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

20__年,“非典”爆發,也把陳薇推向了歷史的舞台。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6篇)

當時,很多醫護人員感染了肺炎,陳薇帶領着團隊不分晝夜地攻關。

點擊播放 GIF 1.6M在先後奮戰了50多天後,他們終於如願研製出了“重組人干擾素ω噴霧劑”。這種干擾素對“非典”有抑制作用。

當1.4萬名醫護人員使用後,沒有一人染上肺炎。

而在這100多天的戰場上,她沒有見到過一次家人。

4歲半的兒子思母心切,看到媽媽在電視上出現,忍不住隔屏親吻。

除卻君身三尺雪,天下誰人配白衣,陳薇因此一戰封神。

20__年,“汶川大地震”。

陳薇再次臨危受命,擔任抗震救災防疫小組組長,在餘震不斷中率隊入川,艱苦戰“疫”兩個月,確保了大災之後無大疫。

同年,北京奧運會。

她又參與“軍隊奧運安保指揮小組”專家組,帶領隊員進駐20個主要場館,負責各場館的核、生、化反恐任務,成功處置了數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__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衞組織和各國政府,對於埃博拉患者的呼救聲視而不見,“全球性的不作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發的罪魁禍首。

而早在20__年,在多數國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了研究。

她敏鋭的覺察出:“埃博拉離我們也許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

14年後新冠肺炎的全球爆發,也證明了她當年的先見之明。

也正是在她的強烈堅持下,“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終於獲得了國家“863計劃”支持。

20__年,西非大規模暴發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並向世界國家擴散。

而此時,後知後覺的世衞組織隊伍,潰敗!

歐美多國援非隊伍,潰敗!

一時間,世界談“埃”色變。

又是危急關頭。

陳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線去,把疫情擋在國門之外!

在塞拉里昂,經過多個夜以繼日的攻關、多次的疫苗臨牀試驗。

陳薇團隊研發的世界首個20__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舉成功!

相關科研論文在12月23日凌晨發佈在了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這也實現了中國疫苗在境外臨牀試驗“零的突破”。

當地工作人員合力將陳薇託舉起來,拋向空中

在塞拉利昂,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別人因為埃博拉走了,中國人卻因為埃博拉來了”。連國家最高領導人,都要為她點贊。

三十年來,一次次與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無形戰場拼死搏殺,她從未畏縮不前過。

都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忘我地投入與奉獻精神,兒子也耳濡目染。

埃博拉爆發後,她的兒子麻恩浩,是中國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發後,到西非做志願者的中國中學生

圖為20__年埃博拉疫情後,母子兩人一起上台領獎

奔赴最前方的戰場,做好最壞的打算,準備最充分的方案,開展最長期的奮戰。

這是一名科學家的清醒,也是一名軍人的堅毅。

20__年,因功勛卓著,陳薇晉少將。成為當天晉升的唯一一名女軍官。

20__年,她與屠呦呦一起,被評為“20__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__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__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將軍披甲出征。

而之後,也就有了我們開篇的故事傳説。

“與毒共舞”29年,女將軍,威武!

大醫精誠,巾幗英雄

已經有太久了,出門時戰戰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風險。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盼頭。病毒的問題,完全可以靠疫苗解決。

就像陳薇院士所説:“疫苗是終結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這個武器如果由中國率先研製出來,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僅體現中國科技的進步,也體現了我們的大國形象!”

在與病毒搏鬥的過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實現真正的全民免疫。

“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跟不戰而降有什麼區別?

曾經有人問陳薇:“去疫區那麼危險的地方,萬一回不來怎麼辦?”

陳薇輕描淡寫地答道:“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着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除了熱愛,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願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也有些同事在轉業前勸她:“陳薇,你少搞些魔鬼課題研究。”

可是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等烈性微生物,在她的頭腦中揮之不去。這些東西既能用於戰爭,也能在和平時期導致疫情,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我希望這個世界上,再也不要因為埃博拉,讓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這個願望很難,但她一直在堅持!她不僅想為中國構建生物盾牌,也想用這個盾牌守護全世界。

她就像青山一樣寧靜淡泊,忍四時之落寞,渡寒暑之艱難。

當危險來臨時,哪怕冒着身隕的風險,也毅然抵擋奔湧而來的猛烈火焰。

不得不感慨,真正擔起民族重擔的,從來不是光鮮亮麗的流星,而是默默耕耘的國士。

對比某些抱怨環境待遇,在疫情期間避難外國的明星,這種感覺尤其明顯。

像陳薇院士這樣為國為民的人,才夠資格成為國民偶像。

“為了祖國的明天,我願做一塊普普通通的基石,鋪成一條小路,讓更多人走向明天”,

就是她踐行一生的箴言,也是她過去、現在及未來人生的寫照。

如果可以,請讓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蹟。也許某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會用一生追隨她的足跡。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最艱難的成功,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漢抗疫,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

1月26日,陳薇受命率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趕赴武漢,率領團隊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製等,與軍地有關單位迅速建立起聯防、聯控、聯治、聯研工作機制。

核酸檢測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抵達武漢後,陳薇帶領專家組僅用一天即完成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台搭建工作,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迅速形成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

為加快推進科研與臨牀有效融合,陳薇率領科研人員在病原學、免疫學、空氣動力學等領域展開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鑑定鏈條,精準診斷臨牀患者感染類型,率先在火神山醫院等3家醫院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臨牀診斷準確率和治癒率。

疫苗,是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漢,陳薇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爭分奪秒開展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這是一個個值得銘記的閃光時刻——

3月16日,陳薇帶領科研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國內第一個獲批正式進入臨牀試驗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臨牀試驗接種的108位志願者,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

4月12日,該疫苗開展二期臨牀試驗,成為當時全球唯一進入二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談及疫苗研發,陳薇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成功進入臨牀試驗,是我國科技進步的體現,也是大國形象、大國擔當的體現,更是對人類的貢獻。”

建設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與產業創新中心,是陳薇的夢想。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她一直在為此積極建言、大聲呼籲。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這是陳薇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面對已知和未知,她帶領團隊時刻枕戈待旦,不斷超越自己……

採訪手記

在陳薇看來,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在數十年如一日為國奉獻、為民解難中,陳薇和戰友們竭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倍放大自己的價值。

作為一名軍人,她聞令而動、敢打敢拼,展現了鋼鐵戰士的血性本色;作為一名黨員,她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一名院士,她領銜研發全球第一個進入二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絢麗的奮鬥篇章。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

1988年,從浙大化工系畢業的陳薇,還是一個鵝蛋臉、長髮披肩,笑容稍顯靦腆的少女。

1991年,清華碩士畢業後,陳薇簽約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即將過上高薪白領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幫導師取一份抗體,走進了軍事醫學科學院。

那裏尖端的研究課題和先進的科研設備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

電影《碧海藍天》中有句台詞:“人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召喚,如果不去迴應它,人就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如果去迴應它,就意味着必須放棄很多心愛的人和物。”

一邊是錦繡般的前程,一邊是內心強烈的召喚。

在經過衡量後,她最終放棄了大公司的職位,她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參軍!投身於國防大業。

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清華人到部隊去等於是埋沒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時光撥回到1991年,那時的大學生還很稀缺,更不用説清華的碩士了。

大家都勸她別犯傻,但她卻“一意孤行”,前往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她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兩年後她和師弟在一次學術會上碰面後,她發現師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

而且,科研工作如同航海探索,如果能發現新大陸當然有極大的成就感,但更多時候是枯燥乏味的航程。

點擊播放 GIF 2.1M薪酬低,前途未卜,辛酸孤苦,但她卻內心堅定,毫不動搖,做好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準備。

她先是花4年時間成為了微生物學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又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讓人望洋興歎!

從此她開始嶄露頭角,先是入選了軍事醫學的A類人才庫。後來又晉升為研究員,享受首批軍隊特殊人才津貼。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消息 早在1月26日,農曆大年八年級,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就已帶領團隊進駐武漢。

至2月2日,已是第8天。

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此次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

這不是陳薇第一次面對疫情。

這位1991年經特招入伍的女少將,此前已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最近的一次,是在20__年,她帶領團隊研製的重組埃博拉疫苗,使中國自主研製的埃博拉疫苗首次獲得境外臨牀試驗許可。

多年以來,陳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曾經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讓她成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此次出征武漢,因為夜以繼日地工作,團隊所有人都很疲憊,但陳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説,大家都做好了“最壞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長期奮戰!

此番出征,更讓陳薇感到,疫情防控絕對不能等到疫情來了再做。

她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持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牀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後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願意捐獻自己的血漿。”陳薇説。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發的《關於請協助採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願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虛弱,連採血都很困難。

感動之餘,長期專注與生物安全領域研究的陳薇説,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於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來,在政府推行免費治療、醫務人員獻身拼搏的大環境下,這應該是康復患者和醫護人員同心同德,為病友們作出貢獻的時刻。

抵達武漢的第5天,陳薇院士在金銀潭醫院,見到了院長張定宇。

面對這位身患漸凍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卻依然奮戰在一線的同行者,陳薇的話很簡潔:“你的事蹟讓我非常感動”。

她忘不了張定宇更簡潔的回覆:“彼此彼此。”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5

世界疫情發展到今天,疫苗愈發重要了。

截止到3月19日,國外的確診人數,已超過10萬!並且,增長趨勢還沒有任何減緩的可能。

更可怕的是,與中國眾志成城,消滅新冠病毒相反,世界一些國家,乾脆放棄了抵抗!

如何能徹底消滅新冠病毒,那最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是:

儘快研製出疫苗,儘快批量化生產,儘快通過注射疫苗,獲得免疫力。

疫苗批量化生產、接種的那一天,才是全世界戰勝新冠病毒的那一天。

而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快馬加鞭研發疫苗。

特朗普曾宣佈,説美國將會在12周內研製出“新冠疫苗”。

就在上個月,特朗普還因為疫苗,和國立衞生研究院院長當庭大吵了一架。他催着開發疫苗,但是院長斬釘截鐵地告訴他:

就算按照火箭速度推進,也得至少一年!

對此,陳薇明確表態:

“我相信,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速度,絕不會亞於美國!”

陳薇院士,沒有食言。

大年八年級陳薇就帶領團隊進駐武漢,迅速投入工作,已經在武漢堅守了一個多月。

“早上8點到實驗室準備,凌晨4點回宿舍睡覺。”一同前去一線的院裏同事説,這就是他們抗疫的每一天日常。

沒有時間吃午飯,就在會議室湊合泡麪。

高強度的連軸轉工作,拼就了比火箭還快的陳式抗疫速度。

1月26日,陳薇院士帶領團隊抵達武漢。

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發的經驗基礎上,爭分奪秒開展研究。

2月26日,新冠疫苗生產!

研製出疫苗,用時僅僅一個月!

2月29日,疫苗注射進陳薇院士和團隊的身體,以身試藥。

3月16日,第一批美國疫苗臨牀試驗志願者在美國西雅圖接受注射。

同一天,陳薇院士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也獲批啟動臨牀試驗!

陳薇院士,以及進展神速的新冠疫苗,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國!

這就是: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膽魄!中國擔當!

而帶領團隊走向勝利的陳薇院士,低調得讓人感到可怕。

多數人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全人類都在享受她的貢獻。

她是《戰狼2》中陳博士的原型,也是20__年硬槓“非典”的英雄,還是埃博拉病毒的剋星。

更有無數人,稱她為“戰神”。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6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一一題記

20__年的春節,祖國大地一片肅殺與冰凍,天空烏雲密佈,沒有往年熱鬧的氣氛,也沒有大人的快樂笑容。手機上不斷變化的數字讓我不寒而慄,我一直關注着新聞,也一直關注着他一一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鍾南山!

他兩鬢斑白,鏡片後一雙堅毅的眼神和一張剛毅的臉龐,讓人肅然起敬。誰又能想象到,他已經年過八旬了?

本來按照退休原則,他已經不必再奮戰在抗疫最前線了,但他卻向死而生,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趕往湖北武漢。十七年前,他奮戰在抗擊非典最前線,十七年後,他再戰防疫最前線。

你瞧,他坐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時,累得忍不住開始閉目養神了,儘管是打瞌睡時,他也是雙眉緊鎖,好像在思索着該如何打贏這場“防疫戰爭”。

他再三提醒: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但是,一月十八日晚,八十四歲的他仍然二話不説奔向了防疫第一線。其實,他也是為人夫父,也有温馨美好的小家,也有親人,但他依舊堅持着自己的信念:有國才有家!他在大局面前無一絲私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他最愛的祖國。身臨一線,他也十分擔憂,但一旦祖國有需要,他仍會全力以赴地衝到抗疫最前線,無懼各種風險。

鍾南山,正像他的名字一樣,在防疫前線像座大山一樣屹立不倒,時刻警示着我們一一中國人絕不能在疫情面前卑躬屈膝,疫情遲早要被我們中國人所打敗!

鍾南山,他像一棵蒼天大樹抵擋住疫情的猖狂襲擊,牢牢地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庇護了我們,免遭病毒的襲擊。他不正像“保護神”一樣保護着我們嗎?

鍾南山,他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前方的路,使我們美麗又偉大的祖國不再完全被病毒肆虐,同時也照亮了我們每個人心底那一片善良、勇敢、堅強的天地。

鍾南山院士,他既是院士,也是戰士,同樣是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更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樣,我十分敬佩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鍾南山院士難道不像春蠶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嗎?讓我們牢記這場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鍾南山院士吧!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忠誠踐行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當地羣眾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張桂梅同志事蹟受到中央同志高度重視,中央媒體持續關注報道,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張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貧攻堅中湧現出的先進教師典型,曾獲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20_年教育部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為進一步深入宣傳學習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大力弘揚她矢志不渝跟黨走、痴心執着辦教育、無私無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教育部決定在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活動。

學習張桂梅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她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20_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裏,在她身上充分體現着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學習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餘萬公里。她長期拖着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餘力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學習張桂梅同志執着奮鬥、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她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長期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多方奔走籌集善款,20年來含辛茹苦養育136名孤兒,被孩子們親切稱呼為“媽媽”。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8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繁衍與發展歷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實從未遠離人類,在歷代應戰疫病的過程中,中醫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乙腦、流腦、出血熱、SARS、甲流等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醫藥均發揮了應有作用,社會各界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臨牀診察和研究中,張伯禮發現中藥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均有療效。他建議:輕中症患者中藥湯劑個體化治療,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隨着中醫藥診療參與力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目前,中醫或中西結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癒出院,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全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張伯禮説,“從深度看,中醫在此次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了成建制隊伍和定點醫院,僅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兩家定點醫院就有400餘張牀位,金銀潭醫院開設了中醫病牀40餘張。由中醫藥人員進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統規範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全國多地中醫院參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醫會診制度;多個省市發佈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醫藥治療。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全過程發揮了作用,對於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狀,縮短療程,促進痊癒;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於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進程。除了臨牀救治,還同步開展了臨牀和藥物科學研究,我們承擔了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牀研究,目前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9

“披一身聖潔,你是如此美麗;懷一身絕技,你卻默默無語;你以天使的名義,擔起救死扶傷的道義;你用犧牲的勇氣,把自已的安危藏起。”

蔡藴敏,正是這麼一名普通的白衣天使。在她20xx年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將“解除病人痛苦,讓病人活得有尊嚴”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並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悉心研習、提升技能,傾心為患者解除病痛。在這平凡的崗位上,蔡藴敏用她的精神詮釋了一名白衣天使的品質,並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行動照亮着每一位患者心中的希望。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敬業精神。有一次趕來求治的一名直腸癌康復者,因為護理不善,致使造口袋貼合不了皮膚,發生了排泄物滲漏的狀況。她馬上讓病人在治療牀躺平,卸除他身上的污物袋,仔細地開始為他清理創口,房間裏的氣味頓時變得更加渾濁了,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她。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進取精神。有一次一位高位截癱的23歲小夥子因長期卧牀,導致尾骶骨大面積壓瘡。蔡藴敏前去會診時患者傷口已經潰爛至骨頭,面積大,滲出液多,傷口處還發出陣陣惡臭,蔡老師除了同情,深深的責任感驅使她要儘快給他治癒,讓他重啟美好人生。她跟蹤國際傷口護理前沿技術,嘗試“傷口、造口”的新方法,根據負壓吸引原理,利用一個常規的強式吸引瓶子以及一根普通的鼻導管,她成功地製作成了一個負壓吸引器,將患者傷口中的滲出液給引導出來,有效地制止了傷口反覆感染。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小夥子最終痊癒。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奉獻精神。家住農村的20歲姑娘,因患癲癇症發作,將開水打翻在身,渾身上下嚴重燙傷,尤其胸腹部和手腳更為嚴重。由於家境貧寒,因此在住院治療幾天後即因經濟原因出院,準備開始門診換藥。蔡藴敏獲知情況後,提出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隔天上門換藥。經過兩個月精心治療,患者傷口徹底治癒。近年來,蔡藴敏出診次數更是多達200多次。

在蔡藴敏身上我看到了她的團隊精神。她帶領的護理團隊以高超的醫療技術和良好的服務態度,治癒了許多難以癒合的傷口,創造了傷口治療的奇蹟,成為許多病人廣為傳頌的白衣天使。

作為漕涇經濟園區的普通職員,我被蔡藴敏老師的事蹟深深感動着。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敬業精神。要戒驕戒躁,要熱情耐心;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客户,要盡己所能給客户提供最好最完善的服務;要喚起自己對工作的熱情,要燃起客户的那團創業之火。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進取精神。要合理利用時間,努力學習工商、税務的相關知識;要善於擠出時間,虛心討教招商、服務的相關技巧;要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努力成為專業領域的百科全書。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奉獻精神。要勇於犧牲自己的時間,去節約客户的寶貴時間;要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去保證客户的切身利益;要勇於犧牲自己的權益,去滿足客户的最大需求。

我要學習蔡藴敏老師的團隊精神。要熱愛同事,互幫互助;要關愛同事,相互扶持;要感恩同事,銘記於心。

最後,我想説,蔡藴敏老師是一名美麗的白衣天使,用她的愛心温暖着病人的心靈;蔡藴敏老師是一名偉大的共產黨員,用她的無私與奉獻換回了我們的生活熱情。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八年級接到通知,大年九年級一早便到機場報道,雖然對當時的武漢疫情還是一種茫然未知的狀態,但張伯禮院士心中相信會戰勝疫情。

他表示,中醫抗疫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記載的大疫共有500餘次。祖先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書上,研製了很多藥在書上。“我們上前線前,知識在腦子裏。”西醫關注病毒,中醫關注證候、辨證論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醫專家很快確定了疫病的發病機理,寒、濕、毒三者結合為病,據此篩選總結了能夠充分體現中醫藥療效優勢的“三藥三方(三藥:血必淨注射液、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並廣泛應用,惠及患者,造福社會。

初到武漢,張伯禮院士發現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里人滿為患,形成了最佳傳染環境。後來他便提出提出必須將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員隔離開來,並對這四類人採取“中藥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這是他們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醫管理為主的方艙醫院。集中管理,分類救治,充分利用資源。在方艙裏,他們提出提出服務、撫慰第一,治療第二,採用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比較冷,他們鼓勵患者練八段錦、太極拳,讓患者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温暖。當時這家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無一例轉陽或轉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總結道,世紀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類重大死亡,重創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百年之大變革的不穩定性,令世界動盪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價值觀,更考了綜合國力。“今後,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後的勝利。中醫藥還需再接再厲,再築輝煌。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温州市教育局召開陳瑩麗老師先進事蹟報告視頻會議,追憶最美女教師。先後聽取了報告團5位同志的報告,被陳瑩麗老師那心掛家人、情繫學生、留戀講台,為夢想打拼、為事業獻身,以實際行動踐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古訓的“紅蠟燭”精神深深感動着。下面,我來談談學習的深切體會。

一、不忘初心,愛崗敬業

陳瑩麗老師今年26歲,花季般的年齡,對未來的理想和希望在她那年輕的心中湧動着,她用青春的琴絃彈奏着動人的音符。據她的爸爸陳玉臣介紹,“當老師是她從小的願望,高中畢業以後,獨自填報師範院校。雖然大學畢業後當年沒有考上教師崗位,但她毅然決定到樂清公立寄宿學校代課,一邊工作,一邊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通過公開招聘考試,當上了正式教師,被分配到大荊鎮鎮安學校工作。家裏人擔心她在山區學校吃不了苦,可她開心得像一個得了糖的孩子。她還説,當老師是她的追求。”謝曉曉老師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眼中的同事陳瑩麗老師,生活中她是熱情的90後,工作中她是不放棄每一位學生的好教師。“我為我的同事陳瑩麗而感到驕傲,她是90後的榜樣,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榜樣。我願意向她學習,耕耘於平凡而又偉大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謝曉曉還回憶説,“我們國中只有三個班,陳瑩麗老師去年一入校便擔任七年級的班主任和七、九年級兩個班的任課老師。她負責的是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兩門功課。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瑩麗每週二要去一次大荊鎮一中請教她的指導老師,鎮一中11點半下課,她要趕回來參加12點20的午自修,這50分鐘去掉坐車、轉車的時間,她根本就沒有時間吃上中飯,她的心裏只惦記着班裏的孩子。她班上有一個留守兒童,常年由老邁的爺爺和親戚幫助照顧,平時對學習不上心,常常還有煩躁不安、愛發脾氣的表現。瑩麗和他家人聯繫的次數多到不可計算,辦公室三天兩頭都能看到家長的身影,孩子的爺爺姑姑輪流來,電話那頭瑩麗還和孩子遠在外地的媽媽聯繫。後來,瑩麗還在耐心地做着工作,學生家長先受不了了,一氣之下説,這孩子我們管不了,不管了。但瑩麗卻擔憂而生氣地説:“我是他的老師都沒有放棄,你們怎麼能放棄?”。聽了陳瑩麗老師的事蹟報告後,深受感動和鼓舞,我要學習她不忘初心、獻身理想的堅定信念和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拼搏精神,並號召我縣教師以陳瑩麗老師為榜樣努力做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工作。

二、大愛無痕,樂觀堅強

大荊鎮鎮安學校校長金峯迴憶,“四月底,我試探性地問她:身體調養得如何,什麼時候可以回來上課?‘我在喝中藥,感覺好多了,可以上課了。’電話裏的她,説話還是那樣輕快。五月初,陳瑩麗老師又回到了她念念不忘的講台。還是一樣的笑臉,還是一樣的陽光,只是原本消瘦的身體看起來似乎更瘦了。”金校長的講述,將陳瑩麗堅強樂觀、認真負責的90後女教師形象,又展現在人們面前。“那個時候的她,癌細胞早已經擴散,但她卻對我説‘感覺好多了’可以上課了。”金峯校長講到這,哽咽地説不出話,台下不停地有人埋頭抹淚。這時金校長一直為自己當時沒有深入瞭解和關心陳老師的病情而感到自責。他雖為鎮安學校失去這樣一位優秀教師而感到痛苦和內疚,但也為鎮安學校擁有這樣一位優秀教師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學生盧曉琪介紹,陳瑩麗老師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擁有沉穩的藍、温暖的紅和雋永的綠的“三色”好老師。她雖然表情嚴肅,但課堂充滿熱情和風趣,教學方法靈活有效,如她問“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6個?”,同學們總是記不住,可她那“韓(韓國)日(日本)飛(菲律賓)來(文萊)一隻印尼(印度尼西亞)馬(馬來西亞)”的詼諧語言,讓大家至今還記憶猶新;她那温暖的微笑和親切的關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時經常自費給同學們買獎品,總把貼心給予所有的人;一句“同學們,有不懂的問題要抓緊問,再不問就沒有時間了”的貼心話,我們年幼的同學當時沒能領會其中的一語雙關,真是後悔莫及呀!盧曉琪還回憶説,那段時間,陳瑩麗老師一直用手捂着肚子,腳步非常緩慢,連説話都是有氣無力。最後一堂課上,她難受地靠着講台,堅持用最大的聲音為學生講完最後一張試卷……“我一直希望能成為一位教師,我多麼想對陳老師説:我還想再聽您上一堂課!”台上,盧曉琪邊講述邊落淚。同事謝曉曉回憶,陳瑩麗老師是我心中最美的“紅蠟燭”。為了解決小鎮信息不暢的侷限,瑩麗特意下班後跑到樂清城關的中學,她打聽到城裏的老師訂什麼複習資料,她就也給她的學生訂什麼資料。為了讓孩子們形成把學習融入生活的習慣,她抓住每次偶遇學生的機會抽查背誦。孩子們就在一次次偶遇中以這種遊戲的方式鞏固了知識。為了幫助孩子們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她制定了詳細明確的獎罰制度,學生們下課後都忙着去她的辦公室查看自己的積分,兑換獎品不亦樂乎。謝曉曉還回憶説,瑩麗是一位熱愛大自然更愛學生的姑娘,記得有一次到山上摘桔子,其他同事都喜歡摘外表好看的,可她卻摘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橘子,她説摘桔子不能只看顏值,好看的橘子不見得甜。其實,這就是她對待各種個性差異學生的態度呀!聽了陳瑩麗老師先進事蹟報告後,我的深切體會是:有一種精神感人至深,有一種大愛凝心聚力,有一種態度樂觀堅強,這就是對陳瑩麗老師的真實寫照。陳瑩麗雖然走了,但她的事蹟永遠印刻在三尺講台,她的師德精神永遠播種在人們心間。我將以實際行動弘揚陳瑩麗老師胸懷學生、大愛無痕的師德師風和敢於擔當、樂觀堅強的堅毅勇氣,並向全縣中國小幼兒園教師傳遞師德師風正能量。

三、匯聚能量,再立新功

陳瑩麗老師的感人事蹟,催人淚下。從教的歲月雖然短暫,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古訓和“愛崗敬業,捨己為人,甘於奉獻”的精神內涵,同時展現了人民教師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愧是我市乃至我省普通教師的優秀代表,是全市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楷模。浙報集團樂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蔡甜甜説,陳瑩麗來到偏遠的鎮安學校後,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她沒有因為環境艱苦而退縮,而輕言放棄。反而在記事本里説“這裏四月吃枇杷,五月吃楊梅,六月吃桃子,七月吃西瓜,十月吃桔子,簡直太棒了”……一個信念堅定、執着理想、樂觀豁達的女孩彷彿就在眼前。陳老師與時間賽跑的執着與堅韌,用青春踐行當人民教師的唯一心願,是她言傳身教和熱愛教師職業的最好詮釋。陳瑩麗老師雖然走了,但她愛崗敬業、捨己為人、甘於奉獻的精神深深烙在我們心中。正如有句話説的好:“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時代呼喚“最美女教師”,陳瑩麗的精神讓她永存。樂清日報全媒體獨家原創、浙江日報重磅連續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有序跟進,樂清90後最美女教師感動億萬國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我對這次學習教育活動的真切體會,也是我的莊嚴承諾。在教育不斷改革創新的今天,只有加強學習,才能適應新世紀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在工作上遇到難題,我一定要虛心地向同行和領導請教,汲取知識的營養和寶貴的教學經驗。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學習,讓閲讀、思考和研究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陳瑩麗老師雖然離我們遠去,可她那種“不忘初心、獻身理想,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胸懷學生、大愛無痕,敢於擔當、樂觀堅強”的精神品質和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將永遠駐留在我們心中,激勵着我們前進,讓我們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振精神,匯聚能量,克難攻堅,再立新功。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

無論在民族中學還是後來的女子高中,教學質量一直是張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為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裏,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裏鋪了兩張牀,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為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脱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説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牀,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裏很晚睡下,還要忍着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後,這名學生抱着張老師大哭起來,説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脣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牀,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説。

為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髮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捨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裏存着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説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後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她去參加黨的xx大前,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台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她把自己的xx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的榮譽證書,全部捐給了縣檔案館。她説:“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為了早一天重新站起來,截肢手術後十天,徐前凱就躺着舉啞鈴,開始練習手部力量,進行康復治療。第十八天,在父親的攙扶下,拄着枴杖開始試着走路。

徐前凱每天堅持進行康復性訓練,雖然疼痛和汗水伴隨始終,但他一如平常堅強勇敢、陽光樂觀。20__年11月7日,在醫護人員認真細緻的幫助下,一副義肢支撐着他實現了真正意義的站立——沒有枴杖、沒有攙扶。

20__年12月26日上午,成都局集團公司在重慶隆重舉行徐前凱表彰報告會。會議由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新文主持。報告會上,集團公司工會主席李翌科宣讀了對徐前凱的表彰決定,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岱良和集團公司總經理曾憲海共同為徐前凱頒獎。

堅毅的性格、良好的表現也讓徐前凱收穫了愛情,20__年8月17日,徐前凱迎來人生重要的日子:他和餘光敏登記結婚了。如今,他們的寶寶出生了,初為人父的徐前凱提及兒子,總是滿臉笑容。

他説,有家、有了她、有了寶寶,心裏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要做兒子的榜樣,20__年初,徐前凱先後榮獲20__年度“新時代成鐵榜樣”、20__年度“新時代鐵路榜樣”“最美鐵路人”。

徐前凱本人除了參加了成都局和總公司舉辦全局和全路巡迴報告會以及中央電視台“最美鐵路人”節目錄制外,他還利用空餘的時間,靠左腿在牀上做平板支撐、踩單車等訓練,裝上義肢進行康復訓練等。

同時,他還利用網絡、書籍學習鐵路部門的新要求、業務新知識,避免與工作脱節,增強自身的業務素質。

徐前凱樹行義之道、懷利人之心、行助人之事,在平凡的崗位幹出不平凡的業績。他關鍵時候敢出手,危難面前勇擔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展現了共產黨員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優秀品質。

正如20__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詞詮釋了的那樣:“縱身一躍、奮力一抱,短短5秒,剎那間的本能之舉,映射出最耀眼的光芒。生命從來不是等價交換,沒有‘值不值’的追問,只有‘該不該’的回答——義薄雲天!”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下莊村地處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整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天坑裏,因為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中。20多年間,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帶領下莊村民憑藉頑強的毅力,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脱貧致富路。

這幾天,下莊村村民劉恆保和妻子正忙着給柑橘樹除草、打藥,六年前,他種了20畝柑橘樹,如今已經碩果累累。

除了種植瓜果蔬菜,當地村民還建起了民宿,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而就在二十多年前,這個被1000多米的懸崖峭壁包圍的村莊僅靠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通。因為交通不便,物資匱乏,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願意再返回家鄉。

要想富先修路。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決定在懸崖上鑿出一條出村的公路,徹底改變村莊的命運。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籌集了3960元購買了炸藥等物資,肩挑背扛,用大錘、簸箕等簡單的農用工具在絕壁上開鑿希望。

20__年,歷時七年,一條八公里長的“天路”終於修到了山外。十年後,毛相林又爭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貧資金的支持下,這條“絕壁天路”變成了3米多寬的“四好農村路”。

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而脱貧的道路又在哪裏呢?20__年,毛相林四處調研後,決定為下莊村引進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脱貧產業,並聘請種植專家對鄉親們進行科學指導。同時,這條修好的出山公路也為瓜果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只用了一年時間,下莊村就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脱貧。

此外,毛相林還在縣裏為下莊村爭取到了鄉村振興開發項目資金,打造鄉村旅遊,建設具有三峽山村特色的休閒度假勝地。20__年,下莊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在毛相林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曾經貧困的下莊村走上了一條脱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黃詩燕,將一名新時代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立在炎陵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感召來者,以啟後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前,黃詩燕身穿白襯衫,佩戴黨徽,精神煥發地站在最中間。

“我很懷念黃書記。”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拿起桌上的這張合影照片細細端詳,“人們常説,當家3年狗都嫌。黃書記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還這麼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黃詩燕剛來炎陵時,饒祥明先後3次請他去自己家裏吃飯,他都推辭了。第3次黃詩燕説了心裏話:老饒啊,我這個人吃飯很簡單,再説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難得平衡,誰家都不去最好,我還可以省點時間做事。

“我可以負責任地説,在炎陵這些年,黃書記沒有接受過任何一次私人宴請。”饒祥明説。

黃詩燕的老家就在攸縣,親戚多,但他從沒有插手過任何一個項目,打過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兒來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來回。

宿舍裏,沙發破了,電視機舊了他都不準換,唯一要工作人員添的“傢俱”,是兩把摺疊的椅子。沙發太小,來了人坐不下,添兩把摺疊椅,方便他人,也不佔地方。

黃詩燕去世後不久,饒祥明收到了黃詩燕女兒黃心雨發來的短信。她説,現在還有遠房親戚假借父親之名要求辦事,這是父親不願看到的,請他也不要為他們辦這些事。

“心雨很年輕,但很懂事。黃書記的家教嚴、家風好。”饒祥明感慨。

貳 “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入夜,炎陵縣委大院裏,掛在大樟樹上的一盞盞方形路燈亮起來。

以往這個時候,是黃詩燕的散步時間。

散步不僅是運動,也是黃詩燕細察民情、精準調研的微訪。路上少了一個井蓋,路邊的燈沒有亮,甚至大院門前樹下的一盞燈上有蜘蛛網,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黃桃上市,他常到路邊的小店去詢問,甚至走好幾裏地趕去集貿市場調查。

有一次,黃詩燕在散步時發現,街頭垃圾堆得比較多。他立刻打電話詢問,原來是一個垃圾處理廠搬遷與當地百姓的協商出了問題。他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開會。“會上他發了火: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須連夜解決,明天早上看結果。”炎陵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建中回憶。

散步,還是黃詩燕與幹部羣眾心連心的貼近。

和大院門口的保安聊天,他發現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風不好,馬上通知後勤部門改善;接龍橋邊碰到一位殘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並打電話請縣民政局將其送回家。

黃詩燕去世後,炎陵縣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一直沒有勇氣再走那條熟悉的路線。因為“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當時我覺得自己40歲了,有點本領恐慌,甚至不想幹了。有一天他改完我起草的綜合材料後,邀我在大院裏散了幾圈步,以‘老辦公室’的身份和我分享他的經驗,我的心一下就安下來了。”

令賀勇和其他幹部都記憶深刻的,還有黃詩燕的博學多才。他記憶力驚人,散步時,《資治通鑑》《三國演義》裏的一些段落,能一字不差背出來。“私下,我們都尊稱他為‘黃老師’。”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12萬公里家訪路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難,是張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區條件艱苦,再加上張桂梅對工作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難以適應。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焦慮、沮喪的情緒包圍了張桂梅。在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温了入黨誓詞,誦讀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師眼裏泛起淚花,他們被張桂梅的無私打動,他們要和張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辦好,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

留住了教師,還要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學生的家在偏遠山區,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達,但張桂梅要求自己“要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與張桂梅多次同去的華坪縣電視台記者王秀麗,對家訪的路心有餘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發抖,甚至覺得鞋底會被腳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車休息時,我連車都不敢下,害怕自己會不小心跌下山崖。”

張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下懸崖粉身碎骨”。11年來,張桂梅在大山裏走了近12萬公里,對1345名學生進行了家訪。家訪途中,她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迷過路,還曾因身體虛弱暈倒在路上。

為了把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順利辦下去,張桂梅不得不四處籌款,但這條路同樣艱難。

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話説完,企業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張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腳上鮮血直流。無助的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還有一次,她在街頭募捐,被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朝她臉上吐口水。離開人羣后,疲憊、傷心、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後來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邀請她到北京錄製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為她募到了100多萬元。

然而,沒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電話,哥哥想在彌留之際見見離家幾十年的妹妹。張桂梅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去錄製節目。她怕錯過時間人家就不讓她上節目了,她怕不上節目就會失去籌款的機會。等她錄完節目,哥哥已經過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3ejw6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