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建築設備學習心得

建築設備學習心得

通過建築設備學習,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是成功的,除課程體系改革以外,實踐教學的改革在其中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達到了“通才”培養與“專才”培養兼顧的目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建築設備學習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建築設備學習心得
建築設備學習心得篇1

建築施工安全評價是為了科學地評價建築施工安全生產情況,提高安全生產工作和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預防傷亡事故的發生,確保職工的安全和健康,由建築施工企業及其主管部門對建築工程項目施工安全工作進行檢查和評價。該方法將傳統安全管理方法的“經驗管理”,轉變為預先辨識施工過程存在的危險性,事先預測、預防的“事前管理”。因此,可以説安全廉價是安全管理和決策科學化的基礎,是依*現代科學技術預防事故發生的具體體現。安全評價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管理水平的高低,正如檢查驗收一幢建築物,首先要鑑定其地基基礎的質量,兩者是息息相關的關係。

一、安全評價的由來

安全評價也稱危險評價或風險評價,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最早使用該 技術的是保險業。

20世紀50年代末,系統安全工程的發展又大大推動了風險評價技術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初期,系統安全工程引入我國,受到許多大中型企業和行業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系統安全分析、評價方法得到了大量的應用。1989年,我國制定並推行了部標《建築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88),初步規範了建築施工安全評價的操作。1999年,在原有的檢查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了強制性行標《建築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以下簡稱《標準》),使建築施工安全評價工作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從定性階段進入了定量評價階段,實現檢查評價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

二、安全評價的意義

1、建築安全監督部門對施工現場按施工階段進行安全評價,有利於瞭解施工現場及施工企業安全管理基礎的真實狀況,及早發現薄弱環節,使企業領導和施工現場管理者對存在的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心中有數,為決策下一步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了依據,使施工管理的部署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2、有利於防範措施的制定及貫徹落實。通過安全廉價確定整改項目,落實整改措施,消除了一批不安全因素,從而推動了整改措施的全面落實。

3、安全評價是一次全面、規範的安全大檢查,克服了盲目性對建築施工中易發生傷亡事故的主要環節、部位和工藝等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考評;設置10個評價分項,克服了檢查中的隨意性,規範了安全檢查的內容及要求,保障了安全評價的全面性。

4、有利於業務培訓。安全性評價的標準及項目,是採用安全系統工程原理,結合建築施工中傷亡事故規律,依據國家《標準》及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程而編制的。通過評價,能使施工企業現場操作人員熟悉標準、規章制度、及現場應急措施等。因此,安全評價的過程,也是管理人員學習技術,提高業務水平的操練過程。

5、有利於各級責任制的落實。包括規章制度,上級頒發的文件執行情況檢查,便於及時修訂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三、安全評價指導思想

現階段的建築施工安全評價主要是依據《建築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及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進行的。

首先,在評價過程中,我們應重視施工過程的跟蹤檢查監督及管理,重視隱患治理,從定性到定量進行分析預測。因此,安監部門對施工現場進行安全性評價,貴在務實,重在整改。決不能打感情分,關係分,應重點以查漏補缺為主要目的,否則就達不到預先診斷、超前控制的目的。

其次,強調實時,着重管理是安全評價的主要方法。安全性評價着眼於現時存在的物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狀態,以及造成這些隱患的根源———管理的因素。很多隱患都與管理是否到位程度有關,有了認真管理,隱患就會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安全性評價是全面規範化的安全檢查,在十個評價分項中,每一個分項都是對日常安全管理的檢驗,通過評價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管理抓好了,隱患消除了,安全評價自然就好了,可見安全評價與日常安全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應以管理為重心。

第三,在評價過程中,安監部門不但要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狀況進行檢查,還要與安全管理資料進行對照,檢查施工方案是否能夠結合實際指導現場施工,安全活動記錄是否能全面真實反映施工狀況等等。

四、安全評價的具體做法

建築施工安全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腳手架、基坑支護與模板工程、“三寶”及“四口”防護、施工用電、物料提升機與外用電梯、塔吊起重吊裝和施工機具十項,每一項內容都有其豐富的內涵與嚴格的要求,那麼,如何更好地對施工現場實施安全評價?結合建築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及多年的實踐經驗,我們將着重檢查的具體內容分述如下:

1、安全管理檢查是前提,主要是從10個分項(各分項具體內容詳見《檢查標準》)進行。從歷年的事故分析中可以看到,有89%的事故發生不是因技術解決不了而造成的,而是違章或違規所致。其中,主要是沒有安全技術措施、缺乏安全技術知識、不作安全技術交底、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這些方面的疏忽造成的事故較多。因此,把管理工作中的關鍵部分列為保證項目着重檢查,保證項目能做好,整體的安全工作也就有保證了。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從現場的資料及相關記錄體現的,並落實到專職安全員身上,檢查他們對現場安全施工的監督管理是否到位。

2、文明施工檢查着重於現場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按照167號國際勞工公約《施工安全與衞生公約》的要求,施工現場不但應該做到安全生產不發生事故,同時還應做到文明施工,整齊有序,把過去建築施工以“髒、亂、差”為主要特徵的工地,改變為城市文明的“窗口”。針對建築工地存在的管理問題,如工地不圍擋、現場佈局不執行總平面佈置、垃圾亂堆亂倒、污水橫流、施工人員住宿在尚未竣工的建築物內,既混亂又不安全。為此,文明施工檢查評價項目中將現場圍擋、封閉管理、現場住宿、現場防火列為保證項目重點檢查;衞生、保健急救、現場標識、綜合治理、社區服務為必檢項目,保證項目與必檢項目兩大部分互相結合,同時檢查確保文明施工檢查評價的全面、有效。

3、對外腳手架檢查要有足夠重視。它可分項為落地式腳手架、懸挑式腳手架、門型腳手架、掛腳手架、吊籃腳手架、附着式升降腳手架六種。比校常用的為落地式腳手架、懸挑式腳手架和門型腳手架。腳手架是建築施工的主要設施,現場施工事故中從腳手架上墜落的事故佔高墜事故的50%,腳手架上的事故如果能得到控制,則高墜事故可以大量減少。我們分析了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腳手架失穩倒塌,另一種是腳手架上缺少防護設施,從這兩方面原因出發,安全評價着重檢查腳手架施工設計方案及現場實物防護是否相符。施工設計方案包括:搭設方案、設計計算書、卸荷方法、基礎施工方法等。先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規範要求,是否符合實際;後查現場腳手架是否能夠按照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進行搭設,是否已進行檢查驗收記錄,在搭設過程防護設施是否能夠做到隨層設置,與建築物的連結是否牢固可*,施工作業人員在架體上操作是否存在隱患等。

4、基坑支護安全檢查要結合施工現場基坑支護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近年來建築施工傷亡事故中坍塌事故比例增大,主要原因是開挖基坑、基槽時未按土質情況設置安全邊坡和做好固壁支撐。對此,邊坡和支護應隨時檢查,不但在安全評價時它是重點之一,更要注意平時發現問題應立即採取措施消除隱患,防患於未然。

5、模板工程雖是建築施工中常見項目,其安全檢查卻不可忽視。模板施工的方案設計是該分項檢查評價的核心,不僅要有計算書而且還要有細部構造的大樣圖,對材料規格尺寸、搭接方法、支撐間距及剪刀撐設置等均應詳細註明,還應包括模板的製作、安裝及拆除等施工程序、方法及安全措施等方面。安全評價時還要檢查現場模板支撐的實際情況與施工方案是否符合。

6、“三寶”、“四口”不可忽視,其防護檢查是對安全帽、安全網、安全帶、樓梯口、電梯井口、預留洞口、坑井口、通道口及陽台、樓板、屋面等臨邊使用及防護情況的評價。該評價項目除了對“三寶”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查評價,還必須對防護用品的質量是否合格進行查驗。“四口”的防護必須做到定型化、工具化,並按照施工方案進行驗收,臨邊及洞口防護的具體做法還應符合《建築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範》的有關規定。

7、施工用電檢查重點是施工現場配電系統。施工用電存在着較多觸電的隱患,為此《規範》規定:施工現場臨電工程必須採用TN—S系統,“三相五線制”,設置專用保護零線,要求使用五芯電纜配電系統,採用“三級配電兩級保護”,同時規定開關箱(末級)必須裝設漏電保護器,實行“一機一閘”、“一箱一漏”,從而提高臨時用電的本質安全,也為安全評價做出指導性要求。評價時,還要檢查工地電工的巡查記錄。

8、物料提升機(龍門架、井字架)要查驗現場運行的性能及穩定性,其檢查是對物料提升機的設計製作、搭設和使用情況的評價。在我國中小城市中,物料提升機多為施工企業自產自用,沒有生產許可證及產品合格證,安全裝置不能滿足規範規定,存在較多隱患。為此,我市已推行由安監部門對物料提升機進行檢測的制度,檢測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9、外用電梯(人貨兩用電梯)檢查重點是對施工現場外用電梯的安全狀況及使用管理的評價。外用電梯是施工現場的大型設備,技術要求高,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別是人貨兩用電梯)。所以,對於安全制動、各限位裝置、梯籠門和圍護門等處的電器聯鎖裝置是否靈敏可*,司機是否經過專業培訓都是檢查的重點。另外,在安裝或拆卸外用電梯的時候,是否能做到預先制定方案,並由專業隊伍實施,有無進行技術交底,確保安全,也是一項必查的內容。

10、塔吊檢查是塔式起重機使用情況的評價。在塔吊的使用中常常因安全限位裝置(四限位、兩保險)不齊全或不可*造成事故,我們在檢查評價的過程中應強調對力矩、超高、高幅、行走“四限位”及吊鈎保險和捲筒保險裝置這“兩保險”使用情況的全面檢查。對軌道運行式塔吊還應明確對夾軌鉗的使用要求。

11、起重吊裝安全檢查是對施工現場起重吊裝作業和起重吊裝機械的安全評價。起重吊裝是專業性較強且危險性較大的工作,在實施起重吊裝前做好施工方案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起重扒杆是否經過檢查試吊、鋼絲繩的選用、地錨埋設是否合理,司機、指揮、起重工是否持證上崗為該項目檢查的重點。

12、施工機具檢查是對施工中使用的平刨、圓盤鋸、手持電動工具、鋼筋機械、電焊機、攪拌機、氣瓶、翻斗車、潛水泵和打樁機械十種施工機具安全狀況的評價。這些機具設備雖然與大型設備相比其危險性較小,但數量多,應用廣泛,而被疏忽發生事故的機率較大。在檢查中,要求與大型設備一樣,進入施工現場的,必須是經過建築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驗收,確認符合要求,發給準用證或有驗收手續的方能使用,並按照《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技術規範》的要求,除了做保護接零外,必須在設備負荷線的首端設置漏電保護裝置。操作人員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是否到位,也是檢查內容之一。

五、結語

安全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查漏補缺,消除隱患,確保安全,對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存在的問題,按照“三定”方案進行整改。並在整改過程中形成對安全工作全過程、各階段、各環節、各要素的優化管理,使其處於良性的動態管理循環之中。同時對已經整改的項目進行回頭看,鞏固安全評價成果,防止出現回潮現象,使安全管理有始有終,以確保安全評級的質量和效果,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只要地基基礎隱固無患,上層建築才能安然無恙,高樓大廈即可屹立人們眼前,只要我們把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做好,把安全評價做細、做準、做實,盡力把隱患減少以至消除,儘量避免事故的發生,就能平安、順利地完成工程任務。

建築設備學習心得篇2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是1999年新的本科專業目錄中由原“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重組更名而來的。這個改變並不僅僅意味着專業名稱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隨着國際上本學科科研與技術應用的發展、人們認識的進步帶來我們對本專業定位的一個重新明確,從而導致培養目標的調整和整個課程體系的改革。通過近年來的實踐探索,我們對此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專業基礎課的設置與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是本專業改革拓寬的重要環節。在此重點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做一個總結。

困惑:“通才”還是“專才”?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

這恐怕是很多應用型工程學科都面臨的問題。一邊是多數大學都要求增加基礎課學時,削減專業課學時,另一邊是用人單位對近年來畢業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下降的抱怨。本專業教學改革也面臨着這樣一個重大矛盾,就是:在削減了專業課學時的條件下,如何同時滿足寬口徑的“通才”培養要求以及註冊公用設備工程師教育評估標準的“專才”要求?會不會讓用人單位認為,清華培養出來的學生今後是搞理論的,不適合到設計單位等應用一線工作?通過深入研究,我們認為,這兩者其實可以是不矛盾且相輔相成的,即所謂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所謂“通才”要求的是基礎理論知識寬且紮實,所謂“專才”應該是具有靈活解決專業應用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從國際水平的角度看,現代建築的發展對建築設備工程師的寬口徑能力與在設計中採用先進理論與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儘管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技術是課堂上教不完的,仍然可以發現它們都是從基礎理論中不斷衍生出來的。但是,強化基礎理論教育僅靠增加基礎課學時並不能夠解決問題,應該讓學生在某種應用中反覆強化運用才能把基礎理論知識真正學到手,而不僅僅是考卷上的高分。那麼,專業應用的實踐訓練就應當是強化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的優良載體。如果能夠正確運用基礎理論知識靈活解決各類專業應用問題,這樣的人就應當既是“通才”又是“專才”,有能力去解決他從來沒有學過或者遇到過的實際專業問題。而用人單位批評畢業生只會讀書不會幹活的問題恰恰正是因為基礎理論知識沒有學紮實,只會脱離實際地背書,不會在專業實踐中正確地靈活運用造成的。

解決了這樣一個認識定位上的關鍵矛盾,一切問題就都能夠迎刃而解了。

我們的教學計劃中,前三個學期的課程都是由其他院系開設的,只有從第四個學期開始有本研究所開設的課程。我們對自己承擔任務的教學環節中的教學方法、培養思路進行了革新,特別是從已往注重知識灌輸型的教學方法向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轉化。而實現這種轉化,光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技巧的提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課程的組成進行較大的重組改革。

我們可以把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分為教師講授型課程與學生動手型課程兩類。前者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實驗教學,如傳統的講課;後者以學生動手為主,輔以教師引導,如課程設計。這種引導包括適當的講課和個別輔導。我們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分中,適當壓縮教師講授型課程的比例,加大學生動手型課程的比例,在教師講授型課程中也強化了實踐教學的作用。例如在培養方案中專業課有29學分,其中必修課11學分,必修的綜合課程設計為12學分,任選課為6學分。因此可以説,在專業課的必修學分中,學生自己動手型的課程設計的學分比講授型課程學分還大。我們把專業課進行了系統化的重組,課堂教學中強調基本概念、原理與宏觀的技術分析,把技術細節與具體技巧剔除。因為技巧不是能夠靠講授灌輸的,技術細節與技巧問題留待設計課中解決。這樣才可能把課堂講授的學時壓縮下來。

此外,我們還在強化暑期實習的實戰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教師講授型課程¾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針對教師講授型課程這種比較傳統的教學環節,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學中引入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前進入專業實踐。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有:

¨ 實踐型大作業:學生自己動手做研究

¨ 討論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 考核改革:大作業答辯、開卷考試

例一、建築環境學

專業基礎課“建築環境學”獲得了20xx年國家級精品課稱號。儘管本課程是最能代表學科本質特點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但只有32學時、2學分,而學生卻感到在這門課上花費的時間最多,而且通過本課程,對專業的特點和意義有了飛躍的認識,成為本科生進入研究室參與專業實踐的起步點。

本課程面向的是大二下學期的本科生。由於本課程課內學時少,內容多,教師的講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應該講主線和要點、難點,起到學生學習教材與參考書的“導讀”作用,同時在各堂課後必須輔以大量要求分析思考的作業題,幫助學生在讀教材的時候深入理解理論內容,搞清那些容易混淆或者容易錯誤理解的概念和原理。批改好每一本作業以及在網絡論壇上答疑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非常重要的途徑,當然給助教也帶來很重的壓力,正所謂“講一、練二、考三”。

除了課後的作業題(小作業)以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做大作業,內容至少包括一個實驗型大作業和一個論文,內容可以是文獻綜述、觀點論證等。考核方式是: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大作業做口頭報告,佔40%;另一篇書面報告佔20%;期末開卷考試佔20%,平時小作業佔20%。以往我們要求學生做3個大作業,但後來發現跟大作業內容有關的概念學生搞得非常清楚,但大作業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學生掌握得就不夠。因此從今年開始減少一個大作業,以一個期末開卷考試來替代,促進學生對基本概念的全面掌握。

為了避免學生在選題上沒有思路,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性題目,如:牆體對室外氣象參數的熱響應、掛窗簾的影響、不同朝向房間的自然室温的區別、攀藤植物對牆體熱過程的影響、不同下墊面對微氣候的影響、不同小區佈局對小區風場的影響、交通噪聲對不同樓層的影響等等。除了這些題目以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擬題目,教師和助教幫助他們確定具體內容和技術路線,聯繫熟悉該方面研究內容的研究生,安排實驗設備。研究生也可以在網絡論壇上發佈他們希望本科生幫助做的實驗課題,由本科生選擇。

學生們對做大作業非常踴躍,擬定題目、查找文獻、找研究生諮詢,都非常主動。有的同學對校內不同教室、宿舍的室內空氣品質、熱舒適水平、照明水平等進行了測試分析;有的對校內不同區域的熱島情況進行了測試分析;有的對附近住宅小區的交通噪聲水平和風場進行了測試;還有同學自己推出不同朝向房間的自然室温模型,跑回河北農村家中測試沒有采暖影響的不同朝向房間的自然室温來進行驗證;有的同學總結中西古今建築的不同生態策略,提出自己對“生態建築”發展的看法;有的同學則分析了“風水學”合理的和糟粕的內容……。

學生普遍反映實踐型大作業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影響很大,反映在:瞭解了專業,並大大提高了興趣;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學會不依賴課堂和教材、利用參考書和查閲文獻;第一次做研究型的實驗,瞭解什麼叫做研究;從二年級開始邁出了進入實驗室工作的第一步;第一次學寫學術論文和做學術報告;成績依賴於平時的積累,與臨場發揮等偶然因素關係不大。

由於實驗類的課題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生指導下完成的,其成果都是研究生在課題中需要的基礎數據,特別是需要歷年積累的實驗數據,同時也鍛鍊了研究生的科研組織能力。所以研究生對指導本科生做大作業表現非常積極,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例二、建築自動化

專業課“建築自動化”是江億院士主講的課程,48學時3學分,面向大三下學期本科生,採用的是英文教材。該課程由於採用討論課的教學方法,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教學,積極性非常高,受到學生的歡迎,在教學評估中多次在建築學院名列前茅。

本課程除48個課內學時以外,還有20個實驗和參觀的課外學時,共有6個實驗和1個現場參觀。除此以外,整個課程分不同階段有4~5個大作業,內容是為某種類型的建築設備系統設計樓宇自控系統(BAS)方案,以學生3~4人的小組為單位來完成作業。不同階段有多次討論課,各小組派代表做大作業口頭報告,其他小組和教師進行質疑。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同學至少有一次機會進行口頭報告。期末成績主要根據幾次大作業與口頭報告的成績來綜合給出。

在討論課中,不僅發言的同學參與感非常強,聽報告的同學也有強烈的參與感。因為大家都做過BAS方案,所以對他人的方案都很感興趣,質疑、討論均很踴躍,大家爭相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討論,同學們把老師課堂上沒有講過的問題或者在自己的方案中沒有想過的問題都搞清楚了。在20xx年建設部學科評估中,該課程課堂的活躍程度令聽課的視察組專家印象深刻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除了上述兩個例子以外,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不同程度地採用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起到了促進學生主動自我學習的作用。

2、 學生動手型課程¾¾仿真型課程設計

專業課程設計的改革方式是(1)綜合化(2)實戰仿真。目前的專業課程設計是12學分,課內192學時,課外不限,貫穿整個學期。

專業課程設計是在專業課與運行實習完成後的第七學期進行的。改革的方法是不僅把原有的跟在各門專業課後的5個1~3周的小課程設計合併成一個綜合課程設計,而且通過壓縮專業課學時來獲得課程設計總學時的增加。

課程設計綜合化的原因是原有的多個小課程設計存在着明顯的侷限,只訓練了學生做子系統(如空調系統、通風系統、採暖系統、冷源、熱源)的設計,缺乏對暖通空調系統整體的概念,更缺乏對總體方案的宏觀把握、優化能力,因為實際工程中採用什麼樣的子系統與整個大系統方案有關,例如用熱泵做熱源就不能用高温採暖,又如輻射板系統是空調與採暖兼用的。原有的方法沒有體現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專業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而僅僅是把子系統設計的步驟一二三、怎麼定某係數、怎麼查表、該用哪個公式過一遍,結果只是訓練了學生聽從指揮做查表機器和計算器的能力,沒有學到技術的精髓,更不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除了把課程設計內容綜合化以外,還引入了跨專業合作的內容,讓本專業的學生為建築學同學所設計的3~4萬平方米的星級賓館配合設計暖通空調系統、冷熱源系統以及全年運行與自動控制方案。設計分小組進行,每組3~4人,選出設計組長,各成員分工配合完成整個設計。指導小組有教師5人,助教1人,建築設計院工程師1人,合作指導。進度包括4周的方案論證階段,6周的初步設計階段和6周的施工圖階段。其中方案與初步設計階段的工作包括與建築師商討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確定、遮陽的設置、被動式節能方法的採用、機房與管井的安排、防火分區的劃分等,鍛鍊了學生的跨專業合作的能力。

為了模擬真實的設計過程,在階段末安排有方案評審答辯、初步設計評審答辯與最終設計項目驗收評審答辯,指導教師組模擬評審專家組。按學生三次答辯的成績和期末提交的作業(設計説明書、圖紙和電子文檔)給出總成績。在評定成績中對學生設計的創新性和方案的難度有所傾斜,保護和鼓勵創新性思維。

通過上述訓練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消化各基礎課與專業課知識,學習如何入手處理較複雜的工程問題,學習工程設計方法與過程,瞭解標準、規範、法律、法規的運用,同時訓練三個能力:(1) 組織與合作能力,包括與其它專業合作的能力和與同組人員合作的能力,設計組長的組織能力(2)應用基礎知識處理非常規問題的能力,包括應用調查和產品調查、對策的可行性論證等(3)表達能力,包括文字表達、口頭表達和繪圖表達能力。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在課程設計中學會使用一些設計與計算分析軟件。

通過畢業班座談,學生反映該環節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3、 實戰型運行實習,解決實際工程問題

在所有的實踐環節中,運行實習(原稱生產實習)是我們重點建設的實踐環節。實習時間為5周,5學分。任務內容一般外單位委託的實際工程項目,即到存在問題的公共建築現場去進行暖通空調系統的初調節、故障檢測與診斷、能耗分析、性能評價和改進,或對樓宇自動化系統(BAS)進行檢測、調試。成果的形式是向委託方提交測試分析、運行改進或系統改造的方案報告。如果能夠在現場進行調節改進的,就在現場解決問題。

本實習目的在於在學習專業課後,通過讓學生直接參與實際工程的測試、分析與調節,讓其逐漸深入接觸、學習專業知識並積累工程實踐經驗。通過這個實習,鍛鍊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如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應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等。考核內容包括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交的實習報告的質量。

由於是實戰型任務,要對委託方負責而非同兒戲,指導教師是至關重要的,是保證學校的聲譽和教學質量的需要。因此,實習分小組進行,一般由一位教授,一位講師,兩位研究生,帶4~6名本科生,指導者與學生的比例達到1:2~1:1。參加的研究生一般受過類似訓練,可以協助教師指導學生。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外校考來的研究生必須一起參加實習。因此,每個暑假學期,本研究所全體13名教師除帶認識實習的教師以外全部都要參與帶運行實習。

學生在實習中意識到委託方是把他們作為解決問題的專家來要求的,因此責任心得到了大大的強化。在實習中往往會遇到很複雜棘手的問題,超出了本科生的知識水平,還是要依靠教師和研究生來解決問題,但本科生必須參與問題與解決方案的研討,調動他們的基礎知識,瞭解他們自己的工作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鏈條中起什麼作用,觀察教師和研究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在提交成果和考核方面,要求本科生分工執筆向委託方提交的報告,研究生修改,教師最後把關。在向委託方提交書面報告和口頭彙報前,儘管向委託方的正式彙報往往是由研究生來做,但事先仍然須在學校做模擬彙報,讓每個本科生有發言的鍛鍊機會,並作為實習報告答辯。包括研究生在內的指導小組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報告的水平給出最終成績。

近年來,我們的運行實習為中央電視台、解放軍總醫院、建國門飯店、長富宮飯店、亮馬河大廈、國際飯店、北京西客站、首都機場、雙安商場、北京發展大廈、廣州世貿大廈、上海金貿大廈、廣州地鐵、北京地鐵等全國各地幾十座大型公共建築與交通樞紐的暖通空調系統進行了全面測試、故障診斷、現場調試和節能改造方案論證。由於每次都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獲得了很好的社會聲譽,因此每年委託我們的實習任務不斷。有的業主還和我們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為我們提供穩定的實習基地。在實習經費方面,一般由委託方提供路費、住宿費、餐費等,我們提供各種測試分析儀表和人力,也有部分項目的委託方付一定的諮詢費。這樣不僅解決了實習經費問題,還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鍛鍊。

這種對實際系統的分析調研,對教師和學生來説都是很好的能力鍛鍊,要求對專業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充分掌握、靈活運用,而且還需要大量書本上學不到的相關知識,例如運行維護的水平、居住者使用習慣、施工安裝的問題等等都可能影響系統的性能。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往往成為我們在專業課與隨後的課程設計中的反面教材,提醒學生什麼是好的設計,什麼是不合理的設計。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解決了普遍存在的困擾工科專業的“實習難”問題。儘管我們有本科生少、研究生多的優勢,但這個問題的解決仍然要求研究所全體教師投入很大的努力。多年來,為了保證運行實習的教學質量,研究所全體13名教師都投入了實習環節,老中青教師、科研和社會活動繁忙的院士都不能例外,對於青年教師則更是上崗必須的鍛鍊環節,因此帶實習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綜上所述,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是成功的,除課程體系改革以外,實踐教學的改革在其中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達到了“通才”培養與“專才”培養兼顧的目的。與實踐教學相關的內容已有三篇論文發表在正式刊物上

建築設備學習心得篇3

《建築設備》可以簡單地認為是建築專業一個專項研究科目,屬於建築物的一部分。

建築設備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一類建築裝備,而且需要精確地計算。

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兩大塊內容:

第一塊內容是平日可以看得見的裸露在建築牆體表面上的建築裝備部分,建築使用人經常需要調整或更換的這部分內容,非專業人員也需要學會的一個內容,特點是實踐性強。

第二塊內容是平日看不到埋在牆體裏或者地底下的建築裝備部分,一般人不是很瞭解,調整或者更換需要專業人員幫忙,特點是理論性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l03q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