加快推進。

強化環境保護資金保障。落實中央各類環境保護專項資金370億元左右,比20xx年增長27.6%。在湖泊生態保護、重金屬污染防治等領域,採取競爭性方式擇優重點支持,在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採取因素法分配資金,資金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加強環保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我部機關內設機構調整和環境監察體制改革方案得到中央編辦批覆。正在研究起草部機關“三定”修訂草案和環境監察體制設置。強化幹部隊伍培養選拔與交流調整,加大機關幹部內部交流、機關與事業單位幹部雙向交流工作力度,探索構建“之”字型幹部培養使用模式。湖南、廣西、重慶等省(區、市)推進鄉鎮環境監管機構建設。江蘇、內蒙古等省(區)要求20xx年底前完成所有環境監察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

全面推進規劃、科技、監測、國際合作等工作。研究提出“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思路。發佈水專項先進技術、專利等成果彙編。啟動“全國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專項調查”。向發展改革委上報10部委聯合編制的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工程可研報告和信息共享應用協議。編制完成《排污企業自行監測指南總則》。對全國51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評價與考核,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提供重要依據。成功舉辦中國“十三五”規劃環境與發展國際諮詢會及國合會20xx年年會。建立工作機制、制定規劃、搭建平台,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環保支撐。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和信息公開。以“踐行綠色生活”為主題開展宣傳活動,發佈《關於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及時主動公佈空氣、水環境質量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環境信息,發佈重點排污企業和違法排污企業名單,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方案》。出台《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在部網站設立“部長信箱”,開通“12369”環保微信舉報平台,收到並辦理舉報超過1.3萬件。我部受理羣眾電話及網上舉報1145件,全部按期辦結。

(八)堅決落實主體責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一是狠抓中央專項巡視整改落實。我部成立巡視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環境保護部巡視整改落實事項責任清單》,提出五大類80條整改措施,並將整改落實情況向社會公開。目前已有66項整改措施完成或基本完成,14項中長期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印發《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脱鈎工作方案》,部所屬8家環評機構率先全部脱鈎,全國350多家環保系統環評機構中已有75家完成脱鈎。發佈新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對存在問題的159家建設項目環評機構和69名環評工程師,作出取消資質、縮減評價範圍、限期整改處理;制定《關於嚴格廉潔自律禁止違規插手環評審批的規定》《環境監察履職盡責規定》《環境執法人員行為規範》《水專項廉政規定》等制度,扎牢扎密制度管權的籠子;對7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進行嚴肅處理,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警告6人,誡勉談話10人,作出組織處理2人。

二是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在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着力解決不嚴不實問題,增強領導幹部踐行“三嚴三實”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制定《環境保護部作風建設責任清單》,梳理四大類49項改進措施,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取得明顯效果。組織開展四次創新大討論,各部門各單位司處級幹部和30餘個省、市、縣(區)環保部門負責人,聚焦生態環保重點工作,進行廣泛深入交流,不談成績、不講客套,多擺問題、多提建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推動形成《“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等10餘項具體成果。我部梳理出基層同志反映的各類問題建議80條,逐一明確落實措施與責任單位,做到件件有着落。

三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制定《環境保護部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實施辦法》,成立部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功召開部直屬機關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組織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集中開展“強作風、嚴紀律、作表率”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開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情況專項檢查,在評先評優、幹部提拔使用工作中,對出現違紀行為的3個單位和11名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查處7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案件,涉及6個單位,對9名司局級幹部、8名處級幹部進行問責。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環保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方式方法尚未轉變。工作制度和方法尚不能適應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還有一些幹部的思想沒有轉變、轉變不快。二是改革力度有待加大。生態環保領域改革任務繁重,環保督察、責任追究、省以下垂管、排污許可等改革舉措亟待落地。三是工作基礎依然薄弱。監測網絡建設、源解析、排放清單編制等工作跟不上決策需要,科技支撐不足,環境執法車輛、着裝等能力建設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四是作風建設仍有較大差距。自説自話、自幹自活、自怨自艾、單打獨鬥的現象仍然存在,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各單位之間溝通交流和協調不夠。五是黨風廉政建設形勢依然嚴峻。20xx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處分環保部門人員1036人,比20xx年增長60.4%;20xx年處分1684人,比20xx年增長62.6%;20xx年處分1898人,比20xx年增長12.7%。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認真研究解決。

三、準確把握“十三五”環保工作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十三五”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聯動協同效應,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xx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其基本要求就是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不能退步,主要環境質量指標要有所好轉,一些突出環境問題如大規模嚴重霧霾、城市黑臭水體等明顯減輕。

確定具體環境指標是謀劃“十三五”環保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倒U型”關係,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伴隨着經濟結構調整和治理水平提高而逐步實現的過程。相比國際上一些國家,我國是在較低的收入水平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解決更為複雜的環境問題。美國提出PM2.5控制時的1996年,人均GDP達到2.8萬美元,煤炭、工業能耗佔比僅為20%、7%左右;而我國20xx年提出PM2.5控制時的人均GDP為5400美元,能源消費中煤炭佔68.4%,工業能耗佔70%左右,能源和經濟發展階段差距較大,治理的複雜性和難度更大。

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歷史同期”相比,我國目前環境質量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人均GDP預計將達到1.1萬~1.2萬美元左右(以20xx年為基期),以此指標衡量,我國20xx年經濟發展情境大致相當於美國1975~1980年、日本1978~1985年、歐盟1979~1986年左右的“歷史同期”水平,滯後歐美髮達國家35~40年左右。

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20xx年我國338個城市PM10濃度平均為87μg/m3,PM2.5平均為50μg/m3,“歷史同期”發達國家PM10平均約為44μg/m3,PM2.5年均濃度18~25μg/m3左右。我們要在20xx年達到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平均水平,需降低50%左右,難度極大。在水環境質量方面,“歷史同期”OECD主要國家水質相當於Ⅰ~Ⅲ類河流比例與我國基本相當甚至略低,但劣Ⅴ類河流比例明顯低於我國,甚至沒有劣Ⅴ類水體。而我國除了劣Ⅴ類河流外,還有約55%的城市黑臭水體。

根據以上對比研究,確定“十三五”環境質量指標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

一是綜合考慮公眾環境質量訴求、環境指標可行可達、經濟社會可承受等因素,以及我國人口高密度、產業高強度、能源結構不合理等客觀情況,既要積極作為,又不能操之過急。

二是重視後發優勢與制度優勢,注重運用解決階段性環境問題的規律。我國不少地區已經達到比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實現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相當的環境質量指標。同時兼顧區域差異,採取針對性措施加強中西部等地區環保工作,精準提升重點區域、重點城市差異化的環境質量目標。

三是以民生改善為導向,增加與公眾感受息息相關的環境質量指標。從“好”“差”兩頭着力,着力解決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保障公眾享有基本安全的環境質量服務。

基於上述考慮,我們提出“十三五”環保總體目標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

在環境質量指標方面,將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重點地區重污染天數減少、全國地表水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等作為主要指標。

PM2.5目前社會認知度高,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空氣的首要污染物,更是全國老百姓關注的首要空氣質量問題。全國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重點地區重污染天數減少代表“差”的方面,是迴應老百姓關切,需下大力氣解決的環境突出問題;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全國地表水好於Ⅲ類水體比例代表環境質量提升向“好”的方面,是對老百姓期待良好環境質量的迴應。

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方面,將VOCs納入總量控制範圍。它是形成PM2.5和O3的關鍵前體物,是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人為源VOCs排放量大且呈快速增長態勢,分別為美國的2倍和歐盟的3倍。國際經驗表明,控制VOCs排放是減少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有效措施。我部已出台VOCs的系列標準、監測技術規範、分析方法等,為“十三五”VOCs減排的監督考核奠定了基礎。

在環境風險方面,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突發環境事件數量下降。在生態保護方面,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屬縣域生態狀況持續提升。

“十三五”時期,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推動落實重大任務,需要重點謀劃和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將三大行動計劃的路線圖落實為各地的施工圖,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做好《大氣十條》與20xx年後續工作銜接,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推動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加強重點領域水污染治理,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全面完成《水十條》目標任務。加快完成《土十條》編制並組織實施,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通過三大戰役,帶動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強化政府責任。同時,完善總量控制制度,推行區域性、行業性總量控制,鼓勵地方實施特徵性污染物總量控制,改進減排核查核算方式方法,使總量控制更好地服務於質量改善。

二是以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為動力,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開展環保督察,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市場體系。健全環境信息公佈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三是以建立健全環境預防體系為抓手,切實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格局。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優化發展的空間佈局。編制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環境功能定位與環境政策。通過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起來,把重點開發與控制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起來,把優化開發與提升行業生產效率標準結合起來,建立更優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剛性約束,切實對區域重大生產力佈局發揮指導和規範作用。

四是以法治和標準為牽引,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嚴格環境執法監管,探索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模式,強化公民環境訴權等司法保障,推動建立系統完備、高效有力的環境法治體系。抓緊環境標準建設,完善標準體系。通過嚴格環境執法和強化標準引導,有效推動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五是以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加大環境風險防控力度。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強化重污染天氣、飲用水污染、有毒有害氣體釋放等關係公眾健康的重點領域風險預警與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提高核設施安全水平,推進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監管,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繼續推進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生態風險預警監控,嚴格外來物種引入管理。

六是以社會多元共治為路徑,大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推動環保科技創新,加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以資源集約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導向,採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推進綠色消費革命,引導公眾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

我以上重點談了“十三五”環保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選擇的一些考慮。會上還要討論《“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請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主動謀劃、同步編制各地環保規劃,與國家規劃搞好對接。

四、精心做好20xx年各項工作

“慎初戰,務期必勝”。20xx年是確定“十三五”環境保護頂層設計的一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統籌謀劃好“十三五”環保工作。

抓緊編制“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黨中央、國務院重大安排部署變成施工圖,堅持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評估的原則,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謀劃好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政策,做好指標任務的對接細化分解,及早報請國務院常務會審議並印發。積極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屬及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污染防治、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等專項規劃編制報批,構建“十三五”環保規劃體系。開展“”環保規劃終期評估考核,結果向國務院報告並向社會公開。加強環境經濟形勢分析研判,為環境管理決策和國家宏觀調控當好參謀。

(二)深化落實各項改革措施。

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目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已進駐河北省開展督察試點工作。要在總結評估試點工作基礎上,本着趕早不趕晚的原則,完成15個左右省份督察工作,20xx年實現全覆蓋。各省(區、市)環保部門要對30%以上的市級政府開展綜合督查,強化環保督政。制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配套制度和措施,配合有關部門推進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對做好過渡期間工作下發相關通知,研究制定試點方案並開展試點,對試點省份在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環保系統都很關注此事,既要鼓勵地方積極探索、開展試點示範,又要按照統一部署,防止搶跑,爭取2到3年左右完成改革任務。

推進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出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實施計劃(20xx~20xx年)》。一是推進全面設點,在京津冀地區率先實現大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覆蓋80%左右的區縣,土壤監測點位實現全覆蓋。二是推進全國聯網,上半年爭取率先完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縣級空氣質量監測點位聯網,年底前力爭完成這三個地區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聯網。三是推進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全面完成338個城市1436個城市空氣站上收,新建65個區域站(農村站)。完成2703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和419個近岸海域監測點位上收,新建60個地表水質自動監測站。確定7000個土壤風險點位,初步建成由35000個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出台《環境監測機構編制標準化建設指導意見》。四是改革污染源監督性監測運行方式。發佈《污染源監測與監察執法聯動辦法》,變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環境執法監測。五是強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對重點城市地表水環境監測、重點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第三方運行維護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協調推進部機關內設機構調整,按環境要素設置監管司局,推動環境監察體制改革。研究完善流域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提出《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方案》,制定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方案。出台《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在電力、造紙兩個行業率先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指導地方試點開展環境損害賠償相關工作,聯合出台《關於規範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推進環境損害賠償鑑定評估納入司法鑑定管理體系。

全面推進信息公開。以環境質量信息和企業環境信息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多載體公佈各類環境信息。推動建立省、市統一的信息公開平台,省、市級環保部門在政府網站設立“環境違法曝光台”。督促重點排污單位執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方案》。

完善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制定推進綠色金融的意見,出台加強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管理的文件,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試點。配合修改完善環境保護税法,推動年內出台。加強排污費改税後環保部門經費保障研究與政策配套。出台《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會同農業部研究制訂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方案。制定有關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部門規章,明確強制投保、保險責任賠償範圍,規範理賠程序以及相應處罰措施。

改革是一個上下聯動的過程。鼓勵地方先試先行,立足解決現實矛盾和困難想出路找辦法,在政策框架內拿出新招實招,形成上下聯動推進改革的工作格局。

(三)堅決治理大氣、水和土壤污染。

堅持不懈治理大氣污染。開展20xx年貫徹實施《大氣十條》情況考核,嚴格追責並向社會通報。指導各省(區、市)制定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明確達標時間表、路線圖和重點項目。全面推進石化行業VOCs綜合整治,啟動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業VOCs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監管,加快淘汰黃標車,開展機動車環保達標打假行動和車用油品質量監督檢查,配合交通部門實施船舶污染控制。淘汰燃煤鍋爐10萬蒸噸,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民用散煤清潔化替代力度,替代劣質散煤1000萬噸以上。深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指導長三角地區做好G20峯會空氣質量保障。啟動冬季重污染天氣“削峯”工作,實施水泥鋼鐵工業冬季錯峯生產、重污染行業冬季執行特別排放限值、減少建築施工等綜合性措施。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應急機制,落實信息報告制度,加強對應急預案啟動和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建立東北、成渝、西北和華中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

深化水污染防治。出台《水十條》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各省(區、市)要抓緊出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水十條》明確20xx年目標任務有6項,要確保完成。出台《城市地表水水質排名辦法》,每年公佈水質最好和最差的10個城市名單。繼續開展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推進飲用水水源規範化建設。開展流域綜合管理試點工作,篩選七大流域優控污染物清單。編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並按程序報批,推動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會同住建部建立黑臭水體管理信息平台,每半年公佈全國黑臭水體信息,督促地級及以上城市公佈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編制《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推進入海排污口設置規範化整治。

全面實施《土十條》。今年國務院將出台《土十條》。要制定考核辦法,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擬配套的政策措施並抓緊出台。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繼續組織實施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推進污染場地試點示範,建立規範的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完成京津冀三地關停搬遷工業企業場地排查。

繼續推進污染物總量減排。配合起草《“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報請國務院印發實施。出台“十三五”總量減排規劃編制指南,制定減排核算細則,編制20xx年度減排計劃。着力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重點城市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氣化、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重點減排工程建設。研究制定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運行管理及監督辦法,20xx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5億千瓦。研究制訂太陽能、風能、水電、核電等清潔低碳能源優先上網制度,消除棄風、棄太陽能現象。完善減排工程調度、通報、考核制度,對進展滯後地區及早通報預警。

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確保新污染源達標排放;對現有污染源採取清潔生產改造和深入治理、限產限排、停業關閉等措施,確保達標排放。組織對水泥、玻璃等行業和污水處理廠開展專項執法檢查。督促企業落實達標排放主體責任,對發現的超標排污企業依法嚴格處理。印發《關於定期公佈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標企業名單的通知》,每季度向社會公開名單。

(四)強化環境法治保障。

進一步完善環保法律體系。總結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對策措施。全面落實新《大氣污染防治法》,抓緊配套制度建設。有序推進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人大立法規劃項目進程。加快推動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修)訂,強化規劃環評的落地執行、完善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聯動機制、研究銜接環評與排污許可的關係等重大法律問題。配合最高法、最高檢做好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的修訂工作,重點解決實踐中反映較大的環境監測數據認可、危險廢物鑑別等證據認定問題,進一步明確移送、定罪量刑的相關具體規定。

嚴格環境執法監管。繼續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堅持重典治亂、鐵拳鐵規治污,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和造假行為、督促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為重點,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推動形成環保守法的新常態。全面落實隨機抽查和抽查督查制度,省級環保部門對國家和省級重點監控企業的現場抽查督查要實現“全覆蓋”。按照《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加快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工作,今年完成清理任務。繼續強化與公安部門、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銜接配合,嚴懲違法企業及責任人。逐步建立覆蓋各級環境監察機構的基礎數據庫,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加強執法機構規範化建設和隊伍規範化管理,健全對執法人員的“正向激勵—逆向約束”機制,提升執法水平。

(五)加強環境預防體系建設。

進一步強化空間、總量、准入三條紅線對開發佈局、建設規模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硬約束,積極主動參與宏觀調控,優化經濟發展。

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研究制定《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探索建立以生態功能保護成效為導向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啟動建設“天地一體化”紅線監管平台。落實《關於貫徹實施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的若干意見》,推動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積極開展省級空間規劃研究和“多規合一”試點。

推動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繼續開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地區戰略環評,將階段性成果應用到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等重大政策的推進落實中。加強城市總體規劃、流域綜合規劃以及能源、交通、礦產資源開發等重點領域規劃環評。開展重點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負面清單管理”試點,同步推進試點園區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改革。積極參與國家重要的空間規劃試點工作,推動規劃環評成果落實融入到空間規劃。出台《規劃環評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深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改革。調整環評分類管理名錄,將環境影響較小的登記表項目由審批改為備案。與排污許可制相銜接,完善環評標準導則體系。發佈新的環評導則總綱,將由其他主管部門負責的或通過市場能夠有效調節的內容予以剝離,實現環評減負瘦身。落實《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事中事後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對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和建設單位的落實情況進行抽查。對石化化工、水利水電、採掘等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行業項目,組織開展後評價。完成環保部門環評機構脱鈎工作,逾期未完成的一律取消資質。在京津冀地區開展環評管理綜合改革試點,率先建成四級環保部門聯網審批系統,推動解決環評信息溝通不暢、地方保護和干預等問題。

完善環境標準和技術政策體系。開展環保標準第三方評估,改革設置方式,完善標準管理機制。發佈船舶、混合動力車、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發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範》。出台鉛蓄電池生產、廢電池、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等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編制《黑臭水體治理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六)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啟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先期開展長江經濟帶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以及國家生態觀測站(點)建設。會同財政部制定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繼續推進新安江等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廣西廣東九州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開展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面定期遙感監測,加強建設項目的執法監管。抓緊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管理規程(試行)》和《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指標(試行)》,舉辦好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大會。分解落實“十三五”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的任務,以南水北調沿線、三峽庫區和“問題村”的飲用水水源安全排查治理為重點,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

(七)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全面落實國家核安全政策,強化協調機制、風險評估和預警監測。加強核安全設備質量監督,提高核電廠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能力。推動核電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在建機組監管,完成8台左右新建機組審批。探索風險指引型核電安全監管模式,確保運行核電機組安全。加快推進全國核基地與核設施輻射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專項。深化核技術利用簡政放權。加快推動早期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治理項目,減少歷史遺留安全隱患。持續提升核與輻射應急能力。建設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

(八)嚴格環境風險管控。

強化化學物質、重金屬和危險廢物管理。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考核,對未完成規劃目標的地區實行限批。啟動12個重金屬綜合防控國家示範區和10個典型流域重金屬綜合整治示範工程。開展第一批現有化學物質危害初步篩查、環境激素類化學品生產使用情況調查及監控評估,推動優先控制化學品目錄和高風險化學品限制淘汰措施出台。發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xx年版),開展重點行業危險廢物、電子廢物的產生、轉移、貯存、利用和處置情況調查,推動危險廢物產生和處置企業全過程規範化管理。出台《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第二批)》相關政策措施,嚴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審核。

做好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及處置應對。研究制定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指南,督促重大環境風險企業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完善應急預案並備案,對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且整治不力的企業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在對區域性突發環境事件、環保投訴舉報等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基礎上,向有關地方政府發佈預警通知。繼續推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生物毒性預警試點、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試點。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對重特大事件加大調查和責任追究力度,組織開展環境影響和損害評估,自動啟動公益訴訟程序,並向社會公開。

(九)全面強化保障措施。

進一步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印發《關於對部屬事業單位履行環境管理技術支持職責加強考核的意見》,調整部屬單位職能。堅持好乾部標準,統籌使用機關和部屬單位幹部,調整充實水、氣、土司和督察辦領導班子,重點選好配強主要負責人。落實“之”字型幹部培養使用模式,推動幹部跨部門、跨單位交流。開展第二批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選拔,向長期從事環保工作人員首次頒發紀念章。

提高投資保障水平。優化預算支出結構,強化預算資金綜合平衡,盤活存量資金,提升重點工作保障水平。出台環保領域三年財政(投資)滾動規劃,建立國家環保項目儲備庫。圍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點任務,加大投資保障力度,實施一批重大生態環保工程。出台基層環保監測執法業務用房建設標準。建設環保大數據。完善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執行情況每季進行調度,加強審計和項目監督。

強化科技支撐。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場地土壤污染防治、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專項和重大工程立項。加大清潔空氣研究計劃成果總結力度,增強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水專項成果的總結和應用,加快推進專項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成水專項“十三五”戰略研究。出台《關於加強環境與健康工作的指導意見》,完成全國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專項調查現場調查。

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發佈《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啟動“20xx生活方式綠色化推進年”,制定《生活方式綠色化指南》《生活方式綠色化行為準則》。健全例行新聞發佈制度,完善重大信息發佈與政策解讀聯動機制。圍繞輿論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積極應對,主動發聲、及時發聲、正確發聲,增強敏感性,提高親和力,做好正面引導、解疑釋惑,説清楚、説明白、説透徹。多方式、多途徑宣傳環保政策舉措,動員公眾踐行“同呼吸 共奮鬥”公民行為準則。落實《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修訂《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充分利用環保微信舉報平台,讓每一部手機都成為移動監控點,讓每一名公眾都成為環保監督員。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落實我部“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和核安全“走出去”工作方案。籌辦好國合會20xx年年會,組織好第六屆國合會換屆工作,着力打造新型高端國際環境智庫。研究制定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對外宣傳綱要,對外講好中國環保故事。積極推動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修正案、名古屋議定書的國內批准工作。

(十)切實加強環保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深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貫徹好《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探索建立落實“兩個責任”考核問責機制。高質量完成中央巡視整改落實工作,認真開展我部巡視工作。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環境保護部作風建設責任清單,繼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着力深化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監督執紀問責,做到抓早抓小、動輒則咎。加強權力運行監控機制落實情況檢查,嚴肅查辦發生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損害羣眾利益的行為,着力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貫徹落實直屬機關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精神,加強黨建工作。優化各級黨委紀委組織結構,配齊配強黨務紀檢幹部隊伍。籌辦環境保護部黨校,加強對黨員幹部的教育培訓。持之以恆改進作風,打造重品行、守紀律、敢擔當、有作為的環保文化。

同志們,藍圖已經繪就,行動決定成敗。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腳踏實地,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着力改善環境質量,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 篇4

同志們:今天,市委、市政府在這裏召開在全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主要是貫徹落實省生態省領導小組會議精神,回顧總結幾年來我市生態建設和環保工作,分析存在問題,研究部署今年及今後三年生態建設、污染減排、環境整治、環保創模各項任務。剛才,市政府與各縣(市、區)及市級單位、開發區、企業簽訂了20xx年工作目標責任書,希望各級各部門按照責任書的要求,認真抓好落實。生態建設和環保工作年年有部署,目標任務非常明確,考核十分嚴格,開會的目的就是要落實責任,使同志們真正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真正抓實。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真分析當前形勢,進一步增強抓好生態建設和環保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

20xx以來,全市上下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要求,圍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目標,堅持依法治理與生態建設並重,全面開展生態市建設和“811”環境污染整治,全面完成任期和各年度省市長目標責任書的任務,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質量明顯提升,生態市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實現了我市生態市建設規劃的階段性目標。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生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態創建走在全省前列。積極開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活動,到20xx年,市本級和六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驗收,在全省率先實現“一片綠”。在此基礎上,去年正式啟動了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同時,以“六個一批”為抓手,開展了一系列生態創建活動,全市累計17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46個鄉鎮通過省級生態鄉鎮驗收,建成一批省級以上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綠色學校和“保護母親河”生態監護站、“保護母親河號”,並創建了一大批市級生態示範點和綠色單位,逐步形成了佈局合理、層次分明的生態體系框架。

二是環境整治工作成效明顯,環境質量位於全省領先。“811”環境污染整治任務全面完成,沈家化工園區按期實現重點監管區“摘帽”,12家省控重點排放企業如期完成整治、實現達標,巨化集團公司限期治理通過省裏驗收。堅決關停淘汰落後生產力,全市累計關停淘汰造紙、味精、化工、電鍍、冶煉、煉油、灰鈣、活性炭企業700多家、生產線100餘條。進一步加強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全面實施庫區工業、畜禽養殖、網箱養殖、農村生活等污染整治,加強飲用水源事故應急防範,有效控制和消除了藻類發生,確保了水源安全。全市連續幾年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在二級以上水平,區域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衢江出境水質全部達到功能區要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三是農業面源得到有效控制,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要求,切實加強農業面源特別是規模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全市規模化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91.3%,全面完成禁養區禁養、“限養區”整治目標;大力實施農村能源沼氣工程,累計建成户用沼氣池30660只、38萬立方米;1933個村實施垃圾集中收集處理,佔總村數74.3%,全市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達45%,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

四是環保設施逐步完善,生態支撐能力日益提升。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65%,各縣(市)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並試運行,垃圾填埋場擴容工程成為全省典型。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污水收集、集中供熱等環保設施逐步完善。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完成焚燒主體工程。城市綠化面積進一步擴大,全市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環境監管體系不斷健全,全市共建成5座地表水和11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所有重點企業排污口都實現規範化,74套重點污染企業在線監測裝置安裝改造到位,市縣兩級在線監控平台基本建成。

五是污染減排初見成效,生態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堅持把節能降耗減排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硬指標,通過嚴格治舊控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清潔生產、加強重點減排項目建設,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xx年以來,全市共實施了111個減排項目,總投資9.46億元;20xx年全市cod和二氧化硫比上年分別下降了4.67%和3.64%,完成省定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園區生態化改造,全市累計完成省“991”項目投資18億元,完成清潔生產審核企業80家,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42家,東港功能區實施了生態化改造。全市共推廣應用7項省生態重大科技項目,在江山市淤頭鎮、開化縣華埠鎮二個不同類型的鄉鎮進行省級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創建。全市累計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數199個,累計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2.8萬畝,建成無公害林產品基地42萬畝,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市生態建設與環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而且是比較脆弱的。我市仍然面臨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任務,節能減排降耗壓力還比較大,尤其同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要求、與省委省政府加大源頭地區環境資源保護力度的要求、與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的要求相比,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粗放增長的模式沒有根本改變,資源、能源消耗大的產業仍佔很大比重,全市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萬元產值gdp水耗和排污總量都大大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加快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十分緊迫。二是環保基礎設施薄弱。各縣級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後,污水處理廠處理率低;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尚無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大型脱硫工程匱乏;全市醫廢和危廢處置設施尚未投入運行,集中處置機制也未建立。三是環境污染治理有待深入。部分企業的環保意識不強,環保監管力量薄弱,管理尚不到位;開發區(工業園區)周邊、飲用水源周邊、礦山周邊等治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已成為容易引發羣體性事件的重要誘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四是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亟需加強。我市農業生產總量較大,長期以來畜禽養殖業的不規範、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匱乏等產生的面源污染,農村環境整治壓力很大,畜禽養殖污染、村容村貌整治急需加大投入與整治力度。

生態建設事關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執政為民、關心民生的重要體現。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堅定信心,把生態建設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在結構調整中獲取環境容量,在加強保護中贏得發展空間,進一步抓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保護互動共贏。

二、突出工作重點,進一步抓好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年初,省政府下發了《“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通過今後三年的努力,基本解決各地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繼續保持環境保護能力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全國領先。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從zz實際出發,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面臨着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既要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做大總量,努力成為全省新的增長點;又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保護好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列。這些年的實踐表明,發展與保護並不矛盾,完全可以通過我們的工作努力,實現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今後要繼續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圍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推動經濟與生態雙贏目標的實現。

今年及今後三年我市生態建設目標就是要努力做到“四個確保、一個推進”:到“”期末,確保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削減15.1%和15%的減排目標;確保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領先;確保突出的環境問題基本解決、區域環境安全持續穩定,不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和因環保問題引發的羣體性事件;確保完成省裏下達的“811”新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責任書規定的各項任務。深入推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今年市區要力爭達到省級創模標準。

按照上述目標和要求,重點要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要全力推進污染減排,着力提升支撐產業發展的環境容量。污染減排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是近幾年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關係到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落實,還關係到我們新上產業項目的順利報批。從這兩年情況看,削減情況有喜有憂,一方面,我們連續幾年實現了大幅削減;另一方面,排放總量仍然居高不下。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底減排任務完成比例要佔“”計劃總任務的60%以上,兩項指標總下降幅度都要達到9%。從我市來看,要完成今年和整個“”目標任務是十分艱鉅的,必須全力以赴、狠抓落實。一是儘早制定好各年度減排方案。將年度減排任務落實到各級各部門、落實到企業、落實到工程項目。今年的減排計劃剛才已經發到大家手中,請同志們認真對照,結合實際制定本單位的減排方案。二是抓好重點減排工程建設。化學需氧量(cod)減排方面,要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全面開展集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高新園區納入巨化污水處理廠輸送管道要確保10月底前全部實現納管處理;富華皮革有限公司7月底前治污設施必須通過驗收;二氧化硫減排方面,主要是元立和巨化公司的脱硫項目要加快推進,東港熱電在線監測設施要儘快安裝到位並通過驗收,加快完成全市水泥企業的補燃發電鍋爐改造,堅決拆除各類燃煤小鍋爐,實施集中供熱。三是健全減排工作體系。建立完善減排工作的監測、統計、考核體系,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源檔案和信息數據庫。對各縣(市、區)、重點排污單位的減排工作定期督查、定期分析、定期考核、及時預警。

二要堅持治舊控新,着力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結構調整是污染減排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實現產業提升的重要方面。對存量方面,要通過淘汰落後生產力,用高新技術、先進工藝和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企業。20xx年要完成關閉年生產能力2萬噸以下的黃板紙企業和年生產能力1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企業;繼續鞏固小石灰窯、土法造紙企業、小化工、小水泥和粘土磚瓦窯的整治成果。增量優化方面,主要是嚴把環保準入關,保證新上項目的質量和水平。全面實行《zz市限制和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目錄》,認真執行工業項目落地決策諮詢機制,把好新建項目落地關;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強化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全面試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嚴格按照四類功能區和規定的生態保護目標、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產業進入要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

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一是切實搞好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是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最具體、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進一步抓好認證工作,不斷提高各級政府管理環境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落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和公開監督制度,全面開展審核。今年全市國控、省控重點污染企業和重點耗能、耗水企業的完成清潔生產審核比例要達到70%以上,對超標、超總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三是大力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繼續推進全省循環經濟“991”、工業循環經濟“4121”行動和市工業循環經濟“5518”示範工程,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工程。當前要特別注意加強工業園區包括鄉鎮功能區的循環經濟建設,到20xx年全市7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都要完成生態化改造任務。

四要繼續深化污染防治,全面實施“811”新三年行動。按照省“811”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從我市實際出發,做到治污工程與減排工程相結合,點源治理與區域防治相結合,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染、農業農村面源防治相結合,制定落實我市“811”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具體要抓好幾項重點工作:一是全面完成省市重點督辦環境問題的整改。常山化工園區在“811”環保新三年行動中,被列為全省十一個第一批省級督辦的重點環境問題,必須儘快編制園區整治規劃,逐家制定區內企業整治方案,確保通過一年的集中整治,通過省級驗收。同時要切實解決市級重點督辦的環境問題。二是繼續加強行業、企業的污染整治。化工、鋼鐵、造紙、水泥、製革等仍然是我市污染排放重點行業,國控、省控和市控污染源仍然是污染整治的重點對象。首先必須確保上述各項與減排密切相關的重點治污工程及時開建;其次要實施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工程,鞏固全市氮磷排放企業、巨化集團公司、沈家化工園區整治成果。各地要對本地主要污染的行業和企業進行排查,每年公佈一批限期治理名單,並按期完成。三是加強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建設。要把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作為新擴建項目環保“三同時”的重要內容,到20xx年,全市環境統計重點調查企業中佔90%以上污染負荷的企業要全面安裝在線監測監控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同時要確保已建成的市縣級兩級環境監控中心和各地表水、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穩定運行。四是嚴格固廢、輻射環境監管。市“兩廢”處置中心即將建成投運,相應的管理辦法也已出台,為安全處置固廢提供了條件。各級各部門要加快健全危廢和醫廢管理制度,全面檢查,徹底清理,使全市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全部得到集中安全處置,消除污染隱患。五是深入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到20xx年,全市要完成年存欄豬100頭以上的規模畜禽養殖場污染整治任務,其中20xx年要完成年存欄豬300頭以上的759家養殖場整治,任務十分繁重,各級各部門要做到早計劃、早安排、早落實。要進一步加強以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為重點的農村環境建設,今年全市“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實施範圍要覆蓋35%的行政村,完成36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達到80%以上。

五要完善環保基礎設施,不斷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一是重點抓好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建設。市區要完成雙港片區納管工程,擴大巨化片區、西區生活污水納管率,完善老城區收集管網,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今年要達到65%,到20xx年達到75%以上,各縣(市)到20xx年要達到60%以上。加快各城市污水處理廠脱氮除磷設施的改造,加強運行管理,確保出水水質達標率高於65%,且cod指標達標率不低於80%。同時,要儘快配套建設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今後重點要突出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到20xx年,完成42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任務,主要包括各經濟強鎮、中心鎮和直接面江的建制鎮。其中20xx年要確保建成5座。二是完善固廢垃圾的處理設施。zz工業固體廢物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年內必須完成各項配套工程建設,儘早形成處置能力。

六要全面推進“創模”工作,不斷提高生態市建設水平。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是我市生態市建設第二階段的目標,也是五城聯創的重要內容之一,今年創建工作到了全面推進的階段,目標就是市區要基本達到省級環保模範城市標準並爭取通過驗收。對照省級創模標準,我市在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主要污染物中的廢水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全市危險廢物和市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等方面與標準還有較大的差距,總量控制及污染減排任務也存在着很大的壓力。要把創模各項工作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進一步明確責任、克難攻堅,力爭如期完成目標。各縣(市、區)也要進一步加快生態縣創建工作。繼續推進“六個一”創建活動。同時,對各類生態保護工程建設任務,要按責任書要求確保全面完成,重點抓好飲用水源保護,確保烏溪江庫區等飲用水源水質全面達標。

三、完善工作機制,確保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和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艱鉅性的工程,必須注重不斷完善創新長效機制,凝聚各方力量,狠抓工作推進,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一要完善齊抓共管的責任落實機制。按照今天會議的部署,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對照責任書要求,對目標責任進行再細化、再量化、再落實,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要強化考核督查,完善考核激勵政策,更科學地設置考核指標,嚴格實行問責制,引導各級領導幹部真正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要求,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環保,既抓當前,又考慮長遠。要把生態建設、環保和污染治理重點工作納入重大事項督查範圍,建立健全督查機制。各級生態辦、整治辦要主動加強和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及時掌握生態建設、污染減排、環境整治的工作動態,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市五城聯創領導小組及環保創模工作組要發揮好統一指揮、組織協調、督促落實的作用,各成員單位都要按照職責分工抓好落實。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的社會機制,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公眾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

二要完善以市場運作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保證環保投入的增幅高於gdp的增幅,確保與減排和“創模”指標薄弱環節相關工程項目資金的落實,並逐年增加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生態建設投入機制,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現產業化運作的如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要積極鼓勵市內外社會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使重點環境治理項目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要建立利益導向機制。一方面要落實好省裏的有關政策,用足用好有關補償政策和資金,使專項資金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結合zz實際,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加快探索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機制,建立綠色信貸政策,引導企業自覺進行污染治理。當前重點要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龍遊縣年內要完成試點工作,其它縣(市、區)也要創造條件全面開展。

三要完善嚴格高效的監管服務機制。各級政府要完善環保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負責的環保協調機制,規範環境執法行為,加強對環境執法活動的行政監察。要繼續深入開展查處違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今年省裏將繼續開展多期“飛行監測”、明查暗訪,並隨時向全省通報,同時將結果與省市長責任書考核相銜接。為此,要進一步加大排污監管力度,持續保持對排污企業的高壓態勢,對無視社會責任、屢教不改的違法企業,要堅決懲處。各級環保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敢於執法,嚴於執法,善於執法,對違法排污的企業,要按照環保法律法規,從嚴從重果斷處理。要從源頭加強監管,嚴格落實“三同時”,在規劃、項目審批、建設定點等方面嚴把准入關。對排污單位實行“雙控”管理,既控制排污總量,又控制排放標準。要加強排污申報登記工作,建立市縣級以上重點污染源動態管理數據庫。在嚴格監管的同時,各級環保部門更要將監管與服務相結合,寓監管於服務之中,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要加強對項目建設的指導、諮詢和服務,及早介入,全程參與,幫助項目和企業實現環保要求,杜絕“事前不作為、事後以罰代管”的現象。要進一步加強環評中介機構建設,引進有資質、水平高的中介進入zz環評市場。

四是完善突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公共事件應急機制。要高度重視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準備,督促所有可能發生突發事件的地方或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要切實落實各級生態安全應急預案,加強演練,堅決防止環保羣體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發生。今年要全面開展環境安全隱患大排查。重點排查可能引發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的工業園區和相關企業,飲用水源的周邊、居民集中區和江河沿岸地區污染隱患點;重點關注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工業區和企業,關注老百姓反映強烈、久拖未決和廠羣混居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排查發現的問題,要掛牌督促,限期整治,最大限度消除環境隱患問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同志們,今年是實現“”環保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是實施全省“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年,我們一定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作風,齊心協力,再接再厲,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關於環保的發言稿 篇5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明天是20xx年6月5日,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是為了紀念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開幕日,這次會議也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開始關注全球環境狀況,呼籲人類保護環境的歷史盛會。因此聯合國將6月5日確立為世界環境日,而且每年的世界環境日還確立一個主題。

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同呼吸,共奮鬥”,這一主題旨在強調綠色消費理念,喚起社會公眾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中國主題在呼應世界主題的同時,更加強調在生態環境惡化和能源危機日益突出的形勢下,充分認識推廣綠色消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呼籲人人行動起來,在全社會大力推廣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發展。與傳統消費模式不同,綠色消費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為中心,崇尚節儉、適度,是一種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有關校園環保的演講稿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大氣、森林、海洋、野生動植物等,組成了錯綜複雜而關係密切的自然生態系統,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長期以來,人類把文明的進程一直滯留在對自然的征服和掠奪上,似乎從未想到對哺育人類的地球在人類生存發展史上,曾遇到過許多的敵人:戰爭、災荒、瘟疫,這每一種敵人都曾使人類付出過慘重的代價。然而,今天人類面臨的最大敵人是無處不在的環境問題。

大氣污染的超標,温室效應的增強,臭氧層被破壞,土地沙漠化,海洋生態危機,綠色屏障鋭減,物種消失加劇,人口增長過快,這些世界性的環境問題,究其原因,都是人類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所致。

説到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我們總是覺得是件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其實不然,環境問題可以説就在我們的身邊。最近幾天,不知大家是否關注過一則報道,由於無錫太湖水域大面積暴發藍藻,一夜之間,數百萬市民的自來水無法正常使用,打開水龍頭,就聞到一陣臭烘烘的異味,水無法飲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而造成這次藍藻暴發的原因是我們人類自己:工業污水源源不斷地排放入太湖,太湖人工養殖業的過度開發,促使太湖水質的富營養化病症日益加重;加上無錫4月份平均氣温比常年高出1.8攝氏度,給藍藻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藍藻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濃度降低,造成魚蝦、螺螄等水生物死亡,太湖水面被一層厚厚的綠色物體全面覆蓋,腐爛的藍藻引起水質急劇惡化。原本清澈的太湖水今日景象觸目驚心,太湖也在“警告”所有人:如果人類肆意破壞環境,大自然就會無情地報復人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施綠色消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不浪費糧食,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節約用紙,拒絕使用一次性的“白色污染物”,多栽樹種草,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那麼,我們頭頂上的天空會更蔚藍,身邊的河水會更清澈,周圍的大山會更翠綠……拯救一片綠色,喚醒一片天空,保存一泓清水,自覺做到綠色生活,綠色工作,綠色生產,共同創造我們的綠色未來。

標籤: 發言稿 環保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9m6kz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