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

大學社會實踐感想心得體會範文

大學社會實踐感想心得體會範文

學生社會實踐可以引導大學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素質。

大學社會實踐感想心得體會範文

思行 | 新加坡實踐(5): 與頡羿資本漫談人性、價值與投資

親愛的奶奶

小別已近7日,甚是思念。

今天是行程最匆忙也最充實的一天:早上8點出發去NUS Enterprise (國大校企)訪談到11點,11-12:40在NUS 商學院與研究生院執行總監座談NUS研究生培養項目中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環節,下午2點又和本科教學辦主任,然後上午到NUS(新加坡國立大學)。

頡羿資本(Jubilee Capital Management Pte Ltd,簡稱JCM)是由前中國萬網創始人張向東(清華電子系84級院友、經管EMBA校友)與顏鋒傑(經管EMBA校友,曾就職淡馬錫集團,MediaCorp國際投資副總裁)、龔遙濱(EMBA校友,A股上市公司博彥科技創始人)合作創辦的一家早期投資基金。總部在新加坡,在北京、新西蘭、美國設有分公司(辦公室)。

與學長交流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不是一個單純的連續創業者(學長畢業後即參與創業團隊,後來又創立了萬網,公司被阿里收購後也沒閒着,從零開始轉向天使領域學習和成長),也不單是一位成功的天使投資人(師兄一共投資了17個創業項目,其中3個已經上市,其他的都正在進入B輪或C輪),而是一個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對資本與創業的本質有深刻洞見的長輩,這背後是關於個人修養和對人性、決策的思考。用張老師的話説,就是跳出了“術”的層面,在“道”的層面上探索——這一點,恰恰印證了他們公司獨特的起名方式——倉頡造字,后羿射日——開天闢地的責任與傳承創新的雙肩挑。

你對投資和諮詢很感興趣,我想也許你會對師兄這些決策背後的故事和思維方式更感興趣,因此,我整合了一下張老師、我的和隊友的筆記,與君共享,希望能為正在職業迷茫和無助期的諸君提供些許啟發。

張向東學長:

我84年入清華,電子系,89年本科畢業,提前了半年(當時是五年制)。那時候特想到市面上闖蕩一下,當時可以保留學籍兩年將來再讀研,我就選擇先去工作。當時也是優秀畢業生,找了一個科技公司做電腦的合作,中關村的很多教授都在那個公司裏任職,在一個部門做PC,在最早的研製286。在那幹了一年多,跳到芯片公司,鄧鋒挖過去的,也沒做完。混了三年左右,就開始自己幹,開始屬於瞎乾的狀態屬於低層次的摸索。

後來有機會到香港去工作,一個上市公司,當時香港有一個內地專才計劃,我入選了,大概94年的時候。這時互聯網開始萌芽,互聯網的商業接入在香港已經很多了,當時在國內沒有學的渠道,在香港學習的時間很多,資源很多。學會怎麼上網,怎麼設置瀏覽器,學習怎麼去做網頁,學習html代碼,使用工具編輯代碼。學習從一個瀏覽者到服務提供者。比較盲目,但做了很多積累。經過了一年的時間,白天上班,晚上自己學習,週末找地方去體驗互聯網。

當時我和弟弟兩個人,96年開始一起搞一個公司——萬網公司,算是國內最早的一批互聯網企業。當時候不知道怎麼做,當時的企業多數都是做接入的。我們發現僅僅是做接入沒有利潤點,國內很多企業都沒有網站,不如幫企業做網站。這條思路一直下來,後來就做域名註冊。當時發現香港搶注了一批域名,把大陸很多知名公司的域名提前搶注了,但是很多公司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把這件事揭露到媒體上,提醒大家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域名已經被拿走了。這件事引起了極大的社會轟動,推動了企業邁向互聯網的步伐。

我們從做域名起步,後來就做網站的託管,把服務器架到公司裏,切一塊租給不同的公司,也就是虛擬主機的概念。當時提出了很多互聯網方面的新概念、新名詞,許多名詞我都是寫在紙上被髮在了國內互聯網上就傳開了。這麼一直做下來,包括東方網景等公司,都跟着我們做,但是我們迭代比較快,他們一直沒追上。

我們從99年開始融資,經歷了互聯網泡沫,也曾多次臨近倒閉,期間經歷了不少波折和故事,市場的競爭也非常的激烈,不過到到04-20xx年就開始盈利,很健康地往前走。我們注重用户體驗,服務品質等諸多方面,市場反饋很好。經過十幾年時間,經過了幾輪融資,最後的結果,沒有上市,賣給了阿里巴巴。03-05在經管讀了EMBA。

回顧了這一段,十七年,雖然之前也有一些小的創業項目沒有成功,但是我都對的起我的投資人,萬網的項目中所有投我的歷屆投資人都賺了錢。趕上風口了。

20xx年跟阿里做了第一筆買賣,20xx年就徹底地賣給了阿里。我的團隊在阿里體系裏也分在不同的部門。從技術角度來看呢,早期的阿里雲和萬網側重不同的服務階段,吞併之後應該是説萬網是其中比較核心的一部分吧。阿里雲最早期的規劃等等,萬網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萬網一直做的就是雲計算。

把公司賣給阿里之後,暫時還沒有去他好一點的創業的idea,我就開始嘗試做一些天使投資,想多看一看,看廣一點。原來創業就是在一個很窄的領域裏,看競爭對手,導致對更廣泛的市場缺乏瞭解。因此我退出來,不要看那麼深,看廣一點。過去幾年,自己做一些天使投資,給很多年輕人做輔導。過去幾年統共投了十七家,有兩三家上市,70%到了下一輪。在新加坡遇到一些朋友,有人就説你看得挺準,為何不投一個基金,帶着我們一起玩玩。

我順着這個思路就是想做一個基金,這樣就又創業了。幾個合夥人,龔姚斌,beyong soft(博洋科技)的創始人。他的狀態跟我相似,都有創業背景,也在做天使投資。還有一個是顏鋒傑,非常local的一個投資人,對新加坡很熟悉。

之所以定在新加坡創業,也是有考慮。首先是,中國目前的創業市場過於火爆,錢太多太多,公司也太多太多。其實投資這個行業很難做,不比創業好做。過去覺得投資人拿着錢很耀武揚威,其實不是這樣的。過去覺得從創業到投資人是一個本科生畢業變成研究生的進階過程,是一個通道。現在覺得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投資領域競爭也非常激烈,也像一個創業公司,也是商戰,只不過形式不一樣。投資、融資都是跟別人競爭。競爭也是異常激烈。

對行業的理解:我發現過去個人投的時候比較好決定,憑個人的商業經驗,投的沒有什麼條理,比較粗放,不是聚焦在某一個行業,從IT到生物製藥到傳統行業到教育都有。但規範性地做投資的時候發現這樣做是有很大問題的,這幾年都在梳理如何更好地投資,如何做到與眾不同,從創業者的眼中如何體現出我們公司與其他公司的差異和特色。

那麼我一直在想,我們如何不同於別人,市場上有成千上萬家基金,我們如何區別於別人。這就存在一個定位的問題,包括地域定位,行業定位,階段定位,退出策略等。這些都要決定。決定了之後我們才能積聚力量,投出好的創業公司。希望能給年輕的創業者一些幫助。

關於我們這個基金的定位,我們還是希望做一些有技術含量的項目,能代表未來浪潮的。信息科技未來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家庭、工業、教育、醫療會有更多更智能化的東西。互聯網和經濟的結合,改變了傳統經濟和金融運行的模式。這些都很重要。還有一些還沒有發生的,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新農業等。

我們面向的大環境方面,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東南亞,崛起的新興市場。

從中國的市場來説,有特別多的不確定性。現在中國處於非常關鍵的歷史轉型的時期,傳統的產業面臨很大的挑戰,無論是環境污染,還是效益都在下降,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口的老齡化問題,等等。中國面臨着產業升級。但中國又有一個很吸引人的地方,那種開放意識,學習能力,對創新的追求,在全世界都引人矚目。創業、創新,不管怎樣,把這個火點起來,雖然大部分人會失敗,但總會有人成功。這種成功會引人思考和整體素質的提升。我相信未來中國會有更多的自有的創新的東西,微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最怪的事情是,宏觀的東西是看不明白的,明明覺得按照經濟規律是那麼發展的,但是實際上又沒那麼發展,將來會不會發展到某個狀態,不知道,現在兩種觀點是涇渭分明的。不確定性對我們是更大的挑戰。

其次是東南亞市場,比如能看到的各個國家,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都很活躍,跟過去十幾年對這些地區的認識完全不同,社會秩序改善很多,和世界接軌的程度變化很多,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了很多。另一方面,這些地區又非常落後,對新技術的接受很落後,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可能客觀上也限制了新科技的發展。正因為如此,也藴涵了很多機會。東南亞的問題是人口非常分散,中國在北京成功了,去上海沒問題,而東南亞在馬來西亞成功了,在印尼不一定。(Julia補充道:在東南亞市場做創業和項目,一定要注意一個文化差異的影響,否則很多項目都會受阻)。

我們決定避開別人過強的鋒芒,體現我們的優勢。我們基金設在新加坡,主要考慮的是新加坡的基金監管比較完善,重視誠信,定在這可以讓我們的投資人放心,通過更嚴格的自我監管實現,保障投資人的資金安全。另外新加坡屬於地域的中心,比如語言的中心,東西方科技交流的中心,市場的交流中心,是一個彙集的中心點。我們定位也是我們做一個橋樑,比如跨市場的,跨技術的,跨文化的交流,這樣也可能夠形成我們自己的優勢,使得我們的投資具有更多的獨創性。

Q&A:

尹:怎麼看待大家搶着投項目?從去年感覺好像有人説遇冷了。您怎麼看?

張:其實你問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市場有這麼多錢。第二是為什麼遇冷了。

第一,中國本身錢很多,另外政府也有側重,央行也好,工信部也好,上市公司也好,有很多錢在這。

第二,中國其他的投資渠道有限,企業和個人沒什麼地方有可投資的項目來使他有比較好的回報。這和中國發行鉛筆的情況也有關係,很不均勻,有的地方很有錢,有的地方很缺錢,錢自然跑到創投這裏來。中國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在於資本的生態鏈最後是上市,公司上市的情況和上市以後受追捧的情況,決定了前段的所有行為。比如你一個公司不怎麼樣,但是一上市市盈率能達到一千多倍,這樣前端的人就瘋了。其他的公司按照這樣去做,也賺錢了。這樣傳導下來就會導致過熱。在我看來這個不可持續,這裏面有太多的泡沫。因為中國上市公司是稀缺資源。可是哪裏有那麼多的好的公司呢?這個情況不正常。 所以去年證監會加快了上市的審查過程,這是對的。上市的主要價值應該是讓企業得到有效的融資渠道,使得這些企業能夠通過資本市場融到錢,而不是套現。我非常願意看到市場估值回到理性水平,不咋樣的公司就應該是不咋樣的市盈率,不應該出現這麼多百倍千倍的市盈率,最後變成擊鼓傳花,所有人都不認為值這麼多錢,但所有人都去投,因為過幾天可以賣。這是不正常的。必須形成一個健康的循環。上市更核心的目的是為企業提供資金來源渠道,而不是主要為了讓投資人賺錢。幫助企業正常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孫:金融科技領域過去一年有很多新的機會。您怎麼看待這一個大的領域?

張:從社會經濟角度,金融是血液,浸透在整個經濟領域裏,沒有血液就不能轉。而傳統行業已經經歷了很多年。如果你是投資人,一定希望某種方式獲得收益,過去的方式是很原始的,都是放在私人銀行,幫你分析,買基金,買股票,持續了很多年。一定要這樣做嗎?我是投資人,我應該買到自己需要的產品,一定需要這些人幫我分析嗎?現在就是你把訴求告訴我,我用機器幫你實現,告訴你哪個產品符合你的需求,幫你買一部分,幫你做理財。這樣傳統的私人銀行就可能受到很大的衝擊。過去都是靠人的智慧,但是人的智慧也是重複,套路是完全一樣的。既然套路是一樣的,為什麼不可以用軟件做呢,我可以把全網的數據抓過來分析,甚至可以直接幫你做交易,為什麼不可以呢?甚至這個機器就是你的私人銀行了,過一段時間你看這個業務做的挺不錯的,那不就把私人銀行顛覆了嗎?總之用計算能力形成對產品的判斷,整個都用機器來做,這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落地的點太多了,隨着技術的出現,就對傳統的模式產生了衝擊。未來AI的發展非常重要,我覺得並沒有高估AI技術的價值。

張導1:最近是否投資真的變冷了?

張:確實變冷了。因為有的公司不行,但是又給了很多錢,但是他最後還是不行。這樣會使投資人冷卻,想想是不是會有問題。這樣就產生了波動。一定是這樣。

張導2:為什麼中國會有很多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事情?造成這種不確定性的原因是什麼?

張:我覺得是人為影響的因素太多了。市場本來是有運行規律的,本來應該往下走了吧,但是有力量不讓他往下走,但是最後還是要往下走,這是經濟規律。比如有的行業過剩了,為什麼不讓他死掉呢?死掉了其實就可以了,但政府會有其他的思考,不得不考慮更多的人為因素,這就可能違背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尹:一開始投的其實憑感覺也很成功,後來組織了公司,投資的原則有沒有什麼變化?選合夥人的標準又是什麼?

張:投資原則,第一個,人。人始終是最重要的。你不要説早期了,就算比較偏後期了,如果人品不行也會出問題。不光是人品,視野,胸懷,都有差異。第二個是選對行業很重要。第三個是投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肯定是更貴,但我寧願投更貴的,投第一第二的公司。這是我的幾個原則。

合夥人選擇標準:其實選合夥人就是建立團隊,在公司裏建立一個團隊,大家能不能合作,對於公司能不能運轉的好,關係特別大。選合夥人首先也是看人品。其次是能力要強,涉獵最好有互補。得有熱情,胸懷要寬。也需要有運氣,碰上一個人人家正乾的歡呢,也不行。

尹: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評價標準到底是什麼?如何權衡短期和長期?

張:這是用多長的歷史維度看這個事。我們還是應該考慮更長遠,短期的衡量太功利了。畢竟這個是教育,育人的過程,這不是training,不是訓練炸油條,必須看二十年以後,甚至五十年以後,國家的人口素質是不是提高了,人民思維的素質是不是提高了,工匠是不是具有工匠精神,這是代表了理念。教育的角度應該讓更多人學會創新的思考,不是所有人都去做CEO,可能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但是要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價值,如果僅僅看創業成功的比例的話未免有點狹隘。

張老師:學校創業教育應該着重做什麼呢?

張導:更多的是要突出創業教育的教育兩個字。可能是要考慮到到狹義的目標,經過這個教育的和沒經過教育的會有差別。如果要是使你創業成功的機會更高,還不如有點套路。比如怎麼選擇團隊,我過去就不太懂這個,我在學校也沒受過這個教育,但是通過我的經驗來看這個過程還是有一定套路的。尋找團隊、維護團隊、激勵團隊,都很有幫助。對於市場機遇的尋找和開拓,有一些系統化的思路。再有個人的決斷力,怎麼做設計思考,怎麼提高執行力,怎麼激勵,怎麼考核,使得整個團隊符合高效率、提高執行力,還是比較像training。就像培養一個海軍陸戰隊隊員一樣,當然這個層次稍微低一些。

孫:從工業革命、電氣革命到信息革命,現在從PC端到移動互聯,下一代可能改變時代的方向是什麼,會是物聯網或人工智能嗎?

張:我很贊同這個發展方向,下一階段就是everything is intelligent,終會實現的,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你出門車就知道怎麼走,你穿的衣服可能也是智能的,你戴的眼鏡也是智能的。我是這種趨勢的鼓吹者。媒體再怎麼包裝也不為過。

孫:這是長期的,短期呢?

張:就拿手機來説吧,你覺得十年後大家還會拿着這個(搬磚一樣的)手機嗎?

孫:(若有所思)

馮:如果將來打算過幾年再創業的話,是否要從事不同工作或者多跳槽來積累閲歷?

張: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寬的寬容度。教育必須要有最大的包容性,必須讓每個人都和自己的特點相結合。

馮:有同學來向我諮詢,想創業但是很茫然。作為輔導員應該怎麼指導他們?

張:這個問題是有點難把握。客觀來講,大部分創業的人都會失敗,這是一個應該接受的事實,這是統計規律,沒辦法打破的。但也不能形而上學,不能説不鼓勵創業就是反動,這就偏執了。其實去看,很多創業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才成功的,很多人是無意之中的創業成功,因為他不知道哪個方面觸發了他,更多的是他看到了問題。比如扎克伯格,當時也沒想到這麼多,只是想促進男女同學的交流,談戀愛,但他看到了問題,就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説老子想創業,然後坐着想點子,不是這樣的。如果不落地,天天天馬行空,那肯定沒有可能落地。不如先找個工作,做一段時間,找找感覺,發現問題,先發現問題才能有機會,社會中的問題往往使我們在個人生活中就可以體會到的,往往都是自身的痛點。

顏鋒傑學長:可以讓他去研究研究創業者是怎麼做決策的。創業者是有一種衝動的,這種激情可以鼓勵,不要抹殺。但應該讓他跟更多的創業者去交流,學習。教育上要讓他去觀察實戰。

張向東學長: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了解創業者想要創業背後的原因,創業者應該要發現務實的問題。

本文作者: 西明爺爺

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一個專注發佈原創書評與生活隨筆的讀書共創平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shijian/vlw4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