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快遞小哥汪勇,為了節省醫務人員的時間以便搶救更多的感染者,主動發起了志願者團隊,目前武漢市接送醫務人員的志願者達到4000多人。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汪勇有一段話樸實又感人:“人這一輩子碰不到這麼大的事情,不管做什麼,盡全力做,不後悔。其實想想,我開始做這件事的初衷很簡單,一天接送一個醫護人員可以節省4個小時,接送100個就是400小時,400個小時,醫護人員能救多少人,怎麼算我都是賺的。”

汪勇以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們:只要力所能及地為別人、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奉獻,一個普通勞動者也可以在平凡崗位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

汪勇同志是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默默湧現出來的平民英雄,是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勇挑千斤重擔的“逆行”者,是衝鋒在疫情最前沿的最美快遞員。學習汪勇同志先進事蹟,就是要學習汪勇同志情繫公眾、一心為民的宗旨觀念,堅定信念、忠誠使命的政治品格,忠誠使命、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開拓創新、擔當有為的時代精神,友善無私、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我們要向汪勇學習,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上級的決策部署上來,真抓實幹,勇當先鋒,為疫情防控工作大局貢獻行業力量。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最近,武漢一個順豐小哥汪勇直升三級,從一個快遞員被火線提拔為分公司經理。國家郵政局、《人民日報》、央視對他也是誇讚有加。2月26日,郵政局發出嘉獎通知:授予汪勇“最美快遞員”特別獎,號召全行業向他學習。

汪勇本是生長於武漢的一名普通80後快遞小哥,每天做着平凡的收件派件工作。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這份工作有了最大不同:抗疫最前線收治重症冠狀肺炎病人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就在他的服務區。

大年三十晚上10點,他在哄女兒休息時刷到一名來自金銀潭醫院護士在朋友圈的求助:“我們這裏限行了,沒有公交車和地鐵,回不了家,走回去要4個小時。”需求是晚上6點鐘發佈的,一直沒人接單。

他糾結了1個小時,最後下定決心去。他用善意的謊言瞞着父母和老婆,先去超市買了兩隻N95的口罩,清晨6點鐘準時到達金銀潭醫院。護士愣了,她沒想到會有人接這個單。她上車後默默抽泣,直到下車。

第一天,也就是大年七年級,汪勇接送了近三十名醫護人員往返金銀潭醫院。他心裏也很害怕,也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醫生護士在抗疫一線奮戰幾天,連睡個安穩覺的地方都沒有,他乾脆心一橫一直幹了下來。

他很快發現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怎麼也滿足不了全部醫生護士的回家需求。於是,他在朋友圈發動更多的志願者加入。沒過多久,陸續有20多人加入到他的行列。

為了解決更多醫護人員的通勤問題,汪勇聯繫上了摩拜和青桔單車,讓住在醫院附近的人有了保障。住得遠的人,他又找到了滴滴,滴滴被他的執着感動,從技術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解決醫護人員上下班難題後,汪勇又發現很多醫護人員吃不上米飯,只能每天吃泡麪,甚至有時候泡麪都難。

“過來救命的恩人,我必須得讓他們吃上白米飯!”汪勇努力聯繫餐館和便利店,暫時緩解了一陣子。後來餐館和便利店都停業了,他找街道辦事處層層上報,最終使一家大便利店恢復生產,1.5萬份米飯解決了醫護人員的用餐需求。

解決了出行和吃飯兩大難題,汪勇又操心上了醫務人員生活上的其他問題。他為此專門建了一個醫護服務羣,修眼鏡、修手機、指甲鉗、充電寶、秋衣秋褲……只要醫護人員在羣裏喊一聲,汪勇和他的志願隊就會出來搞定。因為醫院裏不能開空調,無袖羽絨服成為最實用的保暖服裝。他發動志願者籌了10萬塊錢,把整個武漢商場買完了,又到廣州定了1000件羽絨服。

在疫情期間,他以一個快遞員的身份,撬動了醫護人員的整條後勤保障線。

汪勇捨身忘死勇挑重擔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大家稱讚他是“生命擺渡人”。

學習汪勇同志先進事蹟,強化宣傳引導,着力見賢思齊,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真抓實幹、勇當先鋒的動力,引導郵政快遞企業積極響應號召,牢記服務宗旨,發揮網絡優勢,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發揚艱苦奮鬥、不畏艱難、負重前行的精神,優化復工復產環境,着力解決服務難題,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工作,做到兩手抓、兩不誤、雙勝利。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定信心、衝鋒在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奮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

“我宣誓,牢記使命,衝鋒在前,堅決貫徹醫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紅十字會發熱定點醫院工作,圓滿完成院黨委交給的任務……”這是每一位前線的醫療工作者們發出的的奮鬥口號。

出征號角吹響,衝鋒戰鼓擂起。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醫務人員逆向而行。1月26日,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開始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武漢。他們的進駐,是我們更加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勝利充滿了信心。

我輩固非猛士,亦不是懦夫,絕不會退縮。廣大黨員幹部立足本職,帶頭奉獻,積極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無論是出租車司機,還是奮鬥在一線的醫療人員,亦或是黨員幹部,都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堅強脊樑。在這次防疫過程中,鍾南山院士也令我感動不已。18日傍晚,84歲的鐘南山從廣州出發趕往武漢當天航班已買不到機票,他擠上了傍晚17點開往武漢的高鐵列車。由於春運高鐵票緊張,他被安頓在了餐車一角,剛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到武漢開完會後,他又立刻趕往武漢金銀潭醫院瞭解病人的收治情況.....

在採訪中,鍾南山幾度哽咽,眼含淚光。但他依舊堅定地説:有全國,有大家的支持,武漢肯定能過關。“網友的樸素表達,更是道出了對鍾老的敬意:”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山齊聚克難關。

鍾南山院士還呼籲:“春節前我説過,請大家目前不要到處跑。網友這樣回覆:鍾南山不説動,我絕不動。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人世間,貪婪的人最渴望金錢,世俗的人最倚重權力,不羈的人最看重自由。但是我想,人生最重要的應該是健康,因為沒有健康就沒有了一切。而李桓英老人,用一生的時間來為麻風患者捍衞健康,成為麻風患者的守護神,如今她已將98歲高齡,依然奮戰在工作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執着與拼搏鼓舞着身邊的人。

其實,生命的價值在於拼搏,生命的活力也在於拼搏,生命在拼搏中獲得存在與發展,生命在拼搏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李桓英老人曾這樣説:人的一生很短暫,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長,而再長的生命只為自己也將毫無意義。可以説人是不可能脱離社會、離開人類而獨自生存的。要使人生有意義,有價值就得造福於人類,為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人類的發展中去。鷹擊長空,搏容乃大!如果沒有拼搏的勇氣,沒有嚮往藍天的心願,鷹就不能在天空翱翔,一展雄姿!

當然,拼搏意味着代價,不拼搏則意味着平庸。人因為拼搏而成功,也因為拼搏而充實。歸根結底,人只要活在世上,就會出於本能的需求而不停的拼搏。當進入了老年的時候,回首往事,留在腦海中的是因為拼搏而顯得珍貴和難忘的每一個日日夜夜。

苦心人,天不負。李桓英的實績得到了國際麻防界的高度讚譽。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生的事業卻是無限的。人生也只有每一分鐘都去拼搏才能獲得精彩,活得有意義,才能在拼搏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觀看了《最美鐵路人》專題片,本片的主角們是來自鐵路工作基層一線200多萬鐵路職工的優秀代表,有的致力於安全平穩操縱機車,以高超的技藝駕駛着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有的刻苦鑽研動車組檢修技術,用匠心擦亮中國高鐵名片;有的待旅客如親人,熱心服務幾十載,給乘客的旅途送上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堅持標準化作業一絲不苟,在鐵路行車崗位三十年零違章、零違紀、零事故……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踐行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展示了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奮鬥精神。看完後的我感觸頗深。

短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足崗位,潛心鑽研的“鐵路客運信息化領域的領軍人物”--單杏花。作為鐵科院電子所副總工兼12306技術部主任,她是中國鐵路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研發的技術帶頭人。在她的帶領和不懈努力下,她和團隊攻克了12306一系列技術難題,使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從手工售票向計算機售票,從車站獨立售票向全國聯網售票的轉變。單杏花解決的,不僅僅是旅客不再需要通宵達旦排隊買票,取而代之用手指頭輕輕一點就可以在網上方便的購票,更是實現了春運、節假日期間,每一個在外漂泊想要與家人團聚的遊子都能歸鄉的願望!使中國鐵路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電子商務時代。而這一切,正是單杏花和她的團隊頂尖的專業技術、懷揣心中的夢想與信念、和在闔家團圓的春節,或是舉家出遊的“五一”,依舊宛如一粒石碴,一根枕木,一根鋼軌,牢牢堅守自己的崗位上的無私奉獻換來的。她是當之無愧的“最美鐵路人”!

我是來到x鐵路局x工務段工作兩年的一名青年職工,與單杏花不同,我的大學學習的是安全工程專業。鐵路對於我來説,有着深遠的意義。從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地球就像是一個村,而鐵路就是連接每一個村莊的道路。如果把地球看成一顆小小的球,鐵路,就像是這顆球上一條條的網,現在的我就像一隻小螞蟻,穿着黃馬褂、拿着道尺威客,在這條網上穿梭檢查,我的任務,就是保證這一條條線路各方面良好,保證每一輛列車安全平順通行。而我的夢想,是給地球上的每一個“村”都鋪上“路”,並且讓這條路更快、更長、更高效、更安全。安全,是鐵路運輸生產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鐵路運輸生產效率的前題,是鐵路運輸的生命線,更是實現鐵路整體運行的基本保證。要維護鐵路的安全生產必須從制度和思想兩方面下手。我希望自己能像“最美鐵路人”他們那樣,成為一個有使命感、有擔當的人,把自己喜愛的事情做到極致,鑽研精修安全工程關於鐵路專業知識,在鐵路改革進程中做好安全管理辦法,為中國鐵路在運輸安全和經營管理水平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做出貢獻!為自己心中的那一條條“網”更快、更長、更高效、更安全做出貢獻!古人説:“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最近一個響亮的名字再次響徹大江南北,他貧窮,粗茶淡飯,衣着簡陋,一生沒有任何積蓄;他富有,兩袖清風,表裏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執,執着造林,心無旁騖,老牛拉車不回頭;他豁達,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草帽挨烏紗,平凡鑄偉大;對於家人的不理解,他説“忠孝難兩全,家國難兼顧”;對於人們的不理解,他説“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被人民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的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

“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裏做盆景,要到人民羣眾中去當雪松。”這是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在職時的一句口頭禪,樸實的話語中滲透着“鄉土氣息”與堅韌品質。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以來,一心想着羣眾,一切為了羣眾,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他以一生的忠誠和執着,守衞一名優秀黨員大公無私、艱苦奮鬥的精神高地,演繹一位領導幹部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公僕情懷。

“我們奮鬥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園嗎?”這是楊善洲堅守一輩子的理由,也是他奮鬥一輩子的寫照。堅守一輩子,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前半輩子,楊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權,權只為老百姓所用。

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平民幹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間地頭搞調研、訪民情,每次楊善洲在下鄉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種包穀就種包穀,他的足跡遍佈保山的村村寨寨,為改變保山地區的面貌,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農村生產隊購買良種、肥料、牲畜等。一次,聽説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一個茶葉專業組,沒有生產基金,到處借錢,馬上給送去了8百元。有些人感到吃驚:“楊善洲這樣埋頭苦幹和無私奉獻圖個啥?”他説:“我們共產黨員就要像魯迅説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輸出的早血!"

“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這一個個親切的稱呼正是人民羣眾對他努力工作的認可,對他無私奉獻的肯定,對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讚揚。

為官一任的幾十年裏,楊善洲自感愧對早年守寡的年邁母親,愧對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的老伴,愧對每天上山種地、喂牛、打豬草的女兒女婿,愧對開着農用車跑運輸的孫子們。為此他傷過心,流過淚,但在公私之間、家國之間,作為“人民的幹部”,他深知自己必須擔負比常人更大的責任,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驗。

“雖然我的職務退休,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接着幫羣眾辦”。走下工作崗位以後,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退休後搬到昆明居住,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正是憑着這種堅定的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懷着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羣眾的熱愛,楊善洲在退休後的第三天就説服家人,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家鄉施甸縣無償擔任大亮山林場場長,一干就是20xx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並將林場無償交給了國家。

楊善洲把自己退休後的22個春秋獻給了大亮山,“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鑽山溝溝……”這是在雲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在大亮山林場工作的每天起早貪黑勤勞動,把荒涼空曠,山石裸露的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讓不毛之地變成了生命的樂園。不求一分錢的回報。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早就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裏,並心甘情願一輩子奉獻不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是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激勵黨員幹部真抓實幹、創先爭優。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大學生,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爭先創優,永遠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時此刻戰鬥在一線救死扶傷,迎難而上的醫護工作者就是偉大的英雄。她們的臉頰被口罩勒得過敏紅腫,她們的雙手終日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侵蝕着,在我們眼中卻仍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即使感染病毒,他們也温柔地告訴世界,“我們ok,加油,一定可以的”“我們只是穿上白大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張按滿紅色手印的請戰書,一條告知朋友取消假期的朋友圈,一句“打怪獸”和孩子惜別,一年家務被丈夫許下承諾,答應他們最愛的人平安回家,背上行囊,抹着眼淚前往前線。

當他們累的時候,兩個椅子一拼,趴在桌子上,甚至地上擠着睡都可以。他們也是爸爸媽媽,也是為人子女,也想要打扮的美美的,但當他們披上白色的大褂,就會奮不顧身地奮戰在一線,與病魔作鬥爭。向白衣天使致敬!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1月31日10點53分,山東日照的一位頭戴環衞帽子的大爺,來到派出所,放下裝有1萬2千元錢紙包和一張寫着:“急轉武漢,為白衣天使加油,我的一點心意,東港環衞”的紙條就轉身離開。為前線做貢獻的不僅僅只是他,還有更多的人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明星粉絲捐款,志願者奔赴前線,出租車司機送醫護人員回家,工人在晝夜建設武漢雷神山醫院,把15天的工期縮短到三天完成,各個心理專線等等,都在與病毒鬥爭。

而遠在小城的我們,也要為了我們最愛的人和我們愛的人,做好安全防護,出門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集會活動,在家陪自己最愛的人,安全地度過這個假期。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8

“作為農民的後代,我覺得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在報告會現場,身披綬帶、胸戴獎章的周維忠用樸實的話語,講述了自己多年來助人為樂的“小事”。

30多年前,周維忠被全村人推舉成為一名在當時十分吃香的農村電工,為沿江村家家户户送去光明。同村有户唐姓殘障家庭,生活條件艱苦,繳不起電費,周維忠便謊稱“你家有困難,政府給你免了”,從此悄悄幫其墊付電費。

從1户到15户,20多年來,周維忠以微薄的工資接濟村裏的孤困家庭,墊付的電費已累計超過12萬元。

在周維忠家裏的抽屜中,放着厚厚一沓銀行存摺,都是非親非故、在外打工的村民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委託他領錢、存錢、代扣水電氣等費用的存摺。

“最多的時候有700多本,有些老人還把養老的錢也交給我保管,每一本存摺都是沉甸甸的信任與責任。”周維忠説。

“周維忠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是實至名歸,20多年默默做好事,值得我們所有人好好學習。”在報告會現場,觀眾們被周維忠的愛心故事所感染,紛紛鼓起熱烈的掌聲。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9

巾幗不讓鬚眉 抗疫女民警火線出征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民警

某某中共黨員,現任某某區公安局某某派出所警中隊四級警長。20__年初,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她不忘為民初心,時刻牢記擔當使命,堅守在抗疫執勤一線,舍小家、為大家,是某某派出所阻擊疫情攻堅戰線上的女警典範。

一是駐紮聯合檢疫站點,為民築牢安全防線。疫情來勢洶湧,某某積極請戰,主動要求到執勤點參加檢疫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頑強毅力,堅守在疫情“防輸入”最前線。與她一起執勤的警力均反映:“她檢查非常認真細緻,勤務又很規範,對個別不是很配合和理解身份查驗和體温測量的人員,能夠耐心勸説,效果理想,大家的評價都很高。”

二是積極投身醫學觀察點管理,衝鋒在最危險地方。除上崗執勤,某某還需要到轄區的24小時醫學觀察點進行守衞,並配合醫務人員開展醫學檢測等工作。因這項工作須與確診病人的密切接觸者近距離接觸,風險很大,加上極個別羣眾有抗拒心理,所以留守醫學觀察點的工作遠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某某在協助醫務人員開展疫情防範知識普及過程中,還要及時安撫對方情緒,獲得工作對象的理解。

三是協助調配後勤保障,確保物資管好用好。“口罩應該這樣戴,不然不安全,要注重自我防護”“執勤回來一定要先洗手消毒。”……作為中隊內勤,某某每天都給戰友們念“緊箍咒”,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温馨提醒,讓領導和同事加強自我防護意識。她還嚴格落實每天早午晚三次給全體人員測量體温,排查警隊內部自身防護是否到位。同時,協助中隊領導細緻做好防護物資的管理使用,完善物資領取調撥登記台賬,確保將緊缺的物資用在“刀刃”上。

此外,據瞭解,該同志的丈夫是市某某局公務員,也需要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他們夫妻二人都堅守在各自的阻擊疫情崗位上,但家中僅7歲的兒子無人照顧。於是,某某與丈夫商量好,每人輪流帶兒子上班,一人一天。她兒子表示:“今天輪到我陪媽媽上班,我一定乖乖的,不讓爸爸媽媽擔心。”

某某是母親、妻子、女兒,更是黨員、警察、公僕,在抗擊疫情一線,她用她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某某警花的堅韌執着,守護着廣大人民羣眾的健康平安。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戰爭時期,他拿起槍桿,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英勇作戰;

和平年代,他放下功名,在烈士陵園裏堅守,守護英靈。

在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通化市,60多年來,軍功赫赫的老兵徐振明,毅然放棄過舒坦日子,主動為楊靖宇將軍守陵,退休後又把崗位交給兒子,父子兩代守護英雄,也守護着中華民族銘記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徐振明經常説:“將軍是民族英雄,為將軍守陵,此生不改!”

初心:為人民保家鄉 浴血奮戰不退縮

深秋時節,楊靖宇烈士陵園內層林盡染,一片片紅葉迎風作響,彷彿在訴説那段血與火的歲月。95歲高齡的徐振明雖然行動不便,但還是喜歡坐着輪椅到陵園看看。

徐振明還記得1942年在山東老家參加八路軍的日子,那時他不到17週歲。新兵培訓時,兩年前犧牲在林海雪原的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將軍,成為他心中的英雄。“我們聽後特別感動,發誓要向楊將軍學習,保家衞國、抗戰到底。”徐振明説。

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深受楊靖宇精神鼓舞的徐振明勇敢作戰,日照、諸城、高密、莒縣等地都留下了他與日寇戰鬥的足跡。在莒縣阻擊日寇突圍的一次戰鬥中,他被炮彈擊中背部,甦醒後堅持參加戰鬥,榮立一等戰功。

日本投降後,徐振明參加瞭解放戰爭。1950年10月,徐振明又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參加了鬆骨峯阻擊戰、“394.8”高地戰等戰鬥。戰鬥結束後,徐振明再立一等功。

使命:深藏功與名 為英雄守陵

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犧牲18年整,通化渾江東岸的山岡白雪皚皚,各界人士隆重舉行公祭安葬大會,抗日英雄長眠在他生前浴血奮戰的地方。這一年,徐振明隨部隊返回通化,隨即以營職幹部轉業。

對於胸前掛着一塊塊勛章的徐振明來説,本可以選擇過舒坦日子,但他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決定:為楊靖宇將軍守陵。於是,聽着將軍事蹟成長、從“娃娃八路”到“戰鬥英雄”的徐振明義無反顧來到陵園,成為楊靖宇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面對眾人的不解,徐振明説:“全國那麼多人崇敬楊靖宇將軍,只有我有機會為他守陵。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犧牲的戰友為楊將軍守陵。我守在陵園,感覺還跟戰友們在一起……”

初到陵園,工作人員不過三四人,面對艱苦的條件,徐振明事事帶頭幹。當年的同事韓加本還記着,修繕陵園時,徐振明帶大家到陡峭山坡上移植崩鬆,一點點摳土、一棵棵拖下山,辛苦又危險。當時大家不理解:栽什麼樹不行,非得要崩鬆?幾年後,當一棵棵筆挺向上、錐形樹冠的崩鬆整齊成林時,人們才明白徐振明的良苦用心。

韓加本説,徐振明的較真,除了看護陵園外,更體現在他想讓更多人瞭解抗聯歷史和英雄精神。那些年,他帶領工作人員深入長白山原始森林,追尋抗聯戰鬥足跡,豐富館藏內容。懂他的人心裏都明白,這份較真的背後是對英雄的崇敬。

傳承:子承父業 精神永續

説起父親勸自己接班時發生的爭吵,徐永軍還記憶猶新。1980年徐振明離休,但對陵園放不下心,就勸説即將參加工作的兒子。儘管從小跟隨父親在陵園長大,但徐永軍從沒打算接父親的班。經過三次長談,徐振明終於説服了兒子。“我媽也説,為英雄守陵,接革命的班比掙錢光榮。”徐永軍説。

到陵園工作後,徐永軍對楊靖宇的事蹟瞭解越多,就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這些年,也有工作調動機會,但徐永軍沒答應。他説,為英雄守陵,雖然清苦、寂寞,但安心、踏實。

60多年來,父子接力守護陵園,也見證了陵園變化。20__年政府出資建立東北抗聯紀念館,還建了官方網站。如今,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楊靖宇烈士陵園年接待10餘萬人次。前些年,徐振明經常為學生和部隊官兵上革命傳統教育課,他以親身經歷,為孩子們和官兵們講述那些感動過自己的故事和經歷。

從風華正茂到白髮蒼蒼,從一個人到兩代人,徐振明矢志不渝守護着中華民族銘記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時代楷模徐振明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代表着前進奮鬥的方向;一個楷模就是一座豐碑,凝聚着洶湧澎湃的力量。連日來,革命戰爭老兵、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徐振明的先進事蹟,在全省廣大幹部羣眾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徐振明同志為榜樣,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身到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實踐中。

“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年代,那些為祖國作出犧牲奉獻的人都值得我們銘記。”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新聞宣傳處處長隗公海説,徐振明的先進事蹟在吉林省廣大退役軍人中引發強烈反響。下一步,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將以學習徐振明同志事蹟為契機,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熱愛部隊、敬重英雄的良好氛圍,落實好各項優撫保障政策,維護好退役軍人的合法權益,讓他們時時處處感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同時,號召全省廣大退役軍人要以徐振明同志為榜樣,退伍不褪色,離軍不離黨,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為吉林振興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徐振明是一名堅守信仰的共產黨員,是一個鐵骨錚錚的革命戰士,是一位默默付出、甘於奉獻的英雄,是我們的榜樣。”吉林省軍區警衞某中隊戰士李文婧由衷地説,“我要在徐老的事蹟中汲取前行力量,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培養,不辜負組織和戰友的信任,珍視崗位,積極工作,用實際行動守初心、擔使命,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軍人。”

長白山管委會民政局綜合科孫聖權説,“徐老轉業後放棄了相對輕鬆的工作,毅然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歲月詮釋老兵精神,用守護傳承紅色基因。我們要像徐振明那樣,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做黨的忠誠衞士、羣眾的貼心人。”

通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轉業幹部洪立全表示,作為轉業軍人、一名退役軍人事務工作者,他要以徐振明為榜樣,樹牢全心全意為退役軍人服務的宗旨。“我們要把徐振明老人的精神傳承好,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為推進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紅色接力棒’在我們手中代代相傳!”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院18級護理二班姬美同這樣説。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在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大威脅時刻,義無反顧,不懼生死,兩進兩出於狂風暴雨之中轉移救助受災羣眾,最終將自己年僅33歲的生命定格在了荊州鄉抗台救災的第一線。他是狂風暴雨中的逆行者、他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他是我輩學習的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忠誠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格。他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他就是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學習李夏同志的先進事蹟,作為一名基層紀檢幹部,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習。

學習李夏同志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為黨分憂,為黨盡職

李夏無論在哪個崗位、做什麼工作,都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工作交給李夏就放心”成為領導和同事的共識。雖然我們都是在平凡而又普通的崗位工作的基層幹部,和平年代也許不需要我們為完成工作將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我們也決不能背叛“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詞,要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

學習李夏同志務實為民,人民羣眾利益至上,不計個人得失

李夏同志紮根基層為民辦事隨叫隨到、隨到隨辦,“有事情,找李夏”成為當地百姓的“口頭禪”。“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李夏在看到羣眾有困難、危險時,不顧個人安危,不假思索衝鋒在前,是一種行動自覺,是源於內心的品質。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而李夏同志在危險面前首先考慮到的是羣眾的安危,沒有摻雜一絲雜念。這就要求我們全體黨員幹部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開展我們紀檢業務工作,堅決整治和查處侵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學習李夏同志勇於擔當、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衞士

李夏同志在任紀檢幹部期間查辦多起違法違紀案件,是一名優秀的紀檢幹部。紀檢監察機關的職責是監督、執紀、問責,紀檢監察幹部乾的就是“得罪人”的活,敢於“得罪人”正是敢於擔當的具體表現。

這就要求我們:

1、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扛起使命職責,讓紀檢監察機關切實成為落實黨中央要求、推動發展、維護人民利益的利劍。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拿出擔當精神,深入研究思考新情況新問題,創新方式方法,苦練內功,提高本領,做紀檢監察鐵軍,讓敢於擔當成為新時代紀檢監察幹部的鮮明特徵。

2、要在強化監督上抓住重點,加強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重點部門的監督。在審查調查上實現從查辦案件到日常監督、教育提醒、執紀問責、問題整改一體化推進轉變,切實做到“查辦一個案件、糾正一類問題、建立一批制度、教育一方幹部”。

3、要摒棄“老好人”思想,紀檢監察幹部作為黨規黨紀的執行者、捍衞者和監督者,肩負着組織賦予的職責和使命,更肩負着人民羣眾的期待。紀檢監察機關開展監督執紀問責的目的不是為了懲治幹部,而是在關鍵時刻對犯錯誤的黨員幹部及時進行教育提醒,能防止犯錯誤的黨員幹部一錯再錯,走向犯罪深淵,是真正的挽救黨員幹部。

對黨忠誠,獻身使命,赤子丹心昭荊鄉。竭誠為民,赴湯蹈火,英雄肝膽映長安。最後借用李夏同志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我將在上級紀委和鎮黨委的帶領下,與全鎮紀檢幹部全力以赴協助黨委推進我鎮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工作,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利不被濫用,懲惡揚善的利劍永不蒙塵。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20__年,這個註定不平凡的春節,卻沒有那麼愜意,一場疫情彰顯了家國情懷,件件小事看透人間冷暖。

經過幾十萬年的漫長髮展,人類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卻不知自己才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一場野味製造的“風波”席捲了整個中國,當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全國各大醫院和軍方紛紛伸出援手,無數醫療人員及其他工作者不顧及生命危險,奔赴抗疫一線,

在長達五十多天的營救行動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湧現出一大批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他們浴血奮戰的背影,深深印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築起了抗疫的長城,用自己的意志譜寫了醫者的讚歌。同時也彰顯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這些令我作為一箇中國人而深感自豪。

然而光明與黑暗是共存的,有光明的地方必定有黑暗。對普通市民來説,呆在家裏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但總有些人不遵守道德底線,依舊我行我素。

疫情嚴峻,在這非常時期,卻仍舊有“見不得光”的一面。四川雅安,一老人隱瞞接觸事實導致三十多名醫護人員被隔離。山東一歸國留學生拒不配合防疫檢測,還打電話辱罵工作人員。三月四日,松江一護士因換藥動作慢被家屬毆打。二月三日,合肥一男子在網上發文侮辱終南山院士及一線醫護人員……這一樁樁觸目驚心的案件,令我感慨頗多,不由讓我憤怒異常,深思這種社會渣子行為的目的,是心存怨恨報復社會,還是隻顧自己不顧他人,亦或是心理不正常行為怪誕?風氣永遠都會傳播的越來越快,所以對社會來説,病毒也許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心啊。

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對於我們學生來説,藉着這場疫情磨礪自己的性格,嚴格要求自己,學好文化課。因為我們的未來,就是中國的未來。願疫情一去不返,我們終將撥雲見日,相聚在朝氣蓬勃的校園。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在生死抉擇瞬間,首先想到的是挽救戰機;在生命最後時刻,最難割捨的是上艦飛行。張超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獻身航母艦載機事業終生不悔的人生追求。

飛行是勇敢者的遊戲,艦載機飛行員更是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者”。張超20xx年如一日,勇於挑戰自我、挑戰極限,以捨我其誰的豪情、攻堅克難的鬥志和堅持不懈的毅力苦練精飛本領,無懼無畏砥礪軍人血性,把一腔熱血奉獻給祖國的海疆,不愧是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好榜樣。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張超一生始終追求實現強軍報國的人生理想,他不忘初心、恪守承諾,一次又一次選擇到海軍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他用無私奉獻、鋭意進取、捨生忘死的精神,書寫了無悔青春。

這種對國家人民的大忠大愛,對使命責任的熱血擔當,對艦載事業的執着堅守,正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學習弘揚的寶貴精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所在。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學習先進典型,弘揚高尚師德,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雲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昆明舉辦“張桂梅思政大講堂”首場報告會。9月1日下午14:30,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組織全校師生集中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第一講《信仰的力量》,主講人張桂梅老師講述了創辦女子高中的坎坷經歷和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張桂梅和女高的老師們帶領學生讀_、誦經典、講述革命英雄故事傳説,讓學生們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觸摸信仰的温度,懂得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老師把共產主義信仰教育放到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努力讓學生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報告會上,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予波同志作了發言,他説,《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將作為全省上下辦好、教好、學好思政課的最生動材料。去引導學生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通過邀請先進模範人物、知名專家學者上講台,以先進事例感染學生,以透徹學理分析迴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説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打造全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課,使大講堂成為一個導向、一個標杆、一種激勵。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8月17日,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迎來了100週歲生日。北京友誼醫院舉行了簡樸的儀式,為老人慶賀生日。面對鮮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許下心願:“願人類早日消滅麻風病,願天下再無麻風病!”

李桓英,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她選用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得到世界衞生組織的認可並在全球推廣,讓數萬名麻風病人重獲新生。她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全球麻風病防治事業,為推動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衞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微生物學系助理研究員。

1950年,世界衞生組織成立。李桓英因成績優異,被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推薦擔任世衞組織首批官員。任職7年間,她被派往亞洲、美洲等許多地區,為遏制傳染病蔓延作出艱苦努力,受到世衞組織的好評。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滿時,世界衞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然而,李桓英親眼看到不少國家由於貧窮而導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國更需要自己。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正是急缺人才之際。我曾在美國雜誌上看到過錢學森的名字,當聽到他毅然回國的消息時,內心有了很深的觸動。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李桓英回憶説。

當時,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國,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國。但是,她婉言謝絕了世衞組織的邀請,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她37歲。

從此,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怨無悔;無數次的親情召喚,都不能改變她報效祖國的決心……

李桓英説:“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調入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時任所長鍾惠瀾院士讓李桓英以訪問學者的身份,由世衞組織資助出國考察,其中包括訪問美國等6個國家的麻風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來到美國,為父母掃墓,並與弟弟妹妹團聚。這一次,她又堅定地拒絕了親人們的挽留。在詳細考察了美國的醫療成果後,李桓英如約返回祖國。

“只要是我認準的事,就決不回頭。”李桓英説:“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在中國。離開了祖國,我的人生還有何價值?”

李桓英認為,自己一生最正確的選擇就是能夠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她説:“我在國外跑了那麼多國家,漂來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沒有根。你要做事業,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她的赤誠愛國之心。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蒼生蒙難,家國難安。特殊歲月裏的童年經歷,讓劉永坦從小就對國家興亡感受深刻,也讓他將“家國”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書香門第。1937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出生剛剛一年的劉永坦就隨家人開始了十餘年的逃難生涯。 “永坦”不僅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順遂最好的祝願,更是對國家命運最深的企盼。1953年,劉永坦懷着投身祖國工業化事業的決心,考入哈工大。劉永坦靠着一種遠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讀書期間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58年,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大學講台,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成為了哈工大“八百壯士”羣體的一員。1965年春,參加了科技攻關第一戰。遺憾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項研製任務,就於1970年插隊落户到黑龍江省五常縣。1973年,他重回學校。1979年,他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往英國深造,也正是在這裏,劉永坦的心中萌生出這樣的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1月29日,當記者連線汪勇採訪時,電話那頭,他嗓音嘶啞,正在東西湖區某酒店接受隔離觀察。

“23號去了一趟北京,回來後着涼感冒發燒了,一直都沒好。”汪勇説,雖然做了核酸檢測,顯示不是新冠肺炎,但也要嚴格按照政策,接受隔離觀察,不給他人添麻煩。

隔離期間,汪勇十分樂觀,平時除了休息,就是看書學習,或者在抖音分享自己的抗疫故事。他説,估計2月7日就可以回家了,今年過年希望能好好陪一陪家人。

回憶起去年這個時候,汪勇仍然覺得刻骨銘心。

20__年1月24日,除夕夜,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發出的一條“求助信息”,讓他踏上抗疫之路。

此後,汪勇開着私家車,每天工作15個小時,76天累計駕駛5000多公里,護送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上下班,還轉運大量救援物資。他對接送過的醫護人員説:“有需求了和我説,我能來接你就一定來接你。”

許下承諾後,善行就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從一個人做志願者,到成立30人的志願者車隊,辦“志願者餐廳”,再到為醫護人員購買各種生活物資……疫情期間,汪勇不僅成了組局者,也成了醫護人員的“大管家”。

“疫情期間,有時候會面對單筆價值一兩百萬元的捐贈物資,我所能做的,就是以誠待人、以誠待事,讓大家信得過,把每一分錢的物資都送到醫護人員手上。”談到對誠信的認識,汪勇説。

視彼此為“生死之交”

“祝福各位醫護人員20__年平安、健康、幸福美滿。”20__年1月1日零點,汪勇在微信羣中給全國各地馳援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發送新年祝福。

雖然和這些醫護人員相處時間不長,汪勇卻獲得了他們百分百的信任,將彼此視為“生死之交”。

談到第一天接送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回家時,汪勇坦言:“害怕過,出門前反覆做思想鬥爭,一直跟自己強調説沒事,但當醫護人員坐到後排時,兩條腿還是抖了一天。”

汪勇回憶,當時實在不忍心看醫生護士們每天辛苦堅持,睡在科室的靠椅上不説,還要自己走回家。“我多接一點,哪怕堅持接10天,萬一染上了,我就到醫院去。”

“他們拼命搶救病人,我們拼命護他們周全,這份珍貴的感情難以用言語表達,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汪勇説。

朋友眼中的汪勇,還是一個性格豪爽、做事有原則、充滿正義感的人,就算平時開車在路上碰到一塊大石頭,也會先搬走,再離開。

“我認為對的事情一定要去做,認為錯的事情一定不會認可。”汪勇説,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就想為醫護人員出點力,想着要是不做,後半生肯定會後悔。

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疫情期間,順豐公司對一批奮勇拼搏、彰顯擔當的優秀員工予以火線提拔,汪勇被破格提升為礄口區分公司經理,日常運營4個網點,管理200多位快遞小哥。

從一線快遞小哥到分公司經理,汪勇不用再大街小巷送快遞,但他説,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如果我現在沒有隔離,或許正在和同事們一起忙着保障春節包裹寄遞。”汪勇稱,多地倡導就地過年,年貨快件收寄量增加,要保障好、服務好人們的寄遞需求。

現在除了工作,汪勇還是湖北省志願者協會的理事,經常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當援鄂醫療隊離開之際,汪勇和順豐快遞小哥們一起免費為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寄行李。他還通過自己的號召力以及掌握的各類資源,為受疫情影響的老年人、學生等羣體提供公益服務,比如為武漢市1000户孤殘老人發放1年基本生活物資,為省內4000餘名家庭困難的高中學子提供每年3200元的助學金。

汪勇還計劃着為羅田縣希望國小的學生每人提供一套新校服,目前正在募集資金。“榮譽多了,身上的責任也更大了,未來我將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汪勇説。

不畏艱險、冒疫奔忙,勇做挺身而出的凡人,汪勇用“誠信”書寫無悔人生。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20__年4月1日,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着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着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為她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

抗疫期間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近日,習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一句樸實的話語,透露出的卻是“準90後”女孩黃文秀對青春的無悔選擇。興許,在偌大的體制當中,身為第一書記的她僅僅是為基層默默奉獻的“路人甲”之一,甘於放棄更優厚的待遇,把本屬於獨自內心深處的“鄉愁”變為為當地羣眾解憂濟困的實招,這是黃文秀最為質樸的“初心”。

紮根一線撕下女孩“文弱”的標籤,不懼怕入户連吃“閉門羹”,實地勘察跑項目、做方案,在職責範圍內為農户申請產業獎補,看似一樁樁不起眼的“小事”,卻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了心頭的“大事”,一年“駐村期”,她用心用情書寫下了平凡卻偉大的“實績”:實現88户418人脱貧,完成屯內1.5公里道路硬化,新建4個蓄水池,安裝17盞路燈,集體經濟增收6萬多元。為實現心中的“小目標”,黃文秀秉承的是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踏實做事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土”辦法挨家挨户進行遍訪,帶領羣眾學習別村的種植經驗發展特色產業,在積“跬步”中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用篤定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鍍金”只“打鐵”。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沒有書生氣的黃文秀,用實際行動走到了羣眾“心裏”,用心幫扶、用情交流、用智突圍,在革命老區的她,堅信“山溝溝”也能有“好兆頭”。拿起書本可以出謀劃策,撲下身子可以兩腿沾泥,作為一名具備高學歷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從沒有“高高在上”的驕傲感,更沒有把一線作為仕途的跳板,而是像體温計一樣,實時監測着各個貧困村、貧困户的動態情況,掌握貧困羣眾的第一手信息,為實施精準扶貧創造了可操作條件。打鐵需要鐵打的人,在城鄉間奔忙,在村屯間穿梭,把脱貧作為奮鬥事業的她牽住了百坭村發展的“牛鼻子”,把常人眼中的“艱苦”化作幹事的熱情,堅信只有帶領村民們一起衝破交通、產業和教育的屏障,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子”,如今步入百坭村,道路平坦了,用水清潔了,產業興旺了,晚上也亮堂了……往昔破舊的村貌換了個模樣。

知行合一説易行難,黃文秀正是用對扶貧事業的純粹擔起了組織的重託,用“點點”燃動了村民對過上好日子的期待。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無論在硝煙瀰漫的戰火年代,還是充滿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今天,一名共產黨員該如何在輕若鴻毛與重如泰山之間作出抉擇?從不叫“苦”的黃文秀,在她的入黨申請書裏寫下了答案:“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erl7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