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比賽演講稿 >

紅土地之歌演講比賽稿(通用3篇)

紅土地之歌演講比賽稿(通用3篇)

紅土地之歌演講比賽稿 篇1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無論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雲南本地人,還是如我一般,跨越千里,從祖國的一端來到另一端;無論你是兩鬢白霜,忙碌依舊,擁有一顆生動不老的心,還是和我一樣,青春仍在,激情昂揚,奮鬥在理想的路上。今時今日,你我共聚一堂,共同紮根在這片美麗的紅土地上,共同將你我的青春奉獻於此, 一起實現富民強滇的夢想。

紅土地之歌演講比賽稿(通用3篇)

堅定務實的雲南人民,因為夢想變得擔當包容,高遠開放的西南紅土,因為夢想變得無比厚重。雲南精神流淌在雲南人的血脈裏,就連時間的流逝也無法盪滌這份炙熱與滾燙。1935年,怒江——東方大峽谷,一座中國最早的鋼索吊橋在這裏建成,它是被後人稱為“抗日功勛橋”的惠通橋,是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上的重要橋樑。從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共有45萬多噸的國際援華物資通過惠通橋運往後方。為籌集這座橋的修橋經費,一位愛國華僑實業家曾把自己的商號和公司降價出賣,私人聘請美國工程師設計橋樑;盧溝橋事變之後, 他曾捐贈白銀5000兩,卡車80輛、飛機一架給國家,國民政府分派給雲南的救國公債,他一人購買了一半還多。他是樑金山,一個為了支援抗戰,挽救國家危亡,傾家散財、辛勞奔波的雲南保山人。20xx年,有一位老人感動了中國。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為了兑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羣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xx年。他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今朝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他將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他是楊善洲,一個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奉獻畢生心血“舍小家、顧大家”的雲南施甸人。20xx年,彝良5.7級地震,一名普通的農村代課教師,不顧自身安危,徒手救出被埋在廢墟下的7名學生。在危急關頭,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在災難面前,他選擇了與學生同在。他是朱銀全,一位來自彝良的最美代課教師,地震來臨之際,他登上講台僅僅兩天。他們或聲名赫赫,或籍籍無名,或豪情萬丈,或樸實無華,或富有,或貧窮,但是,他們都將自己赤誠的心獻給了這片土地。在他們的身上,有為民族復興的堅定擔當,有為家鄉富強的無私包容。 他們,撐起了夢想的脊樑。

在這片紅土地上,不斷地有人離開,有人前往。走的人懷揣夢想,來的人帶着希望。在歲月的沉澱裏,總有人老去,有人成長。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你身在何方,你的身後,是無數人獻出的過往。你繼承了他們奉獻出來的青春、生命、精神、思想和品格,你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由他們帶着你前行。而總有一天,也會有人站在你的肩膀上,在你的引領下,繼續向前。是前赴後繼的奮鬥鑄就了今日的彩雲之南,是青春綻放的歲月温暖瞭如今的春之故鄉。如果你已踏上工作崗位數十年,工作忙碌之餘,你是否曾經望着窗外,回憶起那段青春無悔的舊時光;或許你也才剛剛參加工作,行走在青春的路上,盡情揮灑着年輕和熱情。每一個行業,都是幾代人的奮鬥與付出,每一次的輝煌,都是一羣人的開拓與奉獻。在我的身後,是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雨洗禮、勵精圖治的幾代地震人。在這片紅土地上,地震的高發性和危害性是我們心中的隱痛。在我們的心裏,牽掛着39.6萬平方公里土地家園的完好和4600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五十餘年的風雨歷程,地震事業從一窮二白,到今時今日三大工作體系的逐步完善;從五十年代實現台站零的突破,到如今四大學科監測台網的建立,這其中凝結着無數地震人的年華和血汗.我將青春獻給這裏,因為我的前輩告訴我,小小的奉獻可以成就一片大愛無疆;我將青春獻給這裏,因為我的事業要求我,用自己的奉獻去實現民富滇強。

當高原情懷紮根於你我心中,當大山品質錘鍊着我們的品格,雲南精神,將支撐着這片紅土地上的人,繼承過往的成就,鞏固現在的發展,實現雲南未來的跨越,將這裏建設成為祖國面向東南亞開放的窗口,乃至成為整個東南亞的區域中心。在雲南省代表團訪問印尼期間,李紀恆省長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選擇了雲南就選擇了成功,選擇了雲南就選擇了輝煌。”剛剛勝利閉幕的雲南昆明南博會,以開放共贏的姿態迎接着國內外友人,向世界展現了雲南的友好和繁榮。世界選擇了雲南,我們選擇了這裏,我們將青春綻放於此,也必將鑄就紅土地上嶄新的輝煌。

紅土地之歌演講比賽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紅土精神》。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精神寄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的脊樑,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的變遷、國與國的競爭中永不落敗、永不消亡的支撐和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國家,沒有積極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力量也不可能得以延續。

我們生活的這片紅土地,也有自己賴以傳承的精神。七彩雲南絢麗的自然風光璀璨奪目,高山蜿蜒連綿、壩子星羅棋佈催生滇人特有的情懷和品質。“高原情懷,大山品質”,是流淌在雲南人血液中的紅土精神。

雲南多山,雲南各族兒女都是大山的孩子。巍巍高原、茫茫大山孕育了雲南的氣象萬千,養育了雲南各族人民。我們生在山中、長在山中,與高原為伴,以大地為師。我們學會了像高原一樣志存高遠擁抱世界,兼容幷包,我們學會了像大山一樣執着堅守、敢於擔當、腳踏實地。

一直以來,雲南人憑依高原的開放包容和大山般的堅定執着譜寫自己的篇章。優秀共產黨員陶應全,一個年僅39歲的年輕村民小組長,在“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跨越”的關鍵時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基層幹部應有的擔當,用自己的無私奉獻為廣大共產黨員樹立起了一面旗幟,用自己的寶貴生命為我們托起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脊樑。作為村民小組長,陶應全不等不靠,帶領羣眾完善基礎設施,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面對三年的嚴重旱情,他積極尋找水源、勘測路線、自籌資金、組織施工,最終不幸遇難於施工現場。從事故現場可以看出,那是一項艱鉅的引水工程,但陶應全同志卻以一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非凡氣魄,堅定不移地推進工程建設,為了實現“四個翻番”、“兩個倍增”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陶應全同志是農村基層幹部的優秀代表,是創先爭優活動中湧現出的先進模範,他的一生是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踐行了“高遠、開放、包容”高原情懷、 “堅定、擔當、務實”大山品質的雲南精神。他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職位高低,只要盡職盡責、一心為公、用心做事,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做出卓越的成績,他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要精神不倒,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勞模和先進人物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但那些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辛勤勞動的工人和與世無爭,堅守和保護着一片片土地的農民何嘗又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美好的世界是靠人類辛勤勞動創造的,每個辛勤勞動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都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這片紅土地上孕育出的大益人要深刻了解雲南精神,認真學習雲南精神,從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所體現的雲南精神中吸取能量,在困難面前勇於開拓,在風險面前敢擔責任。將雲南精神和大益精神結合起來,做到踏實勤懇、認真耕耘,熱心於愛心慈善事業,濟危扶困,將大山精神貫穿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一步一個腳印,積小勝成大勝,成就雲南輝煌燦爛的明天。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紅土地之歌演講比賽稿 篇3

當紅土地景色照片見諸報刊,特別是獲獎後,令多少曾經到過東川,甚至就定居在東川的攝影家捶胸頓足,恨不能把自己手中的相機摔了。不起眼的山巒、普通的梯田,連種植的馬鈴薯、油菜、蕎麥、玉米等莊稼也沒有一樣是珍稀物種,但是它們組合在一起,猶如油畫家手中一塊塊形狀各異、色彩鮮豔的調色板。那些攝影家們哀歎:這麼美的景色,自己當初怎麼就沒有發現?

遺憾沒有就此終止。

一位富二代攝影愛好者,駕駛豪華越野車,載着二三十萬元的攝影裝備奔往東川,路上碰到一位挎着不過萬元非專業相機、乘班車而來的攝影家。兩人一見如故,富二代請“非專業相機”上了車。然而,剛進入紅土地精華景色區域,“非專業相機”下了車,死活不再上車。恭敬不如從命,富二代開車走了,沿路拍了大量漂亮的照片,遺憾的是,回去後因為與已經刊登的照片雷同,一張照片也沒有被報刊相中。一天他在一家雜誌上發現“非專業相機”的照片,景色像兩位身着五彩繽紛彝族百褶裙、動作一致的婀娜舞女。這個景他一路上根本沒有見到,便打電話詢問。“非專業相機”回答:紅土地像美女一樣,是多面的,不是所有視角都能看到她楚楚動人的眼睛。成功的攝影家,不是靠幸運,而是他善於尋找發現美的視角。在公路上能看到的景色,別人早都拍過了。所以他離開公路,尋找別人沒有拍過的視角。

一位早就期望在自然風光攝影方面有所建樹的資深人像攝影家,想到東川撿個漏。當他與一幫初入攝道的青年千里迢迢趕到昆明時,不料天不作美,嘩啦啦下起雨。他臨時決定與青年分手,留下會當地攝友。當晚雨就停了。這位資深攝影家次日起程,至中午趕到東川。剛一會面,那幫青年就興奮地告訴他,早上雲霧繚繞,紅土地頃刻化作飄浮在雲間大小不一、萬紫千紅的花朵,猶入仙境,令人陶醉,但只維持了半小時左右。資深攝影家一人又住了一週,也沒有看到那種景色,留下遺憾,垂頭喪氣返回。

要欣賞到美景,就像要得到佳人,往往需要超常的付出。

“調色板”是紅土地招牌姿色,觀賞的最佳時機為5月和10月。有人不知此中三昧,隨便找個時間前往,實地一看和照片的景色截然不同,便信誓旦旦地説,那些紅土地照片都是攝影家後期電腦加工偽造的。有人碰巧看到了紅土地招牌姿色,那流暢的線條、如詩如畫的景色,美得超出他的想象。他既不瞭解當前國家農村政策,也沒有在當地進行實地調查,就斷定紅土地上的植物不是農夫為了收穫種植的莊稼,而是當地政府下令羣眾按照畫家繪的圖畫種植的植物,因此不僅不欣賞,而且厭惡至極。

紅土地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色,時而變為身披綠裝的時髦女郎,時而又變成身着白色婚紗的秀麗新娘……就像紅土地的美是多層次的。然而,有的人只看到莊稼收成;有的人只看到地下礦藏;有的人只看到風光景色。這種缺乏層次的視力,曾讓東川人坐了一次“過山車”。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東川人只看到了地下的銅礦。清朝時四分之三的錢幣,由東川所產銅鑄造。1949年後,東川因產銅量大,成為一個地級市。由於不顧一切地過度開採,植被被破壞,泥石流頻發,尤其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際銅價開始下跌,加上國家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能採的銅礦所剩無幾,東川落入資源枯竭境地,採礦公司破產,礦工失業,東川也於1999年降為昆明市下的一個區。東川人遺憾地歎息:東川因礦而興,因礦而衰。慘痛的教訓使東川人終於明白:沒有層次的愛,雖然可能暫時炫麗,但難以持久。他們從多層次尋找東川的美,推進產業轉型,甚至連過去被視為禍害的泥石流灘,都找到了它們的美,在上邊舉辦國際泥石流汽車賽、栽植生態林、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館等等。就這樣,東川人重新振作起來,樹立了“東山再起,川流不息”的雄心。

可以預見,還會有人在紅土地留下遺憾,有人會像東川人一樣猛然醒悟從此走向希望之路,也一定會有人像一生找不到心上人那樣望美興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bisai/789oo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