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_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總結(精選5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_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總結 篇1

《大學》中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指,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質的具體存在。在佛家稱為色相。道家稱作有為。而既然有形質,就必定有產生這形質的根本所在。這就是我來到這裏通過學習感悟最為深刻的。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蔡老師上課中也講到:“做了再説是聖人,説了再做是賢人,光説不做是騙人!”

我想這也是學校的用人標準。作為部門負責人,以前在選聘教師的時候,更多的是觀注這個老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同時看是不是學生們喜歡的(授課教師授課滿意度調查),只要是學生喜歡、且教學經驗較豐富就可以了。現在對照這幾個標準,再想想學校當下的幾種現象:

1、僅注重教師授課技巧而忽略其人品,結果是犧牲了諸多的學生而成就其人,最終也是功滿而另謀高就,或是以成績作為要挾,本學期開學初就有個別高級講師出現這種現象,而且是在學校最缺人的狀況下提出加薪,而且一張嘴就是獅子大開口,全然不顧學校對他多年的栽培。當通過了解學生才知道這個老師也是那兩個班(上學期被安排帶這兩個班的課)學生意見最大的,直接反映這個老師上課講的都是專業術語,學生聽不懂,他就諷刺加挖苦,有時還罵人。。。

2、僅注重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忽略其人品,結果是教師為討好學生將滿意度評分高些,一味為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要求老師怎麼上老師就怎麼上。最終是學生越來越囂張且不把老師放在眼裏,出了校門也對學校大鑠其詞。這種現象一出來班主任們個個為此事而擔憂的同時,也倍感頭疼,畢竟班主任們不帶課只帶班,學生思想工作做的再好,可是任課教師的作法卻。。。。更有甚者,班主任明確要求學生怎麼做,有的老師為卻在教學生怎麼不“得罪”老師又可以不做(當然,這樣的老師已被開除,也很少)

3、教學能力不行但對學生很認真負責的老師,結果是學生煩他的同時也很尊敬他,在我們開學生座談會的時候,學生們表示,這樣的老師能提高教學水平就好了。我們也問學生,如果把這個老師換掉好不好,學生們都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好!問其原因,都説很喜歡有愛心的老師。最終是學校將這些老師送出去學習。

而針對這些現象,我們總結來總結去,長篇大論倒是不少,而我們學習的課程中幾句話就總結了,要是早學習,凡事就會做在先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素質課一直沒什麼多大成效的原因之所在吧。

做人先有德,中國文化最重視也是“德”,當“德”與“道”相契合時,與倫常關係相適應,這就是道德。有道德者可行之於天下,那麼,物有本末,德之根在於何處?孝,德之本也!

孝親,是德行的原點,德行是事業的根本。孝親使人形成感恩與誠敬的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執業態度,執業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執業生涯。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報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親過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也是古人説的“親親為大”的原則。

感恩的心從感父母之恩生起,仁愛之心也是敬父母開始,從而才會對他人,對事業,對團隊,對民族形成心的循環,是謂水到渠成。

那麼,做為一個人、一名教師,如何來追求做人做事的根與本呢?聽從聖賢人的教誨吧,先扎自己的德行的根,以人為本,以愛為神,以活為形,盡心竭力教好學生。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而事亦隨之而始、而起。無論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開始則必有終結,有緣起則必有緣滅。這也是自然萬物的一定法則。因而,做事情要清楚本末,做事情也一定要有始有終。

四十天的學習,有理論,也有實踐,但實踐的還不夠,畢竟是在“家裏”,在“家長們”的庇護下進行。而今在即將走向社會,除不捨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我們在力行中如何面對將要遇到的種種情形。正所謂:“預則立”。否則,弘揚傳統文化,不過就是一腔熱情!所以,這幾日反反覆覆讀誦老師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那段話:“做事的過程,不要忘記了你的初衷,不要忘記你的目標,不要走到半路意氣用事,逞一時之氣,會做下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要依教奉行,遵循道法自然,學會處處替他人設想,而不是強加於人,做事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一時,以防跑偏!”“一真一切真,所以當你的心是真正真誠,那其實所有的朋友對你都是真誠。人生,你面對的任何一個人,任何的一件事務,其實都是你的一面鏡子。當你對他好,他反射回來對你好;當你對他不好,他反射回來對你不好。所以人生就像照鏡子一樣,當我們一照隨時都是笑臉,代表你這個心是隨時隨地對人關懷,對人恭敬。所以,我們學聖賢學問的人,腦子裏面想不起來看哪一個不順眼,想不起來跟哪一個人過不去,每天想着都是大家對我們的關懷,我們要趕快提升自己,去回報別人對我們的肯定”。説實話,我覺得這些話都是專門説我的。所以,一遍遍反覆讀誦着。

當然我們可以不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堅持到底。我們可以不為,但要是已經定立志向,就應“勿畏難”,路遇艱難“勿自暴、勿自棄”,不忘初心!學貴立志!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我還是下決心來認真做,雖然之前已經在做了,但還不夠,畢竟只是一場場演講,自己還沒有真正力行呢,那只是個開始。如何做?帶着大家一起來做,畢竟我們面對的是幾千學生,他們背後又有多少家庭?如果我們把這個區的學生做好了,又可以帶動其他區的幾萬名學生了,那又是多少家庭啊!

力行從當下開始,不要等待,不要幻想天上的餡餅掉下來,不要企圖不勞而獲。從小我就有個習慣,“言出必行”説了算,定了幹!這正好應了《弟子規》中“凡出言,信為先”,我會認真考慮做事的先後,這是利益眾人的好事。

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工作都是創造性的工作,在此之前大家誰也沒有經歷過(針對我們而言)。我想如果大家一直都在做經歷過的事情,那麼只有開始也就沒有結果了。

做創造的工作信心最為最重要!心性修為一直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要謹言慎行、不妄語,尤其我們在演講時的語言,不能有虛誇的成份,要句句有據可循,如果為了説傳統文化的好而製造“善意的謊言”,一但謊言被拆穿,那麼帶來將是惡的結果!到那時,我們可不是在宣傳傳統文化,而是在破壞傳統文化了。其次,要將自己的存心定位在“處處是我家,事事是我事”的狀態,那麼“泛愛眾”就不那麼難了!有的學長們説,要是能跟在蔡老師後面,讓蔡老師親自帶領我們學習就好了,一開始我也有這種想法,但現在我不這麼認為。接近大師跟在大師後面,由大師親自教授,這固然很好,如果我們沒有一份立志弘揚文化而學習的存心,不去考慮老師背後的那份存心,即使是天天呆在大師的家中,又有何用?也不過是“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罷了。

力行應當是快樂的!在我們路遇困難時,我們不妨想想這裏,想想這裏的點點滴滴…在座的每一位學長們,讓我們將彼此的信心互相傳遞,共同攜手共進,將我們彼此的信心當做是我們力行時的後盾,路遇困難又何懼之有?因為我們走的是人間正道啊!

以上是我在這四十天學習的感受,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短時間內在還沒有完全“消化”的狀態下,不可能全面而又詳細敍述完整,僅將學習過程體會最為深刻的部分呈現給大家,不到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_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總結 篇2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藴。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着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着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禮儀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電視台的一檔節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鳳。幾個兒女為了爭奪老人的財產來到了這個節目,老人已經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滯的老人看着幾個兒女在台上脣槍舌劍,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來,老人是特別可憐的,可是老人的幾個兒女臉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讓人們寒心。難道現實的社會真的事利字當頭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和誰談利益,是你至親至愛的娘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娘是怎麼把你們四個人拉扯大的?孝順孝順,在孝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到順呢?

我聽過一句話,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是捨棄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精神。這個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現在一樣和平,不用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多關心關心我們的親人吧。

我們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沒有多大的用處了。但是咱們不能把它們當做累贅,他們是我們的寶貝。最值得珍惜的寶貝。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_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總結 篇3

冥冥中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引導着我們在向一個方向靠近,又彷彿所有積累下的困惑、憂慮、不解在剎那間得以理解和融通,當我們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拼搏人生時,當我們時時驚詫於人世社會中種種有悖常理之現象時,一絲隱約的不安抑或是顧慮湧上心頭,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這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的人們到底缺失了什麼?到底是趨於一個什麼樣的價值取向?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課程——《弟子規》,頓悟間,忽然悵然若釋,一切的不解和疑惑都好像有了方向和答案,“人生難得頓悟之時啊!”,通過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體會、分享,我深入並充分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結的精華,感受到了先師孔子總結的《弟子規》中其包羅萬象的為人之道、處事哲學、行為準則之魅力,恍然明白:這才是做人之根本啊!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多麼經典、深刻而又質樸的內涵啊,縱觀世界,哪個國家有我們這個民族積累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為後世留下了諸如《弟子規》這樣的傳統文化精髓瑰寶呢!但非常現實的客觀問題是,一方面,我們有着寶貴的傳統文化精神遺產,另一方面,國人卻多數無從得知甚至是排斥誤解,捨本逐末地在世俗名利場上竭澤而漁,一代又一代丟失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做人處事之根本,以致於社會上才有瞭如此之多的冷漠、無情、虛偽、失責甚至是道德淪喪,君不見,從 “我爸是李剛”到“官員醉駕公車撞人事件”,從“復旦學子冷視黃山救命犧牲警察”到“雲南中學宿舍再現學生自毆致亡事件”,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在網絡或新聞上看到一幕又一幕的令人驚歎之舉,太多太多無法理喻、違背常規的事件一次次肆無忌憚的衝擊着國人的道德神經,痛定思痛,從深層次剖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和人生價值觀的缺失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幸得以有機會了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探求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才不枉對於生命旅程的價值,一份厚重的歷史責任使命感頓時激情澎湃於心頭,我們再也不能沉默了,身為華夏五千年文明繼承的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從自我做起,身體力行的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同時帶動身邊更多的羣體去逐步瞭解、學習、接受和行動起來。

“傳承文明、繼承祖訓”,讓我們慷慨立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優秀道德品行,共同開啟一份“責任、使命、行動”的規劃吧!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_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總結 篇4

3 月18日—20日,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第一天上午是音樂的來自兩岸老師的同課異構課程,下午是美術的同課異構課程;第二天是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大陸和中國台灣嘉賓的致辭與授牌儀式;第三天是一堂來自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林泊瑩的體育課。

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老師講的都是七年級教材裏的一篇《小調集萃—沂蒙山小調》,之所以選擇這一課的內容,因為兩位老師覺得,民歌曾經和人們息息相關,但是現在卻越來越遠,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田園生活,而且隨着交通的便利,人們的地域性特徵逐漸淡化,民歌就失去了發展的沃土,而且現在的孩子喜歡潮流、喜歡搖滾、喜歡周杰倫、喜歡T-Fboy,民歌逐漸走向了末路,怎樣保護保護民歌,並使它發揚光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更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兩位老師鼓勵老師們的學生們學習民歌,因為民歌是我們的歌,走到哪裏也不要忘了根。針對孩子們不喜歡民歌,兩位老師也給出了建議,可以把民歌進行包裝下,讓民歌更加國際化,讓孩子們更喜歡。

在互動環節中,針對我校開始勛的課程,我諮詢了來中國台灣的張萬苓老師,因為當時我們學校剛開始開展勛的課程時,我朋友圈的家長,有的就開始質疑,家長們認為勛的課程不適合在國小開始,他們覺得勛吹起來沉悶,不符合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的氣質……,我就請教了張老師,問張老師:“您認為勛是否可以在國小進行開設呢?”張老師回答了四個字:“非常合適,因為勛比較便於攜帶,隨時可以拿出來表演,隨時可以拿出來秀一秀,這樣就會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個問題,我問張老師:“中國台灣的國小的音樂都開設了哪些呢?”張老師回答:“中國台灣的孩子們從接觸音樂開始,就先學習五線譜。國小階段八成的孩子會彈鋼琴,讓孩子們都學會的一項樂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課程是美術課,先是來自清華附小的張婷婷老師對清華附小的美術課的開展現狀,她説藝術不僅要畫出來,還要運用到生活中。清華附小低年級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感情與生活,會讓孩子們認識校園的雕塑、植物、建築等,並讓他們畫出來;中年級的孩子們會讓他們關注生活與社會,會讓他們畫一些學校附近的社區、菜市場等;高年級會讓孩子們關注歷史與文化,藉助清華大學的便利和優勢,帶領孩子們參觀清華大學,會讓他們畫出一些古老的景點,比如:清華大學的校門等。中國台灣的美術老師是採用表演的方式看圖書畫,我在現場錄了一段視頻,請大家觀看。(視頻播放)視頻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羅身邊的小鳥,讓孩子進行兩分鐘的介紹米羅的作品,這樣不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還鍛鍊了孩子們的口才表達能力。

體育課是由中國台灣的體育老師林柏瑩,為大家獻上的一節精彩的體育課,在參加培訓之前,知道有一節是體育,心想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會講跑?跳?投?……但是,當我拿到主辦方發的內部資料的時候,一看是龍拳,隨即百度查閲有關龍拳的相關信息,但是並沒有任何關於龍拳的相關信息,直到聽林老師的課後我才知道,原來林老師所在的學校叫龍門中學,龍拳就是林老師自己創編的龍拳操,並且的中國台灣火的很!(欣賞有關林老師的龍拳操的視頻)龍拳操,也經歷了幾個階段,青澀期-蜕變期-成熟期。大家欣賞林老師的龍拳一步一步的改變,(視頻播放)整堂課林老師灌輸的知識並不多,只學習了龍拳的第一節動作,着重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凝聚力和體育精神。

外出學習的這幾天,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晚上回到賓館,我也會用一句話來記錄一天的所感所想,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話。一、傳統文化不是走回頭路,它是一個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過程,是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二、讓我們用童心對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三、教師的最大成就感來自學生,而體育老師的心願是看到孩子們運動後的笑臉。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_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總結 篇5

一個國家要興旺發達,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與滋養。一個民族要發展繁榮,有賴於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為目標,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奉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共有精神家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學習傳統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經典的浸潤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好中國道路。

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承接傳統美德。因此,今天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文化視野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範疇,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學校來説,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內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優秀傳統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可以浸潤學生的心田,養育學生的精神生命。對全國1500多萬名各級各類教師而言,它們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都説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兩次考察過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兩河地區參觀訪問,那裏的文化非常燦爛和輝煌,而今隕落了,唯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息,並且在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沒有理由數典忘祖,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

深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是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許多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需要認真總結傳統文化教育成功的經驗,分析存在的薄弱環節,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學什麼就要精學,各級學校的課程內容已經較多,學生的負擔已經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精選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經典、最基礎的內容,讓學生掌握,有的甚至要熟記熟背,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要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構建大、中、小、幼乃至覆蓋全社會的傳統文化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取得生動活潑、特色鮮明、富於成效的研究成果,從而引領和推動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至於説,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不要有專門的教室,要不要穿長衫長袍,可不做統一要求,各地依據本地本校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

標籤: 心得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7vzp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