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精選13篇)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精選13篇)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1

35年來,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嶇、坎坷的山村小路;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精選13篇)

35年來,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愛的山村孩子;

35年來,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艱苦的山村教學;

35年來,她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個孩子……,做一棵大樹、守望那片深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5年的堅守做到了。

她就是20_年度“感動奉新士佳人物”,20_年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_年宜春市最美勞動者、道德楷模,20_年張麗莉式優秀教師,20_年全國模範教師龔全珍式好乾部、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的女教師支月英。

一、山村講台,默默地堅守

____年,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通過考試,毅然選擇宜春地區(現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鄉泥洋村國小當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顧家人的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車的泥洋國小,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

一到目的地,她發現那裏比想象中的還要艱苦的多,學校地處奉新和靖安兩縣交界的泥洋山深處,這裏交通不便,離最近的車站都有20多裏,師生上學全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爬行。山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食品稀缺,支老師象當地人一樣,自己動手種菜做飯。

當地老百姓十分疑慮,這外地姑娘能堅持下來嗎?是不是想過渡一下,過不久就溜掉,這話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窮,前些年,教師如同走馬燈似的來了又走。過了一年又一年,家長們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堅持下來,還看到她無論颳風下雨、結冰打霜,她一個個送孩子回家,跟他們聊聊,像自己親弟弟、妹妹一般對待,他們才信任這位姑娘了,於是議論開了,“嗨,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會用心思教好我們的孩子!”但也有風言冷語説的,莫想啊,你看咯,頂多兩年就會走掉,我們這地方哪能留住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軀,為山村孩子遮風擋雨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她留在大山與一雙雙渴望知識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唱歌跳舞……,家長們看在眼裏,喜在心頭,頻繁翹起大拇指,讚不絕口地説:“嗯,這姑娘不錯,是位好老師……”當然,這個“好”不是短暫一兩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個、兩人或幾個人説了算的,要得到長久的口碑並非這麼簡單。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資只有二十幾塊,有些孩子交不起學費,支老師總是為學生墊付學費、買文具,有時甚至把自己買米買菜的錢都墊上了。

窮山村的學校破爛不堪,她買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風拒之窗外,學生在教室裏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資只有幾十塊錢,有些孩子交不起學費,家長遲遲不讓孩子來報名,支老師總是自己為學生墊付,墊着墊着,有時買米買菜的錢都不夠,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2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各自把各自的網格管好、管嚴、管緊,各自把各自網格內的人員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後到我這彙總簽字上報。”__村黨總支書記汪貽平明確“兩委”幹部網格責任,把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細化壓實。__村充分利用“向心聚力、三網共治”載體,全村劃分為 6 個網格,每個網格明確一兩名“兩委”幹部包保,同時發揮黨羣議事點作用,發揮黨員、村民代表作用,把疫情防控的各項任務都交給網格,像一顆顆旗子下在網格點上,時時掌握網格動態信息。全鎮 14 村居依託“三網共治”113 個網格,明確村居網格員屬地責任,湯溝鎮武漢返鄉人員信息排查人員準確、上報及時、信息全面,與村居幹部落實好網格責任是分不開的。

“到村入户務必做好自我防護,你們不是隻為自己負責,也是為了大家負責,這個時候,不能逞強。”每次下網格,到村入户排查摸底,陪同醫務人員跟蹤檢查在家自我隔離的武漢返鄉人員前,早映村黨總支書記汪貽武都會多嘮叨幾句,生怕大家放鬆了自我防護。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太多“逆行者”,村居幹部算是其中最接地氣的,他們面對的是春節前廣大在外務工返鄉人員,這個春節農村很寧靜,但情況也很複雜,形勢似乎比村幹部們認識到的更為嚴峻,他們絲毫不能懈怠。

發動村民羣眾,我們就是“門神”

村幹部就是村子的守護者。“在網上看到有個比喻很形象,我們就像村民家裏門上過年貼的“門神”,我們替村民羣眾把好這個門,把疫情關在門外。”黃__黨總支書記宣義劍開玩笑説。比喻固然形象,玩笑也很輕鬆,但責任很是沉重。村民羣眾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村幹部説一百遍,似乎在他們眼裏,都是多餘的廢話。我們當“門神”,村民就要自覺關門,我們不僅要防控疫情,還要看住村民,讓疫情不在這裏傳播。村民羣眾自我防控意識至關重要,一定要發動羣眾,共產黨人的法寶就是依靠羣眾,疫情防控,貴在羣防羣治,羣眾不參與,疫情難根除。村居幹部在鎮黨委政府領導下,紮紮實實做好輿情引導、防疫宣傳,村上大喇叭喊起來,小喇叭動起來,橫幅拉起來,宣傳海報貼起來,一封信發到人手一份,把手機都用起來,抖音短視頻、微信發起來,能用的宣傳手段一樣不落。持續的宣傳之下,村民羣眾的自我防護意識不斷增強,紛紛響應,主動參與,採取各種方式,嚴防人員流動,取消各種宴會、聚會、集會,賓館、餐館、網吧、菜市場等全部關停,現在村幹部要到所轄的自然村開展排查檢測,都要提前跟村裏人申請。村民羣眾都説,村幹部是我們的“門神”。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3

在疫情這段時間以來,我們除了看到疫情的形勢一步一步好轉之外,我們還了解到了一位勇士,他就是鍾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今年83歲了,但是他卻有着38歲的心態,積極運動健身,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所有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美好詞語,他在這次疫情中實際行動,他的一往無前,他的以大局為重,都讓人對他非常尊敬,更將他是為英雄。

鍾南山院士從醫以來到現在,已經獲得過非常多的榮譽,也為國家做出過許許多多的傑出貢獻,所以在鍾南山的這個名字之下,承載着榮譽與光環,在這些榮譽與光環之下,鍾南山院士始終本着自己的初心做事情,始終將人民的安危放在第一位,這樣的勇士又怎能不讓人尊敬呢?而在前段時間裏,已經承載着許多榮譽與光環的鐘南山院士,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

根據早前相關消息的報道稱:富士康集團聘請鍾南山院士擔任富士康新冠肺炎相關防疫工作以及復工事宜的總顧問。其實該集團會有這樣的安排,邀請鍾南山院士為他們的復工進行防控的安排和指導,是可以理解的,一定程度上來説,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安排。因為富士康有着很多的員工,據相關消息顯示,富士康的員工是全球範圍內員工數量最多的集團之一,這幾十萬的員工如果遲遲不復工,那麼所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不僅對企業來説是一個影響,對於員工來説也是。

那麼在員工數量那麼多的情況下,要將每一位員工都妥善安排好,將整個集團的復工措施落實到位,就需要有一位有經驗的專家過來幫忙協助,那鍾南山院士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同時,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鍾南山擔任總顧問這一職,是無償進行幫助的,包括有需要鍾南山院士團隊進行協助的時候,都是無償進行對其集團進行幫助的,這樣的舉動就更讓人佩服了。最後,還是希望疫情能夠早日結束,讓全球人民都能儘早回到往日的生活狀態中!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4

52年時間,魏德友始終堅守在兵團第九師161團二連,放羊、巡邊,他一直做着這樣看似平凡但讓人感動至深的事。連日來,魏德友老人巡邊的事蹟,在我區各族幹部羣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質可歌可泣,堅定的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欽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崗位,為兵團事業發展不懈奮鬥。

兵團第七師131團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掀起學習熱潮,擬定學習計劃,組織1300餘名黨員幹部認真學習先進事蹟,並組織召開學習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先進事蹟的理解,形成立足崗位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

兵團第十三師淖毛湖農場組織全場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羣眾,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甘於吃苦奉獻、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

7月29日,看到《新疆日報》刊發的《向巡邊老人致以崇高敬意》的消息後,塔城地區政協工委、地委編辦、地區紅十字會住裕民縣阿勒騰也木勒鄉阿勒騰也木勒村聯合工作組成員張春明説,魏德友老人屯墾戍邊的精神讓自己感動,心中有祖國、用心愛祖國,他的精神值得自己用心學習,而今自己的住村地點就與161團臨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今後會以魏德友老人為榜樣,立足基層工作,服務奉獻各族羣眾,傾心盡力去完成“訪惠聚”各項工作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61團職工張華説,魏德友老人身上所體現的愛國情懷值得大家深思與學習,裕民縣有全國聞名的小白楊哨所,魏德友老人就如哨所旁那筆直挺立的白楊樹,紮根邊疆、頑強生長,默默戍守着祖國的邊防,他吃苦就是為了大家生活的甜美,他做的事既是平凡的,又是偉大而光榮的,他永遠是各族幹部羣眾學習的榜樣。

“同飲一方水,同在一片藍天下,魏德友老人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愛國愛疆的高尚情懷。”裕民縣哈拉布拉鄉居民徐長生説,哈拉布拉鄉與161團毗鄰,早就知道魏德友老人的感人事蹟。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但只要大家心有祖國,心有人民羣眾,甘於奉獻,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績。

裕民縣81歲的居民蔣超説,魏德友好樣的,他心有祖國、心有邊疆,為了巡邊而甘於奉獻,什麼時候,中華民族都需要這樣的偉大精神。雖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依然會以魏德友為榜樣,時時刻刻把祖國裝在心中,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要能捨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儘自己的一分力量。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5

“戰爭年代有戰鬥英雄,和平年代有張桂梅這樣的英模。共產黨員就沒有退休一説,我要向張桂梅學習,把自己當成戰鬥員,思想上永不退休,像張桂梅一樣發光發熱,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傳遞正能量。”省文化館的倪金奎説。

省京劇院的刀承富感慨:“我從小也是家庭貧困差點輟學,因遇到好心的班主任,幫我向學校申請了每月6元的助學金才讓我完成學業。1959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學後,也因家中貧困無力支持上學,班主任再次幫我向學校申請了50元路費來到昆明,我又到省民委申請到50元后到達北京讀書。我非常感謝黨和政府,進校後我第一時間申請入黨要報效祖國。如今退休了,我要以張桂梅為榜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繼續發揮餘熱,並教育自己的後代子孫熱愛教育事業,報考師範類大學,做像張桂梅那樣的老師,一生無私奉獻教育事業,報答黨和國家的恩情。”

其他老同志也紛紛表示,要學習張桂梅愛崗敬業、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學習她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品德情懷,學習她對黨忠誠、永葆初心的堅定信仰,做到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匯聚正能量、助力新跨越。

活動當天,老同志們還參觀了省檔案館“紅軍長征過雲南”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展覽。通過緬懷革命先烈,回顧黨的光輝歷史,老同志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表示將不忘初心,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發揚堅忍不拔的長征精神。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6

近日來,各大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的先進事蹟進行了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為當代愚公。黃大華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党支書,從60年代開始,歷時36年,他帶領全村羣眾,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繞過三重大山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該村滴水如油的歷史。讓人稱奇的是,在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參與修造下,該渠經過評估,質量過硬,設計合理,可以這樣説,他們創造了自己的工程“奇蹟”。

黃大發憑藉忠誠的信仰、驚人的毅力、憑藉開展羣眾工作的出色能力帶領基層黨支部和村民,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是讓人敬仰“當代愚公”,是我們廣大黨員的一面旗幟,值得我們廣大幹部學習。

學習黃大發同志善於團結羣眾。

他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裏的難題。他把羣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真正做到了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工程途徑三個村,十餘個村民組,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注重思想宣傳説服,大家心理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黃大發45年的要幹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學習黃大發同志堅忍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

在當代大環境下,修造這樣一個水渠也許算不上一個大工程,但對於閉塞貧困的小山村來講,要成功卻要面臨重重困難,包括資金、技術、人力等各個方面。黃大發同志堅持黨員幹部帶頭幹,遇到困難自己先上,面對艱險從不退縮。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失敗,黃大發明白光靠蠻幹是不得成功的,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半文盲的他,從零起步,一個字一個字地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後變成了專家。黃大發有着難以想像的決心和毅力,他36年來一件事,一輩子一個目標,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

脱貧攻堅的路需要千千萬萬個黃大發,需要千千萬萬個新愚公,需要他們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的共產黨員精神。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7

近日,一則關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3名黨員為了保護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而英勇犧牲的新聞受到廣泛關注。英雄未逝,只是長眠。他們踐行了“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忠誠為黨,履職盡責,當為廣大黨員幹部的時代楷模。

堅定信念,一心為黨。黃羣、宋月才、姜開斌三位同志面對颱風和巨浪,捨身忘我,信念如磐,用自己行動詮釋了黨員幹部敢為人先,奮勇向前的高尚品格。唯有初心方能堅韌,唯有使命方能堅強。他們始終把理想信念、對黨忠誠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正如陳毅同志所説的“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讓信仰之花時刻綻放。

敢於擔當,一心為民。在風急浪高的海上,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讓國家重要財產免受損失,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海洋上空。

勇於奉獻,保家衞國。為了國家財產和軍工裝備,黃羣等人面對着狂風巨浪衝向碼頭,加固試驗平台纜繩,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視同志生命高於一切,關鍵時刻站出來,危急時刻豁出去,用自己的英雄壯舉保護了國家財產。作為黨員幹部,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他們,用生命之軀踐行入黨承諾;他們,用奮發有為彰顯責任擔當;他們,用無私奉獻讓黨旗高揚。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8

近日,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再傳利好消息,早稻加晚稻實現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在新聞發佈會的現場,袁老開心得像個孩子,並表示要從90後一直搞到百零後。袁老對事業的孜孜以求令人感動,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有這麼一位“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為青稞增產貢獻了自己一生的力量,他便是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博士。

31個春秋的矢志研究,先後主持選育20餘個青稞品種,為西藏糧食產量突破100萬噸作出了傑出貢獻,僅藏青20__一個青稞品種,便為西藏農民增收7個億。作為西藏首位藏族農學博士,有人説: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裏,都有尼瑪扎西的科技貢獻。就這樣一位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户家裏”的優秀科學家,卻在20__年9月5日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途中,遭遇車禍,不幸犧牲,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初心使命。

我們永遠懷念尼瑪扎西同志對家國的樸素情懷。1966年出生在西藏一個平凡家庭的尼瑪扎西,也經歷過一段曲折的童年曆程,那時家中的青稞總是不夠吃,家人只能依靠製作陶器換取口糧。這樣的經歷使尼瑪扎西從小便懷揣着一個種好青稞的夢想。在夢想的指引下,尼瑪扎西努力學習,國小、中學、大學,尼瑪扎西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後,進入西藏農科院工作的尼瑪扎西獲得了前往加拿大深造的機會,導師本想留他繼續攻讀學位,但接到單位來信的他,卻毅然放棄機會回到國內。這樣的放棄不僅一次,本有機會留在國外研究中心工作的他,卻又決然回到了工資收入只有國外十分之一的西藏農科院。別人問他,他總説是黨培養了他,西藏需要他,祖國需要他。

我們永遠懷念尼瑪扎西同志對事業的堅貞熱愛。糧食育種工作是一項極其枯燥繁瑣的工作,更遑論是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青藏高原培育青稞,但尼瑪扎西一紮便是31年,潛心於青稞育種研究和推廣,甚至一年內也只休息三天。農科院院長辦公室的門上總是掛着出差、下鄉的牌子,只要一有時間,尼瑪扎西便卷着褲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區的每一塊田間地頭,推廣青稞品種、示範講解種植技術,忙得經常忘了吃飯,只能簡單地糌粑就水解決。每次同事在監控中查看試驗田青稞成長情況時,總能看到院長瘦削的身影在田中站立。正是對事業的無限堅貞熱愛,支持着尼瑪扎西攀上了一道道科技的高峯。

我們永遠懷念尼瑪扎西同志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作為一名學者型領導,尼瑪扎西的級別已經不低了,很多事不需要親力親為,但一到了項目研究上,卻變得異常執拗,從宏觀把控到項目申報書的小標題,事無鉅細,他都十分關心。但對於自己的榮譽方面,他總是淡然面對,因為要下鄉,申報院士的材料也只是請同事幫忙把論文彙總了事。相較於名與利的煩擾,他看中的是西藏農民的福祉,他選擇的是把糧食安全緊緊握在羣眾的手裏。縱使自己的身體很差,也從不在同事面前談論自己病情,但院裏的援藏幹部下鄉時,他卻總是擔心叮囑要帶好氧氣;一位陌生的大學生來信求助,他毫不猶豫地資助了三年,結果這位學生也追隨他的腳步進入了青稞研究領域。正如他所説,我是為青稞而生,就想一直做青稞。

青稞熟了,但卻再也不能在青稞叢中看到尼瑪扎西的身影,他雖已離去,但他的貢獻將永遠鐫刻在青稞育種的歷史豐碑中。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9

請允許我將您比作豐碑,因為您在我心中是那樣的高大。有一種靈魂可以守望人間,有一種信念可以屹立不倒,有一種精神叫做永世流芳。

淚水浸濕了眼眶,心靈受到了無比的震撼,誰説平凡不可以演繹高尚,誰説樸實不可以換來尊崇。劉瓊芳同志,一名普通的醫護人員,用一顆樸實之心演繹了一場人間大愛,實踐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莊嚴承諾。

大愛是無私的。劉瓊芳同志用她無私的心靈給每一位患者帶去了希望。56年,一年365天,是的,無私是需要勇氣的!她做到了。她真心關愛每一位患者,她熱心幫助每一位病人,她用高超的醫術和無私的心靈向人間播撒着希望。她是黨的女兒,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無私的奉獻給了黨的事業。

大愛是一種執着的守望。她執着與自己的職業。他熱愛醫生這個職業,她每天都是早來晚走,將醫院當做自己的家,將病人看成自己的親人。這種熱愛,不是她的一句語言,而是病房中一個熟悉的身影。她守望者自己的麥田,守望者生命的尊嚴。她將救死扶傷作為天職。她是黨的好女兒,她執着着對黨的承諾!

大愛是對責任的默默承擔,責任是一種心靈承諾。救死扶傷,是一個醫生的天職,而劉瓊芳同志將這個天職演繹到了極致。如果不是她的心中裝滿了責任,她又怎能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她知道,她對病人有責任,對醫院有責任,對這個社會有責任。她愛她的病人,她尊重他的病人,她將挽救生命作為了她至生的責任,是黨給她的神聖責任。

大愛是一種無言的傾訴。真正的高尚從不需要標榜,真正的美德會在不經意間已經流進了你的心房。真正的愛從不用吹噓來表達,而是從一舉手一投足間自然流淌。劉瓊芳同志,用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大愛,感染了我們。她用自己的一生來無言地向黨傾訴,她沒有辜負黨的栽培。

問何謂大愛,我無法用語言詮釋。但大愛已然在世間流傳。做一個有大愛的人,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努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需要用愛來武裝自己,用真愛來激勵自己。

對於劉瓊芳同志,我感動之餘,也暗暗地為自己樹立了榜樣。我也要做一個於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有大愛的人。她就像我的精神豐碑,引路明燈。

去用行動實踐吧!讓大愛滿人間!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10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蹟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為“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党支書,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幹部羣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如油的歷史。當地建築公司曾經重新評估過工程,認為質量過硬,尤其是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堪稱工程“奇觀”。但就是這樣一位老支書、一個基層黨支部、一羣山村裏的村民,愣是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脱貧攻堅的不屈之路,展現出了一個支部就是一盞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黃大發憑藉忠誠的信仰、憑藉驚人的毅力、憑藉開展羣眾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輩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層實際、靈活實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於團結羣眾。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脱貧攻堅任重道遠。黃大發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裏的難題。他把羣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做到説服不壓服、講理不武斷、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修渠放炮炸山時,落石砸壞了村民房頂,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沒有發火,很快説服村民平靜情緒,並於當晚親自到農户家誠懇地進行補償。工程途徑三個村、十餘個村民組,遇到了許多阻力,他要求身邊幹部“做事要大氣,不要氣大”,挨家挨户宣講修渠的道理,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了心結。大家心裏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黃大發45年的村幹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開好“院壩會”。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好“院壩會”則是貫徹羣眾路線、瞭解羣眾訴求、解決羣眾難題的有效途徑。黃大發常説,有事要開“院壩會”,沒有“院壩會”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搞一言堂,遇事召開羣眾會,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組織動員大家為全村發展出謀劃策。修渠缺資金,會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幹”,説到了鄉親們心坎上,大家二話不説,立馬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拿到集市去賣了換錢,當天晚上就湊齊了救命錢。看着一堆皺皺巴巴的鈔票,黃大發流着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證,拿命來換水!”

活到老學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宣告失敗。面對鄉親們的絕望與埋怨,黃大發冷靜總結了癥結所在,“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幹註定修不成功。”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時間,從零起步、從頭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後變成了水利專家。除了自己學,他還帶領大家學,並且號召集資修建學校,宣傳“娃娃有前途,必須要讀書”的道理。現在,許多村民講起水利建設頭頭是道,變成了“赤腳專家”。村裏還走出了30多位大學生,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文化村。

黨員幹部要帶好頭。黃大發認為,有困難黨員幹部要先上。秉承這樣的信念,他始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責任舉過頭頂,面對艱險打頭陣、遇到難題自己扛。看着離地300米的懸崖峭壁,村民們心驚肉跳不敢動工,“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不幹”,請來的專業施工人員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腰裏栓一條繩子就翻了過去,完成了測量工作。在老支書的感召下,小夥子們也紛紛把繩子系在腰上,開始了飛檐走壁的施工任務。採訪時,記者問他當初是否緊張,黃大發很淡然地笑着説:“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麼可怕的呢?”

堅持就是勝利。開弓沒有回頭箭,脱貧攻堅無退路。對於擺脱草王壩村貧困的命運,黃大發有着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他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懷着這最初的承諾,24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幾十年過去了,黃大發和草王壩人用雙手鑿出了奇蹟。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羣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的荒山禿嶺上,羣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10萬株蜜桔、李子已經開始有收益,牛羊養殖大户超過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將會勝利完成出列貧困村的歷史進程。那些修渠往事,記載着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像陳年老酒那樣歷久彌香。

公私要分明。“幹部幹,羣眾看”,黃大發堅信,只要幹部不搞特殊化,不謀一分私利,就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常把“公家的事怎麼硬都行,自家的事怎麼軟都成”掛在嘴邊。築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親自運回來。有一天趕夜路遇到了暴雨,運水泥的車陷入泥潭,他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護自家娃娃一樣看護着公家的水泥。家裏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補補,被他堅決拒絕,“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貪”。多年來,全村老百姓毫不猶豫地把修渠集資的錢交他手上,都説“放一百個心,黃老支書一毛錢也不會給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黃大發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在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上,千千萬萬位黃大發,正在自覺運用這永不過時的“黃大發工作法”,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發家渠”, 用行動爭做脱貧攻堅的先鋒軍,讓實幹凝聚貧困羣眾的信心決心,拿作風把牢集體奔小康的方向盤,把不忘初心的承諾鐫刻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11

無論在民族中學還是後來的女子高中,教學質量一直是張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為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裏,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裏鋪了兩張牀,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為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脱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説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牀,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裏很晚睡下,還要忍着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後,這名學生抱着張老師大哭起來,説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脣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牀,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説。

為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髮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捨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裏存着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説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後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她去參加黨的xx大前,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台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她把自己的xx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的榮譽證書,全部捐給了縣檔案館。她説:“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12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29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在潤州區和平路街道舉行。鮮紅黨旗下,93歲的何以範舉拳宣誓,成為全市最年長的新黨員。

一心向黨幾十載,年過九旬終入黨,這在建黨95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顯得別具意義。書記夏錦文對此作了專門批示:何以範同志把入黨作為畢生追求,鮐背之年光榮圓夢,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信念的力量,事蹟感人至深。要大力宣傳何以範同志一心向黨的情懷,執着奮鬥的品格,老當益壯的精神。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要心中有黨、在黨愛黨,進一步踐行“四講四有”,努力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何以範的入黨夢,可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胸懷救國志的他與同伴相約投奔浙江山區的革命根據地,未料途中遇到封城,獨自被困。為了生存,他參加了當地政府的一個招考,有了在汪偽治下端“公家飯”的短暫經歷。而這後來成為他遲未入黨的重要原因。

1948年,何以範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開始從事地下工作。但受當時環境限制,他沒有機會入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原因等,何以範的入黨願望又一再擱置,直到1957年被劃為右派。

1979年,獲得平反的何以範再次迎來入黨機會,但此時他心緒複雜:一方面,入黨是多年追求;另一方面,曾經的右派還有機會入黨嗎?1986年,單位領導找到何以範,問他是否考慮入黨。何以範一陣激動,但轉念一想:自己即將離休,入黨後還能為黨做些什麼?

離休後的何以範,也曾有過入黨衝動,但每想到自己年事漸高,已是“無用之人”,只能深藏入黨夢想。事實上,這20多年來,他為居民寫春聯,給學生宣講革命史,正用一件件“有益之事”豐富着自己“編外黨員”的形象。

2019年6月,一次擁軍活動中,何以範為子弟兵畫“雄鷹圖”時,“雄鷹展翅”再次攪動他的入黨夢。在諮詢有關部門並得到肯定答覆後,當夜何以範再也不能自已,用工整小楷寫下入黨申請書。

昨天,常委、組織部長秦海濤見證了何老的入黨宣誓。他動情地説,對黨心嚮往之70餘年,何老終於圓了入黨夢。這是信仰力量穿越時光隧道的歷久彌新,更加堅定了共產黨人的信念。真正的合格黨員是在感情上、思想上、行動上入黨,何老一人入黨,激勵帶動的是一羣人。

“雖然93歲了,但我覺得自己還年輕,因為共產黨人永遠年輕。”何以範説,他將以入黨為新起點,更好地老有所為、奉獻社會。

優秀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彙集 篇13

在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工作30年的滕啟剛從沒有收過徒弟,可院裏的年輕幹警卻都願意叫他聲“師父”。滕啟剛把教育兒子的堅持和韌勁兒,一股腦兒地用在了這些年輕人的身上,正如他的微信號暱稱“啟迪眾生,剛強自我”,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過滕啟剛的“指點”,獲益匪淺。

千山區法院立案二庭負責人呂晉鋒,剛參加工作時是一名法警,滕啟剛多次鼓勵他參加司法考試,成為一名法官。“開始時我覺得這是天方夜譚,要不是‘師父’,我無論如何想不到我會有今天。”

“司法事業長路漫漫,案子再多也沒關係,只要懷着司法為民的初心和秉持正義的決心,一件一件把它們辦好,一定會為人民羣眾帶來朗朗晴天。”呂晉鋒始終記得滕啟剛對他説的這句話,“我會心存懷念,接過‘師父’手中的‘接力棒’,把他的寶貴精神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審判員,這點事都不能自己完成,我還有幾年就退休了,你不把它學會,咋辦?”曾經擔任過滕啟剛助理的傅興記得滕啟剛對她的第一次“發火”,“開始我還覺得自己挺委屈,認為自己剛接觸行政審判,不懂很正常,‘師父’為啥要訓人,後來我才明白,‘師父’這是恨鐵不成鋼,着急啊。”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滕啟剛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身軀已化作千山上挺拔蒼翠的松柏,他的音容已匯入奔流不息的萬水河。他“對黨忠誠、奉獻人民”“堅守崗位、履職盡責”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個人,更激勵着他的同事們接過“接力棒”,爭做“燃燈者”,在奮鬥中勇往直前、代代延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d06zw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