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培訓心得體會 >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7篇)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7篇)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

經過近幾年的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我覺得數學教學的內容多,課時量不夠;習題難,學生做不了;課程結構變化大,要求的教學資源多;對於標準和教材的要求難於把握。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一、我對教材的認識

1、高中新課程數學教材的問題。與我國曆次數學課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無疑力度最大。新課標,與現行高中數學教學大綱比較,無論在基本理念,知識結構、內容安排,還是在實施操作上都有較大的變化。人教版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較大改變,知識體系上,如三視圖、算法、統計、定積分等內容的加入,引入與闡釋知識也有很大不同,體現了新課程改的思想。事實上,無論是新的高中課程方案,還是高中數學課程標準,都還只是專家們的一種設計。雖然它經過數百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一線的教師和教研員的研討,但它離實用仍有距離。我們進行實驗,就是希望由此發現問題,並加以解決。

2、對新教材認識存在的問題。實驗產生的問題不能都歸咎於課程標準或教材,也有我們的原因。例如,對“課時不夠”,固然課程標準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反思我們的教學,恐怕有些原因還是出於自身。不少教師習慣參照大學聯考命題,對某些知識點延拓加深。原來教學相對較少、課時較多,可以這樣做。但新課程對內容的處理和教學要求與原有大綱有較大不同,如果仍延緩原有習慣,課時量就可能不夠。又如,過去習慣要求學生完成教材全部習題(包括練習和複習題),但新教材卻有些習題很多學生不會做,於是有人認為教材習題太難。事實上,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課程要適應人性選擇,對具有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習題和複習題中的A組題應要求所有學生完成,但B組題較難,一般只要求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選做即可,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係及具體內容的界定不夠清晰。例如,高中幾何分“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兩部分。“立體幾何”分“立體幾何初步”和“空間中的向量與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分“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和“圓錐曲線與方程”。必修課程僅要求學生掌握“立體幾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體幾何初步”以三個載體(三視圖、直觀圖、點線面的位置關係)幫助學生認識空間圖形及其位置關係,建立空間想象能力,並在幾何直觀的基礎上,初步形成對空間圖形的邏輯推理能力。這對於只希望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學生來説,已經達到基本要求。而對於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經濟類)等方面發展的學生,還需要學習“空間中的向量與立體幾何”。這部分內容藉助向量定量地處理空間圖形的位置關係與度量問題。向量既是幾何對象,又是代數對象,還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為搭建幾何和代數聯繫的一座橋樑。在教學中,我們應關注不同內容定位差異,按照《標準》對不同內容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課程要學生達到選修課要求,加重負擔的情況出現。

4、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把握好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研究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應努力領會其基本理念和目標,掌握課程設計思路,熟悉必修課程的內容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學從“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模式,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注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實踐中,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靈活使用教材,設計新的教學過程,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的“藥引”,引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慾。

二、教學心得體會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為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所謂數學事實指的是能運用數學及其方法去解決的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經驗則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步積累起來的。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合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對中學而言,大致可分為十個方面:即符號思想、映射思想、化歸思想、分解思想、轉換思想、參數思想、歸納思想、類比思想、演繹思想和模型思想。聖於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為表裏、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實施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則是對應方法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根據。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着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繫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為流行,未見專門的説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為“理論聯繫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為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緻,儘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台,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三、幾點教學建議

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分必修與選修兩大類,必修有5個模塊,這些內容是每一個高中生都要學習的,無論是畢業後進入社會還是進入大學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主要注重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基本能力。但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強,在能力要求方面遠高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中水平,這些都對老師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戰,雖然筆者學淺,但在一年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一點心得,給大家幾點建議

1、依據課標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是國家對高中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教材則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是依據課標而編寫的。在教學中,應以課標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隻教教材。數學教材中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認真理解課標,對教材中不符合課標要求的題目要大膽地刪減;對課標要求的重點內容要作適量的補充;對教材中不符合學生實際的題目要作適當的改編。此外,還應全面瞭解必修與選修內容的聯繫,要把握教材的“度”,不應採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數性質的教學,要多次接觸,螺旋上升,實行分層教學。

2、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傾聽學生的回答並適度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構建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同時,對於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聽課理解、模仿記憶、練習作業等,仍然是當前高中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當改造,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索規律。這樣既解決了課時不足問題又解決了教材編排存在的漏洞問題。

3、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作形象化處理,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尤為重要。如: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應用“例題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數學軟件或圖形計算機作出函數y=(ⅹ-1)(ⅹ-2)(ⅹ-3)的圖像,並追蹤圖像上的點的座標,可以近似直觀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沒有采用這種解題方法,必須經過三步複雜的解題步驟才能完成,而且圖像相當複雜。

“書越來越難教”,這是大多數老師的感慨。如何在新課標下運用新的理念,解決新課標下高中教學存在的問題,真正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還需我們不斷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和學生共同進步。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2

今年學校印發了高中地理新課標,通過學習,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帶來的衝擊,對新課標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祕、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髮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理念“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誤區

1、把課標直接移植成課堂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終結目標,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某節課依據課標,是為達到整個課程目標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簡單認為,課標是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前提。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僅以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顯然無法具備明晰的行動綱領,無法彌補教材內容與課標的落差,無法調和教講授與學生活動的矛盾,更無法解決傳統經驗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衝突,困惑與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機械套用課標結構。

新課標將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我們常常不顧具體內容結構,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都按此結構進行表述和執行,機械套用,從而帶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模糊與混亂。

五、有效解讀新課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深入解讀課標表述的內涵,明確學習結果與要求。新課標的表述中,教育術語諸如“説明”“分析”使用次數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學生搞清楚“為什麼”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種聯繫的內涵。後者需要學生能通過分解、辨別、概括形成認知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預示的結果都是學生要達成的問題解決的能力。下面是我從視頻學習中節選的“運用圖表説明大氣受熱過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供給大家看一下:

(1)瞭解大氣是指低層大氣;

(2)瞭解導致大氣受熱的直接熱源;

(3)辨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對大氣熱量收支的影響;

(4)以及大氣對這些輻射的選擇性吸收;

(5)有繪製示意圖表示大氣熱力環流的技能;

(6)具有閲讀、分析城郊熱力環流和大氣温室效應示意圖的技能;

(7)並且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這些過程。

2、正確解讀課標的目標指向!明確教材內容的功能定位。

簡單的講,就是有些內容不是教學目的,就不需要去講授,從而人為加大難度。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出主動探究的能力。

3、科學解讀課標內隱的學習層級,明確課堂教學順序。

學生的各種更高一級的學習可能性隱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級的學習結果之中,若要獲得某項能力,需以先前已獲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為基礎。從這一角度講,每一個課標都內隱着促使學生形成能力與態度等的學習層級,理清了這一學習順序,教學的基本順序也就明朗了。總之,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和創造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3

我很榮幸的參加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培訓”。在三天的時間裏,主要聽了教育專家老師的講座,受益不淺,感受頗深.現就學習主要內容和學習感受做以下彙報。

一、人教版課標教材特點回顧

1、突出背景,強調本質,注重應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親和力”

2、改進教材呈現方式,以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教學活動,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3、強調基礎性,堅持“四基”不動搖,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4、重視思想方法,立足學生髮展,提高教科書的“思想性”

5、加強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繫,突出教科書的聯繫性

6、體現政治學科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反映政治學科在其它科學和文化進步中的作用

7、積極探索政治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適當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

8、體現層次性和選擇性,將配套教材作為教材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之,課標教材特點現代性---更新知識載體,改變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術。

課程性質變化主要體現有兩個方面:

1、以學生生活為基礎;

2、以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

對新課標的重要修改有:

1、彰顯生命教育主體;

2、突出法制教育;

3、強化公民意識教育;

4、加強媒體素質教育;

5、增加“瞭解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學生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

8、補充“瞭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工匠精神”;

9、增加“體會承擔社會責任”;

10、重視代際間的雙向互動和共同成長。

二、教材修訂的實際做法

1、調整結構、增減內容,構建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心理的教科書體系

合理的結構體系是教科書育人的載體,通過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學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構成的,浩如煙海的政治知識是如何被選擇和組織起來的。因此,教科書的體系結構構建,體現了教科書的育人價值。

從各領域內容的前後順序、內容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政治內容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配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等角度,調整了不合理的內容順序,構建更加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心理的教科書體系,以利於學生理解政治知識。

2、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使學生逐步領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加深對政治核心內容的理解

在教科書編寫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挖掘政治核心知識藴含的思維教育價值,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經歷政治概念的概括過程、政治原理的抽象過程,從中體會政治的研究方法,領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這有利於學生形成對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體認識,從而體現政治教學的育人價值。

3、反映背景、重視過程、加強應用,使學生獲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學生獲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標誌。政治思想是政治學科發生、發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賴的基礎,也是政治課程教學的精髓。

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強調它的現實背景或政治理論發展的背景,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經歷政治概念的概括過程、政治原理的抽象過程,從中體會政治的研究方法;通過解決具有真實背景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政治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繫,體現政治的模型思想,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4、發揮章引言的“先行組織者”和章小結的“概括提升”作用,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內容的引導性材料。好的引言,對於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基本思想教學、培養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為更好地發揮章引言的作用,修訂版教科書着重從本章內容的引入、本章內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導等角度組織相關內容。在具體處理中,不追求“實際問題——政治問題”的單一模式,而是結合具體內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強探究、重視“綜合與實踐”,積累政治活動經驗、培養創新意識

修訂版教科書非常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內容的呈現上努力體現政治思維規律,倡導探究式學習,給學生一條觀察事物(情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線索。

教科書從知識內容的發展脈絡、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學習過程等方面考慮,在一些關節點上設置“思考”“探究”“歸納”等欄目,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維活動,促使學生領悟政治的本質,提高政治思維能力,積累政治活動經驗,培養創新意識。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於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4

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填鴨式”教學是某些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

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於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總之無論我們多麼習慣和喜歡從前的教學模式,無論有多大的艱難險阻,新課標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課標的方向,我們也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5

有幸聆聽了奔牛實小的潘老師解讀20xx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感覺受益匪淺。新出台的《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比原課標,其改動比較明顯。感覺當今語文教學更加註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性發展和語文的薰陶作用,而非一味強調語文知識結構的完成性和系統性,這對於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1)體會: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説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領悟: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3)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4)反思: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衷心期盼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中自己能再次變成一個“新”老師,接受新挑戰!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6

春暖花開的明媚三月,我有幸來到了省城西安,在陝西省學前師範學院參加為期九天的省級地理骨幹教師的研修學習。

第一天來到學前師範學院報道,學院的接待老師服務熱情周到,很快的就辦好入住的手續,到房間裏休息,學院還細心的給每位來培訓的教師發了這九天的培訓的課程安排表。九天的培訓內容很豐富,形式多樣,有地理理論學習,有CAI技能培訓,有拓寬一線地理教師視野的世界地理課程,也有教育技術、西工大附中等名校的教學觀摩。感謝學院的各位老師們精心設置課程,作為師大畢業多年的學生,這次培訓的第一課我就再次領略了陳瑛教授的學者風采。幾年來我一直埋頭於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很多時候侷限於傳授學生書本知識,對時事地理關注的很少,這次聆聽陳瑛教師的“新形勢下的.世界地理”,更新了我的知識儲備,開闊了眼界,也給今後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還有陳教授本人授課方式平等、輕鬆、優雅,很值得我去學習。

陳教授講到世界地理對於地理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學的任何理論成果和規律,只有通過世界性的地理研究和類型區的比較分析才能得以證實。地理學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只有放在全球的尺度上,方能理清脈絡、分清層次。忽視世界地理的研究,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也是世界地理學科雖幾經沉浮,但始終能夠屹立不倒的原因。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復興世界地理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的和平崛起,既是其自身經濟和政治實力不斷增長的過程,也是其不斷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過程。從近代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看,地理學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崛起的這一偉大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地理學應當積極調整研究方向,大力加強對世界地理的研究,以服務於國家的全球戰略。

我想,中國復興國家戰略大形勢下,我們的中學地理教育也會隨之發生比較大的變化,要引領學生放眼世界,更好的認識世界。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自己得儲備一桶水,現代教師要有奔流不息的知識儲備意識,這就意味着我們教師要儘快多學習多充電,以更好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服務我們的教育工作,為國家發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邢蘭芹博士的《“自然地理”部分》課標與教材解讀報告,做的細緻,深刻,也使我受益良多。雖然之前我自己也看過很多遍課標、課標解讀相關書籍,但這節課我聽的還是津津有味,因為邢老師不是大量的理論東西堆砌,而是理論聯繫實際,有新意的用她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她生活實例給廣大培訓老師講了堂生動的課標解析課。邢老師還專門講到了地理素養問題。地理素養是指學習者經過地理學習後所養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觀點、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構成要素。其中,地理科學品質包括地理科學精神、地理科學態度以及對地理科學的興趣、情感和動機等。其中地理科學精神是地理科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對學生從事地理科學認識活動起着指導和制約的作用,力圖讓學生領悟與感受地理學家在科學探索和科學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品質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學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學研究和交流過程中逐漸地、自然地形成的約束科學家行為的價值規範或準則,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實踐,不固守傳統,不迷信權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敢於堅持真理,謙虛、謹慎,不怕困難和挫折,善於團結合作,樂於思想交流,遵守科學的職業道德等。歸納起來,地理科學精神包括地理科學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實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地理科學態度是指個體對地理科學現象和本質作出的反應,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這些知識的瞭解,能更好的指導地理教師的實際教學,關注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我相信,九天的培訓,不僅開闊視野,啟發了思路,更能激發我的工作熱情。展望未來的工作、學習之路,將是永無止境而又艱難曲折的,而我卻更有信心在這快樂而無止境的追求中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7

一、立德樹人與地理核心素養

(一)立德樹人是地理課程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都説明了現階段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地理學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主要表現在受過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夠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也能夠理解個人對與生態環境和他人的責任,地理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學會如何與所有生物(包括人類自己)和諧相處。地理學的研究尺度廣闊,並且能夠幫助人們深入瞭解我們當今社會的眾多挑戰。這就是地理學在德育方向上的主要作用。而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則需要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某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三個方面,六大素養:治學(文化基礎:人文底藴和科學基礎),修身(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濟世(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依據這些德育要求,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部分:

1、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現代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是地理課程內容藴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包含了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培養人地協調觀,旨在使學生面對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時,理解並認識到,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一種認識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我們用綜合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綜合思維強調整體觀念、時間觀念、空間觀念,即要素的綜合、時空的綜合、地方的綜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着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有助於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的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3、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一種認識地球表面複雜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地球的面貌千姿百態,地理事物和現象紛繁複雜,如何將這看似“雜亂無章”的地球理出“頭緒”,需要一種地理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即將地理環境以不同的標準劃分為各類區域:比如不同尺度大小,不同屬性、不同功能等,以幫助我們認識地理環境的複雜性。區域認知這一素養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形成從空間-區域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格局有較強的觀察力,並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區域關聯等方法認識區域,簡要評價區域現狀和發展。

4、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地理研究的大部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儘管隨着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提高了野外考查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查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地理研究手段。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的在真是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新形勢下的教學方式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建議”部分突出在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提高地理教學育人效果方面的導向作用。在這種要求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能力。問題式教學和地理實踐活動都是以後我麼在教學中應該重視的方面。

問題式教學是以創設問題情境為開端,圍繞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程序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創設情境、提出與分析地理問題、提出地理解決方案以及展示評價四分部分,但是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程序,應根據實際情況安排,重在使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引導、主動構建問題,發揮效果。11月29日第五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中的兩節地理研討課:《滑坡與泥石流危害》、《颱風之殤》。這兩節課都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滑坡與泥石流危害從金沙江堰塞湖導入,整節課以問題設計整合內容,重心問題使其以問題形式展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頭腦風暴,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最後設計災區旅遊,如何避災,讓學生學習有用地理,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落實四個核心素養。《颱風之殤》本節課的核心理念是樹立人地協調觀,先通過颱風受災對人類的危害,引導學生調查本地區颱風的防治,提高學生的地理調查觀察能力即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颱風發生後的巨大反差引入,逐步設計問題:殤之痛——殤之由——殤之御——殤之情——殤之警,引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兩節的學習以及作課教師的評課,我們對問題式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為我們的新課程推行引導了方向。

在新課程的推進中,我們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明確方向,多思考,逐漸探索,形成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式,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8

新課程實施已經多年,但我並沒有認真地去研讀過新《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教學上也是渾渾霍霍,憑着十幾年的老經驗不知誤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個學期以來,我擺正了心態,揮手告別過去,認認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學,以求自我專業的發展。我開始學習其他教師的論文,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些教師的論文中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新的《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因此,帶着疑問,我認真地學習了這個新課標,再結合自己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 、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

1、要學新的《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的目標,準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課程標準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新的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座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座標,作為內容整合的邏輯。

2、教師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因此,為了適應教學,教師應通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誌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知識。總而言之,教師一定要通過學習後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3、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1、師生合作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課程中要開設思品綜合實踐活動課,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的知識的內容很廣,有信息技術、各種專業知識、科研方法等。因此,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活動課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學會合作。

三、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有五大內涵: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立人”上。教師的角色轉變到“促進人的發展”上,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應的。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説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思品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按公民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四、 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我們知道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學生的內驅力非常重要,以學生為主體是獲得好的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任何脱離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徵的教學行為都是事與願違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課程中,增設了培養學生的素質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鋭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僅提供一些簡單的素材,因此,還要我們教師細心揣摩發現與思品教學背景相關的素材,挖掘思品課程資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日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探究,我們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不斷髮生的問題,真正做到“用科學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學生,用聰明智慧的火花點燃每一位學生”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9

經過近一個月的網絡學習,使我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新任務與新趨向以及當前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的一些新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對我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會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下面就我的學習情況寫下一些心得體會。

一、 當前職業教育的新任務

20__年黨的“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並把“建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教育上的奮鬥目標。它賦予了職業教育在新形勢下的新任務。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1.多途徑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就我國實際情況看,發展職業教育的重點是中等職業教育,並要順應國際職業教育的改革趨勢,積極發展高職教育。

2.大力發展高職教育

職業教育高移化,發展高職教育是目前國際職業教育改革的趨勢之一。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培養高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我國高職教育要立足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同時要學習借鑑國外經驗

3.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無論是對於人的發展,還是對於人力資源的開發,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具有同樣的價值。

二、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趨向

當前,國際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呈現出社會化、終身化、綜合化、法制化和高移化等新趨勢。

(一)職業教育社會化

在當前職業教育改革中,職業教育更要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以充分實現職業教育社會化,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正如《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指出的那樣:“教育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

(二)職業教育終身化

職業教育終身化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一生中都要接受職業教育。它是全員的教育,要求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為其發展所必需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具有終身性,職業教育終身化,這是終身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職業教育終身化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個特點,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三)職業教育高移化

職業教育高移化是指職業教育由中等向高等發展的趨勢。在當前,高職教育不僅擔負着培養高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而且成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基本策略。

(四)職業教育綜合化

(五)職業教育法制化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國小語文版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學習,聽了__X主任的精彩講解後,我感覺自己有了明確的目標,受益匪淺,讓我無論是在教育教學方面還是師資培訓方面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以下就是我的一點心得。

一、提高教育教學思想認識。

通過本次培訓,我的思想認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我明白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為什麼要學習新課標;第二,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要有愛心、有智慧、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讓學生喜歡你,以至於喜歡你所教的學科。第三,明確了語文教師的職責在於精通育人之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即“授之於漁”的作用,教師應重視為學生創設語文學習的大環境。第四,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目的理念,認識到教學活動的意義在於培養人的發展所必備的素質,諸如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質,陶冶豐富的情感,培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等。第五,要明白教書育人,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語文教學中要能潛移默化地塑造人的靈魂,提升人的涵養和文化品位,啟迪智慧,感悟人生。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力求達成的目標。

二、培訓時機恰當

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教育戰線上一場深刻的變革。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給我們一套全新的東西: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評價,但同時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經過10多年的課改實踐,我們一線國小教師的教育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都有很多的實踐體會,但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產生了諸多的疑惑和不解,許多地方的老師還進行了國小語文課到底該怎樣上的大討論。前段時間,國家出台了《版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許多一線的小語教師都紛紛從網上下載來學習,但自學終歸會有很大的侷限性,於是大家都盼望能有機會早點得到專家的分析和講解。正在大家渴盼之時,這次培訓就猶如炎熱的夏日突然吹來了一股清涼的風,讓人頓感欣慰,真是想老師所想,急老師所急,難怪老師們的參訓熱情如此之高漲。

三、精彩的講解是培訓取得成功的關鍵

這次新課標解讀X主任利用大屏幕採用比較法、數字法等多種方法講解,讓大家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捨棄的,這樣讓參訓教師更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實施方向。一些關鍵的部分則結合他所聽或所上的課例來逐一剖析,使大家一下子就茅塞頓開。在提到學生的課外閲讀時,她反覆提出,現在的小語教師們一定要養成終身閲讀的習慣,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多閲讀一些孩子們喜歡的書籍,同時希望老師們要讓自己的精神不斷成長,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我覺得高素質的主講人精彩的講解是這次培訓成功的關鍵。

四、教學新定向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作為一線教師誰都知道,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新課標下的教師,到底該怎樣做才能把學生培育成才呢?通過今天的培訓,我有了新的教學定向:

1、拼音、識字教學要強調一個字:趣。有趣才有吸引力,才能使學生想學、甚至好學。

2、把寫字教學當做語文教學的基礎。堅持每天練習10分鐘。

3、閲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鑽研文本,且要注意糾偏。

4、習作教學要以學生生活接軌,不能脱離生活,憑空想象。

今天的學習,我看到了自身的問題、明確了努力的方向、瞭解了可以嘗試的各種方法,總之,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讓我們的教學另創一番新滋味。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20xx年10月29日20xx年11月7日,我參加了陝西省高中新課程骨幹教師省級研修項目,通過緊張有序的學習,交流、研討和觀摩等一系列的培訓使我對新課改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更準確而深刻的答案。同時,在心理上也對自己的心態和角色進行了調整,原先想得這次培訓可能比較輕鬆,但從培訓的第一天起,就體會到了放鬆一下的想法都讓這每天的聽、想、寫、説等無形的壓力趕的無影無蹤。培訓真的是既緊張又緊迫!

首先,我向各位領導和老師彙報本次研修學習的主要內容安排。10月29日:我前往陝西師範大學雁塔校區報道。

10月30日:上午在陝西師範大學崇毓樓聞道堂舉行了開班典禮,會上陝西師範大學教師幹部培訓學院院長袁奮光做了主要講話,隨後召開了班會。下午:由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書記、副館長、陝西省省委講師團成員馬曉雄做了題為現代師德修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佛更要金裝的精彩報告,題中講到要幫助教師塑造“師道尊嚴”而非銷蝕和損害“師道尊嚴”,要幫助教師增加個人職業幸福感和實現家庭文化的傳承。

10月31日:上午由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化工學院楊承印教授主講了歷史教學過程設計。他講到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研究課程標準,理解教科書,熟悉學生,着眼於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下午:我們前往西安市83中學,深入課堂,觀摩了83中沙濤老師在他們的春筍班主講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過程。

11月1日:他們聘請了隴東學院的胡勝利教授利用全天時間主講了關於歷史對話教學問題的思考。

11月2日:上午:由西工大附中彭曉泉老師做高中歷史選修4(歷史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歷史基礎)的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這節課彭老師講的非常精彩,因是來自一線的老師,所以她講的東西也非常實用,這一塊東西我將在我們歷史組學科組會議上進行傳達。下午:由陝西師範大學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李貴安教授主講了美國學校課堂情境展示與研討,這節課資料翔實,對我感觸頗多。11月3日:上午:由陝西師範大學胡滿成教授主講了21世紀曆史發展戰略。其中講到了21世紀曆史發展的四大難題及展望,21世紀曆史發展的11個突破口。下午:由陝西師大楊承印教授講了《校本教學研究:怎麼評價歷史課堂教學》通過一些視頻錄像,邊分析邊講解。

11月4日:上午:在陝西師大計算機房學習了網上檢索歷史資料的方法。下午:由李文盈教授主講了《歷史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11月5日:上午:由陝師大王明珍高級工程師主講了《紅外光譜分析實驗》,下午:參觀了陝師大歷史實驗室大型儀器。

11月6日:上午:由西安83中沙濤老師主講了《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角色定位》,非常系統的講述了83中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得成功做法,同時也提供他們比較全面的資料。下午:由西安交大附中的沈衞所老師作了《高中歷史必修模塊教材分析及教學策略》的報告,其中,他講到,每一位學生都要發展,但不必是一樣的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規格。

11月7日:上午:由班主任對我們所提交的論文和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下午,評比了優秀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和獲獎證書,我被評為本次學習的優秀學員。

可以説,在研修學習的這些日子。每一天對於我來説都有觸動,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都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也有一些感悟新課改理念的核心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歷史教學的第一任務,就是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承擔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要從注重具體的歷史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轉變為進行歷史教育的大教育。歷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並能形成持續的歷史學習興趣。不能只注重歷史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而要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從歷史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瞭解歷史製品對人類的貢獻,學會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開發和利用歷史資源,使歷史教學更清醒,充分體現歷史教育的功能。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具體的歷史知識點,而更是可以與具體歷史背景聯繫的實際問題或思考方法。

新課程的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終生髮展為目標,在培養目標價值上通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要求來體現。強調學生在學習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要注重學生了解和體驗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初步掌握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例如:在學習“走進歷史科學”這一節時,向學生展示歷史科學的特點、發展歷程、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以及歷史在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讓他們感受到歷史世界的神奇美妙和歷史科學的無窮魅力,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引領學生關注今後個人的發展與歷史科學的關係。經常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更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能源、關注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他們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2

沐浴着新課程的春風,享受着新課程帶來的幸福:學生的主體性在不斷的師生互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氣氛在愉快的交流中變得親切自然,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位,教師的個人意識與素養在整體要求下不斷提高。下面談一談我對課改的點點感悟。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以生為本

思想品德課已經把心理品質、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思想方法教育有效地進行了結合,即依託於心理學的知識,又區別於心理學課程。學習時應該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活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敞開心扉,通過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生活中的一些經歷、心理現象來體驗、來獲取對知識的認同和掌握。

1、合理開發利用教材上的空間

實踐教改就會發現在教材編寫上有一閃光點--—教材中都留有大量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空間去讓學生思考、去寫、去評論、去留下感想,這是非常可貴的,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場所,去實現心理交流。我主要從兩個方面用好這些空間:一方面,要求學生把教材中“議一議”“想一想”等內容能物化為語句的,儘量用最精練的語句表達概述出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過程中,把發現的問題、得出的感想寫在空白的地方。使學生的情感和探索能夠有一個停留的.場所。等到一學期學完,再回顧一下過去的思想與情感,學生又會對原有的所思所想產生新的共鳴,提升到一種新的認識高度。

2、挖掘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實施活動化教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説:“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新教改中有許多活動性要求,因此採取“活動化教學”,可以通過讓每一個學生參與一個個活動,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活動中激發興趣、引出疑問、引起思考、引導創新,最終實現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真正達到影響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針對“我們的責任,理解參加公益活動,不做有損人格的事”這一部分內容,我採用以下活動方式:組織“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辯論會,使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和社會。此外還採用角色換位訓練:按照性別將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懂得應如何關愛社會。這些活動方式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活動中受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學生資源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學生的資源,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講授“法律保護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別人的健康、生命和權利”時,我針對學生中的違法案件,如打架鬥毆,使他人致傷、致殘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並分別列出這些行為的後果,即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做可以讓學生在體驗中分辨是非,體會遵紀守法的好處,違法的危害,從而達到通過自我教育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

針對“保護個人隱私”,我以“家長是否可以拆閲子女信件和日記”為題,開展一次學生與家長的對話活動。通過開展親子對話活動,既可以讓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期望,又能以平和有效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隱私,有助於學生與父母的溝通、密切親子關係,提高法律意識和是非觀念。

三、充分挖掘社會資源

課改要求思想品德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因而教學的時空就不能侷限於學校時間及教師,而是要走向社會、走向實踐。因此,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

(1)、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合作的氛圍中充分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處於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欠缺“我與他人、集體、國家的關係”這些方面的認識,以及缺乏較好的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的能力。那在“走進父母和理解老師”,以及有關友情等的課文,就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想法,生活中具體做法,瞭解學生對於父母、老師和朋友的看法。然後再設計教學方案。在講“走進父母”這課時,我提前瞭解了一些學生對於親情的認識和理解,瞭解到的情況並不是很好,由於一些原因使得學生對父母的關心較少,甚至一些學生連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那我在教學中就設計了一些環節,是讓學生主動了解父母,去做到關心父母,甚至在作業設計突出實踐性,讓學生從生活中實實在在去關心幫助和體諒父母和長輩。

(2)、理論聯繫實踐,適時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思想政治課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如果離開了學生實際生活,不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就必然失去活力,成為僵死的教條。所以,教師要貫徹新課標理念,搞活課堂教學,充分設計好教材中所展現的探究、討論、反思、分享等活動,並且自己根據實際創設情景,使教學延伸到課外,使課內知識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體會到思想政治知識在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中的現實意義,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例如結合時事政治給學生拓展知識,也給對於十分關注時事政治的同學好的平台,他們可以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不僅是以自我為中心,慢慢學會去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

總之,現在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面對新課改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我們目前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還遠遠不能滿足於任課,我們的見識、修養和經驗還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必須不斷地汲取其他人的成功經驗,充實進步思想,時時“刷新”。這樣,我們才會更新觀念,用全新的眼光來審視新課程,駕馭新課程,積極投身到更加有效的教學之中去。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3

一.人教版國中生物教材總體變化

1、新教材總體框架體系不變,教材編寫思路、理念基本不變。在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幫助學生建構和理解重要概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社會需求,同時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及其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2、內容上的變化

(1)知識內容上的變化:框架體系基本不變,七年級教材做減法,八年級教材做加法。

七上:整合、簡化生態部分、“細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體內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簡化綠色植物部分。

七下:刪去三節:“計劃生育”“空氣質量與健康”“人糞尿的處理”

八上:增加動物的類羣、病毒等內容

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體關係的內容(從七上移來)

此外,強調重要概念的教學,也給教材帶來知識內容詳略程度上的變化及練習題的變化。

(2)科學探究活動內容變化:

刪除了幾個可性行不高或價值不高的探究活動(植被對空氣温度的影響、根的什麼部位生長最快、晚育的意義、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提高了探究活動材料選擇的開放性;突顯了科學方法的指導;增加了實驗與演示實驗,增加了一些反映時代發展的閲讀內容

3、呈現方式的主要變化,有利於落實重要概念的教學:

(1)單元引言指向本單元重要概念;

(2)每節開頭增設“想一想、議一議”欄目;

(3)每節開始部分的“通過本節學習,你將知道”以問題形式列出本節重要概念或相關知識;

(4)部分章節的標題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陳述;

(5)精選事實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構;

(6)注重通過探究活動建構概念;

(7)更加明確地表述概念並以黑體字排印;

(8)增加辨析概念的練習題;

(9)“單元小結”引導學生所學重要概念進行梳理和總結。

(10)版式的變化:版式設計突出不同功能板塊的區分(如主副欄編排,學習的主幹內容放主欄,相對次要的內容以“小資料”、“試一試”“?”的形式放在副欄)

(11)每節另起面。

(12)插圖的變化:更新大部分插圖,突出原創性,提高精美度。

二.新課標新課程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和新教材就注重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努力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儘管講得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入木三分,但由於忽視了綜合、歸納、滲透,結果造成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而新教材的內容與時俱進,圖文並茂,精選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學最新進展並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息息相關的內容,儘可能精簡課堂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究、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的機會,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例如“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實驗,通過分組做發豆芽的實驗,再分組講出由學生自己歸納的關於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温度。在做發豆芽的實驗的同時,請學生注意觀察自己發的豆子有多少發了芽,又有多少不發芽,同時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通過探究實驗的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培養了操作技能,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和新教材強調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分析,把握知識系統內部的關聯和轉化,促進知識、技能、思維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以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4

一、落實“四基”,提高“四能”。

1.重視數學的科學價值,同時關注其文化內涵。通過教科書這面鏡子的反射,結合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地介紹古今數學的發展,深入淺出地反映數學的作用,使學生逐步地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提高科學文化素養。

2.重視基礎,返璞歸真。

重視中學數學在數學科學和其他科學中的基礎作用,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在實現從算術到代數、從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從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從確定性數學到隨機性數學等重大轉折中的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初等數學的本質,返璞歸真,為進一步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打好基礎。

3.重視思想,立足發展。

重視滲透和揭示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更好地反映數學內部的聯繫以及它與相關學科的聯繫,注意教科書內容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學生經歷實驗、探索的過程,體驗如何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能力,播撒“尊重科學、熱愛科學、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的種子,搭建可持續發展的平台。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1.貼近生活,注重過程。

內容素材的選取,要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教科書的組織安排,要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為構建豐富的學習環境提供重要資源。

2.發展思維,引導探索。

內容的呈現要努力體現數學思維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使他們經歷“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維活動的基本過程,優化思維品質,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精編問題,創設情境。

精心選編現實生活和數學發展中的典型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強化知識之間的聯繫,領悟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使問題在教科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注意問題的基礎性、思想性、開放性、趣味性等。在“複習鞏固”“綜合運用”“拓廣探索”等欄目下,有針對性地選配習題,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

三、改進教科書的呈現形式,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1.改進呈現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精心設計教科書的呈現形式,改進欄目設置、版面設計、圖文選配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教材內容,適當設問、留白、引導,加大探索空間,安排具有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教科書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2.重視信息技術,改進學習手段。

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和數學教育產生的深遠影響,發揮信息技術的力量,有意識地引入計算機、網絡等進行信息處理,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四、自己的幾點想法:

通過置換脱產研修培訓,使我對人教版八年級數學教材有了初步的瞭解,我的思想理念得到了相應的提升。新課標無論是從教材編排還是活動的內容和思想理念上都是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能力的方法。面對新教材,我認為應下大功夫鑽研,深入領會新教材的精髓,並在以後的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做到下幾點:

第一步要鑽研教材,去體味新教材的意境,要將情感教學融入課堂,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對新教材的理解和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可以通過語言情感的表達而發散,通過在課堂中傳遞和學生產生共鳴,融入教師的情感之中,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品味和對生命特質的理解,有助於學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從而使他們產生美好的聯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增強其參與意識,實現其自身價值。

第二步要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應有所改革,在教學中,許多環節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完成,體現出教師是學習行為的引導者、參與者,這是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一種現實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

第三步探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好辦法,新教材要倡導探究式學習方法,為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力性。教學中從教學實際出發,適時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學法上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要不斷增進角色意識,努力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配合學生去學習。探究活動是學生實踐性學習行為。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勢,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主題意識的途徑。通過師生的相互啟發,培養了學生參與意識、學會自己探討答案的實踐方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及思維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第四步轉變師生角色,新教材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此要進行師生各自角色的轉換。首先教師角色的轉變,新教材的改革,是從學生的發展和社會要求出發的。由此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現代的促進者;由教學行為的管理者和執行者,轉變為學習行為的參與者、引導者和開發者。學生角色的轉變,新教材注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皆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激發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再是被動式的學習者,而是主動式的學習者、探究者、發現者。

總之,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準確把握課標、探究數學本質、 積累活動經驗、體驗數學精神、理解數學知識、學會數學思維、掌握數學方法、形成數學能力、領悟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5

走進浙江大學進行教師90學時的培訓,可以説是以另一種方式圓了高中時代的夢。在10天時間裏,聆聽了省教研室專家、名師、特級教師和名校教授關於課堂教學、校本研修、教師修煉、積極心理等方面的專題講座,既有理論層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不但拓寬了自己的教育視野,而且進一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各位老師的講座可謂精彩連連,因篇幅原因,我就以省教育廳教研室方張鬆老師的講座為例,來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工作近十個年頭,可以説聽講座無數,但説實話裏面的絕大多數,味同嚼蠟,完整聽完的興趣都沒有,更不用説對今後的教學工作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了。但是今天,聽了方張鬆老師的講座,卻感覺生動而富有實際意義,讓人如飲甘露,且意猶未盡。用通俗的廣義相對論來説,幸福的時間總是讓人感覺短暫,z老師兩個小時的講座,妙語連珠,肢體語言豐富,居然讓人有種太快了,不忍結束的感覺。

在z老師的眾多觀點中,對於教師的教育智慧的闡述,引起了我的思考。他提出,教師的'教育智慧大致可以分為:語言智慧、角色智慧,對象智慧、教材智慧、正和智慧和問題與反思智慧。並分別從各個方面提出了許許多多生動而又真實的案例,讓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身邊常見的問題,竟都可以用智慧的方式得到更好的處理。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些老師們這樣抱怨“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了!”、“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等等諸如此類的抱怨,原因無非就是某某學生多次教育都不改正錯誤,某某學生成績又沒有考好等等,這個時候,大多數的老師都會把責任放在學生身上,且覺得理所當然。聽了z老師的講座,我不禁靜下心來再次回顧這些現象,有了些新的想法——

第一,我們在處理這些情況的時候是否運用了對象智慧呢?

學生不是一個個沒有生命力的產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我意識,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徵,有不一樣的家庭生活背景,而我們老師在教育這些個性的學生的時候,是否在以一種一成不變的教育理念在進行呢?如果你不瞭解學生,那麼你又怎麼能找到一種讓學生樂於接受的教育方式呢?更不用説,如方老師所説的,德育工作本身最好的效果就是無痕的,讓被教育者自己想通的,只是一味的訓誡和説教,效果真的是微乎其微的。

第二,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是否注意到了角色智慧呢?

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探究學習的時候,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同學的角色;在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信心的時候,作為朋友的老師會告訴他:“不怕,我會幫你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在學生遭受到挫折的時候,老師需要扮演的是兄弟姐妹的角色,去鼓勵他,去支持他;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爺爺奶奶慈祥和藹的角色更能讓學生快速地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而學生確實需要懲罰教育的時候,嚴厲的爸爸媽媽角色就登場了……我想,我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把自己框定在一個教師的角色中吧,師道威嚴,高高在上,其實很多時候這也是導致我們教育工作得不到較好效果的主要原因吧!

第三,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是否關注到自己的語言智慧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雖説我們的教育語言從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上看,絕不能算得上是“惡語傷人”,但是有時候不合適的話語,肯定會給學生帶來比較大的困惑,甚至有時候想不開,做出些極端的事情,這個時候教育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變成了傷人不見血的兇器,這是你我都最不願意看到的。就如這幾天,我抱怨着班上學生在上課時舉手的積極性大不如前,今天方醍醐灌頂,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學生,而恰恰可能是自己沒有運用好教育的語言智慧,或許已在無意間影響甚至傷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慶幸,如今幡然醒悟,今後一定要好好斟酌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能讓“四十五度的舉手”和“一百八十度的舉手”現象出現在自己的班級!

雖然培訓結束了,但帶給自己的收穫是無盡的,那些專家給自己指的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而自己想要的,終究還要自己去琢磨、去領悟、去實踐……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6

本學期,本人有幸參加了地理遠程的培訓,此次培訓時間雖短,但收穫也不少。特別是一些專家對教學內容的解讀和教學案例的分析,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中小師生的積極性,培訓中,眾多的新的觀念和知識一下子撲面而來,腦子裏裝了很多的感想,下面就簡單談一下我的感想:

一、以學生髮展為主體

通過參加這次地理遠程研修培訓,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強調課程設置要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課程建構的主導,不是學科知識的給予而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這種課程理念,並非否定學科知識在教學中存在的必要性,而是給它以新的內涵:不再把知識和技能視為僅供記憶和存儲的定論,而認為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不再認為知識只有確定的意義和客觀的尺度而認為它還具有不確定的意義和主觀的創意,基本質在於運用它進行創造性思維,並由此構建出新的意義,不再把知識的呈現視為唯一的任務,而要以提高學生素質的觀點來把握學生的發展,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王動選擇的能力和品質,由此可見,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從結構設計到內容表述,都更加註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迴歸。

二、倡導新的教學模式

嚮往自由、當家作主是每個人的天性。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填鴨式”、“滿堂灌”只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限制他們的自由發揮,同學們學到知識但不會學習。與之相反,啟發式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老師只是把學生領入知識的大門。學不學和怎樣學都是學生自己的事。這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的空間。

三、基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得教學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四、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在這次遠程研修學習中,我按時觀摩學習了每一個專題的講座,認真聽取了專家們對教學的指導和解讀。

對每一個專題的問題都和老師們進行了探討,同時按時完成了作業。積極參與交流,廣泛閲讀了老師們提交的作業及發表的文章並及時做出評論。認真閲讀了每一期班級簡報。反覆研究了各個專題中的每一個案例,對案例中教師所講的內容和授課形式都作了認真的記錄。大量的視頻片斷,很符合我們的課堂教學。通過與老師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轉變了觀念,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培訓才會促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我要把這些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於我的教學生活中。

五、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高中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篇17

新課程實施以後,教育教學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教學”都將退出歷史舞台,我們這些上述行為的曾經的踐行者們,也要與時俱進、改進工作方式了。

新課標指出,所謂新課程的實施,是由應然的“理想課程”“正式課程”轉化為學生實然的“經驗課程”的過程,教師對課程的“領悟”與“執行”至關重要。換言之,教師專業發展是制約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教研機構、學校上下聯動,組織了多層次的新課程培訓與學習,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利地推動了課程標準的落實與實施。

就高中地理教師而言,高中地理教師的課程能力正在形成與發展。我們的課程本質上是一種教學事件,教學本質上是課程的開發過程。用整合的視角看待課程與教學就會發現,課程標準的文本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具體的課程實施——課堂教學過程——卻是動態的、千變萬化的。教師不是課程改革的“旁觀者”,而是主體,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堂地理課,就是組成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單元。

地理課程改革與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互動式發展”的關係,即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經過十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高中地理教師的課程能力正在形成與發展,一線教師不再僅僅對教學過程負責,不再只是教材的忠實執行者與傳遞者,而是更為全面地關注高中地理課程的理解、組織、實施、評價,從而觸發了課程能力,包括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課程組織與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與研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反過來,高中地理教師的課程能力的發展,又極大地推動了課程改革的推進。

有鑑於此,我認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也要改變自己,積極適應新形勢。

一、地理教師要思想轉換

以前的課堂,教師是主宰,教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在講台下認真聽、認真記,然後認真背,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一個枯燥乏味、機械傳導的過程,其核心在於教師如何“教”。老師把自己備的課和盤托出之後如釋重負,然後就是監督學生學習、落實檢查作業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老師教的累,學生學的困,學習過程是一個繁重、辛苦,令人望而生畏的過程,以至於每一個走過大學聯考獨木橋的過來人有機會的話都想對後學者説教一番“想當年”,聊以告慰自己“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心理。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重點不僅要重視“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還要指導學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甚至做題習慣,更要為知識的順利傳授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和學習氛圍,其核心變成了學生如何“學”。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如果習得了學習能力,那麼就會自行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擾和難題,並且在解決學習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欣喜,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攀登高峯的信心。那麼這樣的學習過程就變成了一個認識自己、挑戰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更是豐富了人生閲歷,提升了思想境界,有利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教師要引導課堂

以前的課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上課。教師備課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知識,充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所以教師的形象是刻板的、嚴肅的,學生的面貌好多是怯懦的、疲憊的。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師要從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材內容不是知識傳授的終極目的,而是讓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一個途徑而已。教師的工作重點也要相應的從研究知識內容向開發課程資源轉變。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要讓學生學會利用圖文資料自主學習,也要善於引導學生在課上課下能夠有效地合作探究。此時的教師,與其説是教師不如説是導演。所謂“懶教師教出好學生”大抵就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主要工作成了研究學生,研究學生差異化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繼而可以對教材進行整合,對教材內容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補充、增減。所以,教師要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三、教師需要改進評價方式

新課程的評價體系,注重激勵與改進功能,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正如新課改下的考試命題已從原來的“知識立意”轉變為了“能力立意”一樣,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要改變過去的“唯分數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的變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探索能力的變化和求知慾的提高等等,都可以作為考評學生學業水平的參考標準。

那麼這就需要教師帶着一顆寬容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評價學生,要不吝讚美,及時鼓勵,力爭能把學生內在的潛力激發出來。古人云“遣將不如激將”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新課改是素質教育的延伸,我們每個教師都要責無旁貸的融入其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peixun/lqj7g9.html
專題