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作為20__年的大學聯考生,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聽聞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噩耗,我不覺恐慌。每天醒來看到手機最新的新聞總是感染人數又增加了多少、某地又增加了多少、疑似病例多少等令人驚駭的消息。21世紀以來SARS、MERS以及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你們一直在前線戰鬥,從未退縮。“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軍事家孫子這樣描述一支強大的軍隊。疾和病組成疾病。疾,在漢語中也有快的意思,用“疾如風”“侵掠如火”來形容一場烈性傳染病的傳播擴散是毫不誇張的。而你們,不懼艱難竭蹶,不畏艱辛苦楚,在前線為國家爭分奪秒,在醫學的戰場上浴血奮戰。你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9篇)

任何經歷過非典的醫護人員都十分清楚這次的病毒感染有多麼嚴重,可是你們依然沒有退縮。武漢的15名前線醫護人員已經被感染,於1月28日上午十一時出院。協和醫院西院胡醫生表示,出院後,希望能儘快回到抗擊疫情的一線。“做好科學防護,相信黨和國家,相信一起奮戰的白衣戰士,一定會守護好我們的城,一定能打贏這場硬戰!”你們感染治癒後立刻迴歸崗位的時候,是最美的;你們治癒一個一個的感染病人的時候,是世界的逆行者,是我們的照明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全國的醫護人員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擊疫情第一線,湧現出一批敢於鬥爭、敢於擔當的先進典型。

放棄假期,首個請纓,奮戰在抗擊第一線的中心辦公室主任羅黎,下班回家後,一直關注新冠肺炎感染新聞,敏感地意識到了防疫事態的嚴峻,立刻向中心領導表示,取消春節期間外出計劃,留守待命,隨時聽從中心的統一調度及安排。1月24日羅黎接到中心副主任佘毅的電話,轄區有一名密切接觸者,需要立即轉運到指定觀察點。接到命令後羅黎立刻出發到中心,在中心守到凌晨收到任務取消的消息後,才返回家中。回到家中已是11點過,看着家人端上來的湯圓,沒顧上吃晚飯的羅黎才想起今天是正月七年級。“面對疫情,我選擇迎難而上,衝鋒在前,兑現一名共產黨員莊嚴的承諾。”羅黎説。羅黎是家人的寶貝,更是祖國的堅守者。

中心醫務科科長羅娟堅守崗位,大愛無疆,連續工作近10天。戴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穿隔離防護服,是羅娟在發熱門診每天開始接診前的首要工作。“這套防護裝備的防護性雖好,但透氣性確實不佳,常常會發現自己的髮絲、眉毛上都沾滿水汽。”羅娟説,“穿起這套防護裝備,就不能像往常一樣自由的轉動頭部,坐診時間又基本在6小時以上,等離開診室脱下厚重的防護服時,會覺得如釋重負。但是為了患者和保護自己,我們必須堅持住。”羅娟是醫護人員,更是抗擊病毒的逆行者,國家的堅守者。

眾志成城,在不經意的細節中展現,大愛無疆,是你們的職業品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你們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將廣大人民羣眾的健康放在心頭、護在身後。你們是疫情來襲時最美的逆行者!是國家淪陷時最偉大的堅守者!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武漢戰疫紀》用33分鐘時間,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裏,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中國政府對防控疫情采取的各項重大措施;記錄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偉大犧牲和奉獻;同時還講述了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快遞員等普通武漢市民,在封城狀態下堅守並攜手抗擊疫情的頑強精神。

CGTN記者自疫情暴發之初就進入武漢,持續為海外受眾報道當地真實的、一手的情況。這次記者們以新聞紀錄片的形式,通過對過去一個多月的重要節點的梳理,用海外觀眾熟悉的語態,用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真實記錄了武漢的“抗疫”過程,為海外觀眾展示了他們知之甚少的“抗疫”中的武漢。作為一部有故事、有深度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用西方觀眾習慣的表達方式,講述了前線醫護人員和普通武漢市民眾志成城、英勇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大量海外網友在觀影后留言,對在武漢的醫護人員表達了敬意,併為中國、為武漢、為病患祈福加油。YouTube海外網友Starmoon Night表示,“紀錄片太棒了,我看哭了。這次,英雄並沒有穿着披風,而是戴着口罩。”美國網友SoLo85表示,“一線醫護人員們太不容易了,我感謝所有‘戰疫’的人們。祈禱患者趕快好起來,每個人都快點回到親人身邊。”Facebook網友Haydar JMoussa評論:“向所有中國人民送上我們的祝福和愛,尤其是那些從一月起就和疫情作鬥爭的英雄們。”《武漢戰疫紀》紀錄片讓更多海外觀眾瞭解到,武漢人民為了保護中國其他地區和全世界的人民,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做出的巨大犧牲。加拿大網友M9表示,“感謝武漢人民犧牲自己保護了我們,讓我們有時間瞭解情況,並提前做好應對病毒的準備。看這段視頻時,我的淚水湧了出來。快點好起來,中國。”

這部紀錄片不僅讓國際觀眾更全面地瞭解“中國抗疫”過程, 在疫情蔓延至全球的當下,它還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寶貴經驗。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這是最黯淡無光的春節,肺炎恣虐於神州大地,人心惶惶。這是最熱血高昂的春節,炎黃子孫守望相助,高歌無畏的家國無疆。

沒有硝煙,沒有炮火,有的只是在一個不經意間,侵入身體的病菌。1例,2例,10例……直至如今的接近10000例。在這疫情面前,我們忽然明白了,什麼是眾志成城。不曾忘,鍾南山院士耄耋之年挺聲而出;不曾忘,請戰書上一個個鮮紅而堅定的手印,“不計報酬,不論生死”,寫滿了無數醫療工作者鏗鏘有力的內心誓言;不曾忘,風華正茂的女子褪去華裳,剪斷青絲,堅守戰場。他們何嘗不知疫情難料,但國難當下,血脈滾燙,他們的眼中只有危難的中國,啜泣的病患,因為他們知道,捨棄小我,是為了大國安然。

越是一髮千鈞,存亡絕續之時,越能研讀人性的平凡與偉大。新年前夕口罩生產廠復工加班,流水線傳遞的是質樸的關懷;除夕夜火神山醫院工地的特殊的“年夜飯”,是無數工人們在萬家燈火裏堅守着的戰場;全國各地紛紛打響一級響應,緊跟黨中央,擰成一股勁;全國各地的募捐浩浩蕩蕩,每一份物資都寄予着執着的信仰。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疫情危急之時,有人願意披上鎧甲,匆匆奔赴戰場,也有人一次為契,填補內心的陰暗:無良商家抬高口罩價格,將國難財視為高尚;不法分子藉機造謠生事,人心惶惶是他們的目標;無能領導欺上瞞下,聲稱一切安好,百姓無患。此種蠅營狗苟之輩,無疑是人格的猙獰。

誠然,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野味市場,但進而觀之,野味只是導火線,真正應該反思的是這場疫情背後的根本因素:斬不斷的野味市場,不夠完善的市場機制,欺上瞞下的官僚風氣。從另一種角度看,縱使此次疫情不發生在今天的武漢,它仍然會在中國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野蠻生長。“獵人終將成為獵物”,人類最終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因此,當務之急是斬除違法作亂者的囂張氣焰,革除形式主義的官僚風氣,掃清痼疾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再現國泰民安。

武漢是河流的分支,但絕不會被河流拋棄,暫時的封城只是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我們堅信,環繞城市上空的終會是浪漫與熱愛。願四海疫情已終,疾患永散,明年春天,我們再赴武漢,賞盡十里櫻花。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在記錄片中,我看到了一支支頂級醫療隊緊急奔赴武漢疫區,穿着厚厚的防護服,不畏生死,在隔離病房爭分奪秒地救治患者。解放軍叔叔阿姨在飛機前集結的一幕,我在大年三十那天就在電視上看到。當我們都在團圓過年的春節時刻,解放軍叔叔阿姨卻在逆行搶赴病毒嚴重的疫區。在電視機前告訴我們不要出門的84歲鍾南山爺爺,自己卻擠在餐車裏逆行到疫情第一線。還有我們的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們、新聞記者、警察叔叔、社區的叔叔阿姨,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最美逆行者。正是有了他們在一線的奮戰,才有了平安宅在家中的我。

在記錄片中,我學習到了如何防止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窗通風、勤洗手,這已是宅在家中的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保持合理的作息時間,加強運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健健康康地宅在家裏。我看到了同是宅在家裏的哥哥姐姐,每天把各項計劃安排得井井有條,每天都過得充實又快樂。宅在家裏的我,也可以學習他們,在完成規定的作業後,在我感興趣的塗鴉上坐着一動不動,快樂地宅着。

環顧窗外四周,車輛和路人都比平時節日少了很多,近期大家都宅在了家中。只要我們再宅一些時日,我們就一定可以戰勝肆虐的病毒。我也熱切地期盼一線的叔叔阿姨一個都不少地早日平安返家。在戰勝疫情的那天,我也可以走出家門,高舉勝利手勢,大聲呼喊我們開學啦!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張楠同志生前系武警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上士警銜。20__年12月入伍,20__年1月赴索馬里執行任務。在身體負傷組織安排回國修養的情況下,他寫下請戰書,強烈要求繼續留守,7月26日我駐索使館遭到襲擊,張楠同志不幸遇難。張楠同志表現出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情懷,展示了新時期年輕軍人的英雄本色。近日在濟南舉行的追悼會上,近千名駐地官兵和羣眾自發前來,向張楠烈士作最後的送別。武警山東總隊政治部批准張楠同志為烈士,武警部隊追授張楠“中國武警忠誠衞士”獎章。

張楠,男,漢族,河北省吳橋縣人,1986年12月出生,20__年12月份入伍,大專文化,黨員,現為武警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上士警銜。20__年1月31日赴索馬里執行任務,7月26日不幸遇難。

該同志入伍10年以來,始終能夠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工作任勞任怨,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始終堅信“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武藝練不精,不是合格兵”的理念,由一名訓犬員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反恐尖兵。

張楠新訓結束後就被派去內蒙古呼和浩特警犬訓練基地學習了半年,成為了一名訓犬員。擔任訓犬員的6年裏,為支隊訓練了一大批防暴犬,為支隊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做出了突出貢獻。“我是一名訓犬員,但我首先是一名武警戰士。”這是該同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張楠在訓犬的同時也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訓練計劃,而且個人要求非常嚴格,訓練十分刻苦,以一名後勤兵的身份連續參加了山東總隊20__年和20__年的軍事大比武,20__年2月份又參加總隊組織的特戰分隊骨幹培訓,因素質全面、成績突出,被選拔參加全國特戰骨幹—湖北賽區的比武競賽。在反恐分隊軍事比武中取得了狙擊專業個人第三名的好成績。在獲得榮譽的同時,張楠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戰友們的讚揚,戰友們都親切的稱呼張楠為臨沂支隊的“猛楠”。

入伍10年以來,該同志先後參加了多起犯人追逃任務和重大警衞勤務18次,參加了“濱海-11”演習、“4。29” 蒙山救火、“9。18”涉日維穩任務、“”城市武裝巡邏任務、“五種力量”展示彙報狙擊表演等多項重特大任務,20__年、20__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多次獲得嘉獎。先後榮立“三等功”兩次,20__年12月被總隊評為十佳訓練標兵,20__年被山東總隊評為“十佳優秀士官”。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往年的春節,我們全家都會一起出門旅遊,我記得去過北京、三亞、廣州......可是今年——在20__年的大年七年級,我們取消了旅行的計劃。以前的春節大家都會去親朋好友家拜年,吃團圓飯,歡聚一堂;可是20__年的春節大家都只能待在家裏,用手機拜年了。媽媽告訴我這是現在流行的詞語:見屏如面,見字如面。我好幾天沒有出過門了,之前媽媽帶我出去時發現外面好安靜,難得見到路上有幾個人,大家都用口罩捂得嚴嚴實實,街上也沒有商店開門,一切都好像暫停了一樣。本來我下週就要開學了,可是今天得到通知,至少要20天以後才能去學校上學。我好想去學校,見到老師同學,那該多好。這到底是怎麼了?

這不一樣的春節都是因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它能讓人們得肺炎,很可怕。我們每個人做好自己該做的,一定能戰勝這個病毒怪獸。我要在家過個充實的超長寒假。大家,加油;中國,加油!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7

因為一時大意,我成了當地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按照醫院和社區的要求,我需要居家隔離觀察14天。於我而言,這段隔離觀察期是一段特殊的心路歷程,也是近距離了解基層治理的過程。

剛接到通知的時候,內心是不安的。無論是單位還是社區,都在各個方面提供幫助。足不出户,物業人員每天到家門口消毒,取走垃圾袋;醫生每天按時來量體温,詢問身體狀況,及時給我搭配預防的藥劑;單位疫情防控小組的同事每天關注我的體温變化,上門送必備物品,進行暖心的疏導。我不僅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温度,也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我漸漸平息了心中的不安。靜心在家配合隔離觀察,是對一線醫護人員、防控人員、科研人員以及身邊所有人的回報。不給他們添麻煩,也是此時此刻我對社會做的微小貢獻。互相體諒,相互支持,每個人才能健康平安。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8

他建議公眾 “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僕僕。

他兩鬢斑白,滿臉皺紋,雖已高壽,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們。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盡頭,也不忘散發餘熱。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災區,帶領醫護人員,與病毒做抗爭,與死神爭分奪秒,毫不客氣地在他的鐮刀下搶走一個個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險親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話猶如定海神針,讓中國成千上萬的人民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

堅持真理,敢説真話

20__年,鍾南山堅持己見,發表不同於其他專家的觀點,最後被採納。

會後,有朋友悄悄問他:“你就不怕判斷失誤嗎?有一點點不妥,都會影響院士的聲譽。”鍾南山平靜地説:“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樂觀積極,心態良好

鍾南山院士説:做人要有四“樂”。第一“樂”:知足常樂;第二“樂”:自得其樂;第三“樂”:助人為樂;第四“樂”:苦中求樂。

鍾院士説:“1971年我下鄉搞科研時,在竹料鎮,過年也不能回家。我就買了點花生、糖,大家在油燈下坐着。我當時就跟大家講,我們現在是這樣,以後會好的,要懂得憧憬美好的未來。”

強身健體,健康第一

其實很早就曝出鍾院士身體素質非常好,20_年時有記者採訪時,鍾院士和記者一起爬步梯上十多層樓,結果到第七層樓時記者就跟不上了,之後記者採訪得知,鍾院士一直都有鍛鍊的習慣。

83歲鍾南山院士“肌肉照”刷爆朋友圈,28歲小夥自愧不如!

説出來可能許多人不會相信,就在最近,鍾院士的健身照在網絡刷屏,引起不少網友轉發。

這是鍾院士的手臂肌肉,你敢相信這是一位83歲的老爺爺?完全吊打28歲小夥!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9

愛是什麼?愛就是一朵小花。在廣闊的世界中,已經有了着成千上萬的小花的點綴,才讓我們放眼望去,遍地芳香。

奉獻﹣﹣愛的深根

大愛無疆,卻總源於那無私的奉獻,讓愛茁壯成長。20__年的春節,本該是全家團員的日子,但是受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有多少家庭因疫情而無法團聚,又有多少醫護人員因疫情成為逆行者,又有多少武警官兵公安戰士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面對嚴重的疫情,如今已經84歲的鐘院士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出任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時,針對疫情,他給出的建議是:“我總的看法,就是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但18日傍晚,84歲的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隱瞞了身患漸凍症的病情,顧不上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妻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堅守在抗擊疫情最前沿,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科技大學天佑醫院腫瘤科護士李慧,在醫院徵集志願者時主動要求到任務較重的呼吸二病區參與一線工作,並要求如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研究攻克病毒。從除夕到七年級,這個內心有些怕的95後護士仍然堅守在一線……他們勤勤懇懇的工作,他們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只為二字﹣﹣奉獻。這是人間最無私的愛,從他們身上流出的不僅是淋漓大汗,更是源源不斷的愛!

付出﹣﹣愛的莖葉

花朵的鮮豔和芬芳,讓人醉於其間,但我們是否顧及花朵下那默默無聞的莖葉?只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出沒於大城市各個角落﹣﹣繁華的別院,喧鬧的工地,髒亂的平房…他們源於中國最樸實的基層農民,但卻奔波於異地,只為賺錢養家。他們叫農民工。他們終日飽受日曬雨淋,卻從未叫苦喊累。曾經在報紙中看到某工地的模範工人,他的故鄉在遙遠的山西,卻不遠千里跑到南京打工。家中兩個嬰兒,一個失業的妻子,以及家中病倒的老母。沉重的家庭負擔讓他心中壓上了一塊巨石,但他依然樂觀地工作生活。在向家中寄錢用時,還在暗中資助一名同村兒童讀書。烈日下,他黝黑的背影總閃着耀眼光芒。千千萬萬位農民工,撐起祖國現代化建築的一片藍天,他們默默的付出和愛只為我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有了堅實的深根和甘願付出的莖葉,在千千萬萬的人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萬紫千紅遍佈着我們的社會,愛的曙光映照着人們幸福的臉龐。簡單而無私的愛,讓生活更美好。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0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召喚。剛剛值守完年班的他,果斷決定放棄休假,主動請纓到一線抗疫,用實際行動踐行醫務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他就是雙林鎮中心衞生院的一名年輕的臨牀醫生__。

“我自願報名申請加入分宜縣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工作,參加病毒性肺炎的診療活動……”打開他的《請戰書》,短短數語,重若千鈞。2月3日得到組織的批准後,他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

他説現在這個時候,正需要我們實現學醫的初心,兑現一名臨牀醫生“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着追求,為祖國醫藥衞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身。”的承諾和使命,我也堅信我們必將戰勝疫情。__話語鏗鏘,稚嫩中帶着一份堅定。

他説來到發熱門診的第一天穿上防護服,帶好口罩、手套,真的有點喘不上氣的感覺,首先是悶,感覺自己被放進了一個空的軀殼,困在裏面,憋悶得出不來。其次是不能自由活動,不能深呼吸,因護目鏡起霧,看不清迎面來的人員,説話全靠喊,自認為聲音很大了,但對方有時聽不清楚,要大聲地喊幾遍。

前天我們打電話問他現在怎麼樣?還好嗎?一定注意保護自己。

他感慨地説,不經歷這個特殊時期,都不知道自己這麼能忍。半個多月以來,他有些內疚的是每天穿着防護服接觸發熱病人,為了家人和孩子的安全着想,不能回家,從他進入發熱門診那天開始,就一直未曾抱過女兒,未曾用鬍渣扎過她的小臉,聽她咯吱咯吱的笑聲,雖然覺得有些內疚。但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通過這些天在一線堅守,深深感到我們在疫情面前缺乏經驗,仍有很多不足。在接診發熱患者過程中,從患者管理到醫護人員自我防護,一直不斷在改進,我也相信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以後我會做得更好!

這就是一個年輕醫者的執着,一個年輕入黨積極分子的責任擔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無私無畏,逆“疫”前行。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1

20__年的開端,正在大家歡天喜地迎接着新年,興高采烈地準備着闔家團圓時,一場疫病從武漢出發向神州大地席捲而來。我們還未搞清楚它姓甚名誰時,它已像一陣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捲走了一些人寶貴的生命,使這本該充滿着闔家歡樂歡聲笑語的美好時節裏,人們的內心變得壓抑、恐慌。“它”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我和所有的同學們一樣,為了避免為國家添亂,天天宅在家裏時時刻刻關注着疫情的實時情況,為那些不幸患病的人們而揪心。即使必須外出時,也帶好了口罩,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兇殘的病毒侵犯。窗口看出去,路上的行人們沒有一個不帶着口罩,都行色匆匆、臉色凝重。

在這種危機時刻,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們都站在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眾志成城為我們打開了綠色的保護傘。在人們紛紛避讓不及的時候,他們逆行的身影是最美的風景線,是寒冷冬日裏的一股暖流。

我很驕傲的説,我家也有一位這樣的“戰士”。我的媽媽十七年前在三甲醫院急診工作,抗擊過同樣兇猛的非典病毒,現在雖已成為社區醫院的護士,卻仍然恪盡職守。雖然她和同事們不需要去武漢為患者們治病,但他們有一個同樣重要的任務——穿着隔離衣,在城市的高速公路入口對出入人員的身體進行檢查,守住我們上海家園的第一道關。媽媽告訴我,他們站崗一站就是六七個小時不能休息,不能上廁所,在半夜的凜冽寒風中瑟瑟發抖,進來的每一輛車都要檢查詢問,堅持為司機們測量體温查看有沒有異常。有些高的大卡車,還需要爬到車窗邊,一手拉着反光鏡半懸空着工作,第二天手都抬不起來。有一個醫生還因為天太黑不慎掉入了崗亭邊的一個坑中,他爬上來之後拍了拍身上的灰塵泥土就繼續工作,不願浪費一點時間。當我為媽媽擔憂時,她卻説:“每個醫務工作者在疾病面前就是一個戰士,召必回,戰必勝,不能做逃兵,打退堂鼓,一旦國家和人民有需要,我們都會站出來的。所以,你也跟同學們説,別太緊張,保護好自己,你們有咱們呢!”

是啊!有這些千千萬萬像媽媽這樣的叔叔阿姨英雄們的保駕護航,我們不會害怕,我們齊心協力,一定能共渡難關,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2

近日,作出重要批示,廣泛開展向鄒碧華同志學習活動。在推動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階段,需要大力弘揚鄒碧華精神。

公僕情懷的先行者。鄒碧華首開先河,為一名被親生父母拋棄的白血病男童立案,起訴其親生父母,爭取應得的權利。為因火災失去母親起訴物業未果而連年上訪的沃根生仔細分析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鄒碧華就是這樣,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每一個當事人都體會到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公僕情懷。

改革創新的帶頭人。20xx年起,上海成為全國司法改革的率先試點地區,法官、檢察官實行的“員額制”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就成了“改革堅冰”。鄒碧華卻始終堅持着“作為一個共產黨人,除了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沒有個人利益”的信念,甘願揹着“黑鍋”,啃下這個“硬骨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黨員幹部更要緊隨改革腳步,加強改革創新意識,成為改革的推進者與參與者。

散發光熱的燃燈者。鄒碧華關愛家人,將江西老家的父母接過來一起住,工作再忙不忘父母生日,用心教育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他關心同事,將同理心傾注到法院管理當中,調動法院成員的激情;他善待律師,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震動。正如羣眾稱他是“燃燈者”那樣,他用自己的生命來温暖他人、照亮他人。在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重要階段,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甘當“燃燈者”,加強自身奉獻意識,強化奉獻精神,努力散發自己的光與熱,温暖人民羣眾的心靈,點亮人民羣眾的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3

1月30日,_湖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重症救治組組長、某某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艾宇航教授向杜家毫彙報了某某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ICU)主任某某團隊身先士卒,全力搶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事蹟。與會的領導和專家聽完介紹後,都被某某醫務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全力搶救患者生命的奉獻精神所感動,不少人現場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杜家毫也對某某及其團隊所做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併為他們點贊。

1月27日晚,某某市中心醫院接到冷水江市的求助電話,稱有一名61歲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緊急支援。當晚,該院救治專家團隊便前往冷水江進行會診,評估病人情況後決定轉往某某市中心醫院進一步救治。28日零點五十分,患者被轉至某某市中心醫院感染科負壓病房,醫院高度重視,立即組織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急診內科、感染科、醫務科、院感辦、傳染病管理科等科室進行全院大會診。隨後,該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某某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小組組長某某便帶領ICU專家團隊全副武裝進入負壓病房,全力對該患者進行搶救。

患者入院時呼吸困難,在麻醉科專家的協助下,救治團隊成功進行了氣管插管,及時為其輸送了生命的“氧分”。某某發現,由於患者呼吸衰竭,通過數小時的救治後,效果並不理想,便考慮需要採取俯卧位通氣。在反覆向上級彙報、溝通後,得到了省裏專家的大力支持。可是,對於一個處於深鎮靜狀態、全身插滿各種管子、且體型較肥胖的危重患者來説,要從仰卧位變成俯卧位何其困難,稍微操作不當就會危及患者生命。

“平時在ICU,我們需要4—5個人來為這類患者翻身,可是在當前特殊情況下,要儘量減少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密切接觸,我們最多一次進去三個人,只能利用現有條件儘自己的努力來完成。”

隨後,某某帶領一名醫生和護士,穿着行動不便的防護服,戴着影響視線的護目鏡,為患者完成了超高難度的翻身,本來只需要半個小時的翻身,他們用了近兩個小時才完成。可是俯卧後患者鼻咽部的各種液體便不停流出,面部固定管子的膠布脱落了,胃管出來了,氣管導管鬆動了……

“一定不能讓氣管脱落。”某某立即反應。由於視線不清楚,俯卧之後患者頭抬不起,口脣處不能暴露在外,某某和現場醫護人員一起想盡一切辦法,三個人經過了幾次反覆試驗,才重新將患者身上的各種管子進行固定。

這幾天,某某團隊每天要為患者進行數次俯卧仰卧通氣的交替,要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穿上防護服後,他們就是最勇猛的“一線戰士”,來不及考慮感染風險,他們的眼裏只有病人,病人的一點點好轉,就是支撐他們一往無前的動力和希望。

據悉,某某市中心醫院是省市衞健委確定的第一批“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和全市危重病人救治定點醫院,自1月20日疫情爆發以來,該院黨政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周密安排,始終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全院上下積極響應,踴躍請戰,醫院某某0餘名黨員幹部和技術骨幹寫下請戰書,申請加入醫院“新型肺炎”醫療救治小組,堅守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8名醫療應急救援隊員入選全省支援湖北第二梯隊,近十名醫護人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請求在抗疫一線接受考驗,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為某某廣大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4

我是內蒙古呼倫貝爾日報社記者於雪丹,也是杜宏烈士犧牲後深入伊木河採訪的全國第一個媒體人。這次採訪,是我十幾年記者生涯中最為難忘的一次,給我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動、激勵和震撼。

説實話,採訪之初,我也曾在內心產生質疑:艱苦偏遠的連隊,會有那麼優秀的官兵。價值多元的社會,真有那樣執着的堅守,帶着這樣的疑問,“三九”第一天,我和3位戰友同行,從邊防團出發,一路向北,向號稱“雪域孤島”的伊木河進發,尋找內心的答案。

那是一條從原始森林中延伸出的狹窄山路,冰封雪裹,漫長孤遠。310公里的路程,如果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飛機僅用半小時,高鐵一個半小時,汽車不到三個小時,可我們從晨曦微露到太陽落山,整整走了一天;而杜宏,在這條路上卻用盡了他年輕而短暫的一生!

來到伊木河邊防連,官兵們向我動情地講述着這個邊防軍人的故事。13年軍旅生涯,11年堅守一線,從普通一兵到一連之長,他身上的閃光點多得讓人難以想象。

我問戰士們連長身上什麼最特別,他們的回答出乎意料:連長像顆子彈,幹什麼都衝在前頭,身上為此留下了好多傷疤。

一次連隊炊事班失火,杜宏帶着戰友迎着火勢,第一個爬上木質房頂救火,掀開房檁,一根三寸長的釘子瞬間扎進他的右肩。他一聲不吭,直到大火撲滅,才叫軍醫把釘子拔了出來,從此,肩上落下一個刺眼的疤。

杜宏腿上的疤是和戰友們一起打柈子時留下的。為連隊過冬儲備燒材,在鋸柈子時他腳下一滑,被油鋸在腿上開了一道大口子,頓時皮肉外翻,鮮血淋漓。當時現場沒有麻藥,杜宏就邊抽煙、邊咬牙,讓軍醫給縫了十幾針,戰士們回憶説,那場景堪比關公的“刮骨療毒”。杜宏長年在邊防一線執勤巡邏,腳上踩過釘子,身上被蛇咬過,頭上被流石砸過,還有左臂因為超強度訓練導致的習慣性脱臼……每一個傷疤都在講述他戍守邊關的感人故事;每一個傷疤都見證着他無私無悔的責任擔當;每一個傷疤都詮釋着他戍邊愛連的血樣忠誠。

接受我採訪的每一個人,沒有矯揉粉飾,沒有作勢浮誇,聽着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杜宏,一樁樁、一件件,包括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無時無刻不在撞擊着我的心靈,讓我落淚動容。

炊事班義務兵孫福義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是爺爺一手將他帶大的。去年,爺爺去世時正趕上大雪封山,孫福義急得直哭。杜宏讓在外休假的司務長替孫福義為爺爺送行,並拿出5000元工資表示慰問。

指導員李東風與杜宏同住一間寢室,他們兩人搭班子,總是習慣每天晚上説説工作的事、聊聊家裏的事再休息。直到現在,李東風依然照常24小時不關寢室的門,那是杜宏生前立下的規矩,為的是能看到從這裏走過的每一個戰士。其實我知道,不關的哪裏是簡單的一扇門,那分明是一顆敞開的心!

伊木河所有的戰士都曾感受過:半夜裏連長查鋪,不忘給每一位戰士掖好被子;將手伸進作戰靴裏摸摸是不是潮濕;出操時蹲下身來把他們鬆了的鞋帶綁緊;寒冷的户外為他們放下帽耳;記得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日,並且想方設法滿足他們的簡單願望……

我面前這些年輕的戰士皮膚黑紅、眼神清澈、目光堅毅,即便臉上淌着淚,也始終正襟端坐。採訪過程中,我幾次唐突地站起身來,在走廊裏踱來踱去,不時眺望窗外的界河,和界河對岸的遠山,我怕自己難以抑制的淚水勾起他們更沉痛的悲傷。但我卻始終控制不住,和戰士們一起一次次淚流。

6天的時間,我採訪了59名邊防官兵,記下了70多頁採訪筆記。淚水一次次把手稿打濕,字裏行間,滿滿的都是情與血的記錄,愛與淚的傾訴。這麼多年,我出版過散文集、長篇小説、報告文學,寫過數百篇人物通訊,唯獨這一篇,是我最艱難的一次寫作。5天5夜,常常深夜裏伏案而泣,不知從何下筆。那一個個場景猶如電影片段在我眼前一幕幕回放,揮之不去。

我忘不了,杜宏的遺體離開連隊時,因為送行的靈車乘坐人員有限,排長牛雪峯和戰士張利、蔣加亮三人齊刷刷跪倒在團長孫建國面前,哭着懇求送連長最後一程。那該是怎樣的一跪啊!都是流血流汗不流淚的軍營男子漢,都是跪天跪地跪父母的錚錚好兒郎,那一刻,卻為了他們的好連長,為了延長與他相處的最後時光,他們跪得無怨無悔。那一跪,跪出了恩情不捨,跪出了人間大愛!

我忘不了,靈車行至團部駐地莫爾道嘎時,已是凌晨兩點,林區檢查站的路口燃起了兩排蠟燭,在寒冷的夜裏跳躍着温暖的光。這是村民韓傳偉一家人為杜宏連長點燃的引路燭光。整整310支蠟燭,代表着杜宏剛剛度過的31歲韶華。韓傳偉曾經因偷伐林木被杜宏處理過,也是因為杜宏他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改善了生活,這是一位普通的村民用他最樸素的方式為恩人杜宏送行。

我忘不了,杜宏犧牲第二天,從連隊走出去的136名老兵自發地建立了一個微信羣,叫“伊木河豐碑”,大家在羣裏點燭悼念,30多人到機場迎接他的骨灰。官兵們常説,在與世隔絕的伊木河,最不值錢的就是錢,可是杜宏走的時候,大家還是用了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方式來表達這份情意,自發向其家庭捐款。他的家鄉鄂爾多斯市領導和社會各界羣眾專程為他悼念、掃墓。

這些忘不了的場景縈繞心頭,杜宏這個與我素昧平生的邊關軍人,從大興安嶺密林深處,正一步步向我走近,他紮根邊關、安心邊關、建功邊關的高大形象,在我眼前也逐漸清晰起來。我一氣呵成,寫就了一萬多字的長篇通訊《血樣忠誠,訴與國人説……》。當我在鍵盤上敲完最後一個字時,扼腕歎息,長哭不止。若不是親身經歷,我怎麼都難以相信,在這紛雜的塵世間,仍有如此純粹的靈魂和堅守。而現在我卻深信,他值得我為之傾注滿腔心血,他值得我們全社會為之大力褒獎,他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銘記和敬仰!因為杜宏就是這樣一個大寫的漢子,一個真正的英雄!

這篇稿件,《呼倫貝爾日報》用了整整三個版面集中刊發,呼倫貝爾新聞網同時推出,新浪、搜狐等國內十幾家主流新聞網站隨之轉發,當天就刷爆了朋友圈。隨着中央和軍隊新聞媒體的集中報道,我看到幾十萬網民為杜宏點贊,大家紛紛跟帖留言,短短几天時間點擊量超過了千萬。中央電視台新春走基層報道組的7名記者,從伊木河返京後,專門請了雕塑大家為杜宏塑像。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主席何建明,在看了這篇報道後大為震動,凌晨一點鐘給我發來短信:“此文可成為20__年度佳作,為共和國邊防軍人立起了一座時代的豐碑!從文章裏,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邊防軍人,而是千萬個邊防官兵,更是中華民族的風骨和脊樑!”

呼倫貝爾健齒集團老總方堃託朋友聯繫我,請我為他的幾百名員工做一次杜宏連長的事蹟報告。對於一個注重追求經濟利益的企業,為什麼能夠拿出專門時間,開展這樣的活動,他的回答讓我熱血沸騰:“我們的企業需要這樣的精神傳承,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正能量,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學習這樣的榜樣!”

身患癌症4年的父親,卧牀期間,顫抖着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看完了我所有關於杜宏的文章。當父親得知我為了陪伴他,推掉去鄂爾多斯做事蹟報告會的邀請時,因口底癌難以説話的父親,突然對我説:不用陪我,宣講重要!4天以後,父親安詳地走了。到今天剛剛一個多月,我無數次回想起父親跟我説的那句話:不用陪我,宣講重要!我想,這就是烈士杜宏給父親帶來的切身感動,這就是烈士杜宏給我們普通百姓帶來的精神力量!

在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做的那場報告會結束後,我和杜宏的新兵班長、戰友,還有杜宏帶過的兵在當地一個小飯店相聚。那天晚上講的話題全是杜宏,大家喝得酩酊大醉,發誓以後這樣的聚會再也不搞了,因為一喝酒就要提起杜宏,活着的時候他太累了,不要再打擾他在天堂的安眠。聚會結束的時候,大家倒了滿滿一碗白酒,站起身來,雙手舉過頭頂,莊嚴凝重地説:“你雖然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你摯愛的邊防線,但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在採訪的日子裏,我一次次被杜宏的事蹟感動着,也被所有的邊防官兵感動着。在祖國遼闊的版圖上,所有戍邊官兵,都有着同樣的使命,同樣的擔當,他們將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廣袤邊疆,用鐵一樣的意志和血一樣的忠誠,守衞着祖國的每一寸邊防。他們就是千千萬萬個活着的杜宏!

我就是要用我的心和我的筆,激情讚美這些新一代最可愛的人。作為我們這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普通一員,他們的愛看起來很小,小到只是愛着戰士、連隊和哨所,但他們的愛卻很博大,因為他們的愛,能讓百姓安康,國家安寧!

我深刻地體會和理解了在看望慰問內蒙古邊防官兵時的那段講話——“你們戰天鬥地,爬冰卧雪,戍守邊關,體現了邊防軍人的報國情懷和奉獻精神。有你們站崗放哨,全國人民都覺得很踏實,我為英雄的戍邊官兵感到驕傲和自豪!”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5

20__年的春節,一場意外的挑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中國武漢為中心,席捲了祖國各地。它來的悄無聲息,發展聲勢浩大。被疫情圍繞的新春佳節註定是坎坷不平的,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也使得它註定不凡。

口腔醫學院20__級口腔8年班圍繞理性愛國、青春報國,就此次疫情進行了探討。作為口腔醫學專業的醫學生,雖然不是本次疫情的對症學科,不去防疫的前線與病毒抗爭,但我們都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在基層為祖國抗疫防疫戰線夯實最堅固的壁壘。

1、以身作則,做好自身防護,勤洗手、戴口罩、強鍛鍊、吃熟食、少聚會,嚴格遵守秩序,不擅自提前返校,不走親,不訪友,對自己和家人負責。

2、號召親朋好友,身體力行。科學科普疫情防控信息,以醫學生的身份宣傳官方準確信息,引導身邊人正確理解、積極配合、科學防控。

3、密切關注身邊人是否有發熱乾咳的情況出現,對待周圍出現的疑似病例,我們不能嗤之以鼻,應關心關懷他人,及時就醫,貫徹以人為本的醫學理念。

4、不信謠、不傳謠、不恐慌,看到謠言及時阻止,不隨意發表負面或未經考證的信息,發揮正能量,共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5、理性防疫,不搶佔醫療用品,不過度囤積物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捐款捐物。

6、在家期間不恐慌,不虛度光陰,保持心情愉悦,提升自我,積極學習,為疫情結束後的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

7、作為一名口腔專業醫學生,我們瞭解口腔診療過程中氣溶膠會有較大傳染疾病的風險,所以我們將勸誡身邊的親朋好友減少不必要的口腔診療,同時做好口腔衞生宣教,避免感染的風險,為控制疫情出一份微小的力量。

8、從長遠角度出發,我們應當吸取此次浩劫的教訓,杜絕野生動物,對國家和社會負責。

9、最後,向一直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你們辛苦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我們相信任何困難都擊不垮偉大的中華民族,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全力控制疫情,在關鍵時期我們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堅信在黨和政府的有序領導下,科學防控,中國人民一定能夠戰勝此次疫情,我們在各自家鄉,更將這份信念、這份信心傳遞給家人和羣眾們,並且用我們醫學知識配合本地疫情防控工作領導組工作,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傳遞正確的防護知識,打好疫情防控戰,我們勢在必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6

“我身後都是老百姓,我要守護我必須要守護的人。”這是江西省安義縣新民鄉向家坪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致忠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經常掛在嘴邊、願意跟人分享的話。這句簡單而樸素的話道出了他作為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顯現了他在危難時刻和急難險重面前的責任和擔當。何致忠作為千千萬萬抗擊疫情黨員幹部當中的一員,他在抗疫路上的點點滴滴,可以從“一日三餐”中窺探出奧祕。

一個饅頭,一碗稀飯,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選擇了吃住在社區,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加一碗稀飯,十分簡單。快速吃完早餐後,他就前往社區內為居民張貼宣傳單,仔細核對湖北入贛返鄉人員的信息、收集返鄉人員的體温記錄。由於他只有一隻手臂,當鄉里領導考慮到他身體情況,想把他安排到二線去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時,何致忠堅定地説道:“如今疫情形勢如此嚴峻,儘管我身體殘疾,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必須義不容辭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從未因這點累而抱怨,因為他的心裏已經紮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信仰、對社區居民愛大於天的感情。他的奉獻付出只是廣大黨員幹部在疫情一線的一個縮影,正是這些黨員幹部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讓黨員本色在戰役火線越擦越亮,讓黨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線熠熠生輝!

一碗蛋炒飯,一勺豆腐湯,是抗疫路上的“營養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後,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給自己做了個蛋炒飯,又做了豆腐湯。他常説,這個搭配是最有營養,最養生的。吃完午飯,他又做起了“配送員”。“何書記,給我帶點幾斤肉,回來給你錢”“何老闆,給我帶條魚回來”……“收到,晚上我就給你買過來,明天給你們送過去”,他答應道。每天下午4點去買菜,5點左右去送菜,晚上還要守夜班,有時候睡眠不足4—5個小時,可他依然樂此不彼。他説,“以前服務大家總覺得累、覺得苦,但現在覺得很快樂、很開心、很光榮。”社區居民都説:“我們書記雖然是獨臂,但是他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衝在前面,我們就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幹部在疫情一線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用行動撐起了戰勝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麪,一根火腿腸,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點,才把社區羣眾需要的東西給準備好。又想起了要對返漢人員進行測量體温,又急忙跑去了給他們測量體温並記錄。雖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測體温、勸返羣眾”,要經過無數次的反覆的核查,但他從不馬虎,堅持做到一絲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麪加一根火腿腸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對他來説最幸福的就是在帳篷裏和親人視頻對話,在街道社區為居民採購就是日常……親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卻説道:“疫情當前,我必須衝在一線,報答國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人們常説,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這場只許勝利的戰役中,哪裏有疫情、險情,哪裏最困難、最艱苦,哪裏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他們默默堅守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戰疫情、保平安”的神聖職責!

“我身後都是老百姓,我要守護我必須要守護的人。”這是江西省安義縣新民鄉向家坪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致忠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經常掛在嘴邊、願意跟人分享的話。這句簡單而樸素的話道出了他作為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顯現了他在危難時刻和急難險重面前的責任和擔當。何致忠作為千千萬萬抗擊疫情黨員幹部當中的一員,他在抗疫路上的點點滴滴,可以從“一日三餐”中窺探出奧祕。

一個饅頭,一碗稀飯,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選擇了吃住在社區,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加一碗稀飯,十分簡單。快速吃完早餐後,他就前往社區內為居民張貼宣傳單,仔細核對湖北入贛返鄉人員的信息、收集返鄉人員的體温記錄。由於他只有一隻手臂,當鄉里領導考慮到他身體情況,想把他安排到二線去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時,何致忠堅定地説道:“如今疫情形勢如此嚴峻,儘管我身體殘疾,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必須義不容辭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從未因這點累而抱怨,因為他的心裏已經紮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信仰、對社區居民愛大於天的感情。他的奉獻付出只是廣大黨員幹部在疫情一線的一個縮影,正是這些黨員幹部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讓黨員本色在戰役火線越擦越亮,讓黨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線熠熠生輝!

一碗蛋炒飯,一勺豆腐湯,是抗疫路上的“營養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後,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給自己做了個蛋炒飯,又做了豆腐湯。他常説,這個搭配是最有營養,最養生的。吃完午飯,他又做起了“配送員”。“何書記,給我帶點幾斤肉,回來給你錢”“何老闆,給我帶條魚回來”……“收到,晚上我就給你買過來,明天給你們送過去”,他答應道。每天下午4點去買菜,5點左右去送菜,晚上還要守夜班,有時候睡眠不足4—5個小時,可他依然樂此不彼。他説,“以前服務大家總覺得累、覺得苦,但現在覺得很快樂、很開心、很光榮。”社區居民都説:“我們書記雖然是獨臂,但是他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衝在前面,我們就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幹部在疫情一線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用行動撐起了戰勝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麪,一根火腿腸,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點,才把社區羣眾需要的東西給準備好。又想起了要對返漢人員進行測量體温,又急忙跑去了給他們測量體温並記錄。雖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測體温、勸返羣眾”,要經過無數次的反覆的核查,但他從不馬虎,堅持做到一絲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麪加一根火腿腸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對他來説最幸福的就是在帳篷裏和親人視頻對話,在街道社區為居民採購就是日常……親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卻説道:“疫情當前,我必須衝在一線,報答國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人們常説,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這場只許勝利的戰役中,哪裏有疫情、險情,哪裏最困難、最艱苦,哪裏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他們默默堅守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戰疫情、保平安”的神聖職責!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7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人民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副隊長王泠以“不知道你是誰,但知道你為了誰”為題,娓娓道來一個個感人的戰“疫”故事。

“疫情、責任和家人、親情,猶如天平的兩端,然而為了更多人家庭的團聚與親情,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選擇了責任與堅守。也許你不知道我是誰,但你一定知道我為了誰。”從帶隊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時,防護服下的大汗淋漓,耳畔粗重的呼吸和心臟戰鼓雷雷般的跳動,到看到重重門後是迫切需要救治的患者;從難度大、強度高的護理工作要求,到無微不至的生活護理;從一點點為皮膚壓力性損傷截癱患者清創換藥,到收到出院老人一筆一劃寫出的感謝信,他們用温暖的雙手,救護着每一位無助的病患;用和藹的話語,安撫着每一顆驚惶的心靈,用專業的護理,為重症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用無邊的大愛,為武漢人民帶去希望與陽光。情讓人與人隔開很遠,卻讓心與心貼得更近,隔着防護服感受到的真摯情誼,透過起霧的護目鏡看到的感激目光,讓前行的腳步更有力量。

在醫療隊中,有人推遲了婚期,有人孩子剛剛出生8天,有人父母生病住院。他們是女兒、妻子、母親,是兒子、丈夫、父親,但所有人都默默藏起“小家”的困難,為了“大家”的安康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和奔赴武漢的4萬2千名醫務人員一同,匯聚成磅礴萬鈞的力量,給生命以最強勁的守護。

鄭吉春在總結講話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同志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舍小我、為大我,不懼危險、不怕犧牲,堅持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以精湛的醫術築起了一道‘讓死神也望而卻步’的生命防線,展現了首都高校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崇高的使命擔當,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的好榜樣。”他要求,北京教育系統以學習援鄂抗疫先進事蹟為契機,持續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精神的熱潮;以弘揚援鄂抗疫寶貴精神為重要內容,縱深開展“使命在肩奮鬥有我”主題教育活動,將師生抗疫故事和精神“學起來”“唱起來”“講起來”“做起來”;以用好援鄂抗疫生動素材為切入點,不斷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切實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教育引導廣大師生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大會公佈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北京大學援鄂抗疫醫療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師生代表們向各位報告人獻花,用鮮花和掌聲向援鄂抗疫的勇士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祝賀。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8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脱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脱貧攻堅戰。脱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經過7年多的不懈努力,脱貧攻堅制度體系全面建立,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深入人心,脱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脱貧攻堅給貧困地區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帶來巨大變化,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穩步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發展能力和活力明顯增強。

我國在脱貧攻堅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與大規模減貧同步,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前,我們要高度重視打贏脱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挑戰。脱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鉅,決不能鬆勁懈怠。在全年剩餘的時間內,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確保高質量完成脱貧攻堅目標任務。

要堅決克服疫情影響。當前,要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建立疫情分析應對機制,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組織貧困户發展生產,組織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加快扶貧項目實施。

要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脱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確保剩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脱貧,對未摘帽貧困縣和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啃下最後的硬骨頭。要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彈。對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實現應保盡保。

要將鞏固脱貧成果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扶貧是一場持續的戰鬥。已經脱貧的羣眾可能會因災、因病、因殘、因產業失敗和務工不穩等原因返貧,還有大量處於貧困邊緣的人口也可能陷入貧困。因此,需保持脱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不減,駐村工作隊不撤,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扶上馬送一程。需深化扶志扶智,激發貧困羣眾脱貧的內生動力,並建立起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

值得強調的是,在脱貧攻堅過程中,始終要加強和完善扶貧資金管理。中央財政要繼續增加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各級財政也要滿足脱貧攻堅的資金需求。要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加強扶貧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用好扶貧的土地和金融政策。對已經實現穩定脱貧的地方,各地可以統籌安排專項扶貧資金,支持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脱貧。

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脱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時間緊迫、任務艱鉅。我們要緊繃這根弦,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全力以赴、只爭朝夕、決戰決勝,凝心聚力打贏脱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脱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學生觀看2022《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先進事蹟報告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9

王華同志是援疆幹部、公務員、共產黨員的好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向王華學習,學習王華情繫新疆、熱愛人民、獻身兵團的奉獻精神,自覺從兵團的性質、地位、職能和使命出發立身行事;學習王華俯下身子、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在新疆這片熱土上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習王華把兵團當家鄉的主人翁精神和恪盡職守、身先士卒、敢於擔當的工作作風,立足本職工作,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做好各項工作,用敬業奉獻鋪就無悔援疆路。

雪蓮,是高山的精靈。凌寒獨放,紮根雪線之上,傲立冰川之間;花色素潔,不慕蜂鳴蝶舞,更有藥石之效。有人説,因公殉職的援疆幹部王華,就像這樣一朵純潔的雪蓮花,忍得住孤獨,耐得住艱難,頂得住壓力,擋得住誘惑,扛得起責任。

雪蓮堅韌、聖潔,可謂草木有本心。而為人處世,更需要抱定初心終不悔,堅守自己的標準、錨定自己的目標。同事都説王華身體很好,卻不知他辦公室和宿舍裏放着很多治療慢性胃病的藥;王華帶領援疆幹部資助了50名學生,卻特意叮囑學校保密;在王華的日記裏,鮮有在外人看來值得炫耀的事情那些奉獻與犧牲,那些執着與堅持,那些樸實與簡單,或許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壯舉,但卻如雪蓮一樣:唯其純粹,所以美麗;唯其平凡,所以動人。

王華用行動與生命,回答了援疆三問來疆為什麼?在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當有人計較高寒乾燥、水鹼、紫外線等對身體的傷害時,王華在可克達拉市高中項目的工地上日夜奔波,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院綜合樓項目申建殫精竭慮;當兒子因為爸爸不能陪伴左右而傷心落淚時,王華在幫高中生依力米努爾馬合木提躍過龍門這樣的故事並非驚天動地,也無關生死抉擇,卻讓人感受到超越性的意義和價值。其中原因,正在於少了私利,多了公義走出小我,成全大我。

活着是援疆的旗幟,倒下是援疆的基石。更多如王華一樣的援疆幹部,奉獻在此、牽掛在此,有的眼睛幾近失明仍堅守崗位,有的妻兒重病無法陪護,有的父母離世未能見上最後一面。教育援疆、醫療援疆、產業援疆、科技援疆、人才援疆五加二,白加黑,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是很多援疆幹部的真實寫照。魯迅説: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對於他們來説,苦不抱怨,因為這是使命的召喚;難不退縮,因為這是篤定的信仰;累卻心安,因為這是光榮的職責。

與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活在身邊的理想鄒碧華一樣,王華與更多的援疆幹部,用自己的選擇,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考題,堪稱學習的典範。走過流血犧牲、毀家紓難的時代,不再有戰火烽煙、槍林彈雨的考驗,然而對於共產黨人,使命的召喚從未停止,篤定的信仰更不能動搖。8800多萬黨員以榜樣為指引,在學上用真功,在做上見真章,在平凡崗位上義無反顧地默默堅守,在羣眾需要時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必能凝聚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挺起民族復興的堅實脊樑。

賽里木湖舉杯致謝,伊犁河谷嗚咽感恩。日前,展現王華事蹟的新媒體作品《想你!天山雪蓮為你綻放》剛一上線,不到24小時,閲讀轉發量就超過220萬人次。一次點擊就是一次感激,一次轉發就是一次褒揚,這就是民心,這就是豐碑。雖然王華離世了,但他其實還活着活在新疆各族羣眾的心中,活在援疆前工作過的句容和鎮江的百姓口碑裏,活在接力王華未竟事業的援疆幹部的堅守中。無悔援疆路,一生新疆情;初心永不忘,忠魂守邊陲。王華已經化為了那一朵雪蓮,綻放在天山之巔,守護着這一方熱土,傳唱着精神的頌歌。

我們要學習王華同志熱愛新疆、熱愛兵團,心繫羣眾的公僕情懷,用實際行動密切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學習他愛崗敬業、恪盡職守、鋭意進取的擔當精神,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業績;學習他心中有民、一心為民,全心全意為羣眾謀利益,自覺踐行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的高尚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o3l4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