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歷史學習心得(通用9篇)

歷史學習心得(通用9篇)

歷史學習心得 篇1

該課程標準強調人文精神和歷史感,力圖以綜合的視野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聯繫國內外不斷變化的現實,整合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間。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對新課標的理解談談自己的些許體會。

歷史學習心得(通用9篇)

通過學習我清楚的認識了歷史教學內容的增減與知識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即,專家們提醒把握給學生講解時的尺度。要在新課改下備好課上好課,首先必須要不停地為自己充電。要不斷更新知識,對考綱上的增減,重難點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建立各個章節的聯繫,吃透教材,選取有效的教學手段。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必須和比照舊大綱舊教材同時進行,這樣才能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捨棄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實施方向。我認為在聆聽專家進行新課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後,最好是能組織教師將本學科新舊課標與教材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列出,進行比較研究。

通過學習,使我明確了教師不再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建設者、調適者,是課程實施中問題的協商者、解決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在決策、開發、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許多要求。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變化:1、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師作為促進者,其角色行為表現為: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悦;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2、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髮展的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在課堂教學中,要儘量地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得機會。要經常仔細地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要常常瞭解學生得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查,隨時修正。3、教師在課堂的位置,將不再是知識傳授着的固定位置——講台,而在教室裏流動起來,將參與道學生活動之中,與學生分享知識並獲得情感體驗。

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識的掌握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充分利用多種地圖、圖表、歷史年表、文物模型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更要適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網絡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紮實的基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社會、人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總的感受,新“課標”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科學簡明、清晰客觀的特點。它給我們的歷史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它給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它值得我們細心領會,精心貫徹。

歷史學習心得 篇2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2.從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科學主義傾向轉為更加註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注重科學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課標的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3.從重視傳授知識為主到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帶來的弊端越來越為人門所認識到,在新的課改中就強調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勇於反思並作出獨立、獨特的判斷。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

4.從讓學生掌握知識到留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我們是系統的學系統的忘”。學完就忘,這是不止一人告訴我的尷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特別關注這個問題,要求課程的內容、教材的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評價等都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培養,有利於他們的終身學習。

5.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

“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二. 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5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着老師的上課、複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後,“三段式教學”模式中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範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脱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於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並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儘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4.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

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 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2.合作學習: 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説明了這一點。

3.探究性學習: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強調用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歷史學習心得 篇3

歷史新課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盡在參與,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若為學習也,成敗皆可拋。

歷史的改革中,我覺得自己的聯想空間開始逐步的“升級”。抬頭仰望天空,一隻鳥兒掠過,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沒有鳥兒掠過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無數個疑問盤旋在頭上:為什麼鳥兒能飛,而人卻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魏源的《海國圖志》、林則徐、晚清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末的發展、20世紀初的短暫的春天……要想得內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維轉動起來了,學什麼都開心,不是嗎?又如,當老師説到清政府統治黑暗時,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並不黑,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聯繫,想起了“黑洞”一詞的最早發明才,美科約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説和光的波動説兩種光理論,腦海中呈現宇宙、大量的氣體緊緊地吸引到 ,聚成恆星。原子裼 猛烈碰撞,氣體升温,……我也有點不相信自己了,這麼小的腦袋怎麼會能裝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無窮的,宇宙萬物悉在此也。

在歷史改革中,我覺得我學會了總結(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一部完整的歷史,也就是一個完美的總結。牛頓也曾説過:“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確是: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雖然吾資不聰也,但是隻要我留心地總結,那麼道路雖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覺得“學習”的學問很深,它是由一個鎖鏈環環相扣,然後向四面八方輻射,四周的向中間聚攏,環環相輔,好比“天網恢恢”中的“天網”,越來越大,無邊無際,牽一動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強,必學也。

分組合作,同學們相互溝通,團結一致,生活在這樣的班集體中,我覺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學們精彩的講解,流利的辯答,不覺發現自己身邊有如此多的人才。當自己站在講台上,八十雙眼睛望着自己,心開始慌了,但隨着講課的投入,又慢慢沉着了,一節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勝利了,自己進步了,“人應該學會戰勝自我”,敢於超越,敢於創新。

我學習,我快樂。我在歷史考試之前的大約兩個星期就已經開始複習了,第一遍的複習要特別仔細的看書,要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內容也要看,如“歷史縱橫”,邊看邊記,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和知識的輪廓。當然,看一遍書就把所有的點都記下來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還會進行第二遍的閲讀,鞏固記憶。

以上的任務在考試前兩天就應該完成,那麼考試前幾個小時複習什麼呢?應側重在對大題的梳理上,每一個問題的條理都要很清晰明瞭,能一二三四地列出來,在答題時也要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歷史學習心得 篇4

其實歷史與理科不同,數理化可能在臨考之前是很難突擊的,但是像史地政這樣的文科在考試前抱一下佛腳然後拿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分數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下面一點點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課上儘量保證聽課的效率(當然對於想學文科以及歷史想拿高分的同學是肯定的啦)。如果實在做不到,也應該做到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至少對老師説過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印象,不要連這節課講的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不知道,這樣在最後總複習時才不至於一頭霧水。

練習題也要跟上進度,選擇題最好要自己全部認真地做,因為選擇題是對書上一些細碎的知識的歸納總結,我們看書的時候可能會很容易忽略的東西。三新上的大題我個人認為複習時可一帶而過,主要以複習提綱上的為主。

我在歷史考試之前的大約兩個星期就已經開始複習了,第一遍的複習要特別仔細的看書,要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內容也要看,如“歷史縱橫”,邊看邊記,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和知識的輪廓。當然,看一遍書就把所有的點都記下來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還會進行第二遍的閲讀,鞏固記憶。

以上的任務在考試前兩天就應該完成,那麼考試前幾個小時複習什麼呢?應側重在對大題的梳理上,每一個問題的條理都要很清晰明瞭,能一二三四地列出來,在答題時也要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我學習及複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學習心得 篇5

當前的大學聯考,歷史學科主要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論證能力、合理的邏輯思維組織能力、簡潔通暢的文字表達能力,這種表達既要符合題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決於某種教材。因此,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必須改變,一要設法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表達能力;二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一、工夫要下在備課上。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備課時一是備學生,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二是備目標,即明確教學目標;三是備教材,即明確課文的重點、難點內容;四是備教法,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類型,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只有選擇好正確適當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明確教學目的。教學應將大學聯考考情、考綱要求融進各單元、章、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應瞭解每一章、節知識點。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次,應用“導讀法”實施課堂教學。變“教”為“導”,變聽講、記筆記為思考理解和書面語言表達的過程,引導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對知識的綜合歸納能力和對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能力,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

三、注重習題課,精選練習,讓學生體驗成功。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對於學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觀點是“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 ”。説到底,我們學校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成功,教會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核心。通過教師的幫助和引導,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學生也學着教師的做法,自己獨立評析題目,運用有關原理來解析問題。這樣就內化了學生學習的動力,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這種成功感會激勵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關於高中歷史課教法的研究與探索 1、目前考綱在能力要求方面,具體提出的要求是: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論證能力、合理的邏輯思維組織能力、簡潔通暢的文字表達能力,這種表達既要符合題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決於某種教材。

根據上述這些要求,教學方法必須改變,一要設法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表達能力,二是源於教材、高於教材。具體做法:①高一、高二應用"導讀法"教學。所謂導讀法,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儘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分析歸納能力、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這種方法共分四步。第一步,凡講各章、節課文,具體講每一個目時,均一一列出子目,然後分析引導學生理解、記憶並記錄,每一子目的內容。第二步,只提示每一個具體目應列幾個子目,讓學生在限定時期內自己看書,作出筆記,然後分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修改筆記。第三步,凡講各目,不再提示,讓學生自己看書後分析決定應列哪些子目,並在規定時間內做完課堂筆記,教師與學生討論,藉以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靠攏,同時也使學生修正了各自的筆記。第四步,每一節課各目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做好讀書筆記,然後讓學生自己來講,講的正確即予肯定,不正確則讓另外的學生來補充,內容一旦完善便予肯定。實際上到這一階段,90%的學生都可做對。②高三年級應安排三遍教學過程。原因有三:一是大學聯考題覆蓋面廣,知識點分佈較合理,重點突出,命題角度新穎,難度體現了大學聯考的意圖,經得起推敲;二是閲讀、分析它尚可瞭解命題的規律;三是一切能力要求分別融會在各個具體試題之中,讀、思歷年大學聯考題便可在不知不覺中達到適應大學聯考的水平,從而提高應試能力。否則,要具體講這些能力要求,是很抽象和有些枯燥的。③應努力在教學中與其他學科橫向進行聯繫,促使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也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體説,歷史科教學,可以、並且應該:與地理學科聯繫;與語文學科聯繫;與政治學科聯繫;也可以與外語學科聯繫。

歷史學習心得 篇6

這次的黨史學習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中國共產黨在民不聊生、破敗不堪的舊中國誕生,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建立起富強民主的新中國,到今天有了建設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好局面,90年風雨歷程充滿艱辛與坎坷。我黨歷經戰火洗禮和歷史考驗,其歷史凝聚着無數革命黨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對此我們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共產黨歷史》由中國共產黨史出版社出版,本書第一卷編撰了從1921年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歷史 ,第二卷編撰了從1949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在這57年的歷史中,中國共產黨為國家的獨立統一付出了無數的鮮血與汗水,無數的共產黨人為了國家的未來臵生死於不顧,為了祖國的明天而付出寶貴的生命與辛勤的汗水。自從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在這風雨飄搖的時代走過了一段艱辛而漫長的路,犧牲了一批批優秀的革命黨人,自身也變得成熟與強大。從8月的八七會議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這中間有着多少艱苦抗戰的戰爭年代 ;從1945年4月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中間無數的黨員為國家的發展出謀獻策。

在這57年的歷史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國共兩次合作,在這兩次合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的未來所付出的努力。,中共召開西湖會議,正式以各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實現兩黨合作。

這是共產黨成立的第二年,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中共全面的分析中國的局勢,以國家利益為首位,積極配合國民黨北伐革命的指示。雖然中共當時沒有軍隊,也沒有領導權,但是無數黨人仍然為革命而努力。我們當代大學生需要學習我們黨員為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在我們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關心國家未來,為國家興亡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雖然我們只是社會中渺小的一份子,但我們絕不小看自己,我們的黨和國家都需要想我們大學生一樣無數默默奉獻的有志青年。

國共的第二次合作是1935年日本侵略軍侵佔我國,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號召國內一切黨派停止內戰,共同籌備抗日救國的鬥爭。第二次國共合作並不是非常順利的,但是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利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儘量不破壞合作統一戰線。從中我可以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興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國家危難時刻,我們黨員能夠以國家大局為重,一致對外。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與精髓,我們當代人需要的就是這種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的精神。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不僅照亮了現實,也照亮了未來。通過對黨史的學習,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過去,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現在從兩個‚牢記‛和四個‚求‛來説説我對黨史的認識。

一是牢記黨的理想信念,始終不忘黨的最終目標。理想信念簡單地説就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對於我們共產黨人,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為將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這就是

我們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動力和理想源泉。我們黨的歷史之所以有着如此豐厚的底藴,正是因為每一名共產黨人都牢記黨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犧牲,朝着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記黨的歷史經驗。歷史是一本嚴肅的教科書,我們的黨史,正是一部描述中華民族走出劫難、挺起脊樑的鮮活教材。黨史記錄着新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一個又一個奇蹟,這其中的經驗和智慧無不凝結於黨的歷史。

讓我從思想到靈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國共產黨最先進的思想、最偉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業洗禮。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靈震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一切。

一要‚求真‛。毛澤東同志曾説過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實踐表明,如果缺乏了認真精神,黨的執政能力就會削弱,什麼事情也辦不成。90年黨的歷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務實的教科書。‚不懂歷史的人沒有根,淡忘歷史的民族沒有魂‛。學習黨史,一定要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滿足於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缺乏系統的、辯證的學習、運用能力,要認真、系統的學習,全面、正確地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二要‚求深‛。歷史穿越時光的隧道,能常駐人心的常常是一個個並不恢宏的小細節,而那恰是歷史的魂魄。它傳遞出的情感價值,温

潤着一代又一代;它傳達出的信仰力量,激勵着一輩又一輩。學黨史,知黨史,需要深入學習、深入思考、深入應用。要由許多‚小細節‛裏品出‚大關節‛來。要潛心讀書、用心體會,全面系統的學習黨的歷史,防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杜絕想起來讀一點,忙起來丟一邊,必須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做到學不精通不罷休、學不深入不放手。各級黨員幹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多學、深學、學深、學透,要立足於研究性地學,而不是應差式地看,而且要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反覆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統的理解掌握黨執政興國的規律性,全面系統的繼承黨發展壯大的寶貴經驗,學會辯證的認識黨的歷史、借鑑運用黨史。

三要‚求實‛。實事求是,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學習黨史,也必須秉承這種傳統和精神。無論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黨的寶貴經驗,只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加以總結,才能使黨史有效發揮鑑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聯繫實際學,不能像讀天書一樣,不入心、不進腦;二要注重實效用,要注重發揮學習黨史對理論創新、資政育人乃至社會進步的積極推動作用。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消化運用,活學活用。學習黨史的目的是為了從黨史中吸取營養,提高素質,增強能力。黨員幹部要把學習黨史與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結合起來,從浩若煙海的黨史故事、黨史理論中淘金尋寶,增智長才,把學習黨史的熱情轉化為促進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鑑黨史經驗,解決好黨的建設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打好黨的組織的堅實基礎。

四要‚求新‛。黨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改革創新的歷史,不是教條,切忌照搬照抄。我們今天學習黨史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重點在與時俱進,在改革創新黨的建設。歷史之樹常青。黨的歷史是黨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們學習黨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歷史,就是要從中吸取成功的寶貴經驗,防止失敗的教訓在當前重演。要通過黨史的學習、借鑑和運用,使黨員幹部在思想認識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強、在推進科學發展上有新貢獻、在服務羣眾上新作為,不斷譜寫黨的建設事業新篇章。

學習黨史,必須深刻領會,用心思考;學習黨史,必須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以學促用。

黨的歷史像一條河流,曲折但是堅定地向着一個方向流動。穿行在90年的歷史長河,點點滴滴都閃爍着耀眼的光輝。我要做這長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獸還是壁立千仞都無所畏懼、堅定不移!我會一直堅定不移的擁護黨的領導。

歷史學習心得 篇7

在現代社會中,學習已成為人生的重要需求。從適應與發展兩大任務出發,樹立自主型的學習觀,自覺地、能動地、有目的地從事學習活動,“懂學”、“會學”,已成為時代對人的迫切要求。

對於歷史教材學生一般都能看懂。在歷史領域裏,“知”與“不知”的矛盾並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與少、深與淺的差異。對於歷史學習而言,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藉助參考書(《辭海》、教師教學參考書、教輔書籍等),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創造性地學習,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選擇信息的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進而達到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呢?首先,要把握一個根本點:準確、完整、系統、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歷史基礎知識

其次,要抓住兩個觀點:①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地歸納整理,構成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認識歷史,包括科學地評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等。在國中時,歷史對於我來説只是一門副科,只要考及格就行,當時我的歷史學習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只要死記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這隻適用於國中的歷史,並非是我今天要講的歷史的正確學習方法。所以,我強調一點:歷史決不是可以靠記憶就能攻克的簡單課程,它同樣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學的學習方法

我是從高二開始將歷史作為一門主科來學的,這是由於我本人特定的情況所決定,因為我很晚才決定選擇文科,在此之前我從未給予歷史足夠的重視,這可以作為一個反面的例子。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在我的同學中,越早重視它的人越輕鬆,而我對此認識比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它上面。我建議那些早已決定選擇文科的人,一定要從國中,最晚高一時就開始注意積累歷史方面的知識。它有一個知識沉澱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絕對不可以存有“臨陣磨刀快三分”的僥倖心理。如果時間充裕,就能夠詳細地瞭解歷史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將歷史分成若干獨立的部分,因為這會使你看不清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錯誤,而造成不能掌握歷史的真正內涵,也許在個別的細節題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綜合論述性的題,就只會出現將凌亂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況,留給改卷老師的不好印象,會大大影響你的得分。?

歷史是記憶量最大的課程之一,厚厚幾本書,內容多,頭緒繁雜,如果沒有科學的記憶方法,就很難把握好。我認為學歷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對比:古今對比、中外對比、背景對比、特徵對比……要善於將不同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在對比中掌握這些事件的實質。此外,課本非常重要。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根據老師的複習進度(但比老師的速度快一本書左右),在這樣一遍遍的複習中,我的收穫每一次都不一樣。認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層次就越深入,所以並非無效率的重複,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書上的時間就越少,進度就越快。同時輔之以習題,這樣,到了大學聯考前,我雖未達到“在腦子裏翻書”的境界,但也對教材相當熟悉,最基本的史實記得很牢固。歷史對文字組織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時一定要多加鍛鍊,多做些文字題,不要圖省事而只做選擇題,不願練習問答題、材料解析題。而且這對語文的寫作能力也有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慮組織語言。歷史和政治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鮮明對比:歷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實中,偶爾穿插幾行結綸、規律之類的亮點,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政治則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論敍述中點綴若干事例,有的是從正面加以強調,有的從側面給予反證。在歷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論體系”這兩條主軸兩側,分佈着各式各樣經過細心挑選、適當排列的客觀事實。歸根到底,學生要做的“就是一一對應”。知道哪個年代發生了何等史實及前後因果叫縱比;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發生了類似史實的分析叫橫比。政治中哪一個提法由哪些論據支持或這一論據是針對哪個提法而產生的,必須區別清楚。於是在無數單選、解析、問答的磨練中,你日漸熟悉的知識點終於織成了一張網,將每一道考題牢牢地攬在其中,而不放過一條“漏網之魚”。?總之,歷史是需要不斷積累的一門課程,只有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收穫,學好了歷史,不但可以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而且可以為明天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偉大祖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正等着我們去探索追求!

歷史學習心得 篇8

歷史是門嚴肅的學問,嚴肅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學。但是我對歷史卻似乎有着無窮的興趣,從來不會把它當作負擔或累贅,反而越學越想學,許多別人很頭疼的知識點,對我而言,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掌握了。其實我的“訣竅”,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歷史趣味化。

首先,我總樂意把自己“代入”歷史。歷史是人的歷史,是我們先輩的生活。我會把自己想象成當時的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來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經過與結果。

比如,有時,我把自己變成一方諸侯,在亂世中求生存,在面臨亂世紛爭時,儘自己的才能來使自己強大;有時,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想辦法在當時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異彩。

我習慣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時候,一邊走一邊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針中,就彷彿在腦海裏自編自演了一部《三國演義》。這樣,歷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現實與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聯繫現實來學習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歷史事件的影響與意義。因此,我經常從現實出發,採用假設法來學習歷史。我常常想:“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們現在會怎樣?”比如,“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會怎麼樣?”也許,沒有鴉片戰爭,我們就不會流失那麼多金銀,淪喪那麼多領土,也就不會遭受那麼多苦難;可同樣,也許我們就不會有轎車,不會有樓房,沒有民主的共和國。有時候隨着知識的進一步深化,我會不斷髮現自己以前的假設存在缺陷,或是這個假設就不應該存在。比如,我當時的這個鴉片戰爭假設,現在想來,問題就很多。但在剛接觸一個新知識時,正反面都考慮進去,有益於我把歷史學得更全面更透徹。

對於那些無法按照邏輯記憶的,如時間、地點之類的知識點,我習慣把它們寫成一張張紙條,貼在鏡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這樣就不需死記硬背,每天早晨起來就有意無意的看一眼,幾天之後,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記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學習歷史的三點心得,學無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會發現出許多比我好的學習方法。

歷史學習心得 篇9

一:“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陳勝。(語見《史記》。)

這句話雖然有時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時候卻是破壞性的。因此,這句話也就成為後來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暴力的發動機。它是爆炸中國社會縱向基礎的炸藥,一次次破壞了中國社會整體結構的穩定。

在同一個時代,有三個人説過類似的話。項羽説的“彼可取而代之”,體現了一個貴族子弟的自信。劉邦説:“大丈夫當如此耳”,體現了一個小官僚對豪華奢侈的嚮往。陳勝説:“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體現了一個生活在低層的農民的悲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關羽、張飛。

雖然這句話不見於史書,但歷史就是這麼傳説的。所以也就幾乎成為歷史了。

這句話雖然很樸素,很平凡,但卻是最真實的反應了橫向貫穿中國社會的“義”的哲學。這句話不僅僅可以用來説明友誼,也經常可以被用來描述愛情。雖然也經常成為幫派或者黑社會的信仰,但更多的時候還是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友誼。包含在這句話裏的“義氣”哲學,就是中國歷史上人與人之間維繫橫向關係的紐帶。

排列在前兩位的這二句話,一縱一橫地刻畫了中國社會的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這句話講述了一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辯正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因果關係,也就是中國歷史變換的契機。

中國歷史之所以能夠穩定的原因,就在於人民大眾能夠和諧地“載舟”;而中國歷史之所以動盪的原因,則因為人民大眾風起雲湧的“覆舟”。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對這句話的再次註解。

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這句話見於諸葛亮的《後出師表》。雖然《後出師表》有可能是後人偽託的,但這句話卻真實地寫照了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這句話是“只求過程,不計結果”的這種心態的自然流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對這句話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桓温。

這句話濃縮了中國歷史上的所有醜惡,也是中國官場文化最卑鄙行為的能源。它成為了滋生社會邪惡的恆温土壤。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對這句話的贊同,都應該成為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上的理由。

這句話的原文是:“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最初説出這句話的人雖然是晉朝的一個將軍,但後來卻被讀書人廣泛引用。

第四第五這二句話,都是後來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流傳相當廣泛的名言,這二句話分別從兩個終端描述了中國古代活躍在上層領域的精英們的思想追求。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首相,以賢著稱,而恆温是一個手握實權的將軍,頗有功名。説這二句話的人雖然文武不同,但它們卻剛好代表了古代的精英分子的不同追求,要麼是“鞠躬盡瘁”,要麼是“遺臭萬年”。不過雖然是“遺臭萬年”,有人的卻自以為“縱做鬼,也幸福。”

六:“精忠報國。”——岳飛。

其實這句話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個意思。但因為這句話是武將説的,所以聽上去更直爽一些。

文臣的“鞠躬盡瘁”,武將的“精忠報國”,支撐了中國歷史的沉重脊樑。

七:“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這句話雖然説的是個人行為,但聽上去比“精忠報國”大丈夫氣概還要更濃一些。所以也顯得更豪邁。

説自己而不説國家大事,卻只讓人見其英氣勃勃。但由於説得比較委婉一些,所以不如岳飛的“精忠報國”為大眾熟知。

八:“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曹操。(語見《三國演義》。)

這句話是曹操成功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自私自利的人的真實心態。曹操雖然是個十分有才能的人,卻也是一個性格十分惡劣的人。

所以歷朝歷代為曹操翻案的人基本上也是這樣的一羣人:他們雖然富有才能,但人格卻很卑鄙。他們希望通過為曹操正名的機會,為自己的種種醜惡行為辯護。曹操也就因此而成為中國上自私自利者的教主。

九:“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同,和岳飛的“精忠報國”也不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是一種為名譽而個人奮鬥的意識流露。

這句話和前面的那一句“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是二個極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是對歷史的反動;“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則是對歷史的正動。

十:“莫須有。”——秦檜。

這句話濃縮了中國歷史上官場的一切黑暗,也使得法律的神聖成為一句空話。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載舟覆舟的過程,就是因為有這“莫須有”三個字在作怪。所以這三個字,就成為歷史上所有的皇朝走向腐敗的催化劑。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只知道水能“載舟”、“覆舟”,卻不知道水從“載舟”到“覆舟”的過程的轉變是因為什麼原因。

其實,歷朝歷代的官場政治鬥爭的起因就是因為這個“莫須有”,結果也是由於這個“莫須有”。這個“莫須有”,就成為歷史行船的航道上的一塊巨大礁石,當一塊塊的巨大礁石佈滿了航道時,翻船是免不了的了。

秦檜到底是個宰相,聰明人,只一句話就概括了官場的特徵。作為這三個字的正確實踐者,秦檜的人品官品也可想而知,就憑這一句話,任何為秦檜翻案的徒勞就顯得多餘。

有了這個“莫須有”,躲躲老貓可以死,喝喝開水可以死,睡睡覺也照樣可以死。

講了這十句話的人中間,有二個皇帝(劉備、李世民),四個王(陳勝、曹操、劉備、李世民)、四個宰相(曹操、諸葛亮、秦檜、文天祥),五個將軍(霍去病、岳飛、關羽、張飛、桓温),二個狀元(秦檜、文天祥),一個農民(陳勝)——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有重複。總結一下這十句話的標籤就是:帝王將相,狀元農民,(異族入侵),成者為王。

不要看中國歷史洋洋灑灑,長達五千年;據説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翻起”。然而幾千年的歷史翻滾變化,基本上也沒有超出這十句話的範圍。理解了這十句話,你就理解了中國的全部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epjj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