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安全演講稿 >

安全知識講座觀後感(通用3篇)

安全知識講座觀後感(通用3篇)

安全知識講座觀後感 篇1

前幾天,我觀看了由武警叔叔主講的安全教育知識講座。使我深受感觸,不光了解了許多安全知識,還懂得了在生活中怎樣運用它們,使自己不處在危險的情況中。

安全知識講座觀後感(通用3篇)

在校長莊嚴的話語中,講座開始了,一位武警叔叔開始為我們講解,聽講座的不光有我們學生,還有許許多多老師。大家都在認真地聽着講解。

武警叔叔首先説:“安全教育包括兩類,校內安全,校外安全。要防備外來不法分子,防止同學間打鬧受傷,防天災受傷。”我想:嗯,確實是這樣,面對不法分子,我們應該躲避、呼救,不要硬拼,要用書包抵擋攻擊。但是,武警叔叔接着講了更多我不知道的知識,比如説,如果有陌生人在校門外,説自己的爸爸媽媽讓他來接自己,應該立刻跑去找老師;不要在同學面前擺闊,到家前一定要注意陌生人……這些知識,我一定要牢記在心,防止在生活中被傷害。

武警叔叔還教給我們一首安全四字謠:“義正言辭,當場制止;免處險境,緊急求援;虛張聲勢,巧妙周旋;主動避開,脱離危險;心明眼亮,牢記特點;堂堂正正,不貪不佔。”最後一句給我的感觸很深,“堂堂正正,不貪不佔。”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該堂堂正正的做人,看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去佔有。有一顆平常心,遠離誘惑,才能遠離危險啊!

最後,校長做了一個總結:“只有加強學習,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共建和諧社會環境,遠離犯罪。”是啊,在今後的人生路里,我會牢記住這個總結,注意自己的安全,使自己永遠健健康康、安安全全地過好每一天!

安全知識講座觀後感 篇2

為了保障我校中學生們的交通安全,以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校組織觀看了有關交通安全的宣傳片。

安全,眾所周知一個看似簡單,而又如此複雜的問題,隨着近代社會的發展,各類交通工具的增多和提速,交通安全也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由於交通知識貧乏,安全意識無從提高,中學生安全問題更是令人擔憂。1999年全國中國小生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4519人,受傷12045人,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也給家庭和個人造成無法癒合的創傷。

老師教導,父母叮嚀,不在機動車道上騎車,在混行道上要靠右邊騎行,一字一句的叮嚀囑咐,某些中學生並沒有改變在馬路上違紀亂行的混亂狀態:

有些同學一手扒在車上,不用腳蹬自行車,隨車前進。

部分學生騎車橫衝直撞,爭道強行,甚至騎飛車逞能。多數同學仍在馬路左旁騎車,逆向而行,造成諸多不便。

仍有學生騎車時與他人嬉戲,注意力不集中或聽隨身聽,甚至有學生雙手離把騎車,沒有想到後果,沒有想過他人,思想中只有自我,只有現在。這當中隨意的一點,就可能上演一出馬路的悲劇。生命是短暫的,人活一世不過區區幾十年,難道就讓生命在這世上白走一遭?這當然不是我們中學生想要的人生。

通過對講座的認真觀看學習,同學們意識到,瞭解交通法律知識,切實履行條文規定的各種要求,並提高安全儀式在每個同學心中的地位才是讓全體同學安全騎車,避免交通事故的根本。安全得不到保障,就算韋編三絕的讀書也只是徒勞。

為了達到以上要求,班中會定時舉行一系列宣傳“安全騎車”的活動,讓全體同學深刻的感受到安全行使的意義所在,瞭解用血淚寫出的“注意安全,珍惜生命”的警句,爭取讓全體同學養成:

靠馬路右邊行使,轉彎時減速慢行,騎車時思想集中,不飛車穿行,不成羣並肩騎車,不追逐嬉戲,不雙手離把,不扒機動車行駛等習慣。

中學生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是未來的建設者,更是父母們的依靠,如果成為馬路的犧牲者,隨之倒下的,還有父母家人,如果他們倒下了,一個家庭如何繼續持續!如何避免,關鍵在於自己,如果思想觀念到位,安全騎車深入心中,和依法深入此慘烈之事!因此,讓我們高呼:

交通安全,從我做起!

安全知識講座觀後感 篇3

今天下午第二節課,我們全校進行了一次《消防知識講座》。我們校長特地請來了幾外市區消防員來教我們。

一上課,同學們就按班主任的指導有秩序地來到操場上坐好。講座很快就開始了,全校師生都安安靜靜、專心致志地聽着。首先,消防員教我我們一個人在家的時侯,不要亂玩火,不要亂搞插頭等等,還教了我們使用滅火器的方法……

講完後,消防員開始示範了。全校師生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投向了那個大舞台。消防員首先拿來兩個煤氣爐、兩個滅火器和一個打火機。接着,用打火機點着了煤氣,擰開開關。猛然煤氣瓶着機了熊熊大火了,大家都驚奇地看着不敢出聲了。然後,消防員拿起滅火器,向火噴去,一下子就把火撲滅了。那裏立刻起了濃濃大煙,煙得我們都要捂着鼻子了……真厲害啊!

聽了這次講座,我覺得我們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消防安全,學好安全防護知識,不要玩火。很多悲劇往往都是在粗心大意中產生的,我們千萬不要拿生命來開玩笑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anquan/3dw7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