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3篇)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3篇)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聽了趙才欣教授講的有關教學評價與教學設計這一專題我有了解了以下內容 :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3篇)

一、課程教學的價值取向——1、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20xx—20xx)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2、課程的社會背景(知識經濟時代、全球數字化時代、終身學習社會)。3、東方課堂文化重視——基礎、系統、規範。西方課堂文化重視——創新、應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鑑趨同。4、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變化(1):學生適應課程——課程適應學生。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變化(2):組織學習內容——設計學習經歷。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變化(3):只為升學奠基——為了終身發展。

二、課堂教學的評價改革

1、評價的新原理:增值性原理——對工作的正導向性、全員參與原理——開放性的評價、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動態變化、激勵性原理——明確努力方向。2、評價方案:理論—準則系統(指導思想、評價原則)、指標—標準系統(評價目標、指標系統、標準系統、計量系統)、操作—運行系統(評價組織系統、測評方法、評價心理調控)。3、好課的標準(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動、內容好——思想到——激情高)。4、評課的內容(從教學目標分析、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從教學程序上分析、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從教學效果上分析)。5、評課的層次(提出建議、發現問題、歸納經驗、發掘亮點、就課論課)。6、評課的方法(評青年教師課,突出一個“導”,倡導一個“幫”;評教學檢查課,突出一個“實”,倡導一個“促”;評研究觀摩課,突出一個“研”,倡導一個“爭”評教學競賽課,突出一個“比”,倡導一個“學”)。7、評課的“工具”——評課表(理念目標、觀察點—觀察面、基本依據)。

三、教學設計的有效追求——1、教師教學行為——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新課程的實施(因材施教、教學機智、情感激勵)。2、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內容的有效、教學方式的有效、教學鞏固的有效、教學評價的有效)。3、教學目標制定——落實課改理念(“以學生素質發展為本”、 “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4、教材內容分析(本主題內容的地位 ——在單元或章節中同其他相關知識元的關係分析(注重教育價值);本主題內容的結構 ——包含的知識元素及其層次關係和主次關係分析(注重學習過程);本主題的重點與難點 ——在一般情況下,對各知識點學習要求上的比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5、教學準備的要求 (教具準備:如將教科書上圖表製成掛圖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討論;資料更新:如對課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經濟數據(案例),適當更新等;學生預習:如有條件者結合社會實踐活動事先組織學生對問題作調查等)。6、教學過程設計——基本要求(注意講究教學導入的藝術; 注意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問題能力; 體現課堂教學中的教學互動; 注重課堂中的有效鞏固與評價 注意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益。)。 7、學習評價的實施(“課堂評估”:課堂提問、學生置疑、小組討論、實際操作、微型調查、課堂測驗、檢查單等方式,多方面瞭解情況,診斷問題,優化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果

“作業練習評閲”:紙筆作業、口語交際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實驗操作作業、小組合作作業;個性化作業、表現性作業;注重知識技能的生成,與學生共同制訂作業標準,支持提高學習信心)。8、如何讓課件為教學內容服務(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技術應用恰到好處、技巧藝術有機結合)。9、教師的專業發展——基本思路(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師的成功人生不是都當特級教師、校長 而是是否擁有豐富的思想。

知道了以上內容我的懂得了:1、新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要突破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問題的設計,使其更具有開放性。教師要對教學主題和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這種加工和處理是在充分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2、新課程設計必須堅持以學新課程設計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人翁地位。3、評價與考試主要是為了發現學生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根據所學努力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不斷向同行請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以便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課程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與學生的經歷和經驗相聯繫,所倡導的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注重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課堂教學應遵循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在本書中,編者能從理論上向讀者闡述數學課堂教學中教育觀,引領讀者課堂教學設計方案,能從數學課堂中概念教學,命題教學,複習課等教學各環節使讀者從中受益非淺,在我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深深體會到一堂課的成敗與課前的教學設計密不可分,如若你課前能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對課的重點,難點進行充分的研究,瞭解課的地位,對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堂中的板書,課堂語言嚴謹性準確性能作準備,大量公開課的成功應歸功於課的設計.

數學課堂要生活化,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使課堂教學內容不再空洞,枯燥,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產生樂於接受的心理.比如:在引入分數時,新課程利用比身高的例子,利用名人姚明的身高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在講角的比較大小時,利用學生熟悉的足球射門,來比較誰的進球機會大;在學圓的周長時,教學一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兩個遙控模型機器人分別沿兩種不同形狀的賽道進行比賽,一種是邊長為4.7米的正方形,另一種是直徑為6米的圓形,如果它們同時,同速從一點出發,那麼誰先到達原出發點呢 函數的引入時,每個人與他的生日的對應關係,衣服上的鈕釦與紐門的對應關係.通過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可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設計中,我們總是在教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而形成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更重要.所謂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所謂科學精神,就是懷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創造的精神.可是這種態度和精神不可能離開學科教學,離開學科發展的實際過程單獨進行説教.它必須滲透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學模式具有多樣性,具體如何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學習態度來選擇,也可根據教師的自身的不同的特長,數學素養和教學風格來選擇.對數學教學內容有透徹的理解,又善於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的教師運用講練結合教學模式往往效果較好,而有的教師洞悉數學思想發展的脈絡,又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師運用引導發現模式就比較適當.如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有的用數學的式子來定義,如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有的通過例舉一些式子歸納它們的共性用文字來下定義,如方程等;

數學課堂設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更多扮演一種引導者和激發者的角色.激發了學生求知慾望後,教師就應及時地將新課的內容有計劃,有層次,由淺入深地展示給學生,並讓學生參與新知識建立的過程,促使學生對新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顯示"怎樣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維能力.課堂教學結構雖有其比較穩定的活動程序,但決不是固定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並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化教學過程,就要全面考慮教學過程的各因素,使每節課安排的程序成為一個科學有序的組合,每一個環節都成為這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問題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新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最近發展區之間的問題,以實現知識遷移.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去想問題.本階段,如在幾何直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加以分析解答,調動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過程,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饋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釋疑,解惑,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尤其要鼓勵低差學生質疑,耐心地給予解答.

《數學教學設計》能從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我們體會到數學設計中應考慮各要素,根據課的內容,學生做好課前設計,為課堂教學提供充分素材,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隨着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可在實際教學當中,部分教師依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重視學生的信息反饋,不重視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備課工作,有的教師在實際授課中的教學方式同教案設計不符合;有的教師雖有詳細的教案,卻不能根據具體狀況做靈活處理,更有一些教師完全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因而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國小語文教師必須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備課,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設計,不死板硬套

教師的創新在哪裏?備課設計,只有創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説:“所謂創新,往往只是將早已存在的東西加以變化。”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備課前應當有“三見”:新見、遠見和創見。人云亦云、不知變化、原封不動地照搬別人的,永遠沒有出息。某些教師十分崇拜名師教案,不是自己在獨立鑽研備課,而是在“複製”名師的課。但令他們苦惱的是往往事與願違,“複製”的名師教案,用在課堂上效果卻很差。這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學習與培訓需在反覆活動中作行為自省與調整的跟進才能見效。事實證明,教案不能複製出效果。教師備課不僅要考慮課前的預設,還要預見課堂的生成變化。

二、細心品讀語文教材,通過感悟文本進行備課

語文教學集人文性和工具性於一身,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都具有較高的要求,要想達到相應的大綱要求,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並感悟相應的文本,因而教師備課的時候必須先細讀語文教材,用心感悟相應文本。閲讀教學是一種“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過程。”教師進行備課和教學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走近文本。語文教師必須要對相應的文本進行充分的體驗和感悟。要想感動學生,就必須先感動自己,教師應同文本進行對話,認真聆聽文本聲音,充分調動起自己對於生活的感受和積累,讓相應的文本感動自己。

第二,走進文本。教師在對相應文本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對文本的感悟過程及方法,獲得的體驗要儘量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

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師對文本進行充分的感悟及體驗的同時,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現有狀況等設計出可以讓學生輕鬆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師只有通過品讀語文教材,感悟相應文本,經歷相應的走近文本、走進文本、走出文本這種備課的歷程,才能有效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準確的解讀。

三、突出備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感官,才能讓他們想學、樂學,才能學有所長。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繫,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蔬菜市場、水果市場、路牌廣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誰識得多,誰識得快;教學寫景作文時可先帶學生到景點去參觀,讓他們用眼觀察,用心體會,把自己印象深的寫下來,這樣學生寫作就會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內容空洞、瞎編亂造的毛病。

四、嚴格執行備課流程,不斷反思教學效果

首先是寫書案,“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多數語文老師都要求國小生養成這種習慣。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更應該這樣。在讀教材的過程中,要筆隨嘴走,對於一些關鍵詞語,精彩之處,以及文章的一些重點、難點,要及時地做上記號。並把自己對教材重難點內容的理解以及獨特的教法等直接寫在教材的空白處、株距行寬、頁眉頁腳,三言兩語、點到為止。這樣教師的課本可真成為“教本”了,重點內容清晰可見,上課時就可信手拈來,操作方便,不易遺忘或缺漏。這些精筆妙言是教師備課中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反映的是隱性思考中最寶貴的靈感,噴湧的是教師的智慧的源泉。將其定義為“點畫批註”也好,定義為“備課於書”也好,其實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寫教案,隱性思考的過程最後會生成文字性的教案。

為了真正把老師從繁重的“抄備課”中解放出來,學校推行精案與簡案相結合的備課方式,要求教師對每一節課都進行有效備課的前提下,有選擇地開展深入備課,寫出一定數量的精案;其餘可寫簡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方法引領、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從導課到板書詳實有效,各環節清晰,方法得當),課中修正、教學反思等各環節,老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刪修正,突出創新性與個性化。要求教師廣泛閲讀有關文獻和教學參考書,根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增刪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基本技能。作業佈置數量要適當、難易適度,有層次性、創新性;板書設計應簡潔明確,合理有序。要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最後是寫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總之,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節課,就必須在上課前做好備課工作。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做,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現在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為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後概括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慾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髮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

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

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

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説,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我認為教學設計包括以下方面:單元主要內容及課時分配,教材編寫意圖,教學內容的“核心思想”,教學反思。

特別是教學反思很重要。

設計好了教材,對學生也要有一定的分析:

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經驗,學生學習的困難以及在教學設計上準備如何突破,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是設計者希望通過數學教學活動所達到的理想狀態,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結果,更是數學教學設計的起點。、

1、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結果目標,過程性目標,

情感與態度:

好奇心、求知慾、意志、自信心、對數學的認識、實事求是的態度,獨立思考、質疑。

2、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

遠期目標:可以是一課程內學習結束時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可以是某一學習階段結束後所要達到的目標。

近期目標:某一課程內容學習過程中,或者某一學習環節結束後所要達到的目標。

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師用心設計出來的,心中有愛,心中裝着學生,這樣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讓我們為此目標而努力!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很多老師在利用多媒體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嚐到了不少甜頭,而今天我想説的是自己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一些心得體會。

多媒體的優點很多,表現在教學上就是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來輔助教學。比如,課堂的激趣導入、情境朗讀、突破難點的動畫模擬演示、風俗民情的再現、趣味練習設計、單元複習以及專題學習的知識梳理等等,好處不勝枚舉。現就自己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激趣導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習一篇文章如何導入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而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章內容在空間上跨度很大,例如《離騷》這首詩歌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不管是內容還是寫法都離我們相去甚遠。如果按照常規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很難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上課辛苦,學生也一臉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體視頻輔助教學,讓學生時空倒轉置身體驗於楚國忠臣報國無門的氛圍當中,那麼對理解這篇文章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過視頻畫面再現當時的生活情景結合聲情並茂的經典片段朗讀來導入課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激情與苦悶傳遞給學生,學生在這憂國的哀傷氛圍中,不用過多講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調。從而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新《語文課標》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培養想象力是語文教師一項頭疼的工作,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在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號如果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輕而易舉的實現了這一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你一定會聽見的》,老師在即將結束課文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播放了音頻——“廚房交響曲”,鼓勵學生細心傾聽廚房發出的這些聲音,在傾聽中想象母親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們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動力,這樣的設計恰好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因子,激發學生急於表達的慾望,進而創造性地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使學生想象的翅膀高飛遠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寫作修改。

作文幾乎可以説是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要着力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要提高語文寫作水平,關鍵是要讓學生自主寫作,自由表達,自主修改。葉聖陶向來反對寫作教學中“學生只管寫,老師只管改”的做法。他説:“教師給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體為學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方法是每次寫作由學生推選一篇最好的文章出來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輸入電腦文檔,中間設置一條豎線把修改前和修改後的文章隔開,修改前的文章顯示在左邊,修改後的文章顯示在右邊。課堂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針對需要修改的語句語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議,而電腦將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痕跡及時地以動態演示的方式顯現出來,並且這些思維的痕跡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逐漸趨於完美,直至得出讓學生一致滿意的文章。這樣利用多媒體輔助,動態演示作文修改,學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長補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學習帶來的快樂,這是傳統教學所無法給予的。

四、利用多媒體,單元複習、專題學習輕鬆有效。

葉聖陶先生説過:要學好語文,離不開基礎知識。而語文基礎知識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學習一篇新的文章時,對於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內容就停止的階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徹掌握,還得在單元複習,專題學習中歸納運用。而在單元複習,專題學習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多媒體應成為首選的教學輔助工具。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數據、圖象、動畫、聲音等素材提供給學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儲和傳遞相關教學信息,又能比較系統地、完整地呈現語文基礎知識。這樣的學習學生學起來容易理解,輕鬆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體,將時政新聞和語文教育緊密結合。

在課改的新形式下新課標極力倡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與生活聯繫密切,拋開生活去談語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別是關乎國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時政新聞與語文教育之間更應該找到兩者的鏈接點。例如在《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這篇文章裏我們認識了言行一致的聞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時間學生在學習方面很消極,有畏難情緒。為了教育學生做個言行一致的樂觀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廢墟75小時的22歲少女被解救的視頻。當解救人員來救她時她笑着説:“我很高興我還活着,我相信你們會來救我的。”生死關頭的樂觀深深感染了學生,接着我讓學生就今後如何做個言行一致的樂觀者談了自己的看法。這樣巧妙的利用時政新聞視頻輔佐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自己嚐到了甜頭,不過語文教學應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它只有在語文教學之中找到契合點才會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學運用中應把握好度,喧賓奪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學在語法教學與評價方面,存在這樣兩種現象------一是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年紀偏大的老師仍抱着舊的觀念和經驗不放,一味地強調語法知識的教學,遇到某個新問題、小問題糾纏不放;新教師或年輕教師認為任務型教學不要教語法或淡化語法教學,更不研究語法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只是將教科書上的語法練習輕描淡寫地過一遍。二是體現在測試性評價中,無論形成性的評價還是終結性的評價,近幾年從上至下的考試命題,語法知識和客觀題所佔比例明顯降低。因為考試這個指揮棒,近幾年的學生在口、筆頭英語表達方面,其準確性也明顯滑坡。

國家課程標準制定小組於對試驗搞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改。程曉堂教授(北師大教授,國家課程標準制定小組主要成員)就“關於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做了説明,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將“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修改“現代外語教育理念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提倡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等各種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

主要是對有關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表述做了一些調整。實驗稿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並要求教師“儘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修訂稿則是“倡導注重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建議“要積極嘗試和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等注重語言學習過程的教學途徑和方法”。修訂稿鼓勵教師積極嘗試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外語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對任務型教學把握不好,以及過於強調用某一種方法,而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多元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同時我們應該領悟到:語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測試評估的一個內容。因為“語法是用詞造句的規則系統,它是詞的構成規則、變化規則、組合規則的總和。沒有語法,語言就是一盤雜亂而毫無章法的散沙。”英語教學在我國是外語教學,我們要快捷、準確的學好這門語言,一定要學好語法。

因此,我想我們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調整教學策略:

1、重視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不能輕視語言知識教學;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語法,使語法教學將形式與意義、結構與功能、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

3、將語法知識的學習與聽、説、讀、寫技能訓練結合起來。

4、測試評價中適當增加客觀題的比例。

選擇以下幾種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

中學語法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時段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1、單元常規教學模式

“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應每遇到一個新的語法項目都花費大量時間去講解和操練,而應根據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每單元花費一定時問,採用“觀察——發現——歸納”的方法,專項突破該單元的重點語法項目。

2、語法專項複習模式

“集中呈現——對比分析——專項梳理——鞏固運用”

進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學段複習時,教師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語法內容,通過對比和歸納,引導學生梳理語法規則,並加以鞏固和運用。同時,注意設計語法練習時,應儘可能讓學生在語篇中完成,避免學生死扣語法規則、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

總之,語法教學不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是一種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和手段。所以,我們應該始終倡導學生探究--發現式和自主式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堅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適當的語境中感受語言規則的存在,再通過對語法規則的觀察、發現、瞭解、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後學會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去完成一些具體事情,最終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8

通過學習了兩節課的教學設計課程,我們可以從教材中得知,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教學系統設計是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習為目的的特殊設計活動,既具有設計學科的一般性質,又必需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教學系統設計相對來説,是比較枯燥一點的,因為它都是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有些東西不僅僅是要理解它,特別是考試的時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的學習輕鬆一點,不會覺得乾燥,正如老師這樣讓我們搞一下博客,共同學習,我想這種方法比較好一點。

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裏,能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把它學好。我也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把它覺得很好的。。願我們都能夠通過學習了教學設計來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教學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教學目標是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規定了學習者應達到的終點能力水平。教學評價需要採用一些有效的技術手段。通常,通過測量來收集資料,但是測量不等於評價,測量是指以各種各樣的測驗或考試對學生在學習和教師在教學過教學評價要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教學評價,不僅僅是評價教學的結果,更要對教學的過程,對教學中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加以數量化,給學生的學習結果賦以數值的過程。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9

一、什麼是備課

通過張老師的講座,結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備課是面向學生教學前通過鑽研教材、教參及有關資料,進行教學預設(寫出教案或教學設計)的一種教學常規工作。它與備課、上課、作業、考試屬於一條相互關聯的完整性的教學環節,每一環不可欠缺。其內容一般分為:教學要求(現常説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關鍵)、教學準備、教學課時和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作業佈置。這指的是備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是備一學期的課,那前面還要有學期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安排)、學生成績記載(現叫成長記錄)、單元教學計劃。

二、備一節課和備好一節課是一樣嗎?

備一節課,就按備課的一系列環節把教學預設的內容完成了就行。而備好一節課,那就難了。有人説把一節課備出來上成了一節優質課就備好了,這算備好了一節課。其實,備好一節課需花一輩子的努力!支玉恆老師説:“備課一次,往往彙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識儲備和人生經歷。” 是啊,備課——伴隨我們一生的,我們只有心中有愛,不斷積澱,不斷創新,我們的課才能常備常新,享受教學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所以,我覺得要備好一節課,並非易事。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的確,有效備課,優化備課環節對我們教師顯得尤為重要。

三、怎樣備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裏,比如,教學目標(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裏呢?如果你有補充,為什麼不能補充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隨着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後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學反思”)。“教後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説課課都要寫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 “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説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藴、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夫等的綜合體現。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準備(有許多東西是無法、也無須用文字表達)。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更多的是存於胸、注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捨本求末”。

(二)、一般性備課的五步:

1、備好課標。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準,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堅實的基矗課標對各個知識模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同時,把整個九年義務階段的知識全部羅列,細細研讀,便可輕易實現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溝通與整合,對於備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備好教材。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編寫而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吃透教材是上好課的一個關鍵因素。拿到教材後一定要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內容結構有清楚的認識,對整個知識體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針對上課內容進行具體解讀。廣東資深教師石景章老師説他不讀十遍書不上課。可見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並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備好學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體而進行,所以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學”的過程。在準確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就要思考如下問題:什麼樣的學習目標適合他們?怎樣幫助學生最快最有效的達到學習目標?具體而言,諸如哪些方法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該讓學生自主發現、自我構建,哪些問題可讓學生提出,哪些內容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疑難可讓學生自主解答,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哪些地方學生的理解會浮於淺層,停留表面,學生可能需要點撥、引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偏離主題較遠,需要及時撥轉方向;哪些語言含蓄處、文本空白處、意境深遠處、情感共鳴處、認識分歧處可拓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對話,激發創新的火花。總之,運籌帷幄,不打無準備之仗。

4、備好自己。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備課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備在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創出自己的特色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生命樂章中跳動的音符,你如何譜寫,就將有怎樣的樂章。

5、備好教學方案。教案分詳案和簡案,實錄式教案設計稱為“詳案”,多表現為師生問答式,我總感覺這種形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削弱了師生交流的質量,降低了教師隨機應變和靈活調控的能力。應該設計結構式教學方案,也稱預案。預案設計是否可以説宜粗不宜細,理清整體思路框架,整體把握教學進程。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問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為學生提供廣闊思考的空間,設想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多向交流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

總之,聽了張老師的講座,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學實踐,談了以上的想法,或許所獲、所思有偏頗的地方,但卻是我內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反思,讓自己有一個更大的提升。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觀摩我覺得課堂教學中的各環節應有一定的遞進性和層次性,讓學生儘可能的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做到學以致用。為實施好課堂教學,我從日常教學中經常接觸的教學設計出發,探討語文教材的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

教學設計要求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強調運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教學要素相輔相成,提高和確保教學系統整體的最優效應。

我們通常所説的教學設計是指微觀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和微觀教學設計。其中課時教學設計是以某堂課的教學為設計對象,而此處的微觀教學設計則指以某個教學環節為設計對象。

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

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

(3)教學對象分析:瞭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

(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

(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

(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脱節。

(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

(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一、什麼是備課

通過張老師的講座,結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備課是面向學生教學前通過鑽研教材、教參及有關資料,進行教學預設(寫出教案或教學設計)的一種教學常規工作。它與備課、上課、作業、考試屬於一條相互關聯的完整性的教學環節,每一環不可欠缺。其內容一般分為:教學要求(現常説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關鍵)、教學準備、教學課時和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作業佈置。這指的是備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是備一學期的課,那前面還要有學期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安排)、學生成績記載(現叫成長記錄)、單元教學計劃。

二、備一節課和備好一節課是一樣嗎?

備一節課,就按備課的一系列環節把教學預設的內容完成了就行。而備好一節課,那就難了。有人説把一節課備出來上成了一節優質課就備好了,這算備好了一節課。其實,備好一節課需花一輩子的努力!支玉恆老師説:“備課一次,往往彙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識儲備和人生經歷。” 是啊,備課——伴隨我們一生的,我們只有心中有愛,不斷積澱,不斷創新,我們的課才能常備常新,享受教學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所以,我覺得要備好一節課,並非易事。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的確,有效備課,優化備課環節對我們教師顯得尤為重要。

三、怎樣備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裏,比如,教學目標(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裏呢?如果你有補充,為什麼不能補充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隨着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後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學反思”)。“教後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説課課都要寫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 “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説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藴、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夫等的綜合體現。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準備(有許多東西是無法、也無須用文字表達)。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更多的是存於胸、注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捨本求末”。

(二)、一般性備課的五步:

1、備好課標。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準,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堅實的基矗課標對各個知識模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同時,把整個九年義務階段的知識全部羅列,細細研讀,便可輕易實現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溝通與整合,對於備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備好教材。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編寫而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吃透教材是上好課的一個關鍵因素。拿到教材後一定要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內容結構有清楚的認識,對整個知識體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針對上課內容進行具體解讀。廣東資深教師石景章老師説他不讀十遍書不上課。可見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並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備好學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體而進行,所以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學”的過程。在準確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就要思考如下問題:什麼樣的學習目標適合他們?怎樣幫助學生最快最有效的達到學習目標?具體而言,諸如哪些方法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該讓學生自主發現、自我構建,哪些問題可讓學生提出,哪些內容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疑難可讓學生自主解答,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哪些地方學生的理解會浮於淺層,停留表面,學生可能需要點撥、引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偏離主題較遠,需要及時撥轉方向;哪些語言含蓄處、文本空白處、意境深遠處、情感共鳴處、認識分歧處可拓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對話,激發創新的火花。總之,運籌帷幄,不打無準備之仗。

4、備好自己。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備課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備在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創出自己的特色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生命樂章中跳動的音符,你如何譜寫,就將有怎樣的樂章。

5、備好教學方案。教案分詳案和簡案,實錄式教案設計稱為“詳案”,多表現為師生問答式,我總感覺這種形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削弱了師生交流的質量,降低了教師隨機應變和靈活調控的能力。應該設計結構式教學方案,也稱預案。預案設計是否可以説宜粗不宜細,理清整體思路框架,整體把握教學進程。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問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為學生提供廣闊思考的空間,設想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多向交流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

總之,聽了張老師的講座,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學實踐,談了以上的想法,或許所獲、所思有偏頗的地方,但卻是我內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反思,讓自己有一個更大的提升。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學習背景分析、學習需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目標的制定和評價、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評價等。簡單地説,就是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教什麼和學什麼;如何教和如何學;教的怎樣和學的怎樣。其實質依次是目標、策略、評價三方面的問題。通過學習《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可以指導教學過程設計,而教學過程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則是教學目標。

2、 課堂教學設計是根據對學習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分析。選定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進而確定教學過程結構和形成性練習,應用於教學實踐當中,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綜合考慮。

3、教學目標是以對學習需求分析來確定的,但教學目標的實現則要以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方法等因素的綜合運用來達成,而教學評價則貫穿教學設計的始終。

4、充分的學習需求分析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先決條件,是決定是否需要教學設計的前提。

5、嚴格把握教學內容是決定教學效果好壞的基礎工作,而熟悉教學大綱是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

6、 認真總結教學評價是我們改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學效果的改進需要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學習者特徵的分析

在具體實施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教學設計不能是對相關教科書的簡單複製,必須以幫助每個學生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必須基於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必須具有反饋和調節的環節;教學設計本身應是一個指導性的動態方案。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程序應具有:

1、進行教學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一定要依據《課程標準》,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學習任務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學生特徵的分析──原有認知結構與認知特點的分析;學習環境的分析──學習資源環境對教學影響的分析。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設計。

2、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包括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採用何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等,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針對新授課、複習課、講評課等不同的課型要合理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

3、課堂教學設計的描述。分記述式的課堂教學設計(文字教案)、流程圖式的課堂教學設計(圖解)等。把課堂教學設計文字化、圖表化,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最基本的呈現形式。

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可能各有不同,課堂教學設計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只要基於國家課程標準,本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績、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信念,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試驗中敢於探索實踐,教學設計必然是一線教師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廣闊天地。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李嵐清副總理曾提出:“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系質”。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仍然是課堂,那麼課堂上如何圍繞這個偉大的目標呢?

我認為關鍵還是在教師。因為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在這項活動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生大腦的認知過程,而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和領悟程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樣,那麼能否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呢?那就得看老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發揮如何了。

素質教育不僅僅要求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等方面的力,發展智力,這也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教學的理想境界。鑑於以上的認識,我在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設計上作了一些嘗試,為學生積極思維,生動活潑地學習創造條件。

一、注意教學設計的目的性

在教學中,首先應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就是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方法。講究教學過程設計就是要尋找達到這個目標的最佳方案,便於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克服講課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例如講讀課文就應多設計些讓學生討論、思考、分析的教學方案,而複習課就應在強化訓練、鞏因此知識,運用知識等方面作出設計等。

二、注意教學設計的實踐性

課堂教學要避免教師一言堂,就必須讓學生多實踐、動手、動口、動腦。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多方要求的練習,使學生在不同的課堂練習中逐步體會、感悟,從而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特別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更應讓學生多練習實踐,如課文中的“語法知識”、“偏正語法”木語概念多,篇幅雖短,但學生不易掌握,老師則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練習,便於學生掌握:先看書,劃出要點,再模仿課文短語示例,讓學生大量舉例。其次,讓學生標出詞性,尋找其中的規律。然後再引導學生區別定語和狀語。通過一系列練習,學生很快明白偏正短語:一偏一正;偏在前,正在後,名詞前面是定語,動、形前面是狀語,定語組成有形、名、代、量,狀語組成是形容詞和副詞兩種,最後讓學生再看書理解,完成課後練習,效果則較好。

三、注意教學設計的連續性

傳授文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逐步培養,整體訓練,長期堅持,才能最終達到。因此在知識技能的養成方面,教學設計必須堅持連續性,不能操之過急。如:給文章作批註,劃分段落層次,寫讀書提要,歸納單元知識,按脈絡背育課文等都應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反堅持,教給學生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有所見效。

四、注意教學設計的啟發牲

課堂教學設計還應注意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得透、學得活。如詞語“前仆後繼”,又有人認為是“前赴後繼”開始同學們爭休。老師就不能直接説出答案,如有意引導他們討論區別“僕”與“赴”二字,再結合詞語整體理解就很清楚了。諸如此類,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機應變,積極啟發學生思考辯析。不要怕耽誤時間,更不要越詛代扈。長期堅持,學生在這類辯析中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

五、注意教學設計的興趣性

有時發現老師按苦心準備的教案上課,並沒有激起學生的舉學生反映冷淡,以後備課就注意,特另"是對一些比較枯燥的知識學習,就可以穿插設計一些競賽,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集體主義觀念,積極熱情地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素質,關鍵在於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這樣才會努力鑽研教材,瞭解學情,精心設計,如果每位教師都能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追求教學藝術的最佳境界,那麼這將是開闢了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rpjov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