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通用26篇)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通用26篇)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

8月3日電中央宣傳部3日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通用26篇)

張超生前是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入伍12年來,他始終懷揣“強軍夢”“飛行夢”“艦載夢”,精飛苦練不停歇,履職盡責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參加重大演習演練和軍事行動,磨礪成長為優秀的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今年4月在執行任務中,他不幸以身殉職,年僅29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張楠生前是武警山東省總隊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他自覺接受沂蒙精神滋養薰陶,始終恪守“當兵就要當好兵”的錚錚誓言,時刻以衝鋒的姿態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先後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去年7月在擔負我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衞任務中,他遭遇恐怖襲擊壯烈犧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近一段時間,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張超和張楠身上生動體現了從軍報國、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矢志強軍、精武強能的使命擔當,不畏犧牲、衝鋒在前的英雄氣概,崇德向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不愧為“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優秀代表。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

8月3日,中宣部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

張超生前是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入伍12年來,他始終懷揣“強軍夢”“飛行夢”“艦載夢”,精飛苦練不停歇,履職盡責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參加重大演習演練和軍事行動,磨礪成長為優秀的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今年4月在執行任務中,他不幸以身殉職,年僅29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楠生前是武警山東省總隊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他自覺接受沂蒙精神滋養薰陶,始終恪守“當兵就要當好兵”的錚錚誓言,時刻以衝鋒的姿態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先後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去年7月在擔負我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衞任務中,他遭遇恐怖襲擊壯烈犧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3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説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衞和平,保衞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4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忙碌了一天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蒿枝壩村的村民,放下農具便匆匆擠進村裏的“科技小院”,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請教種植冬季馬鈴薯、油菜、林下三七的技術要領。

“要選擇合格的脱毒馬鈴薯種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減少農藥施用量80%”……面對村民們的各種問題,朱有勇耐心解答着,還叮囑團隊人員去田間給農户示範操作。

這座被稱作“科技小院”的普通農家院落,是去年10月份朱有勇院士團隊進村幫扶後駐紮的“根據地”。院士、專家們從這裏開始,一步步解決村民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科學的指導、全程的服務使貧窮閉塞的蒿枝壩及其周邊村寨不再“孤立無援”。

朱有勇告訴我們,自從20__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定點結對幫扶瀾滄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種植、養殖產業壯大了起來,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結為親家 定點精準幫扶

瀾滄縣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全省脱貧攻堅的主戰場。20__年,中國工程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

定點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以來,中國工程院院長賙濟等院士先後到瀾滄調研。去年11月,中國工程院“雲南院士專家行”工作組也來到瀾滄。院士們深入各鄉鎮、村、企業,用科技的力量把脈問診瀾滄脱貧攻堅工作,助推當地產業發展。同時,中國工程院還選派兩名幹部到瀾滄縣掛職副縣長和副鄉長,協助全縣做好示範基地建設和項目實施工作。

此外,院士們還相繼在雲南農業大學、瀾滄縣成立專家扶貧工作站和雲南瀾滄院士專家諮詢服務站。“兩站”着力推動“政產學研用”結合,促進院士、專家科技成果在雲南的推廣與轉化,為雲南省的科學發展提供戰略諮詢;依託雲南農業大學的資源優勢,組織院士專家有效開展脱貧攻堅專項行動;實施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打造精準扶貧示範區。

確定脱貧目標後,“把脈”產業發展就成了第一要務。接到任務後,朱有勇院士二話不説,帶着團隊迅速趕往瀾滄開始調研。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6

11月10日,華南農業大學迎來110週年校慶。學校院士廣場上,盧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鮮花。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位華農功臣的深深懷念和崇高敬意。

就在3個月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走完了89年的人生歷程,安詳辭世,留下一筆筆豐厚而寶貴的科研和精神財富。作為我國作物遺傳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在多個領域立下首創之功;作為一名教授、校長,他悉心育人、慧眼識人,在華南農大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許多人以是盧永根的學生為榮;作為一名慈祥的長者,他將畢生積蓄全部捐出,獎掖才俊,澤潤後輩。

盧永根逝世後,他的名字獲得了更廣範圍的傳頌,他的敬業精神、大愛情懷、人格魅力凝鑄成一座高聳的豐碑,矗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第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在全民族抗戰的戰火硝煙中,盧永根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941年,香港淪陷,還在讀國小六年級的盧永根被迫回到廣州鄉下避難。目睹離亂場景,經歷顛沛生活,救國圖強的信念猶如一粒頑強的種子在盧永根的心中逐漸生根發芽。

1949年8月,盧永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進入嶺南大學農學院學習,開啟了他與農業的一生情緣,也踏上了振興農業、強國富民的漫漫征程。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首批學生,盧永根有幸拜在著名農學家、教育家丁穎門下,自此與“稻”相伴。

20世紀60年代初,盧永根成功劃分中國水稻光温生態型和氣候生態型的品種分型。70年代,盧永根將水稻矮生性遺傳方式和等位關係作為研究主戰場,將主要秈稻矮源分為2類4羣。80年代初,他帶領研究團隊開展水稻質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異親和基”概念,首次構建出3箇中國原生野生稻種粗線期核型。

這些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成果,奠定了盧永根在國內外學界的重要地位,也為其帶來了個人成長道路上的更多機遇。改革開放後,他赴美國做訪問學者。那裏有他的多位親人,不少人勸盧永根留下來發展,卻被他婉言謝絕。在他看來,“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只有雙腳踩在祖國的大地上,盧永根才感覺最踏實;只有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盧永根才感覺最榮耀。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帶領學生翻山越嶺開展野外考察,只為找到更多未被發現的野生稻種。而正是因為這份執着,盧永根在老師丁穎收集7000多份野生稻種的基礎上,又找到了幾千份水稻種質資源。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正是深諳這個道理,盧永根將廣納英才、人盡其才,作為他在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3年任期中需要抓緊抓好的第一要務。上世紀80年代,華南農大出現人才斷層,職稱評定論資排輩等陳規陋習讓青年學者梯隊遲遲難以壯大。

針對這種局面,盧永根大刀闊斧在人才選拔和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年輕人才獲得破格晉升機會。後來成為華南農大科研中堅力量的“八大金剛”,就是在盧永根主導的這場改革中完成了職業生涯最為重要的“龍門一躍”,其中5人甚至從助教直接升為副教授。除此之外,盧永根多次通過書信等形式“三顧茅廬”,最終為華南農大延攬了包括劉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人才。

為人才拓寬成長空間還不夠,還要讓他們有更多切切實實的獲得感,為他們提供更好科研條件和工作環境。辛朝安教授團隊在獸藥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盧永根一下撥出10萬元作為獎金。在30年前,這還是個“天文數字”。劉耀光是盧永根的學生,為了能夠使其安心科研,盧永根破例為他建了一座專門實驗室。通過大膽改革體制機制進而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市場活力,這樣的理念在華南農大深深紮根,並孕育出以“温氏模式”為代表的產學研結合成功經驗。

20__年3月,華南農大旁的一家銀行,來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一位耄耋老人顫顫巍巍掏出一個紙包,拿出存摺,要求將裏面的錢全部轉到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户。這位老人就是盧永根。存摺上的880多萬元,是他和老伴徐雪賓的畢生積蓄。而今,用這筆錢設立的“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正在延續着盧永根的心願,獎勵優秀教師,資助困難學生。

然而,這並不是盧永根的最後一次捐贈。20__年底,盧永根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一張卡片——志願捐獻遺體紀念卡。從“育人良師”到“無語體師”,盧永根用他最後的力量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

家裏沒有值錢電器、沒有請過全職保姆、上下班不坐專車……在個人生活上,盧永根喜歡做“減法”,換來的是“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的“加法”。“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這是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獻給盧永根的深情禮讚。而在盧永根的筆記本上,留下的則是這樣一段座右銘:“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7

20__年4月14日,雲南省科技扶貧示範推廣現場會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舉行。朱有勇給專家、企業介紹馬鈴薯收穫銷售的流程和標準。

院士代言一顆“神奇土豆”,曾引起媒體聚焦。

20__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脱貧田。

這顆“神奇土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

30多年來,朱有勇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

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為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重大獎勵18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我年輕,我來幹!”——一個大山裏的村寨,映射“農民院士”的初心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説拉祜話。)”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户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説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説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户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脱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脱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裏,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説,“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決了溝通障礙,朱有勇的這場攻堅戰才算剛剛開始。一個個問題,在朱有勇腦海裏等待破題——

“瀾滄縣資源豐富,農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樣把這裏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這裏的資源最適宜發展什麼產業?”

帶着這些問題,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間地頭的脱貧經。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特長,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發展措施,按下瀾滄扶貧“快進鍵”。

20__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在蒿枝壩組掛牌成立。

蒿枝壩組活動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這像是一個農民田間學校,在朱院士團隊帶領下,鄉親們一邊種田一邊學技術,樹立了科技致富的觀念。”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説。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脱貧!”

用科技力量戰勝貧困——對老鄉脱貧的牽掛,讓“農民院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首先要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麼?

發展產業並非易事。前些年,瀾滄縣曾大規模推廣種植核桃樹,竹塘鄉就種了7000畝。不料,核桃樹長得挺好,但是掛果很少。

有企業找上門來,想種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業勸退了,“中國花椒產地這麼多,這裏種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這裏的自然資源結合。”朱有勇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裏具備發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優越條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種,第二年三四月份收穫。“這個時候能產新鮮土豆的地方很少,瀾滄縣可以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新鮮土豆產地之一,收購價格也比較高。”雲南農業大學教師黃惠川開始向村民作介紹。

“一畝地,一百天,一萬元。”專家們掰着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

20__年冬天,扶貧隊員找上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土豆。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裏撒了油菜種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組幹部,一起在蒿枝壩組的100畝地裏,搞起了示範種植。

20__年春天,示範基地迎來豐收。通過測產,最高畝產4.7噸,平均畝產3.3噸。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土豆收益近萬元。

消息傳到劉金寶耳朵裏,他決定拿出2畝地種土豆試試。再一年開春,他家地裏長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顆足足重5斤。

到了20__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把自家10畝地全部種上了土豆。

這一年,瀾滄縣冬季土豆已推廣種植3200多畝。

冬季土豆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科技成果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照進一個個村寨小院,“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20__年,朱有勇在竹塘鄉試種5畝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饋。然後,他開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規模推廣,20__年擴展到7300多畝。

據瀾滄縣林業部門調研,全縣有50餘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宜三七生長的有40餘萬畝。假以時日,林下三七有望成為瀾滄縣一個支柱產業。

在科技扶貧助推下,瀾滄縣貧困發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從昔日深度貧困的“直過民族區”到今日“科技扶貧示範縣”的跨越,記錄着朱有勇這個“農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線攻堅。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臨近春節,村民家裏吃殺豬飯,都排着隊請朱院士。

大山無言,一石一礫皆是見證。朱有勇腳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個村寨脱貧發展的希望。

“蒿枝壩的花兒紅了”——培養1445名鄉土人才,只為“農民院士”入黨時的承諾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8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院士。他入黨70年來,始終堅守信念、甘於奉獻,教書育人,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信念堅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他是何身份,黨員的身份永遠高於一切,2020__年初,由於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黨支部活動,為了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他向組織申請,在醫院建立“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他在病牀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腳下才會有力量。我們都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樣看齊,把對黨的忠誠植入靈魂,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於清貧,甘於奉獻。20__年3月21日,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他們不但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但是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了他們半個多世紀。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捐贈時的慷慨與盧永根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我們要以盧永根院士為榜樣,心懷家國,安於清貧,無私奉獻,為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一生。

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堅持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對於留學的學生,他都會找他們談心,告訴他們學成之後要回到祖國,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是他對青年學生的告誡。他説,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幾十年來他一直初心不改,教書育人,這樣的精神和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盧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誠之心耕耘祖國大地。他安於清貧,無私奉獻,默默育得青禾,讓蒼生飽暖。他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為中華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教育啟迪。他雖然走了,但是他可貴的精神卻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9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書香門第。1937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出生剛剛一年的劉永坦就隨家人開始了十餘年的逃難生涯。 “永坦”不僅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順遂最好的祝願,更是對國家命運最深的企盼。1953年,劉永坦懷着投身祖國工業化事業的決心,考入哈工大。劉永坦靠着一種遠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讀書期間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58年,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大學講台,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成為了哈工大“八百壯士”羣體的一員。1965年春,參加了科技攻關第一戰。遺憾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項研製任務,就於1970年插隊落户到黑龍江省五常縣。1973年,他重回學校。1979年,他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往英國深造,也正是在這裏,劉永坦的心中萌生出這樣的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0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力量是石,可以敲出星星之火;這力量是火,可以點燃熄滅的燈;這力量是燈,可以照亮夜行的路;這力量是路,可以帶領我們走向黎明。今天我要説的榜樣就是黃文秀同志。

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她是20__年廣西優秀定向選調生,曾任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泥村第一書記。今年6月1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讓她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了。黃文秀身上閃耀着為理想而奮鬥的光芒,她用短暫而美好的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她的人生選擇。作家路遙在《人生》中曾説過,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尤其是在人年輕時。是的,青年人的選擇對於一個人的人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黃文秀的選擇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典範。黃文秀畢業後,面對繁華都市的多種選擇,她仍然堅持內心最初的想法,放棄繁華都市的工作機會,毅然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投身於扶貧事業中。在她風華正茂的年紀,她選擇泥濘,告別繁華;在她青春正盛的歲月,她選擇紮根基層,反哺家鄉。這種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的選擇,是我們每一位青年人的榜樣。

她的工作態度。懷着建設家鄉的初心,黃文秀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面對羣眾的不信任,不理解,她沒有放棄。她每天走訪入户學習方言,積極向羣眾靠近,整天飛奔于田間地坎、各家各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付之於行,她用真誠打開百姓的心扉,用行動贏得百姓的信任。黃文秀白天遍防貧困户,分析致貧原因,晚上研究扶貧政策,制定脱貧方案。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貫穿於她整個扶貧道路。正是這種“説了算,定了辦,只要不死一直幹”的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讓黃文秀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困難踩在腳下,全心全意的為老百姓服務。

她的人生追求。黃文秀曾説:“做人要有價值,不能光為自己活,還要為民族、為國家活!”她始終將個人的成長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將個人追求同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把“小我”容於“大我”之中,她的一生短暫卻璀璨。不忘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為自己認定的事業甘於奉獻自己的一切,這便是黃文秀的人生追求。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1

20__年6月1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面對兩名兒童(一人五歲,範文參考網一人六歲)意外落水,重慶育才國小王紅旭老師丟下自己3歲的孩子,奮不顧身跳進長江進行施救。很快水裏的異常也引起路邊羣眾的汪意,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幫忙救人。大家通過手牽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協助王紅旭老師把兩名兒童從水中救起,經檢查,兩名兒童生命都沒有大礙,可是王紅旭老師因為救起1名女童並將其遞給共同施救的同伴,轉身繼續營救另1名被衝入江中的男童過程中,迴游途中體力嚴重不支,瞬間被捲入江中,不幸罹難,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為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20__年以來帶領校田徑隊取得優異成績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王紅旭老師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着。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老師為榜樣,將王洪旭老師留給世間的“愛”謹記心間,將這份“愛”傳承,並用這份“愛”温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學子,王洪旭老師雖然隨着冰冷的江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愛的火焰將永遠不滅,照亮教育系統每一位老師前行的路,工作總結範文引導中華大地每一位莘莘學子不斷前行。我亦將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業。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師德素養,以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老師。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2

黃文秀用使命和擔當,向世人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她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扶貧路上“第一書記”這個光榮羣體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她是一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姑娘,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選擇了回到家鄉廣西百色工作,不是每一個走出小山村得人,都能像他一樣,放下城市的喧囂和熱鬧,迴歸平靜。開始知道黃文秀的視頻是在抖音裏,令人敬佩,令人痛惜,令人百感交集。她是一名高才生,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看到她平日工作的視頻,工作認真,她的耐心跟細心值得我們敬佩,每户貧困户她都親自走過,坐下耐心聽他們説話,邊拿本子記着他們的訴求,小小的身軀穿梭在每位貧困户的家中,每個需要她的現場。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黃文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她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她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黃文秀同志的事蹟激勵年輕一代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時刻牢記作為黨員的使命,不忘初心。文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敬佩,在遇到困難時,文秀毅然堅守,從不畏懼,為當地的村民們謀求幸福,創造好的條件。

當看到她遇到危險時做出的舉動真的很令人感慨,敬佩,遭遇洪山前她發給家人的短信,前後洪水夾擊着她,她發給家人都短信是,我遇到洪水了,為我祈禱吧。明知危險已經來臨,但卻很從容的面對,我感覺到她一點都為曾後悔過的心情,但是她就這樣走了,那麼壯烈,心懷着老百姓,滿心想着扶貧攻堅,但就這樣犧牲了,獻出了自己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黃文秀是那樣的偉大,她在她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壯歌,她是我們共產黨員的驕傲,我們要永遠銘記她,像她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向前,打好扶貧攻堅這一戰。為我們已經犧牲在第一線的扶貧幹部致敬。她在用自己力量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她走在了扶貧工作的前列,她是平凡而又普通的,她又是光榮的而又偉大的,她是值得人們敬佩學習的。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3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盧永根,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盧永根院士一生都在追隨着中國共產黨,而今罹患重症,仍無私地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無償捐獻給教育事業,當作是最後的貢獻,這是一名老科學家用自己無言的行動感動着大家。

寧可自己多苦一點,也要支持教育和扶貧。家徒四壁,傢俱老舊,與學生同在飯堂排隊打飯,把一葷一素二兩飯吃得乾乾淨淨,也總會善意提醒那些浪費飯菜的學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長成一碗米飯?”自己艱苦地生活,卻把省下來的錢慷慨地獻給教育和扶貧。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曾經盧永根院士身為華南農學院院長,待遇上不搞特殊;身邊的人想走後門,被盧院士罵了回去;學校發展落後,缺乏資金,但不惜重金用於發展多學科和重獎人才----為表彰辛朝安教授團隊對獸藥開發的貢獻,他破天荒撥出10萬元高額獎勵;為讓優秀學者劉耀光安心回國,他多方籌措經費,為其建立專門實驗室;博士生劉向東到香港大學做研究,他主動借1500元,還把自己出國用的兩個行李箱與一套新西服送給學生。

淡泊明志地做科研,一心一意地跟黨走。盧永根院士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他説:“為什麼要放棄安逸生活回內地?主要是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為祖國復興效力,一句話,盧永根院士踐行了一生。帶着學生翻山越嶺找稻種,即便已經是七十多歲也親自去;在病房建成了臨時黨支部,一個月開一次會,即便已經躺在病牀上也堅持過組織生活。盧永根院士曾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用一生去踐行愛國主義,盧永根院士怎麼會點不燃大家心中的安國主義火焰?

忠心為黨,一心愛國,在盧永根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一名真正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盧永根院士也用其一生無言的行動給了我們答案。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讓我們一起永遠地記住這位可親可敬的盧永根院士。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4

“劉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四十年如一日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用心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通信工程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劉愛軍表示,作為一線教師和基層黨支部書記,一定要傳承好劉永坦院士的艱苦奮鬥、家國情懷精神,以“時代楷模”為榜樣,為威海校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信學院電子工程系20__級碩士研究生於川淼認真觀看了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儀式,深刻感受到了劉永坦院士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堅定了將來以所學專業知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作為哈工大學子,我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學習時光,努力練就過硬本領,以奮鬥放飛青春夢想,為建設科技強國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5

孫景坤同志的先進事蹟被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的傑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範,立足本職奮鬥,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瑤説:“徐振明同志轉業後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和忠誠。”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處幹部張天一説,作為徐振明同志的家鄉人,要深入開展向徐振明同志學習的活動。

吉林省白山軍分區政治部原副主任畢緒增説:“作為一名退休幹部,要以孫景坤老人為榜樣,不忘初心,發揮餘熱。”“孫景坤同志甘於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鬥,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波表示。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6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的先進事蹟在師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動力,能讓劉永坦院士櫛風沐雨地堅守在雷達試驗站?學習完劉永坦院士事蹟後,我得到答案,那便是黨和國家的需要。我已通過研究生支教團的面試,明年將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我想這是學習劉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詮釋吧。”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曲佳璐寫下感悟。

為傳承以劉永坦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精神,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創新思維、領軍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20__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增設“永坦班”,由劉永坦院士領銜並擔任班主任。作為首屆永坦班學生,高若瑜倍感驕傲和自豪:“劉永坦院士在風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學習,科學報國’的樸素理想,在科研與生活條件困難重重之時勇往直前攻克技術難題,為祖國海防裝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時選擇向更高目標砥礪前行,在榮譽加身時捐獻獎金為黨育人。他向我們詮釋,要做仰望星空、理想遠大的追夢者,做無畏困難、追求卓越的奮鬥者。”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7

日前,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用光輝的一生生動詮釋了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有的樣子。身為教師,他傾囊相授,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身為學者,他紮根稻田,致力水稻遺傳育種研究;身為黨員,他無私奉獻,將畢生積蓄和遺體都無償捐獻給了科研和教育事業。

從“布衣院士”盧永根到深藏功與名的老兵張富清,從“環衞天使”李萌到“吃虧”書記李連成,他們的身上閃耀着同樣的光輝,傳遞着同樣的力量。

向榜樣看齊,要以人為鏡。榜樣是一個標杆、一面鏡子,以榜樣為鏡,能夠反映出榜樣的優秀品質,正視自己的不足。廣大黨員幹部要從榜樣的身上看到身為優秀黨員的標準,明白正確的是非得失,堅定個人的理想信念,增強自己的使命擔當,從榜樣身上受到的感染鼓舞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動力。

向榜樣看齊,要以德為鄰。孔子説:“德不孤,必有鄰。”每一個先進榜樣身上都有着相似的精神品質。他們公而忘私,所以在其他人避之不及時勇敢站出來挑起重擔;他們堅定執着,所以能將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克服常人看來不可能做到的挑戰;他們乾淨忠誠,所以能始終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牢記為黨和國家奮鬥終身的使命。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榜樣身上的優秀精神品質,激發心底的道德情懷,釋放強大的正能量。

向榜樣看齊,要以史為鑑。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既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又植根於中國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無窮無盡的先賢人物,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廣大黨員幹部要回望歷史、銘記歷史、見賢思齊、珍惜當下,更好的把握和創造未來。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8

萬里之外,剛剛輪換到位的中國第6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第一時間組織官兵觀看學習“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的先進事蹟。步兵營教導員熊軍説,醫院船走出國門,給世界帶來健康,傳遞和平,增進友誼。維和步兵營肩負着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要特別注重向醫院船學習,履行好新時代我軍的歷史使命,築就和平長城,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它是和平友誼的使者,強軍報國的楷模。”20__年,“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第二次到訪吉布提時,時任駐吉布提保障基地副兼紀委書記的米晉國曾參與了醫院船在吉的保障工作,親眼目睹當地華僑和民眾對醫院船的熱切期盼。“我們每一名海軍官兵都要奮楫爭先、中流擊水,為建設世界一流海軍而努力。”海軍某部米晉國説。

在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某邊防團,醫院船的先進事蹟引起了官兵共鳴。過達阪、蹚冰河、翻雪山,剛從海拔3982米巡邏歸來的庫魯木都克邊防連上士柴斌斌通過4G網絡在手機上看到醫院船的報道。“我們邊防官兵一定要忠實履行戍邊使命,守好祖國的西大門。”柴斌斌説。

“和平不是一句口號,和平需要革命軍人通過艱苦實踐才能實現。”陸軍防化學院教授黃順祥長期從事核生化安全防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處理工作,他將相關技術“軍轉民”用於大氣污染防治,經過5年持續攻關,提出了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整體解決方案。“向醫院船學習,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和平更加努力地工作。”黃順祥説。

正在進行跳傘訓練的空降兵某旅女新兵們,利用往返機場和空降場的間隙,通過“兩微一端”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先進事蹟展開學習討論。入伍前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師的女兵薛璐珈説:“作為一名空降女兵,我要和醫院船官兵們一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地面苦練動作夯實基礎,到空中大膽離機翱翔藍天,為捍衞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圍繞“向醫院船學習,做獻身強軍實踐排頭兵”主題,武警河南省總隊漯河市支隊官兵深入展開討論交流,不久前剛領取醫師資格證的衞生員劉李寧説:“雖然我不能遠赴海外開展人道主義醫療服務,但我立足本職崗位,潛心研究醫學,可以為身邊戰友服務。”

曾在南部戰區海軍服役的老兵鄢健頤在看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先進事蹟後留言:“海軍‘大白’太暖了!這就是真正的和平之師,她的每一寸甲板都寫滿愛的故事。”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19

為努力營造銘記英雄、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英雄精神,激勵全校教職工立足新階段、開創新時代,學校按照區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積極開展了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會上校長宣傳學習了王紅旭先進事蹟。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長江大渡口萬發碼頭段,兩名兒童溺水被衝入江水中。正在江邊遊玩的王紅旭同志,放下自己三歲的孩子,與其他市民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紅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傳遞給江邊的接應市民,再次轉身遊向已被江水衝遠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迴游中,耗盡全力將小孩推向接應人員。最終,兩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幫助下成功上岸,王紅旭同志因體力嚴重透支,被捲入江中漩渦,他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5歲。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紅旭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宣傳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着。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道德的力量和師德的温暖。

會後,學校組織老師們以學年(學科組)為單位開展了集體討論並撰寫了學習心得。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用模範行動踐行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為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0

無論獲得什麼榮譽和頭銜,他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從教60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電子工程領域的教學工作,先後講授過10多門課程。在新體制雷達攻關工作最繁忙的時期,他還同時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4門課。其間,他還主編了《無線電制導技術》一書併成為全國統編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專著《雷達成像技術》,獲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圖書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他説:“我這個‘雙院士’稱號,是整個研究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系統級創新的科研活動不太可能再允許一個人去單打獨鬥。因此,他提倡團隊攻關和協同創新。對青年教師、對學生他都是這樣要求的。在他的言傳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學生中湧現出了共和國的將軍、院士、大學校長、教授和國防院所總師、高科技公司創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國棟樑之才。劉永坦院士常對學生説:“希望還能補充更新鮮的血液,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你們。”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1

近日,收到上級單位通知,要求深入開展向彭士祿同志學習活動。看到這姓名,突然覺得眼熟,原來他是澎湃之子。

澎湃被捕之後,為了營救特科人員專門使用剛剛從法國商人那裏購買的勃朗寧手槍,都是最高級的。由於行動匆忙,缺乏使用此手槍的經驗,他們沒有把槍身上的保護脂擦掉,所以手槍打不響。營救失敗後,蔣介石大為震驚,便下令殺掉彭湃等人,一次“粗心”的營救終究沒有成功,彭湃等人慘遭殺害。

澎湃的犧牲對於家庭來説是巨大的災難,年少的彭士祿兩次被關進監獄,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或許是那次“粗心”營救的遺憾和歉意,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見到彭士祿後十分激動,緊握着他的手説:“終於見到你了,你父親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繼承你父親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在幾十年之後,彭士祿兩次為新中國掀起“核巨浪”,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勛!他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向社會宣傳發布其先進事蹟。

可以猜想,彭士祿從父親的犧牲感悟到,安全工作實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一點馬虎,來不得半點虛假。他在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工作時,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試想稍微出現一點差錯,核潛艇、核電站將會怎樣?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35年過去了,可陰影仍籠罩在人們頭上。以該事故原型創造的歌曲《faded》,歌詞裏出現了很多次“Whereare younow(你現在身在何方)”,呈現出“尋找式”的迷茫感。在革命戰爭年代,稍微疏忽就會出現同志犧牲。和平年代研究和應用核能,更需要講究安全,否則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彭士祿於20__年3月逝世,父子兩在天堂相見,相信彭士祿可以拍着胸脯對父親説:“爸,我沒有疏忽,一切安全!”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2

兒子上國小時,曾以“我的父親”為題寫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為每天早晨我起牀的時候,爸爸已經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還沒有回來。”

一年裏,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現場。在他的辦公室裏,放着一隻打包好的行李箱,“應急救援任務耽誤不得,我必須保持隨時出發的狀態。”

參與應急救援38年,他難得主動休兩次假,一次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有一次是做心臟支架手術。“要規律作息,減輕壓力!”手術後,醫生再三叮囑。

20__年6月,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時任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總工程師的肖文儒,火速趕赴現場。長時間疲勞加暴曬,他的血壓已經升高,感到頭暈目眩。“你的身體還能扛得住嗎?”從電視上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姐姐撥通了他的電話。但他就着涼水吃了幾片藥,還是硬撐了下來。

肖文儒的手機裏存滿了救援現場的照片,心裏始終惦記着羣眾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災害,肖文儒帶隊趕赴新鄉,連軸轉了12天。“為了羣眾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過那麼多苦,只説這一句話,卻讓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職務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寫‘大’,這就是肖文儒。”談起老同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二級巡視員孫國建説。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3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多年來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當晚,雲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聚精會神觀看“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視頻節目,現場不時發出陣陣掌聲。

“朱院士紮根鄉村為農民的精神感染、激勵着我,”雲南農業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四學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將來也能用自己所學技術為需要的鄉親們搭建電商平台,打開農產品銷路。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的本分;作為一個科技扶貧代表,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是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説,“全國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把他們的科技成果應用到了千萬家,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他們才是千萬個‘時代楷模’。”

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説,朱有勇院士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收穫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農大人的驕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為榜樣,弘揚奮鬥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堅守初心使命,書寫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農業大學的新篇章。”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4

劉永坦院士是踐行科學家精神的傑出典範,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先鋒榜樣,也是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韓傑才表示,面向新徵程,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以劉永坦院士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科學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培養更多傑出人才。全校上下將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的新業績,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信學院教授李楊是在劉永坦院士的指導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才,多次作為宣講團成員面向師生講授劉永坦院士的事蹟,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為我們身邊的榜樣,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始終激勵着我們在打造國之重器、培養傑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將堅守初心,接續奮鬥。”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5

張桂梅:當我有病的時候,父老鄉親救了我,他們給我捐款,讓我治病,到現在我都忘記不了的。

張桂梅感恩當地百姓的雪中送炭,她下決心辦一所專門招收貧困家庭女孩的高中,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張桂梅:只要你國中畢業了,不管你有錢沒錢,你能來讀,咱們上大學,因為她走過高中這一段過程,把她人生觀什麼給她樹立好,她上到大學裏面,她就知道到底自己怎麼做。

20__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學了。山區條件艱苦,資金不夠、生源沒保障等問題讓一些教職工對辦學開始動搖。一年間,17名教職工走得只剩下8名。其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就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温了入黨誓詞。

張桂梅:我眼前一下就亮了,我就在想,共產黨員這個時候是不能垮的,我們有6個黨員,開會,我就説,我們6個黨員集中起來,我説我們怎麼辦。

建校12年來,張桂梅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1600餘學生家庭。貧困生呂娜父親患肺癌去世,家中一貧如洗,張桂梅就多方聯繫為她尋求幫助。第二年,呂娜順利考入了大學。

呂娜:我們女高的校訓就是剛強、勤勉、寬厚、慈惠、質樸,大學聯考的時候就考了611分,不想辜負張老師和大家的期望。

建校以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先後將20__多名女孩送出大山,一千多個家庭因此脱貧,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

儘管生活拮据,張桂梅卻把所獲得的獎金、捐款以及大部分工資共100餘萬元全部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她説,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張桂梅:我每天早晨是怎麼起來的?痛得我簡直是腳都不敢着地的。我跟學生説了,我會好好地活着,陪着她們,不管這個藥有多苦吧,也不管這個針有多長,我打吧,我接受這個治療,好好地陪着她們。

人生如燭照亮未來。張桂梅二十四年如一日,向山區女孩敞開教育大門,用知識、愛與堅持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她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偉大,用堅守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學習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心得體會 篇26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不打農藥也可以防控病蟲害,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課題,也是他追求的夢想。20__年,朱有勇來到中國工程院對口扶貧縣——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扶貧,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為試驗田,用科技為貧困羣眾找到一條綠色致富路。

在剛剛開班的新一期“院士專家扶貧培訓班”裏,朱有勇首次邀請了電商來講課,培訓老鄉們利用互聯網將綠色農產品賣出大山,60名學員全部來自瀾滄縣20多個鄉鎮,朱有勇還幫村民們配上了這樣的迷彩服,希望他們像軍人一樣要求自己。

20__年開始,朱有勇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村民怎麼種馬鈴薯。從開山、整地、施肥到分級、包裝、銷售,每一個步驟都做到細緻地培訓。後來,在朱有勇的牽頭下,中國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專家都來過瀾滄縣,已經舉辦過24個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户超過數千人。

今年64歲的朱有勇,出生於雲南普通農家,1977年考入雲南農業大學,1982年開始從事“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科學研究。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我國10個省區市推廣,並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減少了60%的農藥使用,並增產20%到30%。20__年,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__年,在瀾滄縣扶貧期間,他仍然立足於科技創新,帶領團隊研發的“林下三七種植技術”,讓中藥材種植迴歸到深山老林,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走的還是綠色發展的路子。

現在,朱有勇團隊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們都駐紮在扶貧一線,指導培訓農民,也為鄉村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20__年,瀾滄縣冬季馬鈴薯種植已經超過15000畝,林下三七種植超過7000畝,總產值達到5億元,預計今年底將有7.5萬人脱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xllk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