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生活心得體會 >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通用17篇)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通用17篇)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一週的之江之旅轉眼即逝,本次鄉村振興浙江大學培訓班,實地學,現場教,感受頗深,收穫頗豐。感謝市委、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精心安排本次培訓課程,感謝浙江大學教授們傾囊相授。我們既感悟了嘉興“紅船精神”的歷久彌新,又領略了桐廬美麗鄉村的風景如畫,還學習了安吉“金山銀山”的精髓要義。學有所獲是必然,學有所用是責任。石首因山而建,因水而興。90.3公里長江雙岸線穿境而過,擁有麋鹿、江豚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大小44個湖泊星羅棋佈,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賦予了我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歷史責任。根據本次學習和自身思考,我將在鄉鎮後續工作中注意以下幾點: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通用17篇)

一是聚焦規劃引領,努力讓鄉村“新起來”。安吉的“兩山理論”是在綠色與發展博弈中演變的,桐廬的美麗鄉村是在歷史與現實交替中建設的,浙江的共同富裕是在自身定位與規劃引領中先行先試的。為什麼浙江發展這麼好?究其根源就是規劃先行,敢想敢幹。讓每一個村莊都各具特色,讓每一個產業延鏈做強,讓每一寸土地物盡其用。浙江有山有水,石首同樣有山有水,作為典型的長江中下游水鄉風貌城市,就要求我們在鄉村工作中提前思考、創新突圍,結合歷史文化底藴和自然風光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規劃,要從外在的自然美,深入到內在的品質美,一村一張圖,一域一特色,真正做到規劃“面子”好看、“裏子”過硬。

二是聚焦特色產業,努力讓農業“強起來”。安吉一片白茶,“泡”出千億產業,石首一池春水,能否“激”出百億產業?農業產業要強,光靠農民、光靠土地遠遠不夠,我們應該走出一條以我為主創特色、科技賦能塑品牌、百舸爭流出人才的新路來。回去之後,高基廟鎮將立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優勢和湘鄂邊區位優勢,進一步招大引強、做優賦能,開創以小龍蝦、淡水魚、牛蛙為主的水產品預製菜系列產品,着力打造“湘鄂邊預製菜之鄉”。同時,我們將加強產業設施配套和冷鏈物流倉儲建設,擴大陽光玫瑰種植面積,提升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水平,着力打造起源華中、輻射全國的馬家垸葡萄小鎮,實現農業產值立次方增長。

三是聚焦環境營造,努力讓農村“美起來”。安吉餘村、桐廬荻浦的鄉村振興都保留了原生態,並加以文化鑄魂。建設過程中也產生過思維反覆,但他們堅持村民集體參與,掌握了主動權。石首自農村人居環境行動開展以來,許多村組變化很大,但發展瓶頸問題更加突顯。浙江大學一週的學習,讓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農村環境營造既要注重生活環境營造,又要注重文化環境營造,還要注重產業環境營造,三個環境共同營造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要一味追求千篇一律,也不要一味追求千姿百態,要將農村環境與文化底藴、農業產業有機結合,做到密不可分、相互疊加、共同發力。

四是聚焦共同締造,努力讓農民“樂起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別是順應農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浙江人民為什麼選擇留在浙江?全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來到浙江?原因很簡單——住得舒心,過得安逸。當前,石首正在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這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兩者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一脈相承。回去之後,我們將突出黨建引領,探索分類建強村級黨組織,設身處地為羣眾想,切實把工作做到羣眾心坎上,帶動羣眾變“你和我”為“我們”。我們將加強理念轉變,改變以往“鎮村幹部説了算”的老觀念,發動羣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實現“大家説了一起幹”,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我們將加強試點示範,選取2-3個村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個合作社”等工作,發動羣眾共同締造先行先試,助力鄉村振興。

田壟能織棉,沃野可生金。再次感謝市委、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安排本次培訓,我將認真領會本次培訓內容,在鄉鎮工作中多加思考、善於創新、勇於實踐,力爭讓石首更多美麗富饒活力的鄉村在共同締造中絢爛綻放,為全市“三城三化三翻番”、建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市貢獻鄉村振興力量!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2

皓月當空照,農家小院歡。9月7日晚上,在英山縣方家咀鄉白羊山村一處農家小院裏,洋溢着一陣陣歡聲笑語,今晚他們將在這裏共同描繪家鄉美好的發展藍圖,暢想未來幸福的生活,這是方家咀鄉白羊山村示範創建工作專班與該村共同組織召開的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垸組座談會的場景。

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德峯,民政局黨組成員、局長林梅香,方咀鄉常委書記胡勇等領導以及村民代表共50餘人參加垸組座談會。垸組會上,黨員幹部與村民羣眾面對面,大家談、大家議,對於環境整治、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縣民政局局長林梅香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交流了赴麻城學習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心得體會,林梅香就白羊山村“共同締造”的開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做好規劃先行,精準部署,統籌推進,強化共同締造理念;二是黨建引領,發揮村兩委的戰鬥堡壘作用,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以改善羣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口,儘快讓羣眾得實惠、見實效;三是發動羣眾,要堅持以羣眾為主體,發動羣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陳德峯強調:白羊山村要堅持以共同締造理念積極探索挖掘村內特色產業發展和助力民生實事推進等工作,持續推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走深走實;“兩委”要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組織黨員代表、鄉賢能人、茶農代表等多次會商研討,共同謀劃村集體產業發展方向,要積極謀劃、認真組織,創造性地開展“共同締造”活動,認真調動羣眾參與的積極性,塑造共同精神,共建白羊山村美好家園。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3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為建設美麗中國,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和提高環境質量水平。省政協委員薛愛國表示:美麗中國少不了美麗鄉村,沒有美麗鄉村就不會有美麗中國。因此化工安全學院環境小分隊的成員於20xx年8月5日,來到重慶市南川區南城街道三匯村進行暑期社會實踐,主要通過實地考察、村户走訪等方式,主要調查了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當地的生態環境現狀以及美麗鄉村建設進展。

首先,我們對當地環境進行實地考察,與幾年前相比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

一、街道不再像以前一有車輛經過,垃圾、灰塵漫天飛舞,現在有環保工人定期進行清潔打掃以及除塵處理,這體現了當地居委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相關環保政策的具體落實;

二、鄉村小道上也幾乎看不見人們亂扔垃圾了,這體現了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自身素質都相比之前提高了許多;

三、村裏每家每户都配有一個垃圾桶,用來暫時存放自家產生的生活垃圾,並且村裏還設置了一個大型的垃圾回收站,村民可以隨時將自家產生的生活垃圾倒入其中,便捷又環保,垃圾站中也有清潔工人定期進行垃圾分類及後續處理;

四、公共河流裏也沒有村民隨意飼養鴨、鵝等牲畜,並且有相關規定對於向河流裏亂扔垃圾者將被罰款100-500元,因為有這項處罰措施,用資金約束的方式,有效降低了人為因素對河流水資源的污染。

隨後,我們來到三匯村一組的侯隊長家中並對他進行了採訪,通過採訪詢問我們瞭解到三匯村位於金佛山山腳,金佛山是世界罕見的喀斯特桌山,具有較高的區域代表性,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為了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三匯村採取了退耕還林的方式,將住在大山裏的村民遷出,不僅能讓村民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我們還從這次採訪中得知,以前的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薄弱,露天隨意焚燒秸稈,而後隨着村委會的重視、宣傳與督促,通過廣播向村民普及焚燒秸稈會帶來的危害,全面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推廣秸稈粉碎直接還田、覆蓋還田等技術,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為了讓農民羣眾真正樹立主人翁意識,從過去的旁觀者、局外人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南川在組織羣眾上下足功夫,堅持以羣眾為主體,採取多種措施,讓羣眾廣泛參與進來,使得環境整治工作事半功倍。

如今,“髒亂差”的農村徹底變了臉,已經逐漸被“美潔淨”所代替,改出了村民的新生活,樹立了文明新風,也改出了好環境,村民的臉上也掛滿了幸福的笑容。未來,我們的農村將更美,村民將更富,村民的自豪感、獲得感、幸福感也將更強!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4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紮實做好試點示範工作。這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要載體。

20__年,在住建部的關心與支持下,我省紅安和麻城開展了“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兩地按照共同締造活動的理念、方法進行積極實踐,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探索了一批成功的經驗、辦法與路徑,兩地都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共同締造活動精選試點縣(市)。

為了幫助全省各地各部門全面準確掌握“共同締造”活動的實質要義、理念方法,湖北日報派出兩路調研組深入紅安麻城兩地,開展細緻全面的蹲點式調研,分別從價值觀與方法論的視角,對兩地的探索實踐進行解剖總結,現依次刊發供大家借鑑。

一磚一瓦顯鄉韻,一鎮一街出美景。7月底8月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蹲點調研麻城市鄉村社區,一股獨具魅力的楚韻新風撲面而來。

曾經,環境髒亂,規劃無章;如今,村社整潔、山秀水美。而形貌之變的背後,更有社會治理之理念、方式、路徑、效果的悄然升級。

20__年以來,麻城市以黨建為引領,以村社為單元,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口,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在全市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

“共同締造”活動的推進過程,是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的實踐過程,也是黨的“人民觀”不斷根植、彰顯的過程。

只有把人民當作目的,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當作主體,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當作尺度,堅持人民至上,我們才能擁有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源、力量之基,才能無往而不勝、豁然開新局。

決策,把“話筒”交給老百姓

人民羣眾中藴藏着無窮的智慧。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大夥參與到決策中來,才能精準、到位地體現人民羣眾的訴求,“一切為了人民”的理念才能落實落地。

盛夏的石橋垸村,繁花似錦,村容整潔。村廣場上的閻家河鎮展館,遊客一波接着一波。

20__年,經濟弱、環境差的石橋垸村徐家寨被住建部納入麻城首個“共同締造”項目——村壪改造。

“大動干戈,有必要嗎?”“是不是搞形式?到頭來瞎折騰?”徐家寨共108户村民,第一次壪組會上,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面對質疑,住建部駐村幹部與村“兩委”挨家挨户做工作,反覆説明“這回咱們主意一起拿”。可是,村民互相觀望,誰也不肯表態。

村“兩委”租來一輛大巴,組織村民前往河南省信陽市郝堂村參觀。看到郝堂村村民自發動手後,林田交織秀美,村落精緻整潔,村民豔羨不已。回村後的壪組會上,80%的村民同意改造。

到底怎麼改?與以往不同,這次“話筒”交到村民手裏。對村莊規劃、公路走向、水塘景觀,鎮村工作組一遍一遍召集村民與北京的設計師一起,共商共謀。

設計方案多次修改,動工前的最後一次壪組會,村民再無異議。所有村民無償拆除了自家的豬欄、牛圈、旱廁,為新修公路、水塘讓道。村壪改造順利實施。

鄰近的古城村,也把村莊整治的“發言權”交給了村民。

老護城河繞村而過,中間要修兩座橋。在中建集團設計效果圖中,高高的拱橋與流水、村居、綠樹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不過,村民有異議。村會議室裏、楓香樹下、田間壟上,村民各抒己見。老人鄭發成説,坡太陡易摔倒,於是拱橋降低了弧度,高拱變低拱;村裏殘疾人説,磚太滑,於是大磚換成小四方防滑磚;快遞小哥鄭勝安説,上下橋台階不方便,於是橋面改台階為緩坡,安裝螺紋鋼筋增加承重,讓三輪車與板車也能通行……按村民的意願,設計一改再改,最終修成緩坡平橋,既美觀又實用。

“羣眾中藴藏着無窮的智慧,要好好珍惜、利用。”麻城市委組織部部長潘琪介紹稱,讓羣眾參與決策最關鍵的是尊重百姓與打造共商平台;近三年,除發佈《全市“共同締造”實施方案》外,麻城市還印製《“共同締造”致居民的一封信》《百姓心願卡》等宣傳資料40000餘份;搭建政務留言板、壪組羣眾會、村議堂、小巷微信羣等線上線下議事平台,收集訴求1.6萬條;全市每年僅組織“壪組羣眾會”就達8000餘場次。

建管,發動羣眾一起幹

人民羣眾中藴藏着巨大的力量。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大家擼起袖子一起幹,才能幹得快、幹得好,才能運行順暢、事半功倍。

建設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需要真金白銀,需要有人擼袖出力流汗。

錢從哪裏來?工從哪裏出?

木子店鎮長嶺關村吊橋溝,重巒疊嶂,風光旖旎,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但多年來一直停留於設想。

20__年,由於受疫情影響,村裏青壯勞力無法外出務工。“何不一起來為村裏做點事?”村“兩委”組織壪組會上的一個提議,得到眾人響應。

“大夥商議修一條3.5公里的旅遊公路和一條5公里的遊步道。”村黨總支書記熊德平回憶。村委會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市交通局幫助多方籌措,加上村集體、農民合作社收入,最終籌集了200多萬元。開山鑿路那天,炮聲迴盪山谷,村民激動萬分。

“走!修路去!”接下來的幾個月,每天早上,村裏的青壯年便結伴上山,個個肩挑背扛,搬石修路。渴了,飲山泉水;餓了,啃方便麪;累了,山邊席地而坐。當年5月,遊步道提前修好。由於村民主動投工投勞,花費比正常預算節省近四分之一。

發展共建匯民力,眾人拾柴火焰高。麻城市成立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縣級部署、鎮級主抓、村級組織、羣眾參與”四級聯動機制。全市建立“村黨支部+壪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户”與“街道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户”城鄉組織架構,發動黨員“一户十聯”。從羣眾可見可知可感的小事入手,以整治房前屋後小環境為切入口,羣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推進公共設施改造。

黃土崗鎮堰頭垸村,百姓自發拆除牛欄豬圈柴垛700多間,義務投工投勞1萬多個。鼓樓街道朝聖門社區居民捐資38萬元,硬化支街小巷,佔工程總投資的1/4。據住建部駐古城村第一書記徐凌功測算,通過“共同締造”,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像道路、晾場等技術含量低、工作量較大的項目,通過百姓投工投勞節約了四成人力成本。

項目建成只是開始,治好管好才能長久長效。

麻城在城市小區設立“樓長制”“巷長制”;在農村,引導成立五老會、安全聯防隊、紅白理事會等民間團體,採取就近就便義務管、公益性崗位專門管、自治組織監督管等形式,藉助“愛心積分”“微孝善超市”等辦法,將公共文體設施、文化廣場、綠化帶等管理維護交給羣眾負責,推進共管共治。

古城村有三口荒廢的沙質河塘,雜草叢生。村委會組織村民拔草、鋪膜、倒進80釐米深的黃泥,從舉水河連續引水兩週,方見清澈塘水。“太不容易了,我們必須愛護好!”村保潔員黃友花每天巡查河塘、打撈漂浮物。河塘兩岸,村民約定門前“三包”,不向河塘排污,確保村莊整潔。

“共治共管必須堅持‘塑形’與‘鑄魂’兩手抓。”麻城市委宣傳部部長羅俊稱,為此,全市一方面治理“十大亂象”“十大陋習”,一方面評選“十佳村規民約”“十好市民”“十星級文明户”“誠信之星”,有效地促進了公共精神的養成。幾年來,全市已創建地市級以上文明村鎮61個,評選“十星級文明户”3.4萬户,成功躋身全省文明城市,成為中國孝善文化之鄉。

評價,羣眾説好才是真的好

人民羣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工作績效的“金標準”。人民羣眾參與評價,其結果才最真實、最有效、最管用,才能在不斷的正向激勵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15日至16日,麻城市開展半年重點項目拉練檢查,各街道、鄉鎮端出亮點現場PK。黃土崗鎮“百川書院”項目勇奪桂冠。

百川書院位於喻家垸村,清澈的池塘後,3棟斗拱結構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樹間。走進院內,“三人行必有我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儒家經典名言遍佈。

幾年前,村裏邀請鄉賢返鄉推進“共同締造”。中南民族大學教授李海娥看到一處清代私塾閒置,遂以此為中心,陸續流轉20__多畝拋荒地,栽種濕地松、油茶、金銀花和蘄艾等,建設融文化體驗、現代農業、休閒康養於一體的綜合體。村支書黃吉理説,書院已經投入20__萬元,每年給村集體上交50萬元,帶動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脱貧户就有80餘户。

閒置的私塾再度散發出濃濃書香;環境變美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民們共評項目效果時紛紛豎起大拇指,還主動投工投勞修築通山公路。市委宣傳部因勢利導,在百川書院建設青少年研學基地,將農家書屋、文明實踐中心嫁接書院規劃建設,把“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儒家傳統文化融入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鎮黨委書記李小雄説,按照“項目服務誰,誰評價項目”的原則,由當地羣眾對“共同締造”項目進行評價和反饋,老百姓的分值佔很大比重。

為了推進共評結果使用,形成正向的激勵閉環,麻城市着重建立“以獎代補”機制,重獎那些羣眾參與面廣、效果好的項目,羣眾發動得越好越給激勵,幹得好的給得多,今年已經安排獎勵資金3150萬元。

在福田河鎮福白菊第一村金家邊村,鎮裏改變自上而下評比規則,由村民在田間地頭評種菊能手,發放農資獎勵。種植大户夏玉文與夏賢朝在上月評比中都當選能手,鎮裏現場獎了農藥化肥。村支書楊興江笑呵呵地説,獲獎意味着責任,能手們都得免費培訓指導其他村民,不好好教下次就會掉下來。

普惠,讓人民羣眾共享發展成果

發展成果讓最廣大的人民羣眾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體現黨的根本宗旨,才是“共同締造”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今年初,關廂社區供銷住宅小區有一塊兩畝半的空地閒置,有地產老闆找到社區幹部,表示願出高價買去蓋樓。

但社區幹部與百姓羣策羣議後,決定建“居民之家”,集收取快遞、休閒運動、文明實踐中心、居民書屋、“四點半學校”等於一體,人人獲益。

讓最廣大的人民羣眾共享發展成果,是麻城市推進“共同締造”的初衷。該市大力推進停車場、口袋公園、公廁、羣眾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建設。對全市8個社區36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讓3700餘户居民收穫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為了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圍繞全市重點農業產業鏈,各地建立聯農帶農機制。20__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比城鎮居民增幅高出3.6個百分點。

在黃土崗鎮堰頭垸村,數千畝板栗、福白菊、油茶、梨園基地與6MW光伏脱貧基地等五大特色產業,將大批村民嵌入農業產業鏈中。

為了幫助留守婦女更好就業,20__年10月,羣眾踴躍集資60多萬元,加上政府投資300多萬元,村裏將舊房改造,建立全市首個“網紅之家”,內設網紅培訓中心、公益直播間、地標優品展示館、物流服務公司,30多名“鄉村網紅”在抖音、京東、淘寶等平台直播帶貨,帶動百餘名留守婦女從事產品加工。堰頭垸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去年銷售額達1800萬元。

宋埠鎮李釗村,佔地40畝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採取建設、農資、種苗、技術、銷售統一,利潤分成的`“五統一分”合作模式,蔬菜遠銷大灣區,年產值超過100萬元,為村民直接增收數十萬元,為村集體經濟貢獻30萬元以上。“大棚就在家門口,菜不愁銷。”村民熊家和原是泥瓦匠,去年將自家土地流轉,承包了一個蔬菜大棚,不再外出打工。

古橋村從前“髒亂差”,大齡青年找對象都難。推進“共同締造”以來,村級主幹道提檔升級,全村接上自來水,家家進行“廁所革命”,村莊“顏值”飆升,鄉村旅遊興旺,鄰里和諧友善。宜居宜業的鄉村人人嚮往,52名大齡青年成功“脱單”。

啟示:一切為了人民羣眾、一切依靠人民羣眾

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源自羣眾更強大。麻城市的“共同締造”實踐,體現了執政黨一切為了人民羣眾、一切依靠人民羣眾的內在價值追求,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應秉持的價值觀。

麻城,一座紅色之城。

作為黃麻起義的發源地,這裏曾經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上十萬百姓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百萬幹羣中逐漸形成共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革命年代需要人民打江山,新時代更需要人民共建江山。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村空心化、城市管理滯後等問題凸顯,社會治理的複雜性與難度日增。傳統單向度、管控式、由政府大包大攬的治理模式下,政府行動與羣眾需求常常不合拍,也導致管理成本上升。破解這一難題,必須迴歸初心,守住人民底色,站穩羣眾立場,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讓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最終實現人人享有。

20__年10月,麻城市召開第九次黨代會,將“共同締造”寫入黨代會報告,強調未來五年,要強化黨建引領,以羣眾為主體,深化拓展“共同締造”,推動跨越式發展。

乘馬崗是中國第一將軍鄉,這裏走出了王樹聲、徐海東等26位將軍。如今,傳承紅色基因,山鄉村寨響遍“是黨員,跟我上!”。

走進乘馬崗的大街小巷,共產黨員户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紅色的門牌標識上,有黨員的姓名、照片,還有聯户的十人名單。去年,乘馬崗鎮入選中組部與財政部的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革命後代與黨員帶頭無償拆掉幾百間雞棚、牛欄、豬圈、柴垛,率先加入義務施工大軍。

黨員做表率,羣眾緊跟上!鎮長馮立回憶,不到100天,鎮裏就建起一個兼具紅色教育與經濟發展功能的廣場、街區。

麻城市委書記汪國兵表示,麻城將守牢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堅持人民至上,一切為了人民羣眾、一切依靠人民羣眾,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羣眾主體地位,將“五共”理念從城鄉人居環境整治領域,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新型城鎮化等領域不斷拓展。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5

湖北日報訊(作者阮班明、宋俊嫻、童光輝)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啟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説,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枱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更好解決羣眾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 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為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脱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户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説。

賦能山水資本 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説,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__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為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__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説,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台,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為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為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説,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户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户人一體化 同心共享福無邊

為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為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為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為,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説。

村無閒户、户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説,村户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户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眾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説,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為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户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户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啟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6

這個暑假,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保護環境活動,雖然這幾天的時間活動讓我覺得很累很辛苦,但我從中鍛鍊了自己,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也通過這幾天的實踐,使我有了些關於保護環境的心得體會。

社會實踐活動給在校園的我們深刻的體會到,當今社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如今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同時也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也知道了保護環境光是口頭上説是沒用的要靠我們的實踐行動來證明,通過實踐活動才能更深刻的瞭解如今環境問題在我縣的嚴重性。

通過調查也瞭解了許多,我縣目前許多耕地被佔用,改造成工業園區,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加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在佔用耕地導致了大量農民的失業。等嚴重問題。同時也意思到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當今的政府應該要深刻意識到這點,同時也要注意工廠的污水及廢棄物品的處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工業園區周圍環境存在嚴重問題缺少嚴格的監管,農民的失業導致了農民生活水平的降低,無事可做,隨着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佔用耕地那點微薄的補助已經不能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在調查中也體會到了除保護環境外的貧富差距的不段拉大。生活水平差距越來越來。也明白做任何事的不容易。

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注意到所處環境的日益惡化,環境保護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對於土地資源、水資源、礦藏資源、森林資源、牧草資源和野生動物、植物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都作了相應的保護規定,明確規定禁止不合理的開採利用。相對於中國如此龐大的人口,中國已不再“地大物博”,面對有限的自然資源,人們的不合理利用,亂挖亂採,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等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違背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也對社會環境作了規定,加大城市綠化面積,防治工業和城市生活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垃圾、放射性物質等有害物質和噪聲、震動、惡臭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對環境保護的實施卻很表面,許多生活細節都是也環境保護想違背的。法律明文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人們對於亂砍濫伐的行為也是極為痛恨,但是,在餐廳一次性筷子卻仍然受到人們的偏愛,面對消毒櫃裏有些發黑的筷子,人們還是更願意拿起桌上的一次性筷子;為了降低成本,有些工廠上空還是有大量的烏黑的氣體排出,肆無忌憚地往上飄,也有説不清什麼顏色的惡臭廢水往河流排出;遊客在享受風景遊覽區的新鮮空氣,讚歎它的美好的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留下了礦泉水瓶和食物包裝袋等;在呼籲汽車尾氣嚴重污染環境的同時,卻掀起了私家車熱潮,對每天擠公交上下班的生活見而生畏;大家提倡保護野生動物,而酒店餐桌上卻視野生動物為檔次,就怕少了會丟了面子。

環境保護是個很實際的問題,需要的是實際的行動。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7

近日,荊州市沙市區又有4個口袋公園建成開放。截至目前,荊州市已建成“口袋公園”85個,“拆牆透綠”47處,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44.79公頃,惠及城區近100萬市民。

在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活動中,從百姓關注的身邊事做起,讓天更藍、路更通、景更美,生活更便捷,這是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根本所在。既着眼當前,又謀劃未來,讓共同締造成為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經常性活動,這更是老百姓的期盼。

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大事。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好了,大家都不僅限於吃好喝好,更注重提高生活品質。城市的綠化、美化、亮化,空氣質量、舒適度、15分鐘生活圈,各項配套設施、物質供應保障、良好發展環境、文化生活水準、文明程度等等,老百姓都很關心。荊州市將“口袋公園”建設納入“我為羣眾辦實事”項目之一,印發《荊州市中心城區拆牆透綠及口袋公園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沙市區勝利街道工農村社區抓住老舊小區改造和紅星路“省級市容環境美好示範路”項目契機,精準實施6大類25個項目指標58條具體要求,逐一落實工作內容,經過艱苦努力,社區成功創建成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美麗街區”示範點。堅持以人為本、挖掘基址文化、精選主題植物、打造園林小品,突出景色“可觀”、文化“可見”、步行“可達”、綠地“可入”、市民“可憩”,共同締造活動讓百姓得到實惠,“口袋公園”串起城市風景,方便居民生活,公用、實用、教育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讓百姓參與共同締造活動,體驗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共同締造活動中,必須徵求百姓意見,集思廣益,仁者見仁。老百姓長年累月生活在社區、村莊,懂得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淵源,鄉愁、山水、風物、過往,他們一清二楚。得到百姓的理解與支持,共同締造便有了根基和活力。麻城市石橋垸村徐家寨在啟動首個“共同締造”項目時,第一次壪組會竟開成“吐槽大會”,108户中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村裏組織村民參觀走訪,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最後得到大家認可,拆除了30多户的違章建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荊州市先後組織召開33次市民見面會,3000多名熱心居民“出謀劃策”,徵集口袋公園園名3012個,對聯2068幅。“口袋公園”在荊州市20__年度“羣眾最滿意民生實事項目”評選中名列榜首。去年荊州市有8個入選湖北省20__年最美口袋公園,位列全省第二。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百姓的事兒就是大事,百姓的事兒百姓説了算。有了老百姓的鼓勵和支持,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着眼當下,謀劃長遠,共同締造需長久堅持。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一項科學、系統和長遠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進行。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個縣(市、區)確定5—10個城鄉社區作為試點,充分發揮羣眾主體作用,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機制。共同締造從改善羣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從而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共同提高,共謀發展,全力打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湖北模式,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凝聚強大動力。

看得見家鄉的山水,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共同締造發揮人民羣眾的主體作用,在創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充分相信羣眾依靠羣眾,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目的,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就一定大有希望!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8

最近,“柏林寺之聲”微信羣羣主、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柏林寺村村民郭莉發現羣裏越來越熱鬧了,大家發言越來越積極,討論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小到房前屋後垃圾處理、田間地頭雞毛蒜皮,大到村莊發展規劃、共同締造創新理念。

今年年初,住房城鄉建設部創新工作方式,在定點扶貧工作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新理念,並在4個定點扶貧縣各選擇一個村作為試點,旨在進一步激發貧困羣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當擔任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團隊數十人浩浩蕩蕩地開進紅安縣柏林寺村時,才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村民們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秀才”們並不信任,不是繞道而走,就是袖手旁觀。許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共同締造”,對此也不感興趣。

走家串户,噓寒問暖,察民情,解民意。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始想方設法和村民“套近乎”。

為了能和村民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倡導開通了名為“柏林寺之聲”的微信羣和“柏林寺之聲”公眾號,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村民。目前,已經有256人入羣,村民在微信羣中發表個人對共同締造工作的理解認識、意見和建議,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

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遇冷”並非個案,在湖北省麻城市石橋垸村和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黑城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土關村,分別擔負共同締造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建設計集團、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北京建築大學等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由於長期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許多村民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這部分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接受新觀念往往比較慢,甚至是排斥。要讓他們接受共同締造的新思想並不容易。”中建設計集團駐村規劃師劉輝深有體會。

懷揣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雙重使命,駐村幫扶技術團隊成為共同締造理念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在石橋垸村,中建設計集團幫扶技術團隊通過組織村民觀看共同締造紀錄片、現場講解、印發圖文並茂的宣傳冊等多樣化宣傳方式,先後召開50多次村民集體會議,深入淺出地介紹共同締造的內涵。

在黑城村,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駐村幫扶技術團隊以百姓關注的難點為切入點,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先後召開了5次村民培訓會和70餘次座談會、專題討論會及村民代表大會。

在土關村,北京建築大學駐村幫扶技術團隊組織了村莊手工藝賽寶大會、村莊歌舞聯誼會,放映自制村莊紀錄短片,加強村民與工作組的互動。同時,還組織50多名村民到北京學習手工刺繡等技藝,開闊了村民的眼界。

在柏林寺村,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通過組織“百家宴”、小學生“我心中美麗的柏林寺村”演講比賽、“大手拉小手”環境衞生打分、留守兒童“四點半”課堂等活動,將共同締造思想“軟性植入”到村民活動中。

春風化雨,苦口婆心。4個示範村的村民對共同締造理念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黑城村村長徐金盛説,“共同締造就是讓我們大家一起幹,我的村莊我做主。”

記者瞭解到,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秉持“以村民為主體、問題為導向”的基本原則,激發村民主體意識,組織協調各方力量,讓村民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巡視員盧英方介紹説,用共同締造方法推進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核心是“共謀”,難點在思想轉變。不僅要解決村民“等靠要”等惰性思想,還要解決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幫扶技術團隊唱主角等習慣性問題。

為此,住房城鄉建設部先後4次召開共同締造工作推進會,“反覆講、講反覆”,逐步樹立共同締造理念,不斷統一專家、各級政府領導、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的思想,同時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舉措,先後邀請中山大學教授李郇、廈門海滄院前社蔬菜合作社理事長陳俊雄、湖北蒼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漢平等專家能人授課,明確共同締造的方法。還通過例會交流、月度推進和現場研討,及時共享經驗,研討問題,修正示範工作思路。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還組織村民走出村莊,參觀學習全國優秀的村莊建設案例,讓他們看清方向、明確目標、增強信心、激發熱情。

觀念一變幹勁添,擼起袖子加油幹。隨着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從大包大攬轉變為村莊建設的激勵者、幫扶者、引領者;規劃師從“主角”變為“參謀”,成為村莊建設中的溝通者、引導者。最為重要的是,村民們轉變了“等靠要”思想,內生動力被有效激活,從“要我幹”“我不幹”變為“我要幹”“搶着幹”,形成了“村民、政府、規劃師共同締造”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9

當前,荊楚大地奏響“共同締造”強音, 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正在湖北全省紮實有效的推進。共建美好環境,同創幸福生活,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廣大網民紛紛拍手叫好。

如何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走深走實? 我們務必以“三個強化”為有力抓手,重在抓落實,貴在見實效。

強化“五共”理念。踐行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理念,核心在“共同”,關鍵在“締造”。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強大合力、激發廣大羣眾的內生動力尤為重要。各地亦可採取舉辦專題培訓班,組織老黨員、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模範等“五老”人員深入基層宣講,開展進單位、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五進”活動等方法,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準確把握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理論依據、深刻內涵、核心要義和路徑方法,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要使廣大幹部羣眾清楚明白,心中有數。從而形成“人人關心、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和生動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突出黨建引領,是推進“共同締造”的根本保障。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踐行“共同締造”過程當中,要切實發揮“領頭羊”、“頂樑柱”、“主心骨”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充分發揮示範表率引領作用,把職責扛在肩上,把舉措抓在手上,做好做足“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各地要積極探索並不斷創新 “黨建+實踐”模式,打造黨建特色亮點,激發黨建活力,凝聚黨心民心。

強化務求實效。在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中,要把羣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得沒得到實惠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因此,各地必須緊緊圍繞“我為羣眾辦實事” 這個宗旨來紮實開展活動並貫穿始終,以羣眾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實幹實績實效實惠,用心用情用力破解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幫助羣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羣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斷提高羣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

共建美好家園,同創幸福生活。相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羣策羣力,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吹響全民幸福集結號,奏響“共同締造”交響曲,必將繪就出一幅幸福生活新畫卷。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0

維護地球村,為實現節能環保付出實際行動當今的世界環境面臨着嚴重的威脅,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環境污染使地球村未來堪憂,由於環境污染帶來的問題主要有: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破壞臭氧層。氣候逐漸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全球變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

(二)生物多樣性減少

隨着生存環境的惡化,一些物種逐漸消失。現今,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

(四)酸雨蔓延

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

(五)森林鋭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温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鋭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面對這些環境問題,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在生活中做到節能環保。我們能做的就是從自己、從家庭、從學校擴大環保意識的範圍。至今,各種環保節能的政策及措施都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文明生活發展趨勢,然而我們對其真正深入瞭解認識了嗎?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呢?節能環保需要我們真正的從實際生活中去改善,去實踐,從身邊的每一件事情開始做起:

一、從家庭用電開始,節約每一度電,杜絕家家電污染。

二、全家動員,全面加強環保節能的思想認識。

三、節約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減少水污染。

四、節約每一張紙,使用再生紙和節約用紙,保護森林資源。

五、節約每一升油,減少空氣污染源。

六、每個家庭都應節約每一粒糧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七、少用一次性製品,保護地球環境和生態平衡。

八、自備購物袋,減少白色污染。

每一個人,每個家庭,對社會發展及人類進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是我們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支柱。因此,我們更應該提高家庭的綜合素質,切實瞭解節能環保的現實意義和重大作用,將每個家庭成員組織起來,牢牢抱成一團,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去認識,去改進,將節能環保的主題落到實處。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面對地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益短缺的現實,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拯救地球、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家庭節能環保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很容易進行,做好家庭的節能環保工作,不僅節約了資源,也為家庭節約了一定開支,一舉兩得。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1

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啟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説,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枱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更好解決羣眾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 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為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脱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户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説。

賦能山水資本 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説,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__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為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__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説,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台,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為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為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説,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户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户人一體化 同心共享福無邊

為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為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為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為,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説。

村無閒户、户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説,村户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户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眾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説,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為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户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户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啟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2

當前,湖北省正在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力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所謂“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即是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路徑,構建“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羣眾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的城鄉社區。此項活動的核心主旨就是要整治和改善省內城鄉社區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由來已久,每年都會牽扯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少數村社,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甚至演化成了“幹部帶頭幹、羣眾站着看”的弔詭景象。不少黨員幹部直言:“幾十年前,基層村社的每家每户,都以將自己的房前屋後打掃得一塵不染為榮,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説去管。”

鄉村振興戰略秉承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內涵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改善基層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社,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基層羣眾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隨着社會生產力的大幅躍升和羣眾獲得感的持續強化,基層村社的房子越修越氣派、裝修越買越精緻,為什麼羣眾對自己房前屋後的衞生情況卻置若罔聞?歸根結底就是,羣眾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不足。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過程之中,沒有深化對羣眾的宣傳教育,沒有充分發揮羣眾的主體作用,全民參與的氛圍也不夠濃厚。另外就是,相關工作沒有考慮到羣眾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習慣,不夠深入人心和接地氣,少數羣眾“等靠要”的思想也相對嚴重。

立足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進座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更應當從“心”締造。進一步完善羣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制度激勵,確保羣眾的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落實,完善信息公開渠道,切實發揮羣眾的監督作用。支持基層村社多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生態環保等相關教育活動,將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增強羣眾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結合基層實際,多讓羣眾“唱主角”“當先鋒”,既提升村社“顏值”,又讓羣眾得到實惠。激發羣眾“我參與、我受益”的內生動力,徹底扭轉長期存在的環境“髒亂差”的局面,打造一批“潔淨美”的“樣板小桃源”。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3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新時代貫徹黨的羣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金鑰匙,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有效途徑。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既是時代所需,更是發展之要、民心所向。開展好共同締造活動必須要以“五共”理念為根本遵循,踐行“五共”理念,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在基層實踐中要圍繞“謀”字做文章,聚焦“五共”的每一個環節抓實工作策劃、組織、實踐。

一、借需謀事。羣眾有需求,所謀之事才有結合點,有結合點才有共進動力。彌市鎮廣泛開展了“五訪”“五查五看”“鄉村振興大家談”等多種形式的走訪調研活動,與羣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問需於民、借需謀事,找準羣眾需求與政策支持的結合點,將羣眾的需求清單不斷轉化為工作的任務清單,激發出幹部羣眾一起幹的強大源動力。

二、依事謀心。所辦之事是民之所盼,能辦好了自然凝聚了民心,民心齊才能行動一致。彌市鎮始終堅持為民辦事聚民心,積極圍繞羣眾所思、所想、所盼策劃項目、謀劃工作、擘畫藍圖,依託羣眾期盼之事的落實贏得羣眾的真心支持參與,切實推動“你和我”向“我們”的轉變。

三、以心謀建。民心齊泰山移,有了人民羣眾對共同締造目標的嚮往和認同,發動羣眾、動員社會多方力量捐資出力即是順勢之事。彌市鎮大橋村就以春節、國慶等節假日為契機,與回鄉訪親的鄉賢共話家鄉發展,從改善村組的生產生活環境入手,在村黨支部的號召下,該村的外出能人就為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捐款近200萬元,在家的村民則投工投勞齊心協力挖溝渠、清堰塘、清垃圾、拆亂象,有效解決了“沒錢做事、沒人做事、無心做事”的難題。

四、共建謀管。羣眾自己參與了、投入了、用心了、用情了才會珍惜共同的勞動成果,共管也就水到渠成。彌市鎮堅持以共同建設的參與感喚醒人民羣眾的“主人翁”意識,通過村級“四議兩公開”程序、“金豆工程”等方式平台,問計、問需、問效於民,全面提升羣眾參與度、獲得感、滿意度,切實推動羣眾從“置身事外、靜觀其變”向“主動動起來、幹起來、管起來”轉變,以精準謀帶精準幹、用精準幹促共同管,攜手締造美好環境、共享幸福家園。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4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王蒙徽強調,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發動羣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實踐活動是深化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以進一步提升湖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應時之舉、創新之策、有效之為,基層治理要用好這把金鑰匙。

共同締造的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治理全過程,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要一切以人民羣眾滿意為標,以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和民生為切入點,以獲得人民羣眾支持理解和發動人民羣眾共謀共建為動力。在事務決策中,充分體現人民羣眾的主人翁地位,要勤下基層多調研,察民情、解實情,不武斷的以“我認為”代替羣眾認為,真正把羣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帶到政府機關的決策部署中來;在基層建設中,多方論證研究,多地走訪考察,弄清楚“為誰建”、“誰來建”、“建好給誰用”等問題,不好大喜功、脱離實際,真正把基層建設、民生工程做到人民羣眾心坎上;在幹部評價時,堅持從羣眾中瞭解幹部作風,通過羣眾的滿意度來測評幹部的工作成效,不能脱離人民羣眾,用自我感覺替代羣眾評價,真正讓羣眾滿意成為衡量基層工作的唯一標準。

共同締造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共同締造實踐活動以發動羣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為路徑,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治理”的城鄉治理體系。“縱向到底”是指要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領導作用以及羣團組織建設落實到鄉鎮、社區,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源和平台下沉到農村基層;“橫向到邊”指的是每一位居民都納入一個社會組織,讓每一個社區組織有序參與鄉鎮社區治理;“協商共治”就是發揮協商民主,基層事務就是要你一言我一言,眾人事眾人商量,也是要你一手我一腳,眾人事情眾人幹。這正是我黨“發動羣眾、依靠羣眾”這一工作法寶的繼承與發揚,真正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羣眾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讓羣眾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整體智慧與強大合力。

共同締造是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徑。共同締造是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創新之舉。因此,基層治理要聚焦羣眾所需、傾聽羣眾呼聲,聚焦民生實事、解決羣眾心憂,積極搭建共商共謀共議的公共平台,讓羣眾説事議事,提出解決方案,激發羣眾的內生力量,努力將羣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的美好畫卷。聯合多方主體共同行動,從人居環境改善、房前屋後保潔、垃圾污水處理、道路修繕等身邊小事、民生實事做起,聚焦羣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堵點,讓社區從“為民做主”向“請民做主”轉變,讓居民從“站着看”到“搶着幹”轉變,不斷提升羣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以人民為本、從基層出發,深入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湖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征程上穩步前行。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5

海洋約佔地球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海洋裏有各種各樣的生物,還有其他豐富的資源。我們生活在一個島上,大海為島上的漁民增加了很多經濟收入,也為島民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樂趣。與此同時,它也吸引了許多來自其他地方的遊客來參觀和探索這個島嶼。尤其是“南澳一號”的發現和考古,更是引起了國內外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關注。作為島民,我們無比自豪。

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污染毫無顧忌,隨意向海洋中傾倒污染物和有害物質,使得一些海洋生物瀕臨滅絕,大量開採海底下的資源,導致海洋中許多珍貴魚類物種大量死亡,甚至有的已經滅絕。

我記得當我只有四五歲的時候,我經常在炎熱的夏天和我父親一起去海里游泳。但是前年,不知道自己沒有公德感的人,居然在沙灘上倒了一些日常垃圾。海浪衝走後,垃圾自然流入大海。我看見噁心的垃圾漂浮在海面上。我和爸爸不想游泳,就搖搖頭,歎口氣回家了。

隨着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們捕撈了大量的魚,魚越來越少,魚的供應不足,價格越來越貴,人們抱怨魚很難吃。直到國家頒佈禁海令,每年定期禁海,定期組織有關單位人員到海里放養魚苗,魚的數量才逐漸增加。一些瀕危物種得到了很好的繁殖,人們鬆了一口氣。

水是生命之源。海洋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好處。每個人都應該攜手保護海洋。保護海洋就是保護地球,也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讓海洋環境變得更加壯麗,讓海洋更好的造福我們的後代!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6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關鍵內容,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有效的有效方法。共創美好生活的新徵程上,要聚焦黨建引領、深化制度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改革創新,着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羣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解決民生是第一要務。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把改善羣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作為“共同締造”的切入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等為載體,以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改善小區綠化和道路環境為重點,着力改善小區內部環境、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完善配套設施。持續抓好“問題清單”,辦好“就業、醫療、救助”等民生保障實事,在解決民生問題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羣眾最在意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不斷增強羣眾的物質和精神福祉,不斷加深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是關鍵保障。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更好的踐行羣眾路線,迴應羣眾的需要,要打造堅強有力的“一元核心”,以黨建為引領,建設一支忠誠擔當乾淨的幹部隊伍,為破解民生領域的發展問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選優配強支部班子,發揮好支部書記“領頭羊”的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一支本領過硬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志願者隊伍,凝聚人心、團結羣眾。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思想引領是關鍵,要強化幹部政治擔當,提升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黨員幹部在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中主動擔當作為。

發展經濟是核心舉措。當前面對的很多民生問題,實則可以歸結於發展問題。要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支撐推動民生領域的持續改善。要搭乘政策東風,站在發展機遇風口,用好用活集體資金,轉變發展理念,突出產業特色,加快轉型升級。把發展好集體經濟作為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這次契機。紮實改善社區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廣大羣眾深度參與發展產業鏈、分享利益鏈,共享“共同締造”成果。

羣眾滿意是最終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羣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支不支持作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成效標杆和工作作風的試金石。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要尊重羣眾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注重發揮羣眾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激發羣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調動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你和我”為“我們”,變“政府端菜”為“羣眾點菜”,形成黨員幹部與羣眾問題一起想、事業一起幹的互融互通的治理格局。不斷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會資源向基層下沉,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責”治理共同體,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7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環境污染已被人們忽視,隨着人們肆意地亂砍亂伐,工廠日益地增多,往日新鮮的空氣已蕩然無存,臭氧層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種種的徵兆表示着什麼?它告訴我們,昔日生機勃勃的家鄉已經在人類的破壞下成了回憶,原來清澈的小溪變成了臭水溝,蔚藍的天空被烏煙染成了煙黃色,漫天飛舞的塑料袋趕走了小鳥,機器的隆隆聲代替了鳥兒的歌鳴聲。

從前,我無論走到哪裏,空氣總是那麼的新鮮、純淨,陽光也十分地温暖,讓人感到舒適。不知從何時起,它們變了,空氣開始變得渾濁,讓人感到呼吸不暢;陽光也沒有以前的和煦,變得刺眼。環境遭到了人們的破壞,地球已經遍體鱗傷。人不給自然留面子,自然當然也不會給人留後路,多少丘吞噬了萬頃良田,多少洪水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示。

真不敢想象,我們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幅怎樣的慘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塵沙彌漫,人類將在魔鬼般的尖叫聲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時我們只能説,人類曾經屬於過地球,但地球將永遠不會再屬於人類了。

現在的家鄉,街道上垃圾滿地,臭味熏天;河道上,由於過多的化學的藥物都排到了水裏,魚兒都浮上了水面;天空中,灰塵瀰漫於蒼穹上,讓人睜不開眼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人們不環境保護造成的。長此下去,人們還沒有嚐到破壞環境的苦果,所有的物種已經滅絕,地球也將成為一顆死星,到那時候再悔悟可就晚了。在此之前,人類,行動起來,為了我們的跡象,為了地球,更為了我們自己,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讓那一時刻不會到來,讓地球這棵生命之樹常青。

人類過度的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已經把一個健壯的地球折騰的體弱帶病。水土流失,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耕地不斷減少……這一切都是因人類不注意環境保護造成的,如果人們再執迷不悟,勢必將自食惡果。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撫養我們長大,培養我們成才。保護它是我們的職責。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了保護家鄉的環境而奮鬥。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shenghuo/jleq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