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今天(3月16日)的《一線抗疫羣英譜》我們來認識國家衞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從來到武漢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醫院之間,對他來説,指導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離患者再近一些。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6篇)

這是位於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9樓的一間普通的會議室,來自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等領域的國內頂尖級專家團隊正在緊急會診。杜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從1月中旬接到任務,加入由鍾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國家高級別專家組,杜斌已經紮在抗疫最前線50多天,他奔波在武漢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醫院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巡查5家醫院的ICU病房。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最初的一個多月時間,重症患者從發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發展速度讓大家措手不及。爭分奪秒完善診療措施,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錨定目標,也是國家醫療救援隊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裏,指導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帶頭守在牀旁、守在患者身邊。情況緊急時,給病人氣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記者拍攝的這天晚上,來自意大利、法國等幾個國家的同行要和他預約同時在線交流探討疫情相關情況。一個多小時的跨洋連線,從疾控到治療,外國同行的問題具體到病人臨牀的診斷細節,他們希望能從中國辦法中獲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鑑。隨着治癒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國也在為全球防疫、抗疫爭取寶貴的時間。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搶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醫學科)病房,是抗疫“火線中的火線”,是“最靠前的前線”。

在這裏,有一大批“90後”青年醫生和護士衝鋒在前。面對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優異的答卷。

武漢兒童醫院醫生張茂榮: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時許,張茂榮(圖①。宋桂來攝)又一次來到鵬鵬(化名)牀前,仔細查看各項體徵數據。鵬鵬8歲,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轉入武漢兒童醫院。“經過我們的治療,鵬鵬這幾天病情已經明顯好轉,很快就能下呼吸機了。”張茂榮説。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張茂榮的微信簽名。“1月初,我還在消化科上班,後來病房改造後開始接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過的重症醫學科缺人,我就過來支援。”

一線查房、觀察病情、處理醫囑,張茂榮和同事一起認真執行科室主任、上級醫生的治療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進病房,最長一次待了七八個小時。”張茂榮告訴記者,夜班從下午5點開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時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區裏,最多時有17個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一個多月。在他們的努力下,現在病房裏只有6個孩子。“有些幼兒患者話還不會説,我們瞭解病情除了問家長,最主要靠檢查。”張茂榮説,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較嚴重,更加大了治療難度。

“疫情剛開始時,我確實有些緊張,畢竟誰都不瞭解這種病毒。隨着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治療手段的豐富,慢慢就不緊張了。”張茂榮説,這次疫情讓他的職業榮譽和責任“指數”飆升,同時對志願者、快遞小哥等羣體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裏的患者,家屬不能陪護,張茂榮就通過電話、微信和他們保持聯繫。“我們會約好時間,告訴家長孩子的病情進展。”張茂榮説,“對於每一名患者,我們都必須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武漢協和醫院醫生吳永然:

“心態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張強(化名)跟家人視頻聊天時開心的樣子,吳永然(圖②。康清銪攝)打心眼裏替他高興。張強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吳永然和同事的協力搶救下,才轉危為安。“他幾天前撤了呼吸機,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就可以轉入普通病房了。”吳永然説。

今年29歲的吳永然,是武漢協和醫院綜合ICU醫生。疫情暴發後,他就向科室請戰。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趕往金銀潭醫院支援。

“與我以前接觸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療難度要高一些。而且,我們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護裝備,不管是操作還是治療,都不如以前順手。”吳永然説。

金銀潭醫院南五樓病區,患者最多時有27人,白班上午8點到下午5點、夜班下午5點半到次日早晨8點。最近這40多天,吳永然從最初的忐忑不安變得得心應手。“我們是一個臨時組建的科室,醫護人員來自不同的單位、崗位,但經過磨合後,現在都能熟練配合完成各種診療流程。每個人都付出了很多,也進步了很多。”

“已經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機還在,仍然不能大意。”現在,吳永然正參與管理兩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進一次病房,吳永然都要待三四個小時。口罩勒出的痕跡,讓媽媽很擔心。“來支援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他們後來看到我臉上有印子,就猜出來了。”吳永然説,媽媽雖然有時會擔心得偷偷流眼淚,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線治病救人。

“雖然我以前參加過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療,但這次的挑戰要大很多。治療過程不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感覺有些沮喪,但是我都挺過來了。”吳永然告訴記者,這次戰疫也是一次成長的淬鍊,“心態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朱靜:

“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擔起更多責任”

從1月3日至今,今年26歲的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朱靜(圖③)已經在ICU病房連續工作了兩個多月。

3月16日下午1點,剛從ICU出來的朱靜神情有些疲憊。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轉進來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況很不好,朱靜忙前忙後一直到深夜1點半才回賓館。17日一大早7點不到,她又起牀到醫院上了個早班。天氣越來越熱,下班時,她渾身早已被汗濕透,“腿都有點站不住了”。

最近,武漢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來越多,但朱靜所在醫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卻增多了——都是其他醫院轉過來的危重症患者。朱靜的工作量也隨之加大。

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朱靜仍然要保持冷靜、專注,“我們看護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絲毫鬆懈,必須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2月10日是朱靜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歲的患者轉入ICU,開始使用無創通氣,給氧濃度已達70%,如果無創通氣出現問題,隨時都有插管危險。但該患者剛進入ICU很不適應,與同事交班後,朱靜就第一時間到這名患者牀前,安撫情緒,耐心講解無創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點,這名患者突然又激動起來,情緒起伏,身體掙扎,還伴着咳嗽,導致無創面罩無法戴穩。

聽到呼吸機漏氣報警,朱靜急忙趕到牀邊,一邊調整扶正面罩,一邊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機,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都受不了,但朱靜硬是用手扶着無創面罩堅持了兩個小時,直到患者情緒穩定。

在ICU,除了治療護理,患者的生活護理也全部由護士完成。每天要為患者擦洗身體,處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靜毫無怨言。儘管今年才26歲,朱靜已經在ICU工作了5年,她説,在她們科室,像她這樣的“90後”有20個,“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擔起更多責任!”

武漢市第三醫院護士陳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細心愛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時,聽説病房裏的百歲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漢市第三醫院“90後”ICU護士陳奕(圖④)着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為了照顧王婆婆,陳奕可沒少費心思。入住武漢市第三醫院ICU病房以來,王婆婆沒人陪伴,心情不好,陳奕就每天陪她説話;擔心王婆婆年紀太大嚼不動飯菜,她每天還特地為王婆婆做熱稀飯,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奶奶一樣。

從1月4日起,陳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調到金銀潭醫院。3月2日,與同事換崗後,她又回到武漢市第三醫院,繼續在ICU服務。

2月11日,36歲的張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銀潭醫院ICU病房治療。由於呼吸困難,醫生為他採取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時,我發現他飯也沒吃多少,水也沒喝多少。”陳奕説,後來詢問才知道,原來張先生是怕吃飯喝水多了要上廁所,這樣會麻煩護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應,您一定要吃飯。”為了讓患者吃飯,陳奕循循善誘。“剛開始,他不太配合。飯熱好了,送到嘴邊的時候,他直接讓開了。”陳奕説。陳奕於是就先從水開始喂起,慢慢地,張先生接受了,也開始願意吃飯了。

第二天,張先生由於呼吸困難,上了無創呼吸機。陳奕在給張先生餵食飯菜時,為了避免他吃飯時出現呼吸困難,張先生每吃一口飯,陳奕就把無創呼吸面罩扣上給他吸氧緩解一下,“一頓飯最少吃了兩個小時”。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壓力都很大,需要護理人員真正走進他們心裏,從內心深處關心他們、瞭解他們。”陳奕説,“對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細心愛心。”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向超負荷社工下‘強制休息令’,這條舉措讓我們社區全體工作者最直接地感受到了黨組織對我們的關心和關懷。”和平區南市場街道和平新村社區黨委書記張明偉告訴記者,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市社區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多數社工從早到晚連軸轉。目前,疫情防控雖已進入常態化階段,但大家仍不能放鬆警惕,很多社工至今不願主動請假休息。“讓連軸轉超負荷工作的社工強制休息,保障了大家及時得到必要休整,從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中。”

和平區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黨委書記胡靜琴表示,疫情防控工作啟動後,尤其是最初排查階段,社工們每天要填寫大量表格,“除必須的工作記錄外,不得額外增加城鄉社區台賬負擔”這條舉措提出來,真正將社區工作者從重複繁瑣的填表任務中解脱出來,讓大家減輕了壓力和負擔。

不辜負黨和政府的期望及羣眾的信任

“雖説疫情期間我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非常辛苦,但看到防控措施得當、居民平安健康,我們感到很欣慰。今天看到這篇報道,大家非常興奮,這一連串的福利和舉措,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層社區,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們一定不辜負市委、市政府的期望,不辜負廣大居民的信任和重託。”瀋河區風雨壇街道永環社區黨委書記鄭秀説。

皇姑區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區黨委書記王暉告訴記者:“在這次‘戰’疫中,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得到了更多居民的認可,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築牢疫情防控堅實堡壘,同時做好基層社區治理工作,解決居民羣眾的‘心頭事’,走活社區建設‘一盤棋’。”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隨着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日趨增多,太子河區自然資源分局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具體開展了五個方面工作。

一、快速響應,迅速傳達了國家、省、市1月21日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會議精神。特別是對1月22日市局傳達市委、市政府關於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進行了認真部署,使分局全體幹部職工統一了思想,增強了緊迫感。

二、加強領導,成立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分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機關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確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實處。

三、加強督導,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辦公室實行24小時值班,特別是1月26日《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下發以來,分局領導班子成員立即停止休假到位到崗,以便及時準確掌握疫情最新動態,發現疫情即刻上報,堅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四、強化教育,加強輿情引導。教育機關幹部要正視此次疫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不要發佈、傳播不實的謠言,避免造成恐慌、發生次生事件。同時動員幹部職工發動身邊羣眾廣泛宣傳疫情防控常識,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羣防羣治、果斷處置。

五、未雨綢繆,多措並舉。面對節前疫情突發,消毒、防護用品緊缺的狀況,我分局積極加強與區政府及駐區單位等有關部門橫向聯繫,取得支持,確保節後上班機關辦公場所衞生安全。一是聯繫區機關事務管理局,每天定時對局機關辦公樓進行消毒;二是請區衞鍵局及駐區醫院給予幫助解決部分消毒、防護用品;三是會同所在辦公大樓其他部門研究聯防聯控方案、聯合印發通知、聯合實行外來人員登記;四是協同區營商環境建設局與各鄉鎮街取得聯繫,推行辦事預約服務,通知羣眾辦事前撥打預約電話,以便統籌安排羣眾受理時間,避免辦事人員大規模聚集。

當前,我國多個省(區、市)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地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一級響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疫情面前,組織人事幹部要深入學習,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發揮好先鋒模範及引領表率作用,成為抗擊疫情的“硬核”力量。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有人説,“天使會選擇一個幸運兒,在天堂中守護他,使他一生過得平安幸福”。如果是之前的我,我一定會對這句話深信不疑,而且希望那個被天使選中的幸運兒是自己,但把時間移到現在,我只想説:“我不知道天使在不在天堂,但天使一定在人間。”

我曾看到過一句來形容他們的話:“哪有什麼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羣孩子在學習前輩們的模樣”。是的沒錯,在我們看來,醫護人員們的責任很重。不管我們身處多麼危險的環境裏,我們一想到那羣白衣總會不自覺地安心下來。可歸根到底,他們也只是一羣二三十歲的孩子,也是各自父母捧在手心裏的寶貝兒。他們可不可以不去呢?可以。他們可不可以不管呢?也可以。但是他們沒有,他們還是去到了那個被死神之手觸及過的地方。一封封白紙黑字按有紅色手印的聯名書被提交,一套套潔白的防護服上寫着穿戴者的名字,那是他們決心的體現,是他們堅毅的象徵。

到了今天,如果説20__年的白衣天使是逆行的天使,那20__年的白衣天使則是幕後的天使,他們不僅是指那些支援前線的醫護人員,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防疫工作者。在廊坊出現奧密克戎變異株時,被封在學校的我們,每天都會有醫護人員來為我們做核酸,還有學校中甘當志願者的老師們,他們每天辛辛苦苦地為我們着想,使我們被封在學校卻能感受到不輸於父母的温暖。

那些醫護人員,那些防疫工作者,那些白衣天使們,為了使我們早日擺脱疫情的煩擾,無一不是盡職盡責努力抗疫;還有那些志願者,他們也辛勤工作不知疲倦。我想對他們説一聲,“你們辛苦了,希望你們早日得勝,凱旋歸來!”

一線抗疫羣英譜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20__年春節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從湖北武漢向全國蔓延。按照部署,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瀋陽急救中心承擔確診、疑似新冠肺炎病人和部分密切接觸者的轉運工作。

1月17日,瀋陽急救中心立即召開動員會議,迅速成立領導小組,採取各項有效措施積極應對疫情。當天,瀋陽急救中心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全體班子成員、中層幹部、護士長、司機班長取消外出和休假,在各自崗位24小時備勤。全員24小時開機,確保通訊暢通,規定時間內未接通者中心將啟動相關問責機制。

轉運首例患者 戰疫打響“第一槍”

瀋陽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長黃來介紹,中心組建3個應急保障梯隊,啟動與122聯動機制,適時協助應急救援、開通綠色通道,120指揮中心設定專人進行對接。1月20日,中心迅速完成人員、車輛、急救設備、防護物質集結調配工作。

1月22日春節將至,千家萬户都在準備年貨迎接團圓節。這天,瀋陽急救中心迎來了第一例轉運的患者。凌晨2點,人們已經熟睡時,轉運隊伍的第一次轉運任務才伴隨着急救車的消殺而宣佈結束。1月30日起,轉運隊伍又肩負起省內臨近地市確診病例的轉運任務。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高琛、護士張詩楊,神經內科護士張璨三名護士組成的護理小分隊前往市第六人民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支援,這次支援共計14天。

累計轉運989人次 行駛56870公里

“很多人覺得,瀋陽沒有新增確診病例,也沒有無症狀感染者,是不是急救轉運就可以歇歇啦?其實,我們還要負責入境發熱人員的轉運工作。如果入境航班增加,轉運任務就會越來越重。”黃來説。2月25日,機場轉運隊完成首例患者的轉運,標誌着“三站一場”排查轉運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截至5月27日,瀋陽急救中心累計轉運相關病例989人次,其中確診病例73例(含省內其他城市確診35例),無症狀感染者26例。急救車行駛里程約5687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心成立轉運隊臨時黨支部,有三名入黨積極分子光榮火線入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lq7y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